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卫星及中国的小卫星计划
我国的遥感卫星

面温度 等要 素和进 行海 岸带 动态 变化 监测 ,为海 洋经 济发
展 和 国防建设 服 务 。
星于 2 0 年 5月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这标志着我 08 国气象卫星和卫星气象事业发展进入 了新的历史 阶段 。
发射 升空 , 目前仍在轨运 行 。 0 7年 9月 ,2 20 0 B卫星在 中国太
I J的信息, 并经信息的 传输、 处理和判读分析, 对地球的资
— — 源与环境进行探测和监测 的综合 『 生技术。由于遥感具有 全天候 、 全频段 、 大范 围、 快速准确 获取信息 的优 越性, 因此广 泛应用于测绘 、 资源调查 、 灾害监测与环境保护 、 城市 规划及军 事等诸多领域 , 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 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 的 在 作用。 目前我 国已初步形成 以气象卫星系列 、 资源卫星系列 、 海 洋卫星系列和环境与灾 害监测小 卫星群组成 的长期稳定运行 的卫星对地观测体系 ,实现 了对 中国及周 边地区甚至全球陆 地、 大气 、 海洋 的立 体观测和 动态 监测 。 咒 蒙 卫 星 根据卫星运行轨道 的不 同 ,气象 卫星分为极轨气象卫星 和静止气象卫 星两种 。 一颗围绕地球两极运行的极轨气象卫星 每天对全球 进行 两次气象观测 , 可获取全球气象资料 ; 颗运 一 行 在地 球赤道上空 的静 止气象卫 星则能对全球 近 l / 3的地区 连续进行气象观测 ,在 3 0分钟或更短 时间内获取一幅全景圆 盘 图, 并实时将资料送 回地面 。气 象卫 星除对天气预报和气候 预测有重要作用外 ,在 自然灾害和地球环境监测 以及海 洋 、 航 空、 航海和农业 、 渔业等方面都有着广泛应用价值 , 应用 卫星 是 中重要 的多用途卫星 , 具有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我 国于 2 世纪 7 0 O年代 开始研制气 象卫 星 , 于 18 年 并 98 成功发射 了我国第一颗极轨气象卫星“ 风云一号” 目前 , 。 我国 已成 为继美 国、 俄罗斯之后第三个 同时拥有极轨 和静止气象卫 星的国家 。我国气象卫星发展过程分为四个 系列 ,风云一号” “
我国卫星总体发射情况及卫星组网计划(2021年)

500
110%
400
300
200
100 50
386 363
283
90% 70% 50% 45.34%
24.00%
24.64%
24.10% 26.21%
11.29% 86
83
103
130
140 7.691%22
62 69
-3.49%
-12.86%
28.27% 6.34%
30% 10% -10%
0
-30%
80 156 300 24+X 120 650 72 138 378 288 100 24 186 120
民营卫星星座计划不断扩充,未来规模有望进一步提升
• 民营资本低轨卫星星座计划已启动,规模有望提升。“鸿雁”、“虹云”等系统计划已初具规模,具雏形,在统筹协调实现标准化后,国有和民 营 资本将推动产业规模部署,预估未来10年国内低轨卫星系统中卫星规模有望达到3000-6000颗的水平。
国有
“虹云”工程 宽带信息
航天科工
国有
“鸿雁”工程 移动通信
航天科技
国有
“高景”星座 商业遥感
航天科技
国有
“天象”
天地一体化 中电科
国有
“天启”
宽带通信
银河航天
民营
“九天”
窄带物联网 九天微星
民营
“吉林一号” 遥感
长光卫星
民营
“灵鹊”
遥感
零重力实验室
民营
LaserFleet
激光通信
航星光网、上海光机所
卫星发射
国有:航天科技集团、航天科工集团 民营:零壹空间、蓝箭航天、星际荣耀
地面设备
中国卫星发展计划概览

精心整理中国卫星发展计划概览中国卫星发展计划概览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顺利升空,拉开了航天时代的序幕。
它开辟了除陆地、海洋和大气层之外的人类第四个活动疆域。
经济、年5月"千克),用长征1号运载火箭发射;卫星上天后要抓得住、测得准、看得见、听得着。
经过几年的自力更生和顽强拼搏,包括排除文化大革命的种种干扰,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终于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了。
东方红1号卫星重173千克,由长征1号火箭送入近地点441千米、远地点2368千米、倾角68.44度的椭圆轨道。
它测量了卫星工程参数和空间环境,并进行了轨道测控和《东方红》乐曲的播送。
1970年5月14日停止发送信号。
东方红1号卫星的上天,使中国成为继前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第五个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发射卫星的国家。
