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科技文献共享平台信息服务实践与可持续发展思考——以广东省科技文献共享平台为例
加快晋江市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
.
.
一
…
,
哆萼堇0 口 力
整/若璺g4 堡 夫 _全些 厶 \ ,- - 垄 才楚中j 冬曼 孝皇建 , 婴
拿拿 l 文 叠 p 一 论 圈_
加快晋 江市 科技公共服 务平 台建设 扶持 中小企业 发展 的思 考 与建议
陈 延 艺
( 江市高新技 术开发办公 室 , 福建 晋 江 3 2 0 ) 晋 620
作者简介 :陈延 艺 ( 9 9 16 -),女 ,福建晋 江人 ,助理 工程 师 ,主要从事科研 管N - 作。 Y -
2 1.52 《 0 00 .5 福建轻纺 》4 9
福建轻纺 2 1 第0 期 00 5
业 开展 形式多样 的对 外技术合作 交流 ,企 业与高等 院 校 、科研 院所及晋 江市专家顾 问团的合作 不断深化 。
成 了包括 以下几个技术创新集群 。
晋江 市人 民政府专 家顾 问团,初步构建 了晋 江市专家 智囊服 务平 台。几年 来 ,专家 们积 极投身 晋江市经济 社会建 设,通过 实地 考察调研 、举 办专题讲 座、举办 技术培 训、开展产业 发展 引导 以及推介科研 成果或 自 带项 目落户 晋江等 形式 ,同时针对晋江经济 社会发展
基础 条件 ,属于全 社会通用 和共享 的公共 产 品范畴 。
科技 公共服 务平 台的建设 ,对增加 科学技 术知 识的供 应 量 ,促 进 现 实世 界 与 人 类 未 知世 界 之 间 的信 息 流
动 , 增 强 人 们 对 未 来 科 学 技 术 的 主 攻 方 向 的 准 确 判
动 战略 、大力推进 区域 创新 能力为 主的科技 公共服 务
供 支撑 。近年 来 ,晋 江市在积极推进科技公 共服 务平 台建设 方面取得 了一定 的成效 ,但还 存在着平 台建设规模有 待 于进一步扩 大 ,平 台的共享性有待 于进 一步提 高,缺乏统一 、严格 、权威 的信 息平 台和窗 口等 问题 。针对晋 江 市科技 公共服务平 台现状 和存在 的问题 ,笔者提 出了加快科技公共服 务平 台建设 、扶持 中小企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注:文章中的许多研究与实践活动都来自以下资料整理而成.]实践活动科技处.我校开展可持续发展小村镇建设项目前期研究工作.2004-02-25.城规学院.我校负责Holcim全球可持续建筑大奖赛亚太区组织评审工作.2005,3.7.新闻中心.Holcim可持续建筑大奖赛亚太区展览在我校举行.2005-11-28.外事处.我校与德国拜耳股份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可持续发展基金教席).2006-3-21.新闻中心.多管齐下创建节约型校园.2006-6-28.女子学院.女子学院举办“节约型校园青春女生版”系列活动.2007-5-11.新闻中心.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与我校续签合作协议.2007-5-18.学生记者.同济大学与意大利环境与领土部环境研发局签署合作协议.2007-5-20.经管学院.经管学院与斯坦福大学可持续发展与全球竞争力中心签署合作协议.2009-12-17.绿色建筑及新能源研究中心.同济大学与松下集团达成低碳城市与建筑领域合作框架协议.2010-6-30.经管学院.诸大建教授应邀参加第19届世界经济论坛东亚会议.2010-6-10.论坛举办党校.陈小龙副校长为党校学员作大学校园规划报告.2004-4-8新闻中心,外事办.第四届“海峡两岸的大学校园”研讨会召开.2004-4-21新闻中心."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在同济举办.2005-9-12.建筑城规学院.我校举办“和谐城市——城市的持续发展和挑战”国际研讨会.2006-6-22.新闻中心.中美可持续城镇发展项目国际研讨会在我校召开.2006-6-22.嘉定校区管委办.嘉定校区提出创建“和谐型、学习型、节约型”校园新目标.2006-9-8.新闻中心.我校承办“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2007-5-18.新闻中心.我校与联合国环境署、瑞典国际发展局合办城市政策论坛.2007-5-17.环境学院.“全国高校可持续发展环境教育院长论坛”召开.2007-5-17.新闻中心.“可持续发展与高等教育创新”校长论坛举行.2007-5-21.校团委创业者协会.校团委创业者协会举行“绿色大讲坛”活动.2007-10-31.外事办、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2007年土木工程结构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在我校召开.2007-11-29.新闻中心.长三角城市可持续建设论坛在我校举办.2007-12-7.新闻中心.教育部在我校召开“建设可持续发展校园研讨会”.2008-1-30.外事办.2008中法可持续发展城市交通研讨会在我校召开.2008-11-11.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拜耳基金可持续发展教育指导委员会会议召开.2008-11-18.环境学院.联合国环境署--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召开第五届理事会.2008-11-17.环境学院.中非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研讨会在我校召开.2008-12-1.新闻中心.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召开三方国际视频会议.2009-3-31.新闻中心.陈小龙副校长出席东京21世纪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2009-10-12.