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一样,下面这篇文章也是通过亲身经历来谈论学习,不同的是,《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告诉我们要刻苦学习,本文是要告诉孩子们学会思考。

要学会思考

——写给孩子

善于提问、善于思考的好习惯是要从小培养的。如何培养呢?是不是很困难?我的回答就是:做好自己的作业。

你一定会觉得这像是在开玩笑!但如果你听了下面这个故事,我相信,你就不会再有这样的想法了。

讲故事的是一位带着儿子在美国学习的父亲,故事讲的是“美国小学生的家庭作业”。

当我把12岁的儿子带到美国,送进美国小学时,我像是把自己最心爱的东西交给了一个我并不信任的人保管一样,整天忧心忡忡。

儿子放学之后,常去图书馆,背回一大书包的书,边看书边打计算机。当我问他,借这么多书干什么用时,他头也不抬地回答:“作业!”

一看计算机屏幕上的标题,我简直有些哭笑不得——《中国的昨天和今天》,这样的题目,就是博士论文也未必敢用这么大的口气啊!我问儿子,这是谁的主意。儿子坦言相告:老师说美国是移民国家,是来自不同国度的人组成的社会。每一个同学都要写一篇介绍自己祖先生活的国度的文章,不仅要概括这个国家的历史、地理和文化,还要分析它与美国的不同,最后还要说明对这些问题的看法。我听了,连叹息的力气和精神都没有了。“这也叫作业?”

过了几天,儿子完成了作业——一本20多页的打印出来的小册子。这里面写得可谓是热热闹闹:从九曲黄河到象形文字,从丝绸之路到五星红旗……这时的我有点发蒙:一是看到他把作业分出了章与节,二是在文章最后还列出了参考书目。这不是我读了研究生之后才运用的写作方式吗?

看着12岁的儿子为完成作业而兴致勃勃地看书、查资料的样子,我不禁想到当年我学战争史的情形:按照年代、地点硬背下发生的事件和书中的有关结论,明知是迂腐而无益的,但为了通过考试,又怎么能不这样做呢?

从上面的故事里,我们看到了一种与我们平时完全不同的做作业的方式,那就是通过思考来完成所做的作业。经过思考完成的作业,就是最好的作业。你说说,这样培养善于思考的好习惯的方法,难不难呢?

勉儿侄

尔兄弟齿①不居人后,学不居人先,抖策②精神,观摩师友,研究经史,毋虚掷,毋杂好。

忆昔我兄弟,丁③汝兄弟之年,顶斗笠向赤日中,采山灌圃,形容黧④黑,毛发焦黄。吾盖十有九岁而受书,汝叔受书更后。时汝祖汝祖母拮据教我两人。吾两人夏无葛,冬无炉,朝夕不辍⑤,以有今日。

汝兄弟乃得垂髫⑥就傅⑦,把旧书向北窗披风而哦,是汝兄弟受享,过我兄弟远甚,而或勤劬⑧少逊,可乎不可乎?警醒我言,慎勿等于过耳蚋也。

【注释】①齿:年龄。②抖策:抖擞、振奋的意思。③丁:当。④黧(lí):黑。⑤不辍(chuò):不停止。⑥垂髫(tiáo):垂发的童子。⑦就傅:上学。⑧勤劬(qú):勤奋劳苦。

【我读我思】本文作者和宋濂最终都学有所成,试说说二人在读书方面有何相似之处?

答案

示例;不畏艰难,克服重重困难,专心读书。

(附参考译文)你们兄弟岁数不比别人小,学习不如别人好,要抖擞振奋起精神,向老师朋友们学习,研究儒家经典,不要虚度光阴,不要什么都喜好。

回忆当年我们兄弟俩,像你们兄弟这个年龄时,在烈日下头戴斗笠,砍柴浇地,晒得面目黝黑,头发焦黄。我是十九岁时才读书,你叔叔读书更晚。当时你们的爷爷奶奶省吃俭用让我们两个读书。我们俩夏天没有葛衣,冬天没有火炉取暖,但是从早到晚不停努力,才有了今天的生活。

你们兄弟才能够从小就能读书,手握书册面向北窗当风吟诵,这是你们兄弟的福气,超过我们兄弟太多了,如果在勤奋程度上却比不上,应不应该呢?把我的话当作警示,千万不要当作飞过耳边的虫子。

黄生借书说(节选)

予幼好书,家贫难致①。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②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③,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④。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为一说,使与书俱。

【注释】①致:得到。②切:急切、迫切。③通籍:指做官。④素蟫:蛀蚀书籍的白色蠹虫。卷轴:书卷。

【且读且思】

用文中的语句回答:“予”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

同学们,你们想读书吗?你们想读完书吗?你们思考过想读书和想读完书有什么区别吗?没有的话,那么现在思考一下。

答案

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你是想读书,还是想读完书

以前,读书前会很想读一本书,但实际读书时,经常是“想读完书”,而不是“想读书”。这种想法让我的生活变得很痛苦,当做一件事想着快点做完时,我的心思其实已经不在这件事上了,整个生活变成急不可耐的煎熬。

