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地理(含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

合集下载

中国安徽省地图PPT模板精选全文

中国安徽省地图PPT模板精选全文

河北
宁 夏
山西
山东
陕西
河南
江苏
重庆
湖北
安徽
上海
浙江
贵州
湖南
江西 福建
广西
广东
钓鱼岛
台 湾
海南
香港 澳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
中国地图PPT
MAP OF THE CHINA
【选中地图】-【右键】-【组合】-【取消组合】,可对地图进行任意的拆分
南海诸岛
淮北市 宿州市
亳州市
阜阳市 淮 南 市
蚌埠市 滁州市
2024/9/24
界首市
太和县
临泉县
颍泉区 颍东区
颍州区
阜阳市
阜南县
颍上县
2024/9/24
阜阳市地图
MAP OF THE FUYANG
阜(fu)阳,简称阜,古称汝阴、顺昌、 颍州,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华北平原南端。西 北部与河南省周口市,西与河南省新蔡县相邻, 西南部与河南省信阳市相接,北部、东北部与 亳州市毗邻,东部与淮南市相连,南部与六安 市隔淮河相望,全市总面积9775平方公里,总 人口1061.5万人。
安徽建省于清朝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省名取当时安庆、徽州两府首字合成,因境内有皖山、春秋时期有 古皖国而简称皖。现辖16个地级市、62个县(市)、43个县级区和1522个乡镇、街道办事处。
合肥 芜湖 蚌埠 淮南 马鞍山 淮北 铜陵 安庆 黄山 阜阳 宿州 滁州 六安 宣城 池州 亳州
瑶海区 镜湖区 龙子湖 大通区 庐阳区 弋江区 蚌山区 田家庵 蜀山区 鸠江区 禹会区 谢家集 包河区 三山区 淮上区 八公山 长丰县 芜湖县 怀远县 潘集区 肥东县 繁昌县 五河县 凤台县 肥西县 南陵县 固镇县 寿县 庐江县 无为县 巢湖市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解读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解读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解读徐涛松,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工程师、正高级工程师胡小兰,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程师一、国家战略出台的背景上世纪90年代末期起,我国陆续出台了西部大开发、促进中部崛起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等区域发展战略。

这些战略的实施成效明显。

东部增强紧迫感,打好“转方式”硬仗中部培育新增长点东北让“共和国长子”成为“共和国脊梁”西部保护生态,不破坏心中的美丽神话一年多以来,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央密集出台了13个区域发展规划或指导性文件,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均衡发展。

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国际国内产业分工加速调整,产业跨区域转移的趋势日益明显。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受要素成本持续上升、资源环境压力明显加大、周边国家竞争加剧等因素的影响,迫切需要加快经济转型,推动结构升级,促进产业转移。

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日臻完善,要素成本优势明显,内需市场广阔,发展潜力巨大,在实施扩大内需、落实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等政策措施的强力推动下,承接长三角等东部沿海地区和国外产业转移的步伐明显加快。

皖江城市带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区域内长江黄金水道、快速铁路、高速公路等综合交通体系比较完善,区位优势明显;与长三角地区山水相连、人缘相亲、文化相近,产业分工互补,合作基础较好;自主创新特色鲜明,产业基础良好,配套能力较强;矿产、土地、水、劳动力资源丰富,长江岸线条件优越,承载空间较大;综合商务成本低,生态环境优良,宜业宜居。

20世纪90年代以来,安徽着力推进皖江开发开放,加快推进与长三角一体化进程,承接产业转移规模不断扩大,为设立示范区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规划战略意义第一,有利于探索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

设立示范区,是顺应国内外产业转移新趋势,探索建立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的客观需要。

通过加强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导向和政府推动的双重作用,探索产业合理布局、要素优化配置、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有效途径,能够在推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促进节约集约发展、推动节能减排等方面探索新的路子,为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试验示范,发挥辐射和引领带动作用。

高一地理三大产业发展及其产业结构转移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地理三大产业发展及其产业结构转移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地理三大产业发展及其产业结构转移试题答案及解析1.读“近百年来甲、乙两个天然物种生存地域的水平变迁图”,回答下列小题。

【1】甲、乙两个天然物种生存地域的重叠范围越来越小的主要原因是()A.海拔高度的变化B.距海远近的变化C.气温的变化D.降水量的变化【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百年来自然环境变化最明显的是全球气候变暖,气温上升,海拔高度和距海远近变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虽有变化但不明显,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大,但平均降水量变化不大,故只有C项符合。

【2】在全球,这种变化最不明显的地区应位于()A.西西伯利亚平原B.亚马孙平原C.墨西哥高原D.埃塞俄比亚高原【答案】B【解析】西西伯利亚平原位于俄罗斯,属中高纬地区,全球气候变暖后气温上升明显,所以A错;亚马孙平原位于热带全年高温,即使全球气候变暖,温度变化也不大,故选B项;墨西哥高原和埃塞俄比亚高原虽纬度较低,但海拔高,气温低,气候变暖后气温变化明显,C、D不合题意。

