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蚕共育技术

合集下载

小蚕围台共育器的使用技术与体会

小蚕围台共育器的使用技术与体会

1 . 使用方便、 操作简单、 适应性强
只要把小蚕 围台共育器放在蚕 室的适当位置 , 温湿度传感器紧靠蚕 匾位置 , 接通电源即可投入使用。一 般蚕农都能掌握和使用。 2 . 加 温补湿效果好 , 自动控制 性能强
需要加温整个房间 , 节能和节约成本
明显。 4 . 安全可靠、 小蚕健壮 使用小蚕围台共育器后 , 蚕室内 无毒无味 、 空气新鲜 , 对小蚕安全可 靠。 小蚕生长快 、 发育齐整 , 有利于大 蚕的饲养和产量提高 。
的温湿度 ,只需在 帷帐小环境 内调 节, 加温补湿同时进行 , 速度快、 效果 好; 小蚕围台共育器 的控温灵敏度很 高 ,达到 目的温湿度后即刻停止 , 自 动控制性能较强 。
3 . 省 时省 工 、 节约 成本 使用小 蚕 围台共 育器后 ,能减少
该论 文为 江苏省农业三新工程
湿器的工作状态。 红灯亮时表示已达
到设定值 ,加温或补湿处于停止状 态,绿灯亮时表示未达到设定值 , 加 温或补湿器处于工作状态 。 在机器背 面有补湿器雾化装置 , 向内注水时要 保证水面在红线下 1 厘米 , 超过后无
法雾 化 。 5 .小蚕 围 台共 育 器的共 育规模
按照小蚕生理发育需要 , 调节 目
卸, 可用 “ 力 偶矩 方法 ” 拆卸 。
3 . 为便于装配应做好配对记号 :①为提高装配质量 和效率 , 对非互换件零件和配合件 , 应核对原有“ 记号 ” 或
重新做记号 , 并配对分类放置。 例如: 活塞连杆组 、 轴瓦与
轴颈及轴承座 、 气门与气 门座、 正时齿轮 、 精密偶件 、 飞轮
本 栏 编辑: 纪晓 芬
E — m a j l : k z y h @ 1 2 6 _ c o m电 话 : 叭 0 — 6 6 8 8 6 1 8 8 — 6 8 1 7

小蚕共育技术推广常见的问题与对策

小蚕共育技术推广常见的问题与对策

小蚕共育技术推广常见的问题与对策小蚕共育技术是一种先进的蚕桑养殖技术,能够有效提高蚕丝产量和质量,并且减少了养殖成本,因此受到了越来越多养殖者的青睐。

在推广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常见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来解决。

问题一:技术理念不清晰有些养殖者对小蚕共育技术的理念认识不清晰,不了解其优势和操作方法,导致无法有效推广。

需要加强宣传和推广工作,提高养殖者对该技术的认识。

对策一:1. 开展培训活动,组织专家进行现场讲解和示范,解答养殖者的疑问,帮助他们正确理解小蚕共育技术。

2. 制作宣传资料,通过网络、报刊、电视等多种渠道广泛传播小蚕共育技术的优势和操作方法,提高养殖者的认识。

问题二:技术操作困难小蚕共育技术相较传统养殖方法,操作上相对复杂一些,包括蚕黄筒和角蛹的培育、人工配种等步骤,对技术要求较高,有些养殖者无法很好地掌握。

这导致了一些养殖者对该技术望而却步。

对策二:1. 设立技术指导点,提供技术指导和帮助养殖者解决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

2. 进行实践培训,帮助养殖者熟练掌握小蚕共育技术的操作方法。

3. 注重技术人员的培训和能力提升,加强技术指导队伍的建设。

问题三:销售渠道不畅由于小蚕共育技术是一种新兴的养殖技术,市场上对其产品需求较小,销售渠道不畅,给养殖者带来了销售难题。

对策三:1. 引导养殖者创新产品,提高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率。

2. 建立完善的销售渠道,与经销商、批发商等进行合作。

3. 打造品牌形象,提高产品知名度,增加消费者购买的信心。

问题四:不稳定的生产环境养殖的生产环境是影响养殖者生产效益的重要因素,一些自然灾害、疫病等因素会对生产造成较大的影响。

对策四:1. 加强对生产环境的监测,提前预警自然灾害等有害因素,采取相应的防御措施,降低损失。

2. 定期进行疫病防控,加强蚕种的筛选和养殖管理,提高养殖系统的稳定性和抗病能力。

问题五:质量监管不到位小蚕共育技术推广中,一些养殖者存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倾向,忽视质量监管,出现低质量产品。