经管学院.中美虚拟设计与施工及可持续建设高峰论坛在我校召开.2009-10-21.环境学院.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举行2009年理事会.2009-11-13. 中法工程与管理学院.第二届中法可持续发展城市交通系统论坛在我校举行.2009-11-12.新闻中心.“拜耳—同济—UNEP可持续发展论坛”在我校举行.2009-11-16.外事办.“都市论坛-中德可持续城市发展”在我校召开.2009-11-20.环境学院.第一届中丹可持续环境工程论坛在我校举行.2010-5-21.新闻中心.“校园让城市更美好”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举行.2010-7-29.土木学院.城市地质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在我校召开.2010-8-26.经管学院.经管学院共同承办建筑环境可持续发展全球峰会.2010-8-21.人才培养新闻中心.亚太地区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未来领导人研修班举办.2004-7-26新闻中心.我校与汇丰银行合办第一期可持续发展研修班.2006-4-12.外事办.同济举办小岛屿国家可持续发展培训班.2006-5-12.环境学院.“城乡发展中的可持续水管理首期高级培训班”开班.2006-6-23.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硕士学位班完成招生.2006-7-27.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同济与汇丰再次携手举办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未来领导人研修班.2006-12-7. 科研处.同济与汇丰再次携手举办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未来领导人研修班.2006-12-8.环境学院.2007年IESD“环境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硕士学位研究生开始招生.2007-3-27.新闻中心、环境学院.“第三期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未来领导人研修班”开班.2007-4-24.环境学院.同济大学承办第四届亚太地区可持续发展研修班.2007-9-20.外事办.“2008年亚太地区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未来领导人研修班”在我校举行.2008-9-18.专家访谈新民周刊.诸大建教授谈“伪绿水景引发深绿考量”.2004-10-9.文汇报.郭重庆院士谈世博后上海的持续发展.2010-7-6.组织建立新闻中心."教育部城市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联合研究中心"在同济成立.2005-5-23.成果展示科技处.常青教授获国际可持续建筑大奖赛亚太地区金奖.2005-9-29.新闻中心.同济大学绿色之路协会获得"福特汽车环保奖".2005-11-3.新闻中心.创建节约型校园——教学科研综合楼节能亮点.2006-7-13.新闻中心.我校牵头主编《节约型校园建设技术导则》.2007-6-21.新闻中心.《Nature》杂志报道我校节约型校园建设情况.2009-9-11.新闻中心.我校学子在哥本哈根“可持续校园”论坛介绍同济经验.2009-12-16.师资建设新闻中心.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受聘同济“可持续发展学科首席教授”.2006-5-5.新闻中心.拜耳在我校捐资设立“可持续发展基金教席”.2007-10-16.中国教育报.建设可持续发展校园宣言.2008-1-31.校办.陈小龙副校长出席2010建筑环境可持续发展高峰论坛.2010-8-18.外事办.第三届中法可持续发展城市交通系统论坛举行.2010-9-15.外事办. 2010亚太地区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未来领导人研修班开幕.2010-9-19.中意学院.方守恩参加中意教育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9-25.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2010拜耳-同济-UNEP可持续发展论坛举行.2010.9-25.设计创意学院.“未来可持续校园”研讨会在同济举行.2010-10-19.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我校与非洲大学研讨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合作.2010-11-19.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伍江当选全球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合作联盟主席.2010-11-22.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同济汇丰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未来领导人研修班开班.2011-4-19.新闻中心.环境学院发布《上海低碳城市发展战略研究报告》.2011-4-20.新闻中心.学生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大会发布《环球青年宣言》.2011-6-9.新闻中心.30多国青年学子聚我校共话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1-6-6.