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合集下载

函授本科《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一)

函授本科《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一)

函授本科《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一)标题:汉语短语的分类问题姓名:薛庆蕊学号:院系:湖南师范大学专业:汉语言文学摘要:本文从汉语短语结构类型的分析、短语分类的原则、验证语义标准短语、分类实用性的方法、两类短语由语言单位转为言语单位时的自足条件、施动短语和受动短语作句子成分时的搭配能力五个方面对汉语短语进行了细致的分类。

关键词:分析、原则、实用方法、自足条件、搭配能力一、汉语短语结构类型的分析(一)自《马氏文通》问世以来,有关汉语语法的论著对短语的分类基本上是按外部功能和内部结构这两个标准来进行的,其中以内部结构为标准的分类占有更重要的地位。

其实,汉语短语分类中的“功能说”和“结构说”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叶斯丕森和布龙菲尔德理论的影响。

在结构分类方面,布氏的句法结构观念似乎特别适合于汉语,因为汉语词的构成方式、短语的构成方式和句子的构成方式是那样相似,以至布氏的句法结构类型的分析可以直接应用于汉语每一层面上的语法单位的结构分析。

短语在汉语语法单位中处于一种枢纽地位,因此,短语的结构类型可以上通句子下至词。

这是汉语语法单位进行结构分析的一条捷径,发展到顶峰就是“词组本位说”。

如范晓先生在《说句子成分》、《关于结构和短语》①等文中多次提出:汉语的句子结构和短语结构的构造原则基本上是一致的,除独词句外,句子只不过是独立的短语而已。

根据这种观点,应当是有多少种结构的短语,相应地便会有多少种结构的句子。

(二)“词组本位说”把句法结构类型和短语类型完全对应起来,即以分析短语的结构类型为基础,扩展到句子结构。

作为一种分析方法,它有可取之处;从实际的作业上看,它也具有相当的成效。

它操作起来十分简便,似乎可以一以贯之地分析汉语的一切“结构”,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恰恰是这种简便掩盖了汉语短语类型分析的句法分析中的一些实质性问题,如1、是不是每个短语都可以在结构类型中找出它的归属?有的虚词和实词组合,其内部结构关系如何看待?2、结构类型相同的短语,为什么其语法功能和转换关系不同?比如“人才交流”和“学者讨论”在结构分类中都是主谓关系,但前者能作“进行”类动词的宾语,后者不能;前者能在受定语限定之后作主语或宾语,后者不能。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答辩(范文)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答辩(范文)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答辩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XX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X级10班的学生张xx。

我的论文题目是《卫斯理系列科幻小说的创作特点》。

卫斯理系列科幻小说在科幻小说界的地位毋庸质疑,其奇特的构思、丰富的想象力,渊博的知识和深度的思考,深深地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读者。

作为与金庸同为香港四大才子之一的倪匡所缔造的“卫斯理”神话,有必要在文学界引起重视并加以研,但是当前而言,研究工作极其零散,毫无系统性,甚至可以说是空白。

在着手准备论文写作的时候,我重新大量阅读了卫斯理系列经典小说。

对卫斯理系列科幻小说做进一步的了解,缕清思路的基础上,确定论文大致思路和研究方向。

为了完成论文,本人收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其中主要来自网上的论文期刊、图书馆的书目、学习教材的理论资料和卫斯理中文网。

在邵子华导师的指导和帮助经过阅读主要参考资料,拟定提纲,写开题报告初稿,毕业论文初稿,修改等一系列程序,于XX年5月20日正式定稿。

具体来说,我的论文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概述了卫斯理系列科幻小说审美特征上的通俗性,,在阐释上首先指出了科幻小说的审美特征,然后针对卫斯理系列科幻小说的审美特征做进一步探讨,得出其小说的幻想性远大于科学性的写作特点。

第二部分,针对卫斯理系列科幻小说的故事内容进行探讨,综合分析作者倪匡创作时在科学与幻想上的优劣,得出其在故事情节的创作上更具的特色,即其故事性强,背景宽广,情节曲折离奇,引人入迷。

