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细胞癌治疗新药_百替生物

合集下载

多纳非尼联合HAIC和信迪利单抗治疗伴下腔静脉癌栓的肝细胞癌并完全缓解一例

多纳非尼联合HAIC和信迪利单抗治疗伴下腔静脉癌栓的肝细胞癌并完全缓解一例

多纳非尼联合HAIC和信迪利单抗治疗伴下腔静脉癌栓的肝
细胞癌并完全缓解一例
张伟;高炜;刘晨;刘潇濛;张钦
【期刊名称】《天津医药》
【年(卷),期】2023(51)2
【摘要】目的探讨多纳非尼联合肝动脉灌注化疗(HAIC)和抗PD-1抗体信迪利单抗对肝细胞癌合并下腔静脉癌栓患者的疗效。

方法 1例肝细胞癌合并下腔静脉近右心房癌栓的患者,接受多纳非尼联合HAIC和信迪利单抗治疗。

通过实体瘤的疗效评价标准RECIST v1.1评估肿瘤治疗反应情况,观察甲胎蛋白(AFP)和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指标符合要求后,进行手术治疗。

结果经过多纳非尼联合HAIC和信迪利单抗治疗4个周期后,成功缩小肝脏肿瘤及下腔静脉癌栓,AFP降至正常。

采用全肝血流阻断法和下腔静脉切开取栓术完整切除肝脏肿瘤及癌栓,手术获得成功。

术后病理提示肿瘤完全缓解。

结论多纳非尼联合HAIC和信迪利单抗可作为治疗肝癌合并下腔静脉癌栓患者的转化治疗方案。

【总页数】4页(P203-206)
【作者】张伟;高炜;刘晨;刘潇濛;张钦
【作者单位】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肝胆外科“肿瘤防治”重点实验室;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介入治疗科“肿瘤防治”重点实验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5.7
【相关文献】
1.信迪利单抗联合仑伐替尼治疗肝细胞癌患者的护理
2.信迪利单抗联合阿帕替尼对比阿帕替尼二线治疗晚期食管癌的疗效及安全性
3.信迪利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晚期食管癌完全缓解一例
4.仑伐替尼联合信迪利单抗二线治疗肝内胆管癌的效果和安全性
5.安罗替尼联合信迪利单抗治疗复发性胆管癌1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产靶向药安罗替尼接力ASCO第三棒!为晚期肝胆肿瘤患者持久续航!

国产靶向药安罗替尼接力ASCO第三棒!为晚期肝胆肿瘤患者持久续航!

国产靶向药安罗替尼接力ASCO第三棒!为晚期肝胆肿瘤患者持久续航!最近国产靶向药物喜讯不断,继多纳非尼,阿帕替尼治疗肝癌荣登ASCO之后,安罗替尼,这款我国自主研发的新型多靶点口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携八大肿瘤领域20项研究成果再次亮相ASCO,这已经是安罗替尼第5次荣登ASCO。

安罗替尼作为抗血管的多靶点药物,目前在国内获批的适应症有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小细胞肺癌、软组织肉瘤。

治疗肝胆肿瘤,疗效不逊于已获批的肝癌药物。

一线二线治疗肝癌患者,疾病控制率高达84.6%,后线治疗肝胆肿瘤肺转移的患者疗效更显著!一、安罗替尼一、二线治疗晚期HCC ,疾病控制率高达84.6%ALTER0802试验是一项非随机、单臂的II期研究,旨在评价安罗替尼用于晚期HCC(肝细胞癌)一、二线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共纳入了43例不可切除/转移或既往标准治疗进展/不耐受的HCC患者,根据是否一线接受过全身化疗或靶向治疗的方案分为两组:非TKI组(n=26)和一线TKI组(n=17)。

安罗替尼的使用剂量是12mg/天,口服两周后,停药一周。

主要研究终点:12周的无进展生存率(PFR 12w);次要研究终点:ORR(客观反映率)、DCR(疾病控制率), TTP (疾病进展时间), OS(总生存期), PFR 24w和安全性。

