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专业发展的困境与展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方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专业发展的困

境与展望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地方高等师范院校致力于向综合化转型的趋势日渐明显,同时其生存空间不断萎缩,其面临的主要困境有:非师范专业的发展侵占了教师教育的资源;招生生源减少,毕业生就业困难;教师教育专业本身固有的薄弱环节,等等。危机与挑战并存,地方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专业可以通过平衡“师范性”和“学术性”的矛盾,直面基础教育改革对师资的新要求,构建科学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等方法摆脱困境,实现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地方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困境对策

目前,随着我国教师教育的进一步开放,许多综合大学也开设了教师教育相关专业,而众多师范院校也开始走综合化的道路,主要是期望通过加强“学术性”来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但结果却适得其反,师范特色在逐渐减弱,而学术性也未显著提高。自基础教育新课改以来,改革和发展赋予教师教育专业以新的目标、内容、方式和方法,同时也明确了教师教育的专业化方向。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基本出发点是为地方基础教育培养合格人才。多年来,众多的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立足于为本地区培养合格的基础教育教师,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随着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我国地

方高等师范院校也在变革中发展,传统意义上单一为基础教育培养师资的办学目标也在向为了进一步提升院校“核心竞争力”的综合性方向发展,同时,综合性大学积极参与教师教育的客观事实也给师范院校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在这种变革中,原有的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专业的发展将面临新的挑战。

一、地方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专业发展的背景与现状

(一)地方高等师范院校致力于向综合化转型的趋势。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特别是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以来,高等师范院校无论是规模、质量,还是结构、效益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向综合化的转型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根据统计,教育部从2003年到2008年开展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过程中,各高校对办学定位进行了重新讨论和确定,其中地方高师院有超过80%将“综合型”、“综合性师范大学”等作为办学定位或理念[1]。促使地方高等师范院校转型的有以下几个因素:一是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发展所要求的适应性变革;二是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需求的扩大和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师资的新要求;三是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在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中,追求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主观定位[2]。

(二)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的生存空间日渐压缩。

随着我国教师教育专业政策的改革,导致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生存空间受到挤压。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

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探索在有条件的综合性高等学校中试办师范学院。”这一政策的出台和实施,使得地方高等师范院校丧失了的固有的优势,国家给予师范院校的优惠政策越来越少,而综合性高等学校借助于自身的办学实力、学科优势、区域中心地位参与师资的培养,其优势更加明显,吸引了不少生源,同时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高等师范教育长期处于单一、封闭的状态,游离于市场经济的多样性和多元化之外,缺乏核心竞争力,使得师范院校毕业生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境况下面临更大压力,这一切都给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带来了巨大压力与挑战,其生存与发展空间受到了很大的挤压。

二、地方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专业面临的困境

(一)非师范专业的发展侵占了教师教育的资源。

地方高等师范院校教师综合化最直接的体现是大力发展热门的非师范专业,导致有限的教学资源配置缺乏优化。随着综合化的发展,地方高等师范院校非师范专业设置逐步增加,根据不完成统计,各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的非师范专业占学校全部专业的比例已经达到60%到70%,非师范专业的在校学生也已经超过50%。这两大指标表明,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的发展实际上已经进入综合化的发展阶段。非师范专业的个数和在校生人数的增加,对应着教师教育专业在校生的减少,势必削弱教师教育人才的培养。同时,随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基础教育的师资队伍已从“数量扩张型”转向“质量优化型”[3]。过

去的教师教育主要是为了满足基础教育对中小学教师数量的要求,现在则转向了对高学历、高素质的质量要求。在未来一段时间,基础教育需要的高质量毕业生在数量上仍然满足不了需求。另外,非师范专业数和在校生数的增加,势必分占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原本就不足的教学资源。由于历史原因,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学资源要比地方综合性大学少,在图书资料、教学仪器设备、计算机、教学行政用房等办学条件方面存在明显差距。同时,在师资力量方面也得分散相当部分的教师用于非师范专业的教学。非师范专业的发展使教师教育专业的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更加突出。

(二)地方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专业生源减少,就业困难。

随着国家出台“调整师范学校的层次和布局,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探索在有条件的综合性高等学校中试办师范学院”的政策[4],许多综合性大学纷纷设置教育学院,参与中小学师资的培养工作。据统计,2010年我国共有341所高等院校培养本科师范生,其中师范院校112所,占培养本科师范生院校总数的32.8%,其他院校占67.2%[5]。虽然地方高等师范院校仍然是教师教育的主体,但综合性院校办教师教育无疑在学科优势、人才优势、综合优势、教师培养层次定位和学校声誉等方面对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影响较大。最直接的影响是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的生源逐渐减少,许多院校出现了招生不足,甚至出现降分录取仍招不到生源的窘境。

基础教育改革的高速发展与教师教育专业改革相对滞后的矛盾,

直接导致地方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新中国成立到新世纪初始,由于中小学师资极度短缺,教师教育工作的重点是尽快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大批合格的教师。于是,教师教育领域特别是在中等师范教育领域,培养大量的小学教师成为当时工作的重点。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扩大招生规模,大学生就业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教师资格制度全面实施等政策后,教师供给从数量来看,出现供给大于需求的状况,相应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广大的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以本专科师范毕业生数量计算,1998年全国本专科师范毕业生人数为19.68万人[6],2008年全国本专科师范毕业生人数为58.16万人[7],而且还有17.1万非师范毕业生通过认证获得教师资格证书,而当年基础教育学校录用的新教师只有25万[8]。总之,在国家教师教育体系开放的情况下,就业市场充满激烈竞争,非师范院校毕业生也可通过教师资格证书考试制度获取教师资格加入中小学教师队伍,地方高等师范院校毕业生独享中小学校就业机会的时期已成为历史。在就业市场上,地方高等师范院校毕业生和其他综合性高校毕业生站在了同一竞争的起点,从而进一步加大了地方高等师范院校招生和就业的难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