该星不仅全部达到了设180颗自行研制的人造地球卫星,其中大部分获得了成功。
尤其是1968年2月20日成立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之后,中国空间技术的发展大大加快。
35年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出了试验、返回、通信、气象、资源和导航等系列卫星。
这些卫星在利用和开发太空资源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并在若干重要领域,包括卫星返回、卫星通信、卫星遥感、卫星姿控、卫星热控、一箭多星、微重力实验和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试验等方面,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其中有些项目已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中国卫星事业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历程。
至今已跨越了三个阶段,这“三步走”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步,一九五八年至一九七0年为起步阶段。
一九七0年四月,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标志着中国返回式卫星的研制工作始于1966年。
在攻克了卫星姿态控制与轨道控制技术、卫星再入防热技术和卫星回收技术等一道道难关后,1975年11月26日,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终于发射成功了。
它在轨道上运行了3天,各主要系统工作正常。
11月29日,该星按预定时间返回了中国大地,带回了丰富的遥感资料。
2024年星链计划将拥有42000颗卫星,其背后的军事用途有多强大?

2024年星链计划将拥有42000颗卫星,其背后的军事用途有多强大?
2024年星链计划计划拥有42000颗卫星,将形成覆盖全球的通讯、网络和定位系统。
它
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发起的,是一项全球性的空间站和卫星通讯网络,将为全球服务。
它被认为是中国未来支持全球安全,广泛和深入参与全球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手
段。
从军事角度来讲,这项计划的背后的军事用途非常强大。
首先是通信系统,它可以确保军
队的通信信号在某些重要场合大大提升。
其次,由于它的高效稳定的全球定位系统,可以
大大提升军队的定位能力,使其能够更加准确、多样化和快速地采取运动策略。
此外,有
了这一系统,军队可以更好地明确自身和对手的操作位置,进而掌控战略地利,确保更加
成功地实施作战任务。
在军事发展Ne中,2024年星链计划将为军队提供更加高效、精准、快速的作战策略,因
此,它的背后的军事用途着实很强大。
只要进一步完善星链计划,可以有效保障国家军事
安全。
中国空天信息产业发展现状及预测:未来十年,将达到2920亿美元,比前十年增长28

中国空天信息产业发展现状及预测:未来十年,将达到2920亿美元,比前十年增长28空天信息产业是迈入全互联时代涌现的前沿新兴信息产业形态,也是支撑产业和社会数字转型的重要产业,更是引领全球经济发展主线的重要基础设施。
空天信息产业是移动互联时代之后的新阶段。
以卫星通信、卫星遥感、卫星导航为代表的太空领域是军用和民用发展的重点领域,空天信息已广泛应用于国家安全、经济建设和大众民生的诸多领域,不仅具有军民共用的特点,也拥有巨大的市场价值。
在军事上空天信息网络甚至可以起到类似战略导弹的致命拦截作用。
空天信息网络面向政府和公众可提供六项典型场景应用:应急救灾保障、信息普惠服务、移动通信服务、航空网络服务、海洋信息服务、天基中继服务。
我国鼓励空天信息产业的发展大致有两条主线:其一为相关政策从规划卫星制造到规划整体的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其二为鼓励商业航天大力发展,鼓励民营资本参与到建设。
此外,航天法已经列入全国人大立法计划,力争在未来 3-5 年出台。
从各类相关政策可知,国家在顶层设计方面已为空天产业蓬勃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结合航天任务的规划数量和航天技术及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我国空天信息产业已进入了发展的黄金十年。
