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诗经·蒹葭》中“水”意象的溯洄探析
《蒹葭》原文及注释

《蒹葭》原文及注释《国风·秦风·蒹葭》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集《诗经》中的一篇。
一起来看看为大家整理的:《蒹葭》原文及注释,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蒹葭》原文及注释蒹葭先秦:佚名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注释蒹(jiān):没长穗的芦苇。
葭(jiā):初生的芦苇。
苍苍:鲜明、茂盛貌。
下文“萋萋”、“采采”义同。
苍苍:茂盛的样子。
为:凝结成。
所谓:所说的,此指所怀念的。
伊人:那个人,指所思慕的对象。
一方:那一边。
溯洄:逆流而上。
下文“溯游”指顺流而下。
一说“洄”指弯曲的水道,“游”指直流的水道。
从:追寻。
阻:险阻,(道路)难走。
宛:宛然,好像。
晞(xī):干。
湄:水和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岸边。
跻(jī):水中高地。
坻(chí):水中的沙滩涘(sì):水边。
右:迂回曲折。
沚(zhǐ):水中的沙滩。
东周时的秦地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陕西大部及甘肃东部。
其地“迫近戎狄”,这样的环境迫使秦人“修习战备,高尚气力”(《汉书·地理志》),而他们的情感也是激昂粗豪的。
保存在《秦风》里的十首诗也多写征战猎伐、痛悼讽劝一类的事,似《蒹葭》、《晨风》这种凄婉缠绵的情致却更像郑卫之音的风格。
《蒹葭》诗文鉴赏及考点

专题20《蒹葭》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知识储备】一、导入同学们,有人听过《在水一方》这首歌吗?它是根据《蒹葭》改编而成,改编者是台湾作家琼瑶,可见诗经对后世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
二、目标1、分析意象特点,感知“伊人”的形象,领会人物情感,感受“可望而不可即”的意境。
2、再次体味重章叠句的艺术效果。
3、领会古人纯朴而丰厚的情感,欣赏简单却不直白的美丽,提升审美品味。
三、原文蒹葭(诗经·秦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四、注释《蒹葭》:选自《诗经·秦风》。
蒹葭:芦苇。
苍苍:茂盛的样子。
伊人:那人,指所爱的人。
在水一方:在水的另一边,指对岸。
溯洄:逆流而上。
洄,逆流。
阻:艰险。
溯游:顺流而下。
从:跟随、追寻。
宛:好像、仿佛。
宛在水中央:好像在水的中央,意思是相距不远却无法接近。
萋萋:茂盛的样子。
晞:干。
湄:岸边,水与草相接的地方。
跻:(路)高而陡。
坻:水中的小块高地。
采采:茂盛鲜明的样子。
未已:没有完,还没有干。
涘:水边。
右:向右迂曲。
沚:水中的小块陆地。
五、诗意一片芦苇很茂盛,露水珠儿结成霜。
所爱的人,正在水的对岸。
逆流而上去寻她,道路艰难又漫长。
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站在水中央。
一片芦苇又密又繁,露水珠儿不曾干。
所爱的人,正在那岸边。
逆流而上去寻她,道路险阻又高难。
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站在水中高地上。
一片芦苇密茫茫,露水珠儿还没有完。
所爱的人,正在那水边。
逆流而上去寻她,道路险阻又曲折。
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站在水中的小块陆地上。
六、赏析1、全诗可分为三章。
第一节:以蒹葭起兴,写心爱的人在水一方,难于追寻。
第二节:以蒹葭起兴,写心爱的人在水之湄,难于相见。
在水一方的美丽 《蒹葭》赏析 071009 外文日语李政 蒹葭苍苍

在水一方的美丽-- 《蒹葭》赏析0710092007 外文日语李政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注释:⑴蒹:荻也。
葭:芦也。
苍苍:鲜明之貌。
⑵“伊人”犹是人,彼人。
指诗人所追寻的人。
⑶方:边也。
“在水一方”就是说在水的另一边。
⑷溯:逆水而行。
这里是说傍水走向上游。
看下文“道阻且跻”可知是陆行而非水行。
洄:回曲盘纡的水道。
从:就也。
⑸阻:难也。
⑹“游”通“流”,流是直流的水道。
⑺宛:可见貌。
从以上四句见出彼人所在的地点似是一条曲水和一条直流相交之处。
