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与文化

合集下载

复活节基督教的重要节日与文化庆典

复活节基督教的重要节日与文化庆典

复活节基督教的重要节日与文化庆典复活节是基督教的一个重要节日,也是文化庆典,旨在纪念耶稣基督的复活。

本文将从基督教的角度和文化庆典的角度分别介绍复活节的重要性。

一、基督教的角度复活节在基督教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它标志着耶稣基督的胜利和救赎。

根据圣经记载,耶稣在被钉死在十字架,并被安葬在一座坟墓中,然而,他于第三天复活,并从死亡中胜过。

复活节是为了纪念这一重大事件而设立的。

复活节的庆祝活动通常在教堂中进行。

信徒们会聚集在一起,唱赞美诗,听取关于耶稣复活的讲道,并进行祷告。

教堂会进行特殊的装饰,充满节日的氛围,如鲜花、彩彩的玻璃窗等。

服饰上,人们常会穿上节日盛装,如礼服、礼帽等。

此外,复活节也是一次家庭聚会的机会。

许多家庭会举办复活节午餐或晚餐,亲人围坐在一起,享受美食,分享快乐。

在这一天,人们通常互赠彩蛋,象征着新生和重生。

二、文化庆典的角度除了基督教的意义,复活节也成为了一个文化庆典,不仅仅局限于基督徒范畴,许多非基督徒也庆祝这一节日。

在文化庆典方面,复活节的象征物之一是复活节彩蛋。

彩蛋是用鸡蛋或塑料蛋制作而成,外表用各种鲜艳的颜色涂绘。

有的人会在表面刻画花纹或者在蛋壳内填充小礼物。

彩蛋是节日的核心,孩子们特别喜欢寻找、收藏和互赠彩蛋。

此外,复活节还有一种传统的食物,那就是复活节兔子巧克力。

兔子的形象被广泛运用在复活节的巧克力制品上,糖果店和超市也会特别装饰,摆放各种形状的巧克力兔子,以体现节日的热闹气氛。

在一些地方,人们还会参加复活节狂欢节。

这是一种富有欢乐和游戏的庆祝活动,人们会穿上节日服装,参与游行、舞会、游戏等各种庆祝活动,增进社区的联系和欢乐。

总结复活节是基督教的重要节日,也是文化庆典。

从基督教的角度看,复活节标志着耶稣基督的胜利和救赎,信徒会在教堂进行庆祝活动。

从文化庆典的角度看,复活节有着丰富多样的庆祝方式,如彩蛋、巧克力兔子和狂欢节等。

不论是基督教徒还是非基督徒,复活节都是一个让人们可以庆祝和团聚的重要日子。

基督教与西方文化 读后感

基督教与西方文化 读后感

基督教与西方文化读后感作者:赵林《基督教与西方文化》是由武汉大学著名教授赵林的同名课程录音整理而成,本课程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基督教发展演进的基本情况,以及它对于西方文化的深刻影响。

事实上,自从公元1世纪基督教在希腊罗马世界中传播的时候开始,特别是公元4世纪基督教在罗马帝国获得了合法性以后,基督教就与西方文化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了。

基督教曾经在一千多年的时间里成为西方人唯一奉行的宗教信仰,在西方近代社会中虽然也曾经历了启蒙运动的冲击,但是它却成功地进行了应战。

通过协调宗教与科学、信仰与理性的关系,基督教比较顺利地完成了自身的现代化转型,因而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仍然是大多数西方人自觉奉行的安身立命之本。

所以,从基督教的角度来讲解罗马帝国以后的西方文化发展历程,是一种最便捷、最有效的方式。

通过基督教这个纲,把纷纭复杂、包罗万象的西方文化有机地连缀起来,将它系统地呈现在中国大学生和所有希望了解西方文化的中国人面前,这就是本书的目的。

基督教与西方文化在线阅读地址基督教与西方文化读后感第(1)篇内容十分丰富深刻,涵盖众多,包括东西方文化从上古时期各自不同的演变,西方文化的源头,基督教与希腊文化与罗马帝国与中世纪的西欧文化等等,但作者以其严谨而清晰的逻辑将这些错综复杂又细枝末节旁多的文化及发展整理的井井有条,即使对基督教一问三不知的小白如我,看完也能有自我新的认知与体会。