近年来空天产业主要政策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一、导遥一体的空天信息网络截至 2018 年 12 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 8.29 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 59.6%,已经基本建成了覆盖全国的地面网络;航天技术发展也取得了巨大成就,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和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为代表的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取得长足进步,截至 2018 年12 月底,我国在轨卫星数量已超过 200 余颗,已经初步建成了通信中继、导航定位、对地观测等系统,通导遥融合发展态势基本形成;空天信息的全面性、灵活性、时效性和准确性大幅提升,定时、定位和遥感观测的综合应用服务日益丰富。
覆盖面上,我国对导航、遥感等天基信息的需求覆盖范围已从国内拓展到全球;在速度上,对空间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的响应速度趋向实时化,对海量天基信息的传输-处理-分发的时效性提出了新的要求。
5G时代卫星通信新发展

5G时代卫星通信新发展河北省石家庄市单位邮编:050081摘要:卫星通信具有通信距离远、覆盖区域大、通信容量大、线路稳定可靠、机动灵活等优点。
在5G时代背景下,卫星通信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文章首先分析了卫星通信在5G时代下新的发展趋势,最后对5G时代卫星通信需要发展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5G;卫星通信;技术发展随着移动数据流量的爆炸性增长,设备的海量连接和各种新业务与应用场景的不断涌现,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5G)应运而生,目前已经进入试验部署阶段。
5G是各种先进通信技术的集大成者,代表了地面移动通信网络的最高水平。
1 5G和卫星通信发展情况①5G技术。
2012年是5G的第一阶段,提出了5G的基本概念;2013—2014年是5G的第二阶段,重点关注了5G的关键能力、应用场景、愿景与需求等;2015—2016年是5G的第三阶段,主要考虑验证工作和开展关键技术的研究;2017—2020年是5G的第四阶段,验证了系统的可行性以及标准方案的制定,大幅度提高了5G的性能。
②卫星通信。
卫星通信正逐渐迈向远洋与天空,在连接应用场景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可以开发更多资源,促进了卫星通信类终端用户的发展,提供经济和便捷的服务连接。
在卫星运行过程中,根据轨道高度,可以分为低轨卫星通信系统和地球同步卫星通信系统,最早研发的是GEO卫星系统,具有广阔的覆盖范围与较高的轨道高度,除了南北极之外,仅仅需要三颗卫星就可以覆盖全球多数区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卫星系统已经形成一定规模,例如亚太7号、9号、5C、6C等。
此外,LEO卫星通信与GEO卫星通信相比,具有一定优势,可以增强消息的实效性,降低传输损耗,为小型化终端提供方便,有效调节GEO轨道频率与位置,实现全球覆盖。
目前,国家LEO卫星通信系统尚处于发展阶段,仅有预期中的卫星系统,其中包括“行云工程”“鸿雁”系统、信息网络重大工程等,尚且没有低轨互联网星座系统。
卫星定位系统工作计划范文

卫星定位系统工作计划范文一、引言卫星定位系统是一种通过卫星进行地理定位的技术,可以提供高精度的位置信息。
目前常用的卫星定位系统包括全球定位系统(GPS)、欧洲伽利略导航系统(Galileo)和中国北斗导航系统(Beidou)。
本工作计划将重点介绍卫星定位系统的工作目标、工作内容、工作计划和工作成果评估等方面。
二、工作目标卫星定位系统的工作目标是提供准确、稳定、可靠的位置服务,满足用户的定位需求。
具体目标包括:1. 提高定位精度:通过优化定位算法、提升接收设备性能等方式,提高定位系统的精度,使其达到亚米级别的定位精度。
2. 提高定位可用性:增加卫星数量、优化信号传输方式等,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用性,确保定位服务可以在多种复杂环境下正常工作。
3. 地理定位覆盖全球:通过增加卫星数量和改良发射模式,确保卫星定位系统可以提供全球范围内的地理定位服务,满足用户在全球范围内的定位需求。
三、工作内容为了实现上述工作目标,卫星定位系统的工作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卫星部署:通过发射卫星、部署地面站等方式,建立卫星定位系统的基本框架。
其中,卫星的部署需要遵循一定的轨道设计和发射计划,以提供最佳的地理覆盖和信号传输能力。
2. 信号发射和接收:卫星定位系统的核心是通过卫星发射信号,由用户设备接收信号,并通过信号处理和算法计算出准确的位置信息。
