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上音乐 第2课悠扬民歌
2024-2025学年 人音版六年级上册第2课民歌悠扬 演唱《妈妈格桑拉》音乐教案

人音版六年级上册《妈妈格桑拉》教案歌曲分析《妈妈格桑拉》是一首藏族民歌,歌曲旋律优美,歌词感人,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思念和感激之情。
这首歌适合六年级学生学习,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丰富他们的音乐视野。
歌曲的难度适中,节奏简单,旋律重复,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了解藏族民歌的音乐特点,感受藏族的民俗风情。
2、能够用正确的姿势和呼吸方法演唱歌曲,用歌声表达对母亲的爱。
3、通过学习,能够为歌曲划分乐段。
教学重难点1、感受藏族民歌的音乐特点。
2、学生用正确的姿势和呼吸方法演唱。
3、能够用正确的姿势和呼吸方法演唱歌曲,用歌声表达对母亲的爱。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1、师生问好!2、发声练习。
二、新课导入1、视唱下面的旋律,并说出这一旋律来自哪个地区的民歌。
(藏族民歌)2、课件出示图片藏族服饰。
3、藏族简介:藏族,是中国的56个民族之一,是青藏高原的原住民。
在中国境内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和四川省西部,云南迪庆、甘肃甘南等地区,此外印度、不丹、美国、加拿大、欧洲、澳洲等地区也有藏族分布。
拉萨是藏族人心中的圣地。
目前全世界藏族人口约750万左右,中国境内约700万(2016年),藏裔人口保守估计在1000万以上。
4、导入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藏族民歌《妈妈格桑拉》。
三、新课学习1、初步聆听:歌曲的速度、情绪是怎样的?速度:稍慢情绪:深情地2、你知道“妈妈格桑拉”是什么意思吗?(“格桑拉”是一句藏语,“格桑”表示幸福,“拉”表示对人的尊敬,“妈妈格桑拉”就是祝妈妈幸福。
)3、再次聆听:边听边跟着小声哼唱;思考歌曲可以分为几个乐段?(歌曲可以分为2个乐段)第一乐段讲述了母子情深。
第二乐段可以感受到对妈妈的爱在心头涌动。
4、歌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歌曲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唱出了对妈妈的爱。
5、学唱歌曲。
①跟琴视唱旋律,注意唱好切分节奏。
②音乐小知识了解附点节奏在歌曲中的唱法,学习从头反复记号记号。
新人音版六年级上册音乐全册教案和教学反思之第二课悠扬民歌

新人音版六年级上册音乐全册教案和教学反思之第二课悠扬民歌教学目标:1、能记住乐曲《小河淌水》的主题旋律,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乐曲与声乐曲的不同感受。
2、聆听乐曲《迪克西岛》,感受乐曲悠然自得的情绪,认识并听辨出短笛持音色。
3、能用深情、饱满的声音背唱歌曲《妈妈格桑拉》,并能以边唱边跳舞蹈的形式表达自己祝福妈妈幸福之情。
4、能用欢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感受歌曲欢乐、喜悦的情绪,并能与同伴用多种形式表演。
教学重点:能用深情、饱满的声音背唱歌曲《妈妈格桑拉》,并能以边唱边跳舞蹈的形式表达自己祝福妈妈幸福之情。
教学难点:感受和体验民歌的特点与魅力,从而加深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时间;三课时第1课时妈妈格桑拉教学内容:聆听妈妈格桑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复习旧歌,通过让生谈藏族风土人情,引入对歌曲《妈妈格桑拉》的学习。
二、新课教学。
1、视唱全歌乐曲,生跟着教师的琴声哼唱旋律,说说是哪个地区的民歌。
2、播放歌曲的音乐,让生寻找与之共同的音调,从而导入歌曲的学习。
3、初听歌曲,理解情感。
(1)教师介绍歌名的含义。
妈妈格桑拉的意思是指妈妈幸福。
(2)初听歌曲,理解歌曲的情感。
歌曲是反映妈妈的幸福,还是祝愿妈妈幸福?生从歌词、情绪、速度上谈谈自己对歌名的理解。
4、学唱歌曲,体验情感。
(1)跟琴学唱歌曲旋律。
(2)带着对妈妈的深情祝愿,再唱歌谱。
(3)有感情地朗读歌词,学唱歌曲。
(4)合唱部分通过分小组、分乐句自主学唱,各分声部都熟练地演唱后再合成。
(5)对比聆听齐唱、合唱和领唱、合唱的不同效果。
三、全课小结。
1、师生共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2、小组、师生、生生互评。
最新六年级音乐《悠扬民歌》优质课件

学唱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
聆听歌曲
15
学唱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
16
学唱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
17
学唱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
18
欣赏乐曲《迪克西岛》
回顾乐曲《口哨与小狗》
19
欣赏乐曲《迪克西岛》
聆听歌曲
20
欣赏乐曲《迪克西岛》
21
欣赏乐曲《迪克西岛》
22
学吹竖笛《箫》
23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今天我们一起学唱了歌曲《妈妈格桑拉》以及欣赏了 乐曲《小河淌水》,从这两首歌曲中我们感受到了不同民族 的音乐魅力,也看到了音乐中不同音乐形式的表达。希望大 家课下也找一些相关的歌曲进行学习与聆听,不断提高自己 对音乐的感受力。
11
Thank You!12来自悠扬民歌第2课时
13
同学们了解彝族吗?
