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洗澡》中知识分子
《洗澡》读后感

《洗澡》读后感《洗澡》读后感1今天我读了小百科里的一篇__,名字叫“巧辩王冠真假”。
这篇__主要讲了:意大利国王让金匠做了一顶皇冠,国王为了辨别真假,把大科学家阿基米德叫了过去,让他解决这个难题。
阿基米德想了好久,也没有想出辨别真假的办法。
他饭吃不下,觉睡不好,一连十几天都没有洗澡,身上都有馊味了。
一天,当他跳入浴池中洗澡时,水从池中溢了出来。
阿基米德听到那哗哗哗的流水声,眼前一亮,高兴得从池子里跳出来,就向王宫跑去。
阿基米德对国王说,我找到辨别王冠是否是纯金的办法了,接着,他找来了同等重量的金子、白银等,将它们分别放入水中,然后,根据溢出水的多少来判别王冠是否是纯金。
阿基米德从洗澡溢水联想到从溢出水的多少来判别沉入水中的物质的体积和重量,这充分说明了阿基米德是一个善于观察生活和爱动脑的人,这真是处处留心皆学问啊!我要学习阿基米德这种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改掉在学习上囫囵吞枣,得过且过的坏毛病,使自己不断进步。
《洗澡》读后感2阿基米德是古希腊最伟大的数学家,他为人类的进步做出过杰出的贡献,就连爱因斯坦和牛顿也曾从他身上汲取过智慧和灵感。
他是“理论天才与实验天才合于一人的理想化身”,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和伽利略等人都将作为自己的楷模。
阿基米德曾经有一次,家人给他抹上香油膏,让他去洗澡,可等了半天,还不见人出来,以为出事了,忙跑过去看,原来阿基米德正在用手指在抹了香油膏的身上画几何图形。
甚至有时他为了研究一个问题常常忘记吃饭、洗澡、连穿衣服、脱衣服这类的事情都要别人来帮他。
阿基米德曾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将敌人的船只烧毁。
由于他孜孜不倦、刻苦钻研,终于成为古希腊伟大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发明家。
他曾说过:“假如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地球”。
我的感受:不勤奋,无所得。
天才百分之一是灵感,百分之九十九是汗水。
天才不是天生的能干,而是靠勤奋。
其实,所谓的天赋不过是就是努力工作而已。
你再能干,再有天赋,只要你不勤奋,不努力,你就会失败。
2019年杨绛《洗澡》的读书笔记-实用word文档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杨绛《洗澡》的读书笔记杨绛先生虽然已经离去,但是她是这个时代最惦记的英雄。
以下是由PQ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出来的杨绛《洗澡》的读书笔记,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杨绛《洗澡》的读书笔记背景:1951年底至1952年10月,在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机关内部开展了“反腐bai,反浪费,反官僚*义”运动,同时在私营工商业者中开展“反行*,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运动,简称为“三反五反”。
“三反”以大腐bai犯中共石家庄市委副书记刘青山和中共天津地委书记张子善被枪毙为标志性事件,据说是毛亲笔批准执行的。
关于“五反”,可参阅周而复的著作《上海的早晨》。
杨绛先生的《洗澡》未正面涉及党内斗争,只是从一个侧面描述了国家机关内部旧知识分子经受的思想改造。
“洗澡”是形象的说法,相当于西方人所谓“洗nao”。
五二年我才五岁,对“三反五反”没有任何记忆。
到五七年“反右”,我看了父亲单位一些大字报,记住了章伯钧章乃器罗隆基等名字。
解放初期这两次政治运动,对知识分子还算是客气的,不像以后的文革那么残暴血腥。
杨绛先生写旧知识分子轻车熟路,虽无刺激惊悚场面,但毕竟是大师手笔,心理描写入木三分,娓娓道来如数家珍,不禁使人感觉与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一脉相承。
长大后,我自己也成了洗澡堂的常客。
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贯穿着一条阶级斗争主线,凡三代以内有问题者,免不了常常要写思想汇报自我洗刷。
而每逢政治运动来临,就更是处于被迫洗澡的痛苦之中。
那绝非一两次就过得了关的,你得把自己内心深处骨头缝里所有隐私和污秽统统晒出来,否则就是不老实不忠诚。
