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小卫星现状及发展

合集下载

2024年全球航天领域竞争激烈

2024年全球航天领域竞争激烈
中国:航天技术发展迅速, 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航天大国
美国:全球航天领域的领导者, 拥有最先进的技术和最多的航 天器
欧洲:拥有多个先进的航天 项目和强大的科研实力
日本:在航天技术领域具有一 定实力,特别是在卫星和火箭
方面
印度:航天技术发展迅速, 特别是在卫星和火箭方面
商业航天公司的崛起:SpaceX、Blue Origin等公司的崛起,改变了全球航天领域的竞 争格局
2024年全球航 天领域的关键 事件之一是月 球探测与开发
各国将加大对 月球探测与开 发的投入,争
夺月球资源
预计将有多个 国家发射月球 探测器,进行 月球表面探测、 采样返回等任

商业航天公司 也将参与月球 探测与开发, 提供相关服务
和产品
2024年,全球多个国家将 开展小行星探测任务
美国NASA计划发射探测 器,对小行星进行采样并 返回地球
欧洲航天局(ESA):推动欧洲航天事业发展,参与国际空间站项目
俄罗斯联邦航天局(Roscosmos):拥有强大的航天技术,参与国际空 间站项目
中国国家航天局(CNSA):快速发展,成为全球航天领域的重要力量
印度空间研究组织(ISRO):发展迅速,参与国际空间站项目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积极参与国际空间站项目,发 展航天技术
欧洲:拥有先进的航天技术 和强大的科研实力
日本:在航天领域具有一定实 力,特别是在卫星技术方面
印度:航天技术快速发展,已 成为全球航天领域的重要力量
商业航天公司的定义和特点

商业航天公司的发展历程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商业航天公司对全球航天领域的影 响和挑战
国际合作:各国在航 天领域的合作日益加 强,共同开展太空探 索和科学研究

卫星导航技术的现状和未来发展

卫星导航技术的现状和未来发展

卫星导航技术的现状和未来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对于方位、定位、导航等精准位置相关技术的需求愈发强烈。

卫星导航技术应运而生,它依赖卫星发射的信号,以高精度的方式确定特定的地理位置。

现在,卫星导航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汽车、航空、军事、民用等各个领域,并不断发展。

一、卫星导航技术的现状卫星导航技术有多种不同类型的系统,其中GPS、GLONASS、Galileo、Beidou是最为常用的卫星导航系统。

这些系统的目的都在于提供精准的定位服务。

其中,GPS无疑是最为知名的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由美国政府研发,服务于全球。

GLONASS是俄罗斯研发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主要服务于俄罗斯及其周边国家。

Galileo由欧洲气象卫星组织研发,目前正在建设中。

Beidou是中国研发的卫星导航系统,主要为中国及其周边国家提供服务。

这些卫星导航系统的发展可以说是相互促进、并行不悖的。

GPS作为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领头羊,具备比其他任何系统都更高的适配性和可用性。

GPS系统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测量卫星发射的信号与接受终端接收的信号之间的时间差,确定终端的位置信息。

目前GPS系统已经数据覆盖范围全球,并且还不断地在卫星系统的规模和精度上进行升级,以满足更广泛的需求。

GLONASS主要服务于俄罗斯及其周边国家,在全球范围内的定位效果相对较差。

但是俄罗斯对GLONASS的发展上非常重视,最近过去的10年间,它得到了深入发展,现在它的技术已经开始逐步普及到世界各地。

Galileo作为最新的卫星导航系统之一,在技术水平上不亚于其他的系统。

Galileo系统本身是一个独立的欧洲系统,它经过了多年的研究和开发。

目前,Galileo系统已经正在建设中,预计在未来几年中将覆盖全球。

Beidou在中国是最主要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它的目标是为中国及其周边国家提供高质量的定位和导航服务。

