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层非均质性影响因素整理
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

摘要人们讲储层的基本性质在三维空间分布的不均一性或各项异性称为储层的非均质性。
储层非均质性无论是岩性或物性变化,通常都是极其复杂的,并且直接影响开采效果。
本文主要针对油气储层的非均质性研究内容与发展进行讨论。
本文所运用的储层非均质综合指数对储层的非均质性进行研究,除了从地质角度去考虑控制储层非均质性形成的因素外,还把储层所处的沉积微相、油层的顶底面构造以及流体在其中流动能力等因素纳入了研究中。
研究储层的非均质性,不仅可以升华对储层非均质性的认识,而且在确定开发方案、进一步部署井网和提高采收率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表征参数、分层系数、砂岩密度、有效厚度系数目录第1章前言 (1)第2章储层非均质性概念 (1)2.1 储层概念 (2)2.2 石油天然气储层地质学概念 (2)2.3 储层非均质性概念 (3)第3章储层非均质性的分类 (4)3.1 Pettijion(1973)的分类 (4)3.2 Weber(1986)的分类 (5)3.3 Haldorson(1983)的分类 (5)3.4 裘亦楠(1989)的分类 (6)第4章层间非均质性 (7)4.1层间非均质性研究 (7)4.2层间非均质性的成因 (7)4.3层间非均质表征参数 (8)4.3.1分层系数、砂岩密度、有效厚度系数 (8)4.3.2砂层间渗透率非均质程度 (8)4.3.3统计表征参数方法 (9)4.3.4 油田开发应用 (10)第5章层内非均质性 (10)5.1 垂向粒度分布的韵律性 (10)5.2 层理构造……………………………………………………………………. .115.3层内夹层 (11)5.4层内渗透率非均质性 (11)5.5引起层内非均质性的根本原因 (12)第6章结论……………………………………………………………………………. .13参考文献…………………………………………………………………………………. .14致谢……………………………………………………………………………………… .15第1章前言我国地大物博,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
第11章储层非均质性

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 可以采出的石油储量
35% 平均采收率
30-45% 残余油
25-35% 未采出的 可动油
必须用昂贵的 化学剂才能采 出的石油储量
被油藏非均质性 隔挡在地下,当前 正在挖潜的对象
28
第6节 剩余油分布
一、成因机理
油气采收率=波及体积× 驱油效率
采油
注水
平面波及系数:
注入剂 波及
宏观 剩余油
质程度平面等值图,表征其平面变 化。研究重点是渗透率方向性,它 直接影响到注入剂平面波及效率。
5、渗透率方向性
15
第3节 平面非均质性
二、对开发影响
影响注入水平面波及范围 1、高渗带方向; 2、古水流线方向; 3、裂缝发育方向
影响注采关系和井网布置 对于侧向连续性差砂体,如透镜状砂体,注水开采必须保证每个砂
体至少有一注一采。若井网不完善,则: 1、砂体无钻井控制,油层处于原始状态,形成未动用剩余油区; 2、只注无采,使油层压力越憋越高,注水不见效,最后水无法注入; 3、只采无注,仅靠天然能量采出少部分原油,大部分成为剩余油;
16
第4节 层内非均质性
层内非均质性:单砂层内垂向上储层性质的变化。包括韵律性、渗透 率各向异性、夹层分布等。层内非均质性是直接控制和影响单砂层内 注入剂波及体积的关键地质因素。
3、构造高部位的水动力“滞留区” 注入水常向低处绕流,构造高部位无井
控制则可造成水动力滞留,注水驱不到。
34
