第四章 传播的自由与控制
考研《传播学概论》思维导图记忆法

拉斯韦尔“三功能说”:环境监视,社会协调,社会遗产传承 赖特“四功能说”:环境监视,解释与规定,社会化功能,提供娱乐 施拉姆:政治,经济,一般社会功能(贡献:经济功能) 拉扎斯菲尔德、默顿的功能观:社会地位赋予,社会规范强制,“麻醉作用”
8
第八章 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定义 ← 传播制度 → 媒介控制 ↓
↓
↓
↓↓↓
信源 信宿 符号 工具 反作用
多重结构(相对独立) 广泛联系
↑ 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 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
系统模式 ←
社会传播
→ 总过程理论
田中义久大众传播过程图示 唯物史观下的社会传播总过程
5
第五章 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
外部环境
定义←
人内传播
→ 特点
社会实践反映 积极能力(创造性思维成果
↓
基础)
附加刑补偿性排除性业务标准市场标准新闻价值新闻要素九种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受众伊里调查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受众观作为市场的受众基本观点麦奎尔观点受众的定义建立的基础局限性作为大众的受众观作为权力主体的受众传播权知晓权传媒接近权三个方面的影响反论权意见广告多频道有线电视领域一种受众行为理论受众传媒接触动机和使用形态使用与满足传媒接解的社会条件因素广播印刷电视卡兹使用与满足过程基本模式一种受众行为理论1喜欢知识竞赛的心理需求2收听肥皂剧的动机1读书动机2报纸使用形态麦奎尔的满足四种类型心绪转换人际关系自我确认环境监视评价1意义2局限性竹内郁郎的补充目的条件印象结果修正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传播效果大众传播效果的四种类型戈尔丁构成两个方面双重含义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的三个层面影响传播效果的要素和环节大众传播的效果和研究的历史与发展影响的三个理论麦奎尔20世纪初30年代末40年代60年代70年代子弹论魔弹论传播流说服性传播效果研究宏观理论共同点子弹论与宏观理论不同传播主体与传播技巧与传播对象与核心观点理论背景评价说服性传播效果研究使用与满足缺陷子弹论与宏观理论不同媒介技术与对社会发展生活的影响传播流人民的选择个人影响中介因素创新与普及大众传播过程两方面补充两级传播大众传播效果有限效果论五项一般定理缺陷政治即有倾向假说选择性接触假说意见领袖和两级传播大众传播效果类型第十二章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本章全章节重点一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功能理论1议程设置理论的概要和特点2对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研究3议程设置理论的意义问题和网络传播环境额挑战二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1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概要2沉的螺理论的点默旋特3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研究与评价三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培养理论1培养理论的起源和背景2培养理论关于社会与传播的基本观点3培养理论的外围四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从知沟到数字鸿沟1知沟理论产生的背景2知沟理论及其反命题3从知沟到数字鸿沟知沟理论的应用研究及其意义第十三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本章第一三重点记忆第二了解即可一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1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的概念2全球信息化的影响和冲击二关于世界信息传播秩序的争论1世界信息生产和流通的失衡状况2新世界信息秩序论争三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研究的若干重要课题1国际报道中的新闻价值问题2信息与国家主权问题3文化帝国主义问题第十四章传播研究史和主要学派只