其中很多观念的提出与梳理更是让人耳目一新,在讲东西方文化时,提到中国文化走上形而下的向内敛聚的道路,西方文化则是走上了形而上的向外超越的道路,以此引出基督教与西方文化,可谓别出心裁又论述深刻。

而对于基督教这一宗教的衍生与发展历程更是让人唏嘘不已,从早期用一种以怨报德的崇高道德战胜了罗马统治者的屠刀,赢得了整个西方世界,到中世纪后期,天主教会所实行的残酷宗教迫害和极度的不宽容最终又使它失去了西欧的半壁江山。

基督徒们早年受迫害时在十字架上表现的多么视死如归,在成为西欧统治宗教,攫取权利之后,它对异教徒残忍杀戮的所作所为就有多令人感叹不已。

基督教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论文

基督教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论文

基督教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论文篇11、基督教文化l.1基督教基督教发源于公元1世纪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社会,并继承了犹太教耶和华上帝和救主弥塞亚等概念,以及希伯莱圣经为基督教圣经旧约全书。

早期的基督教是作为群众运动产生的。

随着基督教的传播,社会各阶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加入教会。

基督教主要包括天主教、东正教、新教三大派别,还包括宣称跟其他教会有着不同历史渊源和信念的基督教派(黄心川,141)。

基督教在西方社会逐渐成为一种“普世性的宗教义化”,它的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仍未衰落(赵林,27)。

目前基督教乃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基督教是西方文明的精神核心之一,它渗透到了西方政治,思想,义学艺术等多个领域。

1.2基督教义化的基本要义对于“文化”一词,人们有无数种理解。

文化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基督教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督教文化有两大来源:一是希伯来文化;二是希腊文明。

它从希伯来义化得到了一个信仰的上帝,从而继承了犹太教“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伦理普遍主义传统;又从希腊文明得到了一种理性逻辑的求知工具,从而继承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认知普遍主义(陈召荣等,138)。

从历史来看,基督教文化是指希伯来文化吸收古希腊文化的某些成分后演变成的一种新的文化。

圣经是基督教义化的最好体现。

所谓基督教文化包括:圣经,圣徒的言论及宗教会议的决议所组成的教义以及人们对教义的阐释;教会的组织机构及神职人员的活动和对他人的影响;人们的基督教意识指的是对基督教的信仰,对艺术及哲学和历史的描述和批判。

帝国后期,被统治阶级利用的基督教以统治工具的形式为统治阶级服务,而《圣经》的最终形成,不仅标志了基督教思想体系的正式确立,更为基督教文化的传增添了极大的动力。

2、基督教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文化是一个群体(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民族,企业,家庭)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王佐良,50)。

教师家长必知:西方基督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对比

教师家长必知:西方基督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对比

教师家长必知:西方基督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对比在公民教育以势不可挡之势在全球迅速推广的时候,作为一名教师或家长,必须了解一些基督教的基础知识,以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并让孩子们从小就从思想上与国际接轨,以便孩子将来可以很方便的进行国际交流。

在我们国家,我们所说的基督教,其实是指基督教新教,由于它从来不与政府对立,并以家庭方式传播,而不是集会式传播,从而在世界各地得以迅猛发展,进而成为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特别是在美国,美国的基督教徒据说占据了美国人口的80%以上,进而基督教文化也就成为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科技创新、经济发展的文化原动力。

那么,基督教道济告诉了我们些什么呢?一、人人平等的观念我们经常听到“我们都是上帝的儿子”这句话,这句话其实包括两个方面的寓意:第一,我们只相信上帝的教诲;第二,我们之间永远是平等的,我们之间永远没有谁想左右谁、谁想教训谁、谁想控制谁、谁想改变谁的权力,我们只要在遵守《摩西十诫》的情况下,我们就可以按照我们的自由意志选择我们的生活、工作以及我们的一切,因为“自由意志”是上帝赋予我们每一个人的权力,神圣而不可侵犯。