14
悠扬民歌
第1课时
1
西藏
2
学唱歌曲《妈妈格桑拉》
聆听歌曲
3
学唱歌曲《妈妈格桑拉》
4
学唱歌曲《妈妈格桑拉》
5
表现歌曲《妈妈格桑拉》
6
欣赏管弦乐《小河淌水》
简介作品以及作曲家
7
欣赏管弦乐《小河淌水》
聆听歌曲
8
欣赏管弦乐《小河淌水》
聆听独唱版《小河淌水》
9
欣赏管弦乐《小河淌水》
10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对中外民歌有了更深的了解与 认识。不仅加深了对彝族民歌的认识也了解了美国民歌的特 色。在今后的学习中,希望大家能够更加深入的感受和体验 民歌的魅力,从而提高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24
Thank You!
25
第二课悠扬民歌教案妈妈格桑拉[001]
![第二课悠扬民歌教案妈妈格桑拉[001]](https://img.taocdn.com/s3/m/327eac4a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c2.png)
第二课悠扬民歌教案妈妈格桑拉[001]一、教学目标1.了解民歌《妈妈格桑拉》的歌词和曲调。
2.学习歌曲的基本节奏和音阶。
3.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合唱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歌曲《妈妈格桑拉》的歌词和曲调。
2.歌曲的基本节奏和唱法。
3.合唱与合作听力训练。
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新课1.让学生回顾上一课学习的内容,复习歌曲《小兔子乖乖》的歌词和唱法。
2.引入新课《妈妈格桑拉》,与学生分享这首民歌的背景和意义。
步骤二:学习歌曲的歌词和曲调1.向学生展示《妈妈格桑拉》的歌词,并逐句解释歌词的含义。
2.唱跟读歌词,让学生掌握歌曲的基本曲调和节奏。
步骤三:学习歌曲的基本节奏和音阶1.引导学生跟随节奏拍手,感受歌曲的基本节奏。
2.学习歌曲的基本音阶,将其与简单的乐器结合,如手拍、木鱼等,让学生更好地感受音乐的韵律。
步骤四:合唱与合作听力训练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不同的歌词部分。
2.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合唱,强调合作和听力训练的重要性。
3.加强练习,让学生在合唱过程中更加熟练自如地把握歌曲的节奏和曲调。
四、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2.通过合唱演练,评估学生对歌曲基本节奏和曲调的掌握程度。
3.进行学习反馈,鼓励学生积极表达意见和建议。
五、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参与合唱比赛,展示他们对歌曲的理解和演唱能力。
2.邀请音乐专家或老师来学校进行音乐分享和指导,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
3.在学校音乐会或文艺汇演中,由学生表演《妈妈格桑拉》,展示他们的音乐才华。
以上是关于第二课悠扬民歌教案妈妈格桑拉的简要内容介绍和教学步骤安排。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和欣赏民歌《妈妈格桑拉》,提升他们的音乐素养和合作意识。
教师应该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和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歌曲的歌词、曲调和节奏。
如此,学生将能够在音乐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
小学音乐人音版六年级上册2悠扬民歌《聆听 小河淌水》比赛获奖教案优质课公开课优秀教案

小学音乐人音版六年级上册2悠扬民歌《聆听小河淌水》比赛获奖教案优质课公开课优秀教案
1教学目标
根据《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同时考虑音乐课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将《邮递马车》教学目标确定为: ①.知识和能力目标:能够感受歌曲中渐强和渐弱的变化以及十六分音符和听辨歌曲中变音记号在歌曲中的准确运用。
感受歌曲旋律变化和节奏特点
②情感与评价目标:指导学生用活泼欢快的学生演唱歌曲,让学生在清新优美的旋律中,感受日本歌曲的风格特点同时体验马车奔驰向前及赶马车邮递员的愉快心情。
③. 方法与途径:通过对歌曲内容的学习,让学生感受亚洲民族的风格特点,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世界多元音乐文化。
