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层移动与保护煤柱
文家坝二矿的井筒保护煤柱留设

护煤柱。但是 , 对下列一些情况 , 还需要或暂时需要留
设保护煤柱 : ① 防御 地 表 变形 无 可 靠 措 施 的 矿井 工业 场 地建 筑 物 和构 筑 物 , 以及 远 离 工 业 场 地 的 风井 设 备
为1 2 0 x 1 0 t / a 。因此 , 文家坝二矿的开发建设符合总体
井巷工程和地面建筑物、 构筑物免受开采影响的一种比较可靠的方法。结合 由水城矿业( 集团) 有限
责任公 司开发 的 文 家坝二 矿 主平硐 及 + 1 3 1 0 m 大巷 井 筒保护 煤柱 留设 进行 介 绍 。
关键 词 : 保 护煤 柱 ; 井筒; 留设
中 图分类 号 : T D8 2 3 文献标 识码 : B 文 章编 号 : 1 0 0 4 — 5 7 1 6 ( 2 0 1 4 ) 0 6 — 0 1 0 3 — 0 3 由 于煤 矿 地 下 开 采 范 围大 , 开 采 层数 多 而 开采 深 度有限 , 开采 的影 响一 般 都 能发 展到 地 表 , 波及 地 上覆
于留设保 护煤柱 , 使采 掘工作复杂化和采掘工程 量增 大, 还会 导 致局 部 矿 压集 中 , 给 矿井 生产 造 成 危害 。 由
于这些缺点 , 促使人们考虑采取另外 的一些措施 , 即在 保护上述地表对象 的同时 , 又能最大 限度地采出地下 资源。为此 , 进行 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工作 。到 目前为 止, 建筑 物 下 、 铁路 下 和水 体 下采 煤 已成 为 采矿 工 作 中
西 部探 矿 工程
2 0 1 4 年第 6 期
部产 生 附加 应 力 , 出现增 压 区 和减 压 区 , 显 然 位 于采 动
s 一 √ H( 2 . 5 + 0 . 6 M) / f = ,  ̄ 3 4 0 ( 2 . 5 + 0 . 6 × 9 . 3 9 ) / f = 5 2 . 6 m
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部分答案

1-15 p16 岩石力学P522-15支承压力与矿山压力的区别。
3-3644-12. 试分析周期来压的形成原因及表现形式。
形成原因:随着采煤工作面的推进,在基本顶初次来压以后,裂隙带形成的岩体结构将始终经历“稳定—失稳—再稳定”的变化,这种变化将呈现周而复始的过程。
由于岩体结构的失稳,导致工作面顶板的来压,这种来压将随着工作面的推进而周期性地出现。
因此,由于裂隙带岩层周期性失稳而引起的顶板来压现象称之为工作面顶板的周期来压。
表现形式:顶板下沉速度急剧增加;顶板的下沉量变大,支柱所受的载荷普遍增加;有时伴随煤壁片帮、支柱折损、顶板发生台阶下沉等现象。
755-1P128采煤工作面支柱的特性有几种?试比较其优缺点?答:目前所使用的支柱的工作特性有三种。
分别为:急增阻式、微增阻式、恒阻式。
从支柱工作阻力适应顶板压力的特点进行分析,显然,恒阻性能的支柱较为有利。
恒阻式:支柱安装后,很快达到工作阻力,随支柱的下缩,工作阻力保持不变。
急增阻式性能比较差,可缩量小,初期支撑力低。
微增阻式介于恒阻式和急增阻式之间10P1251012、简述采场支架与围岩关系特点?P149答:1、支架与围岩时相互作用的一对力;2、支架受力的大小及其在回采工作面分布的规律与支架性能有关;3、支架结构及尺寸对顶板压力的影响。
6-11 简述岩层移动引起的采动损害与煤岩绿色开采技术体系。
答:岩层移动引起的采动损害是:(1)形成矿山压力显现;(2)形成采动裂隙;(3)岩层移动发展到地表引起地表沉陷绿色开采技术研究主要针对煤矿中土地、地下水、瓦斯以及矸石排放等问题而开展。
绿色开采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水资源保护—形成“保水开采”技术;(2)土地与建筑物保护—形成离层注浆、充填于条带开采技术;(3)瓦斯抽放—形成“煤与瓦斯共采”技术;(4)煤层巷道支护技术与减少矸石排放技术;(5)地下气化技术。
2关键层:将对上覆岩层局部或直至地表的全部岩层活动起控制作用的岩层称为关键层。
一 、岩层与地表移动的基本规律

