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简史—名词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丙寅洋扰是指公元1866年(按干支纪年为丙寅年)法兰西帝国武装侵入朝鲜王朝的历史事件。这次战争的原因是朝鲜发生“丙寅邪狱”,杀死了9名法国籍天主教神父,引发了法国政府的强烈抗议,于是决定出兵“膺惩”朝鲜。战争主要在当年10月进行,法军虽然成功登陆朝鲜江华岛,但遭遇了朝鲜的顽强反抗后撤退。法国在撤退时掠夺了无数金银、书籍而去,这些战利品的归还问题长期是韩法外交的一个争论点。
辛未洋扰是指1871年(按干支纪年为辛未年)美利坚合众国武装侵入朝鲜王朝的历史事件。继法国入侵朝鲜的“丙寅洋扰”之后,美国为了追究1866年“舍门将军号事件”的责任及打开朝鲜国门,于1871年5月派军队开赴朝鲜,6月10日开始与朝鲜军队发生冲突。美军后来在朝鲜的抵抗下撤退到海上,并与朝鲜政府通信要求其打开国门。在发觉朝鲜政府的严拒态度之后,美国不得已撤兵。辛未洋扰之后,朝鲜各地到处竖立“斥和碑”,排外情绪达到顶峰。
朝日《通商章程》,又称《贸易规则》,是《江华条约》(即《日朝修好条规》)的一部分。它是日本和朝鲜根据《江华条约》第十一款关于“订立通商章程”的内容而于1876年8月24日在朝鲜首都汉城(今韩国首尔)签订的。《通商章程》由日本单方面提出,签订时并无修改,与并且《江华条约附录》同时签订(签订背景及过程参见词条江华条约附录),也是一个不利于朝鲜的不平等条约。其中关于无关税的规定,是日本对朝鲜赤裸裸地欺侮,严重破坏了朝鲜主权。
《济物浦条约》是1882年8月30日朝鲜与日本在朝鲜济物浦(今韩国仁川)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日本以朝鲜“壬午兵变”为契机,借口日本人在朝鲜被杀,强迫朝鲜政府签订《济物浦条约》,同时附录《修好条规续约》。该条约不仅使日本获得了朝鲜的巨额赔款,更规定了日本在朝鲜的驻军权,进一步扩大了日本的侵略势力,加剧了朝鲜半岛的危机。
《朝美修好通商条约》是1882年朝鲜王朝和美利坚合众国签订的条约。这个条约是在当时朝鲜的宗主国清朝的斡旋下签订的,它是朝鲜与外国缔结的第二个通商条约,也是朝鲜与欧美国家缔结的第一个条约。条约规定美国享有领事裁判权、协定关税、片面最惠国待遇等权利,因此对朝鲜来说是一个不平等条约。《朝美修好通商条约》的签订有着非常重大的历史意义,它标志着朝鲜的门户向世界全面敞开,也意味着朝鲜半岛进一步走上世界大国竞争的前台,变成资本主义列强的角逐场所。
《汉城条约》是1885年1月9日日本与朝鲜在朝鲜首都汉城(今韩国首尔)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这个条约是为了处理“甲申政变”的善后事宜而缔结的。日本原本介入甲申政变,但被中国军队打败。事后日本反而以受到损失为由要求朝鲜方面谢罪、惩凶、赔款,并允许
日本增加驻朝兵力,强迫朝鲜签订了《汉城条约》。该条约不仅使日本挽回了在甲申政变中的损失,更将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朝鲜,加剧了与朝鲜的宗主国中国清朝的对立。
天津条约是清咸丰八年(1858)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国、法国、俄国、美国强迫清政府在天津分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两国为了进一步扩大侵略特权而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爆发于1856年10月,1860年10月结束。1858年,英法舰队在美、俄两国支持下,袭击大沽口。大沽炮台失陷,英法联军进犯天津。清政府派钦差大臣桂良、花沙纳与俄、美、英、法各国代表分别签订《天津条约》。
