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兰茎腐病原菌尖孢镰刀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镰刀菌

形态学
形态学
镰刀菌的有性时期分别属于肉座菌科(Hypocreaceae)的赤霉属(Gillerella)、丛赤壳属(Nectria)、丽赤 壳属(Calonectria)和小赤壳属(Micronectriella)等。除Gillerella zea极为常见和易培养外,大部分种类在 培养基上较少形成子囊壳,而且有些种类至未发现有性时期,因此在镰刀菌鉴定上主要根据无性时期的形态特征。
简介
简介
在分类学上,镰刀菌无性时期原属于半知菌亚门,有性时期为子囊菌亚门。自从1809年首先在锦葵科植物上 发现第一株镰刀菌,定名粉红镰刀菌以来,镰刀菌的种类已发现大约44种和7个变种。它们分布极广,普遍存在 于土壤及动植物有机体上,甚至存在于严寒的北极和干旱炎热的沙漠,属于兼寄生或腐生生活。
镰刀菌的有性时期分别属于肉座菌科的赤霉属、丛赤壳属、丽赤壳属和小赤壳属等。除Gillerella zea这 类镰刀菌极为常见和易培养外,大部分种类在培养基上较少形成子囊壳,而且有些种类未发现有性时期,因此在 镰刀菌鉴定上主要根据无性时期的形态特征。
分类
分类
镰刀菌的分类是当今世界上的一大难题。从1809年Link建立镰刀菌属以来,镰刀菌的研究已有200多年的历 史。由于镰刀菌形态变异大,人们常将不同形态的菌当作新种来描述,到了20世纪30年代,全世界出现了近千种 镰刀菌种名。1935年,德国的Wollenweber & Reinking出版了第一本镰刀菌专著(Die Fusarium),提出了镰刀 菌的第一个较完整的分类系统,成为镰刀菌属分类研究的基础。国际上存在10种不同的镰刀菌分类系统。19401957年,Snyder和 Hansen特别指出镰刀菌的变异性,认为镰刀菌分类必需用单孢分离的方法,最可靠的鉴定性 状是大孢子的形状及小孢子和厚垣孢子的有无等。
镰孢霉(镰刀菌)的识别防治

镰孢霉(镰刀菌)的识别防治镰孢霉(镰刀菌)的识别防治福建龙海市九湖食用菌研究所 加入时间:2011-9-1 15:45:00 浏览数:264字体:大中小背景:纯白浅绿浅黄浅红浅兰镰孢霉,又叫镰刀菌、赤霉菌、猝倒病、枯萎病、萎缩病、黑腐病等。
四川人俗称“牛皮包”病菌和“疣巴病菌“。
[大家切记:镰孢霉不是链孢霉][发生情况]镰孢霉,属于真菌门,半知菌亚门,丝孢纲,瘤唑孢目,瘤唑孢科。
其是菌种生产和栽培过程中常见的杂菌。
它可以危害黄背木耳、蘑菇、银耳、平菇、香菇、鸡腿菇、茶薪菇等的子实体,更是食用菌菌种生产中常见的污染性杂菌。
染病子实体生长发育受阻,初期软绵呈失水状,菌柄从外到内变褐,有的整个菇体变褐,干腐但不烂。
在食用菌的菌种分离时,有的可受到期污染,在生产原种或栽培种时,如果用粪草料或棉子壳或锯木屑,一般不易看到该杂菌的侵染,但在麦粒培养基上,它的出现率相当高,成为麦粒菌种生产过程较难解决的主要污染杂菌。
[症状特点]菌种受污染初期,其菌丝白色,与蘑菇菌丝相似,但生长一段时间后,菌落下面的培养基或培养料会出现紫红色。
这是该杂菌菌丝生长过程中分泌出来的色素,也是诊断该杂菌的重要特征。
它与链孢霉菌和聚端孢霉菌的红色孢子有明显的区别。
在菌种分离及提纯扩大培养的过程中,受镰孢霉污染后长出白色菌丝,有的种可以使培养基变成紫红色。
培养料在污染镰孢霉之初,一般不易与食用菌的菌丝分开,往往在料面上长出的菌丝比较稀疏,颜色也没有食用菌的菌丝那样白。
当生长到一定程度时可形成分生孢子;菌落下面的培养基或培料出现紫红色,这是该杂菌菌丝生长过程中分泌的色素,也是我告诉茹农诊断该病害的重要依据。
