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理地区白族传统音乐研究现状综述
白族大本曲的传承与发展研究从传播学视角

白族大本曲的传承与发展研究从传播学视角
白族大本曲是白族文学中的经典作品,也是白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长期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白族大本曲不仅是一种文学艺术形式,更承载着白族民族的历史、文化、宗教等方面的信息,反映了白族民族的生活方式、信仰观念、社会结构等。
从传播学视角来看,白族大本曲的传承与发展是一个涉及众多因素的综合过程。
首先,大本曲的创作和传播离不开语言文字,因此,白族民族的语言能力和文字传承至关重要。
其次,大本曲的传承需要有专门的传承者和教育机构,这需要讲解者具有扎实的文化底蕴和传承技能。
此外,现代社会的文化多样性和信息化时代的传播工具也给白族大本曲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通过现代媒体和网络平台,可以将白族大本曲的宝贵资源进行保存、整理、传播和宣传,还可以将其融入到当代文化生活中。
相反地,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和传统文化的淡化也会影响到白族大本曲的传承和发展。
因此,在白族大本曲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需要注重多方面的因素的综合协调,努力维护与发扬白族文化的独特性和精髓,推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与创新。
大理白族民歌传唱与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教育

收稿 日期 :0 6— —2 20 0 4 3 作者简介 : 王静 ( 9 0一 ) 女, 18 , 土家族 , 湖北恩施市人 , 主要 研究方 向为少数 民族艺术及 民族 声乐 现
3 2
维普资讯
上 的精 神 。而且 , 今 的 大理 白族 民歌 借鉴 意义 。 有
一
接受本 民族传统音 乐的集体学 习。至今 , 大理 白族 地区不少学 校仍 然保 持着这种特殊 的传统 音乐教
育—— 民歌传唱。可 以说 , 唱歌是 白族人 民生活 中
不可缺少的活动 , 生活 、 劳动 、 休息 、 娱乐 、 社交活动
中都伴 随着 歌 唱 。在 各 民族 中 , 乐 有 着 各 种 各样 音 的功能 , 包括 被用 于 有关人 的生 死 、 各种 仪式及 劳动 等社 会 活动 之 中 , 形成 特定 的音 乐 。但是 , 如果 欠 缺 某种 仪 式活 动或 节庆 氛 围 , 么依 附其 产生 的 、 之 邪 与
“ 三月街 ” 又 称 “ 月 会 ” 、 绕 三 灵 ”、 ( 三 )“ “田家 乐 ”
等, 在这些民族传统节庆活动和某些仪式中, 民族音 乐始终伴随其中, 同时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其 中,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具有千年历史的云南 白族传统盛 会—— “ 大理三月街 ” 每 年都会定期隆重开街 , , 这 是 白族的一种民间乐舞祭祀活动 , 也是 当地 白族最 盛大、 最热闹的传统节 日。在节 日 , 里 青少年儿童一
聚居 在云南 大理 的 白族群众 在 长期 的生产 劳动
使得 一批 又一 批 的 、 同年 龄 阶段 的学 生 能够 继 续 不
和生活中创造了优美的 白族本土 民歌 , 这些 民歌不 仅脍 炙人 口, 而且还 是 我 国少 数 民族 音 乐 创 作 和 音 乐教育 的丰富素材。这对于加强本土 民歌 的教学 ,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本土 民歌 的特点 , 承和发扬优 继 秀的少数 民族传统音乐文化遗产 , 打造学 校音乐教
白族音乐的历史及其形式分析

白族音乐的历史及其形式分析内容提要:本文旨在介绍有关白族音乐的历史、发展以及白族音乐的特点。
这里主要包含有文献记载的和流传于白族民间的音乐形式与作品,并通过对其中几种重要音乐形式的简要分析,期望达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效果。
关键词白族音乐历史洞经打歌调白剧一、简述白族音乐的历史各少数民族以及民间的文艺理论理想,是中华民族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与汉族文化在长期的交往过程中互相影响,共同塑造了中国灿烂的历史文化。
在中原地区,历史上的许多少数民族在与其它民族的交往发展中逐渐趋于同化,已很少保存有各民族独有的特点。
但在边疆地区,由于少数民族的聚居点较多,交通相对闭塞等原因,各民族的特性文化均得以相对完整的保存,由此而形成了一副副色彩绚丽的民族文化风景。
这种现象在云南省显得尤为突出,因为云南是全国拥有少数民族聚居点最多的一个地区,在民族文化方面表现出独特性与多样性的双重特点。
