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和储层评价
油层非均质性研究

第十章油层非均质性研究油层:若储集层中含有了油气,则将该储层称为含油气层或油层。
此章讲的油层非均质性,实际是指储层非均质性。
在油气藏的形成中,生油岩、储集层、盖层、圈闭、运移、保存诸条件缺一不可。
在其他条件具备的前提下,研究储层是研究油气藏的核心,储层是勘探、开发的直接目的层。
其特征与油气储量、产量及产能密切相关。
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是储层描述和表征的核心内容。
一、储层非均质性的概念储层非均质性:油气储层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经历了沉积、成岩以及后期构造作用的综合影响。
它使储层的空间分布及内部的各种属性(如孔隙度、渗透率、孔隙结构等)都存在不均匀的变化,这种变化称之为储层的非均质性。
1.沉积作用的影响无论是碎屑岩还是碳酸盐岩储层,沉积环境不同是影响储层非均质性的重要因素。
由于沉积条件不同,造成碎屑颗粒的矿物成分、粒度、分选程度、堆积和充填形式、胶结类型、砂体形态、侧向连续性、纵向连通性等都不相同,从而导致储层的岩性、物性和内部结构、层理构造在纵向上和横向上都有不同程度差异,即存在非均质性。
2.成岩作用的影响成岩作用对储层孔隙的形成、保存和破坏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例如溶解作用产生次生孔隙,使储集性能变好;压实作用使储层变致密,储集性能变差。
3.构造作用的影响构造运动所产生的断层和裂缝也对储层非均质性有一定影响。
垂直和较大角度的断层由于其封闭性,不但可以使原来连通的地层错开,变成不连通,也可以由于其开启性使不同年代的地层串通起来,这就增加了储层非均质的严重性和复杂性。
一些延伸很远的裂缝若不密封,可能使水沿裂缝串流,造成严重的平面矛盾,降低油田的开发效果。
例如扶余油田。
总之,储层的非均质性是绝对的,而均质是相对的。
一般陆相储层的非均质程度要高于海相储层。
而我国目前已发现的油气储量90%来自陆相沉积地层,且绝大多数为注水开发。
因此,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水平将直接影响到储层中油气水的分布规律的认识和开发效果的好坏。
第11章储层非均质性

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 可以采出的石油储量
35% 平均采收率
30-45% 残余油
25-35% 未采出的 可动油
必须用昂贵的 化学剂才能采 出的石油储量
被油藏非均质性 隔挡在地下,当前 正在挖潜的对象
28
第6节 剩余油分布
一、成因机理
油气采收率=波及体积× 驱油效率
采油
注水
平面波及系数:
注入剂 波及
宏观 剩余油
质程度平面等值图,表征其平面变 化。研究重点是渗透率方向性,它 直接影响到注入剂平面波及效率。
5、渗透率方向性
15
第3节 平面非均质性
二、对开发影响
影响注入水平面波及范围 1、高渗带方向; 2、古水流线方向; 3、裂缝发育方向
影响注采关系和井网布置 对于侧向连续性差砂体,如透镜状砂体,注水开采必须保证每个砂
体至少有一注一采。若井网不完善,则: 1、砂体无钻井控制,油层处于原始状态,形成未动用剩余油区; 2、只注无采,使油层压力越憋越高,注水不见效,最后水无法注入; 3、只采无注,仅靠天然能量采出少部分原油,大部分成为剩余油;
16
第4节 层内非均质性
层内非均质性:单砂层内垂向上储层性质的变化。包括韵律性、渗透 率各向异性、夹层分布等。层内非均质性是直接控制和影响单砂层内 注入剂波及体积的关键地质因素。
3、构造高部位的水动力“滞留区” 注入水常向低处绕流,构造高部位无井
控制则可造成水动力滞留,注水驱不到。
34
第6节 剩余油分布-分布模式
4、断层附近的水动力“滞留区” 由于断层封闭遮挡作用,致使单
向注水受效差,在油水井与断层之 间不能形成良好驱替通道,地下流 体因不能流动而形成滞流区。
35
安塞油田塞130井区长6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过 1 大都 不 闭合 。储层 物性 差 , 隙度 8 0 0m, 孔 . %~ 1 . , 均 9 4 , 透 率 ( . ~ 0 7 20 平 .6 渗 01 . )×1 I 03 m 平均 0 2 7 0 , . 9 X1