这一点与中国传统文化决然不同。

中国儒家的传统文化,自董仲舒提出“三纲五常”之后,其实质上已经变为了一种“层层管控、层层剥削”的文化体系,特别是到宋朝时期,朱熹等更加将“三纲五常”发展到了极致。

于是近些年来当代的众多学者、专家不断撰文指出:自宋朝至中华民国的几百年间,中国的科学技术是停滞不前的,唯有统治者对百姓的统治手段得以迅猛发展。

五四运动之后,特别是新中国的建立,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三纲五常”思想在中国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清洗,怎奈清理的还不是那么彻底,时时有死灰复燃的迹象。

二、追求真理的思想基督教教育信徒,世界上只有一个神----那就是上帝,所以我们只能听从上帝的,即便是自己的父母、师长,因为他们都不是上帝,所以我们是不应该听从他们的。

为什么只能听从上帝的呢?因为上帝是真理和正义的化身,于是追求真理、坚守正义成为了基督徒的永恒的追求和人生的奋斗目标。

基督教文化对西方文明精神的影响.doc

基督教文化对西方文明精神的影响.doc

基督教文化对西方文明精神的影响基督教对于西方文化的影响,远比希腊、罗马的影响重要得多,可以说,西方文化至今依然站在时代思想的前端,与基督教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作为一个拥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拥有16亿教众的主流宗教,基督教文化在西方文明发展演变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正如儒道互补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主流意识一样,两希文化则是西方文化的主流。

而基督教文化正是来自于两希文化,即希腊文化和希伯来文化。

基督教从希腊文化中主要吸取了希腊的哲学,尤其是柏拉图的唯心主义的哲学,这种哲学宣扬有一个超验性的理念世界和灵魂世界,并且用这个理念世界和灵魂世界来说明和超越我们肉体所在的现实世界。

而对于希伯来文化,基督教则吸纳了古希伯来的契约意识和原始发绿观,糅合进了古罗马的法律思想,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中,基督教构筑了全新的宗教理论,基督教和希伯来文化的关系,就好比母子关系,但是当基督教从犹太教中脱离出来后,由于种种原因,却逐渐培养了一种反犹、排犹的情绪,这种情绪发展到极致,就导致了希特勒对犹太民族的残酷虐杀。

这就是基督教与两希文化的关系。

基督教起源于耶路撒冷,却在欧洲蓬勃发展,然后由欧洲迅速扩展至世界各地。

思想,法律,教育,文学,建筑,艺术……多方面,宽领域的,基督教文化慢慢渗入西方文化中,影响其发展演变。

恩格斯说:“中世纪只知道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

”封建宗教体系极其宗教学说,是罗马天主教会统治西欧的根基。

在罗马帝国覆灭后,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世俗权力,教会反而成为高高凌驾于各个分散的王国之上的最高精神机构,罗马教会成为闭塞的封建王国的国上之国和国中之国,构成了一个凌驾于分散的世俗主权之上的统一的精神王国,它的根本宗旨就是要引导人们的灵魂上天国。

从今天的立场来看,中世纪的西欧社会确实是很愚昧的,正式由于这样,老百姓们都信仰基督教。

当16世纪德国的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大肆进行宗教改革后,西方文化的主流思想依旧没有发生什么实质性的变化,依然是基督教,我们只能说,“因信称义”比之原来的“因行称义”有了较大的进步。

中世纪欧洲的基督教文化

中世纪欧洲的基督教文化

中世纪欧洲的基督教文化中世纪欧洲,基督教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论是在社会、艺术还是思想方面。

基督教信仰贯穿了整个社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围绕中世纪欧洲的基督教文化展开论述。

一、基督教的传播与影响在中世纪欧洲,基督教的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基督教的教义和教规,被传教士们传遍了整个大陆。

神职人员不仅在教堂中布道,还通过各种手段传教,弘扬基督教信仰。

这种传播方式的成功,使得基督教逐渐深入人心,成为社会的主流信仰。

基督教的传播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宗教信仰,也对社会结构产生了影响。

教会成为了重要的宗教和政治力量,具有世俗权力和影响力。

教会通过宗教仪式和活动,将信徒们凝聚在一起,使得欧洲社会形成了一种凝聚力和共同认同感。

二、教堂与艺术中世纪欧洲的教堂建筑是基督教文化的重要体现。

大教堂的建造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工程,展现了当时人们对信仰的虔诚和敬畏之情。