在云南有二十多个长期聚居的少数民族,如:白族、佤族、苗族、侗族、彝族、纳西族以及傣族等等。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在这些独特的文化中,音乐是最闪光的一个方面。
下面我们专门谈谈白族的音乐文化。
白族位于我国西南边疆,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少数民族,它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保山、元江、丽江、昆明、安宁、南华以及贵州毕节、四川凉山等地区。
白族的大部分人口分布在西南地区,据2001在全国人口条调查统计,白族大约有1858063。
若追述白族的历史,可以早至从秦汉以前,在西汉时期,朝廷向西南边疆移入大批汉民,将汉族的先进的生产技术带到这里,由此而推动了白族生产力的极大发展。
这种发展到唐代南诏大理国时期达到经济文化的顶峰。
虽然在我国古代的文献记载上,有关白族音乐的内容并不多见,但在民间流传的曲调与歌舞却十分丰富。
从宏观上看,白族音乐的旋律一般较为粗狂,节奏趋于简约。
这种特点在唐代南诏大理国时期已经定型,当时四乐句音乐旋律大量流传并延续至今。
论白族白剧音乐的形成和发展

论白族白剧音乐的形成和发展
傅媛蕾
【期刊名称】《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6(038)002
【摘要】白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文化时代,洱海地区的人们已使用铜器,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文化时代和秦汉时期不断加深的民族音乐的发展,以及隋唐时代的衍变,元明时诞生了戏曲音乐形式"吹吹腔",后又在清代出现"大本曲"说唱曲种.两个曲种在白族地区多年流行传唱.自1954年第一出大本曲剧<施善册入社>在大理上演后,文化部门将"吹吹腔"和"大本曲"合二为一,命名为"白剧".
【总页数】3页(P21-23)
【作者】傅媛蕾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艺术与教育系,云南,昆明,65009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09.2\"252\"
【相关文献】
1.浅析白剧及其音乐的形成 [J], 赵信鸿
2.论白剧音乐的特征及创新发展 [J], 杨彦菊
3.白剧音乐发展之我见 [J], 尹懋铨
4.白剧音乐的发展历程 [J], 张亮山
5.白剧音乐的艺术特征及创新发展研究 [J], 罗金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肖枝朝大理白族大本曲白族调

肖枝朝大理白族大本曲白族调【知识文章】探索白族音乐艺术的瑰宝——肖枝朝大理白族大本曲白族调引子:在中国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中,白族音乐作为少数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魅力和内涵。
其中,大理白族大本曲白族调作为白族音乐的代表之一,以其特有的音乐元素和独特的表现形式,吸引了广大音乐爱好者的关注。
本文将以肖枝朝大理白族大本曲白族调为主题,探索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和音乐艺术的瑰宝。
一、大理白族大本曲白族调的起源与发展1. 什么是大理白族大本曲白族调大理白族大本曲白族调是白族音乐中一种重要的演唱曲牌,源于大理白族文化,是白族民间歌曲的代表之一。
2. 肖枝朝——大理白族大本曲白族调的守护者和传承者肖枝朝是大理白族大本曲白族调的知名演唱者和传承人,他以其出色的演唱技巧和深厚的音乐造诣,在传承和发展大理白族大本曲白族调的道路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二、大理白族大本曲白族调的音乐元素及特色1. 大理白族大本曲白族调的音乐元素大理白族大本曲白族调融合了白族民间音乐的特点,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演唱技巧使其在音乐领域中独树一帜。
2. 音乐元素的传达与表达在大理白族大本曲白族调中,音乐元素不仅仅是音符和旋律,更是通过声音和唱腔的表达,传达着浓厚的情感和价值观。
三、大理白族大本曲白族调的文化内涵1. 大理白族大本曲白族调的文化背景大理白族大本曲白族调作为白族音乐的瑰宝之一,反映了白族丰富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
2. 文化内涵的传承与发展大理白族大本曲白族调作为传统音乐的代表之一,不仅传承了白族音乐的独特性和传统文化,同时也在当代发展中融入了现代的艺术观念和创新元素。
四、对大理白族大本曲白族调的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个人看来,大理白族大本曲白族调作为一种独特的音乐艺术形式,不仅仅是白族音乐的代表之一,更是中国音乐文化的宝贵遗产。
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音乐元素,赋予了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观赏价值。