因此,工作中需要关注信号发射和接收设备的研发和优化。
3. 定位算法研发:为了提高定位精度,需要对定位算法进行研发和优化。
工作中可以采用一些传统的算法,如差分定位、最小二乘估计等,也可以结合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研究,以提高定位系统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
4. 系统维护和更新:卫星定位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需要定期进行维护和更新工作,以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和稳定性。
维护和更新工作包括故障排除、系统升级、卫星轨道调整等方面。
四、工作计划为了完成上述工作内容,制定了以下工作计划:1. 第一年:在第一年,主要进行卫星的部署工作。
中国卫星计划

中国卫星计划中国卫星计划是中国国家航天局主导的一项重要工程,旨在发展和利用航天技术,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的卫星计划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国家的经济建设、科学研究和国防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的卫星计划始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中国国家领导人就提出了发展航天事业的战略目标。
随后,中国国家航天局成立,开始了卫星技术的研发和测试工作。
在1980年代,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通信卫星,标志着中国进入了航天领域的先驱阶段。
随后,中国陆续发射了气象卫星、导航卫星、资源卫星等各类卫星,实现了对地球空间的全面覆盖和监测。
在21世纪初,中国的卫星计划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成功发射了载人航天飞船,并实现了太空行走,成为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第三个具备载人航天能力的国家。
此外,中国还启动了“北斗”导航卫星系统的建设,为全球用户提供高精度的导航、定位和授时服务。
中国的卫星计划不仅在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还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卫星技术的应用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包括通信、气象、农业、水资源、城市规划等,为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重要支撑。
同时,卫星技术还为国家的国防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为军事侦察、通信指挥、导航定位等提供了重要支持。
中国的卫星计划也在国际航天领域占据了重要地位。
中国国家航天局与多个国际航天机构开展了广泛的合作,参与国际空间站建设、国际卫星发射等多个重要项目,为促进国际航天合作、推动全球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未来,中国的卫星计划将继续致力于航天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推动卫星技术在国家经济建设、科学研究和国防安全中的广泛应用,为建设航天强国、实现航天梦想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卫星及中国的小卫星计划谢佩玲①,关泽群①,李德仁②(①武汉大学 遥感信息工程学院,武汉 430079;②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79)摘要:近年来,小卫星的发展非常迅猛,本文在收集了大量的小卫星资料的基础上,整理出最近几年各国用于遥感的小卫星的发射及应用情况,分析了小卫星的发展趋势,最后介绍了中国的小卫星计划。
关键词:小卫星;分布式卫星;小卫星星座;编队飞行1. 小卫星小卫星因其成本低,开发周期短,技术日益成熟,近十多年来发展越来越快。
在对地观测卫星中,小卫星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从1990年-2005年,美国NASA的对地观测项目中,小卫星已经占到发射卫星总数的42%。
世界各国,包括许多第三世界国家都在发展自己的小卫星产业。
通常把重量小于500kg的卫星称为小卫星,小卫星又分为:小型卫星(100kg-500kg)、微型卫星(10kg-100kg)、纳型卫星(1kg-10kg)和皮型卫星(0.1kg-1kg)。