第6节 剩余油分布-分布模式
4、断层附近的水动力“滞留区” 由于断层封闭遮挡作用,致使单
向注水受效差,在油水井与断层之 间不能形成良好驱替通道,地下流 体因不能流动而形成滞流区。
35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方法技术综述

含油饱 和度高 , 砂层薄 的地方则相反。储层平 面非 均质性受砂体的发育程度及沉积微相的控制。
一
储层 的层 内非 均 质性 : 储 层层 内非 均质 性是 指 个单砂层规模 内部垂 向上储层性质的变化。它是
直接 控制 和影 响一个单 砂层 内垂 向上注入 剂波 及体
第 1期
李
婷
赵军龙
在这 方面 起步 稍晚 , 但 近 年来 我 国学 者对 储 层 非 均 质性 的研 究取 得 了一些 的进 展 。 目前 国内比较有 代 表性 的非 均质模 型概 念有 : 秦 同洛 ( 1 9 9 1 年) 根据 油 层规 模将 储层 非均 质性划分 为微 观 、 宏观、 粗 视 和 巨
中图分 类号 : P 6 1 8 . 1 3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3 ) 0 1 — 0 0 6 2— 0 3
O 引言
国外对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始于 2 0世纪 7 0~ 8 0年代 , 相 比于 国外 对储 层 非 均质 性 的研 究 , 我 国
储层非均质性等等都有待人们去探讨 。本文在消化 吸收 国 内外 非均 质 性研 究 成 果 的基 础 上 , 从 岩 心 资
料、 测 井资 料 、 现代 数 学方法 和生 产动 态 四个 方面对
储层非均质性综合研究进行 了初步探索。
收稿 日期: 2 0 1 2— 0 9—2 6 基金 项 目: 陕 西 省 教 育 厅 科 研 计 划 项 目资 助 ( 项 目编号: i 1 J K 0 7 8 1 ) 作者简 介: 李 婷( 1 9 8 6 一) , 女, 湖北 黄冈人 , 西安石 油大学地 球探 测与信 息技术在读硕士研究生。
评 价储层 宏 观 的非均 质 性 , 使 用 测 井信 息 来 定 量 化
储层非均质性影响因素整理

储层非均质性影响因素整理储层非均质性指油气储层由于在形成过程中受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和构造作用的影响,在空间分布及内部各种属性上都存在的不均匀的变化这种不均匀变化具体地表现在储层岩性、物性、含油性及微观孔隙结构等内部属性特征和储层空间分布等方面的不均一性储层的均质性是相对的,而其非均质性则是绝对的油气储层分布与内部各种属性在三维空间上的不均一变化。
储层非均质性是影响地下油气水运动及油气采收率的重要因素。
规模与层次相对与绝对广义上讲:是指油气储层在空间上的分布(各向异性——Anisotropies)和各种内部属性的不均匀性。
影响作用:前者控制着油气的总储量、分布规律与布井位置;后者控制着油气的可采储量、注采方式(如波及系数)以及剩余油的分布。
储层建模:前者的研究结果是建立骨架模型;后则是建立参数模型。
狭义上讲:就是指油气储层各种属性(岩性、物性、含油性及电性)在三维空间上分布的不均匀性。
主要影响因素油气储层非均质性是沉积、成岩和构造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构造因素:(断层、裂缝等)(二)沉积因素:(储层骨架及物性)如流水的强度和方向、沉积区的古地形陡缓、盆地中水的深浅与进退、碎屑物供给量的大小)造成了沉积物颗粒的大小、排列方向、层理构造和砂体空间几何形态的不同(三)成岩因素:(压实、压溶、溶解、胶结、重结晶等)压实、压溶、溶解、胶结以及重结晶等作用改变了原始砂体的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大小,加上盆地中不同层位地层通常具有不同的地温、流体、压力和岩性,因而其成岩作用各异,次生孔隙的形成与分布状态在空间上的极不均匀,增加了储层的非均质程度就储层沉积学而言,影响其非均质的主要因素是沉积格局的多样性和成岩作用的复杂性。