柴里矿301工作面地表裂缝实测图
开采急倾斜煤层时地表移动特征
3. 塌陷坑
煤层开采时(尤其是急倾斜),煤层露头 处附近地表呈现出严重的非连续性破坏,往 往会出现漏斗状塌陷坑,北票矿区地表塌陷 漏斗如图。
地表塌陷漏斗
在缓倾斜或中倾斜煤层浅部开采条件下,地 表出现非连续性破坏时,也可能出现塌陷坑。 鹤岗富力矿浅部开采引起的地表漏斗状塌陷 坑如图。
垮落带及断裂带高度计算
• 1、影响因素:顶板岩性、煤层倾角、采厚、 采煤方法、采空区尺寸、采空区处理 • 2、统计回归公式(重点) • 3、其他方法(类比、实测) • 4、近距离煤层
垮落带高度 (P7)
• a.若煤层顶板覆岩内有极坚硬岩层,开采后能形成悬 顶,垮落带最大高度Hk按(1-1)式计算。
图1-17 近水平煤层非充分采动时的地表移动盆地示意图
图1-15 槽形盆地示意图
3. 地表移动盆地特征
• 为了研究方便,常选取地表移动盆地主断 面进行研究,主断面是指通过盆地内最大下沉 点沿煤层倾向或走向的垂直剖面,地表移动盆 地在主断面内表现为通过最大下沉点的地表下 沉曲线。主断面具有以下特点:(1)主断面上 地表移动盆地范围最大;(2)主断面上地表移 动值最大。 • 地表移动盆地的范围总是比采空区的面积 大,它的形状取决于采空区的形状及煤层倾角 大小。当采空区为长方形时,移动盆地大致呈 椭圆形,它与采空区的相对位置取决于煤层倾
• 式中Mz—上下煤层综合开采厚度,m; M2—下煤层厚度, m; M1—上煤层厚度,m; h—上下煤层层间距,m; y2—下煤层的垮落带高度与采厚之比。 • 当上下煤层的层间距很小时,综合开采厚度取上下煤层厚 度之和,即 M Z M 1 M 2 (1-4) • 求出综合开采厚度后,可按单一煤层开采的条件计算垮落 带和断裂带的高度。
煤炭开采与岩层控制最新技术(康红普院士,2019年最新课件)

我国煤炭开采与岩层控制技术 发展及展望
康红普 中国煤炭科工集团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2019年9月9日
目录
CONTENTS
前言 采煤工艺与装备 采场岩层控制技术 巷道围岩控制技术 冲击地压控制技术 地表下沉及岩层移动控制技术 展望
一
前言
一一、、前前言言
大采高综放液压支架
二、采煤工艺与装备
4. 大倾角煤层综采综放技术
液压支架 端头超前支架
刮板输送机 采煤机
下三角区
三维立体防护装置 四连杆式稳定机构
二、采煤工艺与装备
5. 薄煤层综采技术
超大伸缩比双伸缩立柱,液压支架高度0.5m~1.4m高度, 滚筒式采煤机、刨煤机,在多个矿区实现自动化高效开采。
放出体 煤矸分界面
顶煤
综放工作面顶煤、顶板运移状态
一采一放多轮间隔顺序多口放煤
二、采煤工艺与装备
✓ 大采高、大吨位综放液压支架
➢ 大缸底、大缸径双伸 缩抗冲击立柱,提高 了支架抗冲击性能;
➢ 超高煤壁支护装置、 特厚顶煤强扰动放煤 机构,提高放煤效率;
➢ 大采高综放液压支架, 支护阻力达15000kN。
8.2m支架
采煤机
输送机
金鸡滩矿8.2m超大采高综 采工作面三机配套
金鸡滩矿8.2m 超大采高综采工作面
二、采煤工艺与装备
✓ 8.8m 超大采高综采技术与装备,支架工作阻力26000kN, 在神东上湾煤矿成功应用。
采煤机:总功率,2925kW;采高,4.3-8.6m;生产能力:6000t/h
二、采煤工艺与装备
2. 我国煤系地层地质力学特点
◼ 软:煤岩层松软,强度低。煤层5-20MPa,沉积岩 (泥岩、粉砂岩、砂岩等)10-60MPa。
应用垂直剖面法圈定保护煤柱边界