④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运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形象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歌曲内容。
2学情分析
这首歌曲创作于1951年12月,1952年由日本歌手冈本敦郎演唱。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我国逐渐传唱。
《邮递马车》是家喻户晓、流传最广的日本歌曲。
歌曲表达了生活在边远牧场上的青年们盼望那每天一趟的邮递马车给他们带来那信函时的喜悦心情。
整首歌曲洋溢着欢乐。
整体单元情境导学提质培优童真赋能——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悠扬民歌》教学案例

整体单元情境导学提质培优童真赋能——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悠扬民歌》教学案例随着新课标的深入,提出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进入了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新阶段。
小学音乐学科素养是指在学科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性表现。
关注学生发展,其所指的核心素养又可以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双减”政策下,教师如何通过教育教学,逐步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显得至关重要。
单元整体教学的设计是围绕单元主题将一个单元内的知识结构化、系统化、科学化的过程;是帮助学生形成音乐关健审美和认知能力高效途径。
单元框架结构化梳理,基于学科核心素养下的单元整体教学目标以及体现音乐学习特点的单元整体教学内容,是教师直接指向学科学生能力培养、有效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的重要途径。
以义务教育教科书(人音版)六年级上册《悠扬民歌》此单元的教学为例:本科以民歌为主题,以“悠扬民歌”这一人文主题命名,选取的内容为根据民歌改编或以民歌音调作为创作素材的作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及实践活动,感受和体验民歌的特点与魅力,从而加深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一、以音乐学科性质为切入点的单元框架结构本单元中,选编的聆听作品有两首:以美国民歌改编的《迪克西岛》旋律悠然自得;以云南同名民歌为素材的管弦乐作品《小河淌水》优美抒情。
欣赏中,学生能够从歌曲中感悟到不同乐器所带来的不同音乐享受。
同时,在对比欣赏的过程中,学生既能够享受到明月高照、微风轻拂、溪水潺潺的动人情景,感受曲目的质朴自然,曲调婉转,意境幽美;还能够在乐曲的切换中进入到美国民歌的世界。
通过整合下的课堂学习,学生感悟不同地区的民族歌曲的风格变化,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世界音乐的机会。
聆听欣赏的本意是对音乐作品的鉴别和欣赏,或者是认真地欣赏与回味音乐作品。
单元整体教学下的音乐欣赏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中享受音乐作品的同时对音乐作品更加深入的理解、体验、学习和认知。
六年级音乐上册第2课悠扬民歌妈妈格桑拉课件人音版
歌曲学唱
整体感知歌曲 掌握歌曲的演唱 Nhomakorabea整 体 感 知 、 学 唱 歌 曲
舞蹈编创
用舞蹈动作来表达 对妈妈的爱
学一学,跳一跳
除了刚才的那些动作,你还可以编创 出哪些藏族舞蹈动作呢?
“格桑拉”是一句藏语,“格桑”表 示幸福,“拉”表示对人的尊敬,“妈 妈格桑拉”就是祝妈妈幸福的意思。
接下来让我们再次欣赏歌曲,同学们 可以用“la”跟唱。
1.歌曲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对妈妈深深的爱与祝福……
2.这首歌的情绪、速度是怎么样的?
优美,深情的情绪,演唱时要用 稍慢的速度,唱出心中对妈妈的感激 之情……
《世上只有妈妈好》,是一首家喻户 晓的歌,它唱出了我们对妈妈的爱。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藏族人民生活 的地区,去听听藏族小朋友唱给妈妈的 一首歌。
妈妈格桑拉
CONTENTS
感受歌曲 歌曲学唱 舞蹈编创
感受歌曲
欣赏歌曲,感受歌曲 的情感、旋律、内容
今天要学习的是一首藏族歌曲,那你 知道“妈妈格桑拉”是什么意思吗?
