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现代小卫星技术
低轨卫星通讯的工作原理与技术

低轨卫星通讯的工作原理与技术在现代社会,通讯技术正以迅猛的速度发展,人们的生活离不开通讯。
低轨卫星通讯作为一种新型的通讯方式,正在逐渐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那么,低轨卫星通讯到底是如何工作的呢?本文将就低轨卫星通讯的工作原理与技术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低轨卫星通讯的基本原理。
低轨卫星通讯是指利用在地球周围轨道运行的人造卫星来实现通讯的一种方式。
与传统的地面通讯相比,低轨卫星通讯有着许多优势。
首先,由于通信卫星处于约160至2000公里的低地球轨道上,相对于地球表面上的通讯基站,低轨卫星通讯的传输时延更低。
其次,低轨卫星通讯的信号传播损耗较小,可靠性更高。
再次,由于卫星喷气发动机维持轨道所需的能量较小,低轨卫星通讯的能源消耗也相对较低。
因此,低轨卫星通讯被广泛应用于移动通信、卫星导航和地球观测等领域。
其次,我们来了解一下低轨卫星通讯的具体技术。
低轨卫星通讯借助自身的卫星网络以及地面设备来实现通讯。
首先,低轨卫星通过地面站提供的信号进行通信。
地面站向卫星发送信号,并接收来自卫星的信号。
通信卫星将接收到的信号放大并转发给目标地面站。
其次,低轨卫星通讯通过卫星间的互联互通实现全球覆盖。
低轨卫星网络中的每颗卫星都会将接收到的信号转发给其他卫星,从而实现信息的传递。
这种互联互通的方式使得低轨卫星通讯具备了无缝切换和大范围覆盖的能力。
此外,低轨卫星通讯还广泛应用了多址技术和编码技术。
多址技术允许多个通信信号同时传输,提高了信道利用率。
编码技术能够提高通信的安全性和抗干扰能力,确保信息传递的可靠性。
除此之外,低轨卫星通讯还面临一些挑战与问题。
首先是轨道衰减问题。
由于低轨卫星处于较低的轨道上,会频繁进入地球的影子区域,导致通信中断。
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包括增加卫星数量,以及建设地球覆盖率更高的卫星网络。
其次是通信容量问题。
低轨卫星通讯系统需要处理大量的通信数据,因此,提高通信容量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目前,低轨卫星通讯系统正在通过提高卫星的处理能力和增加卫星数量来解决这一问题。
现代追踪识别技术与应用

现代追踪识别技术与应用现代追踪识别技术与应用追踪识别技术是一项广泛应用于生物学、地球物理学、环境科学、交通管理、军事等领域的技术。
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追踪识别技术不断创新,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拓展。
现代追踪识别技术主要包括全球定位系统(GPS)、卫星遥感、传感器、计算机视觉等。
其中,GPS技术是目前最为普遍和成熟的追踪识别技术之一。
它利用卫星信号和地面接收装置实现定位追踪,适用于航空、海洋、陆地等各种场景,能够精确、实时地追踪目标。
卫星遥感技术则是通过卫星对地面进行观测,利用遥感图像来追踪地面物体变化和运动状态,适用于研究自然环境、农业资源、城市规划等领域。
传感器技术则是通过感知目标的运动、声、光等信号,实现目标追踪和识别。
计算机视觉技术则是将数字图像处理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目标识别和追踪,适用于自动驾驶、工业自动化、安防监控等领域。
除了以上的技术外,近年来还出现了一种新型的追踪识别技术:区块链技术。
区块链技术以无需信任为前提,采用去中心化的、可追溯的分布式记账方式,实现了全局共识的达成,可以对某些物品、资产、数据等进行追踪和验证。
例如,可以利用区块链技术追踪识别一件艺术品的真伪、历史等信息,保障其价值和保护其版权。
追踪识别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军事领域,追踪识别技术可以帮助军方监测战争态势和敌军情报。
在交通管理方面,追踪识别技术可以帮助交通管理部门实现智能调度和交通监管。
在环保领域,追踪识别技术可以帮助科学家研究气候变化、动植物迁徙等问题。
在工业自动化方面,追踪识别技术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在安防监控方面,追踪识别技术可以帮助保障公共安全和私人财产。