总结与回顾:通过深入探索肖枝朝大理白族大本曲白族调的起源、音乐元素、文化内涵以及个人观点和理解,我们更加全面、深刻和灵活地了解了这一音乐艺术的瑰宝。
白族文化调研报告

白族文化调研报告白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和临沧市。
由于地理环境的特殊性,白族保留了许多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
下面将对白族的文化进行调研并详细介绍。
一、语言和文字白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其语言文字系统中包含了白文和摩梭文两种文字。
白文是一种象形文字,汉字的简化形式,而摩梭文则是一种表音文字。
白族传统上没有文字记载的习惯,文化和知识都是通过口耳相传,后来在20世纪50年代,根据白族的口头传统,由学者创制了一种拼音文字,用于书写白文。
二、宗教信仰白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有三种:波门教、基督教和本土民间信仰。
波门教是白族的传统宗教,信仰原始的自然力量和神灵。
基督教则是在19世纪初由西方传教士传入,深受部分白族人民的拥护和信仰。
本土民间信仰则是一种信奉自然神灵和祖先的宗教形式,包括祭祀和拜神等仪式。
三、民俗与节日白族拥有丰富多彩的民俗和节日,其中较为著名的有:三月三节、三月八节、火把节、傩舞节等。
三月三节是白族人民传统的节日,节日的活动包括祭神、唱山歌、跳跳火等。
火把节则是在每年的三月十五举行,白族人民手持火把,在夜晚燃烧和舞动火把,以祈求来年的好运和丰收。
傩舞节是白族的传统节日,节日期间会举行舞狮、舞龙等表演,以及祭祀活动。
四、传统服饰和手工艺白族传统服饰以“白衣”为主,男女都穿白衣,有“白衣白裤、白袍白鞋”的说法。
白族的传统手工艺主要有刺绣、剪纸、木雕等。
白族的刺绣工艺精美细腻,以白色为主色调,具有独特的图案和风格。
剪纸是白族人民在节日和婚嫁等场合常常进行的传统手工艺,制作精美的剪纸常常用于装饰和送礼。
木雕也是白族的传统手工艺之一,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而闻名于世。
五、民间音乐和舞蹈白族的民间音乐和舞蹈以其独特的风格而闻名。
白族的民歌多以爱情、自然、劳动等为主题,旋律优美,歌词含义深刻。
白族的传统舞蹈形式多样,有傣族舞、燕子舞、折手舞等。
舞蹈动作矫健有力、舞姿优美,多以纯白色的服装为主,给人一种清新、素雅的感觉。
“大理白族甲马”国内研究综述

“大理白族甲马”国内研究综述《大理白族甲马》是白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中的瑰宝之一。
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展现着白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近年来,随着对白族文化的深入研究,对“大理白族甲马”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将就“大理白族甲马”国内研究情况进行综述,希望能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和传承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提供参考。
一、《大理白族甲马》的起源和演变据史书记载,《大理白族甲马》源自南诏国的五花马良种,据说南诏国是古代滇南地区的一个小国,这里的马匹肌肉发达,耐力强,速度快,具有极高的生产和驰骋价值。
在明代至清代,随着大理地区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大理白族的甲马表演也愈发兴盛,在当地广受欢迎。
而甲马表演散播的范围也逐渐扩大,成为了大理文化的鲜明标志,展现了大理白族文化的魅力和骄傲。
随着时间的推移,甲马表演的形式不断改变,同时也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这使得甲马表演更加多样化和富有活力。
如今的《大理白族甲马》表演已经成为了一种具有文化特色的旅游表演项目,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成为了大理地区旅游业的一张亮丽名片。
《大理白族甲马》作为白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是一种表演形式,更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意义。
《大理白族甲马》表演承载着白族人民对于马匹的崇拜和热爱,马在白族人心目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是他们心目中的精神载体。
《大理白族甲马》表演将白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动力。