岩 储层 。
部; 反韵 律储 层 刚好 相反 ; 复合 韵律 剩余 油分 布 比较 复杂 , 剩余 油 主要 富集在层 内渗透率 相对 低 、 非均质
储 层性 质变 化 , 是 直 接 控制 单 砂 层 内水淹 厚 度 波 它 及 系数 的关 键地质 因素 。层 内非均质 性是生 产 中引
起 层 内矛盾 的 内在 原 因 。一 般层 内非 均质性 可从 垂
向粒度分 布 的韵律 性 、 层理 构造 、 内夹层 和层 内渗 层 透率 非均 质性 等方 面进 行分 析 。
般 层 内非 均 质 性 可用 渗 透 率变 异 系数 、 突进
水 下分流 河道 砂体 为 主要 储 集层 。根 据沉积 环境 以 及纵 向上沉 积韵 律 的 变化 , 研 究 区长 6油 层 组 自 将
意义l 。储层 非均 质 性 的 分类 方 法 较 多 , 中裘 亦 3 ] 其 楠 将碎 屑岩 的储层 非均 质性 划分 为层 间 、 内、 面 层 平 和 孔 隙非 均 质性 四类 , 目前 我 国各 油 田普 遍 使 用 是 的分类方 案[ 。描 述 储层 非 均 质 性 , 4 ] 主要 用 非 均 质
进 行 了研 究 。 塞 1 0井 区 长 6 层层 内、 间非 均 质 性 较 弱 , 面 非 均 质 性 及 储 层 孔 隙 结 构 微 观 非 均 性 中等 。 剩 3 储 层 平
余 油 主要 分 布 在 6 和 长 6。 两 个 储 层 , 油 田 下 一 步 剩余 油挖 潜 的 主要 目的 层 。 ; j 是
层间储层非均质性的表征参数及地质意义

层间非均质
平面非均质
层内非均质
孔隙非均质
储层非均质性的分类
非均质类型 非均质规模 测量单元及测量手段 层间非均质性 多层规模 (含油层系、 油组、砂层组、小层 油层组、砂层组) (岩心分析、测井、 地震、试井) 非均质特征 分层性(层组划分对 比、分层系数、砂岩 密度) 层间渗透率差异程度 层间隔层 层间裂缝 砂体几何形态及各向 连续性 砂体连通性 裂缝和断层的平面分 布 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平 面变化及方向性 井间渗透率及差异程 度 粒度韵律 渗透率韵律
这就是所谓的“单层突进”
砂层间渗透率非均质程度的地质意义
层间干扰,单层突进
砂层间渗透率非均质程度的地质意义
大庆油田用流管法进行了研究,将原 油性质相同的两个油层同时开采
若渗透率相差一倍,采收率为52.29%; 若渗透率相差四倍;采收率为49.27%, 若渗透率相差八倍,则采收率为46%
可见层间渗透率差异越大,油田采收率越低, 开发效果越差。层间非均质性对储层注水开 发效果的影响是如此之大。对于这种情况, 要采用分层开采工艺技术,以克服层间非均 质带来的矛盾。
第七章 储层非均质性

08070124C.indd
261
2009-3-27
11:56:36
图 7-3
Weber(1986)的储层非均质性分类
a—封闭、未封闭的断层;b—成因单元边界;c—成因单元内渗透层;d—成因单元内隔夹层; e—层理的层系与纹层;f—微观非均质性;g—裂缝
(三)成因单元内渗透层 在成因单元内部,具有不同渗透性的岩层,它在垂向上呈网状分布,因而导致了储层 在垂向上的非均质性,它直接影响着油田开发的注采方式。 (四)成因单元内隔夹层 在成因单元内,不同规模的隔夹层对流体渗流具有很大影响,它不仅影响着流体的垂 向渗流,同时也影响着水平渗流,因而制约着油田开发的注采层位或射孔层段。 (五)层理的层系与纹层 它为渗透层内的层理构造,由于层理构造内部层系与纹层的方向具较大的差异,这种 差异对流体渗流亦有较大的影响,从而影响注水开发后剩余油的分布。 (六)微观非均质性 这是最小规模的非均质性,即由于岩石结构和矿物特征差异导致的孔隙规模的储层非 均质性。 (七)封闭、开启裂缝 储层中若存在裂缝,裂缝的封闭性和开启性亦可导致储层的非均质性。 (八)原油的粘度变化和沥青垫 这属于一种特殊的类型,七、八两种类型均不是碎屑岩储层中常见的非均质性。二至 五四种类型的形成受可容纳空间大小与沉积物供给量比值(A/S)的影响。 这一分类较 Pettijohn 的分类更为全面,它是在考虑了不同油藏类型的基础上所提出的,