总之,随着科技的发展,追踪识别技术将会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
在这个时代,任何物体或数据都可以被追踪、识别和监管,这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数据分析是在大量数据的基础上,利用统计学、计算机科学和数据挖掘等技术,从数据中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为决策提供参考。
小学生航空航天知识 (2)

小学生航空航天知识1. 航空航天的定义航空航天是指关于航空器(如飞机、直升机等)和航天器(如火箭、卫星等)的研究、制造、运行和使用的学科领域。
它涉及到了航空工程、航天工程、航空航天技术等多个方面。
2. 航空的起源和发展航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古代对鸟类飞行的观察和模仿。
人类最早通过制作机械装置来实现飞行的梦想,比如中国古代的风筝、蒙古的风车等。
直到19世纪末,莱特兄弟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飞机,航空才真正成为现实。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航空技术逐渐完善,飞机的速度和载荷能力也不断提高。
3. 航空的组成部分一个完整的航空器由机身、机翼、发动机、尾翼等部分组成。
机身是飞机的主体结构,包括机舱、客舱和货舱。
机翼是飞机的承载部分,能够产生升力,使飞机能够在空中飞行。
发动机是航空器的动力装置,提供推力使飞机前进。
尾翼用于控制飞机的方向和稳定。
4. 航天的起源和发展航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人类开始进行火箭的实验。
火箭是一种能够在无空气环境下工作的推进装置,能够产生巨大的推力。
随着技术的进步,人类成功地将火箭应用于宇宙探索,实现了人类登月等伟大壮举。
5. 航天器的组成部分航天器主要包括火箭、卫星和宇宙飞船等。
火箭通常由发动机、燃料舱、导航系统等组成,它能够以很高的速度逃离地球引力,进入太空。
卫星是人造的天体,可以固定在轨道上,用于通信、导航、气象等领域。
宇宙飞船是载人飞船,能够将宇航员送入太空进行科学实验和空间探索。
6. 航空航天的应用航空航天技术在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航空领域,它带来了快捷的交通工具,使世界各地的人们能够更加方便地旅行。
在军事领域,航空航天技术为国家提供了强大的国防力量。
在通信领域,卫星技术使人们能够实现全球通信。
此外,航天技术还在科学研究、气象预测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提供了重要支持。
7. 学习航空航天的意义学习航空航天知识对小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可以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卫星通信

4.2 通信卫星的组成及部分功能
通信卫星主要有两部分组成:
有效载荷:装载于卫星上用于完成通信任务的仪器设备的总称。
卫星公用舱:用于安装固定有效载荷的服务系统。
二、卫星公用舱的组成——五个分系统组成。
Ⅰ姿态和轨道控制系统——Aocs(Attitude and orbit control subsystem)
重叠区设置中继站,可实现全球通卫星通信。
第二阶段:实用阶段
1964年,美国人成功发射了“辛康姆”卫星——事件标志着卫星通信进入实 用阶段,标志性体现在:
1、成功的进行了电话和电视的传输试验。 2、向美国国内传播在日本东京举行的奥运会。 第三阶段:商用阶段
由于卫星通信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卫星通信商用化逐渐提上了议事日程。
第四章 卫星通信系统的组成
4.1 卫星通信系统的组成 一个完整的卫星通信系统由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三部分组成:
一、空间段:也称空间分系统,通常是指通信卫星,研究的重点
二、地面段:一般包括地球站群,测控系统和监控中心
1、地球站群:包括一个中央地球站和若干个普通地球站,中央站和普通站之
间采用高度集中的星形网络结构
