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小卫星发展

合集下载

从哈工大小卫星看龙江发展潜力

从哈工大小卫星看龙江发展潜力

作者: 成先
出版物刊名: 奋斗
页码: 62-62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2期
主题词: 发展潜力;微小卫星;哈工大;龙江;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社会发展;科技成就;科技成果
摘要:�筑梦现代微小卫星——记哈尔滨工业大学卫星技术研究所》(见《奋斗》杂志2014年第12期)一文,叙述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微小卫星研究发展过程和取得的成就。

读来让人振奋,同时也深入了解哈工大航天领域雄厚科研实力。

创新是科学研究的动力源泉,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历史上每一项科技成就无一不是创新的成果。

哈尔滨工业大学是龙江高校的一张靓丽名牌,是龙江科技发展的杰出代表,2014年龙江获得的国家科技奖22项,其中哈工大就有7项。

哈工大的科技成果从一个方面说明龙江的发展潜力。

挖掘和发挥龙江发展潜力,尤其是高新技术的潜力和优势,是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径和新机遇。

微小卫星反卫星武器的战略走势及关键技术

微小卫星反卫星武器的战略走势及关键技术
维普资讯
0 l 00≯ 0 ◆。 l l 00 {
;0。 _戥l _00 0 棚 = 0 _00 = 戥 l0 0 l :
( 京 空 间 科 技 信 息研 究 所 ) 北
1 前 言
国及 其盟 国发 展 和 利 用 太空 资 源更加 不 利 。 近 年 来 , 美 国 空 军 的 转 型 飞 行 计 划
口 口 发展 动 能 反 卫 星武 器 曾 经是 美 国反 卫 星技 术 发 展 的 主 要 战 略 思 路 ,但 激 光 武
和 战略 主 导 计 划 都 强调 新 的发 展 思路 ,
明确 阐 明 其 现 在 的 目 的 是 要 控 制 太 空 ,
器 、 大功 率微 波 武 器和 粒 子 柬 武 器始 终 处
美 国 国会 曾 以 消 减 经 费 等 方 式 加 以 阻止 ;
二是反 卫 星 武 器 的 范 围扩 大 可 能 导 致 太 空 军备 竞赛 ,这 会 对 依 赖 太 空程 度 最 大 的 美 国伤 害最 大 ;三 是 太 空攻 击 可 能形 成 大量 碎 片 ,成为 空 间 安 全 的 大 敌 ,特 别 是 对 美
“ 防御 性 对 抗 空 间 ” 和 “ 间 态 势 感 知 ” 空
作 为 重 点 发 展 领 域 。 实 际 上 , 既 要 发 展
试 验 ,逐 渐 勾画 出反 卫 星技 术 的 全 新 发 展 战略 思路 与走 势 。 自美 苏冷 战 时期 开 始 ,发 展 反 卫 星 武
器就 成 为 两个超 级 大 国 军备 竞 赛 的 重要 领
2 低 轨 道机 动 、 接 近 和 靠 近 观 测 以 确 定
打 击 点 的技 术
当X S 1 S 一 0机 动 到 距 离德 尔他 一2火

微小卫星发射场测试流程优化研究

微小卫星发射场测试流程优化研究

微小卫星发射场测试流程优化研究摘要近年来,微小卫星发展迅速,呈现百花齐放态势,快速响应的微小卫星批量化组网,可以更快速、更经济的获得传统大卫星的效能,成为商业航天的首选途径。

本文依托某型号卫星,开展微小卫星快速测试技术研究,梳理卫星地而测试项目和内容,优化裁剪测试项目,总结提炼一套微小卫星典型测试流程,用于指导后续地而测试。

关键词快速测试流程优化1引言近年来,全球小卫星特别是微纳卫星的研制发射进入到爆发式增长阶段,卫星发射数量急剧增加,应用领域快速扩展,在需求牵引下,微小卫星发射数量快速增长,发射场设施设备和资源调配难度加大。

目前,微小卫星仍然沿用科研试验卫星时的流程设计方法,其发射场测试周期一般为5天至60天,快速响应卫星主要任务在于应对突发事件,达到快速集成、测试、发射和在轨应用的目的,一般要求卫星整星射前快速测试与射前状态设置时间不大于1 小时。

木文对传统测试流程、方法和技术进行改进,研究一套快速测试方法能够缩短卫星研制周期、降低研制成本。

2常规卫星测试流程传统卫星发射场测试流程项目多、耗时长,主要原因为出厂测试与发射场测试完全分割,为保证卫星在轨期间的可靠性,需要在发射场重复完成出厂测试的绝大部分内容。