教育哲学石中英第四章

第四章知识与课程第一节知识与人生1.对知识的理解、选择、组织和控制,就成为课程和教育生活得以可能的重要前提。
(填空)2.什么是知识?从日常用法来看:第一,“知识”是一种重要的智力资源,“知识”的获得和应用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认识和实践能力;第二,“知识”不是个体一种内隐的心理要素,而是一种可以在公共领域加以传播的社会要素;第三,“知识”是个褒义词,一个人掌握“知识”的多寡,相当程度上代表着人们对一些事物了解程度的深浅或实践能力的大小;第四,“知识”是后天习得的,而非是先天遗传的。
只有那些善于学习的人,才能掌握某方面的知识。
3.《辞海》中给“知识”一词下的定义是:“①人类认识的成果或结晶。
包括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
4.郎特里在其编著的《英汉双解教育辞典》中将“知识”定义为“个人通过生活经验与教育获得的信息与认识的总体。
5.不同视野知识的概念(关于理性主义,经验主义,实用主义对于知识的理解和各种人物)柏拉图将“知识”和“意见”相区分,认为“知识”是人类理性认识的结果,是人们对于事物“本质”的反映和表述,不同于人类感性认识所产生的“意见”。
笛卡儿作为西方现代哲学的奠基人之一,在“知识”概念问题上和柏拉图一样对感觉经验的可靠性持怀疑主义的态度。
在笛卡儿看来,由感官获得的知识是混乱的,是人与动物共同具有的;只有由思想获得的知识才是清晰可靠的,是人类所独有的。
笛卡儿之后,斯宾诺莎、莱布尼茨以及康德等也都强调知识构成中的逻辑成分及知识形成中的理性作用。
与上述理性主义的知识概念并肩而立的就是经验主义的知识概念。
经验主义的知识概念反对任何先验的观点和范畴,认为人类所有的知识都来源于感觉经验,都是对外部世界各种联系的反映。
这种观点在培根和洛克那里得到了最集中的阐述。
为了获得这种新的、更加可靠的知识,培根吁请人们抛弃长期以来控制思想的四种“假像”——“部落假像”、“洞穴假像”、“市场假像”与“剧场假像”。
培根认为,这些假像的存在使得人们的观念没有一种是完全反映外界事物的本质,因而都是虚妄的、扭曲的和错误的。
卫星通信第四章

载波功率与等效噪声温度之比C/T: C/N=C/T+228.6-B(dB)
C EIRP G /T L T
基本链路分析
总载噪比计算:
设卫星上接收到的载噪比为(C/N)u,它被通信卫星 转发,重新发回地球。由卫星天线转发后的EIRP为 EIRPs,载噪比为:C/N=(C/N)u,噪声功率为 :
伴随的下行噪声功率:
N Pr EIRPs Gr C 1
(C / N )u
L N u
下行附加噪声功率:Nd=kTB
在接收地球站,总的噪声功率为:
N
EIRPs
Gr
C
1
kTB
L N u
基本链路分析
总载噪比计算:
整个卫星线路的载噪比:
C
EIRPs Gr / L
N EIRPs G (C / N )u1 / L kTB
基本链路分析
例:
工作在C波段(6/4GHz)波段的卫星系统,它以FDMA方式工作,
采用QPSK调制,系统参量如下:根据这些参数,计算载噪比。 载波调制参数:
比特率:64kbps 噪声带宽:40kHz 比特持续时间带宽积:0.625
卫星参数:
天线增益噪声温度比:-7dB/K;卫星饱和EIRP:36dBw TWTA输入回退量:11dB;TWTA输出回退量:6dB 载波数:200;转发器饱和功率通量密度:-80dBw/m2
基本链路分析
总载噪比计算: C
卫星线路的基本方程:N
C N
1 u
C N
1
1
d
如果(C/N)u>>(C/N)d,则C/N≈(C/N)d,卫星线路是下
电动力学复习总结第四章 电磁波的传播2012答案

第四章 电磁波的传播一、 填空题1、 色散现象是指介质的( )是频率的函数. 答案:,εμ2、 平面电磁波能流密度s 和能量密度w 的关系为( )。
答案:S wv =3、 平面电磁波在导体中传播时,其振幅为( )。
答案:0x E e α-⋅ 。
6、 7、 9、 的贡10、 矩形波导中,能够传播的电磁波的截止频率=n m c ,,ω( ),当电磁波的频率ω满足( )时,该波不能在其中传播。
若b >a ,则最低截止频率为( ),该波的模式为( )。