小蚕人工饲料共育技术要点

小蚕人工饲料共育技术要点

小蚕人工饲料共育技术要点
1.选择适宜的饲料原料:小蚕的饲料原料应当具有高蛋白、低纤维、易消化的特点,如黄豆、豌豆、麦麸、鱼粉等。

2.饲料的制备:将选好的饲料原料按照一定比例混合,用温水或热水进行浸泡、煮熟或蒸煮,再用干燥或晾晒的方式制成饲料。

3.饲料的质量控制:要对饲料的营养成分、水分含量、异物杂质等进行检测和控制,保证饲料的质量和安全。

4.蚕宝宝的饲养方法:将制好的饲料放入蚕宝宝的饲养盆中,每天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喂食,保证蚕宝宝的饮食需要。

5.饲料的调整:随着蚕宝宝的生长发育,饲料的成分和比例也需要随之调整,以满足蚕宝宝的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

6.疾病的防治:注意蚕宝宝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和治疗各种疾病,保证蚕宝宝的生长发育。

- 1 -。

浅析小蚕共育实用技术

浅析小蚕共育实用技术

浅析小蚕共育实用技术摘要:推广和普及小蚕共育技术不仅能节约劳力,提高小蚕的体质,促进小蚕生长发展整齐,主要是能增加张种产茧量,提高养蚕的经济效益。

俗话说“养好小蚕一半收”,小蚕饲养得好,蚕儿体质强健,对周围不良环境和病原菌抵抗能力强,张种的头数就有了保证,为养蚕丰产丰收奠定了基础。

本文从补催青、消毒防病、收蚁及饲养管理诸方面简述了小蚕共育实用技术要点,有利于广大蚕农在生产实践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小蚕共育;实用技术;要点1 我地小蚕共育基本情况近年由于我镇青壮年大都外出务工,栽桑养蚕落在了老年人的头上,受身体和养蚕技术的限制,有些老年蚕农在饲养小蚕过程中出现鼠害或其他变故的事情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产量和效益。

养好小蚕一半收,小蚕的饲养好坏关乎着养蚕的成敗。

这两年我地逐渐兴起的小蚕共育受到了广大蚕农的支持,目前各季蚕共育率达95%以上。

一般以村民小组为单位,每组根据饲养数量推选出一两名养蚕经验丰富的大户,将全组30~50张蚕种共育饲养,收取一定的费用,既节省了劳力,又解决了小蚕饲养技术要求高的难题,为丰产丰收打下了基础。

我镇小蚕共育单位一般按村组集中共育至三龄起蚕第2口叶后,分发至一家一户饲养。

由于共育户养蚕技术好、养蚕设施设备齐全,消毒防病彻底,技术规范到位,共育后的小蚕发育整齐好养,产量高、蚕茧大,群众对小蚕共育热情高涨,养蚕户年年获得丰收。

2 小蚕的生理特性2.1 口器稚嫩,对叶质要求高蚕儿的营养全部来自桑叶,叶质的好坏直接影响蚕儿的体质。

由于小蚕期口器都很稚嫩,在采叶用叶上要严格按照标准来采摘、饲喂,防止蚕儿食下污染叶、过老叶、凋萎叶,影响蚕儿体质。

2.2 体表水分和热量散失较快蚕儿通过体表散发水分和热量,由于小蚕单位体重体表面积较大,造成体内水分和热量散失快,其体表温度比周围环境温度低,对高温多湿环境适应性较强。