以某型号微小卫星为例,若完成全部测试,充分保证卫星的可靠性,其流程如下:2.1测试目的整星电测的目的是为了确保卫星在轨工作的正确性,因此需要检验卫星电气性能和参数指标是否符合设计要求以及各组件在整星条件下能否完成规定的功能;同时,为了保证测控系统与数据传输的可靠性,需要检查指令通道传递的可靠性、准确性和数据通道传递的可靠性、准确性;此外,为了保证卫星能够与火箭及地面测试设备连接正确,需要检查卫星内外接口匹配的正确性;最后,在地面测试前,为保证测试能够顺利进行,需要检查星上软件、地面软件、测量参数定义和测试文件的正确性以及卫星电气设计的正确性、合理性、匹配性及接地系统的正确性。

根据以上电性能测试目的,由此可确定测试项目如后。

微小卫星星务分系统的硬件设计与实现

微小卫星星务分系统的硬件设计与实现

微小卫星星务分系统的硬件设计与实现张景楠;李华旺;朱野【摘要】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icro satellite integrated electronic system , to make the satellite can realize the independent management and data processing, it is necessary to construct a reasonable and effective hardware system for micro satellite’s house keeping system.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function requirement for satellite’s house keeping system, put forward the hardware design scheme of micro satellite’s house keeping system, and expatiate on the structure and principle of processor module, digital and analog module, intra-satellite communication module, bus module, power supply module and remote control module. The hardware design scheme proposed in this paper can improve micro satellite’s autono mous operation ability, and realize the long-term safety and reliable operation for micro satellite.%为了适应微小卫星综合电子系统的迅猛发展,使卫星能够实现自主管理和数据处理,需要构造合理有效的微小卫星星务分系统的硬件系统。

SpaceX 公司“一箭143 星”任务分析

SpaceX 公司“一箭143 星”任务分析

★热点追踪Space International 国际太空 · 2021·2
Hot Spots
SpaceX公司“一箭143星”任务分析
李侃(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
美国东部时间2021年1月24日10:00,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利用猎鹰-9(Falcon-9)运载火箭从卡纳维拉尔角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以“一箭143星”的方式,实施了代号为运输者-1(Transporter-1)的小卫星拼单发射任务,将10颗“星链”(Starlink)卫星和133颗微小卫星送入轨道高度560km、倾角97.6°的极轨道,打破了印度利用极轨卫星运载火箭-XL(PSLV-XL)在2017年2月创造的“一箭104星”单箭多星世界记录。

★热点追踪Space International 国际太空 · 2021·2
Hot Spots SpaceX公司运输者-1任务有效载荷分布示意图
(来源:SpaceX)。

基于MEMS惯性器件的微小卫星导航系统的硬件加速设计

基于MEMS惯性器件的微小卫星导航系统的硬件加速设计

基于MEMS惯性器件的微小卫星导航系统的硬件加速设计黄坤;方锦明【摘要】微小卫星的导航控制系统对体积、质量、功耗和成本都有着较高的要求;设计了一个基于微机电系统的惯性测量单元的组合导航控制系统;描述了该导航控制系统的详细片上系统(SOC)设计,提出了利用组件编辑器把系统中微处理器的部分软件任务通过硬件并行处理的方式来加速系统的运算速度;实验表明,导航控制系统的响应频率从24Hz提高到了35Hz,显著提升了系统的实时性能.%Micro-satellite' s navigation and control system has very strict requirement in volume, mass, cost and power consumption.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 (MEMS) based Inertial Measurement Units are integrated into the proposed combinatorial navigation and control system. Details of the System-on-Chip (SOC) design are presented in the navigation system. A novel method is exploited to accelerate system' s digital signal process. Some of the traditional micro processor' s tasks are implemented as hardware components, which are integrated into the SOC with on-chip-bus. As experiment demonstrating, response frequency oi the navigation and control system is accelerated from 24Hz to 35Hz. Real time performance of the system h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期刊名称】《计算机测量与控制》【年(卷),期】2011(019)001【总页数】3页(P161-163)【关键词】硬件加速;片上系统;微小卫星导航【作者】黄坤;方锦明【作者单位】浙江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工程系,浙江,义乌,322000;浙江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工程系,浙江,义乌,32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666.10 引言由于微小卫星在空间科学试验、环境检测和通信等空间应用中有着广泛的价值, 而且有着研制风险小、体积小、质量轻及发射方式灵活的优点, 近年来受到研究者的高度关注。