镰孢霉既可寄生,又可腐生。
其属于木耳的主要病害。
同时还侵染双孢菇、姬松茸以及平菇、银耳等品种。
鸡腿菇上也有发生,但不明显。
它是食用菌制种中常见的竞争性病害。
培养料和覆土带菌是其主要的初侵染源,空气传播也是主要途径,病菇上产生的孢子可随水进行再侵染。
蝴蝶兰叶基腐病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研究

t mp r t r o h a t ra t r w s f u d t e 2 ℃ 。a d t a o h o i i g r n to 0。 r 2 ℃ .Th e e a u e f r t e b c e i o g o wa o n o b 6 n h tf r t e c n d a e mi a i n 2 Co 2 e p r n e f r i r wt s 6 o 7 Fo h a h g n S s o e o g r n t ,i r q ie i h h mi i . H ih H a g o t g o h wa t . s r t e p t o e p r s t e mi a e t e u r d h g u d t y g h mi iy a d mo s u e p o t d c n da g r n t n By a t r a i g l h n a k, t e s o e g r n to s u d t n it r r mo e o i i e mi a i . o le n t i t a d d r n g h p r e mi a i n wa e c u a e .S o t k,s o g n a d e r e d zm t o c n r to f5 0 mg ・L一 n 0 n o rg d p ra p r o n a b n a i a n e ta in o 0 c a d 1 0 0 mg・L s o d s r n 一 h we to g i h b t ee fc s o n i i v f t n F. o pr ug,wi h n i i n a e o 0 i e xs o l l t t e i h b t g r t f 1 0 h i o h y ei m r wt . P t e p rme y n t em c l u go h o x e i ntb
兰花茎腐病的发生与防治

摘要:兰花茎腐病是一种致病力很强的土传病害,传播速度快且极具隐蔽性,严重影响兰花的品质和产量。
该文主要介绍了兰花茎腐病的危害症状和发生规律,总结了兰花茎腐病的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方法。
关键词:兰花茎腐病;发病症状;发病规律;防治措施兰花在植物分类学上属兰科植物,是人们对兰科植物的统称,为世界著名花卉。
兰花生长在深山幽林,象征高洁典雅,与梅、竹、菊合称“四君子”。
兰花颜色优雅,清而不浊,叶形优美,花朵幽香,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兰花产业被视为高优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兰花的人工栽种主要采用盆栽,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盆栽兰花的病害越来越多,其中兰花茎腐病较严重。
兰花茎腐病为世界性病害,其病原菌分布较广,寄生能力强,是一种致病力很强的土传病害。
兰花发病后,茎杆的根颈部迅速枯萎、发黑、腐烂,随着病情的发展,叶片逐渐干枯,植株倒伏,若防治不及时,整盆兰花染病[1]。