小学音乐人音版 六年级上册2悠扬民歌《赶圩归来啊哩哩(节选)》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小学音乐人音版六年级上册2悠扬民歌《演唱赶圩归来啊哩哩(节选)》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1教学目标1、学习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能用活泼、亲切、富有弹性的声音和欢快、喜悦的情绪,多形式的演唱歌曲。
2、感受彝族音乐风格,学习简单彝族舞步,体验彝族风俗人情,增进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理解、尊重和热爱。
3、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民歌的热爱。
2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有较强的模仿、自学能力,且在之前的音乐学习中,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视唱能力,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主要通过模唱来掌握歌曲的旋律,另外,学生对少数民族的东西总是充满好奇,想多了解一些,所以通过课前预习、课前观看图片等方式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对彝族了解的更多,同时也给学习彝族的音乐做好铺垫。
3重点难点1、歌曲学唱能用活泼、亲切、富有弹性的声音和欢快、喜悦的情绪,多形式的演唱歌曲。
2、感受彝族音乐风格,拓宽民族文化视野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1【导入】教学导入1、同学们,我们国家是一个有着56个民族的大家庭,每个民族都有着不同的风俗。
每个民族的歌舞都有着独特的魅力。
2、初听范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民族风格浓郁的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出示课题)这究竟是哪个民族的呢?答案就在歌曲当中。
同学们可要仔细听好啰(播放歌曲)现在,大家知道这是哪个民族的歌曲了吗?对,彝族。
唉?你知道赶圩是什么意思?赶圩就是我们这儿说的赶集。
3、简介彝族(播放课件,背景音乐《赶圩归来啊哩哩》)下面,老师就带大家一起走进彝家山寨,去感受彝族的风土人情。
彝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
4再次聆听歌曲师:仔细聆听歌曲,想一想歌曲使用什么情绪演唱的,演唱的速度是怎样的?生回答(欢快、活泼的情绪。
中速稍快)再听歌曲,歌曲描述了怎样的画面?分别请学生说一说。
说说歌曲的拍号、强弱规律。
5.用lu模唱(慢速),并拍出歌曲的强弱拍。
6.再用da来模唱,然后把它换成拍手,拍出歌曲的节奏7、随琴演唱歌曲师问:歌曲中出现了许多衬词“阿里里”,这又表现了怎样的心情。
2悠扬民歌妈妈格桑啦教案小学音乐人音版六年级上册目标
2悠扬民歌妈妈格桑啦教案小学音乐人音版六年级上册目标第一篇:2悠扬民歌妈妈格桑啦教案小学音乐人音版六年级上册目标2、悠扬民歌——妈妈格桑啦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学唱《妈妈格桑拉》,启发学生怀着对母亲的赞赏之情;2、积极参与活动《献给妈妈的爱》,并从中体验和表达对妈妈的深情。
新设计:本课程面对的是六年级的学生,学生拥有一定的生活阅历,有丰富的情感,鉴于此我设计了一连串活动,让学生能在活动中学习,在体验中感受亲情。
【学情分析】:本课程面对的是六年级的学生,学生拥有一定的生活阅历,有丰富的情感,鉴于此我设计了一个活动——《献给妈妈的爱》。
在方式方法上,通过看(看亲子图片)→感→(对母爱进行评价)→听(听范唱)→唱(学唱歌曲)→演(表演演唱)→写(感谢妈妈的话)几个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参与感受、表现、体验音乐,在活动中学习,在体验中感受亲情。
重点难点:通过歌曲的演唱、表演等形式表达对母亲的爱与感激,从而激发学生对亲情的珍爱。
【教学过程】5.1 【教学活动】【导入】组织教学1、学生听着《世上只有妈妈好》音乐走进教室,让学生感受浓浓的母爱。
2、师生问好。
【导入】情景引入1、欣赏亲情图片《深深的母子情》说一说:感受到了什么?2、板书课题——《妈妈格桑拉》【活动】学习歌曲《妈妈格桑拉》(一)感受歌曲1、初听歌曲《妈妈格桑拉》(欣赏音乐音乐视频),了解歌曲内容,感受歌曲的优美与深情。