美国反卫星武器最新发展动态

美国反卫星武器最新发展动态

美国反卫星武器最新发展动态作者摘要:简述了美国反卫星武器的发展历程,解析了其最新发展动态,着重介绍了美国近来重点发展的几种反卫星武器,包括陆基动能反卫星武器、微小卫星反卫星武器、电子千扰反卫星武器、激光反卫星武器、高能微波反卫星武器、卫星捕获武器、太空作战快速反应能力的建设等。

关键词:美国反卫星武器太空军事化激光武器最新发展动态1. 引言近年来,随着空间技术的发展和大国军事战略的改变,太空已成为未来战争中各国竞争的焦点,军用卫星在战争中的作用日益增强。

卫星具有观察点高,范围大,速度快,不受国界、地理甚至时间和气象条件限制,能实时地进行监测和侦察等特点,成为现代战争中获取战场信息,实施全天候、全天时、全方位作战支援的主要手段和实施战略攻击的主要平台之一,是直接支援战场作战行动的不可替代的手段。

近年来美军在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中对卫星依赖的程度,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如果能彻底摧毁美国的卫星体系,美国将完全丧失军事优势,其先进武器装备的作战效能将大打折扣。

因此,面对卫星作为空间侦察、通信、导航定位、攻击平台等带来的空间威胁,发展反卫星武器和开展卫星攻防技术战略研究成为各国开展空间竞争的主要方面,各种卫星也就成为将来各个国家军事行动中的主要攻击目标。

2. 美国反卫星武器的发展历程美国反卫星武器历经了从简到繁、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中期主要以核弹头试验为主。

在这一时期,美国的防御重点是解决反弹道导弹问题,因此立足于建立反弹道导弹系统。

与此同时,美国也利用已有的反导系统进行反卫星技术途径探索,并做了一些反卫星技术试验。

由于这种武器造价高、附带损伤大和使用受到限制,从1989年起美国转向动能反卫星计划。

1989年,美国开始重点发展陆基直接上升式动能反卫星武器系统。

反卫星导弹的动能杀伤拦截器于1994年成功地进行了地面捷联试验,并于1997年8月进行了首次悬浮飞行试验。

5、“1箭20星”中之6星(小卫星在-AIS、ADS-B-的应用)(1)

5、“1箭20星”中之6星(小卫星在-AIS、ADS-B-的应用)(1)

三、星载AIS应用
美国Orbcomm公司, 2008~
– Orbcomm总承,LuxSpcace研制星载AIS接收机载荷 ;
– VesselSat1(2011.10.20由印度PSLV-CA火箭发射)和 VesselSat2(2012.1.9由我国CZ-4B火箭发射);
– Orbcomm 的 AIS 商 业 运 营 取 的 较 大 收 益 。 该 公 司 2012年上半财年星载AIS项目的营业收入为3220万美 元。
三、星载AIS应用
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主要用于领航及避撞, 交换船只之间的位置、路线和速度等信息。过去的AIS接 收设备一般在港口、民用船只上使用,覆盖范围有限。
2000年,国际海事组织要求所有2002年7月1日以后 建造的300吨以上国际航运船舶、500吨以上不从事国际 航运的货船和所有客船均须装配AIS发射设备。
利用卫星的高远位置特性,接收卫星覆盖区域船只发 送的AIS报文,可实现大范围内民用船只的跟踪和监视。
岸基AIS覆盖半径30~50海里 空基AIS覆盖半径200海里 星载AIS(以轨道高度600km为例)覆盖半径1500 海里
三、星载AIS应用
3.2 必要性
星载AIS系统具有巨大的民用和军事价值:
右上:TACSAT-2 右中:东大西洋和直布罗陀海峡快照 右下:阿拉伯海和波斯湾快照
三、星载AIS应用
加拿大COM DEV公司, 2005.12~至今
– 2005年完成开始仿真研究; – 2006年完成AIS接收机的地面港口实验; – 2007年完成AIS接收机的空间飞行验证; – 2008年随NTS纳星发射,AIS接收性能良好。 – 该公司希望实现AIS空间监测的商业化,原计划2011年实现3颗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小卫星发展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微小卫星技术的发展航天器体积和质量的大型化、功能复杂化, 已导致航天器的研制、开发、生产、发射、运行和维护费用迅速膨胀, 而功能复杂化又使其技术上的可靠性和管理上的安全性不可避免地下降了, 从而增加了失效概率。

上述原因一方面使已经发展航天技术的国家面临资金紧张、项目风险性增大的严峻局面, 从而处于一种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 另一方面又使一些计划发展航天高科技的国家或集团不得不重新审视自身的经济与技术实力。