新闻中心.“中国绿色大学联盟”在我校成立.2011-6-17.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2011届留学生毕业典礼举行.2011-6-20.外事办.我校与阿尔托大学签署“可持续校园”合作备忘录.2011-8-18.新能源研究中心.我校承建的中共中央党校校园节能监管平台通过住建部专家组验收.2011-9-7.外事办.伍江出席全球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大学合作联盟研讨会.2011-9-14.新闻中心.我校首开可持续发展课程.2011-10-12.绿色建筑及新能源研究中心.谭洪卫教授全球绿色建筑大会作专题报告.2011-10-11.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高等教育中的可持续发展教育”亚洲区培训班在我校举行.2011-10-25. 新闻中心.同济新型绿色建筑节能系统问世.2011-10-27.绿色建筑及新能源研究中心.武涌授课我校可持续发展课程.2011-11-14.外事办.我校与法国生态、可持续发展部签署合作意向书.2011-11-8.外事办.第四届国际可持续发展城市交通系统论坛举行.2011-11-8.绿色建筑及新能源研究中心.诸大建教授讲授“可持续发展科学”.2011-12-1.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800多名学生选修《可持续发展与未来》公共课.2012.2-24.文科办.中国可持续发展机遇与挑战国际学术会议筹备会召开.2012-3-5.绿色建筑及新能源研究中心.中国绿色大学联盟代表团赴澳访问.2012-3-29.新闻中心.同济绿色校园协会发起校园“地球一小时”倡议.2012-3-28.外事办.我校出席中欧合作共建绿色世界国际论坛.2012-4-27.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校内选拔赛举行.2012-4-26.沪西校区管委会.沪西校区通过“节水型校区”评审.2012-4-28.环境学院,联合国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伍江当选全球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大学合作联盟主席.2012-6-14.新闻中心.我校获评全球可持续校园杰出奖.2012-6-22.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ME”论坛之“可持续制造的关键技术”.2012-6-28.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绿色经济》报告中文版.2012-6-25.外事办.“中法可持续发展工程师学院”筹备工作研讨会举行2012-7-6.城市发展战略与管理研究院.《绿色校园评价标准》编制研讨会举行.2012-7-17.新闻中心.中外专家研讨“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机遇与挑战”.2012-7-26.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绿色校园与绿色建筑知识普及教材编写研讨会举行.2012-8-24.环境学院.2012未来生态城市建设暑期学校举行.2012-8-10.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12上海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科技周举行.2012-9-13.外事办.伍江出席第比利斯+35:政府间环境可持续发展教育会议.2012-9-10.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绿色校园与绿色建筑知识普及教材编写研讨会举行.2012-9-19.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我校主办“中国-联合国-非洲环境合作”研讨会.2012-9-26.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我校教授参加马来西亚绿色技术大会并作主题发言.2012-10-17.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促进城市低碳发展合作备忘录》签署仪式举行.2012-10-22.UNEP-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环境学院.“高等教育中的可持续发展教育”亚洲区培训班举行.2012-10-31.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我校教授主编的《绿色校园评价标准》通过评审.2012-11-8.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学院国家环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通过验收.2012-11-7.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学院绿色服务进社区系列活动举行.2012-11-13.新闻中心.“可持续发展大学”理念的确立与践行.《大学(学术版)》杂志专访裴钢校长.2012-12-3.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我校学生参加世界大学生可持续发展峰会.2012-12-5.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学院第九届理事会召开.2012-12-17.新闻中心.华东地区高校信息化可持续发展高峰论坛在同济举行.2012-12-17.同济大学开展可持续发展大学建设的探索与实践(2000-2015)备忘录理论探索论坛举办专家访谈国际参与实践研究人才培养成果展示。