为科学有效地防治兰花茎腐病,我们总结了兰花茎腐病的发病症状、发生规律和综合防治措施,供广大花农参考。
1发病症状兰花感染茎腐病后,发病症状常出现在兰花的假鳞茎,起初叶鞘和叶鞘靠近茎基部的部位产生水渍状病斑,病斑呈褐色,并逐渐变成深褐色或黑色,假鳞茎内部腐烂,发病中后期假鳞茎外部逐渐变为褐色[2]。
病菌通过维管束向上侵染,维管束出现条状、环状紫红色病斑[3],上部叶片逐渐变为褐色,并开始萎蔫下垂,最后整棵植株变黄枯萎。
兰花茎腐病的传播速度快且极具隐蔽性,盆内1棵植株发病后,其他植株迅速被病菌侵染。
2兰花茎腐病的病原菌兰花茎腐病为真菌性病害,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Schl ),属半知菌类从梗孢目瘤座孢科镰刀菌属,是一种土壤习居菌,寄主广泛,既可侵染植物又可在土壤中生存。
兰花茎腐病病原菌可在PDA (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平板上培养,菌落呈粉白微紫色絮状,菌丝致密呈白色;分生孢子梗以单瓶梗为主,分生孢子通常在瓶梗的顶部形成假头状,无色,纺锤形,直型或肾型,有单个间隔或没有间隔;大型分生孢子呈镰刀状,少量有弯曲,大多为3个间隔,顶端的细胞变尖,有时呈倒钩形状,多为间生、单生或顶生;厚壁孢子为卵圆形或近球形[4]。
茎腐病的病因与症状分析

随着病情加重,叶片开始变黄、枯萎 并脱落。
晚期症状
全株死亡
如果茎部病变严重且未得到及时治疗,整个植株会死亡。
根系病变
根部也可能会受到感染,出现腐烂现象。
04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01
02
03
04
轮作换茬
避免连作,合理安排茬口,选 择不同作物进行轮作换茬,降
低土壤中病原菌的积累。
清洁田园
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减少病 原菌的传播。
腐霉菌
腐霉菌也是引起植物茎腐 病的重要病原菌之一,可 导致根部和茎部的腐烂和 坏死。
疫霉菌
疫霉菌侵染植物后,可引 起植物茎部和叶片的坏死 和腐烂。
传播途径
土壤传播
病原菌可在土壤中存活,当植物 的根部接触到带菌土壤时,病原 菌就会通过伤口或气孔侵入植物
体内。
灌溉水传播
病原菌可通过灌溉水传播,当带菌 水接触到植物伤口时,病原菌就会 侵入植物体内。
熏蒸防治
利用熏蒸剂进行熏蒸防 治,密闭温室或大棚,
杀灭病原菌。
生物防治
利用拮抗微生物
植物提取物
通过筛选拮抗微生物,如细菌、真菌 等,利用其代谢产物抑制病原菌的生 长繁殖,从而达到防治病害的目的。
利用一些植物的提取物,如大蒜素、 苦参碱等,具有抗菌、抗病毒的作用 ,可以用来防治茎腐病。
生物农药
利用生物农药进行防治,如井冈霉素 、农用链霉素等,对茎腐病具有较好 的防治效果。
发病范围与影响
发病范围
茎腐病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特 别是在气候湿润、多雨的地区更 容易流行。
影响
茎腐病不仅导致植物产量减少, 影响农业生产效益,还可能破坏 生态环境,对植物多样性构成威 胁。
百合尖孢镰刀菌鳞茎腐烂病研究进展

百合是百合科 ( L i l i a c e a e ) 百合属( L i l i u m) 著名球根 花卉 , 其花 姿雅致 、 花色丰富 、 馨香宜人 , 是世界第五大鲜切花 , 同时
为土传病 害 , 土壤 、 种球 、 田间病残 体均可带菌 , 病菌几乎可 以 无 限期 地生 活在 土壤 中, 因而防治 十分 困难 。百合栽 培土壤 需严格 消毒 , 使百合生产成本增加 。