杨绛先生笔下,余楠朱千里杜丽琳许彦成等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争先恐后在洗澡会上作践自己,唯恐把自己搞得不臭,过不了关。
人的尊严被踩在脚下,羞耻感荡然无存。
杨绛《洗澡》中的巧比妙喻

作者: 陈家生
出版物刊名: 武夷学院学报
页码: 24-27页
主题词: 《洗澡》 知识分子 比喻手法 妙喻 杨绛 文学研究 钱钟书 《围城》 艺术魅力 人物肖像
摘要: 贯通中西、融汇今古的钱钟书先生,被人誉为“文化昆仑”。
其夫人杨绛也以“夫唱妇随”的姿态,在自己创作的《洗澡》中,步钱先生《围城》的后尘,以知识分子的精微,文人学士的雅谑,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一群知识分子及其周围环境的世态人情。
《洗澡》一书是以解放初期知识分子第一次经受思想改造(当时泛称‘三反’)运动情况为题材的。
这部作品,就其艺术手法。
论电影《洗澡》中的现代性书写.docx

论电影《洗澡》中的现代性书写一、引言张扬是中国第六代青年导演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重要作品《洗澡》以北京一个普通的老澡堂为背景,讲述了老刘与大明和二明父子之间的亲情故事。
影片以澡堂和洗澡为主题,以洗浴文化的变迁来反映中国现代性的进程: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商品化的社会让城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同时也逐步瓦解着文化传统,新的现代生活方式正在逐步取代旧的生活方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进行激烈的碰撞和交锋,但是历史的车轮不可阻挡,社会不断进步使传统文化最终消失于现代文化的滚滚浪潮下;影片同时展现了社会现代性的发展带来了工具理性和技术理性的膨胀,社会的人文理性则逐渐失落了,神圣感的慢慢消失,表达了现代都市人对现代生活和价值观念的质疑和批判以及对传统文化深深留恋的怀旧心理。
二、传统与现代的断裂现代意味着现在和过去的断裂。
“现代生活的断裂性就是现代都市生活和传统民俗生活的断裂,就是现代生活碎片化同传统的整体性的有机生活的断裂。
”[1] 这种断裂的后果就是传统生活、传统精神和传统思维方式的失落。
在影片《洗澡》中,父亲老刘经营的清水池是传统生活的缩影。
影片多次以细腻的镜头来展现清水池的生活场景,展现清水池的魅力所在。
人们不仅在清水池里泡澡,拔火罐,修脚,而且人们也在这里喝茶,看报纸,打瞌睡,下象棋,听京剧,斗蛐蛐。
清水池不仅洗去人们一身的污垢,而且还健康着人们的身心,滋养着人们的精神。
清水池秉承“敦厚宜崇礼,善余总致祥”的传统儒家文化精神,以一池清水把街坊邻居聚集在这样一个狭小的祥和空间中,聚集在一种稳定、惯常和缓慢的生活节奏中,聚集在健康、欢乐、自在与和谐的生活氛围中。
这里是礼俗主导的民间交往空间,这里是传统“和”文化的典型诠释,这里是传统有机整体生活的展现。
清水池宛如现代社会中的“世外桃源”,人与人的关系和睦融洽:老人的寂寞在这里得以排解,社区的矛盾在这里得以化解,夫妻的隔阂在这里得以消解,心理的障碍在这里得以治疗,现代的债务在这里得以勾销。
《洗澡》:优雅的杨绛先生背后隐藏的那一面

《洗澡》:优雅的杨绛先生背后隐藏的那一面▲在这凉薄的世界上深情地活着。
“我喜欢这种刻薄”最近看到“新版历史书十年文革被删除”的消息。
我不禁想到《百年孤独》中那个被所有人遗忘的布恩迪亚家族,想到了王小波杂文中提到儿时见过的种种古怪事,想到《1984》中那个令人感到窒息的恐怖世界……也许在未来文革将会彻底不复存在,也许那些曾经萦绕在怀的种种过往,不过是脑海里的一个瘤子。
病好了,瘤子就没了。
但,其实我们并不怕那些瘤子,怕得只是我们被否定的存在的意义。
如果你想了解那段历史,我推荐你看:杨绛先生的这本《洗澡》、余华的《兄弟·上》《在细雨中呐喊》、哈金的《等待》、刘慈欣的《三体》、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库尔特·冯内古特的《囚鸟》、乔治·奥威尔的《1984》以及王小波的所有作品等等。
话不多说,来谈谈杨绛先生的这部《洗澡》。
1、三十来岁的许先生,顶真是个文化人。
海外留洋的知识分子,在共产党的号召下义无反顾的回国,遇到了美貌与才华兼具的姚小姐。
君王有意,而神女也有梦。
毕竟富有书香气自华啊,而这位许先生的样貌本就不差。
情投意合的俩人终于找到各自的灵魂伴侣。
可惜,我们这位许先生早已娶妻。
怎么办呢?许先生不愿意放弃这个一辈子只遇到过一次的真爱啊。
他决定离婚娶这位姚小姐。
但是,姚小姐坚决不同意。
她不希望破坏别人家庭。
她宁愿做背地里只与许先生在一起的“方芳”。