甲马表演的传承和发展,也使得白族文化在当代社会中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和认可,进一步推动了白族传统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三、国内《大理白族甲马》研究现状虽然《大理白族甲马》在当地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但在国内的研究领域却相对薄弱。
目前,国内对《大理白族甲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历史渊源的考证。
一些学者对《大理白族甲马》的历史渊源进行了深入的考证,试图还原其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轨迹,为大理白族文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依据。
白族“大本曲”的叙事传统与范式转换

白族“大本曲”的叙事传统与范式转换作者:房祥云唐凯瑞来源:《艺术评鉴》2024年第03期【摘要】“大本曲”作为大理白族文化的典型代表,是环洱海地区具有标识性的声音符號,标志着一方民众集体创造的精神结晶、更是大理白族集体性的情感记忆。
本文拟以环洱海白族“大本曲”音乐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考察,对环洱海白族传统“大本曲”的历史逻辑、传承方式、展演特征等构成宏观认知,了解“大本曲”当下活态传承现状,以及对如何实现其创新性的转换,以适应现代社会审美需求进行思考。
【关键词】白族“大本曲” 声音符号集体记忆传承与创新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4)03-0049-06“大本曲”是主要流传于云南省大理白族地区一种特有的说唱艺术,是白族文化系统中极具代表性的文化事象,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但由于少数民族曲艺研究本身的薄弱性、语言的隔阂、受关注的程度不够等原因,“大本曲”的研究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加之当前社会音乐审美流行化的冲击,植根于民间的众多音乐事象淡出都市民众的视野,但在这种背景下,洱海周边白族的民俗活动依旧存活于民众日常生活中,成为当地文化重要的符号标识。
“大本曲”作为传统的民间音乐现象,如何在现代社会既保留文化基质、更适应现代社会的精神需求,即在保护中传承,在创新中发展,成为一方水土中民众精神表达重要的标识,使其在表现方式、传播途径、传播空间的创新性发展中,成为推动民族文化自信自强、促进地方绿色GDP增长的重要物象。
一、环洱海白族“大本曲”的历史渊源白族“大本曲”这个具有上千年历史的曲种,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一个有120多部中长篇曲目,“三腔九板十八调”的音乐唱腔和一代又一代难以数计的、遍及各村寨的艺人队伍曲种。
其曲艺特征和演唱形式、演唱水平、受群众欢迎的程度等都不低于那些全国出名的说唱式汉族曲种。
白族有句谚语“不放盐巴的菜肴吃不成,不唱‘大本曲’的日子过不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大理地区白族传统音乐研究现状综述 论文摘要: 本文以学界对大理地区白族传统音乐的研究成果为对象,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的综述,为今后对该地区白族音乐的研究方向理清思路。
论文关键词: 大理 白族传统音乐 研究现状 一、研究现状 大理是以白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区。白族传统音乐种类最为繁多,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大致可以归纳为白族民歌、白族曲艺音乐、白族戏曲音乐、白族器乐音乐、白族歌舞音乐、宗教音乐等六大类。①下面笔者分别对这六类音乐艺术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1.白族民歌 有关大理白族民歌的作品集、论文等,成果丰富、异彩纷呈。主要有:专著《大理白族民歌概述》②、《白族音乐志》③等,论文《白族民间叙事歌的艺术特色》④、《从文化人类学视野看白族民歌》⑤等,这些专著或学术论文⑥的出版及发表,对于白族民歌的保护与传承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2.白族曲艺音乐 白族最有代表性的曲艺音乐是大本曲。关于白族大本曲的研究,主要有以下成果: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收集、整理、编写的《大本曲音乐》(禾雨编)、《白族大本曲音乐》⑦、《学术史视界中的白族大本曲》⑧等⑨。另外,有关白族大本曲的保护和传承⑩的课题正在研究过程中,笔者也将密切关注其阶段性的富有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
