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合集下载

历史八年级下学期复习提纲

历史八年级下学期复习提纲

历史八年级下学期复习提纲第1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建国任务,举行的时间、地点、内容:时间地点:1949年9月在北平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内容:(1)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2)大会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以北平(北京)为首都,采用公元纪年;(3)决定在首都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

2、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

3、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4、x藏和平解放:191年x藏和平解放,9月人民解放军进驻x藏。

第2最可爱的人、“最可爱的人”指谁?司令员、出兵时间、战歌、精神?最可爱的人指中国人民志愿军,19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同朝鲜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

2、战斗英雄黄继光、邱少云。

3、抗美援朝战争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在朝鲜战场上中国军队五战五捷,把美国侵略军赶回到“三八线”。

193年7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国人民志愿军凯旋而归。

第3土地改革、土改原因:地主、富农占有大部分土地,残酷剥削和压迫农民,而农民去占有极少的土地,他们受尽剥削,生活不得温饱,这种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时间、内容、结果、意义。

9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到19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以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八年级历史下册(1——9课)详细复习提纲

八年级历史下册(1——9课)详细复习提纲

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时间:1949.9 ;地点:北平*主要内容:①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②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主席毛泽东;③大会确定定都北京;以公元纪年;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④大会还决定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以纪念革命先烈。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宪法前,它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3、1949年10月1日下午2时,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

会议一致决定接受《共同纲领》为新中国的施政纲领。

任命周恩来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毛泽东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朱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

*4、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广场举行,毛泽东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开国大典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它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中华民族获得了独立和解放,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它雄辩地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开始了。

第2课人民政权的巩固*1、向全国进军,并和平解放西藏:1951年5月,西藏地方政府与中央人民政府达成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西藏和平解放。

标志着除台湾和一些沿海岛屿及香港澳门外,全国实现了统一。

(祖国大陆基本统一。

)。

2、抗美援朝:(1)背景: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

(2)原因:①美国侵略朝鲜,并轰炸中国东北边境城市,严重威胁着新中国的安全;②美国海军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阻挠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干涉中国内政;③朝鲜政府请求中国政府出兵援助。

*(3)目的:保卫新中国的和平与安全,帮助朝鲜抵御外敌。

历史八年级下学期复习提纲

历史八年级下学期复习提纲

一、古代东亚文明的兴起与发展1.商代的兴起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2.周朝的建立、封建制度的发展和周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3.春秋时期的动乱、战国时期的兴起和战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二、中国古代的思想变革与学术繁荣1.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及其主张:孔子、老子、墨子等2.战国时期的学术成就:诸子百家的兴起及其代表性学派的主张三、秦汉的统一与社会变革1.秦朝的建立、秦始皇的政治、经济、文化措施及其影响2.西汉的建立、汉武帝的政治、经济、文化政策及其影响3.东汉末年的动乱及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四、古代东亚的交流与影响1.丝绸之路的开通及其对东亚文明的影响2.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之间的交流与文化互动3.中国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与互动:韩国、日本、越南等五、唐朝的政治繁荣与文化辉煌1.唐朝的建立、玄宗的政治、经济、文化政策及其影响2.唐朝的文化成就:诗词、绘画、文学等3.唐朝的科技发展及其对世界的影响六、宋朝的政治与经济繁荣1.宋朝的建立、宋太祖的政治、经济、文化政策及其影响2.宋朝的政治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3.宋朝的科技发展及其对世界的影响七、元朝的政治制度与社会变革1.元朝的建立、忽必烈的政治、经济、文化政策及其影响2.元朝的政治制度:行省制和官员选拔制度3.元朝的社会变革:蒙元族群融合、土地制度等八、明朝的政治危机与农民起义1.明朝的建立、朱元璋的政治、经济、文化政策及其影响2.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宦官专权、内外党争等3.农民起义的兴起与发展:红巾军起义、张献忠起义等九、明清的经济繁荣和社会变革1.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海外贸易、农业技术进步等2.明清时期的社会变革:城市发展、民间组织兴起等十、近代与现代的变革与挑战1.明末清初的政治动荡与外患:郑成功抗清、对外贸易限制等2.19世纪的鸦片战争及其对中国的影响3.近代与现代的科技革命与文化变革:西方列强的侵略、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十一、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与革命斗争1.中国共产党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一二九运动等2.中国革命的历程及其代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工农红军等。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精简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精简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精简版)历史分期:1、新民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1949——1956年)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时期)(1956——1966)3、文革十年动乱时期(1966——1976年)4、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至今)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1、中国人民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1)时间1949年9月;地点:北平(2)主要内容: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简称《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主席、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三年以来:1946年解放战争以来;三十年以来: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一千八百四十年:鸦片战争以来)2、开国大典:(1)时间1949年10月1日,地点北京天安门(从天安门指五四运动到天安门指开国大典)。