2、在听录音范唱,加深对歌曲的理解,带学生用“la”音轻声跟唱旋律。
(二)学唱歌曲1、指导学生轻声的有感情的朗读歌词,体验歌曲的意境。
2、师教唱曲谱,然后再弹琴逐句教唱歌曲。
3、师生进行歌曲接唱,检查学生对歌曲的掌握情况。
4、对歌曲进行情感处理。
要求:小组讨论应该用怎样的情绪来演唱,才能更好的唱出对妈妈的热爱之情?5、师伴奏,师生一起带着对妈妈的爱与感激之情,亲切、深情的演唱全曲。
(三)表现歌曲1、师生合作,用舞蹈展现与妈妈的情。
2、学生齐唱,用歌声唱出对妈妈的爱。
六上音乐第二课悠扬民歌3妈妈格桑拉
(5)对比聆听齐唱、合唱和领唱、合唱的不同效果。
三、全课小结。
1、师生共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2、小组、师生、生生互评。
唱出对妈妈的爱对妈妈的深情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一节好的音乐课应该给学生这样几个印象:一、音乐课很轻松,很快乐。二、音乐课很美。三、音乐课真有趣。四、每个人都有新的收获。其实这也正是课程基本理念“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的体现。
歌曲《妈妈格桑拉》是一首藏族风格特点的创作儿童歌曲。歌曲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唱出了对妈妈的爱。歌曲前部分节奏宽松承载着质朴而抒情的旋律,叙述着浓浓的母子深情。歌曲的第二部分是从赞颂妈
妈的爱转为歌唱性的呼唤音调,描绘了孩子对妈妈的依恋之情。我是这样确定教学目标的1、用柔和、亲昵的歌声,真挚的演唱歌曲。2、启发学生懂得珍惜父母的爱,有孝顺父母和感恩的意识与情感。教学重点是用柔和亲昵的歌声、真挚的感情演唱歌曲,表达对妈妈的爱。教学难点是较好地把握歌曲的演唱情绪
(2)初听歌曲,理解歌曲的情感。歌曲是反映妈妈的幸福,还是祝愿妈妈幸福?生从歌词、情绪、速度上谈谈自己对歌名的理解。
4、学唱歌曲,体验情感。
藏族民歌感受对歌曲的学习有激励
(1)跟琴学唱歌曲旋律。
(2)带着对妈妈的深情祝愿,再唱歌谱。
(3)有感情地朗读歌词,学唱歌曲。
(4)合唱部分通过分小组、分乐句自主学唱,各分声部都熟练地演唱后再合成。
课 题
第二课悠扬民歌
课时
第三课时
课型
唱歌课
教学目标
1、能用深情、饱满的声音背唱歌曲《妈妈格桑拉》,并能以边唱边跳舞蹈的形式表达自己祝福妈妈幸福之情。
2、能用深情、饱满的声音背唱歌曲《妈妈格桑拉》,并能以边唱边跳舞蹈的形式表达自己祝福妈妈幸福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1、能记住乐曲《小河淌水》的主题旋律,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乐曲与声乐曲的不同感受。
2、聆听乐曲《迪克西岛》,感受乐曲悠然自得的情绪,认识并听辨出短笛持音色。
3、能用深情、饱满的声音背唱歌曲《妈妈格桑拉》,并能以边唱边跳舞蹈的形式表达自己祝
福妈妈幸福之情。
4、能用欢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感受歌曲欢乐、喜悦的情绪,并能
与同伴用多种形式表演。
教学重点:能用深情、饱满的声音背唱歌曲《妈妈格桑拉》,并能以边唱边跳舞蹈的形式表
达自己祝福妈妈幸福之情。
教学难点:感受和体验民歌的特点与魅力,从而加深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1课时 妈妈格桑拉
教学内容:聆听妈妈格桑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旧歌,通过让生谈藏族风土人情,引入对歌曲《妈妈格桑拉》的学习。
二、新课教学。
1、视唱全歌乐曲,生跟着教师的琴声哼唱旋律,说说是哪个地区的民歌。
2、播放歌曲的音乐,让生寻找与之共同的音调,从而导入歌曲的学习。
3、初听歌曲,理解情感。
(1)教师介绍歌名的含义。妈妈格桑拉的意思是指妈妈幸福。
(2)初听歌曲,理解歌曲的情感。歌曲是反映妈妈的幸福,还是祝愿妈妈幸福?生从歌词、
情绪、速度上谈谈自己对歌名的理解。
4、学唱歌曲,体验情感。
(1)跟琴学唱歌曲旋律。
(2)带着对妈妈的深情祝愿,再唱歌谱。
(3)有感情地朗读歌词,学唱歌曲。
(4)合唱部分通过分小组、分乐句自主学唱,各分声部都熟练地演唱后再合成。
(5)对比聆听齐唱、合唱和领唱、合唱的不同效果。
三、全课小结。
1、师生共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2、小组、师生、生生互评。