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以微机电系统(MEMS)和微型光机电系统(MOEMS)为代表的微米纳米技术的发展,使得微型卫星、纳型卫星甚至皮型卫星的实现成为可能。

而现代社会信息化革命所带来的对利用空间技术获取和传输信息的新需求则成为推动现代小卫星发展的强大动力。

总之, 现代小卫星的兴起是空间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微小卫星的发展背景
50 年代~80 年代, 由于运载火箭的发射能力不断提高, 用户对卫星容量需求的增加, 加上冷战时期各国空间预算普遍增加,所以卫星总的发展趋势是大型化、复杂化。

从80 年代末开始, 卫星技术的发展呈两种趋势: 一是继续发展大型复杂化卫星,卫星的重量和成本都大幅度增加; 二是发展可快速研制、生产和发射的低成本小卫星。

小卫星迅速发展的原因可概括为如下几点:
(1) 高新技术的进步是现代小卫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和必然结果。

(2) 冷战结束和军备竞赛的减弱, 使空间项目更加注重实效, 这促进了小卫星的发展。

(3) 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卫星应用需求的迅速扩大, 也促进了以小卫星为基础的星座系统开发。

(4) 高技术条件下的现代战争对发展小卫星提出了迫切的需求。

(5) 科学实验和新技术验证都需要通过发展小卫星来实现。

(6) 提高发射频度、降低风险的需要。

微小卫星概念
在小卫星发展的基础上, 由于微小型化技术的快速发展, 更进一步促进了小卫星向微小型化发展。

美国航宇局将小卫星定义500kg 以下。

英国萨瑞大学还进一步将100kg~500kg的卫星称为微小卫星( MINISAT ) , 10kg~100kg的卫星称为微型卫( MICROSA T) ,10kg以下的卫星称为纳米卫星( NANOSAT) 。

纳米卫星还称固态卫星、硅微卫星, 其自身通常无法独立完成空间任务, 需要依赖分布式的星座或网络才能实现其功能。

用重量( 或者尺寸、经费) 来定义和分类现代小卫星具有清晰和直观的优点, 但却无法阐述现代小卫星的特点, 尤其是它与传统小卫星的区别。

因此, 现又提出用功能密度( 卫星分系统单位重量的功能) 进行分类的方法, 但这种方法又难于直观给出小卫星的概念。

因此, 严格来讲, 现代小卫星又是卫星技术发展进步的一种表述。

微小卫星设计中的先进技术
微小卫星发展的本质是为了更进一步地提高现代小卫星的功能密度, 它必须依靠微电子、微机械、轻质材料等高新技术的支持; 而要实现“快、好、省”的发展特点,则需要采用全新的设计思路和技术途径, 特别是微型技术的采用。

纳米卫星采用微型技术, 反过来又牵引了微型技术的快速发展。

未来微小卫星将要涉及的技术包括:
(1) 先进微型化化学推进系统;
(2) 全新发射概念;
(3) 微型探测系统;
(4) 高集成度电子器件包;
(5) 高自主性星地操作规程;
(6) 简化定轨程序;
(7) 远距离下行数据的星载射频通信能力( 包括光通信能力) ;
(8) 轻质、高效太阳电池阵;
(9) 轻质、高输出功率蓄电池;
(10) 模块化电源系统( 包括微型核电源系统) ;
(11) 微型热传导及热控系统等。

推进技术
未来微小卫星推进系统中急需解决的重点技术有:
(1) 具有高效费比的微型固体燃料发动机;
(2) 微型液体燃料推进器( 采用肼或高级单元推进剂) ;
(3) 超低功率微型冷气推进器;
(4) 低成本燃料贮箱和燃料馈送系统部件;
(5) 液体低功率气体发生器;
(6) 用于姿态控制的微型固体燃料发动机。

发射技术
未来微小卫星的发射概念是, 由运载火箭先将载有数十颗微小卫星的部署母星( deployer ship) 发射入轨, 再由部署母星将微小卫星弹射出去。

弹射方式可根据卫星完成其飞行任务所要求的不同姿态稳定方式而加以灵活选择。

制导、导航与控制( GN&C)
微小卫星对GN&C敏感器的要求是,重量低于~ ,功率低于,工作电压低于, 分辨率优于。

具体的技术开发工作包括微型反作用飞轮、微型三轴磁力计、电磁体、双轴太阳敏感器和双轴地球敏感器等。

指令与数据处理( C&DH)
这部分涉及的主要技术有:
(1) 轻质、低功耗电子器件封装技术;
(2) 抗辐射、低功耗处理平台技术;
(3) 高性能、低功耗存储技术;
(4) 抗辐射、可刷新的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技术。