第三部分,主要是论述了卫斯理系列科幻小说中体现出来的新的写作手法,即“倪式故事新编”。

本部分主要是通过对部分的卫斯理系列科幻作品展开分析,总结出这一创作特色。

第四部分,对卫斯理系列科幻小说的创作主题和作品中人物进行探讨,从三个小的方面具体分析得出卫斯理系列科幻小说作品主题复杂多样、主要人物的单一性、人物塑造各具特色。

第五部分,主要是深入挖掘作品在创作中体现出来的对自由平等及人性方面的思考,从小说思想意义的高度,对小说的创作进行分析。

电大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精选范文2篇

电大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精选范文2篇

电大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精选范文2篇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一:汉语言文学学习策略1.学习汉语言文学的策略学习汉语言文学是每个中国人都会经历的学习过程,它不仅存在于书本中,同时也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但如何提升汉语言文学学习的有效性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教师要提升教学口语标准化在小学到高中学习阶段中,学生们接触的语文老师各色各样,并且很多学校都是由语文老师来担任班主任一职,主要是因为语文是一门比较重要的学科,并且语文教师文学素养较高,与学生沟通起来更为亲切。

但是很多语文教师由于受日常生活所影响,与学生沟通时经常出现口语不标准的情况,甚至有的语文教师与学生沟通时会经常把方言挂在嘴边,这样很容易给学生带来负面的影响,使学生在学习语文时也容易发音不准。

作为语文教师,应该严于律己,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都应该用标准的普通话和学生进行交流。

有些语文教师由于年龄较大,学习和深造的时间已经离自己教学有段距离,对于一些新事物的发展认识不到位,所以学校应该提升教师的文学素养,对教师进行定期的考察和培训,既能够保证教师知识的更新,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加强口语标准化。

1.2让语文课本变成读本语文课本中的教材都是经过精挑细选而编制的,每一篇课文都有着特别的中心思想和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并找出文中不懂的问题,并在课堂中提出,这样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为学生解答不懂的地方,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还可以反映出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提倡精品著作的阅读精品著作之所以是精品就是因为其具有其他著作不能比拟的文学意义和内涵,并且很多著作都是作者对文学经历过几十年的研究和积累而编写的。

所以教师应提倡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多读精品著作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学内涵和审美能力,例如在小学阶段,教师就可以提倡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我国的四大名著,这样可以有效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懂得更多层面的知识。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汉语言文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社会中仍然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本文将对汉语言文学研究的相关领域进行综述,以期提供一个全面的文献框架,帮助读者了解该领域的研究动态和前沿。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古代汉语研究1. 古代汉语音韵研究通过对古代汉语声音变化规律的探索,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汉语的发展历程和变异特点。

相关研究主要包括声母、韵母、声调等方面的变化分析,以及古代韵书的研究成果。

2. 古代汉语文法研究古代汉语文法的研究旨在揭示古代汉语的语法结构、句法规则等方面的特点。

对于古代文献中的句法结构和语法现象的分析,对于我们理解古代文献的意思和背后的文化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3. 古代汉字研究古代汉字的研究主要涉及字形、字意、字音等方面。

我们可以通过对古代汉字的形态演变和语义扩展的研究,了解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掌握古代文献的正确解读方式。

二、现代汉语研究1. 现代汉语语音学研究现代汉语语音学研究主要探讨汉语的音系、音变、音韵等方面的规律。

通过对现代汉语音系和声调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汉语的音韵体系和音变规律,为语音教学和语音识别技术提供理论基础。

2. 现代汉语词汇研究现代汉语词汇研究旨在揭示汉语词汇的构词规律和语义变化。

对于词的构成和用法的研究,对于我们理解汉语的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3. 现代汉语修辞研究现代汉语修辞研究探讨汉语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变化规律。

通过对现代汉语文学作品中的修辞现象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深入理解汉语修辞的艺术特点和表达效果。