1、主要研究终点:PFR 12w:非TKI组为80.8%;一线TKI组为58.8%;2、次要研究终点:中位OS:非TKI组为10.8个月;一线TKI组为暂未达到;中位mTTP:非TKI组为5.5个月;一线TKI组为4.01个月;DCR:非TKI组为84.6%;一线TKI组为76.5%。

SD:非TKI组为80.8%;一线TKI组为70.6%。

PFR 24w:非TKI组为43.2%;一线TKI组为22.1%。

3、不良反应:仅限于轻度高血压、手足皮肤反应以及骨骼和肌肉疼痛,未发生四级或四级以上不良事件。

二、安罗替尼四线治疗晚期肝癌,疗效达到PR,PFS达6个月该案例患者为肝癌术后1年余肺转移的患者,在一线索拉非尼耐药、二线O药(opdivo)单药耐药及三线O药联合Y药(ipilimumab,一种CTLA-4单抗)进展后,接受安罗替尼四线治疗,获得6个月的无进展生存的疗效。

2024肝内胆管癌治疗的研究进展(全文)

2024肝内胆管癌治疗的研究进展(全文)

2024肝内胆管癌治疗的研究进展(全文)摘要肝内胆管癌(ICC)是肝脏胆管上皮细胞来源的恶性肿瘤。

根治性手术被认为是当前唯一可能治愈的方案,但是预后仍不理想。

随着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可提高ICC患者的生存率,已成为一线方案。

基于基因组学的靶向治疗能使部分基因突变的ICC患者获益。

另外,全身联合局部治疗也能改善部分ICC患者的预后。

尽管如此,对ICC的治疗依然困难重重。

本文对ICC治疗的策略作一综述,旨在为临床诊疗和基础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是第二大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起源于胆管上皮细胞,约占所有肝癌的20%,特点是隐匿性、高侵袭性、难治性和预后差[1,2]。

过去40多年,ICC的发病率不断增加,我国的ICC发病率已超过6/10万[3]。

手术切除是治愈ICC的最有效手段,但仅有20%~30%的患者能获得此机会,术后5年生存率始终徘徊在20%~35%[4]。

不可切除ICC患者接受现有的诊疗策略,其中位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仅为11.7个月[2]。

随着基因组学技术的发展,靶向和免疫治疗的临床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ICC治疗的困境,给患者带来了福音[5]。

另外,系统性治疗,包括全身化疗联合局部放射、介入治疗等,也成为当前治疗ICC的重要方法。

本文重点关注当前和未来的ICC治疗策略,对ICC手术以及全身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旨在为ICC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

一、流行病学和诊断ICC的发生与多种风险因素相关,包括纤维囊性疾病、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肝内胆管结石、肝硬化、病毒性肝炎、寄生虫感染等[2,6]。

研究表明,长期慢性炎症刺激易导致胆道胆汁淤积、胆管上皮损伤,从而促使ICC的发生[7,8]。

另外,ICC易在男性、老年患者中发生,但近年来女性、年轻患者的发病率也有所上升[9]。

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靶向_免疫治疗在中晚期肝细胞癌中的应用进展

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靶向_免疫治疗在中晚期肝细胞癌中的应用进展

!M"!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靶向/免疫治疗在中晚期肝细胞癌中的应用进展赵晓辉,姚全军,黎海亮,胡鸿涛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河南省肿瘤医院)微创介入科,郑州450008摘要:我国肝细胞癌患者发现时多为中晚期,其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和系统治疗。

本文介绍了从索拉非尼、仑伐替尼为代表的靶向药物,再到免疫治疗的异军突起———阿替利珠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获批一线治疗方案,同时TACE联合靶向和/或免疫治疗的研究也在进行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这些都为中晚期肝癌患者带来了更好的生存预后。

但是,想要真正改变中晚期肝癌预后的问题,仍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更多的探索与研究。

