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书法继承和创新的几点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中国书法继承和创新的几点思考

去年十一月初,我们这个新左翼文艺群确定搞一次书法讨论。我们群有几个喜欢书法的群员,我也算其中一个。为参与这次讨论,我专门在网上搜看了一些有关书法的理论讨论文章。总的感觉,当前书法界一方面非常热,一方面又非常冷。热的是近年来书法界出现了很多积极探索的创作,理论讨论也很热。当然还不仅仅是因为近年书法家们的积极探索和创新引起的,涉及到对中国书法的继承和创新、提高与普及等等方面。但冷的是,现在我们大多一般群众对书法的了解和关心还比较简单,因此很少说到书法,对当前热门的书法家也没什么兴趣;偶尔上展览馆看看书法展览,也感觉富有创新的作品比较少。这些深刻反映出中国书法在面临继承和创新问题的时候,尚有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作为一个群众性的文艺群,对这些问题,我觉得也应该积极参与讨论。这次我就根据临时搜看的一点资料,来谈谈我的一些思考。又因笔者其他一些事情耽误,这篇文章拖延了一段时间。

去年11月底,光明日报发表了一篇由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提供的文章《科学对待中国书法的文化传统》。这篇文章站在中华文化发展的高度,联系当前文化建设任务,从总结当前书法探索争论反映出的问题,提出在继承传统时,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发掘及传承体系的梳理”,在探索创

新上“要有时代精神,多方借鉴、多元共享”,据此提到科学和群众两个关键词。科学是一切理论都应当遵守的基本原则,群众是一切文化艺术创新、发展的力量源泉。而在当前讨论书法的文章里却很少人提到科学和群众这两个词。说明当前书法理论讨论对科学和群众这个认识起点还不够重视。由于书法界学习理论的热情不高,甚至有书法家至今还认为不要书法理论最好,因此目前书法理论的争论,主要发生在总结中国书法传统和探索它发展的方向时,一方面侧重强调中国书法对中国“文化本体”(即儒释道)的重视,另一方面强调引进西方现代艺术理论,但对当前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的重视不够,甚至根本忽略,因此有关书法的争论总的给人以没有触及根本问题的感觉。就因为这个原因,《科……》才只能提一下科学和群众。但对书法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如何才能切实做到“多方借鉴、多元共享”、“服务大众,贴近人民”,我还没有看到有文章对此作深入的阐述。这个让人感到遗憾。

这个遗憾,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加以理解,一是因为历史上劳动人民地位低下,对文化艺术的发展影响相对比较间接、也比较小。尤其对书法艺术,在中国文字发展史和书法艺术发展史上,底层劳动人民历来被排挤在外,他们只能作为士大夫趣味的跟随者来膜拜书法艺术,难有直接参与的条

件,因此书法历来只能是小众艺术。这导致书法界养成一种特定的思维惯性,暂时还难以转变。二是当前文化艺术界也客观存在精英和大众两种思维方式。从精英思维出发,研究者喜欢强调“民族精神”、“文化本体”,而对具体人的思想情感的重视不够。这个倾向因为书法艺术的特殊性而显得尤其突出。从精英立场理解的书法艺术为大众服务,往往让人想到搞点书法讲座之类的知识普及,但缺乏就此立场对书法艺术自身问题的深层次思考。如果仅把这个精英思维导致的对民族文化本体的强调和对大众的普及理解为引导书法家们加强对文艺应该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当然可以接受。但在当前书法艺术因为家用电脑普及让我们日常书写锐减,书法艺术必须往纯艺术方向转型,因此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上实现自我更新,尤其是我们要以群众为文化建设主体的当下,单强调这个普及就显得不够,还应该从群众的立场对书法艺术的更新进行反思。正因为我们书法界关于群众的主体意识还没有建立,才导致许多争论还停滞在古法和新意、雅致和粗俗、正统和狂怪之间,对中国书法的问题触及不深。而导致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我感觉来自三个方面:中国书法理论跟不上时代、脱离群众和视野狭隘。

一、书法要跟上时代

由于书法艺术的特殊性,任何一种文化观念,都很难通过书法直接体现在具体作品当中,而必须借助书法素材并通过书法家的个性表达反映出来。由传统儒释道的“严正平和”、“空灵玄远”、于有限中求无限等等审美内核,在创作上其实跟强调书法家的个性并不矛盾,只是单把这个个性表达的追求引向传统文化本体一处,只会导致书法在继承传统时变得越来越保守狭隘,丧失应有的批判精神;在欣赏上也会对欣赏者造成选择至乃排斥。这必将导致书法艺术的精英化和小众化,有违以群众为文化建设主体的时代精神。中国自汉朝到明朝暮年,人口才1000-4000多万,清朝人口两到四亿,其中大部分普通人根本不识字。而现在中国有接近十四亿人,2000年我们已经实现了初等教育普及,近十年每年大专以上学历人口增加约600万,到2020年,中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将达到2亿以上。社会的进步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情感体验和需求也远远不是“文化本体”(儒释道精神)可以函盖。仅就人口数量和素质跟现实生活的巨大变化,就不可能让我们当前的群众都去崇尚儒释道传统,也不可能借助这样的书法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对这个儒释道文化的强调带有过多的情感色彩,甚至某些陈腐气。既有的书法理论,也不可能直接表达儒释道的哲学思想,这是哲学和艺术本质的差异决定的。比如佛道思想有很多根本没法让一般的人理解,引导世俗的书法去追随这些旧文化的“本体”,只会导

致某些人借一切审美都有的神秘体验把书法艺术往神秘主义方向抬举的风气继续泛滥。它不利于在书法艺术从当前现实中汲取营养,不断获得创新的动力,因此必然让书法艺术走向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小众化之路。

一切小众艺术,无论多么高深、玄妙、神秘,都只有死路一条。西方的古典绘画若非有印象派予以突破,就难以走向广大民众的现实生活,成为现代艺术;中国的格律诗词在经历唐宋高峰以后也几乎停滞;中国的传统艺术比如传统地方戏、年画等等,也有因脱离了现实生活,没法找到自我更新的力量源泉,不少也在日渐衰微;甚至当代的知识分子诗歌,也在大众起哄似的“梨花体”风潮之后也再难有大作为。这条小众化之路已经有无数人走过,它们开始选择欣赏者,然后选择创作者,然后把所有非专业群众彻底排挤出局,然后继续“高雅”着慢慢被社会遗忘。艺术是具体人的创造,人的个性当中就集中了他从现实汲取的各种文化基因,只有把展示创作者的个性作为书法创作的动力,它才有存活的条件。书法艺术如果还执迷不悟,继续泥古下去,终究也会彻底丧失内在的生命力。今天的书法艺术,应该用大量富有创新、充满个性的具体作品,来促成自身应有的百花齐放的整体局面形成,以此顺应时代的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