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1课《核舟记》一等奖创新教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1课《核舟记》一等奖创新

教案

《核舟记》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通过前置学习,查阅注释和工具书,能读出生字词,翻译实词;解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字,以及数量的不同表达方式造成的不同翻译。

能理清写作顺序,说出核舟各个部位的景物,画出本课的思维导图。

能通过结合课文内容,深入体会文章情感,表述出作者对微雕艺人高超技艺的赞美情怀

能通过抓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说作者简洁、严密、生动的语言风格。

导入:

核舟是微雕的一种,它专门选取桃核(现在也有用橄榄核的)雕刻成长舟或小船。微雕是我国传统工艺美术品中最为精细微小的一种工艺品。它是在米粒大小的象牙片、竹片或数毫米的头发丝上进行雕刻的,其作品要用放大镜或显微镜方能观看到镂刻的内容,故被历代称之为绝技。核舟就是用很小的桃核刻一条船。这篇课文所写到的核有多大呀我们看课文,看看一只核舟是否可以如此丰富?

学生活动一诵奇文、知词义

课文作为一篇杂物书画记,重在状物。在此之前我们还学过另外两篇“记”,但《桃花源记》重在记事,《小石潭记》则重在记游,其内容各不相同,

本文内容丰富、细节较多。同学们放声自由朗读,读懂内容。

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听老师范读,画出节奏。

全班齐读,读准节奏。

小组合作解决句子翻译,将无法解决的做好标记。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师加以补充强调。

补充:关于古代汉语中数量的表达方式。

引导:尝试翻译以下句子,说说下列句中的数量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有何不同?

1.苏、黄共阅一手卷。

2.舟尾横卧一楫。

3.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明确:1.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轴字画手卷。

2.船尾横放着一支桨。

3.总计在一条船上刻了人五个,窗八扇;刻了竹篷、船桨、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三十四个。

首先,古代汉语量词系统不发达,数词直接与名词结合是比较常见的形式。本题例句均无量词,翻译的时候要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补出。

其次,古代汉语在整数和零数之间一般会加上一个“有”(同“又”)字。现代汉语里一般不用,翻译的时候要删去。

此外,关于数词和名词的搭配,如若重点在名词上,数词一般放在名词的前面,例句中的“一手卷”“一楫”"一舟”;如若重点在数词上,数词一般要放在名词之后,如“人五”“窗八”等。

需要注意的是,现代汉语里也有数量词组在名词之后的现象,比如在说明性的逐一列举的时候(类似本题第3小题的情况),因此这一点并不属于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不同,翻译时也不必(有时甚至是不能)把数量词移到前面。

五、同桌互读,读出语气的变化和作者的情感。

随机抽取一组进行朗读展示,师生根据诵读情况进行点评。

追问:既然是状物,必然会有作者对物体的相关评价、态度。你能找到作者在本文中的情感流露吗?在课文中找一找依据。

明确:

从“奇巧”到“灵怪”

“奇巧”基本上还是“人巧”,“灵怪”已经接近“天工”,作者的赞美之情在文末达到了高潮。

为什么这枚小小的核舟能让作者发出这样的赞叹,显然我们还要

进一步探索原因。那接下来,就让我们更近一些的观察这枚核舟,切身体会他的独特魅力吧。

学生活动二观核舟,赏奇物

一、小组合作完成以下表格,思考本文说明核舟的先后顺序、详略及结构构思。

核舟部位具体部件特征顺序

舱篷

雕栏、对联

船头东坡

佛印

鲁直(黄庭坚)

舟尾一楫

舟子二人

葵蒲扇、炉、壶

船背题文、篆刻

魏学洢在描绘这个核舟的时候,并没有完全采用我们一般的从上到下、从前到后式的描写顺序,是先写核舟的总体规格,接着依次写了中部的船舱,船头、船尾的两边,最终写到船背的顺序来向我们展现这个巧夺天工的作品的。

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先写船中间而不是船的两头呢?

预设:表述中间部分对艺术品而言的重要作用

(教师引导:注意船舱上有些什么?联系本作品的主题想一想。而且我们一般观察艺术品时的顺序应该是怎样的?)

明确:首先写出了核舟的整体规格,给读者一个整体感知,接着分段描写,先写核舟的中部(船体),中部是最重要的部分,也是决定核舟外观的部分。从中部写起,可以使读者先获得对核舟的总体印象。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所以,接着介绍船头的三个主要人物,船尾舟子是陪衬人物,故而后说。

作者这样写,一是为了表达方便,二是为了遵循事物内在的逻辑。基于以上原因,作者没有按照船头、中间、船尾这样一般的顺序进行

介绍。

(拓展作品背景;中间为作品主体;一般观察顺序都是由远即近,由大到小)

由此我们能看出,魏学洢在描绘这个核舟的时候,也是自己奇巧的构思的,这种由主到次,由整体到局部的的写作顺序,可见作者使用的是(逻辑顺序)来介绍核舟的。这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遇上了一位介绍说明高手,这也让它声名远扬。当然,魏学洢的本事还不止如此,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感受魏学洢高超的语言功力。

二、魏学洢在《核舟记》一文不仅说王叔远能在“长不盈寸”的核舟上雕刻“大苏泛赤壁”的故事,还赞叹王叔远“技艺灵怪矣哉!”结合全文,说说王叔远“技艺灵怪”体现在哪些方面。

小组互助活动,分组归纳概括核舟的奇巧灵怪之处。

明确:

1.内容繁复

这只核舟,有船有人。

有船,且船部件构造多,分船舱、船头、船尾、船背。船舱上有箬篷,旁有船窗,窗有对联。船头、船尾,有人有物,有手卷、有念珠、有楫、有蒲葵扇、有炉、有壶。船背有字、有篆章。

有人,且人物众多。船头有苏轼、黄庭坚、佛印,船尾有左右舟子各一人。

2.人物生动

船上五人,神情动作绝妙,各不相同。苏轼,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黄庭坚,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3.雕刻入微

雕刻的船舱有“箬篷覆之”。

雕刻的船窗,可灵活开启闭合。“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雕刻的对联,字迹清晰,色彩明了。“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