在中国,Beidou系统有着广泛的应用,从军事到民用,从个人到企业。

小型卫星技术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小型卫星技术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小型卫星技术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一、引言近年来,小型卫星技术在航天领域发展迅猛,成为探索太空的新方式和新选择。

本文将对小型卫星技术的发展现状进行探讨,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小型卫星技术的发展现状1.发展背景传统的大型卫星需要庞大的投资和复杂的技术支持,对于大多数国家和企业来说是一项巨大的负担。

而小型卫星技术的出现,以其低成本、可快速部署和灵活性等特点,改变了航天行业传统的格局。

2.应用领域小型卫星技术的应用领域广泛,包括地球观测、通信、科学研究、农业监测等。

其中,地球观测是目前小型卫星应用最为广泛的领域。

通过小型卫星的高分辨率图像,可以实时监测地球上的自然灾害、环境变化等情况,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数据支持。

3.技术突破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小型卫星技术在多个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首先是卫星的微小化,如纳米卫星和立方卫星等。

这些卫星体积小、重量轻,可以通过发射成百上千颗卫星形成卫星网络,实现全球覆盖。

其次是卫星的通信技术的进一步提升,使得小型卫星能够实现高带宽、低延迟的数据传输。

再次是卫星的能源供应技术的改进,如太阳能电池板和新型电池技术,可以为卫星提供长期稳定的能源。

四、小型卫星技术的未来趋势1.进一步微小化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小型卫星将更加微小化。

未来可能出现纳米级别的卫星,甚至可以嵌入到其他物体中,如衣服、眼镜等,实现隐形观测。

2.多源数据融合未来,小型卫星将与其他技术相结合,实现多源数据的融合。

例如,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对卫星图像进行深度学习和分析,可以更加准确地获取地球上的各种数据,为科学研究和应用提供更大的价值。

3.星星点点的未来随着小型卫星技术的发展,未来可能出现数以千计的小型卫星组成的星际网,形成全球覆盖的卫星网络。

这种星际网可以实现跟踪、通信和数据传输等多种功能,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五、结论小型卫星技术作为一项革命性的创新,正在改变着航天行业的格局。

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和发展,小型卫星技术将继续向前迈进,在地球观测、通信、科学研究等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是一种由多个卫星组成的定位与导航系统,它能提供24小时全天候的导航、定位和时间服务。

GNSS技术广泛应用于交通、车辆管理、测绘、航空航天等领域,为人类日常生活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本文将介绍GNSS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 GNSS技术的现状目前主要使用的GNSS系统包括美国的GPS系统、俄罗斯的GLONASS系统、欧盟的伽利略系统以及中国的北斗系统。

这些系统均能够提供高精度的定位、导航和时间服务,但各自的性能略有不同。

GPS系统是最早建立和应用的GNSS系统,全球已有数十年的应用历史,准确性较高,可实现厘米级的位置测量。

在交通、车辆管理、航空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是全球范围内最受欢迎的GNSS系统之一。

GLONASS系统由俄罗斯建立,系统中的卫星数量较少,但其在北极地区的覆盖能力较强,适用于极地航行和勘探等领域。

伽利略系统是欧盟建立的独立GNSS系统,与GPS系统类似,但其准确度更高,可实现毫米级的精度测量,在测绘等精密领域应用广泛。

中国的北斗系统是近年来快速崛起的GNSS系统之一,其在亚洲地区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北斗系统在精度、可靠性和成本方面具有很大优势,适用于车辆管理、海洋渔业、港口物流等多个领域。

二、 GNSS技术的发展趋势随着GNSS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精度、覆盖范围等方面得到不断提升,未来仍将有以下几个发展趋势:1. 精度提升:对于需要高精度的应用领域,如航空、海洋工程等,GNSS技术将不断追求更高的精度。

