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重点知识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染病学重点知识点

一. 感染过程的表现:

1.清除病原体: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2.隐性感染(covert infection):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大多数病原体感染都以隐性感染为主。结局:大多数获特异性免疫,病原体被清除;少数人转变为无症状携带者,病原体持续存在于体内。

3.显性感染(overt infection):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结局:病原体被清除,感染者获较为稳固的免疫力;免疫力不牢固,再受感染而发病;小部分成为慢性病原携带者。

4.病原携带状态(carrier state):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

按病原体种类分:带病毒者,带菌者,带虫者

按发生和持续时间长短分: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慢性携带者

按携带持续时间分:急性携带者(<3months),慢性携带者(>3months)

5.潜伏性感染(latent infection)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以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在此期间,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系非感染源,不同于病原携带状态)。注意:1)隐性感染最常见,病原携带状态次之,显性感染所占比重最低

2)上述五种表现形式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变。

二. 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1.传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1)患者(2)隐性感染者(3)病原携带者(4)受感染的动物

2.传播途径(route of transmission):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

(1)呼吸道传播(2) 消化道传播(3)接触传播(4)虫媒传播(5)血液、体液传播

3.人群易感性: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susceptible person),他们对病原体都具有易感性(susceptibility)。当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达到一定水平,若又有传染源和合适的传播途径时,则很容易发生该传染病流行。

传染病的周期性(periodicity):某些病后免疫力很巩固的传染病,经过一次流行之后,需待几年当易感者比例再次上升到一定水平时,才会发生另一次流行的现象。

三.传染病的治疗

(一).治疗原则:坚持综合治疗的原则即治疗、护理、隔离与消毒并重,一般治疗、对症治疗与病原治疗并重的原则

(二). 治疗方法:1.一般治疗及支持治疗2.病原治疗3.对症治疗4.康复治疗5.中医中药治疗

四. 我国法定传染病包括几类几种?按甲类传染病预防,管理的包括哪几种?

法定传染病分为3类38种(甲类2种、乙类25种、丙类11种)。

甲类 (1.鼠疫、2.霍乱)强制管理的传染病,城镇要求发现后2h内,农村不超过6h上报。

乙类 (3.传染性非典型肺炎、4.艾滋病、5.病毒性肝炎、6.脊髓灰质炎、7.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8.麻疹、9.流行性出血热、10.狂犬病、11.流行性乙型脑炎、12.登革热、13.炭疽、14.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15.肺结核、16.伤寒和副伤寒、17.流行性脑脊髓膜炎、18.百日咳、19.白喉、20.新生儿破伤风、21.猩红热、22.布鲁氏菌病、23.淋病、24.梅毒、25.钩端螺旋体病、26.血吸虫病、27.疟疾 ) 为严格管理的传染病,城镇要求发现后6h内,农村不超过12h上报,其中,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丙类(28.流行性感冒、29.流行性腮腺炎、30.风疹、31.急性出血性结膜炎、32.麻风病、33.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34.黑热病、35.包虫病、36.丝虫病,37.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38.手足口病)为监测管理传染病。

五.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传染病。按病原学分类,目前有甲型肝炎、

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和戊型肝炎。各种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相似,以疲乏、食欲减退、厌油、肝大为主,部分病例可有黄疸。甲、戊型经粪口途径传播,表现为急性肝炎;乙型、丙型、丁型主要经胃肠外途径传播,大部分患者呈慢性感染,并可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

DNA病毒:HBV 缺陷病毒:HDV 大三阳:HBsAg、HBcAb、HBeAg 小三阳:HBsAg、HBcAb、HBeAb 甲肝预防:甲肝疫苗、免疫球蛋白戊肝:免疫球蛋白无预防作用。只引起急性肝炎的是:甲肝、戊肝粪口传播:甲肝、戊肝(HAV:无包膜,基因组为单股RNA。 HBV:含环状双股DNA、HBsAg、DNA聚合酶、核心蛋白。HCV: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HDV:基因组为单股负链RNA。HEV:无包膜,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