第2课时 小河淌水
教学内容:聆听《小河淌水》,学唱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
教学目标:
1、聆听三个《小河淌水》的不同版本片段,对比它们的异同点。
2、学会演唱《赶圩归来啊哩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全班齐唱《妈妈格桑拉》。
二、新课教学。
1、聆听三个《小河淌水》的不同版本片段,对比它们的异同点。
2、简介云南民歌《小河淌水》,感受歌曲所表现的意境。
(1)教师简单介绍歌曲。
(2)学生跟着音乐哼唱歌曲的第一乐句。由于单调高,注意保护嗓子,通过哼唱,加深对
旋律的熟悉与记忆。
3、完整聆听乐曲,引导学生从音色与器乐的表现形式上谈谈对乐曲的感受。
(1)你听到乐曲有哪些乐器演奏?
(2)管弦乐队与钢琴演奏、人声演唱相比,你认为哪一种表现形式在表达歌曲的意境、感
情上更细腻、更丰富?
4、教师简单介绍管弦乐及作者。
5、再次完整聆听乐曲。
6、演唱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
(1)简介歌曲的创作背景。
(2)学唱歌曲,体验歌曲情绪。
(3)为歌曲伴奏,表现歌曲情绪。
(4)用多种表现形式表演歌曲,渲染歌曲气氛。
三、全课小结。
1、师生共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2、小组、师生、生生互评。
第3课时 迪克西岛
教学内容:聆听乐曲《迪克西岛》,学吹竖笛《箫》。
教学目标:
1、感受乐曲悠然自得的情绪,认识并听出短笛的单色。
2、学习竖笛的吹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竖笛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听乐曲《口哨与小狗》,边听边随着音乐的节拍做律动,并模拟吹着口哨与小狗散步情景。
二、新课教学。
1、初听乐曲《迪克西岛》片段,在律动自然导入乐曲的聆听,听后议一议:乐曲的情绪是
怎样的,它与《口哨与小狗》在音色和情绪上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2、再听乐曲第一部分,认识短笛,记住短笛的音色。
(1)乐曲除了有口哨吹奏外,你还听到什么乐器在演奏?
(2)出示短笛的图片或实物,认识短笛的形状、音色特点及演奏姿势。
(3)听辨乐曲中短笛和口哨的音色,并用动作表达。
3、完整聆听乐曲,听出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重复。
4、教学生学吹竖笛。
三、全课小结。
1、师生共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2、小组、师生、生生互评。
教学反思 反思: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特别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所有音乐作品的欣赏、分析、创
造都是为了培养和 发展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和音乐表现能力,并让学生以审美的
眼光欣赏音乐作品。音乐还是一门实践性的操作性很 强的课程,尤其在表现领域更体现
了这一特点,长期以来,我们的高中音乐课堂在注重学生感官体验的同时,却忽 略了对
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的培养,我们一直认为活泼、律动的音乐课是小学和初中的音乐课特点,
而高中音乐课 堂应该是知性的,理性的。但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所表现出的热情
与活跃,积极与投入改变了我的看法。但 还是有不足之处:
1、采用集体大课教学,无法对学生个体的歌唱问题进行纠正,因此学生个体的歌唱能力提
高缓慢。仍然达不到理想的 要求,常常有齐唱如花,个别唱如草的感叹。
2、声乐课堂作业的完成情况不佳,许多同学下课后根本没练习,连歌词都记不了,在学习
的监管上要加强。
3、在课堂教学中没有让学生的个唱能力得到展现,不利于学生个性特征的发挥,也不利于
学生学习兴趣的进一步激 发。今后在课堂上应让更多的学生起来范唱,正面的、反面
的都可以,这样能帮助大家树立声乐学习的正确认识, 对声音的正确概念有比较明确的
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