例如,目前正在研究的双星定位技术,能够在超过1000公里的距离上实现毫米级精度的定位测量。

2. 成本降低:随着GNSS技术的普及和应用领域的扩大,GNSS产品的价格将逐渐降低,特别是对于中小型企业和个人用户。

如现在广泛使用的GPS导航仪等产品,价格已经相对较低,未来还将越来越便宜。

卫星技术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卫星技术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卫星技术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卫星技术在人类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卫星技术不仅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也在诸如通信、天气预报、军事侦察等重要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卫星技术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卫星技术的现状卫星技术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1960年,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开创了卫星技术的新时代。

现在,卫星技术已经成为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仅在科技、军事、民用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也和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

卫星技术主要包括轨道卫星与地面站两部分。

轨道卫星可分为地球轨道卫星和深空探测卫星两种。

地球轨道卫星可以实现通信、导航、气象、资源探测、航天科学实验等目的,深空探测卫星则可用于测绘、着陆、遥感等等。

地面站则起着收发卫星信号、处理数据,对卫星进行轨道控制和工作状态监测的作用。

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卫星发射成本不断降低,卫星应用领域也不断拓展,如今卫星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通信、导航、气象、遥感、农业、地震预警等众多领域。

卫星技术的应用迅速改革着人类对世界的认知与利用方式。

二、未来卫星技术的发展趋势未来卫星技术的发展将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

首先,在卫星制造方面,随着工艺和技术的不断改进,卫星将逐渐向多功能、超大容量,高带宽方向发展。

同时,卫星的制造成本也将进一步降低,使得更多国家可以加入到卫星队伍中来。

其次,在卫星通信方面,卫星通信系统将变得更加可靠、高效、便捷,同时也更加具有广度和深度。

卫星通信系统的频谱资源可进行灵活转换,以适应多样化的通信需求,实现与 4G、5G等融合,使得卫星通信成为涵盖全球的重要通信网络。

第三,在气象预报方面,卫星领域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但天气预报的精度和可靠性仍需要大幅提高。

未来,卫星技术将会在天气预报领域大展拳脚,传感器、监测和预报模型等技术将做出重大创新,卫星监测实时预报,提高对极端天气的响应能力。

第四,在资源探测方面,卫星技术也将向精讲高效方向发展。

国外遥感卫星发展现状

国外遥感卫星发展现状

国外遥感卫星发展现状遥感卫星是指通过空间技术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人造卫星。

遥感卫星的发展不仅在人类的探索和认识地球上具有重要意义,还在环境监测、气候变化、资源调查和农业生产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下面将介绍一些国外遥感卫星的发展现状。

美国是全球遥感领域的领先者之一、美国宇航局(NASA)的“地球观测系统”(EOS)计划是美国遥感卫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计划旨在收集地球表面的全套数据,包括陆地、海洋和大气等方面的信息。

其中最著名的遥感卫星是“陆地卫星一号”(Landsat 1)系列,该系列卫星自1972年以来一直在运行并不断更新换代。

美国还拥有其他多个遥感卫星,如“紧急地球观测卫星”(EO-1)和“太阳辐射和能量平衡卫星”(SOLAR)等。

欧洲航天局(ESA)也致力于发展遥感卫星技术。

最著名的欧洲遥感卫星是“欧盟地球观测程序”(Copernicus),该计划由欧洲航天局、欧洲气象卫星组织和其他国家合作开展。

Copernicus计划拥有多颗卫星,其中最重要的是“哨兵”卫星系列,该系列包括哨兵1至哨兵6号卫星,每颗卫星都具有不同的观测能力,包括陆地、海洋和大气等方面。

中国也在积极发展自己的遥感卫星技术。

中国的首颗遥感卫星是1988年发射的“海洋一号”卫星,自此以后,中国陆续发射了一系列遥感卫星,如“资源一号”、“环境卫星一号”和“高分一号”等。

其中,“高分一号”卫星被广泛应用于土地利用、资源调查、灾害监测和环境保护等领域。

此外,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也在进行遥感卫星的研发和应用。

例如,印度的“资源卫星”(IRS)系列、加拿大的“雷达卫星系统”(RADARSAT)系列和亚洲的“风云”系列卫星等。

总体来说,国外遥感卫星的发展现状是多样化且充满活力的。

各国在技术研发、数据共享和应用开发等方面进行积极合作,共同推动着遥感卫星领域的发展。

遥感卫星技术的进步将为人类提供更准确的地球信息,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全球问题的解决提供重要支持。