关键词:癌,肝细胞;靶向治疗;免疫疗法;化学栓塞,治疗性基金项目: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12300410403);2022年度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留学人员科研择优资助项目;河南省医学教育研究项目(Wjlx2021334)Advancesinapplicationoftransarterialchemoembolizationcombinedwithtargetedtherapy/immunotherapyinad vancedhepatocellularcarcinomaZHAOXiaohui,YAOQuanjun,LIHailiang,HUHongtao.(DepartmentofMinimallyInvasiveIntervention,TheAffiliatedCancerHospitalofZhengzhouUniversity&CancerHospitalofHenanProvince,Zhengzhou450008,China)Correspondingauthor:HUHongtao,huhongtaogy@163.com(ORCID:0000-0002-5432-4014)Abstract:Mostofthepatientswith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inChinaareintheadvancedstageatthetimeofdiagnosis,andthetreatmentmethodsforHCCmainlyincludetransarterialchemoembolizationandsystemictherapy.Thisarticleintroducesthetargeteddrugsrepresentedbysorafenibandlenvatinib,andtheemergenceofimmunotherapy.Atezolizumabcombinedwithbevacizumabhasbeenapprovedasthefirst-linetherapyforHCC,andmeanwhile,studiesonTACEcombinedwithtargetedtherapyand/orimmunotherapyhaveachievedasatisfactorytreatmentoutcome,whichbringsbettersurvivalandprognosisforpatientswithadvancedHCC.However,morestudiesareneededtosolvetheissuesrelatedtotheprognosisofadvancedHCC.Keywords:Carcinoma,Hepatocellular;TargetedTherapy;Immunotherapy;Chemoembolization,TherapeuticResearchfunding:HenanProvincialNaturalScienceFoundationGeneralProject(212300410403);2022HenanProvincialDepartmentofHumanResourcesandSocialSecurityResearchScholarshipforOverseasStudents;HenanProvincialMedicalEducationResearchProject(Wjlx2021334)DOI:10.3969/j.issn.1001-5256.2022.12.033收稿日期:2022-04-11;录用日期:2022-06-15通信作者:胡鸿涛,huhongtaogy@163.com 从2007年索拉非尼获批作为肝细胞癌(HCC)一线系统治疗药物[1-2],到2013年FOLFOX4化疗方案取得了较高水平的循证医学证据,肝癌的系统治疗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患者的生存获益仍不理想,总生存期(OS)仅6.47个月[3]。

最新医保目录中抗肿瘤药物及适应症总结2024

最新医保目录中抗肿瘤药物及适应症总结2024

最新医保目录中抗肿瘤药物及适应症总结20242023年12月13日,2023版国家医保目录调整结果公布,新增126种药品!新版医保目录将于2024年1月1日正式实施。

在谈判/竞价环节,143个目录外药品参加,其中121个谈判/竞价成功,成功率为84.6%,平均降价61.7%,成功率和价格降幅均与2023年基本相当。

其中,新增抗肿瘤药物21种,涉及多个癌种。

以下是2023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提到的抗肿瘤药物,已按不同癌症类型分类整理,可按需查询。

非小细胞肺癌1甲磺酸奥希替尼片限:1IB-HIA期存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外显子19缺失或外显子21(1858R)置换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NSe1C)患者的治疗,患者须既往接受过手术切除治疗,并由医生决定接受或不接受辅助化疗;2.具有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外显子19缺失或外显子21(1858R)置换突变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1e)成人患者的一线治疗;3.既往经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时或治疗后出现疾病进展,并且经检测确认存在EGFRT790M突变阳性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1C成人患者的治疗。

有效期:2024年1月1日至2024年12月31日2甲磺酸阿美替尼片限:1.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外显子19缺失或外显子21(1858R)置换突变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1C)成人患者的一线治疗;2.既往经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1)治疗时或治疗后出现疾病进展,并且经检测确认存在EGFRT790M突变阳性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成人患者的治疗。

有效期:2023年3月1日至2024年12月31日3克理替尼胶囊限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1K)阳性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或ROS1阳性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

有效期:2023年3月1日至2024年12月31日4塞瑞替尼胶囊限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1K)阳性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1C)患者的治疗。

肝癌全球可用药物汇总

肝癌全球可用药物汇总

肝癌全球可用药物汇总我国是肝癌的高发国。

2014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世界癌症报告201 4》指出,2012年中国新增肝癌病例数和死亡病例数均占全球新增病例数和死亡病例数的一半以上。