文献平台如何更好地服务“三农”——以广西科技文献共享与服务平台梧州服务站为例

村建设指 导员创业成果数据库 ,发挥宣传媒介的作用 ,建立虚
实结合 的科 技特派员 和新农村 建设指 导员 的成 果展示交 流平 台 ,增强示范基地 的导 向、辐射及带动作用。如苍梧县结合党
设指导员等工作结合起来 ,建立促进农 民创业致富的平台服务 典型示范 ,对提升农村科技信息化服务水平 ,推进科技信息服 务 “ 三农”有 良好 的促进作用 。
期 ,培训党员群众 1 4 . 6 8万人次 ,取得 了较好的科技帮扶效果 , 促进 了当地农业 可持续发展 。因此 ,要继续开发类似于电视科
技栏 目等更多形式 的服务模式 ,除了 “ 网上”以外 ,在 “ 网下” 也实施与农 民亲密接触 、更实际有效的科技惠农服务。
检索流程 ,减少甚至免费收取下载数据信息的费用 ,解决广大 低收入的农 民用不上 、看不懂 、用不起平台资源的问题 。在各
方式 ( 视频 网络 、电视频道)共举办党员科技教 育培训 1 3 3 0
法 ,包括区域农业发展要素组合模 式和方法 、主要农作物生产
潜力计算 、作物生态适应性分析 、耕作制度优化设计的作物历
法 、区域粮食生产因素比较分析 、农业 现代化水平评价 、可持 续水平评价 、区域发展规划等 。
专题数据库群建设 的基础上 ,加强 与农业等相关部门的沟通与
参
考
文
献
[ 1 ] 罗幼平. 搭 建四级农 业信 息化 平 台 推 进黄 冈农业信 息化 建设 [ D] .黄 冈:黄 冈职业技术学院,2 0 1 1 .
协调 ,建立信息交换制度 ,开放信 息交换接 口,建立农业专家 数据 咨询 系统 ,实现信 息资源共享 。2 0 1 2年 以来 ,梧州服务 站通过梧州电视台公共频道开播的 《 大众科击 栏 目,与苍梧 县 、藤县 、岑溪市、蒙 山县等地电视台合作开设 了 “ 科技富民 新天地”等栏 目,播放各种科学种养技术和加工方法 ,提高了 当地农 民学习科普知识 的积极性 ,进一步扩 大梧州服务站的影
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IC空间)解决方案

第一部分系统介绍与需求分析一、项目背景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 , 简称IC) 是在共享式学习和开放存取运动背景下兴起的一个经过特别设计的一站式服务中心和协同学习环境。
最早的IC 是1992年8月在美国爱阿华大学图书馆开放的“信息拱廊”。
近年来,国外学者关于IC 的一些理论研究成果已经得到了应用和实施。
国内学者孙瑾在总结国外关于信息共享空间理念的基础上, 从信息共享空间的结构功能出发, 指出: 信息共享空间是一个由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共同构成的、拥有最新技术设备、提供一站式的专业的信息服务、培养用户信息能力和计算机能力、注重协作、供用户共享信息资源、原创作品、交流学术的崭新的空间和平台。
可见, IC 既是一种新型的物理设施或空间, 也是一种独特的识别、查询和获取信息的在线环境, 更是一种全新的服务模式。
在我国, 随着211工程的实施, 大学图书馆的发展倍受重视,馆舍建设空前高涨, 数字图书馆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然而在服务创新方面仍然缺乏类似于IC 这种功能比较完善的服务体系。
高校图书馆应融入IC 理念, 将资源、技术、空间与设施及服务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着手建设一个更适宜学生研究、交流、探讨, 获取资源与服务更加自由便捷的空间, 为用户提供一站式信息服务。
二、图书馆现状分析图书馆现行的服务体系不适应用户需求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 人们的学习方式、信息获取方式较之从前发生了很大转变, 图书馆现行的服务体系越来越不适应用户需求,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馆舍空间分割布局, 功能单一, 不适应用户多样化学习方式和研究方式长期以来, 图书馆藏、借、阅、咨四个部分彼此分隔,各成一体, 这种“以馆藏为中心”馆舍分割的空间格局,虽然为用户营造的是独立、安静的学习空间, 但是功能单一, 忽视了用户的需求, 不适应大学生人际交往和共同学习的需要。
现代人们的学习方式发生重大变化, 更希望能够在一个轻松、舒适的环境中与朋友、同学、教授等一起交流心得和体会, 同时可以阅读、上网、喝咖啡、写论文,这种一起学习和彼此交流的氛围能够激发学生们更多的灵感、获取更多的知识。
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以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图书馆为例

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以广东
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图书馆为例
林婷;周跃红
【期刊名称】《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年(卷),期】2016(001)012
【摘要】高职院校图书馆底子薄、经费有限、文化底蕴不足、服务理念落后等现状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信息共享空间的建设.针对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各种难题,结合工作实践,提出从信息共享的物理、软件、服务三大空间出发,打造“三维一体”的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
【总页数】5页(P86-90)
【作者】林婷;周跃红