防治。化学 防治百合鳞茎腐烂病的关键是要做好百合种球消
毒 和苗期灌 根 , 在百合 种球播 种前 , 使用多 菌灵和福 美双浸 种, 可有效预防病害发生 “ ; 苗 期药液灌 根可 以减轻病情
的发展 。6 0 %百菌通 可湿 性粉剂 4 0 0倍 液 、 5 0 %代森锰 锌可
易断。地下鳞茎受害多从 根尖 变褐 开始 , 直达鳞茎盘 , 染病鳞 茎常从 鳞茎 盘上脱 落 , 严重时鳞茎腐烂 , 病株 于开花前提早枯
1 . 3 百合 鳞 茎腐 烂 病 的 防 治措 施
百合鳞茎腐烂病是 土传性病害 , 病菌 主要 以菌丝体 在鳞
茎内或以菌丝体 、 厚垣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 中越夏越 冬 , 成为 次年百合发病 的初侵 染来源 。因此 , 防治此病 应 以农业 措施 为基础, 在采取增施腐熟有机肥 、 实行水 旱轮作 、 深耕 晒垄 、 高 畦深沟 、 彻底清除 田间病残体 和精选种球的前提下 , 辅以化学
百合鳞 茎 腐 烂 病 的发 生 与 温 湿度 关 系密 切 。潘 其 云
有较高 的药用与食用价值 , 经济 价值 高 ; 但是百合也是一种较
草莓尖孢镰刀菌根腐病生防细菌的分离鉴定及抑菌作用的初步研究

草莓尖孢镰刀菌根腐病生防细菌的分离鉴定及抑菌作用的初步研究展开全文采用五点对峙法,从分离自土壤的436株细菌菌株中筛选对草莓根腐病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具有拮抗作用的细菌,筛选得到了3株稳定性好,具有较高拮抗活性的菌株w-25、w-79和w-181。
拮抗菌w-25对尖孢镰刀菌的抑菌带达到11.0mm,w-79和w-181的抑菌带分别达到5.4mm和6.4mm。
此外,这3株拮抗菌对草莓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草莓红中柱致病菌(Fragria ananassa)和草莓胶孢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等草莓致病真菌具有很强的拮抗作用,有一定的广谱抑菌活性。
此外,本试验筛选到的3株拮抗菌不仅在平板对峙实验中抑菌效果显著,而且在盆栽试验中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这3株菌株经过形态观察、理化分析和分子鉴定,认为w-25为荧光假单孢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 w-181和w-79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对w-25菌株拮抗物质基本特性分析,结果表明w-25菌株在25.40℃下处理30min,能保持较好的抗菌活性,而60-120℃下,拮抗菌抗菌活性较低。
在pH为4-8介质处理12h后,抑菌活性保持在80%以上,但是在9-10碱性介质中,抑菌活性有所下降。
蛋白酶敏感实验中,w-25菌株拮抗活性物质对胰蛋白酶和胃蛋白酶不敏感,而对蛋白酶K敏感。
对w-25菌株拮抗活性物质进行了初步检测,结果表明在嗜铁素检测实验中,w-25拮抗菌能产生嗜铁素。
用特异性引物PHL2a/2b进行w-25菌株2,4-DAPG(抗生素2,4-二乙酰基间苯二酚)基因PCR检测,经测序验证w-25菌株存在2,4-DAPG。
而几丁质酶实验中,则发现拮抗菌株w-25不能产生几丁质酶。
显微观察发现拮抗菌代谢产物会破坏致病菌尖孢镰刀菌菌丝形态,电镜观察发现致病菌细胞器溶解,细胞内液泡变大。
这个药是枯萎病、根腐病、茎腐病、赤霉病等真菌病害的克星!