主要因素作用机理构造因素断层、裂缝等改变储层的渗透方向和能力,连通或封闭储层沉积因素储层骨架及物性沉积颗粒的大小、排列方向、层理构造、砂体形态等成岩因素压实、压溶、溶解、胶结、重结晶等改变原始砂体孔隙度和渗透率影响因素1、沉积因素影响储层非均质最根本因素。
2[1][1].6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2[1][1].6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ac498c34028915f804dc2fa.png)
i 1 n
式中:K ── 一定井段内渗透率 平均值;
h
i 1 n n i 1
n
i
K hi K i / hi
i 1
n ── 一定井段内砂层数; hi ── 第i个砂层的厚度;
Ki ── 第i个砂层的渗透率。
(2)渗透率级差(NK) 一定井段内渗透率最大值与最小值(Kmin)
② 渗透率级差(NK) ③ 非均质系数(突进系数)(SK) ④ 垂直渗透率与水平渗透率的比值
① 渗透率变异系数(VK)
一定井段内各单砂层渗透率的标准偏差与其平均
值的比值。即 VK / K 通常可用渗透率 变异系数(VK)粗略 地评价层内非均质程 度。即VK
i
其中
(K
i 1
n
i
K)
(构造和结构因素引起的渗透率方向
性即各向异性,以各向渗透率之间的比值表示。
(3) 裂缝引起的渗透率方向性。 储层存在裂缝时,将会导致严重的渗透率方
向性,要研究各种缝的产状,尤其是其走向。
(4) 砂体总体上的平面非均质性。
可以下列方法描述:
① 井点渗透率的变异系数;
率表示。
(3)连通体大小
①指一个连通体内包括多少个砂体;
②指连通体的总面积或总宽度。
(4)砂体接触处的渗透能力
砂体间相互接触连接,并不一定是流体流动的连
通通道,这主要决定于接触面的渗透能力。
由于上伏冲刷面上泥砾或钙砾的富集,或泥岩披
覆层的存在,砂体间的冲刷接触面可能形成不渗透或 低渗透界面,目前还没有定量描述方法。 实际工作中,发现上述可能破坏砂体接触面连通 性的地质现象时,应通过干扰试井加以验证,以定性
5.储层非均质性解析

地层单元:小层、单层
一-二级
五级
三级
2、分层系数与砂岩密度
分层系数
层系内砂层的层数。表示方法:
分层系数=平均单井钻遇砂层层数=钻遇砂层总 层数/统计井数 分层系数↑→层间非均质↑→油层动用率↓→油 层开采效果↓ 砂岩密度 垂向剖面上,砂岩总厚度与地层总厚度之比,%。
3、砂层间渗透率非均质程度
开发层系划分原则:
4、裘亦楠(1992)分类
我国油田生产部门通常使用的分类 分类角度:储层非均质性规模+油田开发生产实用性 (1)层间非均质性 层系旋回性、砂层间渗透率的非均质程度、隔层分布、特殊类型层的分 布、层组和小层划分 (2)平面非均质性 砂体成因单元连通程度、平面孔隙度、渗透率变化及非均质程度、渗透 率方向性。 (3)层内非均质性 包括粒度韵律性、层理构造序列、渗透率差异程度及高渗段位置、层内 不连续薄泥质夹层的分布频率和大小、全层规模的水平/垂直渗透率比 值等。 (4)微观非均质性 孔隙非均质性指砂体孔隙、喉道大小及其均匀程度,孔隙喉道的配置关 系和连通程度。 这些性质直接影响油田开发过程中注入剂的驱替效率。
五、开发地震
三维地震 垂直地震测井(VSP) 井间地震
第三节
储层非均质性表征
层间非均质性
平面非均质性
层内非均质性 孔隙非均质性
一、层间非均质性
砂层间差异→划分开发层系、决定开采工艺的依据
→注水开发中层间干扰和水驱差异
我国陆相湖盆沉积体系→层间非均质性比较突出 主要包括:
•层系旋回性
•分层系数和砂岩密度 •砂层间渗透率非均质程度 •层间隔层 •层间断层、裂缝特征