三、经典文学研究1.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主要涉及到古代文学作品的整理、研究和解读。

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探索中国古代文学的精神内涵。

2. 现代文学研究现代文学研究探讨了20世纪以来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创作特点和文学风格。

通过对现代文学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中国当代社会的变迁和文学变革的趋势。

余华活着解读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1)

余华活着解读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1)

余华活着解读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1)余华的小说《活着》是关于一个普通村民福贵的生命历程,不仅展现出中国农民的艰辛生活,也反映了中国历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和社会问题。

下面,通过对《活着》的解读,来探讨其中的文学价值和意义。

一、题材的挑选余华选择农民生活为题材,并选取一个普通农民福贵的生命历程为故事主线,向读者展现农民的苦难和抗争。

这种题材和主线选择避免了过于深奥的哲学探讨、社会政治阶级斗争等话题,而是从其中一个普通人的生命中剥离出来的经验和心路历程中,体现出人性之美、尊严之重,以及在面对曲折命运时的勇气和乐观精神。

二、叙事手法小说的叙事方式非常简洁明了,以福贵的视角展开。

余华采取显而易见的人物刻画、事件铺陈方式,让读者对角色和场景一目了然。

通过叙事来呈现这一段历程及其中的感受,比如叙述父亲挂在树上、弟弟死在水塘等痛苦体验,阐述了一个农民家庭在现实中,所面对的无情、不幸及命运的残酷和无常。

三、人物塑造在小说中,福贵是一个不断遭受苦难但依然坚强的人。

他经历了种种磨难,失去了父母、妻子、儿子,却还是要面对生活。

小说没有描述他是一个英雄、甚至没有表现出英雄主义,在他的行动中反映出他对生命的憧憬,对幸福的渴望,对坚持的决心。

小说让人们能够感悟到生命的本质和价值,也同时展现贫困人民的心路历程。

四、深层含义整个小说中,福贵被人们逼迫逼迫逼迫逼迫逼迫逼迫逼迫逼迫逼迫逼迫逼迫逼迫逼迫离不开吃、喝、拉便便等基本需求,是中华民族土地灵魂的体现。

而他所经历的苦难,在合理的制度下是完全不应该出现的。

福贵在小说中的经历可以说是一个挑战文明的人性悲歌,同时自然界对人性的惩罚与教育。

福贵的遭遇意义着中国社会进程的一笔记载,更着重阐释微不足道的“小人物”背后隐含着政治动乱和历史重压、大时代的生动描绘。

总之,余华的小说《活着》以一个普通的农民生命为视角,通过叙事手法和人物塑造,呈现出中国农民的生存现状和苦难,并深刻阐释了人性的主题。

小说在文学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为中国的现实面貌提供了诸多有价值的思考。

汉语言文学优秀毕业论文范文2篇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

汉语言文学优秀毕业论文范文2篇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

汉语言文学优秀毕业论文范文2篇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伴随着经济与科技的不断发展,当下对教育行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汉语言文学教育作为教育行业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样也面临着许多未知的机遇与挑战。

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活动需要教师投入较多的精力与时间,构建和谐的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汉语言文学优秀毕业论文范文一:应用性教学模式汉语言文学论文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教学的必要性增强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教学是提高学生汉语言文学应用能力的基础。

而且随着我国市场社会体制改革活动的进行,用人单位更加注重人才的实践能力与应用能力。

传统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是先文化课再专业课,最后才是实习课程。

学习过程的阶段性十分明显,三段课程的时间与空间跨度较大,不利于增强汉语言文化的应用性。

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教学模式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成为重要的教学活动口号。

但是多数学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依然停留在表层,没有实施更加适宜的教学模式,将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与社会需求相连接,推动汉语言文化应用性教学模式的发展。

1.优化创新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的基础,是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

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较强的专业特殊性,那就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涉及的范围较广。

涉及到十余门课程,其中不乏有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存在交叉或者重叠的现象。

这种现象不利于学生构建系统的专业知识框架。

在教学活动中,正确将多种文学知识串联到一起,成为教师提高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水平,需首要考虑的问题。