对于两人私定的协议,许太太会赞同吗?她愿意把丈夫分出来给姚小姐吗?这种奇怪的三角关系能够持续吗?直到看到此处,我才觉得奇怪。
原本是很羡慕许先生和姚小姐那种发乎情止乎礼的纯情爱情故事,甚至希望两人真的走进婚姻。
大不了在这场爱情故事里只辜负许太太一个人好了。
毕竟许先生和姚小姐才是真爱呐。
可是姚宓这招出的我实在看不懂,甚至是有点荒谬。
这种荒谬与书中开头部分,余楠遭遇到的荒唐事是不相上下的。
解开高尚或卑鄙的外壳,婚姻的实质是什么呢?是爱情?是责任?是凑合?……索性,文革终于烧到了知识分子身上了。
洗澡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夫妻二人不只有夫妻相,还有文字相,隐隐约约感觉像读围城,不过钱钟书先生的文字更加幽默。一出好戏。
杨先生此书还是“浅尝辄止”了,故事狠平淡,没有高潮,收得也狠突然。
第一次知道三反是在李银河的人间采蜜记,李银河的小名就叫三反,当时还在好奇这场运动。
和《围城》有异曲同工之妙,想知道钱先生和杨先生生活中是如何拌嘴的,是不是也和书中的言语一充满智 慧[偷笑]。
谢谢观看
第五章
2
第六章
3
第七章
4
十章
第十二章
作者介绍
同名作者介绍
杨绛(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原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 研究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钱钟书夫人。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她翻译的《堂吉诃德》 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1943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六十多年,2014年还在公演。 2003年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再版达一百多万册。2007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 2013年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2016年5月25日逝世,享年105岁。
杨绛天先生描写现实如搓泥人,扁圆粗细塑造自如,非亲历无以如此举重若轻,非思考无以这般深刻通透。
我只能说看了一个并不精彩的故事。
精彩摘录
精彩摘录
据说,朋友的友情往往建立在相互误解的基础上。恋爱大概也是如此。
在这一刹那间,彦成仿佛眼前拨开了一层翳,也仿佛笼罩着姚宓的一重迷雾忽然消散,他看清了姚宓。她凭 借朴素沉静,装出一副老成持重的样儿,其实是小女孩子谨谨慎慎地学做大人,怕人注意,怕人触犯,怕人识破 她只是个娇嫩的女孩子。彦成常觉得没看清她,原来她是躲藏在自己幻出来的迷雾里,这样来保护自己的。
2019年杨绛《洗澡》内容梗概与作品鉴赏范文

2019 年杨绛《洗澡》内容梗概与作品鉴赏范文篇一:读杨绛的《洗澡》有感读杨绛的《洗澡》有感《洗澡》这本书描述的故事发生在上世纪 50 年代的中国,那时,解放后的知识分子第一次经受思想改造——“三反”运动,俗称“脱裤子,割尾巴”——割资本主义尾巴。
知识分子听不惯“脱裤子”的说法,因此改称“洗澡”。
于是便上演了一出出那些解放前所谓的文人墨客们的改造故事。
然而,杨老先生却更愿在人们“洗澡”前落下重笔,似乎,改造对于他们来说,只是生不逢时的一个误会,是无法预料的错误。
但愿,这些都只是命运给他们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
我惊异于解放前风流无限,自恃才高的余楠却会为不能通过群众的“思想品德考察”而彻夜难眠,人老花瘦;我不解于“洗澡”前才高八斗,艰苦朴实的朱千里会为一场批斗而将自己贬得一文不钱,落魄余生;我更诧异于当年的校花级标准美人杜丽琳会为顺利通过批斗而翻箱倒柜写“检讨”,与资产阶级出生的父母一刀两断??就像杨老先生所说“假如这种尾巴只生在知识上或思想上,也许是能清除的;假如生在人身尾部,连着背脊和皮肉,即使用浓浓的碱水,能把尾巴洗掉吗?”那些故事的主人公们,就像一个个装满水的皮球,在人群中被踢来踢去,被踢到的球不幸破裂,水洒一地,但没被踢到的球反而更显得突兀。
于是人们不得不千方百计地寻找自己的安栖之地,或将自己裹个严严实实,被人遗忘,或将自己的伤疤公诸于世,博得同情。
当“自我”在那个年代如此来之不易时,人性中活脱脱透露虚伪和可悲。
看《洗澡》真的是感觉大于语言。
之前,我曾经品读过钱钟书的《围城》。
今天看来,二者或许有着异曲同工的妙处吧。