因此,可以用较高的温湿度来饲养小蚕,既可以保障桑叶新鲜,使蚕儿良桑饱食,体格强健,还能促使其生长整齐。

小蚕生理特点及共育关键技术

小蚕生理特点及共育关键技术
准 化、 规 模 化生 产 的前 提 。
二 氧化碳 抵抗力较强, 要 做 好 门
窗 关闭工 作。 蚕 室内由于饲 养 人 员 和 蚕 的呼吸 , 加上蚕沙发酵, 使 蚕 室 空 气 中的二 氧 化 碳 含 量 增 多。 二 氧化碳 对蚕呼吸障碍的程度, 因发育 时期 不 同而 不 同 小蚕 期 比 大 蚕 期 的抵 抗 力 较 强。 但 对 于 蚕 室 中产 生 的一 氧 化 碳 、 二 氧 化 硫
叶种植地, 防止 农 药 及 有 害 气 体
得好, 因此 , 参 与 共 育的小 蚕 眠 起
固 壅 窒 堇
2 0 1 6年 度 重 庆 市 出版 专 项 资 金 资 助 项 目
特色农业{ 技术
进 入 共 育 室 使 小 蚕 产 生 中毒 : 共 育 室 安装 水 电, 面 积 要 大 于2 o平
遗 失蚕, 张 种 蚕
头数 多, 蚕 体 强
健, 对 不 良环 境
的抵 抗 力强, 不
易 发 病。 小 蚕 共
育每 张 蚕 种的蚕
茧 产 量 比 自育小 蚕 的蚕 茧 产 量增
D N 3 ~ 3 . 5千 克 。 3 . 便 于 技 术
期 特别 是 I 龄蚕 的移 动 距离 小 , 食
桑时间短。 因此 在 饲 养 上, 对1 龄
小蚕 共 育 是将 小 蚕 集中在 共 育 室饲 育 至 3龄 再 分 发 给 养 蚕 户 饲 养的一 种分 段 养 蚕法 , 其 目的是 确 保整 批 蚕 的健 康 成 长, 使蚕病、 不 良气 候 及 其 不 良条 件 损 失降 至
最低程度, 提 高蚕 茧 单 产 , 提 高茧
特色农业 I 技术
2 0 1 6 年 度 重 庆市 出 版 专 项 资 金 资 助 项目

小蚕共育的关键技术与措施

小蚕共育的关键技术与措施

小蚕共育的关键技术与措施摘要分析了小蚕的生理特点与饲养管理要求,并从蚕室、蚕具、桑园准备,收蚁,小蚕共育的眠起处理,小蚕饲育,小蚕期防病治病等方面介绍了小蚕共育的关键技术措施。