尖拱形拱顶、雕刻精美的壁画和彩色玻璃窗,都是中世纪欧洲教堂建筑的典型特征。

艺术也是基督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世纪的艺术作品往往以宗教题材为主题,反映了人们对基督教信仰的虔诚和敬畏之情。

壁画、雕塑和书法等艺术形式,在中世纪欧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这些艺术作品不仅富有美感,也传递了基督教的教义和价值观。

三、基督教的思想影响中世纪欧洲的基督教文化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基督教教义强调人类的原罪和救赎,使得人们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和目的。

基督教的敬虔信仰以及对伦理和道德的要求,塑造了中世纪欧洲人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基督教文化也对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中世纪欧洲,教堂和修道院成为了教育的中心。

教会通过教育培养神职人员,传播宗教知识和价值观。

教会学校为人们提供了学习阅读和写作的机会,培养了一批知识渊博的人才,为欧洲知识的积累和文艺复兴奠定了基础。

总结起来,中世纪欧洲的基督教文化在社会、艺术和思想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基督教的传播使得宗教信仰成为社会的主流,教会成为世俗权力的重要力量。

论基督教信仰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论基督教信仰对西方文化的影响摘要:近代以来,西方文化一直引领着世界的潮流。

基督教作为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目前世界上信徒最多的宗教,在其发展中拥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基督教对西方各时期的政治、经济、人文、社会、科学,对西方世界中共同的标准、价值观、风俗等等方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是构筑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世界了解西方文化的钥匙。

本文将讨论就是基督教信仰对西方文化的影响力。

关键词: 基督教信仰西方文化影响基督教发源于公元1世纪巴勒斯坦的耶路撒冷,却在欧洲地区兴旺发展。

从其在欧洲的产生、发展到如今,已经成了西方国家人们世代的信仰。

根据权威的《基督宗教百科全书》2003年的统计,全球62.78亿人中共有基督徒20.76亿,其中欧洲有5.6亿,占其人口的76%;北美洲2.6亿,占其人口的81%。

作为西方文化的源泉,它烙印在西方文化的各个方面,如文学、政治、绘画、饮食等等。

西方国家中最常见的哥特式的建筑、为西方各著名艺术家们提供了无数艺术灵感的《圣经》、影响西方民主政治以自由、平等、博爱为中心的人文主义思想、为西方技术革命而服务的重实践、重手工的理念基础等都来源于基督教的文化。

实际上,基督教在西方文化的悠久发展历史中,已经奠定了其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渗透在西方文化的各个方面,更加渗透到了西方文化发展史中的各个时期。

其“文化势力”的广阔性不得不让人折服。

一、基督教对西方文化中文学的影响文学是对人精神形态的书写表现,基督教的思想深入人心,影响了各时代的西方人民的精神,从而影响人的文学创作。

基督教在西方文学史上主要发挥了提供素材、思想融入、潜在价值影响的作用。

提供素材是基督教对西方文学最直接最广泛的影响,而基督教文化的文本形式以经典《圣经》为主。

基督教将犹太民族的历史事故、宗教事件、民间风俗、誓言圣咏、爱情诗歌等接受过来,连同自身的福音故事和耶稣门徒事迹等,形成了教会文学的总体结构,以此成为后世创作的源泉。

《圣经》有被间接引用,如“英国戏剧之父”--莎士比亚就是在《圣经》语境影响下创作了大量的戏剧。

基督教对中世纪西方文化的影响.doc

基督教对中世纪西方文化的影响摘要:基督教对于西方文化的应先渊源甚早,从使徒时代知至中世纪一直在对西方文化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特别是中世纪,基督教对于保存西方文化的种子,教化蛮族,培育知识分子所做的努力举世瞩目。