这个药是枯萎病、根腐病、茎腐病、赤霉病等真菌病害的克星!镰刀菌,有时也叫镰孢菌,侵染范围非常广,是发生最普遍的根部病害病原菌之一。
目前镰刀菌引起的病害有,花生根腐病、辣椒根腐病、小麦赤霉病、西瓜枯萎病、棉花枯萎病、茄子枯萎病、玉米茎腐病、穗腐病及苗枯病等病害,现在我们来理一理镰刀菌的身份、性格、症状、发生规律和防控策略。
这个药是枯萎病、根腐病、茎腐病、赤霉病等真菌病害的克星!一、病害分布镰刀菌长期栖息于土壤中,属于土壤习居菌,也是土传性病原菌。
尽管在土壤中可以躲避紫外线的伤害,但土壤的生态环境远比地上复杂得多,镰刀菌必需要有各种本领去适应。
因此,它的繁殖体多种多样,有小型分生孢子、大型分生孢子、厚垣孢子,大型分生孢子有时候产生于分生孢子座上,有时候在分生孢子表面上还有粘液层(粘分生孢子团),个别种的镰刀菌还可以产生菌核(比如腐皮镰孢菌蚕豆专化型侵染造成的蚕豆根腐病)。
镰刀菌是土壤中特别丰富的微生物群落成员,绝大多数是腐生菌,有的是昆虫和线虫的病原菌,有的可以分解纤维素降解有机物,有的降解酚类、氰化物、多环芳烃类等,如果科学利用,会在环保和土壤改良上发挥出巨大的潜力。
引起植物病害的镰刀菌有很多种类,仅《中国农作物病虫害》中就收录了65种,其中最多的是枯萎病和根腐病,当然也有臭名昭著的小麦赤霉病和玉米茎腐、穗腐病。
曾经因为无脑媒体的报导给海南蕉农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的香蕉巴拿马病,也就是枯萎病,是由尖镰孢菌古巴专化型侵染造成的。
尖镰刀菌的其它专化型还侵染造成西瓜枯萎病、棉花枯萎病、茄子枯萎病,相当于宣判了这些作物不能在同一块地上连续种植。
腐皮镰刀菌等引起的花生根腐病、辣椒根腐病、草莓再植病等也是这些作物上最需要土壤处理和种子处理进行预防的病害。
禾谷镰刀菌和亚洲镰刀菌引起的小麦赤霉病不但造成小麦严重减产,还威胁着食品安全。
水稻恶苗病虽然是水稻上的一大类病害,但也从它的感病植株上发现了植物生长调节剂赤霉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兰茎腐病原菌尖孢镰刀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作者:姚锦爱黄鹏陈峰余德亿来源:《福建农业学报》2018年第02期摘要:为明确建兰茎腐病原菌尖孢镰刀菌的生物学特性,室内测定了温度、pH值、光照、碳氮源对病原菌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以及病原菌孢子的致死温度及时间。
结果表明:该病原菌生长及产孢最适温度为25℃、pH值为7、光照条件为12 h光暗交替、碳源为a-乳糖、氮源为NaNO2,病原菌孢子的致死温度及时间为55℃水浴5 min。
研究结果可为建兰茎腐病的有效防控措施的选择奠定基础。
关键词:建兰;茎腐病;尖孢镰刀菌;生物学特性中图分类号:S 43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384(2018)02-190-05Abstract: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athogenic Fusarium oxysporum, which causes stem rot disease on Cymbidium ensiflium, were studied. Effects of temperature, pH, light, and carbon and nitrogen sources on the hyphal growth and sporulation of the pathogen were examined. In addition, the lethal temperature and time of F. oxysporum spores were determin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ptimal conditions for the growth and sporulation of the pathogen were 25℃, pH 7, 12-h-L∶12-h-D exposure, lactose monohydrate for carbon, and NaNO2 for nitrogen. The lethality of the spores was 5 min in 55℃ water.The study provided reference for the effective control of stem rot on C.ensifolium.Key words: Cymbidium ensifolium; stem rot; Fusarium oxysporum;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建兰Cymbidium ensifolium是兰科Orchidaceae兰属Cymbidium多年生单子叶草本植物,在我国民间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植物学界以其主产地福建命名,是福建传统特色花卉及主要出口创汇花卉[1]。