通过优化创新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职业技能,充分发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优势,培养学生的从业技能。

以学生就业为指导,认真分析设计每一门课程内容,根据学生专业技能需要而精简或者侧重教学内容,设计出符合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的课程内容体系。

2.将实践活动融入到日常教学活动中实践经验在学生求职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

实践经验体现个人的实际工作能力。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题目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题目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①《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②现代汉语中的网络新词研究。

③《水浒传》中的英雄人物与社会价值观。

④汉语方言在当代社会的地位与变迁。

⑤中国古代诗歌中的自然意象分析。

⑥鲁迅小说中的现代性探讨。

⑦《西游记》中的宗教元素分析。

⑧现代汉语广告语言的特点与效果。

⑨《三国演义》中的政治与道德观念。

⑩汉语中的成语故事及其文化内涵。

11 中国古代戏曲中的性别角色研究。

12 现代汉语中的语言变异与社会因素。

13 《聊斋志异》中的超自然元素分析。

14 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趋势。

15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

16 《金瓶梅》中的日常生活描写。

17 网络语言对现代汉语的影响。

18 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历史与虚构。

19 汉语中的谚语及其文化价值。

20 现代汉语电影字幕翻译的策略与挑战。

21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爱情观念。

22 汉语中的反语现象研究。

23 中国现代小说中的城市形象。

24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儒家思想。

25 汉语中的语言礼貌现象。

26 中国古典小说中的幽默与讽刺。

27 现代汉语中的外来词汇研究。

28 《红楼梦》与中国传统文化。

29 汉语言文学教育中的多媒体应用。

30 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特色。

31 网络时代汉语言文学的传播与影响。

32 中国现代剧作中的社会问题探讨。

33 汉语中的比喻与隐喻现象。

34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旅行主题。

35 现代汉语中的语言简化趋势。

36 《山海经》中的神话与文化。

37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前景分析。

38 中国现代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39 汉语中的双关语现象研究。

40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现代改编。

41 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创新方法。

42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政治批判。

43 汉语中的语音变化与发展。

44 中国现代诗歌中的自然主义。

45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阅读习惯研究。

46 中国古代小说中的道德观念。

47 现代汉语中的语法现象分析。

48 中国古代戏曲的艺术表现。

49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资源开发。

余华活着解读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一)

余华活着解读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一)

余华活着解读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一)《活着》是一部余华先生创作的小说,也是其代表作之一。

本文旨在对《活着》的人物形象、意象、叙事技巧等方面进行分析,旨在展示余华作品的文学价值与深刻思想。

一、人物形象余华的小说中人物形象鲜明,具有强烈的个性和独特性格。

其中,主人公福贵充满人性的复杂性和丰富性,货车夫三兄弟的形象则充满了荒诞和反叛,这些形象是作者对时代裂痕和人性扭曲的反映,充分展示了作者对生命的关怀和呼吁。

二、意象余华小说的意象是一种特有的符号,其独特的象征意义是小说意义和思想含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比如,在《活着》中雪糕象征着青春与浪漫;烟囱象征着人类的劳动、污染和压迫,这些意象无不是余华对现代文明与人性的剖析与思考。

三、叙事技巧余华小说的叙事技巧新颖独特,创新性强。

其小说叙事多采用回忆、夹叙等技巧,作品按照一系列逻辑线索展开,每一个情节相互关联,小说犹如一条无声的影子,在夜幕下徘徊。

这种夹叙、回忆、随机的结构技巧全方位地展现出人物形象和意象。

四、文学价值通过对余华小说《活着》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余华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展示了人性、生命、时间、历史等方面的问题,表达了对于生命的珍惜和对于人性的关注与思考。

同时,作品中的诸多人物和情节也从一个侧面闪耀出中国人的精神特征和生存智慧。

故《活着》不仅具有文学艺术的价值,还有着强烈的社会实践意义,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