基督教作为一种文化观念形态,至今仍对西欧产生着重大的影响。

回溯以往,可以看到中世纪的基督教对西欧的经济、政治、文化、思想、文学等各方各面都烙上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基督教在人们最绝望的年代中产生,从精神上拯救了人们,带给人们希望,也在物质上给了人们一定的慰藉;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它也为中世纪的全面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本文就是对基督教在西方中世纪社会文化的作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基督教;中世纪;西方文化;影响中世纪界定于公元476 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至公元1453 年东罗马帝国灭亡的这一历史时期。

中世纪是全世界封建制社会形成到发展的时期,也是世界三大宗形成并广泛传播的时期。

漫长的中世纪,许多人都将“黑暗”作为它的标志。

而基督教神学统治就是这个标志的最重要的内容,因为基督教作为一种观念形式,几乎统治了整个中世纪时期的欧洲。

对西欧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一、基督教的起源基督教产生于乱世之中,在基督教产生和发展的前期,罗马帝国奴隶制制度面临着巨大的危机,逐渐走向瓦解,生产力倒退,全国普遍出现物资匮乏和道德沦丧的现象,民不聊生,社会上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各阶层的人民都有不满,特别是底层劳动人民,他们找不到通往幸福的道路,眼前只有一片黑暗,无法摆脱的贫困和苦难,使他们迫切地需要“心灵鸡汤”的滋润。

于是基督教在犹太教的基础上应运而生。

这大大起到了抚慰人心的作用,人们普遍地寄希望于来世,向往天堂,向往那个没有饥饿,没有贫困的另一个世界。

“这样,‘基督教拨动的琴弦,必然会在无数人的脑中唤起共鸣。

’使信仰和跟随的人越来越多。

”随着基督教势力的越来越大,基督教神学统治正式登上西欧的历史舞台,并对当时的西欧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希腊文化与基督教文化的交融

希腊文化与基督教文化的交融希腊文化和基督教文化是欧洲历史上两个重要的文化传统,它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相互交融,对欧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希腊文化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古希腊时期达到巅峰。

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摇篮,希腊人在哲学、艺术、政治、科学等领域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他们的哲学家,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提出了许多深刻的思想,影响了后世的思想家和学者。

古希腊的艺术表现形式,如雕塑、绘画、戏剧等,至今仍然被世界各地的人们所欣赏和研究。

基督教文化则是欧洲历史上最重要的宗教和文化传统之一。

基督教起源于公元1世纪的中东地区,随后传播到罗马帝国,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并在整个欧洲传播开来。

基督教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对欧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塑造了欧洲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基督教的教义和圣经对欧洲的法律、教育、政治等领域都有重要的影响。

希腊文化和基督教文化的交融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开始探索宇宙和人类的本质,提出了许多关于神的思考。

这些思想为基督教的神学奠定了基础。

古希腊的艺术也对基督教的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基督教的艺术形式中出现了许多古希腊的元素。

此外,希腊的语言和文化也对基督教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基督教早期,希腊语成为了传播基督教的主要语言,希腊文化的传统和价值观也渗透到了基督教的教义和仪式中。

基督教的教父和神学家们也受到了古希腊哲学的影响,他们将基督教的教义与古希腊哲学进行了融合和解释。

希腊文化与基督教文化的交融不仅在欧洲有着深远影响,也对整个西方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这种交融充分展示了文化的多元性和变迁性。

希腊文化和基督教文化的交融使得欧洲文化更加丰富多样,为后世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基督教文化的冲突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基督教文化的冲突一、关于孝敬老人的观念冲突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孝敬老人何以在中国形成一种文化,备受中国人的重视?这是因为中国历史自古就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历史,严重的贫富分化和强者对财富的贪婪、剥削与占有,致使中国历朝历代的老年人在失去劳动能力之后无以生存,所以他们只有依靠子女来为其养老送终,其实作为老人的子女在被强者剥削之后,其家庭财富已所剩无几,赡养老人成为了子女生活的一大困难。