关键词小蚕共育;生理特点;关键技术小蚕共育是由具有充足的蚕屋设备和桑园面积、技术过硬的单位或养蚕专业户统一饲养小蚕,3龄或4龄分发给蚕农饲养大蚕的一种形式。

小蚕共育有利于消毒防病和蚕儿护理,使蚕强健好养,具省工、省屋、省工具和燃料、省药品、成本低等诸多优点。

小蚕共育是稳产高产的先进技术,应大力推广。

1小蚕期的生理特点及饲养管理(1)适应性强,适宜偏高温多湿饲养。

小蚕的体表面积大,散热快,体温容易降低;加之小蚕生长迅速,新陈代谢旺盛,所以具有耐高温的能力。

根据以上特点,小蚕期的温度应在25.5~28℃之间,在偏高温度下,蚕发育快,体重增加量多,产茧量高。

(2)对多湿的抵抗力强。

由于小蚕的体表面积对体重的比例较大、皮肤的蜡质层薄、气门对躯体的比率大,所以蚕体水分容易散失,能耐多湿。

根据小蚕的这一特点,在多湿环境中饲育,并无不良影响,反而由于空气中多湿,桑叶不易萎凋,可以达到饱食。

(3)小蚕生长发育快,对桑叶质量要求高。

据统计:体重一龄期增加12~16倍,二龄期增加8倍,三龄期增加5~6倍。

由于小蚕单位时间内的成长比率比大蚕高,生长发育迅速,因此需要水分和蛋白质含量多、富含糖类并老嫩比较一致的桑叶。

此外,由于小蚕生长发育快,应注意随着蚕的生长发育,及时扩大蚕座面积,以避免食桑不足。

(4)小蚕呼吸量少,气体交换容易,对CO2抵抗力较强,要做好门窗关闭工作。

蚕室内由于饲养人员和蚕的呼吸,加上蚕沙发酵,使蚕室空气中的CO2含量增多。

CO2对蚕呼吸障碍的程度,因发育时期不同而不同,小蚕期比大蚕期的抵抗力较强。

但对于蚕室中产生的CO、SO2和NH3等有毒气体以及病原体,小蚕期的抵抗力弱。

所以在小蚕期,蚕室应根据具体情况,适当换气,并要做好门窗关闭工作。

家蚕小蚕共育技术及其应用探讨

家蚕小蚕共育技术及其应用探讨

家蚕小蚕共育技术及其应用探讨家蚕小蚕共育技术是一种繁殖家蚕的方法,它是将家蚕卵放在小蚕滋养器中进行共同繁殖的一种技术。

在此过程中,小蚕提供了一种适宜的环境,在小蚕的帮助下,家蚕能够顺利地孵化、生长和繁殖。

在家蚕小蚕共育技术中,首先需要准备好小蚕滋养器。

小蚕滋养器是一种特殊的容器,内部设置了适宜的温湿度和光照条件,以供家蚕适宜的生长。

然后,将家蚕卵放入小蚕滋养器中。

小蚕会提供一种适宜的环境,使家蚕能够顺利地孵化,并且在小蚕滋养器中食用所提供的食物。

家蚕在小蚕滋养器中生长和繁殖,直到达到相应的生长周期。

家蚕小蚕共育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家蚕养殖中,它可以提高家蚕的繁殖效率,加快家蚕的生长速度,提高家蚕的生产力。

在家蚕生物学研究中,它可以提供一种便捷的繁殖方式,方便进行家蚕的实验观察和遗传改良。

在家蚕种质资源保存中,也可以使用家蚕小蚕共育技术进行家蚕种质的保存和繁殖。

家蚕小蚕共育技术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家蚕和小蚕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会导致疾病传播和死亡风险的增加。

在小蚕滋养器中,家蚕的生长环境相对封闭,容易产生异味和污染,需要经常进行清洁和消毒。

如果小蚕滋养器的温湿度和光照条件不能适应家蚕的生长需要,可能会影响家蚕的生长和繁殖。

在使用家蚕小蚕共育技术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确保小蚕滋养器的温湿度和光照条件适宜家蚕的生长。

密切注意家蚕和小蚕之间的相互作用,及时进行疾病防控和清洁消毒。

还需要适时地调整家蚕的数量和密度,以保持小蚕滋养器内的环境稳定。

家蚕小蚕共育技术是一种有效的家蚕繁殖方法,在家蚕养殖、研究和种质资源保存中都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在使用这种技术时,需要注意处理好家蚕和小蚕之间的相互作用,确保滋养器的环境适宜家蚕的生长,并及时进行清洁和消毒。

只有这样,家蚕小蚕共育技术才能发挥其最大的效果,为家蚕产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家蚕小蚕共育技术及其应用探讨

家蚕小蚕共育技术及其应用探讨

家蚕小蚕共育技术及其应用探讨引言家蚕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昆虫,丝绸生产的主要原料就是家蚕产的蚕丝。

小蚕是指家蚕幼虫,在家蚕的养殖过程中,小蚕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对最终的丝绸产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传统的家蚕养殖技术中,将家蚕幼虫分开进行单独养殖,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共育技术逐渐被引入家蚕的生产中。

共育技术可以提高小蚕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从而提高丝绸的产量。

本文将从家蚕小蚕共育技术的基本原理、共育技术的优势和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家蚕小蚕共育技术的基本原理家蚕小蚕共育技术,即在同一养殖场内,将不同龄期的小蚕进行相互配合养殖,以提高小蚕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

其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点:1. 利用小蚕生长规律家蚕幼虫的生长发育经历了饲料摄取、蜕皮、生长和滋养的四个阶段。

共育技术利用了不同龄期小蚕之间的生长规律差异,使得小蚕之间可以相互促进和规避竞争,从而提高了养殖效率。

2. 利用小蚕之间的互补优势不同龄期的小蚕在食性和活动习性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初期幼虫对饲料的摄取较为轻微,而后期幼虫则对饲料的消耗量较大。