表1列出了各国遥感小卫星的发射及应用情况。
2. 小卫星星座小卫星的发展已经从单颗卫星向分布式卫星方向发展,目前的分布式卫星主要有星座和编队飞行。
每颗卫星运行时只能覆盖地球表面很小的一部分,单颗卫星对同一地区的重访周期,最短也需要几天时间。
多颗小卫星组成星座,协同运行,数据共享,可缩短重访周期,提高卫星的观测频率。
例如:灾害监测星座DMC,由5-8颗微型卫星组成,单颗卫星的重访周期是4天,组成星座后重访周期可缩短到24小时以内,因而能够提供快速反映的服务,以供政府部门和商业上的应用。
DMC联盟由分属:阿尔及利亚、中国、尼日利亚、泰国、土尔其、越南及英国七国的组织机构之间合作组成,由位于Surrey Space Centre (UK)的SSTL(Surrey Satellite Technology Ltd.)领导,联盟的目的是通过DMC合伙人之间的合作,每颗卫星由各国独立拥有和运作,通过极大限度的资源和数据共享,使发展中国家获得实惠。
DMC图像与路透社报警系统联合应用,可以为国际减灾委员会提供公开服务,作为国际资源协会(National Resource for Consortium)成员,每颗微型卫星都可以提供以下方面的遥感图像服务:农业监测、土地利用、城市规划、水资源管理、地质勘探等。
1本课题得到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030486045)资助。
- 1 -表 1- 2 -- 3 -- 4 -- 5 -又如:德国的RapidEye星座,由5颗小型卫星组成,确保每天覆盖全球,作为商业小卫星星座,可用于全球遥感、三维测绘。
卫星将等距离分布在太阳同步轨道上,具有星载数据处理和存储器件以及高速X波段通信系统,可下传地面所需图象。
3. 小卫星编队飞行卫星编队飞行目前是国际航天技术上的热门研究课题,编队飞行在对地全球遥感、三维立体观测等方面有很好的应用效果。
编队飞行分大小卫星编队飞行和小卫星编队飞行。
大小卫星编队飞行主要是指小卫星与在轨的已发射大卫星组成编队。
3.1.大小卫星编队飞行卫星编队飞行最初是由小卫星与在轨的大卫星编队飞行,例如:Morning Train 由Landsat 7、Terra、EO-1、SAC-C四颗地球观测卫星沿航向编队飞行,可以在不同时刻观测相同地面目标。
编队飞行的目的:① 验证新研制的陆地成像仪;② 演示美国NASA地球观测系统的多种有效载荷观测信息处理。
为将来地球观测系统(EOS)6颗卫星编队飞行做试验准备。
3.2.小卫星编队飞行小卫星编队飞行,可以几颗卫星同时对同一地区进行观测,产生立体图像,在现代卫星摄影测量中,由多颗小卫星组成的卫星编队具有比单颗卫星更优越的性能,能提供更高的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
卫星编队拍摄的序列图像可组成多轨道区域网,通过区域网光束法平差解算就可以获得目标点坐标。
编队飞行的方式有多种:串行编队:卫星同轨,前后相距一定距离。
绕飞编队:是由若干颗小卫星围绕某一中心飞行而形成的一种具有特定形状的编队。
三角形编队:其中两颗卫星在同一轨道面内。
这种编队具有所有卫星均能运行于圆轨道,队形简单和稳定等优点。
菱形编队:其组成类似于三角形编队。
例如:美国和德国合作的GRACE(Tom、Jerry)小型卫星编队,两星相距220km串行编队飞行,进行星间微波通信,测量相对距离和速度,根据测量结果精确绘制地球重力场图。
又如:3-Corner星座,是分布式气象卫星,三维立体成像,由3颗纳型卫星同轨飞行,前后相距30km编队组成分布式气象卫星。
4. 中国的小卫星计划研制发展小卫星,是我国利用空间技术服务经济建设、造福人类的重要途径。
目前,我国相继成功发射了“实践五号”、“海洋一号”、“创新一号”小卫星和50公斤重的“清华一号”微型卫星。
- 6 -2000年6月28日,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与清华大学、英国萨瑞大学联合研制的50公斤的“航天清华一号”微型卫星发射成功。
该卫星不仅在有效载荷方面比同类微型卫星有明显改进,而且在平台技术上采用了三轴稳定控制,填补了中国微型卫星研制领域的空白。
2004年4月18日23时59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发射升空的“纳星一号”卫星,是我国首次发射的质量小于25公斤的纳型卫星。
它的研制和发射成功,填补了我国小卫星研制领域的空白,标志着我国小卫星研制已基本形成系列。
目前,我国小卫星研制已基本形成可覆盖25公斤到1000公斤范围内的系列产品,并在科学实验、资源普查、灾害预报、测绘勘探、环境和农业的监测等领域发挥了独特优势和作用,显示出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中国首个用于环境监测和灾害防治的小卫星星座“环境一号”目前已经进入了初样研制阶段。
这个小卫星星座由3颗卫星组网联合工作,对地球环境进行可见光、红外、热红外以及微波谱段的全天候连续观测。