表72我国常用储层非均质性分类纵向上多油层间的差异性层系的旋回渗透率差异隔层等平面非均质性平面上的差异砂体连通程度平面孔隙度变化及方向性单砂层垂向上的差异粒度韵律层理渗透率差异程度夹层分布等微观孔隙非均质性孔隙与喉道的相互关系孔隙和喉道的大小均匀程度以及两者的配置关系和连通程度颗粒非均质性岩石颗粒大小形状分选排列及接触关系岩石碎屑的定向性及矿物学特性填隙物的差异填隙物的含量矿物组成产状及其敏感性特征图75储层层次划分综合方案据姚光庆199408070124cindd264200932711
苏里格气田储层非均质性

苏里格气田储层非均质性摘要: 苏里格气田属于典型的岩性圈闭气藏,具“低孔、低渗、低丰度”的地质特征。
以苏里格气田东区z9区块为研究目标,利用实际地质资料分别对苏里格气田z9区块石盒子组8段储层平面非均质性、层内非均质性和层间非均质性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研究区石盒子组8 段层内和层间非均质性都非常严重,垂向上的层间和层内非均质性要强于平面非均质性; 石盒子组8下亚段砂体最发育,在沿河道方向砂体的连续性较好,而在垂直河道方向上河道砂体较厚更叠频繁,连续性较差,致使层间非均质性最严重。
关键词: 砂体;夹层;非均质性; 储层; 苏东z9区块; 苏里格气田abstract: the surig gas field belongs to lithologic gas reservoir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ypical, with “low porosity, low permeability, low abundance .”. surig east block z9 gas field as the research object, using the actual geological data respectively 8 reservoir plane heterogeneity, intraformational and interlayer heterogeneity study of surig gas field z9 block stone box.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udy area shihezi formation of 8 layer and interlayer heterogeneity is very serious, vertical interlaminar and intrastratal heterogeneity is stronger than the plane heterogeneity; shihezi group of 8 low sub-member of zhiluoform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continuous along the channel direction of sand body is good, but in a vertical channel the direction of channel sand body is thick overlapping frequent, continuity is poor, resulting in the most serious interlayer heterogeneity.keywords: sand body; interlayer; heterogeneity; reservoir; su east block z9 gas field; surig中图分类号:te3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一、区域地质概况苏里格气田东区地处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和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境内。
油层非均质性研究(优选参考)

第十章油层非均质性研究油层:若储集层中含有了油气,则将该储层称为含油气层或油层。
此章讲的油层非均质性,实际是指储层非均质性。
在油气藏的形成中,生油岩、储集层、盖层、圈闭、运移、保存诸条件缺一不可。
在其他条件具备的前提下,研究储层是研究油气藏的核心,储层是勘探、开发的直接目的层。
其特征与油气储量、产量及产能密切相关。
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是储层描述和表征的核心内容。