虽然肝癌死亡率高,有癌中之王的说法,但随着国内外医学的发展,随着首个前线靶向治疗药仑伐替尼的获批,随着新型免疫疗法的进步,这都使得患者的生活质量不断改善,生存时间逐渐延长。

现总结了肝癌靶向以及免疫治疗药物如下。

中美两国靶向药物对比目前两国对于晚期肝癌的治疗药物都是以靶向治疗为主,美国还有两种PD1免疫治疗药物;放疗(外放疗)以及化疗效果并不明显,只适用于少部分患者。

具体药物见下图:中美两国两国晚期肝癌治疗靶向药物对比肝癌靶向治疗机制肝癌靶向治疗的基础主要包括信号传导途径和新生血管两方面。

一方面,多激酶抑制剂可以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PDGFR)等阻断肿瘤血管生长;另一方面,又可通过阻断Raf/MEK /ERK等信号传导通路抑制肿瘤细胞增殖。

肝癌双重靶向抗肿瘤作用靶向治疗药物(具体介绍下文)仑伐替尼(乐卫玛®):靶点PDGFR-α、VEGFR1/2/3、FGFR1/2/3/4、K IT、RET。

2018年9月中国获批上市,目前还没有纳入医保。

仑伐替尼单药在中国用于治疗既往未接受过全身系统治疗的不可切除的肝癌患者,是十年来第一个在中国被批准作为肝细胞癌一线系统治疗的新治疗方案,中位总生存期:13. 6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7.3个月;客观缓解率:41%。

瑞戈非尼(拜万戈®):靶点PDGFR-α/β、VEGFR1/2/3、KIT、FGFR1/2、RET、B/C-Raf。

2017年3月中国获批上市,目前已纳入国家乙类医保目录。

瑞戈非尼用于既往使用过索拉非尼(多吉美)治疗的肝细胞癌(HCC),成为肝癌HCC二线治疗药物,这也是中国首个肝癌二线靶向药。

瑞戈非尼用于既往使用过索拉非尼的肝细胞癌,中位总生存期:10.6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3.1-3. 4个月;总缓解率:7%-11%。

雷替曲塞在结、直肠癌肝转移和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最新)

雷替曲塞在结、直肠癌肝转移和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最新)
二、结、直肠癌肝转移治疗现状及进展
Wilson K S 等<2007>在英国的研究中,搜集了五年来使用标准 5-Fu疗法有严重毒性的患者,然后接受雷替曲塞的治疗,结果雷替曲塞疗法给予了很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Ng M 等 <2005>、Meydan N等<2005>、Nutting C 等 <1999>、Khne CH 等 <1998>研究报告显示,使用5-Fu 治疗后产生心脏毒性后,使用雷替曲塞再治疗后,心脏并发症不会再复发
107.0
g/L
血小板
127.0
10^9/L
三、雷替曲塞在结、直肠癌肝转移及 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CASE1
第二次入院〔2015年5月11日
第二次入院〔2015年5月11日
三、雷替曲塞在结、直肠癌肝转移及 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CASE1
第二次入院〔2015年5月11日
Scheele J, Stangl R, Altendorf-HofmannA , et al.Indicators of prognosis after hepatic resection for colorectal secondaries.Surgery, 1991, 110∶13
二、结、直肠癌肝转移治疗现状及进展
三、雷替曲塞在结、直肠癌肝转移及 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CASE1
第二次入院〔2015年5月11日
术中造影提示肿瘤染色不明显,供血动脉不明确,符合转移性肿瘤血供特点 给予局部碘油栓塞后肝右动脉主干灌注雷替曲塞及奥沙利铂药液 术后2小时患者出现恶心不适,给予抑酸、止吐对症治疗后即缓解,术后无其他不适
三、雷替曲塞在结、直肠癌肝转移及 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CASE1

2020ASCO肝胆抢先看!新增诸多新药新研究,把握肝胆肿瘤全球发展新态势!

2020ASCO肝胆抢先看!新增诸多新药新研究,把握肝胆肿瘤全球发展新态势!