甲午农民战争是指公元1894年(按干支纪年为甲午年)在朝鲜境内爆发的由东学道领袖全琫准领导的反对朝鲜王朝封建统治、反对帝国主义瓜分侵略的农民起义。由于这次起义是打着东学道的旗号,并以东学道徒为核心,而统治阶级多称呼其为“东学党”,因而历史上又称之为东学党起义。甲午农民战争是朝鲜历史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次声势浩大的反帝反封建的农民革命运动。同时,它直接导致了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因而也是近代国际关系史上的重大事件。甲午农民战争持续了10个月,最终在朝鲜国内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以失败告终。
甲午更张又称甲午改革是指公元1894年(按干支纪年为甲午年)朝鲜王朝进行的一系列近代化改革,广义上也包括1894年7月到1896年2月期间日本控制下的朝鲜进行的所有改革措施(1895年间的改革又称“乙未改革”)。其主导势力是以金弘集为首的亲日开化派。
甲午更张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社会等各个方面,是朝鲜半岛历史上的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资产阶级改革,使朝鲜初具近代国家的形式,推动了朝鲜社会的进步。但由于甲午更张是在日本人的影响和干涉下进行的,因而许多措施有利于强化日本对朝鲜的控制,整个改革也得不到朝鲜百姓的支持。最终发生俄馆播迁事件,金弘集政权倒台,甲午更张以失败收场。
乙未事变又称王城事变、闵妃弑害事件,是指1895年10月8日(农历乙未年八月二十日)朝鲜王后闵氏(明成皇后)在汉城(今首尔)景福宫被日本浪人谋杀的历史事件。这次事件由日本驻朝鲜公使三浦梧楼策划,并有部分朝鲜人协同参与。乙未事变的缘起是日本人谋求重振在朝鲜的优势地位,因此暗杀了亲俄排日倾向的明成皇后。事后日本虽在朝鲜重建亲日政权,但由于掩盖工作不力,使事变真相披露,引起国际舆论的谴责和朝鲜人民的反抗。俄国亦趁虚而入,激化了日俄矛盾。乙未事变历来争议很大,至今众说纷纭。
全州和议是指1894年朝鲜甲午农民战争期间朝鲜政府与东学军达成的一项停火协议。1894年2月15日,东学道全罗道古阜郡接主(首领)全琫准等人率领农民起义,反抗朝鲜王朝的腐朽统治与外国侵略者的压全州和议迫。东学军先后在黄土岘、长城郡等地大破官军,连战连捷,于6月1日攻占全罗道首府、朝鲜王朝“龙兴之地”——全州城。朝鲜国王高宗李熙一面连忙派遣严世永等人前往全州与东学军谈判,一面于6月6日,朝鲜政府请来清朝援军,清军在牙山登录,准备镇压起义,6月10日,大批日本军也借口1885年《中日天津条约》和保护使馆和侨民从仁川登陆。全琫准鉴于继续对抗会引发外国武装干涉,便同意和朝鲜政府议和,并提出12项停火协议。朝鲜政府被迫同意。6月12日达成和解,史称“全州和议”。东学军撤出全州,并在控制区内设置53个执纲所以贯彻执行全州和议(详见词条甲午农民战争)。甲午农民战争第一阶段结束。
内容:一、消除道人(东学道徒)和朝廷之间的宿怨,合力维持庶政;
二、查明贪官污吏的各种罪行,严加惩处;
三、严惩贪暴的富豪;
四、惩罚不良的儒林学者和两班贵族;
五、烧毁奴婢文书;
六、改善七班贱人(指卖艺人、屠户、编筐人、巫师、妓女、鞋匠、皮匠等7种朝鲜政府规定的“贱民”)的待遇,不得强制白丁(屠户)戴平壤笠;
七、允许年轻寡妇改嫁;
八、废除一切无名杂税;
九、任用官吏打破门第之见,登用人才;
十、严惩私通倭人者;
十一、取消一切公私债务;
十二、平分土地。
评价:上述12项停火条件,集中地反映了当时朝鲜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农民阶级的迫切要求,这实际上是农民阶级进行政治经济改革的基础。东学军在不推翻封建专制制度的前提下,向朝鲜政府提出“合力维持庶政”的要求,试图按照农民阶级的意愿逐步改造朝鲜社会,这是东学军的很大进步。关于平分土地的条款,虽然并不意味着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否定,但它反映了“耕者有其田”的进步思想。当然,在不推翻封建专制制度,不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条件下,农民阶级的这种朴素的愿望是无法实现的。
东学军还在停火条件中提出要破除当时朝鲜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封建束缚和陈规陋习,这对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