不同龄期的小蚕之间存在一定的互补性,可以相互促进,提高幼虫的生长速度。

3. 降低养殖成本传统的家蚕养殖技术中,由于小蚕之间的竞争,导致养殖场对饲料的消耗增加,且需要对不同龄期的小蚕进行分别管理。

而共育技术可以有效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率。

二、共育技术的优势家蚕小蚕共育技术相比传统的单独养殖技术,有着明显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小蚕的成活率在共育技术中,不同龄期的小蚕可以相互促进,利用了小蚕之间的互补性,从而提高了小蚕的生长速度。

相比单独养殖技术,共育技术可以更快地培育出成熟的家蚕幼虫。

共育技术可以有效降低养殖成本,主要体现在饲料的节省和管理的便捷上。

通过合理的组合不同龄期的小蚕,可以降低饲料的消耗,同时也简化了管理的程序,减少了人力成本。

1. 提高丝绸产量家蚕小蚕共育技术可以提高小蚕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从而提高了丝绸的产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蚕共育技术
摘要根据宁国市重点蚕区宁墩镇小蚕联户共育实践经验,总结了小蚕共育技
术措施,以期为蚕农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蚕;共育技术;安徽宁国

小蚕共育是一种由单位组织人员饲养小蚕或由蚕室设备齐全、有相应桑园面
积、技术过硬的养蚕户饲养小蚕,3龄饷食或4龄饷食第2口叶后分给蚕户饲养
大蚕的一种养蚕法。小蚕共育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养蚕新技术,它有利于消
毒防病和小蚕护理,有效防止蚕病发生,蚕体强健好养,可达到稳产高产。同时,
小蚕共育可节省劳力、房屋、燃料及消毒药品等,从而降低养蚕成本,增加蚕农
收入。

1蚕室蚕具的准备
共育小蚕要有条件较好的共育室。一般要求共育室能保温保湿,光线均匀,
空气流通,水泥地面,墙面批灰,有天花板便于消毒和清洗。每共育10盒蚕种
需蚕房面积10~15m2、蚕匾80个(每个面积0.7m2可共育蚕至4龄饷食),以及
相配套的蚕架等蚕具。还需要约5kg漂白粉、1盒抗菌素、1包“防病一号”、石
灰20kg等蚕药。

2抓好共育室及蚕具的消毒
要使共育的小蚕不感染病原,蚕体强健,必须做好共育室及蚕具的消毒。一
般在养蚕前1周左右进行,如果用共育室催青蚕种,宜在蚕种出库前5~7d进行
消毒。消毒前首先应清理好蚕室环境,铲除周围杂草,疏通水沟,共育室内更应
打扫干净。然后进行“两消一洗”即先用含有效氯1%的漂白粉液对蚕室、蚕具及
周围环境进行消毒,一般保持湿润几小时后即可进行清洗,待室内及蚕具晾干后
再进行消毒。养蚕前最后1次消毒一定要做到全面彻底。消

毒后要避免蚕室、蚕具再次污染,并将蚕匾等用具晾干,待养蚕时使用。
3蚕种补催青
蚕种领回后,蚕种一般处于转青期(已5胚子),要使发育整齐,蚁体强健,
这要求共育户做好补催青工作,提高一日孵化率。转青卵宜掌握在温度25.5℃、
温差在1.0~1.5℃条件下进行黑暗保护,并注意补湿。为使以后分蚕均匀量足,
包种时最好每盒1包或2包,或自用收蚁纸包好后再用黑布集中包起来。

4收蚁
收蚁当天于早晨5~6时将包好的蚕种摊开在消好毒的蚕匾上,并开灯感光。
8~9时即可收蚁,最迟不要超过10时。收蚁要求简单迅速,动作轻快。收蚁时
应均匀分区,保证分蚕时蚕足,每匾蚕头数平衡,收蚁叶要适熟,老嫩一致。收
蚁时为防止蚁蚕逸散和减少蚁蚕体力消耗,温度可适当降至24℃,收蚁后立即
升至标准温度26~28℃,先撒“防病一号”再给叶,也可在给第2次回桑前撒“防
病一号”进行蚕体消毒。