卫星产业未来发展趋势

卫星产业未来发展趋势

卫星产业未来发展趋势卫星产业是指以卫星为核心,涉及卫星设计制造、卫星发射运营、卫星应用服务等一系列产业链条的综合性产业。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需求的提升,卫星产业正面临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市场潜力。

未来,卫星产业将呈现出以下几个发展趋势:1. 小卫星技术的快速发展小卫星是指重量在数十千克至数百千克之间的卫星。

相对于传统的大型卫星,小卫星具有体积小、重量轻、造价低廉等特点。

未来,随着微小化技术、通讯技术、太阳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小卫星将成为卫星产业的主要发展趋势。

小卫星具有较低的投资风险和较快的投资回报周期,适合投资初期资金有限的创业公司和初创企业。

2. 新一代卫星网络的建设未来,随着全球互联网的普及和数据传输的增长,对于高速、稳定的全球通信网络的需求将不断增加。

卫星网络作为全球通信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迎来新一轮的建设和发展。

新一代卫星网络将采用高通量卫星、低轨卫星等技术,实现更快更广的覆盖范围和更高质量的数据传输。

同时,将融合地面网络和卫星网络,实现全球互联网的无缝连接。

3. 航天旅游的兴起随着空间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商业化进程的推进,航天旅游将成为卫星产业的一项新兴业务。

未来,人们将有机会在太空中进行旅行、观光和体验。

一些公司已经开始筹备并计划发射载人航天器,提供太空旅游服务。

随着前沿科技的不断突破,太空旅游将逐渐成为富裕阶层和科技爱好者的新时尚。

4. 卫星应用服务的广泛拓展卫星应用服务是指基于卫星技术开展的各类应用服务,包括地球观测、气象预测、导航定位、农业监测、气候变化预测等。

未来,随着卫星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卫星应用服务将在交通、环境、农业、气象等领域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例如,通过卫星观测地球表面的资源分布,可以提供全球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的决策支持;通过卫星导航系统,可以提供个性化的导航服务,提高交通运输的效率和安全性。

5. 卫星数据的挖掘和利用随着卫星数据的不断积累和技术手段的提升,卫星数据的挖掘和利用将成为卫星产业的重要方向。

2024年全球卫星通信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

2024年全球卫星通信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

1960年,美国发射了第一颗通信 卫星,实现了跨大西洋的电话通 信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1957年,苏联发射了人类第一颗 人造卫星,开启了卫星通信技术 的新篇章
1965年,国际通信卫星组织 (Intelsat)成立,推动了全球 卫星通信技术的商业化和普及化
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阶段
初期阶段:1950年代至1960年代,主要应用于军事和科研领域
应用拓展:卫星通 信技术在更多领域 的应用,如航空、 航海、应急救援等
创新驱动:不断研 发新技术,提高通 信效率和可靠性
市场拓展:全球卫 星通信市场的不断 扩大,尤其是发展 中国家和地区的市 场需求增长
未来发展的挑战和机遇
技术挑战:需要不断研发和创新,以应对日益增长的通信需求 市场竞争:全球卫星通信市场竞争激烈,需要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 政策法规:需要关注政策法规的变化,确保合规经营 机遇:随着5G、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全球卫星通信技术将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需求
05
结论
对全球卫星通信技术发展的总结和评价
2024年全球卫星通信技术取得突 破性进展
应用领域:航天、航空、航海、 陆地通信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技术突破:高速率、低延迟、广 覆盖
影响:促进全球通信行业发展, 提高通信效率,增强国家安全
对未来发展的建议和展望
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推动卫星 通信技术的发展
推动科技创新:卫星通 信技术的突破性进展将 推动科技创新,为未来 的科技发展提供新的机 遇和挑战。
增强国家安全:卫星 通信技术的突破性进 展将增强国家安全, 为国家提供更加安全、 可靠的通信保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卫星作为“新航天”浪潮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发展如火如荼,并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根据预测,未来10年小卫星将进一步崛起,各国将在低、中地球轨道部署超过40个小卫星星座、数千颗卫星,服务全球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唐亮1 刘鸿鹏2 何慧东3(1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2东方红卫星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3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 )1 小卫星发射情况全球航天发射活动进入新的高峰期,2018年全球共发射461个航天器,其中500kg 以下的小卫星321颗,占年度发射卫星总数的69.6%,成为航天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整体趋势看,小卫星部署数量呈现阶梯式增长态势。