3.白族戏曲音乐 白族古典戏曲名为吹吹腔,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吹吹腔改称白剧。白剧是在白族吹吹腔、大本曲两种声腔系统基础上综合发展而成的地方戏剧。在学术界的研究颇有成果,据笔者目前所见资料,有《白族吹吹腔音乐概述》{11}、《白族吹吹腔唱腔初探》{12}、《白剧音乐的回顾与思考》{13}、《论白族白剧音乐的形成和发展》{14}等文{15}可见。
4.白族器乐音乐 白族最有代表性的民间乐器当数龙头三弦和唢呐。对于白族代表乐器的研究,目前成果还是比较丰富的,如:《大理白族自治州民族民间器乐概述》{16}、《白族唢呐与白族民俗活动》{17}、《白族八角鼓的演变》{18}等{19},这些论文的发表,使学界对于白族乐器及器乐的了解更加深入。 5.白族歌舞音乐 对于白族歌舞音乐的保护与传承,在学术界的关注主要有:《简论白族霸王鞭舞》{20}、《云南白族“霸王鞭舞”传承现状调查及保护建议》{21}、《白族霸王鞭舞的文化透析》{22}等{23}。 6.宗教音乐 过去大多数白族人信仰佛教,同时也奉祀“本主”(即历史人物和民间传说故事中的英雄)。与佛教(包括道教、儒教)活动有关的音乐有“洞经音乐”,在本主节活动中主要是邀请白族民间曲艺艺人弹唱大本曲。 对于大理“洞经音乐”的调查与研究,主要有《大理洞经音乐》{24}、《古乐遗韵——云南大理洞经音乐文化揭秘》{25}、《剑川洞经音乐调查》{26}、《略谈白族洞经音乐的继承与发展》{27}等{28}。其它关于白族宗教音乐研究的成果还有:《白族本主祭祀活动中的音乐文化》{29}、《民间仪式中的女性角色、音乐行为及其象征意义——以中国白族“祭本主”仪式音乐为例》{30}等{31}。这些研究对于大理白族的宗教音乐的保护与传承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二、成果综述
纵观上述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存在如下特点: 1.对于白族传统音乐本体研究的成果不足 所谓音乐本体,即指音乐的旋律、曲调、和声、曲式等。在现有研究成果中,这方面的问题非常突出。较多的研究满足于对白族传统音乐中某类音乐或某地区的音乐作泛泛的介绍或基础性的资料梳理工作,没有典型曲例,更没有音乐分析。如果我们对于一些正在面临消失的传统音乐文化的研究始终深入不到音乐本身,不研究音乐,只介绍大概情况,只满足于音乐形态的最表层描述,那么对于该种音乐文化被保护和传承的价值及作用就微乎其微了。 2.对于白族传统音乐的史料发掘及研究的成果不足 黄翔鹏先生说过:“传统是一条河流。”历史音乐学与民族音乐学的研究在早些年就已经有了不少学术交叉后取得的丰硕成果。但是目前对白族传统音乐的研究对于其历史发展问题关注得非常少,或者说,有关其历史发展的情况多数人云亦云,真正下功夫花时间研究史料的人少之又少。当然,民族音乐学有其自身的研究对象及特点,但是,如果能意识到这方面的研究可以更完善,相信会对白族传统音乐的研究带来新的思路。 3.对于白族传统音乐的田野调查的“体验性”和“叙事性”研究的成果缺失 目前的民族音乐学对于田野调查的理解,早已不再满足于把“田野”仅仅当作资料收集的场所,而更多的是描述研究者在田野作业中对于“共时”现状描述的“平面史叙述模式”的反省,即追求一种跨文化的理解,希望田野调查后的研究具有更多“体验性”和“叙事性”的表述。这种新的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方法或称观念,在目前的对于白族传统音乐的研究中显然还没有体现出来,这就为我们以后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 4.对于白族传统音乐目前的发展现状研究的成果不足 白族传统音乐和其他的民族音乐一样,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正在经历着从音乐思维方式、传承方式、表达方式和音乐制度、活动场合、传播要求等的具体行为方式和文化方式的改变。那么,都发生了哪些改变,发生这些改变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面对这些改变?笔者认为,这些问题都是值得学界关注和研究的。甚至还可以由此引申出,我们在当地的中小学及高校的音乐教育中,对白族传统音乐的保护和传承做了哪些具体工作,又有哪些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以上种种,都应该纳入到我们的研究视野中来。
三、结语
结合白族音乐研究这二十多年的回顾来看,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是白族音乐的探索期,八十年代为白族音乐研究的起步阶段,九十年代是白族音乐研究走向成熟的阶段,二十一世纪以来则是白族音乐研究方法多元化的阶段。这一学术研究上的特征也是与整个现代民族音乐学在中国所经历的发展阶段是一致的”。{32}二十多年来,正是有了我们许许多多前辈学者数十年如一日地为云南大理地区白族传统音乐的挖掘、抢救及理论建设、含辛茹苦、忘我耕耘,才奠定了今日坚实的工作基础。同时,当我们为目前已取得的成果而兴高采烈时,也应关注到这样的现状:不少珍贵的音乐遗产正随着其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的改变和一些老艺人的逝去而佚失,因此,我们对民族音乐包括白族音乐的考察、采集、整理、保护等工作远未结束。笔者深信,在扎实的田野工作的基础上,白族传统音乐的研究工作会与中国其他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研究一样,将迎来硕果累累的明天。 