电源系统
未来微小卫星电源系统的微型化趋势是将太阳能电池、蓄电池和功率变换器集成为1 个混合模块。

这种模块可以将卫星的尺寸与重量减小1 个量级。

射频技术
微小卫星射频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主要有两个: 1 种是完全自主, 无需接收装置;另1 种是采用“芯片接收机”技术, 并将其集成到星载设备中。

机械、结构、材料
(1) 微电子机械系统( MEMS)其研究目标是把目前部件的质量和体积减少到1/ 50。

(2) 多功能结构( MFS)微电子机械系统的用途之一是构建多功结构。

而多功能结构技术是将许多单个部件制造成微型化部件, 再把它们组装到“灵巧的壳体”内,部件之间的连接线都用电路板的迹线替
代。

(3) 新型材料未来微小卫星将采用以复合材料为基础的结构( 如石墨环氧树脂等) 。

与铝制结构相比, 复合材料可使卫星重量降低1/ 3,还可提高结构强度和刚性。

星上自主性与智能化控制
采用智能计算机进行星上全面管理, 能实现高度自主性。

利用结构自适应神经控制器可随任意变化的情况自主改变算法, 通过结构工况的监视和神经控制器的再配置, 实现卫星结构的高度自主控制。

应尽量利用软件来实现硬件的功能, 因为卫星软件可在飞行过程中不断升级, 提高卫星的自主能力。

模块化与多功能系统设计
在未来的微小卫星设计中, 构成卫星的最基本单元不再是分立的元器件、零部件,而是多芯片模块( MCM)及其组合(叠层式多芯片模块),并在此基础上将卫星功能系统设计成“功能块”(functional block) ,通过接口实现功能的隔离和连接, 进而构成多功能系统。

发展现状
世界状况
微小卫星体积小、重量轻、研制周期短、成本低、发射方式灵活,在军事上有较大的应用潜力,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

美国已发射重量在几百千克以下的多种小卫星和重量不足10千克的试验型纳卫星和皮卫星;、也在2000年发射了纳卫星;、、、、、韩国、、等国已经有了自己的小卫星。

此外,、、等国以及中国台湾地区正在与航天大国合作研制小卫星或微卫星。

[7]
中国状况
早在1995年,中科院就根据国家未来星地通信技术发展需求,提出要自主研制中国首颗重量100公斤以下的低轨道数据通信小卫星及其通信系统。

1996年,中科院微系统所提交了研制低轨道数据通信小卫星及其通信系统的报告。

1997年底,中科院正式通过了特别支持重大项目“存储转发通信小卫星及其应用系统”的立项,准备研制一颗双向数据通信的小卫星“创新一号”。

研制任务主要由上海微系统所和上海技术物理所等单位承担。

进入知识创新工程的上海微系统所在体制和机制改革上的推进,为“创新一号”的研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技术基础。

2003年10月21日,中
科院知识创新重大项目“创新一号”存储转发通信小卫星成功发射入轨,“创新一号”小卫星以存储转发的工作方式,实现全球范围的非实时低轨道双向数据通信。

为提高抗干扰及增强保密性,卫星的通信载荷采用了扩频通信技术。

卫星为太阳能电池贴装六面体的结构形式,采用重力梯度加磁力矩器主动姿控并辅加微型动量轮的姿态控制方案。

卫星总重80余公斤,平均功耗30瓦。

这是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100公斤以下的微小卫星,也是中国第一代低轨道数据通信小卫星,对中国微小卫星的研究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发展微小卫星事业的新局面也从此打开。

2008年9月,神七载人飞船的伴星又飞入太空,这是在继承中科院创新一号小卫星成熟技术的基础上研制的中国第一颗空间伴随微小卫星。

随后,创新一号(02)星也于同年11月成功发射升空。

[另外,中国还有许多大学、公司与参与研发微小卫星,如:清华大学、中国航天机电集团公司共同研制的“清华航天一号”微小卫星,与深圳航天科技创新研究院、国家大学科技园有限公司共同设立的航天东方红海特公司研制的“试验一号”和“试验三号”卫星,浙江大学的“皮星一号A”以及推出的“天巡一号”微小卫星等。

[9]
发展方向
微小卫星主要有2个发展方向。

一是研制轻型单颗卫星,这类微小卫星已经开始执行地球观测任务,提供达到军用分辨率的图像。

美国空军未来的全球定位系统()卫星每颗将不超过100千克;二是将微小卫星组成星座,进行编队飞行,以代替昂贵的单颗大型卫星,例如天基雷达(SBR)
群、长基线信号情报(SIGINT)星座以及连接小型地面终端的通信卫星群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