2012年以前,处于技术积累阶段,每年部署数量在50颗以下;2013-2016年,进入业务化应用阶段,每年部署数量超过100颗;2017年至今,2010-2018年世界航天发射情况发射数量/颗占比全球小卫星现状及发展开启小卫星大规模应用推广,每年部署数量超过300颗,小卫星占比也从30%左右增长至70%左右。

从质量分布看,2018年部署的321颗小卫星中,0~5kg的卫星188颗,5~10kg的卫星46颗,10~50kg的卫星27颗,50~100kg的卫星18颗,100~500kg的卫星42颗。

5kg及以下的立方体卫星数量最多;100~500kg作为传统小卫星的主战场,因其高性能的特点,同样部署数量较多。

从应用领域看,2018年部署的小卫星中,154颗为技术试验卫星,123颗为对地观测卫星,25颗为通信卫星,12颗为空间科学卫星,7个为深空探测器。

技术试验和对地观测为卫星数量最多的领域,二者占小卫星总数的比例达到86%;通信卫星、空间科学卫星、深空探测器尽管数量占比较少,但相较往年均取得重要突破,数量快速增长。

从卫星所属国家看,2018年,全球共有27个国家和地区部署小卫星,既包括美国、中国、欧洲、俄罗斯等传统航天国家,也包括众多新兴航天国家,覆盖亚太、独联体、中东和非洲、南美等地区。

其中,美国部署小卫星数量最多,达到161颗,占全球部署数量近半;中国、欧洲居第二、第三位,分别部署52颗和37颗,俄罗斯、韩国、日本紧随其后。

从资产属性上看,2018年,军用、民用和商业小卫星数量分别为40颗、142颗和139颗。

相较往年,军民小卫星数量和占比实现增长,其中,军用小卫星数量增长尤为显著,小卫星对军事航天能力的补充作用日益突出;商业卫星由于周期性部署的因素,2018年数量和占比有所回落。

2 小卫星发展环境小卫星被视为构建弹性军事航天体系的关键环节全球航天技术快速进步,进入空间和利用空间能力大幅提升,与此同时,反卫星技术、在轨服务技术等也对航天资产安全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威胁。

以美国为例,过去美军过于倚重大型卫星,单颗卫星不具备弹性,易受攻击。

为应对新的形势,美国军方和情报界提出利用小卫星星座构建弹性网络,增强航天系统架构对系统失效和对手攻击的承受能力。

为此,美国陆军探索利用小卫星相互连接组成情报网络,卫星可自动切换以提供连续服务;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提出“黑杰克”(BlackJack)计划,目标是找到传统军用卫星的低成本替代方案(单星成本控制在600万美元以下),在一颗卫星上搭载多个载荷,并利用低轨卫星星座提供持续、覆盖全球的侦察能力,支持军事作战;国家地理空间情报局(NGA)则拓宽数据来源,通过强化机器学习和机器视觉能力处理海量数据,快速向用户提供地理空间情报。