的“闪电”号卫星及实现全球通信三颗同步卫星)
2、国内卫星通信系统——为本国提供卫星业务的系统 3、区域卫星通信系统——低轨卫星。(用于特殊服务,地质勘测,海洋勘探等)
二、按卫星业务分类 1、卫星固定业务:向现有的电话网(PSTN)和有线电视网(CATV) 提供卫星链路,用来传输语音信号和电视信号。
S
Sun
Earth Satellite
E
E
Td=2d/c=0.27s
为消除0.27s的时间延迟,必须增加回波抵消器,大大增加了星上设备的复杂
对地观测小卫星最新发展研究

对地观测小卫星最新发展研究张召才;朱鲁青【期刊名称】《国际太空》【年(卷),期】2015(000)011【总页数】4页(P48-51)【作者】张召才;朱鲁青【作者单位】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2014年,全球共成功发射262个航天器,其中成功发射小卫星(质量低于500kg的卫星)162颗,占全球同期入轨航天器总数的61.8%,全球小卫星发射总数再创新高,其中对地观测小卫星发展尤为活跃。
1 小卫星数据统计分析美国发射数量遥遥领先,日本发射数量跃居次席从所属国家看,美国2014年发射90颗小卫星,高居全球首位;日本发射21颗小卫星,发射数量增幅巨大,跃居全球次席;欧洲成功发射14颗小卫星,发射数量有所回落;俄罗斯小卫星发射数量相对稳定。
此外,中小国家开始借助小卫星开展本国航天活动,如匈牙利、立陶宛和乌拉圭等国家,均在2014年发射了本国首颗卫星,开始走向世界航天舞台,推动了航天技术在全球的普及,加深了航天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在全球掀起了一场“轨道革命”。
宇航公司关注力度加大,新兴商业公司大量涌现从小卫星研制商看,宇航公司对小卫星关注力度逐步加大,超越大学和科研机构,成为2014年度全球小卫星研制的主要力量。
2014年,全球共有106颗小卫星由宇航公司研制,占比达到64.5%。
一方面,以研制大卫星为主的宇航公司开始关注小卫星业务,如波音公司推出了“502凤凰”(502 Phoenix)系列小卫星平台。
另一方面,国外近年又涌现出大量新兴商业小卫星公司,如美国天空盒子成像公司(Skybox Imaging)、行星实验室公司(Planet Labs)等。
这些新兴公司均提出商业小卫星星座计划,发展面向定制化需求的创新应用和商业运营模式,推动了全球范围内小卫星活动的发展与繁荣。
各国小卫星发射数量统计(单位:颗)宇航公司对小卫星关注力度加大(单位:颗)业务型小卫星数量激增,对地观测成为主要驱动业务型小卫星数量大幅增长(单位:颗)从应用领域看,随着小卫星能力不断提升,小卫星应用不再只局限于科学与技术试验,开始迈入业务化、装备化运营阶段,应用领域不断扩展,在对地观测、电子侦察、通信、空间攻防、空间目标监视、在轨服务、战术快响、空间科学探测、空间天气、深空探测等领域的应用能力稳步增长,并且已成为空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3年世界十大科技成就

2013年世界十大科技成就1. 人类探测器历史性地飞出太阳系美国航天局9月12日宣布,1977年发射的“旅行者1号”探测器已经飞出太阳系,目前正在寒冷黑暗的星际空间中“漫步”。
人类,迎来向星际空间进军标志性的第一步。
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8月25日可能就是“旅行者1号”脱离太阳系的日子。
目前,该探测器距太阳约190亿公里,但仍暂时受到太阳的影响。
《科学》杂志发表了相关报告。
美国航天局副局长约翰?格伦斯菲尔德说,作为人类派往星际空间的“大使”,“旅行者1号”勇敢踏足从未有探测器到达过的地方,这是人类科学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为人类的科学梦想与事业掀开了新篇章。
2. 首次3D打印出“活体组织”研究人员创造出一种水滴网络,能够模仿生物组织中的细胞的一些特性。
利用一台3D打印机,英国牛津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将这些小水滴组装成为一种与胶状物类似的物质,从而能够像肌肉一样弯曲,并能够像神经细胞束一样传输电信号,这一成果将有望应用在医疗领域。
研究人员在4月5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报告了这一研究成果。
研究人员说,这样打印出来的材料其质地与大脑和脂肪组织相似,可做出类似肌肉样活动的折叠动作,且具备像神经元那样工作的通信网络结构,可用于修复或增强衰竭的器官。