描述内容:
• 隔层岩石类型:泥岩、蒸发岩、其它岩类 • 隔层在剖面上的分布位置 • 隔层厚度在平面上的变化情况
储层非均质性对油水运动状态差异性的影响

储层非均质性对油水运动状态差异性的影响【摘要】储集层的非均质性主要表现为层间、平面两个方面的差异,这差异导致了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层间、平面和层内油水运动状态的差异性。
全面了解这种差异性,研究并掌握其变化特点和规律,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油层动用程度,扩大注水波及体积,改善油田开发效果,建议在开发层系中,油层渗透率级差控制在5左右,生产井射孔层数控制在10层以内能减缓层间干扰,提高油层动用程度。
注水井随着射开层数的增多,其吸水厚度百分比显著下降,应加强分层。
【关键词】东高点;非均质;层间差异;平面差异;跃进二号东高点构造是青海省柴达木盆地西部坳陷区昆北断阶亚区铁木里克凸起内的一个三级构造。
跃进二号油田已有十余年的开发历史,储层非均研究对油藏注水开发具有中有的指导意义。
储集层的非均质性主要表现为层间、平面和层内三个方面的差异。
这三个方面的差异导致了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层间、平面和层内油水运动状态的差异性。
全面了解这种差异性,研究并掌握其变化特点和规律,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油层动用程度,扩大注水波及体积,改善油田开发效果。
1 层间差异层间差异是注水开发油田最普通、最主要的差异。
一套开发层系各个油层的性质不同,就形成了层间差异。
1.1注水井中的层间差异和干扰注水井中层间差异的主要表现是,在同一压力笼统合注条件下,由于各层性质不同,其吸水能力相差十分悬殊。
如YⅡ584共射开两个层段12个小层,吸水剖面显示,吸水能力强的有3个小层,微弱吸水的2小层,另外7个小层根本不吸水;如YⅡ165共射开三个层段15个小层,吸水剖面显示吸水能力强的有3个小层,微弱吸水的1小层,另外个11个小层不吸水。
注水井中单层吸水状况不同的原因,除油层本身性质差异以外,还有在笼统注水条件下层间干扰的影响。
如YⅡ7-1井,在全井合注条件下,第七套开发层系Ⅳ-2以下层段不吸水,后来采取分注,Ⅳ-2以下层段吸水,说明该层段不吸水主要是层间干扰造成的。
储层非均质性及其对油田注水开发的影响分析

储层非均质性及其对油田注水开发的影响分析摘要:储层在形成过程中,经常会受到构造作用、成岩作用和沉积环境作用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出现储层非均质性,其主要包括两个类型,第一种为储层宏观处于非均质性,主要由平面上的非均质和油层的垂向上形式构成,第二种为储层微观非均质性质,其主要指的是油层储层孔隙结果呈现的非均质特征。
由于储层的非均质性会对油气藏中的油气采收率、水渗流、气渗流、油渗流产生影响,严重影响油田企业的经济效益,所以必须分析储层非均质性及其对油田注水开发的影响。
关键词:储层;非均质性;油田注水开发;影响油气储层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导致渗透率及孔隙结构发生变化,储层非均质性主要包括夹层、储层所含油体性质、储层表面属性、储集层厚度和储集层岩性等内容,油气藏的开发效果与储层非均质性存在密切联系,且储层非均质性还会产生层间干扰,影响剩余油的分布,诱发单层突进现象,所以必须对储层的非均质性进行分析,优化油田注水开发效果。
一、储层非均质性(一)微观结构非均质性微观结构非均质性主要包括岩石表面性质、孔喉及孔隙结构的性质。