注释: ①杨秀,赵全胜。对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引入本土民族民间音乐教学内容的思考——以大理白族民间音乐引入高校课堂为例[J].人民音乐,2008. ②李晴海.大理白族民歌概述[J].民族音乐,1987,4. ③伍国栋.白族音乐志[M].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 ④赵全胜.白族民间叙事歌的艺术特色[J].音乐探索,2006,3. ⑤冯洋.从文化人类学视野看白族民歌[J].2008年人文社会科学专辑,第34卷. ⑥关于大理白族民歌的研究成果还有: 李晴海.大理白族民歌概述[J].民族音乐,1987,4. 段寿桃.白族打歌及其他[M].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 张文,陈瑞鸿主编.石宝山传统白曲集锦[M].云南民族出版社,2005. 赵宽仁.白族的音乐[J].人民音乐,1961,11. 李晴海.西山白族风情与“西山白族调”[J].音乐初探,1985,2. 饶峻妮,饶峻姝.略论大理白族情歌中的白由超越性[J].大理学院学报,2009,5. 赵怀仁.论白族民歌曲调的忧伤色彩[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 杨秀.大理白族原生态民歌的音乐特性[J].民族音乐,2008,3. ⑦大理市文联等编.白族大本曲音乐[M].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4. ⑧董秀团.学术史视界中的白族大本曲[J].思想战线,2004,4. ⑨此类成果还包括有:杨亮才.谈白族大本曲[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2. 伊铨.论大本曲之“三腔”白族传统曲艺大本曲的三腔介绍[J].民族音乐,1987. 李晴海.白族民间大本曲概述[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1996,4. 丁慧.云南白族大本曲的音乐特征[J].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2009,1. 杨红斌.大理白族民间音乐的类型及表现形式[J].民族音乐,2008,3. ⑩张涛.省级在研课题.白族大本曲的保护和传承. 本篇论文由网友投稿,3COME文档只给大家提供一个交流平台,请大家参考,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尽快处理。{11}张绍奎.白族吹吹腔音乐概述[J].民族音乐,1987,2. {12}寇邦平.白族吹吹腔初探[J].民族艺术研究,1988,5. {13}李晴海.白剧音乐的回顾与思考[J].民族艺术研究,1989,5. {14}傅媛蕾.论白族白剧音乐的形成和发展[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15}其他还有:蒋菁.白剧望夫云的音乐成就[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8,2. 尹铨.白剧音乐发展之我见[J].民族艺术研究,1988,3. 杨晓凡,马永康主编.白剧风采[M].内部资料,2006. 丁慧.云南白剧“吹吹腔”夕与高腔、昆曲的渊源关系[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7,1. {16}李洋.大理白族自治州民族民间器乐概述[J].民族艺术研究,2000,3. {17}赵全胜.白族唢呐与白族民俗活动[J].大理学院学报,2009,1. {18}杨红斌.白族八角鼓的演变[J].民族音乐,2008,3. {19}此类研究还包括:杨育民.大理、洱源地区白族民间唢呐乐曲调式初探.民族音乐,1984,5. 马建强.云龙白族唢呐及其音乐形态探析[J].民族艺术研究,2001,6. 黄锦华.白族唢呐锣鼓乐浅探[J].民族艺术研究,1999,4. 徐傲丹,吴永贵.白族吹打乐探究[J].民族音乐,2008,4. {20}石裕祖.简论白族霸王鞭舞[J].民族艺术研究,1989,6. {21}潘晓敏,山雨彤.云南白族“霸王鞭舞”传承现状调查及保护建议[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8,2. {22}孙淼.白族霸王鞭舞的文化透析[J].中华文化画报. {23}此类成果还包括有:石裕祖.简论白族霸王鞭舞[J].民族艺术研究,1989,6. 羊雪芳.剑川白族民间舞蹈艺术与生活的关系[J].民族艺术研究,1999,5. 聂乾先.关于白族舞蹈——从大型白族歌舞《玉洱银苍》说开去[J].民族艺术研究,2001,1. 聂乾先.“白族打歌《考略》与《质疑》”之我见[J].民族艺术研究,2001,1. {24}大理市下关文化馆.大理洞经音乐[M].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 {25}何显耀.古乐遗韵——云南大理洞经音乐文化揭秘[M].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