3. 世界第一台碳纳米管计算机建成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人员利用新设计方法建成的碳纳米管计算机芯片包含178个晶体管,其中每个晶体管由10至200个碳纳米管构成。
不过,这一设备只是未来碳纳米管电子设备的基本原型,目前只能运行支持计数和排列等简单功能的操作系统。
论文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专家认为,受限于硅自身性质,传统半导体技术已经趋近极限,而这项新突破使人们看到用碳纳米管代替硅,制造出体积更小、速度更快、价格更便宜的新一代电子设备的可能性。
这一成果或将开启电子设备新时代。
4. 首次发现人类DNA存在四链螺旋结构剑桥大学的尚卡尔?巴拉苏布拉马尼安等人在《自然?化学》杂志上报告说,过去研究者能在实验室中制出四链螺旋结构的DNA,但一直不知道这种结构是否在人体内天然存在,他们使用一种会发出荧光、只与四链结构DNA结合而不与普通双链结构DNA结合的物质,首次证实了人类DNA中也存在四链螺旋结构。
人造卫星的轨道设计

人造卫星的轨道设计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造卫星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人造卫星的轨道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将直接影响到人造卫星的工作能力和寿命。
本文将介绍人造卫星的轨道设计以及相关的技术和原理。
一、什么是人造卫星的轨道?人造卫星的轨道是指每颗卫星在空间中运行的路径。
卫星的轨道可能是圆形、椭圆形、或者其他形状,轨道的形状和位置取决于卫星的用途以及需要观测或通信的地区。
人造卫星的轨道由轨道高度、轨道倾角、轨道形状、轨道方向等因素决定。
二、轨道高度轨道高度是指卫星在地球或其他天体表面以上的距离。
轨道高度越高,卫星运行的速度就越慢。
目前,低轨道和静止轨道是最常见的两种人造卫星轨道。
低轨道:轨道高度为1000公里以下,速度约为每秒7.9千米,飞行时间约为90分钟。
低轨道的优点是其低延迟,适合用于通信和观测等任务。
同时,低轨道的大气摩擦对卫星造成的损害较大,寿命较短,需要频繁地更换卫星。
静止轨道:轨道高度为地球赤道半径以上的距离,高度约为3.6万公里,速度为每秒3千米,飞行时间约为24小时。
静止轨道的优点是能够覆盖一个大范围的地区,适用于通信、天气预报等任务。
静止轨道的大气摩擦对卫星的影响较小,可以保证卫星的寿命。
三、轨道倾角轨道倾角是指卫星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平面之间的夹角。
轨道倾角越小,卫星越容易进入一些狭窄的地域,如北极或南极地区。
而轨道倾角大的卫星则更适合对赤道地区进行观测或通信。
一些商业通信卫星,由于需要覆盖全球各地,通常采用倾角为零的静止轨道。
四、轨道形状轨道形状通常被描述为圆形或椭圆形。
圆形轨道在轨道高度越高的情况下,更容易实现。
而椭圆形轨道能够实现更多的应用,因为它允许卫星在一段时间内离地球较远,然后在另一段时间内逼近地球。
这种椭圆形轨道被称为高椭圆轨道。
一些卫星,例如地球观测卫星,通常采用高椭圆轨道。
五、轨道方向轨道方向是指卫星绕行轨道时运动的方向。
人造卫星轨道可以是地球固定轨道(即卫星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平面重合),也可以是地球自转轨道(即轨道倾角与赤道平面夹角不为零)。
现代军用导航技术

现代军用导航技术作者: 东北一只虎发布日期: 2005-11-11 查看数: 2694 出自: [复制链接]精确制导武器给人的印象是精确打击所需的末制导技术。
但是,实际的中远程制导武器(如防区外打击武器)在到达最后攻击处的巡航或滑翔阶段中,需要由导航系统按照一定的预定轨迹修正运动姿态,以保证导弹或制导炸弹在飞行末段进入末制导导引头的有效制导区域,否则就会因目标丢失造成脱靶。
此外,由于战场空间的拓展,导航技术在多种军事装备中广泛应用,甚至拓展到单兵系统。
现代战争迫切要求武器系统装备精密导航设备,提供准确的导航信息,来提高武器的战斗性能。
一、卫星导航技术卫星导航技术是指利用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提供位置、速度及时间等信息来完成对各种目标的定位、导航、监测和管理。