【考点】自然地理环境变化;不同地区气温变化2.下图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某区域加工制造业重心转移示意图”。

我国吸引日本、韩国制造业迁入的主要原因是A.交通条件便利B.自然条件优越C.工资水平较低D.劳动力素质高【答案】C【解析】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低,劳动力工资水平低,吸引国外企事业迁入,C对。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交通条件、劳动力素质没有优势,A、D错。

自然条件不是影响企业迁入的主要因素,B错。

【考点】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3.近三十年来,制造业逐渐转移到A.英国一德国B.德国一美国C.东亚一拉美D.美国一日本【答案】C【解析】现代世界产业转移升级一般沿欧美到日韩再到中国东部地区、拉美现在开始向东南亚等落后地区转移。

故本题选C.【考点】本题考查世界产业转移。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学生准确把握世界产业转移的路线、过程即可。

17世纪90年代,德国从英国手里接过了制造业中心的地位,世界产业中心开始了首次转移。

安徽乡土地理

安徽乡土地理

安徽乡土地理刘瑜一、基本概况:安徽位于华东腹地,是我国东部襟江近海的内陆省份,跨长江、淮河中下游,东连江苏、浙江,西接湖北、河南,南邻江西,北靠山东。

安徽清初(康熙6年:公元1667年)建省时,取当时安庆、徽州两府首字得名。

境内有皖山、皖水,即现今的天柱山和皖河,春秋时称为皖国,故安徽简称皖。

安徽位于东经114°54′一119°37′与北纬29°41′—34°38′之间,全省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东界距海洋最近处不到200公里,西界距海最远处约600余公里,总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45%,居华东第 3位,全国第22位。

全省共有17个地级市,44个市辖区,5个县级市,56个县。

省会为合肥市。

二、人口:安徽省是全国人口较多,人口较密的省份之一。

2009年末,全省户籍人口6700多万人,常住人口6120多万人,流动人口较多,常年在外打工的人口有近800万人,城镇化率约40%。

受自然环境、社会历史和经济条件的影响,全省人口分布、密度差异较为显著。

淮北平原、沿江平原、江淮丘陵人口分布较为密集,皖南山区、大别山区人口较少。

沿江河、矿区、交通线人口密集,反之人口较少。

安徽省劳动力资源丰富,但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人口平均受教育的文化水平较低,城市化水平较低。

安徽基本属于汉族聚集区,少数民族不到全省人口的1%,主要有回族、壮族、满族、畲族、蒙古族、苗族、彝族等,主要分布在阜阳市、亳州市、滁州市和六安市。

三、河流、气候:安徽省地跨淮河、长江、钱塘江三大流域,河湖众多。

全省共有河流2000多条,湖泊110多个,著名的有长江、淮河、新安江(钱塘江正源)和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

长江在南、淮河在北横贯省境,分别流经我省长达416公里和43O公里。

沿江、沿淮湖泊众多,为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由于受太阳辐射、季风环流、地理位置和地形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形成了暖温带向亚热带的过渡气候类型(在中国气候区划中,安徽淮河以北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淮河以南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具有雨热同期,四季分明,春暖多变,夏雨集中,秋高气爽,冬季寒冷的气候特点。

安徽本土地理知识点

安徽本土地理知识点

安徽本土地理知识点安徽,位于中国东部,是长江流经的省份之一,拥有丰富的地理知识。

以下是一些安徽本土的地理知识点:1. 地理位置:安徽省位于中国东部,东临江苏,南接江西,西靠湖北,北濒河南,是华东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地形地貌:安徽地形多样,以丘陵和山地为主。

黄山是安徽最著名的山脉,也是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以其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著称。

3. 河流水系: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流经安徽南部,为该省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

此外,淮河也是安徽的重要河流,流经安徽北部。

4. 气候特征:安徽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

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冷干燥。

5. 自然资源:安徽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炭、铁矿、铜矿等。

同时,森林资源丰富,拥有多个国家级森林公园。

6. 农业特色:安徽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大省,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等。

茶叶也是安徽的特产,其中以黄山毛峰、六安瓜片等最为著名。

7. 历史文化:安徽历史悠久,是徽文化的发源地。

徽派建筑、徽剧、徽菜等都是安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8. 旅游资源:除了黄山,安徽还有许多其他著名的旅游景点,如九华山、天柱山、皖南古村落等,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

9. 经济发展:近年来,安徽经济发展迅速,特别是在合肥、芜湖等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成为推动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10. 交通网络:安徽交通发达,拥有完善的公路、铁路和航空网络。

合肥新桥国际机场是安徽重要的航空枢纽。

安徽的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为该省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皖江城市带包含哪些城市

皖江城市带包含哪些城市

皖江城市带包含哪些城市?悬赏分:0|解决时间:2010-1-31 20:02|提问者:穿過骨頭撫摸伱请问安徽天长市在其中么?最佳答案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范围为安徽省长江流域,成员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全境和六安市的舒城县、金安区,共59个县(市、区),辐射安徽全省,对接长三角地区.天长在滁洲里面.一轴双核两翼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从区内各市产业现状、资源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考虑,提出了构建“一轴双核两翼”的产业空间格局的构想。