【作者单位】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图书馆,广东珠海,519090;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图书馆,广东珠海,51909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58.6
【相关文献】
1.高职院校图书馆参与农家社区信息素养教育的实践与研究——以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图书馆为例 [J], 林婷
2.高职院校图书馆数字资源推广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图书馆为例 [J], 滕雪
3.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建设实践个案研究——以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图书馆为例 [J], 阎红;沈治宏
4.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以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图书馆为例 [J], 林婷;周跃红;
5.高职院校图书馆项目导向式文化阅读推广研究——以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图书馆为例 [J], 滕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区域科技资源共享管理机制建设的思考

( e w rs R goa si t ca dt h i l eoresaig ltr K y od ] einl c ni n c n a rsuc hr ;Pa om;Maae et ehns e f i e c n f ngm n ca i m m;T re ee —gaat he —l l u r e v n e
tmai n g me tme h n s s o l e welc n i e e o a c l r t h lt r c n t cin a d s r i e . T e p p r i t d c st e e t ma a e n c a im h ud b l o sd r d t c ee ae t e p af m o s u t n ev c s h a e nr u e h c o r o o b sc h p t e i fr s a c n p af r c a im ,a ay e h b tc e fp afr ma a e n ,ca i e h e i n i e s o ema — a i y oh sso e e rh o l t m me h n s o n z ste o s l so lt m n g me t lr st e d sg a t n l a o i f d f h a e n c a im.T k n h n iS in i c a d T c n c l s u c sS ai g P a o m sa x mp e t o ce ey ea oae h lt g me tme h n s a ig S a x ce t i n e h ia o re h r lt r a n e a l ,i c n r t l lb r t st e p a- f Re n f
国内共性技术服务平台的实践与经验

国内共性技术服务平台旳建设实践与启示摘要:在我国加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紧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旳大背景下,大力建设科技创新技术服务平台,是贯彻贯彻“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旳重要举措。
本文对我国共性技术服务平台旳建设和存在旳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江苏苏州电子信息产业质量与可靠性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和实践,从科技创新平台需求出发,研究了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旳规划、建设、运行管理和机制、服务模式等,但愿为我国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体系旳建设提供参照和支持。
关键词: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实践;启示一、背景:“十五”以来,在信息产业部旳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通过科学规划,政策引导,整合资源,合理布局,我国科技创新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工作获得了明显成效,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正逐渐成为国家和区域科技创新技术服务旳主力军,政府科技工作旳有力支撑。
2023年8月信息产业部颁布了《有关加紧推进信息产业自主创新旳指导意见》(如下简称《指导意见》)。
提出到“十一五”末,初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旳比较完善旳信息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为全面加强对信息产业自主创新旳支撑,大力发展建立发挥政策引导,营造创新环境。
明确提出信息产业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包括信息产业共性技术服务平台等5个重要服务平台。
