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2.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过程:

一、积累大自然的语言

课前听歌曲《四季歌》。不仅歌手对大自然四季美景情有独钟,古代文人墨客对其更是青睐不已。同学们打开你们的知识库,把你积累的有关描写四季的诗词与大家共享。

学生的积累:(选取一个季节与大家交流)

师在学生的交流基础上,分类整理

风花雪月: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莺歌燕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导入:你知道气象学、地理学家竺可桢把这些风花雪月、莺歌燕舞等自然现象称为什么吗?这节课就跟随作者一起聆听大自然的语言。

二、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学会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2.揣摩、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能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3.丰富科学知识,感受我们身边的科学现象

三、聆听大自然的语言

默读课文,找出文中向我们介绍了哪些自然现象?作者为什么把它们称作“大自然的语言”?默读注意:不出声、不动唇、不回读、不指读。

1.静听大自然的语言

学生找出1、2段中的自然现象。

语句——读文、赏图——诗句

师:文章第一段作者勾画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四季风光画卷,下面我们感受一下来自大自然的视觉盛宴。但是,赏析前我们有一个任务:当你结合文中语句,赏析到相应画面时,你能不能立刻调动课前积累的诗句,为画面拟写一句相匹配的诗句,从而为画面增添几分诗意美。

范例:

当我看到第三幅图时,头脑中呈现出了“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的美丽景象,这不正和诗中“无边树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意境有相似之处吗?

2.识别大自然的语言

过渡:诗词中也好,文中也罢,作者为什么把这些自然美景称作“大自然的语言”?(这些现象暗示农民具体安排农事,第二段第一句为过渡句)举例说明。

学生交流农谚:链接生活,链接《看云识天气》

例如: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馒头云,天气晴。

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青蛙呱呱叫,正好种早稻。

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蚂蚁过街,蛇过道,明天必有大雨到。

引出物候、物候学

过渡:由于古代的科学技术不是很发达,当时的农民只能借助这些大自然的语言来安排农事。古代农民把这些自然现象称之为什么?(物候)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到了近代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叫物候学。

学生快速从文中找到相应的句子。

3.重用大自然的语言(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过渡:物候学是一门研究农业生产的学科,它对农业生产有哪些重要的作用呢?跳读课文,找到相应语句。(课后习题一、2、3题)

方法总结:抓关键句子,这样解决问题既便捷又准确。

四、洞察大自然的语言

过渡:课文分析到这,我发现咱们班学生积累量丰富,分析理解能力超强,那我们的记忆力如何呢?还记得课前老师展示的这句诗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大林寺桃花》——白居易

链接地理知识、链接生活:

1.影响物候现象的因素:地形、高下差异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出示“乞力马扎罗山山上白雪皑皑,山下树木葱葱”。

2.影响物候现象的因素:经度

出示地理书P4页,学生分析原因。

3.影响物候现象的因素:纬度

生活在海边附近的我们,有没有这样的生活体验:当我们春天穿着羽绒服大棉袄去逛唐山时,发现唐山人早已换上了轻便的春装了。那是什么原因导致俩地的温度差异呢?

过渡:看来我们都快成半个地理专家了,那我们的期中地理试卷有道选择题“”,一定都选对了吧。我们跳读课文,看看专业的地理学家给我们交代几个影响物候现象的因素?课文中所举例子和我们刚才的发现是否一致?这几个因素能不能调换前后位置?为什么?

明确:按影响程度由大到小排列。(由主到次)

标志主次顺序的词语是:首先、第二、第三、此外。

五、梳理大自然的语言

过渡:无独有偶,文章分析到这,我们正好解决了课后习题一四个问题,从而本文的结构脉络梳理已水到渠成了,梳理文章脉络,明确逻辑顺序。

六、品析大自然的语言

过渡: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同学们就掌握了文章的内容,一是来源于同学们能连接生活和其他学科来学习,二是我们要归功于作者,是他有条有理的介绍物候学的相关知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难得可贵的是,作为气象学家和地理学家的竺可桢先生在语言方面独具匠心。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呢?

(题目入手:“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物候现象”。这是比喻的说法,也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新颖而有情趣,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让我们再一次赏一赏四季美景,听一听四季虫鸣。

A语言的生动性:

温馨提示:

赏析角度:修辞、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赏析方法:1.链接所学相同文体、相同内容的文章,链接诗词,相似中体会不同

2. 联想、想像画面

教师范例: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沉睡中苏醒过来。

1.赏析修辞:开笔用“沉睡”“苏醒”等词将“大地”拟人化,展现一幅春回大地,生机勃勃的景色。给人以种种有关物候的丰富联想。

2.链接旧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3.分析比较:两文都用拟人化的写法写出了春天来临时的景象。但<<大自然的语言>>显然不如《春》写的更加形象具体。由此可见:说明性的科学小品中的描写与散文中的描写还是有较大的区别,说明性的科学小品中的描写用词精炼,散文中的描写则极力渲染铺陈,尽可能地把所写景物描写的生动、形象,让读者得到美的享受。

总结赏析点:萌发、次第、翩然、孕育、簌簌、销声匿迹、衰草连天、迎接、风雪载途、传语、暗示、唱歌。

再如:<<大自然的语言>>的写到“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文中的“次第”意为“一个挨一个”用词精炼准确给读者一个想象的空间,而《春》中的描写则更加生动形象“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赶趟儿”意思是各种果树争先恐后地开花,与<<大自然的语言>>中“各种花次第开放”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这里也可以用“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融化”写出了冰雪的动态,暗示着春暖花开的美景,透漏着暖暖的春意。

“萌发”描写小草、树芽生长的情态,显示出草木的生机和活力。

“次第”写出百花竞相开放、争着报春的热闹情景。

“翩然”写出了小燕子轻盈飞舞,活泼伶俐的情态,透露出喜爱之情。

“孕育”将植物写活了,形象的写出了夏季植物的茂盛、茁壮之态。

“销声匿迹”描写昆虫为过冬作好了一切准备,写得有情有感,十分形象。

“衰草连天”,描写秋天萧条冷落的情景。

“迎接”将秋天写得很有情趣,好象是位知冷知热、善解人意的天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