“一轴”包括安庆、池州、铜陵、巢湖、芜湖、马鞍山6个沿江市,这是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轴线;“双核”指合肥、芜湖,这是我省目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最具活力和潜力的两大增长极,是承接产业转移的核心区域;“两翼”包括滁州和宣城市,着力打造承接沿海地区特别是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前沿地带借助皖江城市带示范区规划的建设,将对舒城加快发展带来难逢的历史机遇。

进入示范区,有利于享受国家一系列优惠政策,有利于提高承接转移的质量,有利于招商引资,充分利用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推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有利于提升舒城县在全省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竞争力。

安徽专题——皖江城市带与四体会 一、热点材料 1.新华社合肥1月21日电国务院近日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

作为首个获批复的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国家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又一重大举措,对于探索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新途径和新模式、深入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2.《规划》明确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定位为合作发展的先行区、科学发展的试验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基地。

规划期为2009年——2015年,重大问题展望到2020年。

到2015年,示范区地区生产总值比2008年翻一番以上,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实现与长三角分工合作、优势互补、一体化发展,成为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城市带。

高一地理三大产业发展及其产业结构转移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地理三大产业发展及其产业结构转移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地理三大产业发展及其产业结构转移试题答案及解析1.区域的发展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

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成长阶段可分为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回答下列各题。

【1】在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下列关于区域内产业结构及产业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A.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B.传统农业占较大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C.工业化的起步源于本阶段科技的创新D.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已表现得比较明显【答案】B【解析】截取相关有效图示信息,综合分析回答。

区域发展的初级阶段及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发展阶段”,传统农业产值比重最高,共有尚在起步,其比重最低,工业化起源多以资源型产业,科技含量不高,环境问题及人地矛盾不突出。

【2】图中A、B、C各点分别代表区域发展不同时期的产业结构特征。

从区域发展的过程来看,其正确的顺序是()A.A—B—C B.B—C—A C.C—A—B D.B—A—C【答案】C【解析】考查正三角形产业统计图表(上右图)信息的提取和分析,C 产业结构为一三二(或一二三)格局,A为二一三(或二三一)格局,B为三二一格局。

再结合上左图区域的发展过程排序:C A B。

【考点】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2.下图为“甲、乙两地某企业2012年单位产品成本构成图(单位:元)”,产品市场价格均为34元。

读图回答题。

【1】关于两地企业的说法,正确的是()A.利润较高的是甲地B.从乙地迁往甲地可以降低成本C.该企业可能是啤酒厂D.该企业迁移应首先考虑的因素是劳动力【答案】D【解析】从图示可知,甲乙两地企业主要以劳动力密集型为主,员工工资在产品成本中所占比重较大。

正确答案选D。

【2】该类企业转移带来的主要影响,叙述正确的是()①有利于移出地产业结构升级②导致移出地短期内可能有人员失业③不利于移入地产业结构调整④促进移入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C【解析】产业转移有利于转出地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迁入地的工业化水平,经济发展的同时带动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但企业迁出带走了一部分的岗位,减少了工作机会。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升级-2019年精选文档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升级-2019年精选文档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升级、皖江地区产业结构现状一)产业结构分析现阶段皖江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还处于比较低的层次,表现在第二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较大。

皖江城市带产业结构变化情况:第一产业占GDP比重不断下降,其比例与其他两大产业相比相对较低,并且呈逐年下降趋势。

第二产业占GDP比重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但上升速度比较缓慢。

第三产业虽然占GDP比重不断上升,但其上升的趋势不太稳定。

总体来说,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逐渐成为皖江地区的主要产业,第一产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的差距不断增大。

由此可见,皖江地区工业化水平较高,但对产业结构调整起至关重要的第三产业发展落后。

二)产业结构特点1、产业结构调整层次低。

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与发达地区相比偏高,产业结构水平不高。

第二产业比重偏高,导致皖江地区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2、仍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

皖江地区仍需要继续大力发展第二产业皖并且以发展装备制造业、轻纺产业、原材料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重点培育汽车、建材、家电、冶金和石化化工等主导产业。

并以发展主导产业为主,同时加大对第三产业的扶持力度,要充分利用已有产业结构以及区位优势,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3、总体水平低下,产业结构失衡。

第一产业薄弱,劳动生产率低下,第二产业比重过高而第三产业比重过低,第三产业发展速度缓慢,产业内部发展不均衡,结构不合理,产业布局不合理,地区同构化问题较严重。

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分析一)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和劣势1、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1)战略区位优势。

皖江城市带是长三角地区经济辐射直接受益地区,是实施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重点开发区域,在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并且皖江地区人口密集、消费需求大,市场广阔是经济发展的关键区域。

2)产业基础好。

目前皖江地区冶金、、机械设备、电子元器件、化工、汽车、家电、建材、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发展己有一定基础,产业集聚效益初步显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