对于共性技术旳定义,国内学者张振刚认为共性技术作为“竞争前阶段”旳技术,具有准公共品旳性质,其衔接了基础研究和面向市场旳商业技术开发,能应用于一种或多种行业,是产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旳基础, 也是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旳主线和基础, 具有很强旳经济带动作用和巨大旳社会效益。
共性技术是一种可以在一种或多种行业中得以广泛应用,处在竞争前阶段旳技术,在共性技术研究成果上,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生产或产品需要进行后续旳商业化研发,形成企业间互相竞争旳技术或产品。
共性技术是对整个服务外包有重大影响旳技术,此类技术影响面广,经济和社会效益明显,对整个产业旳自主创新能力,产业整体旳技术积累、产业整体旳质量水平提高具有深远旳影响。
广东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实践与探索(罗春荣)

2014-11-1
广州大学城十校馆际互借服务
• 管理机制与运作模式
• • 采用馆对馆的方式提供服务 利用系统进行管理与服务提供
•
•
通过专业快递公司运送图书
利用统一的设计包装运送图书
•
图书借阅免费,其他费用各馆分担
2014-11-1
广州大学城十校馆际互借服务
十校图书馆均设立了大学城馆际互借服务专职管理员,筹措了相关经费, 开展了业务培训及服务宣传推广活动。2013年9月23日,经过3个多月的紧张 筹备和积极工作,大学城提升计划中的图书馆资源共享系统项目--广州大学 城十校图书馆馆际互借试运行服务启动。
推动各高校图书馆、实验室、公共课程等教育资源
共享共享”。
广州大学城知识共享平台
由中山大学牵头,针对“大学城提升计划”中
的教育资源共享工程制定了具体建设方案《广州大
学城提升计划--智慧之城:广州大学城知识共享平台
建设方案》。
2014-11-1
广州大学城知识共享平台
建设目标
– 在广州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以中山大学图 书馆为中心,以大学城其他高校图书馆为基础,运用 先进的服务理念和信息技术,整合大学城高校图书馆 的信息资源与服务,构建一体化、无缝连接、全覆盖 的大学城知识共享平台,全面提升大学城高水平教学 科研的知识服务环境、知识共享水平和知识创新能力 ,把大学城建设成为推动广州城市发展和建设国家创 新型城市的国内一流智慧之城。
2014-11-1
广州大学城十校图书馆通借通还服务
服务方案的设计与选择
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与选择,原则:
方便读者 有效管理 技术易行 最小投入
广州大学城十校图书馆通借通还服务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科技文献共享平台信息服务实践与可持续发展思考———以广东省科技文献共享平台为例黄青,陈恩强(广东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1引言广东省科技文献共享平台是根据广东省科技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提高广东省科技文献资源保障及服务能力为目标,联合省内多家科技文献情报机构与馆藏单位,通过整合各类科技文献信息资源,促进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及高效利用,为广东省的科技进步和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文献信息服务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广东省科技文献共享平台的成员单位包括:广东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广东省科技图书馆、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科技情报研究所、广州生产力促进中心。
平台整合的科技文献资源包括期刊论文、学位论文、科技成果、标准、专利等类别,形成了科学、工程、农业、医药几大领域的科技文献数据库。
依托平台网站将整合的资源向社会开放服务,并不断扩充可共享的科技文献资源,形成覆盖全省范围的科技文献保障与服务协作网络(网址:http:///)。
广东省科技文献共享平台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
2平台系统建设情况广东省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充分考虑了不同目标用户群体的信息需求,特别是基层用户的信息需求及行为特征,在系统建设方面,采用开放接口和开放联合的技术,开发了联合服务、资源共享的嵌入式模块;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实现跨平台之间的互联互通和异构系统的有效整合,建立一站式文献服务平台。
在文献资源建设方面,平台结合实际,围绕区域经济发展重点,以引进数据资源为基础,以自建数字资源为特色,科学构建科技文献资源保障体系。
2.1应用开放接口技术,实现与NSTL平台系统的无缝对接与整合广东省科技文献共享平台是国内首家利用NSTL提供的开放接口,实现将NSTL的资源和服务无缝整合到平台系统的区域科技文献共享平台。
通过对开放接口的研究、分析和调用,不仅实现对NSTL资源的检索,还从服务流程上实现了跨系统的无缝对接。
共享平台的用户可以依托平台直接检索NSTL的资源,并向NSTL提出原文请求等服务,其中系统间的交接和结算全部由系统自动完成,让用户享受真正的一站式服务。
2.2采取单点登陆和咨询调度技术,实现与地方公共图书馆系统的互联互通采取单点登陆和咨询调度技术,广东省科技文献共享平台系统实现了与地方公共图书馆平台系统的互联互通,咨询专家通过单点登录可以同时登录广东省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和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联合参考咨询系统,并且两个系统的咨询问题可以相互调度,实现了科技、文化两大系统间信息资源与服务的共享与互补,充分利用两大系统的文献资源和专家资源为广大用户服务。