分析储层物性,主要由渗透率和孔隙度两种内容组成,孔隙度的大小将对注入水的体积产生决定性作用,渗透率与非均质性的差异性对油体的流动能力和方向产生着影响,孔隙度对注入水体的大小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孔喉结构中,死空隙的形成主要由于孔喉比增大而产生,究其原因,由于细微孔喉与空隙连接,一旦发生死空隙,将直接影响水驱采收率,比值越大,采收率越低。
润湿性也会在一定程度对岩石孔隙中水的流动性产生影响,若是岩石处于水湿状态下,水极易对岩石表面的油产生驱替作用,以此提升驱油效果,若是油湿,则水的驱替作用会大大降低,水的驱替作用也会随之下降,降低驱油效率。
(二)层内非均质性层内非均质性内容主要包括层内不连续夹层、粒度韵律性和渗透率的差异程度。
层内不连续夹层主要由中、高水洗组成,由于水洗程度较高,其下部却并未进行水洗或者为低水洗,下部分水洗程度不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储层非均质性
指油气储层由于在形成过程中受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和构造作用的影响,在空间分布及内部各种属性上都存在的不均匀的变化
这种不均匀变化具体地表现在储层岩性、物性、含油性及微观孔隙结构等内部属性特征和储层空间分布等方面的不均一性
储层的均质性是相对的,而其非均质性则是绝对的
油气储层分布与
内部各种属性在三维空间上的不均一变化。
储层非均质性是影响地下油气水运动及油气采收率的重要因素。
规模与层次
相对与绝对
广义上讲:是指油气储层在空间
上的分布(各向异性
——Anisotropies)和各种内
部属性的不均匀性。
影响作用:前者控制着油气的总
储量、分布规律与布井位置;后
者控制着油气的可采储量、注采
方式(如波及系数)以及剩余油
的分布。
储层建模:前者的研究结果是建
立骨架模型;后则是建立参数模
型。
狭义上讲:就是指油气储层各种属性(岩性、物性、含油性及电性)在三维空间上分布的不均匀性。
主要影响因素
油气储层非均质性是沉积、成岩和构造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构造因素:(断层、裂缝等)
(二)沉积因素:(储层骨架及物性)
如流水的强度和方向、沉积区的古地形陡缓、盆地中水的深浅与进退、碎屑物供给量的大小)造成了沉积物颗粒的大小、排列方向、层理构造和砂体空间几何形态的不同
(三)成岩因素:(压实、压溶、溶解、胶结、重结晶等)
压实、压溶、溶解、胶结以及重结晶等作用改变了原始砂体的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大小,加上盆地中不同层位地层通常具有不同的地温、流体、压力和岩性,因而其成岩作用各异,次生孔隙的形成与分布状态在空间上的极不均匀,增加了储层的非均质程度
就储层沉积学而言,影响其非均质的主要因素是沉积格局的多样性和成岩作用的复杂性。
主 要 因 素
作 用 机 理
构造因素
断层、裂缝等
改变储层的渗透方向和能力,连通或封闭储层
沉积因素
储层骨架及物性
沉积颗粒的大小、排列方向、层理构造、砂体形态等
成岩因素
压实、压溶、溶解、胶结、重结晶等
改变原始砂体孔隙度和渗透率
影响因素
1、沉积因素
影响储层非均质最根本因素。
岩石成份、粒度、分选、磨圆、排列
方式、基质含量及沉积构造等导致储层非均质性。
2、成岩因素
对储层改造起着很重要作用。
压实、胶结交代、使孔隙减小;压溶、溶蚀、重结晶等使孔隙增加。
3、构造因素
对储层非均质具有重要影响。
宏观上通过控制沉积、成岩作用影响储层非均质。
4、人为因素
钻井、完井、开采、修井、注水过程中,改变了油藏性质及平衡特
征,从而改变了储层物性,造成储层物性变差,称为储层损害。
主要原因如下:
1)水敏或酸敏性粘土矿物。
2)外来颗粒在高压下侵入储层,堵塞孔隙喉道。
3)工作液储层内发生化学沉淀、结垢等,亦可造成储层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