它综合了传统天文导航定位和地面无线电导航定位的优点,相当于设置在太空的一个无线电导航台,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为用户确定其所在的地理经纬度和海拔高度。
目前成功应用的卫星导航系统有1.美国的GPS、2.俄罗斯的GLONASS和3.我国自主研制生产的"北斗一号"卫星导航系统。
4.欧洲正在实施"伽利略"计划,预计将于2008年投入使用。
1. GPS导航系统GPS、GLONASS和"伽利略"均为全球导航系统。
它们工作原理类似,均是利用同时接收到4颗以上导航卫星的导航信号,计算出导航信息。
GPS是由美国国防部运作的军民两用系统,直接目的是为了满足军事需要。
该系统已经广泛地应用在美军的各种武器平台上,扩展为精确制导武器中复合制导的一种极其重要的手段。
GPS系统提供需授权的P码(可加密为Y码)精密定位服务(PPS)和C/A码标准定位服务(SPS)。
目前,P码提供的运动目标在空间的位置精度可达5m,测速精度优于0.1m/s,计时精度可达20ns。
GPS已成为美军实施远程精确打击的"法宝",在多次军事冲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三、现代小卫星技术和应用
飞行器现代设计方法现代小卫星技术和应用
哈尔滨工业大学卫星技术研究所2006-11-13一、现代小卫星发展概况二、现代小卫星新技术三、分布式小卫星系统四、现代小卫星应用五、现代小卫星设计方法2
飞行器现代设计方法现代小卫星技术和应用
哈尔滨工业大学卫星技术研究所2006-11-131. 技术发展概况2. 小卫星新技术3. 小卫星设计4. 分布式小卫星5. 小卫星应用
小卫星:它是应用新技术和新的设计思想研制出来的一种人造卫星,具有质量轻、体积小、成本低、周期短和性能好等特点,又称现代小卫星。现代小卫星的出现是航天发展的必然趋势:¾航天任务出现新的需求为微小卫星的发展提供了大社会环境;¾传统大卫星具有不可克服的难题为微小卫星的发展提供了机遇;¾现代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卫星微小型化提供了技术基础;¾未来广阔的发展和应用前景为其提供了动力
飞行器现代设计方法现代小卫星技术和应用
哈尔滨工业大学卫星技术研究所2006-11-131. 技术发展概况2. 小卫星新技术3. 小卫星设计4. 分布式小卫星5. 小卫星应用
对小卫星分类普遍采用的方法是利用卫星的发射质量进行分类
分类质量(包括燃料)大卫星>1000kg中型卫星500-1000kg小卫星(MiniSat)100-500kg
小卫星微卫星(MicroSat)10-100kg纳卫星(NanoSat)1-10kg皮卫星(PicoSat)0.1-1kg飞卫星(FemtoSat)<100g3
飞行器现代设计方法现代小卫星技术和应用
哈尔滨工业大学卫星技术研究所2006-11-131. 技术发展概况2. 小卫星新技术3. 小卫星设计4. 分布式小卫星5. 小卫星应用
现代小卫星的技术特点:¾体积小、重量轻;¾功能密度高,技术性能强;
¾发射方式灵活;¾成本低;¾研制周期短;
现代小卫星代表一种新的发展趋势和新的设计思想,突破了传统的“一星多用、综合利用”的设计思想,主张简化设计,采用成熟技术和模块化、标准化的硬件。尽量减少冗余或无冗余。
飞行器现代设计方法现代小卫星技术和应用
哈尔滨工业大学卫星技术研究所2006-11-131. 技术发展概况2. 小卫星新技术3. 小卫星设计4. 分布式小卫星5. 小卫星应用
具有典型现代小卫星特征的克莱门汀月球探测器,仅重233公斤,研制周期22个月,研制发射费用仅8000万美元,与具有类似功能的探测器相比:
重量和体积均减小了1~2倍;研制周期缩短2~3倍;成本下降34倍;4
飞行器现代设计方法现代小卫星技术和应用
哈尔滨工业大学卫星技术研究所2006-11-131. 技术发展概况2. 小卫星新技术3. 小卫星设计4. 分布式小卫星5. 小卫星应用
20世纪80年代,现代小卫星逐渐兴起,并得到蓬勃发展,至今已广泛成功应用于大量的航天任务,并将会占据航天领域重要的一席之地。
小卫星的出现使得传统上与航天无缘的国家和研究机构成为小卫星设计与研制队伍中的一支主力军,进一步促进了小卫星的发展。
在众多向小卫星技术领域挺进的高等学府里,英国萨瑞大学、美国犹他州立大学、德国柏林技术大学和不来梅大学可称得上是排头兵,迄今为止已有30多所高校研制并发射小卫星。
飞行器现代设计方法现代小卫星技术和应用
哈尔滨工业大学卫星技术研究所2006-11-131. 技术发展概况2. 小卫星新技术3. 小卫星设计4. 分布式小卫星5. 小卫星应用