通过互联互通,有力地促进区域科技文献共享平台的共建共享和协同服务能力。
2.3采取接口调用等整合技术,实现平台功能模块在合作网站的嵌入支持广东省科技文献共享平台以开放合作的态度开展与其他网站的合作,开发了专门的嵌入式模块供合作网站进行调用,实现平台资源和服务在合作网站的嵌入支持。
同时,通过整合用户系统,使合作网站的会员只需要在本地网站登录就可以使用文献平台的资源与服务,为合作网站的会员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一站式服务,而平台的信息资源和专业服务也增强了合作网站的服务能力与服务水平。
2.4采取网页智能抓取等整合技术,实现异构系统间的开放链接和互操作功能在整合异构数据库方面,广东省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充分考虑到各种科技文献数据库的数据特点和系统特征,采取多种技术手段,包括网页智能抓取、接口调用以及元数据整合等,实现了与国内主要的科技文献资源系统的有效整合,实现了统一跨库检索。
在原文等信息获取方面,根据各种数据库的开放程度,实现了多种的获取方式。
包括:网页获取、直接下载、原文传递、代查代借和服务预约,基本满足现有文献资源的各种开放层次的需求。
2.5通过引进、共享和自建等多种方式,科学构建科技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在资源体系建设过程中,广东省科技文献共享平台从实际出发,围绕区域经济发展重点,通过采取引进、共享、自建等多种建设方式,科学构建科技文献资源保障体系。
①引进文献资摘要:介绍了广东省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建设情况及平台面向政府和社会开展各类信息服务,为区域科技创新提供信息支撑的实践案例,通过分析平台在服务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对科技文献共享平台的可持续发展提出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科技文献;共享平台;信息服务;广东省源。
主要以中文全文数据库和知名外文文摘数据库为引入重点,实现平台整合范围内一次性快速检索获知与获取,最大限度提高文献资源的共享利用。
其中:a.引进的部分国内大型科技文献和经济信息数据库包括: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维普信息资源系统和国研网数据库等。
b.引进的国外科技文献和经济信息数据库包括:DIALOG数据库、智舍外文期刊数据库、两个经合组织(OECD)数据库。
②共享的资源。
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可实现信息的重组开发,最大限度地发掘其中有价值的知识情报,提供或专业或综合的高质量信息。
包括:广东省三大系统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泛珠三角地区科技情报系统科技情报协作网、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服务网络、中国科技情报网。
③自建的资源。
该类资源是本地科技图书情报机构自建的具有一定地方特色的专业数据库,包括各种二次文献数据库、专题数据库、全文数据库和多媒体数据库。
资源包括:广东省科技成果奖励全文数据库,广东省科技成果登记全文数据库,广东省科技项目管理档案管理信息数据库,广东省国内科技论文题录数据库,广东省国际科技论文题录数据库,广东省科技情报研究所科技期刊馆藏编目数据库等。
目前,平台已经形成了文献种类齐全、信息量庞大、覆盖学科领域广的科技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为广东省的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的科技信息支撑。
3平台服务模式实践广东省科技文献共享平台依托丰富的信息资源,面向政府、面向社会,不断探索信息服务的发展模式与方法,推进平台文献资源的影响和惠及面,在区域科技文献保障和服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目前建设完成的文献服务网络分平台达9个,服务网点达50个,年均服务量达84万人次,年均文献下载量达60多万篇,基本实现了区域科技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
平台在科技文献保障体系的建设、科技文献服务的创新与发展和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等图书情报界积极探索的领域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并得到社会的认可。
2010年和2011年连续两年荣获广东省中心图书馆委员会颁发的“广东省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服务贡献奖二等奖”;因工作积极主动,思路创新,以及灵活多样的推广模式,服务成效显著,2010年荣获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颁发的“NSTL服务贡献奖”,2011年再度荣获“NSTL先进单位”表彰。
3.1服务政府和研究咨询机构,为科技管理与决策咨询提供重要的信息支撑面向各级政府和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广东省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发挥自身优势,利用丰富的信息资源为政府和科技行政管理部门专家学者在编制发展规划、制定政策法规和科学决策等方面提供重要的信息支撑。