前⾔受全球新冠疫情影响,2020年全球最⼤的肿瘤会议A S C O年会将⾸次以线上形式举办,于5⽉29⽇~6⽉2⽇正式拉开帷幕。

近⽇,A S C O官⽹已经公布了摘要题⽬,其中肝胆研究集中在消化道肿瘤—胃⾷管、胰腺和肝胆转场,收⼊3项O r a l a b s t r a c t(⼝头报告),其中中国研究就有2项;3项P o s t e r D i s c u s s i o n(壁报讨论);28项P o s t e r s e s s i o n(壁报展⽰)。

研究多多,其中多纳⾮尼和阿帕替尼以⼝头报告的形式展现国货之光!肝癌的⼀线新增很多新⽅案,集中在靶向联合免疫(K药联合仑伐替尼,安罗替尼联合P e n p u l i m a b)以及双免疫黄⾦组合(D+T)。

在胆道肿瘤领域,⼀线厮杀激烈,集中在免疫联合⽅案(免疫联合化疗,免疫联合免疫),⼆线新增靶向新药V a r l i t i n i b联合卡培他滨等研究,当然对于明星靶点F G F R2和I D H1/2也依旧是⼀⼤热点。

摘要号:4506标题:多纳⾮尼对⽐索拉⾮尼⼀线治疗晚期肝细胞癌的开放标签,随机,多中⼼I I/I I I期试验来⾃四川⼤学华西医院毕锋教授会在本次A S C O年会的⼝头报告中讲述多纳⾮尼对⽐索拉⾮尼⼀线治疗晚期肝细胞癌(H C C)的开放标签、随机对照、多中⼼Ⅱ/Ⅲ期临床研究(Z G D H3试验)。

多纳⾮尼是由泽璟制药开发的⼝服多靶点多激酶抑制剂类⼩分⼦抗肿瘤药物,这是中国⼗年来⾸次在A S C O⼤会上向全世界公布创新药物⼀线治疗晚期肝细胞癌的⼤型临床研究成果和数据,标志着肿瘤患者⼜将迎来新药!早在年初,泽璟制药宣布多纳⾮尼⼀线治疗晚期肝细胞癌I I I期临床研究获得成功,与索拉⾮尼相⽐,晚期肝癌患者⼀线接受多纳⾮尼O S明显延长,达到统计学显著差异且副反应较低。

摘要号:4507标题:A H E L P研究:阿帕替尼⼆线治疗中国晚期肝癌患者:⼀项随机、安慰剂对照、双盲I I I期研究来⾃四川⼤学华西医院李秋教授会在本次A S C O年会的⼝头报告中分享阿帕替尼⼆线治疗晚期肝细胞癌(H C C)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平⾏对照的I I I期A H E L P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ww.100biotech.com service@100biotech.com 肝细胞癌治疗新药 叶胜龙 肝细胞癌(HCC)是全球癌症死亡的主要肿瘤之一,也是肝硬化患者的主要死因。HCC的发病率在欧美正在增加。在亚洲和非洲,HBV感染是主要的危险因素,而在西方国家和日本,则是HCV感染、酗酒和非酒精性脂肪肝。世界某些地区HCC发病率的增加,以及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的成功,引起所有与HCC研究和临床治疗相关领域的重视。 