(2)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成。

(开国大典图)(3)意义: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

3、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

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

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从此站起。

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2)新中国成立的启示: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取得的成果,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应该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4、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1)西藏派代表阿沛.阿旺晋美到达北京,双方达成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西藏和平解放;(2)意义: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第2课抗美援朝1、抗美援朝(1)背景:朝鲜内战爆发,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打到鸭绿江边;美军入侵中国领空,轰炸中国东北边境城市;美国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台湾;美军的一系列侵略活动严重威胁中国安全。

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历史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追溯古代文明。

(一)与近代以来的思想斗争。

1.奴隶社会思想文化的产生及其特点。

2.解放思想的兴起。

3.革命思想的形成。

(二)古代的政治斗争。

1.商朝的建立。

2.夏朝的形成。

3.西周的崛起。

4.春秋时代的政治斗争。

(三)科技文化的传承发展。

1.古代科技文明的传承发展。

2.战国时代文化变迁。

3.秦汉代的文化发展。

第二单元民国英雄奋斗史。

(一)民国时期的社会现实。

1.帝国主义的入侵。

2.割据统治。

3.革命的痕迹。

(二)民国英雄的抗争。

1.辛亥革命。

2.五四运动。

3.反帝斗争。

4.解放战争。

(三)民国时期的文化艺术。

1.科学家们的贡献。

2.新文化运动。

3.建设工程的繁荣。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第一章中国古代史1.1 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 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古代历史时期的划分及其特点1.2 诸夏时期的政治制度与社会- 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与社会组织- 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与封建制度1.3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 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思想的兴起与发展- 中国古代文化的主要特点与影响第二章中国古代的秦汉时期2.1 秦朝的建立与统一- 秦始皇的改革和统一战争- 士农工商各阶层的变动及社会影响2.2 汉朝的兴起与黄老思想的传播- 汉高祖刘邦的功绩与社会政策- 黄老思想的兴起与对社会的影响2.3 西汉的王朝衰落与王莽的新政- 汉朝王朝衰落的原因及其影响- 王莽的新政与其失败原因第三章中国古代的魏晋南北朝时期3.1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格局与改革-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分裂与政权更迭- 的传入与对社会的影响3.2 文化艺术的繁荣与社会变迁- 辽、西域通商使文化艺术交流日渐频繁- 社会经济的变革与农民起义的影响3.3 中国古代的北方民族与南方民族- 北方和南方的民族与文化特点- 北方民族与南方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冲突第四章中国古代的隋唐时期4.1 隋朝的统一与改革- 隋文帝的统一战争和政治改革- 隋朝的社会政策与对外关系4.2 唐朝的繁荣与开放- 唐朝的政治制度与社会经济发展- 文化艺术的繁荣与对外交往4.3 安史之乱与唐朝的衰亡- 安史之乱的原因与影响- 唐朝的政治矛盾与社会动荡第五章中国古代的宋元明清时期5.1 宋朝的政治制度与社会经济- 宋朝的政治制度与科举制度的推行-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对外交往5.2 元朝的统治与社会变迁- 元朝的政权建立与对中国的统治- 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与冲突5.3 明清两代的政治变革与思想文化- 明朝的灭亡与清朝的建立- 儒学、科学与文化艺术的繁荣第六章中国古代的科技与对外交往6.1 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 中国古代的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 科技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影响6.2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与海外探险- 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与发展- 明代郑和下西洋与中国对外政策以上为本文档的提纲,用于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参考。

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_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整理与总结

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_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整理与总结

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_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整理与总结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整理与总结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课标: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知道1954年9月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知道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⑴背景:①人民政权得到巩固。

②国家经济情况有了根本的好转。

党和政府参照苏联的建设经验,有计划地发展国民经济。

⑵从1953年开始,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⑶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⑷成就: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

一批现代工业企业建成投产,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建立;以铁路为中心的交通运输业大为改观;粮、棉连年增产。

二、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颁布:(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⑴制定宪法: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它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宪法贯穿着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基础(意义)。

⑵第一届全国人大选举毛泽东为、刘少奇为全国人大会委员长。

经毛泽东提名,决定任命周恩来为国务院。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机关。

三、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1953年,党和国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和手工业者通过农业合作社和手工业合作社的形式走集体化道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通过赎买等多种形式进行的。

到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意义)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的基本建立,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整理与总结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课标: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最新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实用