答案: 22,,)()(b n a m n m c +=μεπω,ω<n m c ,,ω,μεπb ,01TE11、 全反射现象发生时,折射波沿( )方向传播.答案:平行于界面12、 自然光从介质1(11με,)入射至介质2(22με,),当入射角等于( )时,反射波是完全偏振波.答案:201n i arctg n = 13、 迅变电磁场中导体中的体电荷密度的变化规律是( ). 答案:0t e σερρ-= 1、 ) .均匀介质 B.真空中 C.导体内 D. A .6、 平面电磁波E 、B 、k 三个矢量的方向关系是( )A .B E ⨯沿矢量k 方向 B. E B ⨯沿矢量k 方向C.B E ⨯的方向垂直于kD. k E ⨯的方向沿矢量B 的方向答案:A7、 矩形波导管尺寸为b a ⨯ ,若b a >,则最低截止频率为( )A .μεπa B. μεπb C. b a 11+μεπ D. a2μεπ 答案:A 8、 亥姆霍兹方程220,(0)E k E E ∇+=∇⋅=对下列那种情况成立( ) A .真空中的一般电磁波 B. 自由空间中频率一定的电磁波C. 自由空间中频率一定的简谐电磁波D. 介质中的一般电磁波答案:C9、 矩形波导管尺寸为b a ⨯ ,若b a >,则最低截止频率为( ) 1、 21E E →∂-21B B →∂-表明:电场与磁场相互激发形成电磁波, 电磁波可以脱离场源而存在;222210E E B B v t ∂-⋅-⋅=∂ 一般随ω变化,存在色散(3)亥姆霍兹方程:(220,0E k E k E i B E ωεμω∇+==∇⋅==-∇⨯ 表示以一定频率按正弦规律变化的单色电磁波的基本方程,其每个解都代表一种可能存在的波模。
第四章 衍射

a为圆孔半径
3、艾里斑—中央亮斑: 光强占入射光的84%。 第一暗环的角半径(爱里斑半角宽 )
0.61
a
or
1.22
D
(4.50)
D为圆孔直径
f t an 很小 , t an sin 1.22
D
f
D
~ U k P0
k
A1 ( P0 ) A2 ( P0 ) A3 ( P0 ) A4 ( P0 )
4.13
(4.14)
由惠更斯-菲涅耳原理:
k Ak f ( k ) rk
k R rk Rb
与k无关 (4.16)
f (k )随k 增大缓慢减小
~ A( P0 ) U P0
~ U k P0
k
A1 ( P0 ) A2 ( P0 ) A3 ( P0 ) A4 ( P0 )
1 A( P0 ) [ A1 (1) n 1 An ] 2 (4.17 )
4.13
自由传播: 孔径ρ→∞
f (k ) 0, Ak 0 1 A( P0 ) A1 ( P0 ) (4.18) 2
照相机镜头的孔径至少应为:
1.22 S 1.22 5.0 107 1.6 105 D 1.952m d 0.05
§4-5 多缝夫琅禾费衍射和光栅
衍射光栅: 任何具有空间周期性的衍射屏。
透射光栅 反射光栅 transmission grating reflexion grating
每两个相邻带的边缘到P0点的距离都相差半波长。这样,由任何相邻 的两带的对应部分发的子波到达P0点时的光程差为:λ/2,亦即相位 相反,这样分成的环形带称为菲涅耳半波带。
第四章国人办报的两次高潮

第四节 两派报刊的大论战
一、同盟会与《民报》
1、同盟会的成立(1905年,日本东京) 2、《民报》(1905-1910):同盟会的机关报
1905年11月26日在日本东京创办了同盟会的机关报《民 报》,是一个大型月刊,革命派在海外的主要宣传阵地
《民报》的宗旨与宣传三民主义
——六大主义 ——民报发刊词(三民主义)
二、改良派报刊在海外重整旗鼓
4、改良派在国内办的报纸
《时报》(1904,上海,狄楚青 ):“革新代表舆论之报 界” 《京话日报》(1904,北京,彭翼仲 ):北京第一张日报 早期《大公报》(1902,天津,英敛之 ):宣传改良思想, 主张君主立宪 《东方杂志》(1904年由商务印务馆创办于上海 ):大型 文摘月刊
1907年秋瑾在上海创办《中国女报》
四、革命报刊宣传的三大中心
于右任与“竖三民”
于右任(1879-1964):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报刊 活动家,百折不挠的革命宣传家。 1907年在上海创办《神州日报》; 1909年在上报》 他为报刊写了不少评论和诗词,感情炽烈,文辞 丰腴,名噪一时
总体上,该报主张改良,反对革命,但在介绍西方政治思 想学说和提高民族素质方面客观上起到一定作用。
二、改良派报刊在海外重整旗鼓
2、《新民丛报》(1902-1907)
该报是继《清议报》之后海外改良派报刊中最有代表性、 最有影响的报刊。1902年2月8日在横滨办《新民丛报》, 1907年11月20日停刊,共出96期,梁启超是主编,编辑有 蒋智由、麦孟华等人。这是梁启超仿效西方大型综合性杂 志创办的一份半月刊。与《清议报》相比,《新民丛报》 面目焕然一新,内容之丰富,编辑之严谨,印刷之精美, 确实为“中国报界前所未有”。
《危机传播管理》完整笔记_胡百精

第一章危机与危机管理概要1,危机——是一种“情势”,而非一个事件,据此归纳出危机的特征,并以“人”和内外环境为尺度,对危机类型进行划分。