一、储层非均质性的概念储层非均质性:油气储层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经历了沉积、成岩以及后期构造作用的综合影响。
它使储层的空间分布及内部的各种属性(如孔隙度、渗透率、孔隙结构等)都存在不均匀的变化,这种变化称之为储层的非均质性。
1.沉积作用的影响无论是碎屑岩还是碳酸盐岩储层,沉积环境不同是影响储层非均质性的重要因素。
由于沉积条件不同,造成碎屑颗粒的矿物成分、粒度、分选程度、堆积和充填形式、胶结类型、砂体形态、侧向连续性、纵向连通性等都不相同,从而导致储层的岩性、物性和内部结构、层理构造在纵向上和横向上都有不同程度差异,即存在非均质性。
2.成岩作用的影响成岩作用对储层孔隙的形成、保存和破坏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例如溶解作用产生次生孔隙,使储集性能变好;压实作用使储层变致密,储集性能变差。
3.构造作用的影响构造运动所产生的断层和裂缝也对储层非均质性有一定影响。
垂直和较大角度的断层由于其封闭性,不但可以使原来连通的地层错开,变成不连通,也可以由于其开启性使不同年代的地层串通起来,这就增加了储层非均质的严重性和复杂性。
一些延伸很远的裂缝若不密封,可能使水沿裂缝串流,造成严重的平面矛盾,降低油田的开发效果。
例如扶余油田。
总之,储层的非均质性是绝对的,而均质是相对的。
一般陆相储层的非均质程度要高于海相储层。
而我国目前已发现的油气储量90%来自陆相沉积地层,且绝大多数为注水开发。
因此,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水平将直接影响到储层中油气水的分布规律的认识和开发效果的好坏。
我国储层非均质性表征研究评述

我国储层非均质性表征研究评述邓 燕(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数理学院,北京 100083) 摘 要:通过对大量资料的整理分析,对近年来我国在储层非均质性表征研究进行了评述,指出了当前储层非均质性表征研究中采用的主要参数和方法的优缺点,并对今后储层非均质性表征研究的方向、尺度效应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和展望。
关键词:储层非均质性;表征参数;表征方法 中图分类号:P618.1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81(2012)23—0001—03 储层非均质性是储层的岩性、物性、电性、含油气性及微观孔隙结构等在三维空间上分布的不均一性和变化[1],是储层的普遍特性。
由于储层的非均质特征与油气储量、产量及产能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着油气田的注水采收效果和最终采收率[2],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对储层非均质性进行研究,就成了揭示储层中油气运动规律,指导油田开发生产的最基础性工作。
近年来,特别是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
我国科学家已经认识到开展储层非均质性表征研究的重要性,并开展了大量研究。
在影响储层非均质性表征研究结果的诸因素中,除了储层本身外,最重要的就是参数和方法的选取。
但是储层非均质性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动态性决定了对其的表征研究必然带有很强的不可控性和不确定性,由此,开展储层非均质性表征研究的参数与方法不断推陈出新。
本文通过对大量资料的整理分析,对近年来我国在储层非均质性主要表征参数和研究方法上的研究进行了评述,力图为今后的研究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1 储层非均质性表征参数储层非均质性表征参数繁多,总体上可划分为2类:一是单一参数,包括反映储层质量的单一参数和反映储层结构的单一参数,二是对多个单一参数进行数学处理后得到的综合参数。
1.1 单一参数在储层非均质性研究中,研究者一般都把渗透率的变化作为储层非均质性的集中表现[3],并通过求取渗透率的变异系数、突进系数、极比、极差和非均质系数等来定量表征储层非均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n