诗人如沿直流上行,就看见彼人在曲水的彼方,好象被水包围着;如走向曲水的上游,虽然可绕到彼人所在地方,得道路艰难而且遥远。
⑻“凄凄”一作“萋萋”,犹苍苍也。
⑼晞:乾也。
⑽湄:水草交接之处。
⑾跻:升高。
⑿坻:水中高地。
⒀采采:犹萋萋。
⒁涘:水边。
⒂右:曲也。
⒃沚:小渚。
译文芦苇初生青青,白色露水凝结为霜。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另一边。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漫长。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间。
芦苇初生茂盛,白色露水还没干。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岸。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坡陡。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小沙洲。
芦苇初生鲜艳,白色露水还没完。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头。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道路艰难又曲折。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沙洲。
《诗经》研究专家余冠英认为“这是一首情歌,男或女词”。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情语皆景语。
”本诗采用了重章叠唱的手法。
诗经中四字句节奏鲜明而略显短促,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读来又显得回环往复,节奏舒卷徐缓。
《诗经》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不仅便于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而且在意义表达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诗经《秦风 蒹葭》解读

《诗经蒹葭》解读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这是《诗经·秦风》中的一首诗.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心上人的慕恋之深,与求近之切.这种心情在诗人来说是十分真切而强烈的,可以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可诗人的这种体验对于任何一个局外人来说,它都是无形无迹,难以捉摸与体认的.那么怎样才能把自己心中的这种切肤感受充分地表达出来,并让读者也能感同身受呢为此诗人机巧地构想了一个具体的情境.一个特定的地点——长满蒹葭的水边;一个特定的时间——秋天的某个清晨;一个特定的人物——不懈地追寻"伊人"的痴情人,即诗人自我的化身.于是一个具体可感的形象便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了:"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一个秋天的清晨,天光朦胧,寒星闪烁,我们的主人公冒着冷风,穿过旷野,翻过土坡,登上了高高的大河岸,极目而望,远近一片灰白迷蒙,秋天的寒霜染遍了水边的芦苇.望着这茫远无边,芦苇丛生的水域,主人公的心头不免也是一片迷茫——心中的人儿又在哪里呢"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不过他坚信自己所要寻求的人就一定在此水域的某一处.这种心理指向的专一性与伊人居处位置的模糊性决定了主人公追寻历程的艰辛与希望的迷茫.他闯过一道又一道的险坎,走过一程又一程的道路,一路逆水往上游寻去,他未能发现"伊人"的踪迹.他掉过头来,再往下游寻来,这次他似乎看到了心上人熟悉的身影隐隐约约的就在那遥远的水中小洲上,希望就在眼前,脚下不自觉地加快了步伐,那小洲是赶到了,可伊人又在哪里呢先前依稀看到的伊人靓影很可能是主人公被自己的幻觉欺骗了."蒹葭凄凄,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太阳升高了,芦苇上的白霜融化成淅沥沥的露水,随后又渐渐地被蒸发了,只有挂在苇叶尖儿上的露珠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我们的主人公依然在不停息的上上下下,反反复复的追求着,寻觅着,"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洄从之,道阻且右",也不知他走过了多少的路,也不知他拐过了多少的弯,也不知他历经了多少次险……他那四处探寻的目光中闪烁着深深的焦急与企盼.