于是大量的不肖子孙的出现,反过来促成了中国孝老文化的形成。

在基督教国家,基督教认为每一个人手中的财富都是上帝的,每个人手中的钱财只不过是上帝让他代为保管或使用;于是,这些国家认为贫富分化是由于制度的不健全造成的,与一个人的才能关系不大,正是这一理念促使基督教国家高额收税和大量收取征收遗产税,以减少贫富分化现象,更给予了青少年一个公平的事业起跑线。

高额的税收,使这些国家为保障人的“生存权”打下了基础,于是高福利成为了老人养老的社会制度的一大特征。

二、关于劳动观的冲突孔老二的“学而优则仕”几乎是家喻户晓的。

从这一句话,我们就能体会到孔老二鄙视劳动者的本质,这也正是毛泽东深批孔老二的原因所在。

所以中国人自古以不劳动能奴役他人为荣。

再者,中国劳动者自古至今就认为自己的劳动是服侍“权力者”的,所以当权力者对自己不好之时,他们就开始了迷茫、愤恨。

基督教认为,劳动者的劳动是服侍上帝的,而不是服侍他人的,同时劳动是赋予人的一种义务,甚至工作岗位都是上帝赐予的。

所以在一个企业之中,无论作为一个老板还是员工,他们都是服侍上帝的,他们通过老板、员工在上帝面前共同签署的协议,进行劳动分工,谁违背了这一协议就会受到上帝的惩罚;同时,在基督文化中,老板和员工是平等的,不存在谁奴役谁的问题,他们都是在履行经上帝见证了的契约。

所以说基督教国家的员工更主动也更敬业爱岗。

三、关于自由观的冲突中国自古都是“层层管控、层层剥削”的儒家思想占有着中国的主导地位,所以中国人是以地位、身份来区分自由程度的;相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督教与文化作者:Jerry SolomonJerry Solomon 是field ministries 的经理和Probe Ministries 的"Mind Games" College Prep 之统筹者,他由Criswell College 取得圣经研究学士学位(一级荣誉)和历史、神学硕士学位,他也在University of North Texas, Canal Zone College, and Lebanon Valley College, Pennsylvania 进修过。

译者:余创豪美国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心理学博士,专门的范畴是测量、统计、研究方法论(measurement, statistics and methodological studies ),亦是同校哲学博士班候选人,专门于科学哲学。

现于Cisco Systems 任职心理测量师。

在二十世纪末期,美国福音派人士发现他们处身于一个多样化、多元化的文化里面,许多思潮互相竞争,为要得到人们的注意和拥戴,这些思想、哲学、世界观是哲学和文化转变的产品,而这些转变为我们的文化下定义。

举例说,多元主义的意思是所有世界观都是正确的,相反于这种意见是不能容忍的;世俗主义占据着支配的地位;绝对的东西再不存在;事实只能在科学领域中陈述,而不是在宗教中;基督教福音派变成了只不过是在多元之中一样麻烦的怪东西。

因此,很明显西方文化正在承受着苦楚;他病了。

Leelie Newbigin 是一位学者和曾经在印度宣教的传教士,为了强调以上这点,他发出一个刺激人去反思的问题:「西方可以悔改归信吗?」[1]这问题引导我们进入另一个问题:一个基督徒应该怎样去回应这个情况呢?或者说,我们应该怎样处理环绕着我们身边的文化呢?由于「文化」这个术语在这讨论中占据着中心的地位,故此这需要特别留心和清楚定义,虽然这名词背后的概念十分古老,而且经常在不同背景下使用,其真正含义是难以捉摸和常想使人混淆的,文化并不是生活中某个水平,有时候这个水平被称为「高等文化」,肯定地说,这是文化定义不可缺的一部分,但这并不是焦点所在。

举例说,在很多人的思想里面,艺术经常地被当为文化的标记,在大多数情况下,高等文化的这部分与其他文化部分存在着质素上的差别,但这种分野并不是我们在这里所关注的。

T. S. Eliot 曾经写道:文化「可以被简单地形容为令人生值得活下去的东西。

」[2]神学家Emil Brunner 说:「文化是意义的具体表现。

」[3]也是神学家的Donlad Bloesch 说:文化是「委派于人类的工作,从而活出自己在世界的使命,彰显神的荣耀。

」[4] 人类学家 E. Adamson Hoebel ,相信文化是「一套经后天学习的行为模式之整合系统,这系统是一个社会成员的特质,而这特质并不是生物遗传的产品。