Hs H
100%
Hs——砂岩总厚度,m; H——地层总厚度,m。
这一参数油田上也称作砂岩比或净总比(砂岩净厚度 与地层总厚度之比)。一般来说,砂岩密度的数值越 低,其层间非均质性就越大。
15
3.层间渗透率非均质性的定量表征
仍然采用渗透率变异系数(Vk)、
夹层分布频率越高,层内非均质性就越严重。
⑵夹层分布密度( D k ) 每米储层内非渗透性泥质隔夹层的合计厚度。
Dk
H sh H
H sh —层内泥质隔夹层总厚度,
m;H —层厚,m。
夹层分布密度越大,储层的层内非均质性
就越强。
9
渗透率差异对水洗油层的影响
油层剖面渗透率的非均质性变化情况复杂,一般可归结为
11
四、平面非均质性
砂体几何形态
平
砂体规模及
面 非
各向连续性
均
质
砂体的连通性
性
孔隙度、渗透 率的平面变化
通过绘制孔隙度、渗透率 的平面等值线图,来反映 其平面变化情况
①席状通通体情重性其方在况③④⑤点。横式垂。带鞋不研一向:向状带规究般连多上砂状则砂砂续边和体砂砂体 体性式平体体:的的也、面3:::侧规越多1上><—向模好层的2220连越式00相:::111续大、互、孤接立触式 2.表征参数:砂体配位数、连通程度和 连通系数表示。
18
1. 碎屑岩喉道类型及孔隙结构特征 (1)孔隙缩小型喉道-大孔粗喉型 (2)缩颈型喉道-大孔细喉型 (3)片状或弯片状喉道-小孔极细喉型 (4)管束状喉道
19
2.碳酸盐岩的喉道及孔隙结构特征
⑴喉道类型
A 构造裂缝型:长、宽、直、片状、
大缝喉>0.1mm
小缝喉:0.1—0.01
微缝喉<10μm
主要指孔隙结构的非均质性。 孔隙、喉道大小及均匀程度,以及孔隙与 喉道的配置关系和连通程度。
指砂体内部纵向上的非均质性。
粒度韵律性、层理构造序列、渗透率差异 程度及高渗透段位置、层内不连续薄夹层 的分布频率和大小,以及全层的水平渗透 率与垂直渗透率的比值等。
指砂平面上的非均质性。砂体成因单元的连通 程度、平面孔、渗变化和非均质程度、以 及砂体渗透率的方向性等。
⑸碱敏性:碱液进入储层与碱敏性矿物发生反应而产生沉淀或
释放颗粒而使渗透率下降的现象。
21
22
§7 储层综合评价
一、储层综合评价的目的任务 1. 划定研究地区储层与非储层具体指标界限。 2. 划分出工区储层基本类型,并给储层优劣等级的参数指 标界限标准。
23
二、储层综合评价参数 影响储层储渗能力的因素很多,如有效厚度、渗透率、
μm
喉道均 值φ
主要流动 孔隙μm
变异系数 %
退汞效率 ( %)
1 >240 >7 <7.5 75~6.3 0.59~0.31 42.7-62.5
2 50-240 4-7 7.5~8.5 25.6~2.5 0.34~0.26 29.9-53.4
3 25-50 2.5-4 8.5~9.5 25.9~1.6 0.31~0.24 22.1-47.5
1.分层系数
2.砂层密度
3.层间渗透率非均 质性的定量表征 4.主力油层与非主力油 层在剖面上的配置关系
5.隔层
13
1.分层系数(A n )
指某一层段内砂层的层数。以平均井钻遇砂层个数 (即钻遇率)来表示。
n
An Nbi / n i1
N bi —某井的砂层层数;
n —统计井数。
14
2.砂层密度( S n)
储层微观非均质性:是指储层微观孔隙喉道内影响流 体流动的地质因素的空间不均一性。
地质因素:主要包括孔隙、喉道的大小、分布、配置 及连通性,以及岩石的组分、颗粒排列方式、基质含量 及胶结物的类型等。 ㈠ 孔隙结构:
定义:岩石中孔隙和喉道的几何行形状、大小、配置 及其相互连通关系。
孔隙:岩石颗粒包围的较大的空间,主要储集空间。 喉道:孔隙的缩小部分,即连通两个孔隙的狭窄部分。 是控制流体通过能力的主要通道。
2. 反韵律律 油油 层 层 剖面水洗特征
强,从而使吸水较多的上部油层水推速度和水 洗强度受到控制。其结果,使得油层剖面水洗 差异降低,油层剖面动用程度增大,油藏开发
效果变好,最终采收率较高。
3.复合韵律油 层水洗特征
其水洗、水淹特点介于正韵律油层与反韵律 油层之间。复合韵律油层的剖面动用程度与开 发效果好于正韵律油层,但较反韵律油层为差1。0
孔隙度、砂体延伸长度、孔隙结构参数、层内非均质程度 等。一项参数只从一个方面表征储层的特征,全面评价一 个储层,必须采用多项参数,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24
一般来说,储层综合评价都要选择以下一些参数:
① 油层厚度:如沉积厚度、砂泥岩厚度、砂泥岩比例、