从"在水之湄"到"宛在水中坻".再从"在水之涘"到"宛在水中沚".我们的主人公就在这不断的希望与失望,惊喜与失落之中奔走着,寻觅着.尽管诗人没有向我们展示主人公的神态状貌,但我们通过诗人设定的这一特定情境完全可以窥见到主人公的心动轨迹:夜里难奈的相思,一早起身的满怀希望与急切,赶到河岸时的茫然,追寻过程中的兴奋,惊喜与希望一次次幻灭之后的失落,沮丧……这一切的一切都渗透在字里行间.在那貌似平静的叙述之中,潜藏着诗人一颗剧烈激荡着的心.诗中主人公最终有没有寻求到他所要寻求的呢诗人没有写,也没有必要写.诗人在这里以三章层进式的叠唱已将一个"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人物形象树立起来了,已将一种为了心中的"伊人"不畏艰险,自甘劳苦,上下求索的顽强与执著表现出来了.王国维论诗有"造境",有"写境"之别,在这里诗人以其真情挚意成功地运用"造境"的手法化抽象为具体,化散漫为集中,同时又将这具体而集中的个别凝炼成具有普遍性义意的典型.尤其是诗中对追寻者与被追寻者的性别,身份,外貌等特征全不予以点明,也不着任何的暗示,这就给读者留下了一个极大的回旋余地.读者可以随意地代入自己恋慕的对象,这样让每一个读者在自己的心中将所谓的"伊人"具体化,实在化.我们不妨可以说有一千个《蒹葭》的读者,就可能有一千个各具个性特征的"伊人"形象.这实在是诗人的高明之处.其实"伊人"又岂止是一个不确定的恋人形象呢它更是一个具有更为广泛的适应性的未知数"x".从古到今,自中而外,以至于未来,几乎每一个人都可以将自己心中所追求的目标代入其中,什么事业,理想,前途等等,等等,一切的一切都可以.正因为此,从来解读此诗的人们在追求它的本意的时候多不知不觉地依据了自己的心意对它作出了种种附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谓"诗无达诂"正是这类在单纯而具体的外表之下蕴藏着"非止一性一能",足可"应多","处变"的诗歌所应然具有的结果.也正因为此,这类诗歌总比其同时代的其他诗歌具有更长久的生命活动.当然,《蒹葭》决不是三位考生在赶考途中遇到的那位算命先生伸出来的一只手指,它足可应多,但那是故弄玄虚,除它太抽象,太冰冷之外,它也太过游滑.而《蒹葭》则是语出自然,情出至诚,在迂回往复中一气贯注,连转直下,我们于中足可以感受了诗境的苍凉弥渺,我们完全可以触摸到诗人滚烫的心,它吸引着我们,让我们情不能已地跟着诗中主人公往返跋涉,一同惊喜忧叹.它是一瓶喝不尽的陈年佳酿,每一个人在感受到它的醇芳时,又都可以用它来浇各自心中的块垒.难怪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要深叹"《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了. 每当吟诵起《诗经》中的这首诗,眼前就浮现出一副图画:在深秋的河边,一丛丛芦苇迎风招展,白色的花絮上有晶莹的露珠在闪烁,好似主人公——一位英俊少年盛开的心事,纷乱而又纯洁.远处,有个美丽女子的身影飘然而过,少年急忙去追寻.他沿着河岸向上游追溯,可是河水汹涌阻隔,只能远远地朦朦胧胧地看到她的裙裾飘在风中;他又顺着水流往下游寻觅,依然只是隐隐约约地瞥见她在河的中间,好像一个缥缈的幻影,可望而不可及.毛诗序称:"《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朱熹解:"言秋雨方盛之时,所谓彼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然不知其何所指也."王国维《人间词话》道:"《诗经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具有"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可见,对于这首诗,可谓见仁见智,解读各异.有人认为《蒹葭》是中国最早的朦胧诗,但大部分人是将它作为一首爱情诗来读的.其实,朦胧诗也好,爱情诗也罢,思贤臣也未尝不可.这首诗确实带给了我们强烈的艺术美感,丰富的想象空间,这是无庸置疑的.我们不妨把"伊人"视为一种美好事物的象征,她既可以是我们心目中的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也可以是我们一直苦苦追求却无法实现的理想,还可以是我们的一种信仰,一份期盼,一个甜蜜的梦.我们伫立在梦的河边,一次次遥望那缥缈的身影,专注地等待她的一次回眸.