5防干育
小蚕要采用防干育,1~2龄上盖下垫全防干育,3龄只盖不垫半防干育,以
确保小蚕发育一致,体质强健,但每次给桑前提前30min揭开防干纸换气。

6采叶时刻
正常天气,一般在早上和傍晚采叶,中午不采叶。早上要等露水干后再采(忌
采露水叶);下午于5时后采;中午一般温度较高,阳光较强烈,此时采回的桑
叶易凋萎、发酵,如遇阴天,中午也可采。遇干旱天气,早上多采,下午少采,
使桑叶含水量基本满足蚕的要求,遇阴雨天气,应争取在雨前多采,尽量不采雨
水叶。
7各龄蚕用叶标准
除收蚁用叶和各龄第1次饷食用叶采适熟偏嫩叶外,其余大部分时间都要求
选用营养充足的适熟叶。特别是各龄盛食期,要采喂适熟叶或适熟偏老叶,以使
蚕体质强健,发育整齐。严禁采喂虫口、虫粪叶。一般1龄蚕用叶:含水量80%,
叶色黄中带绿,叶位最大叶以上2~3片叶,蚕吃后叶上有一层透明的膜;2龄蚕
用叶:含水量76%~77%,颜色绿中带黄,最大叶以上第1片叶;3龄蚕用叶:
含水量75%~76%,成熟叶,绿色。

8温湿度调节
小蚕需要在高温多湿的环境下才能迅速地生长发育,而多湿环境也可以使桑
叶保持新鲜,从而减少给桑回数,节省桑叶和劳力。特别是收蚁当天对高温多湿
的条件要求更为严格。因此,在饲养过程中要随时注意温湿度的调节,力争保温
保湿。一般1~2龄温度控制在26~28℃,干湿差0.5℃,3龄温度调节在25~
26℃,干湿差以1℃为

好。至少温度不能低于25℃。

9做好眠起处理
蚕进入减食期后要及时加眠网进行眠除,眠定前要掌握好给桑量,使蚕饱食
就眠,同时眠座上残桑也不过多,以免造成湿冷影响蚕入眠。眠中温度比食中降
低0.5℃左右。未蜕皮前宜干燥些,开始蜕皮后注意补湿。95%以上蜕完皮,部
分蚕已蜕皮4~5h为饷食适时,应及时饷食。饷食前要撒“防病一号”或新鲜石灰
进行蚕体蚕座消毒。饷食第1回叶给桑量宜少,叶质适偏嫩。

10控制日眠
要使蚕发育整齐,必须控制日眠,防止夜眠。其主要方法是一是控制时间,
8~9时进行收蚁,10时前要收完蚁;二是选用适熟偏嫩桑叶喂蚕,且保持桑叶新
鲜;三是温湿度要控制在适宜范围内;四是根据蚕的发育快慢,调节饷食时间来
控制日眠。

11均匀分匾
为使分蚕时公平合理,养蚕过程的分匾一定要均匀。除收蚁时按盒或装盒分
匾饲养外,每次分匾也要力求做到均匀一致,一般每匾蚕加2张网,把蚕均匀地
一分为二。

12共育费的收取
在宁墩镇地共育小蚕至3龄第3口叶发蚕,每盒共育费30~50元,共育小蚕
至4龄饷食第10口叶,每盒共育费60~80元。

13消毒防病
一是养蚕人员进入蚕室要洗手、换鞋,采叶、给桑前要洗手,除沙后要洗手。
二是禁止使用未消毒的蚕具,工具要专室专用。养蚕过程换出的蚕匾、蚕网、薄
膜要经消毒后再使用。三是除共育员外,谢绝其他人员进入蚕房,防止病原被带
入室内。四是养蚕过程发现病蚕、弱蚕、特小蚕以及迟眠蚕要严格淘汰。淘汰的
病弱蚕必须投入石灰缸中后进行深埋或烧毁处理,不能用来喂家禽等。蚕沙要集
中堆放,沤熟用作肥料。五是每批共育结束,小蚕全部发完后,要对蚕室进行打
扫清理,然后进行消毒,为共育下一批蚕做好准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