有效厚度等;
② 油层物性:如有效孔隙度、绝对孔隙度、有效渗透率、
粒度中值、分选系数、泥质含量等;
③ 孔隙结构:如孔隙类型及分布状况、平均孔隙直径、孔
喉 比、最大连通喉道半径、最小非饱和体
积孔喉分选系数等;
④ 沉积相带:所属亚相、微相及特征
⑤ 油层分布状况:如含油面积、油砂体个数、油层连通情况、
砂层钻遇率等;
⑥ 地质储量分布:各砂层储量大小及其占总储量的百分数。
所选用的参数,在不同地区、不同油田、不同任务和不同 的勘探开发阶段是有差别的。因而评价参数的选择范围和参数
4 <25 <2.5 >9.5 8.4~0.1 0.25~0.16
—
评价
好的有 效储层 中等有
效层 较差有
效层 非有效26
层
复习思考题
1 储层研究的基本内容与基本方法 2 储层非均质性的概念及分类 3 层内非均质性、平面非均质性和层间非均质性的主
要内容。 4 层内非均质性中的渗透率韵律对油藏开发的影响 5 储层综合评价的目的、常用指标和评价方法
B晶间隙型:窄、短、平、多种形态
C孔隙缩小型
D管状喉型
E 解理缝型
⑵孔隙结构特征:指孔洞与缝隙之间的组合关系,形态、大小、数量均 匀程度,排列方式
A 大缝洞型:以缝宽大于0.1mm的裂缝为喉道
B 微缝孔隙型:以微裂缝及晶间隙为喉道
C 裂缝型:储集空间和喉道均为裂缝,孔隙不发育
D 复合型:大洞、大缝,小孔、微缝的组合
当0.5≤ Vk ≤0.7为较均匀;当Vk>0.7时为不均匀型。
5
渗透率非均质程度的定量表征
⑵ 渗透率突进
系数(Tk)
渗透率突进系数表示砂层中最 大渗透率与砂层平均渗透率的比 值,即
Tk
K max
__
K
T k ——渗透率突进系数;
K max ——层内最大渗透率。
渗透率突进系数是一个大于1的数,其值越大表示非均
20
㈡粘土杂基
指作为杂基充填于碎屑岩储集层孔隙内的粘土矿物。
1.粘土含量:粒径小于5um—粘土
2.粘土矿物类型:X衍射分析法→蒙脱石、高岭石、绿泥石、伊利 石及其混层粘土
3.粘土矿物产状:扫描电镜→分散状(如高龄石)、薄层状(绿 泥石)、搭桥状(伊利石)
4.对流体的敏感性
⑴速敏性:因流体流动速度变化引起地层微粒运移,堵塞通道, 导致渗透率下降的现象。
⑴ 渗透率变异 系数(Vk)
Vk
n
Ki
K
2
i 1
n
__
K
式中:
__
Ki——层内样品的渗透率值;
K——层内所有样品渗透率的平均值;
n——层内样品个数。
渗透率变异系数的取值范围在0-1之间。 其值越小,说明渗透率差异小、储层比较均质;其值越 大,说明渗透率差异大、储层非均质性强。 一般来说,当Vk<0.5时为均匀型,表示非均质程度弱;
渗透率突进系数(Tk)、
渗透率级差(Jk) 等参数来定量描述多个油层之间的渗透率差异程度。
16
4.主力油层与非主力油层在剖面上的配置关系 注意特高渗透率层在剖面上的位置及其地质 成因。
5.隔层: 指稳定分布于两个渗透性岩层中间的不渗透 岩层。油田开发过程中对流体运动具有隔挡 作用。
17
六、微观非均质性
① 砂体配位数:与某一个砂体连通接 触的砂体个数。
② 连通程度:指连通的砂体面积占砂 体总面积的百分数;或以连通井数占 砂体控制井数百分率表示。
③ 连通系数:连通的砂体层数占砂体 总层数的百分比。连通系数也可以用 厚度来计算,称为厚度连通系数。12
五、层间非均质性
一套含油层系内的砂体的层间差异。储层层间非均质 性一般用以下参数进行描述表征:
质性越强。一般来说,当<2为均匀型,当为2-3时
为较均匀型,当>3时为不均匀型。
6
渗透率非均质程度的定量表征
渗透率级差定义为砂层内最大
⑶ 渗透率级差 ( J k ) 渗透率与最小渗透率的比值
Jk
K max K min
J k ——渗透率级差; Kmin ——最小渗透率值;
渗透率级差是一个远大于1的数。渗透率级差 越大,反映渗透率的非均质性越强;反之,非均 质性较弱 。
1. 正韵律油 油层 层
别增大,油层剖面动用程度降低,油藏开发效
剖面水洗反 韵 特律 征 晚 果大 变在差注,水弱 最开终发采的收情率况慢 较下低,虽然反高 韵律油层上部
油 层
渗透率高吸水多,但由于注入水受重力作用逐
复 合 韵中 等 中 渐等 下渗,中 使等 得吸水较中 少等 的下部中 油等 层水洗得以加
7
渗透率非均质程度的定量表征
⑷ 渗透率均质 系数(Kp)
Kp
K K max
渗透率均质系数是渗透率突进系数的倒数。 其数值在0~1之间变化,K越接近1均质性越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