许彦成和方鸿渐,姚宓和唐晓芙,杜丽琳和孙柔嘉,他们都只是那个时代为生活而默默无闻的知识分子,他们既敢于创新,却又时刻顾忌,敢于独树一帜,却也斤斤计较。
或许人本来就是如此吧,只是我们不会那么轻易看破。
杨先生自是那个年代过来的人,她是洗涤的经历者和旁观者。
当这位睿智的老人用她犀利的眼光剖析人性时,更多了一封冷静,多了一份执著。
浅评《洗澡》艺术特色

浅评《洗澡》艺术特色作者:吴姿翰来源:《青年时代》2019年第21期摘要:《洗澡》是杨绛先生所作的长篇小说。
作者在对“知识分子”的内涵责任有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展开清醒的自我审视以及对周围知识分子的审视,同时思考增强知识分子内在纯洁性的方法。
本文从内容结构与情感态度两方面解析作者对知识分子的审视过程、角度及态度。
关键词:《洗澡》;知识分子;内容结构;情感态度一、引言杨绛先生的作品文风温润,平淡却不失思想锋芒。
杨绛先生的写作对象多为知识分子,《洗澡》便是知识分子的群像刻画。
在时光中积淀的深厚内蕴让杨绛先生拥有更宏观的视野,更通透的心灵;让先生的作品具备了经得起细细品啧的味道。
“洗澡”指的是解放后知识分子经受的第一次思想改造。
小说以知识分子思想改造活动为背景,细腻地刻画了知识分子的形象,具有浓烈的时代特色。
小说体现作者对知识分子所应有的责任担当的审视,从中不难看出杨绛先生作为一代大家,探求净化知识分子心灵的道路的努力。
这部小说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内容结构及以高超的语言运用技能表达情感态度。
二、匠心雕琢:内容结构悉心安排从结构上看,小说包括前言、正文三部分及尾聲构成。
前言对写作背景与意图予以一定的说明,正文的三个部分及尾声是小说情节的展开。
从内容上看,“洗澡”活动的叙述在正文第三部才出现,着墨不多。
初读时或许会疑惑小说铺垫过多,是否有“主客颠倒”之嫌?但在前段情节的叙述中,作者凭借深厚的写作功底,用看似平淡的笔触,将日常琐事生动地展现出现,人物的特征在其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知识分子身上的问题也通过人物日常的行为、举止、语言等暴露无遗,奠定后文知识分子改造活动的必要性及合理性,使“洗澡”活动显得更为震撼。
同时,对不了解当时时代背景的后代读者而言,能帮助读者代入时代思维方式,理解人物形象与行为。
这样的写法使问题清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小说主题更具深刻性。
三、意蕴悠长:情感态度细腻表达揣摩小说的描写、语言语气不难体会作者的鲜明态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号 131933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论《洗澡》中知识分子的软弱性 二级学院:文化与艺术学院 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二〇一七年六月 摘要:“三反”就是“三反”罗厚说。“反什么呢”“一反官僚主义,二反贪污, 三反浪费。”[1p201]“难听着呢,叫什么‘脱裤子,割尾巴’!女教师们也叫他 们脱裤子?!”朱千里乐了。他说:“狐狸精脱了裤子也没有尾巴,要喝醉了酒才 露原型呢。”【2p204】这番检讨正是丁宝桂所谓“越臭越香”“越美越丑”的 那种。群众提了些问题,他不假思索,很坦率的一一回答。【3p257】 关键词:洗澡、知识分子、软弱性。 目录 引言:....................................................................................................................................... 1 1.《洗澡》中的知识分子的软弱性表现 ............................................................................... 3 1.1怯懦无能之形................................................................................................................ 3 1.2依附政治之像................................................................................................................ 