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论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幼小衔接一直是幼教工作者和家长关注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问题,近几年来调查表明,幼儿社会适应性发展表现不良,在幼儿园和小学都存在着不同程度儿童社会适应问题,主要由于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对儿童社会性发展认识不够造成的,还有其他因素,如儿童的社会认识偏差,自我中心倾向以及儿童社会交往技能的缺乏等原因,本文尝试探讨通过角色游戏来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关键词:幼小衔接幼儿社会性发展角色游戏

幼小衔接问题一直是我国幼教科研的热点之一。《幼儿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教育要为幼儿的近期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这说明幼儿园有为幼儿入小学做各种衔接工作的责任和义务,这对幼儿顺利过渡到小学有重要的意义。

一.近几年来我国幼儿社会性发展状况

随着独生子女群的形成和独生子女缺陷的产生,大多数幼儿出现社会适应性问题,从而影响幼儿心理等各方面的发展。教育专家普遍认为:社会性发展对学生的人格、心理健康、学习、智力发展等具有重要的影响,社会性发展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方面。近年来幼儿社会性发展调查情如下:

1997年通过对芜湖市镜湖幼儿园中、大班幼儿同伴关系的相关调查发现,在幼儿园同伴关系类型方面有80%以上幼儿属于被忽视型,只有极少数幼儿受同伴欢迎,还有一部分幼儿受同伴排斥。这说明幼儿同伴关系发展不良。同伴关系在儿童的发展在社会适应中起着重要作用,同伴关系不好,将直接影响幼儿社会化发展,将阻碍幼儿人格发展以及自我概念的形成。

1998年戴育红随机选取广州市区某幼儿园,对幼儿社会适应行为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3—6岁儿童的社会适应行为发展是正常的,只有少部分儿童处于社会适应行为发展不良状态,并且社会适应问题主要集中在幼儿交往这个因素上,调查还现实3—6岁年龄组儿童在社会适应行为方面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但总的发展趋势是随年龄增长而显著提高,个

别差异程度则随年龄增长而逐渐降低。

2000年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对小学生社会性发展状况的调查显示:第一,学生在学习上没有快乐感,对学习极具恐惧情绪,尤其当自己的学习

被别人超过时,有的学生认为“我会气愤万分,咬牙切齿,狠下决心超过他,如果我努力了,他还是超过我,我就想办法骂他一顿”,有的说:“我的学习被别人超过时,我心里很不高兴,但不表现出来,我会更加努力,不让别人超过我,我必须是第一的,不然会被老师和同学瞧不起,那样就太没面子了”。但大多数同学能够正确对待,他说:“我会想一想是什么原因?我退步了,还是别人更加努力了,如果是自己的原因,争取赶上去。如果是别人努力了,我会更加努力,争取赶上去”。第二,人际关系紧张,主要是与老师、家长的关系不融洽。当问到:“你的心里话愿意跟谁讲?”学生更愿意跟同学和朋友诉说的占调查人数的49.9%,愿意跟老师沟通占2.6%,还有20.9%的学生不愿跟任何人讲。这些学生很有可能成为内向孤僻的性格。第三,自我意识强,当问及“与你意见不同的同学在一起时关系会怎么样?”大多数学生不愿接近,说明学生的自我意识很强,相反社会意识、责任意识较淡薄,关心自己比关心别人重要。第四,社会适应能力弱。第五,自主协调能力弱。第六,面对困难和问题缺乏立即请求帮助的勇气。这些调查结果表明,学生的社会性发展甚忧,这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独生子女家庭中主要的社会问题之一。

2001年郑毅、陈学诗采用美国精神缺陷协会儿童适应行为量表表示家庭社会因素问卷对911名6—12岁正常儿童和134名轻、中度智力缺陷儿童进行调查,表明北京儿童社会适应问题率为23.46%。由以上近几年儿童社会性发展调查可见,儿童社会性发展存在很大问题,无论是幼儿园还是小学,这种现象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

二.儿童社会适应不良的原因分析

(一)家长和幼儿教育工作者对幼儿社会性发展不够重视

社会性发展是幼儿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在现实教育实践中家长和幼儿老师都忽视了这方面的发展,将焦点聚在智力和技能特长发展方面,很多家长在孩子刚上幼儿园就给孩子报音乐、舞蹈、绘画等兴趣班,将目光集中在艺术技能的领域,而很少家长注重孩子的社会性发展,他们没有认识到孩子社会适应不良会导致严重的后果。休·帕默认为,教育中不断增进的竞争风气导致儿童社会技能和行为技能低下 [1]。幼儿园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也忽视了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尤其是交往技能的培养。

(二)幼儿的社会认识偏差

心理学研究早已证实,人类总是运用过去经验来解释社会现象,适应社会生活,维持生存和发展,对于社会冲突情境的解释也是如此,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认知偏差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作用于社会认知过程中的每一步骤或阶级,个体并将已形成的社会认知存储他的认知结构[2]。认识是行动的向导,有什么样的认识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由于幼儿的知识经验是有限的,对一定社会情景的判断往往会出现误差,在这种情况下,幼儿就会采取不适当的社会行为。以幼儿攻击性行为为例,幼儿在某次攻击别人时获得快感,以后他就会用攻击的方式来获取快乐的体验,在他看来,这种攻击别人的方式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而且幼儿在以后类似的社会情景中会采取同样的方式来处理,导致幼儿产生攻击行为的因素有很多,但认知偏差是攻击行为的重要原因。

(三)儿童自我中心倾向

儿童自我中心倾向指儿童处事习惯于以自己为中心,从自己的立场看问题,用自己的方式处理问题,甚至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而不考虑他人的感受的倾向[3]。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只考虑自己的利益,甚至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及他人和集体的利益,这将势必影响儿童的同伴关系的发展。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自我意识逐渐强化,要求自主自立,并要求家长、老师和社会承认他们是独立的个体,渴望大人们尊重他们的选择和决定,不希望外人横加干涉和控制;其次,少年儿童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他们渴望自己能成为众所瞩目的中心,希望得到大人的肯定和表扬。独生子女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每个孩子都是家长的命根子,是家里的“小太阳”,父母围绕孩子转,成为家庭的核心,家长对自己孩子几乎是有求必应,长时期养成了儿童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

(四)儿童交往技能缺陷

所谓交往技能,是指个体经过学习获得在特定社会情境中有效而适当地与他人进行交往的活动方式[4]。交往技能使儿童在同伴或与承认交往中作出有效的、适当的、主动的交往和反应,是发展儿童人际关系的钥匙。儿童在实践交往中训练和掌握交往技能是儿童社会化重要内容,可是现实的教育经历中,儿童的社会交往技能不被重视,以致于造成了大量儿童交往技能低下,严重影响儿童身心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