」[5]所有这些定义都可以合并起来,从而涵盖一个社群的世界观、行动、产品。

基督徒需要去观察、分析文化,和决定怎样在里面作出适切的行动与回应,在这过程中难免会有挣扎,而且有很大冒险性。

Harry Blamires 写道:「没有一个具有深刻思考力的基督徒,能够在众目睽睽下、在个人生活里面冥思苦想、细心推敲这些切身的张力,而不会感觉到基督教训与物质化世俗主义之间永恒的重大斗争。

」[6]信徒被呼召去活在这挣扎之下,但是,要有意义地挣扎和希望影响我们的文化,我们一定要成为掌握资料、慎思明辨的基督徒,怠惰或者漠不关心的人在这场斗争中无立足之地。

〈启示录〉第三章第十五至十六节这样写:「我知道你的行为,你也不冷也不热,我巴不得你或冷或热。

你既如温水,也不冷也不热,所以我必从我口中把你吐出去。

」愿神怜悯,不要让这些责备套用在我们身上。

文化改造教会历史显示:基督教在个人层面和群体层面其中一个的挣扎,就是关于文化。

我们应该抱着什么立场呢?在文化里面?外面?不理会它?自己跟它隔离?我们应否尝试去改造它呢?神学家Richard Niebuhr 在其着作《基督和文化》,就着这些问题,提供了一个经典性的研究,虽然他的神学并不是经常沿着福音派路线,但他的典范仍是很有帮助,这包括了五个观点:第一,他形容为「基督反对文化」(Christ against culture )的观点,这观点鼓励抗衡、完全隔离、和以敌意对待文化,Tertullian 、Tolstoy 、MennoSimons 、和我们这个时代的Jacques Ellul 都是这个立场的支持者。

(译者按:Tertullian 是第二世纪教父,他强烈反对哲学闯入神学领域,认为世俗哲学无非是罪人的产物;Tolstoy 是十九世纪俄国文学家,他觉得谨守基督的诫命,就难免与社会文化对立,但他不像Tertullian 只把罪恶归咎于人性,因而消极的退出文化,反而认为基督徒应该成为抵抗文化的斗士。

Menno Simons 原本是十六世纪一位天主教神父,后来脱离天主教,后加入重浸派;Jacques Ellul 是法国波尔多大学的法律、社会学、历史系的教授,代表作是《基督教的变质》,对文化渗透基督教不遗余力地批判。

)第二个「基督属于文化」(Christ of culture )的观点,与「基督反对文化」刚刚相反,因为它尝试将文化和基督教连接起来,纵使他们存在着差异。

解放神学、进程神学、女性主义神学是现代的例子。

第三个立场是「基督在文化之上」(Christ above culture ),他尝试「将文化的基要问题和基督教启示的答案联系起来。

」[7] Thomas Aquinas 是这个观点里面最突显的教导者。

第四个是「基督和文化在矛盾中」(Christ and culture in paradox ),它描述了一种「二元论」,强调基督徒属于「两个世界(属灵的属世),他一定会面对履行对两个世界的责任而来的张力。

」[8] Luther 接纳这个观点。

第五个是「基督是文化改造者」(Christ the transformer of culture ),这包括了企图将世俗文化的价值和目标转变为服务上帝国度的归信主义者(Conversionists )。

[9] Augustine 、Calvin 、John Welsey 、Jonathan Edwards 都是这一最后观点的主要支持者。

我理解到我们所用的是一套实用工具、而不是一套完美系统,我相信「基督是文化改造者」这观点和圣经最接近,我们会积极地参与改造文化,但不会让文化不适当地占据着主控地位,就好像社会批评家Herbert Schlossberg 所说:「被福音转变而成为『盐』的人,一定会改变这个世界。

」[10] 这种观点无疑呼吁我们要对于细微危险的警觉和敏感,但是这种努力必须要随着圣经的模式。

如果我们要成为改造者,我们一定同时是「有判断能力的人」(discerners ),这是一个对现代基督徒十分重要的名词,我们会应用「审视的能力、辨别力、锐利的判断力和理解力。