小卫星星座的两颗光学小卫星计划在2006年发射升空,第三颗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在2007年发射。
世界最大的小卫星研制试验基地———“小卫星及其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于2004年12月14日在北京航天城正式落成,其设计能力为年产6至8颗卫星。
这个中心于2001年经国家发改委批准,列入高技术产业发展计划,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所属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为建设法人。
主要承担的任务有:小卫星及其系列化公用平台发展研究;小卫星的总体专业设计;小卫星的总装、测试和试验;小卫星的技术服务;小卫星技术培训及技术咨询等。
“小卫星及其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筑面积为16135平方米,与北京空间技术研制试验中心紧密相连,互为补充,可以进行技术大协作,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加强与国内外相关机构的合作,促进小卫星及微型卫星的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和现代化的发展,不断为客户提供更好、更快、更省的航天产品。
5. 对我国发展小卫星产业的几点建议首先,应该加强小卫星编队飞行的研究,对编队飞行中相关的通讯、软件无线电、地面站设施建设以及信息安全等进行深入研究。
其次,国内各航天部门应加强与高校之间的合作,大学是高新技术的重要发源地。
大学具有掌握科技前沿技术、把握其发展和应用方向能力,已成为现代小卫星诸多高技术发展的重要源泉。
第三,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紧跟小卫星产业的发展潮流。
参考文献1.Steven P. Neeck, Thomas J. Magner, Granville E. PaulesNASA Headquarters, Office of Earth Science Washington, DC 20546, USANASA’s SMALL SATELLITE MISSIONS FOR EARTH OBSERVATION2.周润松. 对地观测卫星未来发展趋势[J].卫星应用,2004(3):51~55.- 7 -3.林来兴. 卫星编队飞行的应用研究[J].卫星应用,2004(2):35~40.4.陆宏伟,邱志强,于起峰. 基于卫星编队序列图像的摄影测量[J].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2004(3):74~815.强曹章. 发挥高校综合优势 探索小卫星研制新路.哈工大报讯6. /7. /8. ITC’s database of Satellites and Sensors http://www.itc.nl/Small Satellite and Chinese Small Satellite PlanXIE Peiling①,GUAN Zequn①,LI Deren②(① S chool of Remote Sensing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Wuhan University,Wuhan 430079,China;②State Key Laboratory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in Surveying,Mapping andRemote Sensing,Wuhan University,Wuhan 430079)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small satellite developed fast. The authors collected large quantity of small satellite data, selected the remote sensing small satellite from these data, analyzed the distributed small satellite system including small satellite constellation and small satellite formatting developed these years, at the end of the paper presented the small satellite plan of China.Key Words: Small satellite; Distributed satellite system; Small satellite constellation; Formation-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