5 1.3内心压抑之态................................................................................................................ 6 2.《洗澡》知识分子的软弱性溯源 ....................................................................................... 8 2.1传统文化的禁锢............................................................................................................ 8 2.2家庭环境的感染............................................................................................................ 9 2.3自我思想的封闭.......................................................................................................... 10 3.知识分子的自审与反思 ..................................................................................................... 11 致谢..................................................................................................................................... 12 引言: 一提起钱钟书,我们不得不想起他的妻子“杨绛先生”,一提起杨绛我们不 得不夸赞她的长篇小说《洗澡》。《洗澡》描述了解放后知识分子在第一次思想 改造运动中的心理历程,揭示了知识分子的人性百态。文本中的世界是一个解放 后组建的研究西洋文学的研究社新政府不拘一格 ,收集人才,外文社里聚集了形 形色色的人才,这些人物大致可分为两个对立阵营,一方是以姚家母女和许彦成 为主要人物,其间女主角姚宓与有妇之夫许彦成心有灵犀,惺惺相惜,但发乎情而 止乎礼,洗澡过后洒泪而别;另一方是余楠、施妮娜等的浑浊世界,他们各自打着 自私的小算盘,坑涤一气,凭借特殊的关系影响着权利阶层,打击排挤着姚宓、许 彦成等人。这些人经过了严酷的“洗澡”之后,外文社解散,都安插到别的岗位去 了。杨绛以一种轻松幽默的基调讲述了这部解放后的知识分子的第一次改造后, 纯粹的客观的对整件故事用细腻的笔触进行描述,不带一丝个人主观情感。细读 文章,是让人引发一场对知识分子内心变化和自身软弱性的感慨。
从整件作品中透露出作者深刻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这大概与杨绛的 成长环境有关,出身书香门第,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父母也都是知识分子,身 边的朋友也博学多识。这无疑为杨绛描写知识分子奠定了一个好的基础。所以, 在刻画知识分子的人性百态的时候能够细致入微而又不带任何世俗眼光,使整个 作品看起来温和恬静。 自古以来,知识分子都是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推动社会的变革更新, 促进社会发展,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从古至今是有一些差距的。古代的知 识分子大多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满腔热血,一心追求精神上的安慰,有着强烈 的社会责任感,并不是为了政治而政治,而是为了社会而政治,为整个人文之全 体性的理想而政治。并且有一种“敢为天下先”的豪情壮志。他们修身以致良知 的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重义轻利、群体至上、舍生取义、正道直行、自强不息等 五个方面。
但同时他们渴望得到君王以及社会的认可,寄希望于君主,这也是古代知识 分子的通病。而事实上他们只有通过科举或者举荐的方式才能被君主认可,报效 祖国的机会微乎其微,本质上来说很大程度上是不受重视。他们会将其思想诉诸