最新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实用

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第一章: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与创新1.中华文明的特点和贡献-农耕文明的形成与发展-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传承及其对世界的影响-中华文明在科技、艺术、制度等方面的贡献2.文化交流与融合-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繁荣-外来文明对中国的影响及中国对外界的贡献-文化交流对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的影响第二章:封建社会的特点与结构1.封建社会的产生与发展-社会制度的变革与封建社会的形成-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与体制2.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资本主义萌芽与封建经济的基本特点-三农问题及解决途径3.封建社会的政治结构-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与分封制度-君主专制与贵族制度-社会阶层的分化与封建等级的体系第三章:中国古代社会与政治制度1.中国古代社会制度的演变-奴隶制度的发展与衰落-封建制度的出现与发展2.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封建君主制与官僚体制-共和制度的出现与影响-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的矛盾3.社会的变动与边疆民族的关系-社会变动对封建社会的影响与作用-中原文化与边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第四章:文艺复兴与大航海时代的开启1.文艺复兴的起因与影响-文艺复兴的概念与主要表现形式-文艺复兴对科学、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影响2.大航海时代与欧洲的探险精神-大航海时代的背景和原因-欧洲航海家的探险精神与成就-大航海时代对世界的影响与启示3.大航海时代的影响-殖民主义的兴起与扩展-文化融合与冲突的发展第五章:农业社会与工业社会的转型1.工业革命的爆发与影响-工业革命的起因与背景-工业革命对经济、社会、政治等方面的影响2.农业革命与工业革命的关系-农业革命的发生与影响-工农业关系的变化与农村城市化3.工业革命与城市化的影响-城市的兴起与城市生活的变化-工业化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第六章:近代中国社会的动荡与变革1.近代中国社会的动荡与挑战-西方列强的入侵与中国的危机-戊戌变法与新政的尝试2.辛亥革命与中国的启蒙运动-辛亥革命的背景与过程-孙中山与三民主义的兴起-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的与变革3.近代中国的民族启蒙与独立运动-新式教育的兴起与民族觉醒-孙中山对中国独立运动的贡献及其局限性以上为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根据教材内容整理而成,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减内容和细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 走向社会主义之路 第1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一、筹建新中国(第一届政协会议) (一)时间:1949年9月 地点:北平 (二)内容: 1、制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临时宪法 (1)新中国的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 (2)新中国的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2、选举中央人民政府领导----毛泽东为政府主席 3、大会确定:国旗为五星红旗;代国歌为《义勇军进行曲》;首都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 (三)作用: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好准备工作。 二、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的标志) (一)中央政府第一次会议 1、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 2、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朱德为解放军总司令。 (二)大典盛况 1、时间:1949年10月1日 2、毛泽东宣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 (三)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1、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胜利,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的结束; 2、中国人民站立起来,成为主人; 3、中国历史揭开了新的篇章。 三、解放大陆 1、歼灭国民党残余军队:向西北、中南和西南进军; 2、1951年同西藏鉴定和平协议,西藏和平解放。 第二课 为巩固新中国而斗争 一、土地改革 1、时间:1950--1952年底 文件:《中国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2、作用(意义):彻底废除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爱民成为土地的主人;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 二、抗美援朝(1950---1953年7月) 1、原因: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并越过中朝边境,轰炸中国东北边境的地区,严重威胁新中国的安全。为保家卫国(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抗美援朝。 2、总司令:彭德怀 英雄人物:黄继光 邱少云 3、结束: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的签定----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 第三课 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一、内政(《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会议名称: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54年9月北京; 2、宪法内容: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选举毛泽东为主席,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二、外交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提出:1953年中印谈判; (2)倡导:中、印、缅 (3)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2、亚非万隆会议:1955年---------周总理“求同存异” 第4课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 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化三改造):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一五计划: (1)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2)时间:1953---1957年; (3)内容:重点发展生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完成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4)成就:一田(克拉玛依油田)、一桥(武汉长江大桥)、三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飞机制造厂、鞍山钢铁公司)、六路(三公路、三铁路)。 二、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 改动的内容 改造的途径 结果及历史意义 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 农业生产合作社 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由于发展速度迅猛,工作过于急促和粗糙,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一些偏差。 