2,危机管理的界定——提出它是情境,资源,沟通和行为的四维一体的管理系统,进而确定了危机管理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范畴。
3,树立危机观。
第一节危机的定义,特征与类型●诸多学者对危机定义的共同要素:不确定性;紧迫性;威胁性;潜在损害性●据威廉斯的概念办公室原则,本书定义——危机是由组织外部环境变化或内部管理不善造成的可能破坏正常秩序、规范和目标,要求组织在短时间内作出决策,调动各种资源,加强沟通管理的一种威胁性形势或状态。
Q1危机是一种事件,还是一种状态?——是一种形势/情境/状态。
A:事件,还是状态,这是一个涉及危机定位的根本性问题。
危机往往由特定事件引发,其表现形式也主要是威胁性事件,但危机事件不等于危机。
危机本质——组织内部与外部的构成要素、动作规则和发展秩序由常态异化、裂变为威胁体系的过程。
危机带来的不只是一个威胁性事件,而是一种涉及内外部多重利害关系的复杂困境。
相应的,危机管理也不单纯是事件处理——而是对组织威胁性生存环境的修复和改造。
定义为状态的意义:更准确反映危机的本质,有利认识,理解。
明确危机管理的方向利于组织树立危机意识,建立对应机制,形成战略性危机发展观Q2危机的诱因是什么?A外部环境变化(自然&社会)+组织内部管理不善(观念/战略/战术)+导火线Q3危机为何一旦爆发便迅速蔓延?(危机特质之一)A危机还有特殊传播性。
大众媒介的渗透性。
危机的非常态事关多重利害关系的复杂性(成为媒体报道、传播的核心关注点)。
再加上人际/组织/群体传播对其的高度敏感。
必然性和偶然性渐进性和突发性(量变到质变,分潜伏/爆发/处理/解决四阶段的生命周期)建设性和破坏性(警钟、疫苗/时势造英雄;有形损害/无形损害)紧迫性、公共性(控制论)——其中传播的快、广、变异快/杂/多谣言等仨特点。
传播学教程考前复习(名词解释等)

4、二次环境
5、拟态环境化(藤竹晓)
简答论述
1、大众传播的特点
2、简述拉斯韦尔的大众传播“三功能说”
3、简述赖特的大众传播“四功能说”
4、简述施拉姆对于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的观点
5、简述拉扎斯菲尔德和莫顿的大众传播“三功能观”
6、如何理解“廉价报纸完成报纸的两个转变”(大众传播时代到来的标志)
18,信息环境:
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19,拟态环境:
不是现实环境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20,热媒介:
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就能理解的媒介。
21,IPP指数:
名词解释:
1,传播:
社会信息的传递和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符号:
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3,符号化:
传播者将自己要传递的讯息或意义转换为语言,音声,文字或其它符号的活动。
4,符号解读:
传播对象对接收到的符号加以阐释和理解,读取其意义的活动。
5,意义:
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的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4、简述人类传播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
5、人类传播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及其意义
6、简述中国的印刷术发明对印刷传播发展的贡献
7、哈特的传播媒介三分法
8、简述传播媒介的进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9、简述贝尔的社会发展三阶段理论和托夫勒的三次浪潮理论
10、信息社会的特点
11、社会信息化的两个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印花税”,意味着基本没有行政力量对新闻传 媒工作直接干预(1861年废除最后一项纸张税) (二)1859年,密尔《论自由》出版:多数人的 暴虐(对自由的威胁不是来自政府,而是社会上 多数人不能容忍非传统的见解,以人数的优势压 制少数人)
“假定全体人类咸一执有一种意见,而仅仅一人执
有相反的意见,这时,人类要使那一个沉默并不 比那一人(假如他有权力的话)要使人类沉默较 可算为正当”(中文版,人民出版社1959年,P17) “只要哪里存在着凡原则概不得争论的暗契,只 要哪里认为凡有关能够占据人心的最大问题的讨 论已告截止,我们就不能希望看到那种曾使某些 历史时期特别突出的一般精神活跃的高度水平。 并且只要所谓争论是避开了那些大而重要足以燃 起热情的题目,人民的心灵就永远不会从基础上 被搅动起来,而所给予的推动也永远不会把即使 具有最普通智力的人们提高到思想动物的尊严(同