现阶段,建兰在福建省的种植模式以设施栽培为主,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和集约化栽培程度的提高,茎腐病的发生逐年加重,影响了建兰的生长发育和观赏、经济价值,做好该病的防控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故需通过研究明确其发生及为害情况、病原菌种类及生物学特性、田间快速检测及防控策略等。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花果病虫害生态调控课题组已在漳州、龙岩和三明等地建兰种植区实地调查了茎腐病的发生及为害情况,并对该病的病原菌进行了分离、纯化和培养,通过致病性测定及rDNA-ITS和actin(肌动蛋白)基因序列分析,证明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这是该病原菌侵染导致建兰茎腐病在国内外的首次报道[4]。
本研究在此基础上,室内测定了温度、pH值、光照、碳氮源对该病原菌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以及病原菌孢子的致死温度及时间,以明确建兰茎腐病原菌尖孢镰刀菌的生物学特性,为有效防控该病害的发生与蔓延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1.1 供试材料建兰茎腐病原菌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从漳州、龙岩和三明等地建兰种植区采集的茎腐病病株中分离、纯化和培养得到,其ITS和ACT基因序列在GenBank上登录(登录号:KY798315、KY798316、KY798317和KY798318),菌株保存和活化均采用PDA培养基。
1.2 试验方法1.2.1 温度对病原菌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参考姚锦爱等[3-4]的方法,取菌龄一致、直径5 mm的菌苔接种于PDA培养基平板(d=9.0 cm,下同)中央,后分别置于5、10、15、20、25、28、30、35和40℃等9个温度的培养箱中黑暗培养,每个处理3次重复;培养7 d后,用十字交叉法测定菌落直径[5];再往每个处理的培养皿中加入10 mL无菌水,用灭菌玻片刮下分生孢子配制成孢子液,经3层纱布过滤后,用纽鲍尔(Neubauer)血球計数板在B203LEDTR型生物显微镜下观察、测定每个处理的产孢量。
1.2.2 pH值对病原菌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取高压灭菌后的PDA培养基保温在50℃水浴中,经无菌操作用0.1 mol·L-1 HCl或0.1 mol·L-1 NaOH溶液将PDA培养基pH值调节成3.0、4.0、5.0、6.0、7.0、8.0、9.0、10.0、11.0等9个酸碱度,每个处理3次重复,再倒平板;待平板冷却后接入菌龄一致、直径5 mm的菌苔,于25℃培养箱中黑暗培养7 d后,采用1.2.1的方法测定菌落直径和产孢量。
1.2.3 光照对病原菌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取菌龄一致、直径5 mm的菌苔接种于pH值为7的PDA培养基平板,后分别置于完全光照(3 000 lx荧光灯)、完全黑暗和12 h光暗交替等3种光照条件的25℃光照培养箱中培养,每个处理3次重复;培养7 d后,采用1.2.1的方法测定菌落直径和产孢量。
1.2.4 碳源对病原菌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采用真菌生理培养基(NaNO3 1.0 g、KH2PO4 0.5g、MgSO4·7H2O 0.5 g、碳源5.0 g、琼脂15.0 g、蒸馏水1 000 mL)为基础培养基,分别以葡萄糖、蔗糖、麦芽糖、D-果糖、a-乳糖、甘露醇和淀粉等为碳源,制成7种pH值为7的培养基平板[3],以不加碳源为对照(CK),共8个处理,每个处理3次重复;在7种培养基平板和对照中,分别接入1块菌龄一致、直径5 mm的菌苔,再置于25℃的培养箱,12 h光暗交替培养7 d,后采用1.2.1的方法测定菌落直径和产孢量。