」[11]〈马太福音〉第十六章第三节包含了耶稣一个针对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透彻性的问题,他们试探耶稣,要求耶稣显示从天上而来的奇迹,耶稣说:「你们知道分辨天上的气息,倒不能分辨这时候的神迹。

」很明显,耶稣因着他们缺乏判断力而感到失望,如果他们有警觉性,他们会看见上主正在彰显自己的宣告、并且会继续彰显(在第四节祂指出即将发生的复活)。

耶稣的问题对这时代仍然适切,我们也一定要保持警觉,有能力判断这世代的问题。

要改造文化,我们需要持续地认出什么是需要改变、什么是不需要,这是一个困难的任务,若果我们没有从上帝的灵、话语、智慧、能力而来的指引,我们无法肩负起这个担子。

正如神学家John Baille 所说:「当代社会逐渐地对永恒的执着松弛下来,这会保证属世的败坏。

」[12]希望我们活在这个世俗的处境时,能够紧握上帝永恒的宣告,同时改变上帝托付于我们的文化。

管理职责及创造力关于基督徒和文化的讨论,其中一个重要层面,可见于圣经最早的一段。

〈创世纪〉首两章提供了一个从神的角度看文化和人类在其中的责任之基础,这两章包含了众所周知的「文化使命」(Cultural mandate ),这是关于上帝对怎样照顾自己受造物的指引,当中包括了「管理职责」及「创造力」。

在第一章第二十七至二十八节和第二章第十五节,可以找到管理职责的使命,虽然总体来说,这两章亦示范了管理职责。

第一章第二十八节说:「神就赐福给他们,又对他们说:『要生养众多,遍满地面,治理(译按:subdue ,直译是降伏)这地;也要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和地上各样行动的活物。

』」这一节包括了「治理」(降伏)这个字,这种表达方法有助于决定了管理职责的使命,首先,必须要观察到:人类是「在神的形象下」被创造,已有大量注释关于这句说话的意思。

如果人是在神的形象下被创造,那么这个形象一定包含了神的仁慈美善、而不是恶意;第二,明显地,神的创造秩序包括了勤奋,工作是人类生活之一部分,所以,我们需要运用思考和身体,去「治理」、观察、接触、塑造受造之「物」,从而事奉神,就这样,我们创造了文化。

悲剧性地说,人类因着罪误用了他们的治理权柄,现在我们处身于一个跟原本计划不一样的挣扎之中,但是,被救赎过来的人、活在基督里面的人,是重新设计的,现在他能够在比较清晰理解上帝的托负之下,着手处理文化,现在他能够重新开始去适当地运用管理权。

〈创世纪〉首两章广泛地引申出关于创意( creativity ) 的托负,但这并不是好像关于管理权那般加强语气的宣告,事实上,这术语是一个误称,因为我们不能够创造任何东西,我们只可以重新设计、重新安排、重新调配上帝已经创造的东西,但是在这个讨论里面,我们将会在这个理解之下继续采用这个字。

返回〈创世纪〉开头的一章,会引领我们来到这个有趣的问题,「上帝的形象」由什么构成?英国作家Dorothy Sayers 指出这十分有趣的事情:如果一个人在第一章停下来问这个问题,明显的答案就是上帝是创造者。

[13]所以,某些创造力的元素逐渐灌输进入人类里面,上帝创造宇宙,宣告自己所作的「十分美好」,跟着他将人放置入创造里面,人创意地作出回应,他能够从美学评审的眼光下看东西(第二章第九节),他栽培花园牵涉到创造力,而不是刻板的劳役(第二章第十五节),他创意地为动物命名(第二章第十九至二十节),还有,当他看见伙伴夏娃时,他能够以充满诗意的表达方式回应(第二章第二十三节)。

Kenneth Myers 写道:「人胜任于文化使命,人承载着创造主上帝的形象,他不能在文化活动之外得到满足,无怪乎那些将上帝救赎视为人类文化改造的人,以再创造来述说救赎大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