为此我们甘愿化作河底的青荇,日夜荡漾在她心湖的柔波里.我们守候着这份美丽,任凭冬去春来,日复一日.河水茫茫,风在叹息,前方的道路被河水阻隔,恰似"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那般的无奈,即使我们上下求之也依然无法接近那个朦胧的目标.这时,我们的心渐渐地有些疲惫,我们开始怀疑我们最初的选择是否值得,我们是否还有继续守候下去的理由."隔江人在雨声中,晚风菰叶生愁怨".然而,那身影是如此地具有诱惑力,象磁石般吸引着我们的心,令我们不忍离去.于是,我们选择了继续守望.秋更深了,寒露更浓了,一直陪伴我们的芦苇更加苍老了,憔悴在千年的河边.只有我们矢志不移,无怨无悔,"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不管结果如何,我们只在乎这一段刻骨的心路历程,只在乎守望过程中的那份倾心与忘我.终于,那个缥缈的身影渐行渐远,游离了我们的视线.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她早已刻在我们的脑海,融在我们的血液,化作一缕永远不变的情怀,沉淀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此时,没有悲伤和迷茫,我们的内心充实而温暖,我们面带微笑,自觉地守望着这"虚无",守望着心中的那份美丽.。
在水一方诗经赏析

在水一方诗经赏析在水一方诗经赏析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来自《蒹葭》,出自《诗经·国风·秦风》,是一首描写对意中人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的诗。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诗经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兼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背景简介蒹葭选自诗经秦风,大约是2500年前产生在秦地的一首民歌。
秦地至今汉水中上游陕西省南部地区,是周朝王族的发祥地,当时农业发达,巫祝文化盛行。
关于这首诗的内容,历来意见分歧。
归纳起来,主要有下列三种说法:一是“刺襄公”、劝其“遵循周礼”说。
《毛诗序》云:“兼葭,刺襄公也。
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
今人苏东天在诗经辨义中阐析说:“‘在水一方’的‘所谓伊人’(那个贤人),隐喻周王礼制。
如果逆周礼而治国,那就‘道阻且长’、‘且跻’、‘且右’,意思是走不通、治不好的。
如果顺从周礼,那就‘宛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意思是治国有希望。
”二是“招贤”说。
姚际恒的《诗经通论》和方玉润的《诗经原始》都说这是一首招贤诗,“伊人”即“贤才”:“贤人隐居水滨,二人慕而思见之。
”或谓:“征求逸隐不以其道,隐者避而不见。
”三是“爱情”说。
今人蓝菊荪、杨任之、樊树云、高亨、吕恢文等均持“恋歌”说。
如吕恢文说:“这是一首恋歌,由于所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诗人陷入烦恼。
说河阻隔,是含蓄的隐喻。
”此诗的本事至今无从查考。
所谓本事,指的是这首诗究竟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为什么而写的。
因此,诗中的“伊人”所指始终难以征信,而以上三种说法也就很难以最终定论。
为解读方便,这里先把它当作一首爱情诗,然后再生发开去,看看它的意境空间究竟能有多大。
内容述评一、作为爱情诗:四个层次的基本内容本诗三章重叠,各章均为四个层次。
浅析《诗经》中“水”的意象

水是自然的元素,生命的依托,人类生存须臾不可离之。
作为人们接触最多的客观物象之一,“水”频频出现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这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即已初见端倪。
综观《诗经》305首,直接或间接涉及到水的作品占很大比重,据粗略统计,有90余首,几近作品总数的三分之一。
如此之巨的《诗经》之水从总体上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自然之水,一是意象之水。
前者作为客观物象出现于《诗经》中,体现的是人与水的物质关系;而后者则以意象出现,体现的是人借水所寄托的思想、表达的情感。