五、总结在现实主义的文学背景下,《活着》以其独特的情节和意象、独到的人物刻画、叙事技巧,展现了一个普通人的生命历程,诠释了人性和人生的真谛。

故该小说不仅为文学奖赏所崇尚,更是为学术研究所接受,作为一种思想和理念的载体已经落地生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摘要 (1) 前言 (2) 一、建安文学:一曲曲独抒灵韵的诗歌 (3) (一)、“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 (3) 1、“三曹”的诗 (4) 2、“七子”之诗尽显“龙腾虎跃” (5) 3、乱世才女蔡琰,尽抒“悲愤”情怀 (8) 二、建安文学——镌刻着鲜明的时代烙印 (9) (一)、乱世悲天悯人的忧患情感 (9) (二)、景物衬托士人情感的游宴诗 (9) (三)、讲究文采风气的日常生活诗兴起 (10) 三、建安文学的创作内容独特 (11) (一)、反映当时动荡乱离的社会现实和民生的疾苦 (11) (二)、抒发个人的理想、抱负与情感、心志 (11) 四、建安文学“慷慨悲凉”中透出英雄风骨 (12) (一)、特殊的土壤孕育出“慷慨”“悲凉”完美结合的硕骨 (12) (二)、点燃建安士子的激情 (12) 结论 (14) 参考文献 (14) 摘要 汉末建安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但文学和思想却异常活跃,使中国文学进入了一个张扬生命,重视人生,发觉人生价值和意义的“创作自觉”时代。形成了盛极一时的建安文学。其文学作品无论是在创作主体,创作形式,创作风格,还是在创作精神等方面都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点——于豪迈悲壮中,尽显风骨。

关键词:三曹建安七子蔡琰建安风骨慷慨悲凉 前言 建安时期是一个政治社会极端动乱,人们生活极端动荡的时期,但特殊的土壤却成就了中华文学史上思想异常活跃的特殊时代,建安文人们于动荡中苦寻真理,在战乱中坚定气节,他们张扬生命,挥洒真情,开创了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重视人生,发觉人生价值和意义的“创作的自觉”时代。在这样的时代里,文人们处于生命意识的觉醒和现实体验的痛苦、沉重互相交织的环境里,于是建安时代的士人们用他们的心灵创造出的诗歌来抒发对人生苦短的慨叹、对艰难世事和百姓疾苦的忧患、对生命价值和人生意义的思索,以及渴望建功立业的慷慨高歌,形成了慷慨悲凉、清俊刚健、豪迈激昂的建安风骨。那一首首慷慨悲凉、雄浑古朴的诗歌,那一曲曲包含对人生价值和人生意义的思索、对民生疾苦的忧患、渴望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的歌曲,谱写出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一个极为鼎盛的时期。“慷慨悲歌”中有对苦难现实的无奈但又欲改变这种乱离局面建立理想世界而发出的人生慨叹,有对社会的责任感、忧患意识和仁人志士的理想抱负。在中国的文学艺苑里奇花异放,表现出了独具特色的文学特点。 一、建安文学:一曲曲独抒灵韵的诗歌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常言道:“国家不兴诗家兴”。这大概就是建安文学时期,各种文体虽然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士人们却对诗歌情有独钟的原因吧。于是便形成了建安文学独特的创作形式——以诗歌独抒情怀。

这一时期的诗歌,“五言腾踊”、“辞采华茂”,无论在诗歌的体裁、风格还是表现形式诸多方面上,都表现出新的变化、新的生机。檀道莺云:“及至建安,而诗章大盛。逮乎西朝之末,潘、陆之徒虽时有质文,而宗归不异也”,无疑说明了这一点。可以说是诗歌发展史上继诗经、楚辞、汉乐府而后的第四个里程碑。其特点变现如下几方面:

(一)、“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 就诗而言,在音韵方面,五七言诗相比与四言诗,更易于单音词和双音词的配合,,更多地表现出抑扬顿挫之美。同时,受乐府以诗入乐传统的影响,符合当时文学发展的客观情况。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五言诗起源比较早,但是作为比较成形的五言诗是在汉乐府民歌里,尤其是到了东汉民歌中,五言诗已经达到了相当的程度,其中以“古诗十九首”为最著。到建安时代,这种诗歌形式被广泛地使用,遂造成了五言诗的成熟。加之曹操对五言诗大力倡导,如《薤露行》和《蒿里行》二首。也正因曹操的倡导,这种做法才能很快得到文人们的响应,建安诸子才能够不完全局限在辞赋和四言旧套,而开始用乐府五言诗表现新的生活。随着五言诗的发展,七言诗也逐步发展起来。《燕歌行》二首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首完全成熟的七言诗,由此七言得以在四言、五言为主的当时文人诗坛上占据堂皇之席。在他们的实践下,五七言诗体得以确立,为后代作者在样式上提供了范例。可以想象当一个时代的许多高层诗人大多使用着一种成熟的文学形式,而且此种文学形式又恰好被人们所热衷,其繁荣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诗歌形式多样,五言诗开创诗歌先河 建安诗的形式多种多样,但以五言诗为主,且成就最高。以七子为例,五言诗已占他们诗歌创作的绝大多数。七子的诗歌在题材上有“五言腾踊”的特点。他们的五言诗虽然不是最早出现的,但建安时期的五言已经通行了,且造诣纯熟。首先是大胆运用新题乐府,自由地利用乐府诗的形式,作出多种尝试。七子之中善于写五言的是徐干。他的一个作品《情诗》就是一首五言诗,运用了对偶句式,用寂寥空旷的环境和了无生息的室内设施衬托主人公孤寂无聊的心绪。此外,五言诗的题材很丰富,笔者在第一点已提及。“七子”的优秀五言之作,写得情采飞扬,变化多致,使五言诗在艺术上更趋于精美。

(三)、通过诗歌充分地表现建安文人的的气质、教养、人格 由于特殊的时代,使建安文人们能够面对现实、大胆创造、突出个性、表现情感,通过作品充分地表现出来他们的气质、教养、人格,把我国古代文学推进到一个“创作自觉”的时代。使得建安诸作家之作品,呈现出千姿百态的鲜明个性来。

1、“三曹”的诗 他们的诗,饱含着政治热情,建功立业、扬名后世,是父子三人共同的追求。曹操著名的《短歌行》最能代表开一代新局面的诗风,它鲜明地表现诗人求贤若渴的心情和平定天下的雄心壮志。诗中可隐约看到诗人招揽贤才,完成统一大业的勃勃雄心。使人读后总有一股向上的奋发之气。最后章节中“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将诗人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渲染得淋漓尽致。《步出夏门行》组诗,更为诗中精品,如《龟虽寿》接连用“神乌”、“腾龙”和“老骥”三个比喻,从正反两方面引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主题,情怀慷慨,正气回荡。全诗直抒肺腑,韵律沉雄,语言质朴,笔力劲健,一洗前朝僵化文风。他们用自己富有创造性的作品开创了文学上的新风气。曹操是改造文章的祖师,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十分推崇曹操为文的“清峻”“通脱”,“做文章没有顾忌,想写的便写出来。”例如,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他说:“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文史学家对此评论道:“这些话非曹操不能道的”。曹丕秉承曹操粗犷高昂的诗风,推陈出新,开创 了文学批评的风气;曹植自幼长在这个具有特殊社会政治地位和充满文学气氛的家族里,家庭的熏陶,对于其建功立业思想和文学创作思想的形成影响深远。他在自己的诗歌中抒发的“人居一世间,忽如风吹尘。愿得展功勤,输力于明君”,与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两者所反映出的建功立业的进取精神和慷慨多气的诗歌风格,完全是一脉相承的。这种思想既感于社会的丧乱现实,同时又反映了新时代文人可贵的进取精神。