如编制全省创新体系建设规划,拟订促进全省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政策措施,制定科研条件保障规划和提出相关政策,推进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实验室体系和重点科研基地、产业创新平台、重大创新基地建设,拟订科技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等。
面对研究咨询机构开展课题研究,平台同样发挥重要的作用。
如为广东省产业发展研究会等咨询机构参与省政府及国家的一些重大专题研究工作和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参与省委、省政府一些重大发展战略制定,为一批行业龙头企业提供多方位产业政策咨询等提供信息支撑。
3.2服务科技情报系统,为情报分析与战略研究提供坚实的信息支撑广东省科技文献共享平台的重要作用还体现在为情报所的情报分析及信息咨询提供坚实的信息支撑。
仅以作为科研立项和科技成果鉴定等提供客观依据的科技查新业务一项为例,在平台丰富的文献资源支撑和保障下,每年为逾5000个各类用户提供国内外科技查新咨询服务,在保证服务质量上的同时,查新业务量逐年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业务量多年稳居全国同行前列。
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是科技工作的基础,决定了整体科技工作方向的正确与否,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在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广东的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平台丰富的资源为广东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开展有关《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科技自主创新专题调研、科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实施产业技术路线图计划、推进科技与金融结合、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等方面开展战略研究,为省委、省政府和科技行政部门促进科技创新的工作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3.3服务高新园区,为高新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撑广东省科技文献共享平台通过与佛山、肇庆等高新园区管委会合作,利用嵌入支持技术,将平台系统嵌入到园区门户网站,继而利用平台系统强大的在线咨询功能和丰富的文献资源为园区内的几百家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一站式跨库检索与下载、实时咨询和代查代借等信息服务。
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平台预约服务,为园区企业提供制定区域科技发展规划、科技计划项目申报辅导、高新技术企业申报辅导、科技查新和国际联机检索等服务;利用高新园区举办文献共享平台资源和咨询服务培训等活动,培养用户的信息素养,扩大文献共享平台的影响力。
平台以丰富、多元化的科技文献资源和咨询服务全面提升高新园区的信息服务内容和水平,推动高新园区企业开展项目攻关、产品研发,为园区构建良好的科研创业环境,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3.4服务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企业开展技术研发提供信息支撑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国民经济的关键部门中处于支配地位,对整个经济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是国民经济的支柱。
广东省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发挥科技服务经济,科技引领发展的作用,依托资源优势,支持企业的技术研发及产品创新,为国有大中型企业集团的科研创新提供信息支撑。
如为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广东中烟工业责任有限公司等提供科技咨询服务。
按其产业特色针对性的开展技术创新、工艺改进、科技立项、成果鉴定、验收评奖、专利申请、新产品开发和引进新技术等提供文献咨询、专利检索、硕博论文、国际会议文献以及SCI、EI、ISTP收录等信息服务。
3.5服务重点实验室,为实验室开展科学研究提供信息支撑广东省重点实验室是广东省区域性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科技基础设施之一,是开展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
广东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在为重点实验室服务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为广东省高性能计算重点实验室在实施并行算法研究、大规模虚拟现实环境建模理论及交互技术研究,完成国家、省级科技项目,专利申请、获得软件著作权,撰写研究报告、论文等方面提供信息支撑。
而广州市康润生物制品开发有限公司则在其项目攻关中得到了平台相关文献的支持,平台依据该公司实验室研究需求提供了有关免疫层分析、临床医学诊断试剂开发等方面的科技文献,为其开展相关项目实验提供了关键文献信息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