我们将着眼于后者进行深入分析。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与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古代的人们无数次对水的感悟然后转化成一种心理积淀,并逐渐达到某种普遍的一致性。
这样水就从单纯的客观物象向主观意象衍变,成为人们抒情的媒介和载体。
《诗经》水意象据其不同形态可分为江河水、泉水及雨、雪、冰、霜等类,本文将对其有有代表的三大类即江河水意象、泉意象和雨意象进行意蕴分析。
一、茫茫江河寓阻隔江河之水经天行地,它为人们生存和生活提供了必不可少生命源泉,然而也因为辽阔宽广的水面而给人们的交通和交往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在《诗经》时代,由于物质和技术条件限制,人们还无法在较大的河流上架起永久性桥梁,从《诗经》记载来看,当时人们渡水方式主要是徒步涉水、泅水渡河、舟渡或搭建浮桥而过,因而过河、渡水确实是艰难的事,甚至存在溺水的生命危险。
《小雅·小旻》中有“不敢暴虎,不敢冯河”句,将徒步涉水与赤手搏虎相提并论可见当时人们对渡河的畏惧。
由此观之,茫茫江河之水也成了当时人交通和交往的天然阻隔,并在长期积淀中内化为人们心理上的阻隔体验,进而表现在《诗经》中,则往往象征着某种阻隔,用以表达主人公面对可望而不可及事物时的惆怅、痛苦心理。
茫茫水面造成的阻隔,在《秦风·蒹葭》和《周南·汉广》中表现得最为典型。
《蒹葭》说:“蒹蔬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蒹葭》赏析

《诗经·秦风·蒹葭》赏析中文师九王潮杰 20100101056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每一次读《蒹葭》,都是朗朗上口,我总会被他那种婉转的美所吸引,这首诗作为《诗经》中抒情诗的代表,对于研究古代文学具有很大的意义。
开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起兴两句本来只是简单的应景之作,因为“苍苍”叠字和“露、霜”两字的运用很快将我们带入一个优美和谐的自然境界中去。
再下来两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可以想象诗人带着无限思念的感情,徘徊在深秋的河边。
秋风瑟, 芦苇苍苍, 晨露已结为浓霜, 苍凉凄切,引起诗人的无限情思,更触动思念伊人的情怀,由景入情,眼前的景物也有了一丝淡淡的情愁。
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再下面四句:溯洄从之, 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央。
表现出作者所仰慕追求的“伊人”好像藏身在河上的小岛一样,四周被河水阻隔,可望而不可及,表现出诗人的无奈,更加深了诗人对伊人的无限眷恋。
这首诗就三章,完全是采用白描的写法,语言自然,并不会让人感觉矫揉造作,平淡至极,然而,在这平淡中又可见真情,主人公对伊人的思念跃然纸上,自然之中更显出神韵,意味深远,深刻意味带着真切情感,一种朦胧的美意让每个读者怦然心动。
而我们可以看到,《蒹葭》的这一种自然之中的和谐所呈现的审美形态正是“国风”中抒情诗的主要基调,这种美的意识形态,是历来为各美学家所推崇的。
《蒹葭》还为我们描绘出一幅自然优美的图画,,明快的自然色彩,秋天碧蓝的天空。
秋水碧波荡漾,芦苇随风而舞,水天一色,美丽景色让人心旷神怡。
近景有诗人,远景有伊人,形象鲜明,清高淡雅,空间感、立体感一应俱全,让人眼前疑似出现一幅中国画。
诗经《蒹葭》赏析——史润华律师

《蒹葭》赏析史润华律师、史淑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夜间的露水在深秋的早晨凝结成白霜,铺满漫天的芦苇丛,给人苍苍茫茫之感。
诗人为寻得伊人从远方走来,看着白茫茫的芦苇和辽阔的天空,湖水对面若有若无的身影似在飘动。
他收紧衣袖,逆着流水奔走,想寻找到心中的伊人。
却无奈道路险阻,晨风凛冽,道路却越走越长。
他回头看看对面的伊人,呼出一口白气,又顺着流水走下去。
走到满头大汗时,那伊人像是在水中央一样,近了一点,却更加无从追寻。
此时东边的云彩已被染上些颜色,诗人看着浓密的芦苇丛,几颗晶莹的露珠折射出五彩的光环。
远方的伊人,还是在河对岸与诗人遥遥相望,似乎还伸出了雪白的衣袖,召唤着诗人那颗炙热的心。
诗人又上路了。
滔滔的河水侵湿了诗人的鞋袜,可他还是不顾道路的险阻逆流而上。
走到大汗淋漓之时,遥望河对岸的伊人,感觉又近了些,诗人喜不自胜。
赶忙往回跑两步,以求找到一个最好的角度来看伊人。
此时,伊人仿佛在水中高地里,似乎能看清她脸上因等待过长而渐渐焦急的脸庞。