★慢性乙肝,丙肝的临床表现

乙型病毒性肝炎:潜伏期为6周至6个月,一般为3个月左右。临床表现为全身性症状、消化道症状、黄疸、肝区疼痛、肝脾肿大、肝外表现(肝病面容)、肝纤维化。

慢性丙型肝炎:症状较轻,表现为肝炎常见症状,如容易疲劳,食欲欠佳,腹胀等。也可以无任何自觉症状。化验ALT反复波动,HCVRNA 持续阳性。有1/3的慢性HCV感染者肝功能一直正常,抗HCV和HCVRNA持续阳性,肝活检可见慢性肝炎表现,甚至可发现肝硬化。

慢性肝病的治疗:1、一般治疗2、药物治疗:改善和恢复肝功能,免疫调节,抗肝纤维化,抗病毒治疗(首选干扰素)

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分型:按临床表现分为急性肝炎(急性黄疸型、急性无黄疸型)、慢性肝炎(轻、中、重度),重型肝炎(急性、亚急性、慢加急性、慢性)、淤胆型肝炎、肝炎肝硬化。

乙型肝炎病原学诊断:血清HBsAg、HBeAg、HBcAg、HBV-DNA、抗HBC IgM当中有一项阳性,肝组织HBeAg和/或HBsAg或HBV-DNA阳性,可诊断为现症HBV感染,是否为乙型肝炎或何种临床类型乙型肝炎取决于临床症状、体征、肝功能、肝组织学检查。

丙型肝炎病原学诊断:具备急、慢性肝炎临床表现,而同时抗HCV-IgM、抗HCV-IgG或HCV RNA阳性,可诊断为丙型肝炎。

★试述重型肝炎主要的临床表现。

①黄疸迅速加深,血清胆红素高于171μmol/L;②肝脏进行性缩小、肝臭;③出血倾向,PTA低于40%;

④腹水、中毒性鼓肠;⑤精神神经系统症状(肝性脑病):有定时、定向障碍,计算能力下降,精神异常,烦躁不安,嗜睡等。早期肝昏迷可出现扑翼样震颤;⑥肝肾综合征:出现少尿甚至无尿,血尿素氮升高等。六.流行性感冒: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RNA病毒,无交叉免疫。主要表现为起病急骤,可见高热、明显的头痛、乏力、全身肌肉酸痛等中毒症状而呼吸症状轻微。有三种流感病毒可感染人类,甲型流感变异性极强,常引起流感大流行,乙型次之,丙型流感病毒抗原性非常稳定。传染源主要为流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传染途径主要在人与人间经飞沫直接传播,也可通过接触被污染的手、日常用具等间接传播。

流感病毒包膜中有两种重要的糖蛋白: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血凝素能引起红细胞凝集,在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神经氨酸酶可协助释放病毒颗粒并促其黏附于呼吸道上皮细胞和促进病毒颗粒的播散。

人禽流感:由甲型流感病毒某些感染禽类亚型中的一些毒株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临床表现有高热咳嗽呼吸困难,可伴有流涕、鼻塞、咳嗽、咽痛、头痛、肌肉酸痛和全身不适,随后出现呼吸急促和明显的肺炎表现。传播途径:呼吸道传播,通过密切接触感染的禽类及其分泌物、排泄物。

高致病性禽流感:是由H5N1亚型引起的一呼吸道传播为主的一类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临床表现是呼吸窘迫,肺部实变、呼吸衰竭,还可出现毒血症、感染性休克,肾衰竭、多脏器功能衰竭等多种并发症而致人死亡。

七.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特征为发热、咳嗽、流涕、眼结合膜炎,特殊的口腔麻疹粘膜斑[koplik’s spots]及皮肤斑丘疹。

传染源:人为麻疹病毒唯一宿主,急性患者为最重要的传染源(前驱期感染最强)传播途径:经呼吸道飞沫

出疹期(极期):病程第3-4天发热。

a发热和呼吸道症状达高峰,毒血症状加重。

b发疹顺序(从上到下):耳后发际—-前额、面颈—-胸腹背、四肢---手掌足底。

c皮疹特点:淡红色斑丘疹,压之褪色,疹间皮肤正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