一、HCC诊断与分期 伴有肝硬化的HCC的诊断可通过活检或肿瘤动脉血供增强的非侵入标准确立。动脉期造影剂显著强化和静脉期造影剂廓清的影像诊断,在超声造影、CT、MRI三项检查技术中,结节>2 cm只需1项、结节1~2 cm需同时具备2项可确立诊断。甲胎蛋白(AFP)在病毒侵犯和其他恶性肿瘤如胆管细胞癌中也会升高,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尚不充分。 HCC生存的预后因素已明确,并已提出某些分类。那些单纯针对肝功能损害程度[Child-Pugh分期,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MELD)]或肿瘤分类(TNM)不能正确判断预后,有些分类系统没有考虑肿瘤相关的症状。巴塞罗那肝癌(BCLC)分期系统考虑到肿瘤、肝功能和全身状况三方面的因素,同时与预后和治疗选择相联系,获得广泛赞同,包括美国肝病研究协会(AASLD) 等学术机构的认可。 二、HCC治疗方案和当前挑战 HCC大致可分为三组:(1)可从外科治疗或局部区域治疗获益,其主要问题是预防和处理复发。(2)不适合根治治疗但可从内科治疗获益。(3)肝功能重度损害或全身状况严重恶化(ECOG评分>2),只宜对症姑息治疗。第一组患者来自于BCLC分期的A期,第三组患者相应于D期,而第二组包括范围较广的肝功能损害(Child-Pugh A或B)、肿瘤团块(血管侵犯、肝外播散)和症状的有无。这些患者据此分为中度的BCLC-B期(无血管侵犯、无播散、无症状)和进展性BCLC-C期(任何与其相反的情况)。 A期的患者可行手术切除、肝移植或消融治疗,其主要的挑战是如何处理等待肝移植的患者和如何预防原先成功治疗后的复发。B期的患者可从经皮动脉化疗栓塞治疗获益,主要考虑如何增强疗效并长期维持。C期患者尚无有效的治疗,可用于评价新药的临床试验研究。有些研究表明化疗无效,干扰素、抗雄激素、雌激素阻断剂和seocalcitol也同样情况。 过去的10年中,对肝癌发生和肿瘤进展的分子生物学进一步理解。尽管这是一个复杂的多步骤过程,某些重要的细胞内信号通路如Ras/Raf-MEK/ERK和PI3K/Akt/mTOR均已明确。某些生长因子和抗血管生成因子----表皮生长因子(EG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作用已获肯定。靶向单个或多个分子异常的药物正在研发之中,其中有些已进入临床试验。最近的资料肯定了索拉非尼(一种靶向Ras/Raf/VEGF2/c-kit/PDGFR的多激酶抑制剂)对延长生存的疗效。 三、HCC进入分子靶向治疗的时代 根据其靶点的区别,不同的药物可分为靶向信号转导(通过阻断一个或多个生长因子受体和/或细胞内信号)的药物和靶向血管生成、凋亡、细胞周期、细胞迁移或蛋白转化的药物。这一分类是人为的,大多数药物并非特异针对一个靶点或途径。这些靶向药物主要是细胞表面受体的特异配体(抗体)和蛋白激酶抑制剂。