生活就像旅行,我们今天读的每一本书,写的每一个字,迈的每一步,做的每一件事,都是这趟旅行的一部分。如果我们不能专注于它本身并享受这种过程,那整个生活就会变得焦虑不安。

我觉得对书的“量”的强求是完全无意义的。如果我在读一本书时专注于其中,不仅可以获得远比匆匆翻过更深入的东西,而且还能为人生增加不曾虚度的有趣有意义的几天或几小时。

网上有个很好的问题:大学两年读了大概两百本书,为什么感觉读书的价值还是没有体现出来呢?有个精彩的回答道出了个中缘由——书不在于读完它,而在它成为你人生的一部分。

大学时,一位很有才华的心理学老师说过的一句话,让我终生难忘:“很多同学喜欢说自己一天能读多少页的书,有些人一天能读50页,有些人能读100页。可是一旦你以‘页数’为单位来度量读书这种行为时,从一开始你就错了。”

同理,如果你用读了多少本书来形容你的读书经历,这种思路从一开始就错了。

如果你认真读到了书里去,当你沉迷于书中绚烂多彩的世界,当你的观念被翻天覆地地革新,是不会在乎甚至会完全忽略掉今天读了多少页、今年读了多少书的。

当我们看手表的时候,常是快等不及了;当我们数书页的时候,常是快看不下去了;当我们念叨看了几本书的时候,常是连书名都记不全了。所以,数多少页、多少本这种行为本身,就说明你已经败了。很多时候,一个人对待知识和思想的态度,就体现在用什么东西去丈量它。

学而悟道,有时候一本书就够了,有时候1万本都不够。这取决于你读了什么书,更重要的是,你是如何读的:你有没有读进去,把自己埋在里面,又有没有读出来,敲打出一个新的自己。

一本值得读烂读透的书,需要你去5遍、10遍地读烂读透它。于是所谓的200本,你不是读少了,而是读多了、读浅了!其实你的状态一点都不特殊,你和许多人一样,以为自己在读书,其实是在集邮。

最后,建议你重新拿起一本你最崇敬的书,换一种方式,再读一遍、两遍、三遍……

讲故事的人(节选)

我母亲不识字,但对识字的人十分敬重。我们家生活困难,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但只要我对她提出买书买文具的要求,她总是会满足我。她是个勤劳的人,讨厌懒惰的孩子,但只要是我因为看书耽误了干活,她从来没批评过我。

有一段时间,集市上来了一个说书人。我偷偷地跑去听书,忘记了她分配给我的活儿。为此,母亲批评了我。晚上当她就着一盏小油灯为家人赶制棉衣时,我忍不住把白天从说书人听来的故事复述给她听,起初她有些不耐烦,因为在她心目中说书人都是油嘴滑舌、不务正业的人,从他们嘴里冒不出好话来。但我复述的故事渐渐地吸引了她,以后每逢集日她便不再给我排活,默许我去集上听书。为了报答母亲的恩情,也为了向她炫耀我的记忆力,我会把白天听到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她听。

很快的,我就不满足复述说书人讲的故事了,我在复述的过程中不断地添油加醋,我会投我母亲所好,编造一些情节,有时候甚至改变故事的结局。我的听众也不仅仅是我的母亲,连我的姐姐,我的婶婶,我的奶奶都成为我的听众。我母亲在听完我的故事后,有时会忧心忡忡地,像是对我说,又像是自言自语:“儿啊,你长大后会成为一个什么人呢?难道要靠耍贫嘴吃饭吗?”

我理解母亲的担忧,因为在村子里,一个贫嘴的孩子,是招人厌烦的,有时候还会给自己和家庭带来麻烦。我在小说《牛》里所写的那个因为话多被村子里厌恶的孩子,就有我童年时的影子。我母亲经常提醒我少说话,她希望我能做一个沉默寡言、安稳大方的孩子。但在我身上,却显露出极强的说话能力和极大的说话欲望,这无疑是极大的危险,但我说故事的能力,又带给了她愉悦,这使她陷入深深的矛盾之中。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尽管我有父母亲的谆谆教导,但我并没有改掉我喜欢说话的天性,这使得我的名字“莫言”,很像对自己的讽刺。

(摘自《莫言诺奖演说》)

【读后思考】

1.你觉得莫言的妈妈是一个怎样的人?你喜欢这样的妈妈吗?

2.你觉得莫言在获奖感言中刻意回忆妈妈的用意是什么?课外请找出这次演讲的全文来看看。

答案

1.宽容、慈爱、坚强、会教育孩子的妈妈。当然喜欢,因为这样的妈妈教育的孩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