对经典的《报刊的四种理论》“第一次构成了重大 的挑战”
28
基本的观点:所有的媒介,不论是过去的还是现在 的,都不独立的、自为的,媒介从来都是某种权势的 “吹鼓手”。 指出有四种操纵媒介的形式:官方形式、商业形式、 利益形式和非正式形式。
水门事件
29
二、宏观的社会控制
(一)宏观控制的主要手段
上,P36)
四、20世纪以来共产党人关于新闻出版自由的文献 (一)列宁 1、1917-09-28,《怎样保证立宪会议的成功(关
于出版自由)》: “前提:没收大资产阶级的报纸和印刷所。 分配:首先给予国家,其次给予在两个首都获得1020万选票的大党(复数),第三,给予有一定人数 的公民团体。”
3、中国:2006年12月,加入A公约;1998年签
署B公约(说明承认基本原则),一旦条件成熟, 即加入。 (三)B公约第19条:最精密、最完整 “1、人人有权持有主张而不受干涉” “2、人人享有表达自由的权利;这项权利包括寻 求、接受和传递各种信息和思想的自由,不论国 界,也不论口头的、书面的或者是印刷的,还是 采取艺术形式,或者是通过他所选择的任何媒介。
经验,一切有利于提高我国人民精神境界的文化 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 文化产业的管理方式,都要积极研究借鉴” 2、2007年10月十七大报告: “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3、媒体峰会胡锦涛讲话:
中国政府始终支持媒体搞好舆论监督
4、《记者证管理办法》修订: 中国修订记者证管理 加强保护采访权益
“国会不得通过建立尊奉某一宗教,或禁止宗教自
由之法律;不得废止言论与出版自由;或限制人民 集会、请愿、诉愿之自由。” (以无权利主语的语言结构规定了三项自由权:信 仰自由;言论与出版自由;集会与请愿、诉愿自由)
三、19世纪关于言论自由的文献《论自由》 (一)背景:1855年,英国废除最主要知识税
38
——施拉姆
39
似茫茫大海上的灯塔,尽管自身亮度有限,却为黑
暗笼罩中的船只指明航线,从而使后来的研究者发现
基本不涉及新闻传媒出版,甚至对当时新闻书
不屑一顾。但是为新闻出版自由奠定了理论基 础。
二、18世纪两个载入新闻出版自由理念的宪法性文献 (一)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第11条: “自由传播思想和意见乃是人类最宝贵的权利之一。
因此,每个公民都可以自由地从事言论、著述和出版, 但在法律规定之下应对滥用此项自由承担责任”
第四章 传播的自由与控制
1
传播自由是古老而又现实的课题, 人类争论了近千年。 文艺复兴使人类对传播自由的理 解上升到哲学的层次。但自由与控制却是 一对难兄难弟,是互为制约的。 西方是鼓吹“绝对自由”的,但 自由带来的困难和难题比它带来的好处多 得多。
2
第一节 传播自由
传播自由,包括言论自由、出版自由(新闻自由、
1、政治权力控制(最主要的社会控制)
法律控制(视频网站深陷“版权门”)
政策控制
制度控制(网站被点名曝光之后)
30
2、经济集团控制
经济上的垄断控制(主编胡舒立或另起炉灶)
经济上的广告控制
31
3、受众控制
通过社会舆论来控制
•央视2套主持人失误
•央视名嘴主持人直播打哈欠
•CCTV主持人赵普在直播中哭泣
(二)毛泽东 1、1920年,在湖南《大公报》组织讨论湖南共
和国,提出新闻出版自由的大政方略。 2、1943年,批判国民党,要求人权: “诚意实行真正民主宪政,废除‘一个党,一个主 义,一个领袖’的法西斯独裁政治” “开放言论集会结社自由,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
3、1945年,党的七大政治报告: “人民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思想、信仰
学出版社 1996年
(二)批判书报检查制度——
第一个出版自由的文献《论出版自由》 1644年11月,弥尔顿,英国下院演说辞。(翻译 成中文大约4万字,全文34自然段) 批判书报检查制度,得出基本观点:多元信息中 认识真理。 1788年译成法文,大革命前夕法国广泛传播并闻 名欧洲;19世纪传遍世界。
提出后近一个世纪,法国发生七次暴力导致的政权更
迭,包括新闻出版自由的人权并未实现。直到1881年, 通过《新闻自由法》,才获法律上的保障。
(二)1791年,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 1788-1791,争议:《独立宣言》已经宣布了