2、“七子”之诗尽显“龙腾虎跃” 汉末建安时期,文学进入了一个自觉时期。开创了一个新的文学时代,改变了文人的思想以及情趣,促进了新的文风的形成,在建安时期,文人学士才华横溢,其中尤以建安七子在建安时期蜚声文坛。他们的文学创作与三曹等建安作家有许多相通之处,但是由于特殊的时代,又由于个人不同的气质、性格、才学、思想、阅历等,七人有着各自独特的风格。他们以不分上下的文学风格在文坛上并驾齐驱,在文学创作上,又呈现相互竞争角逐的状态,故形成了活跃、灵动的创作特色。

(1)孔融气韵高雅、风骨遒劲、文采脱俗 孔融的诗歌创作数量虽少,但以文笔的犀利诙谐见长的,讲究辞藻的华美和字句的对称,人们指出他的文章“体气高妙”,“奋笔直书,以气运词”,他的《临终诗》,诗中悲愤地揭露了“谗邪害公正,浮云翳白日”的社会现实,因为他被杀的罪名多半出于郗虑、路粹等人的深文周纳。“生存多所虑,长寝万事毕。”这声调固然是悲观绝望的,但它毕竟是孔融对黑暗现实发出的最后控诉。孔融的高迈不俗的才气性格深深的影响了他的文学风格,形成了一种高妙的特色。因为他有“严气正性”,所以他敢于仗义执言,凭心创作而少有顾及。另外,由于他的“高气”,其言常常有一种居高慑下的气势,使其作品气势充沛,豪迈劲健。此外,孔融的作品在语言上形成语势紧凑,句式整齐严谨,文采飞扬的特点。

(2)刘桢气概豪壮、风骨高峭、语言刚直 刘桢是七子中可以说成就相对较高的二子之一。他的文风意象奇特,风骨峻拔,辞气刚直。他最著名的诗《赠从弟》三首,分别用苹藻、松树、凤凰比喻坚贞高洁的性格,既是对其从弟的赞美,也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其中第二首最佳,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紧紧扣住松柏经寒不衰、枝干坚劲的特征来描写,写出了松柏的凛然正气,成功地通过咏松柏来表现自已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追求。全诗格调劲健,语言质实,具有清刚之气。诗中“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以句式的重复来突出狂风与劲松的对抗,语调紧促有力,诗情震荡,正显示了此诗以气胜的特色。全诗章法浑成,承转自然。尤其是结尾

二句,以虚词设问,牵出全篇主旨,可谓收束得法,神完气足。写得豪迈凌厉,颇有“挺立自持”、“高风跨俗”的气概。面对动乱的社会,遭遇坎坷的人生,刘桢更多地是表现个人愤慨不平的情感,因此他的作品中总是充盈着慷慨磊落之气。正如他自己所说,风霜逼迫愈严,愈能体现松柏坚贞挺拔的本性。这种精神和气骨造就了刘桢诗歌俊逸而奇丽的风格。

(3)王粲奋发遒劲、情调高扬、清丽脱俗 王粲是建安七子中文学成就最大的一位诗人,其创作思想上从沉郁到奋发,气质上从羸瘠到遒劲,情调上从凄婉到昂扬,风格上从清丽到超逸,极其富有建安文学时代特征。他以情景交融手法,丽密精工文笔见长。王粲亲历乱离,目睹兵连祸结给人们带来的痛苦灾难,感触颇深,他的部分作品真切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王粲抒发的情多起于遭乱流离,政治失意,因此以凄怆悲恻为主,情中含志,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王粲才情横溢,辞藻华美,文秀而雅,情恻而庄,境界阔大,开河有度。《七哀诗》真实地反映了汗末动乱而凄惨的社会面貌,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王粲爱憎分明,感情诚挚,深切同情苦难中的人民,无情揭发了军阀混战给人民造成的痛苦和给社会造成的破坏。作品继承了《诗经》讽喻和汉乐府“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传统,将抒情和叙事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其诗结构也严谨,首尾呼应。

(4)阮瑀傲骨清高,悲慨多气,平质朴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