1 纸笔的一个范本,其哲理、想象和文采,风流至今。 而近代的知识分子大多是受过良好的教育,或者出国留学过,有着充足的知 识储备,有着“新思想,新文化”,他们关心政治、参与社会事务、重视对文化 的继承与发扬,同时还要在社会各个领域起到转化社会风气的作用。他们相对于 古代的知识分子有更大的选择,也会更受到重视,对社会的影响也更大一些。他 们也会通过著书立说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2 1.《洗澡》中的知识分子的软弱性表现 1.1怯懦无能之形 其实文章中的知识分子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姚宓母子和许彦成为代 表,另一类则是以余楠,施妮娜为代表。作者之所以把余楠作为开场人物是余 楠最具代表性,作者把余楠这个人物形象刻画的丰满且真实。余楠:一个资产阶 级少爷,留洋归国,有一个包办婚姻下的聪明贤惠的妻子婉英,打算取一位胡小 姐而获得一名好差事,不料在谈婚论嫁的时候为按照胡小姐的心意而愿望落空。 这才带着妻女来到北京研究社。为人懂得人情理事,抠门,大男子主义,趋炎附 势,见风使舵。小心眼,小聪明,公报私仇,好争权夺利有点知识分子的臭架子。 好投机。作者之所以把余楠作为第一个出场的任务,是因为他是当时知识分子中 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不满足于封建包办婚姻,妄想从女人那里得到自己想要的权 势利益.施妮娜:一个高大喜欢抽烟的女人,有才学,公私不分明,高傲,有点 知识分子的臭架子。
姚宓:为母亲治病而放弃学业,并放弃丢下母亲与未婚夫出国留学,因此 这门亲事作废。研究社成立后刚开始为图书馆工作人员,后因为才学被大家认可 而与大家一同研究。坚强,孝顺,勤奋,善良,爱读书,机智。遇事沉着冷静, 为他人着想。许彦成:一个热爱学习的老实人,因为学习成绩优秀而被杜丽琳看 中,后求婚成功,并育有一女,曾留学美国与英国,因为专注于学术而耽误了获 得学位。‘书呆子’,正直,为人老实忠厚,随和,有学问,不善言谈,大度, 淡泊名利。
杜丽琳:一个家境富裕的资产阶级小姐,与许彦成是同学,比他大一岁而 低一级,后因家庭影响而想找一个博学多识的人,遂看中老实忠厚的许彦成,后 结为连理。小心谨慎,为了保护自己的婚姻不惜一切,爱抱怨,是个“标准美人”, 有自己独特的生存智慧。但这样外表光鲜的美人也有自己的人生悲剧。 在文学研究社那个拉帮结伙、鸡争狗斗的场所,他们始终未给自己争过什 么。连洋学位、国外的生活和待遇都“看作等闲”,别人费尽心血谋取的主任、 组长、顾问、招集人或一百二百斤小米的津贴,他们想都不会去想。这种“不争”, 不是丁宝桂那种在精神受挫之后才决定的“坐稳冷板凳” ,“三从四德就行”, 而是一开始就从心底不屑去争。对余楠那种争来的“香”,作品有一段值得深味
3 的话: 余楠其实并不得意。他并不像尚未凝固的黄金,只像打伤的嫩皮狗,趴在屋檐
底下舔伤口。争得一百多斤小米,只好比争得一块骨头,他用爪子压住了,还没吃 呢。
对善争者及其所争之物的怜悯与轻蔑,就是对“争”的人生的否定。写余楠 这个人花了这么多笔墨,最后的分量都在这句话上了。许彦成的“不争”,最大特 色如杜丽琳的概括:“不肯巴结,开会发言,只会结结巴巴”。以许彦成之才,“只 会结结巴巴”,恰为“不争”的性情所规定,他绝不肯像余楠那样把精神花费在发 言上。但他虽“吃亏”(他并不这样以为)在“不争”上,得益却也在“不争”。 他的“投奔光明”,和余楠的丢了联合国委任书不得已而来鹅脖子胡同大争主任 和小米,其高下在读者心中,已是不争的事实。即使在这首次“精神生存受挫”之 际,一般的人都“囚首垢面”,余楠还要大卖烂疮、暴露私情讨好群众方过得关, 他却能“没事人儿一般”坦然上场,“讲得很好,也不口吃”,顺利通过(在最初的 运动中人们还比较实事求是,因此有这个可能)。
在建国后的一次次运动中,“越臭越香,越丑越美”的检讨的确容易过关, 但世事终于正常,运动不再发动之后,什么样的过关形象是光明和洁净的,人们自 然分辨得出来。姚宓的“不争”,还包括了她作女人的风度。姜敏曾对她说:“你 觉得吗,姚毖,假如你要谁看中你,他就会看中你.”而她答道:“我不知道,我也不 要谁看中。”姚毖的魅力是“清水出芙蓉”式的,她的“眼神很静,像清湛的潭水”, 婴儿般的天真神态,在余楠看来是“千金难买”的笑和听了许彦成撤谎的尴尬而 捧腹大笑,都来自她的“不要谁看中”。这是多少女人所不可能懂得的也不相信 的。她爱许彦成,只缘于天性的和谐,绝无攀附留洋专家之心。她不与杜丽琳争夫, 因此不必求杜丽琳饶恕,更要大笑罗厚荒唐的“成全”。她之斩断情丝,是因为明 白真争起来,即使终成眷属,也已经失去了他们爱情中最美的东西,只好“月盈则 亏”,“再下去就是下坡了”。这一爱情辩证法,当今世人,几人悟得!即使悟得, 也多在身试之后,而姚亦以短短的阅历,竟能臻于此境,真是她性情最美之处。她 与杜丽琳是一个绝妙的对比组,有她存在,很容易感知杜对许的爱,不过是爱他的 “使用价值”跟“保值率”。许、姚爱情写到这里,也已是美至“盈”点,既不能 算是没有结果,也不好算是悲剧。这场爱情,正是他们“不争”性格的一次重要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