手工业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 加工订货到公私合营 第二单元 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6课 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 一、中共八大(1956年9月) 主要贡献: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成为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 遗憾:被中断,没有坚持。 二、重大失误 1、探索时期的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2、失误的表现 (1)大跃进: 标志:盲目求快-------大炼钢铁运动。 (2)人民公社化运动: 特点:一大二公。 3、失误的原因:违背客观经济规律,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第7课 “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1966—1976年) 一、发动 1、开始标志:1966年5月,《五一六通知》。 2、毛泽东《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矛头指向刘少奇、邓小平。 二、经过 1、红卫兵运动----造反派夺权到武斗; 2、最大冤案:刘少奇案。 三、结束: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四、评价 1、性质:“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2、危害:国家政权遭到严重削弱;民主与法制被肆意践踏;国民经济发展缓慢,生产处于半停产或停产状态;人民生活水平基本没有提高;对教育科学文化事业严重摧残,阻滞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拉大了。 第8课 铸起共和国钢铁长城 1964年10月:原子弹 1966年:导弹 1967年:氢弹 1970年: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1949年:海军和空军 三位一体的战略核力量:地地战略导弹部队、海军潜地战略导弹部队、空军战略轰炸机部队 第9课 新国中走向世界舞台 一、重返联合国:1971年10月,第26届联大(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 二、中美建交: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定上海《中美联合公报》;1978年发表《建交公报》;1979年1月1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第三单元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11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978年12月)-----改革开放的开始 1、内容: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和实行改革开放;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 2、意义: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走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共和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 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进行---包产到户(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业发展。 三、对外开放 1、经济特区(广东、福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1980年)、海南省(1985年); 2、沿海开放城市:大(连)秦(皇岛)青(岛)烟(台)连(云港)天(津);江(湛江)海(北海、上海)通(南通)南北;宁波三州(广州、温州、福州)。 3、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上海浦东新区。 第12课 欣欣向荣的科教文体事业 一、科技 1、1973年袁隆平----籼型杂交水稻(东方魔稻); 2、1986年3月“八六三计划”《高新技术研究开发计划纲要》; 3、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应用。 二、教育 1、战略思想:科教兴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发展高等教育 2、普九: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3、发展高等教育:1977年底恢复高考。 三、其它: 1、20世纪五六十年代:《青春之歌》《红旗谱》《创业史》《红岩》 2、1981年茅盾文学奖设立; 3、1991年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 4、1984年第23届奥运会金牌零的突破。 第1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 一、解决港澳问题------一国两制(邓小平):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中国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港澳台地区仍然保持资本主义制度。1997年7月1日收回香港;1999年12月20日收回澳门。 二、两岸交流 1、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2、原则:相互尊重、互补互利 第14课 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1982年新宪法,又通过《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通则》----建立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 二、市场经济体制 1993年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规定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邯郸钢铁总厂。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打破了“铁饭碗”。 三、推进建立国际新秩序 1989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建立,1991年加入。WTO 四、高举伟大的旗帜 1997年十五大首次使用“邓小平理论”,成为指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旗帜。 第四单元 人类祖先的基业 第16课 当人类还是野蛮人的时候 一、我们从哪里来 人类起源于猿;非洲大草原的南方古猿是人类的始祖;现代意义上的人---晚期智人出现于三四万年前。 二、种族: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自然环境的不同而产生。 三、女人和男人的权力 母系氏族是人类早期的社会组织(该亚);一万年前出现农业,父系氏族开始。 第17课 大河流域的文明曙光 一、古代埃及 尼罗河---BC3100年埃及统一-----法老的陵墓金字塔。 二、古代西亚 BC1894年叙利亚草原上阿摩利人建立古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制定一部世界上体系完备的奴隶制法典----《汉谟拉比法典》(分序言、正文、结语三部分) 三、古代印度 1、种姓制度(等级制度):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贱民)。 2、佛教:创立时间—BC6世纪;地点----印度;人物---乔达摩•悉达多(后称释迦牟尼); 教义:反对分为等级的种姓制度,主张“众生平等”。人生一切皆苦,苦的根源在于人有欲望,佛教的任务是教导人们消除欲望避免苦的因果。 分布:东亚、东南亚 传入中国:汉朝 第18课 蓝色的地中海文明(海洋文明) 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摇篮,罗马是希腊文明的继承者,希腊与罗马文明构成了地中海文明。 一、海洋文明的特征 经济上:海外贸易频繁;政治上实行民主政治(议会制);侵略成性。 二、雅典(全希腊的学校) 1、民主政治的由来: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及梭伦改革。 2、民主政治的表现:除十将军外,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以抽签的方式产生;公民大会是最高的权力机构;每个公民都有机会成为陪审员、议员、公民大会的轮值主席;国家为担任公职、参与政事的公民发放津贴。------仅适用于雅典的男性成年公民。 三、罗马 1、共和国时期(BC510---BC31年) BC510年建立共和国,在向地中海扩张过程中,与迦太基爆发了布匿战争。 2、帝国--------BC31年屋大维 第19课 日出之国和新月之乡 一、日本的大化革新 1、时间:646年 2、内容:实行班田收授法;实行租庸调制;废除世袭贵族统治制度,建立中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