太阳已经快要出来了,河边的芦苇因着阳光的照射慢慢的擦干了身体上的露水。
诗人还在执着的寻找着心中的伊人。
“啊!我的伊人,我什么时候才能寻得你的芳容?”,诗人在心中呐喊。
他不知疲倦的沿着河边弯曲的小路走着。
汗水一滴一滴的落下,他把长衫脱掉拿在右手中,左手放在眉间,眯着眼睛向对岸望去。
伊人出现在水中的一块小洲上,周围尽是碧草蓝天。
此时,诗人已经精疲力尽,看着伊人周围的美好景色,紧绷的脸渐渐松弛开来,接着对着小洲上的伊人,咧开嘴笑了。
这首诗选自《诗经.秦风》,一共三段,短小精悍。
在结构上,三段基本保持一致,字数相同,每一段的每一个位置描写的景物一致,抒发的感情一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诗经·蒹葭》中“水”意象的溯洄探析
《诗经?蒹葭》以其婉转优美的情思、飘逸空灵的意境以及朦胧且优雅的“秋水伊人”的艺术形象,描述了人类对爱情孜孜不倦的追寻这一主题。
王国维对此诗颇为欣赏,其在《人间词话?二十四则》中如此形容:《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
[1]
“水”作为传统文学作品中的一个重要的意象,其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概率极高。
《诗经》第一篇《关雎》的开篇便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极富诗意。
有“高山流水”的回音荡漾于天地,象征友情千古。
既有曹操壮心不已的“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又有王摩诘禅意氤氲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等等,不胜枚举。
同样,“水”意象充斥于《蒹葭》整首诗中,一以贯之。
因此,对其中“水”意象的原型探析,对于我们重新认识此诗,探究其背后的主题有着重要的意义。
《诗经》作为我国文化史上第一部诗歌选集,其作品时间跨度长达500年之久,其中许多作品的作者不确切。
关于其主体更是种种说法各有千秋。
笔者在此并不做争论,且将爱情为主题作为自己的立论基础,展开讨论。
一、爱情发生的必要条件――距离
“原始意象或是原型是一种形象,或为妖魔,或为人,或为某种活动,它们在历史过程中不断重现,凡是创造性想象得以自由表现的地方,就有它们的踪迹,因而它们是一种神话形象。
”[2]荣格认为对人类集体无意识的分析应着重于原始神话和宗教、巫术,研究远古人类的社会组织、宗教、习俗以及孩童行为。
若我们仔细考察东西方神话传说,会发现“水”曾作为一种毁灭性的灾难出现在其中。
从《圣经?创世纪》中的诺亚方舟到中国的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甚至是南美洲原始部落中也有类似的传说:远古时期曾有一次破坏性极大的洪灾毁灭世界。
甚至传说富饶无比的亚特兰蒂斯就是被火山喷发引起的海啸所毁灭。
弗莱认为:“神话体系并非一种数据,而是人类存在的一种事实,它属于人类所创造,并在其中生存的文化和文明世界,”[3]因此神话并非凭空存在,而是与大地紧密联系。
由此,我们借以断定缘故人类曾饱受水患之灾,因而人类对水是畏惧的。
但是,另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发展又离不开水。
水缔造了文明。
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都诞生于大河流域。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称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埃及文化史尼罗河的恩赐,埃及是尼罗河的女儿。
”[4]中华文明则亲切地称黄河为“母亲河”。
《太平御览》卷四引《遁甲开山图荣氏解》:“女狄暮汲石细山下泉,水中得月精,如鸡子,爱而舍之,不觉而吞,
遂有娠,十四月,生夏禹。
”甚至彝族典籍《六祖诗史》有:“人祖来自水,我祖水中生”的说法,这些神话传说类似于“女娲造人”中女娲用水和泥创造了人类。
这些古老的神话都反映了先民对水孕育生命的原始心理沉淀。
之所以会有这类的神话传说,这是由于水缔造了生命。
综上所述,人类对水的态度是既依赖,又畏惧,既受水的恩惠,却又饱受水的威胁,由此使人产生距离感。
《蒹葭》中男子对秋水伊人的思慕即是由于距离的存在,使得这种情感显得弥足珍贵,而“思无邪”。
此诗分为三章,每章都以“蒹葭”兴起,从诗歌整体分析,蒹葭经历了从“苍苍”到“萋萋”再到“采采”的变化过程,白露则从“霜”的形态到“未??”再到“未己。