作者单位:200032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癌研究所 四、靶向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通路 一个最具特点的信号通路是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丝裂酶原激活的蛋白激酶(MAPK)通路,包括EGFR和至少涉及四个激酶的磷酸化级联:Ras/Raf/丝裂酶原激活蛋白细胞外激酶(MEK)和细胞外信 www.100biotech.com service@100biotech.com

号调节激酶(ERK)。配体EGF、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和VEGF等,能激活作为细胞增殖和分化信号转导的焦点的Ras/MAPK信号通路。在HCC细胞系、活体HCC模型和人HCC标本中均证实MAPK通路的活性上调。最近的研究表明HCV核心蛋白能直接激活Raf/MEK/ERK通路,可能是HCV相关的肝癌发生中起主要的作用。Raf激酶抑制蛋白的丢失促进HCC增殖和迁移。已形成多种不同的途径在不同水平上抑制EGFR/Ras/Raf/MAPK通路。 拮抗EGFR功能可应用中和单克隆抗体如西妥昔单抗(cetuximab)和panitumumab,或应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如艾罗替尼(erlotinib) 、吉非替尼(gifitinib)和拉帕替尼(lapatinib)抑制EGFR活性。艾罗替尼、吉非替尼、拉帕替尼和西妥昔单抗的Ⅱ期临床试验正在进行,大多数病例的主要终点是6个月无进展生存(PFS)(中位PFS 范围1.7~4.7个月),而且在所有的研究中都不可能排除同时存在肝硬化的共同作用。疾病控制率(PR+SD)为20%~60%。有报告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吉西他宾、奥沙利铂和卡培他宾)的有效率低但疾病稳定率高,至疾病进展时间达5个月。 Ras/Raf/MAPK通路的抑制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 1.以法尼基氨基转移酶(farnesyl transderase)抑制剂靶向Ras引起重视,因为已证实HCC和肝发育异常结节Ras过表达。信号转导需要通过结合prenyl部分(farnesyl和geranyl基团) 翻译后修饰Ras蛋白。其中一个抑制剂ABT-100(阻断Ras 蛋白)在大鼠中能阻断化学诱导HCC的发展。 2. 以Raf激酶抑制剂索拉非尼靶向Raf。索拉非尼是靶向Raf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和VEGFR 1/2/3、PDGFb、c-kit、FLT3和p38酪氨酸激酶的多激酶抑制剂。体外研究表明索拉非尼通过抑制Raf/MEK/ERK信号,使肿瘤细胞生长停滞并诱导HCC细胞系的细胞凋亡。索拉非尼已成功完成Ⅰ期、Ⅱ期和Ⅲ期临床试验。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从7.9个月增至10.7个月(风险比0.69, P<0.000 1)。此Ⅲ期临床试验的阳性结果已在最近的亚洲临床试验中获得证实。因此,索拉非尼现已作为进展期HCC患者的标准治疗。与安慰剂相比,索拉非尼使患者的生存延长40%,而以不良反应为依据表明是安全的。患者的所有分层分析和临床资料均表明患者从索拉非尼治疗中获益。依据死亡可能性和实际数据,患者从索拉非尼获益的程度与进展期结直肠癌、肺癌、乳癌和头颈癌患者靶向治疗的结果一致。因此,进展期HCC的治疗也与其他肿瘤一样获得同样的评价。 需要着重强调索拉非尼的作用不一定是反应率的显著作用。只有少数患者根据RECIST标准肿瘤缩小,其作用可用疾病进展时间(TTP)来评价。TTP显著延长,表明由于有些新药的作用仅仅以肿瘤大小并不恰当,常用的肿瘤学定义将作修改。 临床Ⅲ期试验大部分为Child-Pugh A级。Child-Pugh B级患者的药物动力学资料也相似。而且与Ⅱ期临床试验的数据相比较,其作用和安全性维持。依据肝功能损害和生命延长显然Child-Pugh B级是很广的范围。因此,Child-Pugh B-7分可维持其治疗有效性,而对于索拉非尼的应用指征必须以个体化的医学评价为基础。 索拉非尼与其他化疗药物和/或其他靶向治疗的联合应用受到关注。最近从600例各种实体瘤的临床Ⅰ/Ⅱ期试验总结了索拉非尼与其他靶向药物或细胞毒药物联合应用的作用、安全性和药物动力学。常见的剂量相关毒性为手足皮肤反应、腹泻和疲乏。大多数临床试验,除联合贝伐单抗外,均未达到最大耐受剂量(MTD)。除阿霉素、伊立替康和多西他赛外,索拉非尼对联合用药的药物动力学没有影响,反之亦然。这些改变不会增加临床毒性。 最近的Ⅱ期随机临床研究包括96例患者以索拉非尼加阿霉素或阿霉素加安慰剂治疗。反应率不高但相同(4%),而总生存率(OS)和肿瘤进展时间(TTP)的结果有利于索拉非尼-阿霉素联合,与阿霉素加安慰剂相比,TTP分别为8.6个月和4.8个月,OS分别为13.7个月和6.5个月。联合用药3~4级粒细胞减少的风险增加(53%对46%)。 3. 靶向MEK激酶。最近的研究表明MEK抑制剂能阻断HCC增殖和人HCC移植瘤的生长。然而,长期应用MEK抑制剂导致耐药的发生和药物作用的减低。 五、靶向PI3K/Akt/mTOR信号通路 第二个比较明确的信号通路是PI3K/AKT/mTOR。Akt能通过不同的途径激活:通过酪氨酸激酶受 www.100biotech.com service@100biotech.com