萨瑞大学从1979年开始研制和生产小卫星,1981年成功发射UoSAT-1,1998年成功发射了第20颗卫星PICOSAT-1。
在2000年6月发射了重6.5kg 的SNAP-l纳卫星,携带的COMS相机可监视空间卫星
SNAP-1卫星微推力器是当前世界上最小的推力系统,重450克,燃料是丁烷。5
飞行器现代设计方法现代小卫星技术和应用
哈尔滨工业大学卫星技术研究所2006-11-131. 技术发展概况2. 小卫星新技术3. 小卫星设计4. 分布式小卫星5. 小卫星应用
德国柏林技术大学研制了Tubsat-N和TubsatN1纳型卫星,分别重8.5kg和2.92kg。
用于进行存贮转发通信技术试验,使用微型技术例如飞轮和星敏感器,进行空间演示。
飞行器现代设计方法现代小卫星技术和应用
哈尔滨工业大学卫星技术研究所2006-11-131. 技术发展概况2. 小卫星新技术3. 小卫星设计4. 分布式小卫星5. 小卫星应用
德国不莱梅大学也在参与小卫星的研制工作,并且其用于物理仿真的气浮台研制水平很高6
飞行器现代设计方法现代小卫星技术和应用
哈尔滨工业大学卫星技术研究所2006-11-131. 技术发展概况2. 小卫星新技术3. 小卫星设计4. 分布式小卫星5. 小卫星应用
2000年1月美国国防部研究计划局(DARPA)用一箭10星发射,包括两颗50~60公斤的微型卫星,三颗10公斤级纳型卫星和五颗皮卫星(每颗小于1kg)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研制,重6kg
斯福大学设计和
研制,重5kg,携带5颗皮卫星
ARMEMIS
圣克拉拉大学
飞行器现代设计方法现代小卫星技术和应用
哈尔滨工业大学卫星技术研究所2006-11-131. 技术发展概况2. 小卫星新技术3. 小卫星设计4. 分布式小卫星5. 小卫星应用
美国大学纳米卫星计划
由Stanford大学和Santa Clara大学研制卫星重5kg
(1) 绿宝石(Emerald)卫星编队7
飞行器现代设计方法现代小卫星技术和应用
哈尔滨工业大学卫星技术研究所2006-11-131. 技术发展概况2. 小卫星新技术3. 小卫星设计4. 分布式小卫星5. 小卫星应用
美国大学纳米卫星计划
由波士顿大学研制,重1kg(2) Constellation Pathfinder(星座探路者)编队飞行
飞行器现代设计方法现代小卫星技术和应用
哈尔滨工业大学卫星技术研究所2006-11-131. 技术发展概况2. 小卫星新技术3. 小卫星设计4. 分布式小卫星5. 小卫星应用
美国大学纳米卫星计划
由三颗纳卫星组成,分别由Utah州立大学、Washington大学和Virginia工业学院与州立大学研制
(3) ION-F(电离层观测)编队飞行8
飞行器现代设计方法现代小卫星技术和应用
哈尔滨工业大学卫星技术研究所2006-11-131. 技术发展概况2. 小卫星新技术3. 小卫星设计4. 分布式小卫星5. 小卫星应用
美国大学纳米卫星计划
由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ASU)、克罗拉多大学(CU)和墨西哥州立大学(NMSU)三所大学共同承担研制
(4) 3^Sat(三角星座)——立体成像
飞行器现代设计方法现代小卫星技术和应用
哈尔滨工业大学卫星技术研究所2006-11-131. 技术发展概况2. 小卫星新技术3. 小卫星设计4. 分布式小卫星5. 小卫星应用
美国大学纳米卫星计划由卡内基.梅龙大学研制,重量小于5kg,用作太阳帆技术试验。
(5) 螺旋式叶片纳米卫星9
飞行器现代设计方法现代小卫星技术和应用
哈尔滨工业大学卫星技术研究所2006-11-131. 技术发展概况2. 小卫星新技术3. 小卫星设计4. 分布式小卫星5. 小卫星应用
微小卫星是应用新技术和新的设计思想研制出来的一种人造卫星,并非是大卫星的微缩版。
微小卫星可能应用的新技术包括:¾多功能结构;¾纳米技术;¾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¾高密度电子集成(SoC);¾先进微型推进系统;¾先进软科学技术;
飞行器现代设计方法现代小卫星技术和应用
哈尔滨工业大学卫星技术研究所2006-11-131. 技术发展概况2. 小卫星新技术3. 小卫星设计4. 分布式小卫星5. 小卫星应用
微小卫星研制需要采用新的设计思想传统的分系统独立设计、实物试验为主、串行工作模式及过于保守的设计模式已经不适应。
¾大量采用新技术;
¾并行工作模式;¾模块化、一体化设计;¾柔性化设计;
¾数字化设计和仿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