”随着天色渐亮,二者的空间位置也在发生变化:从“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澹?”两人的距离也越来越近,但是始终有一道鸿沟置于两者之间而无法跨越。
正是这种空间距离感,拓展了男子的想象空间。
所谓伊人的面目虽未曾见得,但距离产生美,其所造成的神秘感,足以将思念的对象塑造得完美。
男子为追寻恋人,他无论是溯洄从之,河道迂回险阻,还是溯游从之,但是却始终无法到达那女子的身边。
男子的一切努力尽由水所挫败而不如愿,女子始终在水一方。
由此观之,男子对水的态度是既爱之,又责之,是水造成的空间
距离感,将其恋人塑造的完美无缺,但又是水造成了二者的隔离,使他们爱而不得。
二、爱情发生的充分条件――恋人
爱情之所以发生,其中一个关键因素在于其所爱慕的对象是值得自己追寻。
“水”作为传统文化中重要的审美观照对象之一,是中国传统美学的常见象征意象。
女性作为一个审美对象与水有一种神秘的交融关系,正所谓“女人如水”、“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等等,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意识:将水之千姿百态与柔情婉约的女子的阴柔之美相提并论。
(一)水的特征与女性的情态相似
无论是秋水微澜,抑或江海滔滔,水都具有弧形美,而女性的躯体以线条美异于男性,而女子步履轻盈、低眉信手、举止间散发一种柔情。
而水的特性即是柔,所以我们常说“柔情似水。
”女性温婉动人,与水的轻盈相似;形容女子的眼波是“秋水盈盈”、“含情脉脉,”形态婀娜多姿,这些都与水相似。
(二)水寓意清净
《蒹葭》中的秋水伊人之所以成为追慕的对象,爱情之所以展开,是因为其始终置于水中,与水交融。
那女子便成了水的化身,其手臂白皙,静如处子。
眼含秋波,生出万般
似水柔情,立于清水之间,默默不语。
如此,可以说男子所爱慕的对象成为了清纯、至美的象征。
爱情的发生最终应归为水,是水引发了爱意,但也让人不敢靠近。
爱情并非人类的最终归宿。
弗洛伊德认为每个人都有“俄狄浦斯情节”,即恋母情节。
对爱情的追寻,其最终的归宿是回归母体,回到自己的精神家园。
(三)追寻的最终目的――回归家园
罗兰?巴特认为追寻爱情就是一个“勾销”的过程“恋人终于因为对爱情的关注而抹去了他的情偶:通过一种纯粹爱的变态,恋人爱上的是爱情,而非情偶。
”[5]因而《蒹葭》中的男子其溯洄从之也好,溯游从之也罢,其所追寻的绝非是哪个女子,而是爱情本身。
爱情的发生,不仅仅是由于距离的无法跨越,更是由于女性本身是水的化身。
女性是水的化身更深层的含义是:水代表母体。
中国上古神话“女娲造人”的传说将人描绘为为女娲用水和泥塑捏而成。
而西方古希腊神话奉大地之神盖亚为“众神之神,”这反映了缘故人类的生殖崇拜。
人类文明之初即是母系氏族社会,这是由于一方面女性是生命的缔造者,其在社会分工中负责哺育后代;另一方面,由于当时生产力落后,女性的工作比男性狩猎之类的工作队种族延续贡献更大。
因此,几乎所有的文明都要把造物者描绘成女性。
而上文我们已经提到水是生命的缔造者,文明的孕育着,因
此将女性作为生命的缔造者自然而然与水相契合。
水寓意人类生命的母体,人类的精神家园。
古今中外文学史上充斥了大量关于乡愁的作品,寻找家园始终是人类的永恒追求。
“哲学乃是人们怀着乡愁的冲动,到处寻找精神家园。
”柏拉图认为,人之所以是人,是由于原本隶属于天的灵魂附着到人的身体上,所以说“人置于天地之间”本身就是一种隐喻“从人类诞生之时,人就受两种力量的“拉扯”,一方面人有着向往天空的维度,但是另一方面又受大地的牵绊。
灵魂,从此成了“大地上的异乡客。
”寻找家园,是由于远离的存在,只有在不断的远离、流浪,寻找家园的意义才会显得丰满,家园才会愈沉重,而生命之无法承受之轻,便会由于家园的存在,而感知到自己的存在。
于是,人类在这种不断的远离中,不断地寻找家园,希冀复归自己的母体。
【参考文献】
[1]王国维.人间词话?二十四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2]叶舒宪.神话―原型批评[C].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100
[3]叶舒宪.神话―原型批评[C].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394
[4]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M].上海:上海
人民出版社,1990(03)
[5]罗兰?巴特.恋人絮语[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牛晓静,女,汉族,山西长治人,山西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