这一系列举措使对手威胁航天资产安全的尝试复杂化,从而保障航天系统安全。

日本也提出了建设应对威胁的弹性航天体系架构。

政府简化航天监管,加强小卫星数据采购世界主要航天国家制定了多项政策,加速提升航天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在美国国家航天委员会(NSC)的支持下,美国商务部大力推行商业航天制度改革,简化相关流程,为航天企业创建“一站式”服务,进而提高管理效率,促进航天产业发展。

在简化监管的同时,也对违规活动进行处罚。

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在2018年12月向蜂群技术公司(Swarm Technologies)开出90万美元罚单,处罚其未经批准在印度火箭上搭载发射4颗小卫星。

英国发布《航天驱动国家繁荣战略》,鼓励航天产业发展,以此拉动国家经济建设,实现GDP倍增的宏伟目标。

此外,政府改变传统思路,加大商业小卫星数据的采购力度。

例如,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已开始向商业小卫星公司购买地球科学数据,并发布征询书为新的数据商提供机会。

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NOAA)在2018年9月向地理光学公司(GeoOptics)、普奈蒂克公司(PlanetIQ)和斯派尔公司(Spire)授出了第二轮商业卫星气象数据试(3)全球高光谱卫星快速部署各国国防与情报机构、农业巨头、自然资源勘探者和能源公司正在利用高光谱卫星以较低成本采集高光谱数据,卫星逻辑公司(Satellogic)、康新公司(Consine)、行星资源公司(Planetary Resources)和高光谱卫星公司(HyperSat)等多家公司宣布了高光谱成像卫星星座的计划。

2018年,印度成功发射了“高光谱成像仪卫星”(HYSIS),该卫星由印度空间研究组织(ISRO)研制,采用了SSB-2卫星平台,发射质量380kg,设计寿命5年,星上搭载高光谱成像仪,可以在可见光、短波红外区域成像。

美国高光谱卫星公司在2018年10月获得8500万美元融资,计划于2020年发射2颗高分辨率高光谱成像卫星,卫星质量200~300kg,运行在500~600km高的低地球轨道,将为美国政府和商业用户分别提供分辨率为4m和10m的高光谱数据。

(4)气候和环境监测卫星成为发展热点为应对严峻的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问题,世界各国加快监管和治理步伐,天基手段为各国提供了高效准确的气候和环境监测信息,取得了快速发展。

美国环境保护基金会(EDF)计划2021年前发射“甲烷星”(MethaneSAT),测量人类活动产生的甲烷排放,重点监测50个大型油气开发区域,精度将高于现有卫星或其他传感器设备。

空客防务与航天公司(ADS)也启动了“空间碳观测台”(SCARBO)项目,将在小卫星星座上搭载小型静态光谱仪,解决天基监测人为温室气体的关键问题,预计该项目将在10年内作为第二代“哥白尼”(Copernicus)卫星的补充系统开展工作。

NASA成功发射“重力恢复与气候实验后续任务”(GRACE-FO)卫星,接替退役的GRACE卫星,监测全球地下储存水量变化。

2颗GRACE-FO卫星在同一轨道上运行,相距220km,星载微波测距系统可测量地球引力场产生的微小距离变化,进而通过这些变化分析由南极洲、格陵兰岛冰川流失等原因造成的地球水循环流动。

美欧低轨通信星座拉开建设帷幕,中俄星座取得重要进展(1)美国批准低轨星座项目,即将开启大规模部署2018年11月,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通过了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加拿大电信卫星公司(Telesat)、加拿大开普勒公司(Kepler)以及低轨卫星公司(LEOSat)4家公司的低轨星座项目,授权了近8000颗卫星为美国提供卫星通信业务。