体(EGF或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 通过替代的PI3K激活;或通过肿瘤抑制基因PTEN的功能失活。PI3K激活丝氨酸/苏氨酸激酶Akt,造成FOXO3a磷酸化和核移位,促进凋亡。以RT-PCR或免疫印迹测定的FOXO3a的低水平与预后密切相关。这一信号通路的重要介导物是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mTOR是细胞生长和增殖的中心调节物,在一组HCC中被激活。 mTOR抑制剂:雷帕霉素及其类似物依维莫司(everolimus)和坦西莫司(temsirolimus)用于肝移植后的免疫抑制治疗和晚期肾细胞癌的治疗。以mTOR抑制剂治疗小鼠HCC移植瘤可使肿瘤显著缩小和FOXO3a水平降低。 Perifosine是一新的口服alkylphosphocholine,作用于多个信号传导通路,包括Akt, MAPK和Jun。此药应用于13例HCC患者,每日剂量50 mg,观察到1例部分缓解和4例疾病稳定超过6个月,而无严重不良反应。 六、其他生长因子靶向受体 1. C-Met/HGF信号:HGF是肝损伤后肝细胞再生的关键分子,但HCC发生中c-Met/HGF下调的确切作用尚不清楚。一项18例HCC切除后患者的研究发现mRNA c-Met的高表达与早期相关,而与生存期无关。抗体和特异抑制剂正在研究中。 2. IGF: IGF与EGF信号的相互作用可能是某些肿瘤耐药的机制。阻断IGF-1受体和c-Met的分子正在进行早期临床研究。 3.Wnt-ß catenin通路:Wnt调节c-myc、cyclin D和survivin等致癌物。约1/3 HCV引起的HCC中发生Wnt激活。靶向这些通路的药物正在研究中。 4.PDGFR/c-kit: PDGF和PDGFR参与多个肿瘤相关的过程,包括肿瘤细胞自泌性生长刺激、肿瘤血管生成、肿瘤成纤维细胞的补充和调节和c-kit高表达等,已报道是HCC的预后因素。甲磺酸伊马替尼(imatinib)是靶向PDGFR、c-kit和Bcr-Abl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现为胃肠间质瘤和慢性髓性白血病的标准治疗。在一项Ⅱ期临床试验中,17例晚期HCC患者以伊马替尼治疗(400 mg/d),所有的患者的PDGFR和c-kit免疫组化染色均为阴性,只有5例患者治疗8个月后疾病稳定(SD),中位生存仅为3个月。可能须将此治疗集中于PDGFR/c-kit阳性的肿瘤,但HCC中不常见,仅为0~25%。这一结果表明PDGFR和c-kit作为HCC患者治疗的靶点尚存疑问。 七、靶向血管生成 生长中的肿瘤组织细胞受到供氧不足(缺氧)相关的生理应激和糖酵解代谢酸性产物累积的作用。对这些微环境应激的适应导致缺氧诱导因子(HIF)的分泌增加,激活一大批功能上参与血管生成的基因,如VEGF和PDGF。跨膜carbonic anhydrase isoform Ⅸ (CA Ⅸ)是HIF的直接靶点,用作缺氧的一个替代标记。肿瘤和间质也能分泌VEGF; VEGF作为内皮细胞(旁分泌)和肿瘤及间质细胞(自分泌)的生长刺激因子起作用。其他通路如Ras/Raf/MAPK, Akt/PI3K/mTOR和PTEN也可诱导VEGF。VEGF水平及微血管密度的增加是许多恶性肿瘤(包括HCC)的共同类型。靶向血管生成在HCC中因其富血管而倍受重视。 贝伐单抗(bevacizumab)是VEGF的单克隆抗体,有资料以单药或联合用药治疗HCC。根据RECIST,贝伐单抗看来比索拉非尼的肿瘤效应更大,但对生存期的影响仍不清楚。贝伐单抗也比EGFR抑制剂有更多的禁忌,在血管和肾脏损伤的患者中应避免应用。除了这些限制,也有资料提示贝伐单抗有出血高风险,个别患者导致死亡。 TSU-68是一种口服多激酶抑制剂(VEGFR, PDGF, FGFR)。在一项Ⅱ期研究中,35例Child-Pugh A/B级HCC患者给予400 mg/d的剂量,3例部分消退,6例病情稳定超过6个月,只有1例因毒性而中断。 沙利多胺(thalidomide)有多种功能:抑制血管生成,抑制间质细胞的生长和生存,改变细胞因子的生成和活性,改变黏附分子的表达和T细胞的激活。沙利度胺也已用于HCC患者,但其作用较弱,而且乏力和嗜睡等不良反应也使在癌症患者中的应用受限。 舒尼替尼(sunitinib)抑制VEGFR1-2, FLK, PDGFR,FLY3和c-kit等受体的多个酪氨酸激酶,其抗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