人民的自由权利,宪法主要任务是规定政治结 构构成;较为具体的规定,有助于进一步保障 人权。 12月,一气通过十个宪法修正案,均涉及人权, 统称“人权法案”。
•初入新闻界的年轻记者,充满理想、无所顾忌、敢 作敢为、虎虎有生气
•久而久之,屡屡碰壁。热情冷却、锐气消磨——循 规蹈矩,安分守己——融入潜网。没有谁能明确解释, 更没有明文规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能磕磕碰碰 中一点点揣摩,日久自然心领神会。
36
•表面上看,潜网的束缚力来自媒介组织。它一方面 确保媒介组织的传播意向顺利地贯彻下去;另一方面 防止不懂规距的新来者对媒介组织既定行规的袭扰。
报刊自由、传媒自由)和象征性言论自由(以行为 来象征或表现思想与情感的自由)。 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首先属于公民的基本权利, 是公民个人特权。 但出版自由,或新闻自由,又指新闻出版机构传播 自由,是西方国家宪法所保障的唯一一种社会机构 具有的特权。 个人特权与机构特权两大范畴的差异
一、宗教裁判所和世俗王权的书报检查制度 (一)书报检查制度 1559-1948,欧洲天主教会 900多道禁令:涉及著
人写作的《报刊的四种理论》;有人认为不论过去
与现在,媒介从来都是某种权势的媒介,受到某种 权势的控制,如阿特休尔的《权力的媒介》
传播者的控制分析可粗略分两类:一是从微观角
度研究对具体传播过程的控制;一是从宏观角度审
视传播活动的控制手段与潜在控制因素。
22
一、《报刊的四种理论》与《权力的媒介》
(一)《报刊的的权利带有特殊的
义务和责任,因此可以受到一定限制,但是这 些限制限于由法律所规定并为下列所必须(1) 尊重他人的权利或名誉;(2)保障国家安全 或公共秩序,或公共卫生或道德。
第二节、传播的社会控制
传播的社会控制,有人认为不同的社会控制程度
不同,因此存在自由传播的社会形态,如施拉姆等
18
五、国际上关于新闻出版自由的文件
(一)1948年联合国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 :
通行、普遍接受的、最低标准 简单,无明确约束力 (二)1966年联合国通过的《经济、社会和文化 权利国际公约》(A公约)、《公 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B 公约): 1、更精确地确定权利,且规定了实施措施 2、A公约:积极自由;B公约:消极自由
“难道应当让20个横行霸道的统治者(指书报检查
官)建立起寡头政治,给我们的心灵再度带来饥 荒,使我们除了经过他们用斗衡量过的东西以外 就不知道旁的东西吗?相信我的话吧,上议员和 下议员们!谁要是劝说你们象这样进行压制,就 等于是叫诸位压制自己。……你们自己英勇而又 指挥如意的谋划给我们带来了这种自由,而这自 由则是一切伟大智慧的乳母。它象大国的嘉惠, 使我们的精神开朗而又高贵。它解放了、扩大了 并大大提高了我们的见识。现在除非培育我们的 诸位议员对于纯正自由的爱已经不如往昔,否则 就无法使我们在能力、知识和追求真理的热情上 倒退。我们可能再变成诸位当初所发现的那种愚 昧、粗暴、拘泥而奴化的情况,但(那时诸位就 首先必须变成旧统治者一样暴虐、武断和专横, 但这是你们做不到的。让我有自由来认识、发抒 已见、并试据良心作自由的讨论,这才是一切自 由中最重要的自由。” (中文版,商务印馆1958年,P44-45)
•深层次看,潜网实际上是更大范围的社会控制体系 的折射。因为一个社会的主要问题在于维护秩序和加 强凝聚力,尤为重要的是保持价值体系的一致与完整 (意识形态的混乱势必导致整个社会的崩溃)(阶级, 美国媒体对“占领华尔街” 的冷漠态度)
37
三、微观的个人控制:把关人与把关
(一)卢因的把关概念
最早提出“把关”这一概念; 去世的那一年(1947),发表《人际关系》一文。 文中首创“把关”一词。 •从英文“守门人”(gatekeeper)化用而来,所以 有时也称为“守门”和“守门人”。 •一种比喻的说法:指对信息的筛选与过滤。参与传 播的每个人都不可避免要从各自观点上对信息进行筛 选与过滤,这种行为就叫把关(守门),有这种行为 的人就叫把关人(守门人)
25
3、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
26
4、苏联的共产主义理论
27
(二)《权力的媒介》(阿特休尔,1984)
属于批判学派的力作。
•批判学派以统治势力与传播媒介之间的关系为核心 问题,主要回答谁在传播和为何传播,致力于揭示各 种权势集团操纵传播、影响传播、控制传播的实质, 而对传播的具体运作不感兴趣。——以控制分析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