1.2.5 氮源对病原菌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采用真菌生理培养基(氮源1.0 g、琼脂15.0 g、KH2PO4 0.5 g、MgSO4·7H2O 0.5 g、a-乳糖 5.0 g、蒸馏水1 000 mL)为基础培养基,分别以KNO3、NH4Cl、NH4NO3、NaNO2、赖氨酸等为氮源,制成5种pH值为7的培养基平板[3],以不加氮源为对照(CK),共6个处理,每个处理3次重复;在5种培养基平板和对照中,分别接入1块菌龄一致、直径5 mm的菌苔,再置于25℃的培养箱,12 h光暗交替培养7 d,后采用1.2.1的方法测定菌落直径和产孢量。
1.2.6 病原菌孢子致死溫度及时间的测定以上述试验结果为条件培养病原菌7 d,后往培养皿中加入适量无菌水,在400倍生物显微镜下配制每视野20~30个孢子的悬浮液;取18个2 mL离心管,每管加1 mL孢子悬浮液,分别置于45、50、55℃的恒温水浴锅中5、10、15、20、25和30 min,后迅速将离心管再浸入4℃水中冷却,每个处理取60 μL孢子悬浮液于洁净载玻片上制成悬滴,放入培养皿一同置于25℃的光照培养箱中黑暗、保湿培养12 h,后将载玻片置于400倍生物显微镜下统计孢子萌发率(每处理统计300个孢子)。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利用DPS 7.05数据处理软件的DMRT检验法,对该病原菌在不同温度、pH值、光照、碳源和氮源下的菌落直径和产孢量,以及病原菌孢子在不同高温及水浴时间下的孢子萌发率进行多重比较,分析差异显著性。
2 结果与分析2.1 温度对病原菌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由表1可知,病原菌在5℃和40℃时无法生长,在其他7个温度时均能生长;病原菌在5、10和40℃时无法产孢,在其他6个温度时均能产孢。
生长速度以28℃最快,培养7 d后菌落直径可达85.30 mm,显著大于其他8个处理;其次是25℃和30℃,生长也较快,两者差异不显著;后依次是20、15、35和10℃,相互间差异显著。
产孢量以25℃最高,每皿达58.73×106孢子,显著大于其他8个处理;后依次是28、30、20、35和15℃,相互间差异显著。
综合评判病原菌的生长和产孢量,推定该病原菌培养的最适温度为25℃,在此温度下病原菌既能快速生长,又能获得最高产孢量。
2.2 pH值对病原菌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由图1可知,病原菌在pH值3~11时均能生长和产孢。
生长速度以pH值6和7最快,培养7 d后菌落直径可达84.33和84.00 mm,两者差异不显著,但显著大于其他7个处理;其余依次为pH值5、8、9、4、10、11和3。
产孢量以pH 值7时最高,达59.77×106孢子·皿-1,显著大于其他8个处理;后依次是pH值6、5、8、9、10和4,相互间差异显著;pH值11和3较低,最多也仅4.63×106孢子·皿-1,显著低于其他处理。
可见该病原菌培养的最适pH值为7。
2.3 光照对病原菌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由图2可知,病原菌在3种光照条件下均能生长和产孢。
生长速度和产孢量,均以12 h光暗交替最快和最高,培养7 d后菌落直径和产孢量分别达87.33 mm和58.57×106孢子·皿-1,均显著大于其他2个处理;其次是完全黑暗,最后是完全光照,两者差异显著。
可见,12 h光暗交替是保证病原菌生长及产孢的最适光照条件。
2.4 碳源对病原菌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由图3可知,病原菌在7种碳源和对照(CK)中均能生长和产孢。
生长速度以a-乳糖最快,培养7 d后菌落直径可达60.33 mm,显著大于其他6个处理和对照(CK);接着依次为麦芽糖、淀粉、葡萄糖、蔗糖、D-果糖和甘露醇;最后是对照(CK),显著小于其他处理。
产孢量也以a-乳糖最高,达37.97×106孢子·皿-1,显著大于其他6个处理和对照(CK);接着依次为甘露醇、淀粉、蔗糖和葡萄糖、对照(CK)、麦芽糖和D-果糖。
可见a-乳糖是保证病原菌生长及产孢的最适碳源。
2.5 氮源对病原菌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由图4可知,病原菌在5种氮源和对照(CK)中均能生长和产孢。
生长速度以KNO3最快,培养7 d后菌落直径可达59.67 mm,显著大于其他4个处理和对照(CK);其余依次为赖氨酸、对照(CK)、NaNO2、NH4NO3、NH4C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