目前,这4家公司中有3家公司已经部署了演示项目。

一网公司和ADS公司成立了合资的一网卫星公司,建造规模达900颗卫星的“一网”星座。

在日本软银公司(SoftBank)、国际通信卫星公司(Intelsat)、可口可乐公司(Coca-Cola)和其他投资商的支持下,一网公司开启了卫星的批量制造,首批6颗“一网”卫星在2019年2月27日成功发射入轨,目标在2027年前让地球上每个人都能使用互联网。

“一网”星座无星间链路,计划在全球建设40余座信关站,每座信关站都能连接至远在4000km之外的卫星。

(2)中国发射低轨星座首星,俄罗斯启动低轨移动星座计划2018年,中国低轨宽带通信卫星系统建设迈出实质性一步,并借助“一带一路”倡议和卫星互联网发展契机,参与构建空间信息走廊,通过创新商业模式,支撑沿线国家互联互通。

“虹云”工程首星、“鸿雁”星座首星相继成功发射并进入轨道。

“鸿雁”星座预计在2022年建成骨干星座系统,提供全球通话、全球数据采集及全球无死角的互联网接入服务。

俄罗斯启动“球体”(Sfera)全球卫星星座计划,利用低轨小卫星星座为任意地点提供实时移动通信和观测服务。

“球体”计划将部署约640颗卫星,于3年内发射首批6颗卫星,并于2026年建成。

该计划已获得俄罗斯总统普京批准,目标是建设成为最优的卫星星座集群,目前由遥感卫星系统、通信卫星系统、“格洛纳斯”(GLONASS)导航卫星系统、“马拉松”(Marathon)物联网卫星系统等组成。

空间态势感知系统继续发展,在轨服务系统计划开展验证加拿大北极星公司(NorthStar)正在开发先进的环境和近地空间监测系统,系统由40颗卫星组成,卫星利用高光谱和红外相机开展对地观测,并利用光学相机监视太空,能同时开展地理信息和空间态势感知服务,提供对地观测数据以及在轨空间碎片和物体信息。

日本宇宙规模公司(Astroscale)正在研究卫星退役和空间碎片清除服务解决方案,确保航天活动的长期安全和轨道资源的可持续性。

目前,宇宙规模公司正在开展其首个碎片捕获示范验证项目——“生命终止服务-示范”(ELSA-d),该项目计划于2020年初发射,将包括“追逐航天器”(Chaser)和“目标航天器”(Target)两个部分。

深空中继通信能力成为发展热点,空间科学应用全面铺开随着航天技术的进步,小卫星性能快速提升,应用场景逐步辐射至空间科学和深空探测领域。

中国2018年成功发射“鹊桥”中继星,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颗在地月L2点上的中继卫星,协助嫦娥四号开展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探测。

英国萨瑞卫星技术公司(SSTL)正在设计名为DoT-4的月球通信卫星,质量为35kg,计划于2021年发射,旨在利用“贡希利”(Goonhilly)深空网络提供通信中继回传,并与月球表面的月球车进行通信,该公司的最终目标是建设一个完整的月球通信卫星星座。

美国“洞察”(InSight)火星探测器于2018年5月5日发射,同时发射的还有2颗立方体卫星—“火星立方星一号”(MarCO),该卫星为6U立方体卫星,可为“洞察”提供及时的中继通信服务。

美国2018年成功发射新一代空间望远镜“系外行星凌日卫星”(TESS),这颗卫星可探索宇宙中大部分区域,覆盖85%的视场,通过探测行星经过MarCO中继通信立方体卫星恒星时所发生的亮度周期变化,寻找可能存在的外星生命迹象。

欧洲航天局(ESA)研制了“地外行星探测卫星”(CHEOPS),针对太阳系附近且目前已确定有行星环绕的恒星系统,通过对恒星亮度的高精度监测,探寻其周围行星的密度及内部结构,进而分析行星的形成以及轨道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