03论著1院部的位置、地形特征和服务功能2院部所在矿区开采概况、下部煤层赋存情况3保护煤柱设计漳平煤矿医院位于大坑井田中部,隶属于四号井矿区(34线)境内,占地面积约3200m,坐北朝南依山而建。
院部地形陡峻,但无地面滑坡地灾影响,东侧山坡逐渐升高至最高峰+890,西侧山坡逐渐下降至最低西南角雷池村+320。
测得院部基础面高程为+620。
漳平煤矿医院服务于全矿大坑井、五号井、大窑井、四号井、文宾山井五个矿井和周边群众的医疗救护伤病治疗职能。
(1)概况:院部所在四号井矿区1958年开始,首先以小土群上马进行浅部开采。
于六三年成立正规矿井(四号井)投入生产,1970年矿井产量达25万吨,成为漳平煤矿主力矿井。
同年医院开始建设,年底竣工投入使用。
随着矿井开采水平延深,1978年开采已接近院部下方周围。
为使院部免受煤层开采后,由于采空区上覆岩层移动造成地面变形破坏,必须设计下部煤层开采的保护煤柱回采边界。
(2)院部下邻近煤层赋存情况。
根据+500水平底板运输大巷、+550区段巷道和石门巷道等掘露情况,院部下邻近区域煤层可采层两层即F、F。
煤层层间距18m,平均倾角28°。
煤层厚度f、f分别为2.0m和1.5m。
地质构造简单为单斜构造,未有发现断层错动。
F煤层顶板为粉砂岩、细砂岩、局部为中粒砂岩;f顶板以粗粉砂岩为主,局部夹有薄层砂岩和中厚层细砂岩。
(1)用与矿区相同坐标网络测量院部建筑群的位置,并把测量出的实际位置按相同的比例投放在煤层底板等高线的平面图上(如示意图)。
(2)冲击层厚度、移动角等选取。
院部邻近区域平均表土层厚度6~12m左右,选取冲击层厚为9m,医院保护等级为二级,故选取保护带宽度15m。
根据煤层赋存条件及参照其它矿井的经验选取表土层移动角φ=45°,下山移动角β=56°,上山移动角γ=75°,走向移动角δ=72°。
按选取数字及有关参数列表如下:(3)在平面图上通过院部轮廓的角点分别作平行于煤层走向和倾向的四条直线,得到矩形abcd。
保护煤柱计算方法的探讨

Cosa r c g t H- ( h
)
.
。3 L+h
—
—
—
—
^
-
m(— a…t ) 9 一 f# o 皇
。 —— — —一 。 p‘ g i t6 “
Co a rc t  ̄ H ) s g h
了
D4 =L +h t  ̄ c g '+
● ~
~
,
L. -
I
2 公 式 推 导
垂 直剖面法所作 图形及其几何形状见 ( 1 , 图 ) 由此几
何关系 , 可导出如下公式 :
/l ,
● L. ’ 一 ’ 。
一
- 一. ^ . 一 .一
.
—
/
一
一
h
。l — : C o sa rct g(
—
—
—
—
s(一m川 量 ) i0 n 9 笋
摘
要 : 了保护煤柱 留设 的几何公式计算法以及保 护煤柱压煤量 公式 的推导 , 概述 与传统 方法作 了类 比, 出此法 的优 越 指
性。
关键词 : 保护煤柱 ; 几何 公式 法 ; 坐标 ; 压煤量
中图分类 号: D 7 . T 17 3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 编号 :06— 5 2 20 )2— 0 0— 2 10 2 7 (0 7 0 0 8 0
Pr bei o t e o fPr t cig Co lCoumn Rea n n n e tn s o nt heM t d o o e t a l h n ti i g a d S ti g TAN h n rn Ⅺ ONG pn ZOU n e g S e g g- o He ig。 Yu fn
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复习题及答案

1、矿山压力:由于矿山开采活动的影响,在巷道周围岩体中形成的和作用在巷道支护物上的力定义为矿山压力,〔1〕2、矿山压力显现:由于矿山压力作用使巷道周围岩体和支护物产生的种种力学现象,统称为矿山压力显现。
〔1〕3、矿山压力控制:所有减轻、调节、改变和利用矿山压力作用的各种方法叫矿山压力控制。
〔1〕4、原岩应力:存在于地层中未受工程扰动的天然应力称为原岩应力,也称为岩体初始应力、绝对应力或地应力。
〔40〕5、支承压力:在岩体内开掘巷道后,巷道围岩必然出现应力重新分布,一般将巷道两侧改变后的切向应力增高部分称为支承压力。
(58)6、老顶:通常把位于直接顶之上(有时直接位于煤层之上)对采场矿山压力直接造成影响的厚而坚硬的岩层称为老顶。
〔65〕7、直接顶:一般把直接位于煤层上方的一层或几层性质相近的岩层称为直接顶。
〔65〕8、直接顶初次垮落:煤层开采后,将首先引起直接顶的垮落,回采工作面从开切眼开始向前推进,直接顶悬露面积增大,当到达其极限垮距时开始垮落。
直接顶的第一次大面积垮落称为直接顶初次垮落。
〔70〕9、顶板下沉量:一般指煤壁到采空区边缘裸露的顶底板相对移近量。
〔98〕10、老顶初次来压:当老顶悬露到达极限跨距时,老顶断裂形成三铰拱式的平衡,同时发生已破断的岩块回转失稳(变形失稳),有时可能伴随滑落失稳(顶板的台阶下沉),如图4—3所示,从而导致工作面顶板的急剧下沉。
此时,工作面支架呈现受力普遍加大现象,即称为老顶的初次来压。
〔99〕11、周期来压:由于裂隙带岩层周期性失稳而引起的顶板来压现象称之为工作面顶板的周期来压。
〔101〕12、关键层:将对采场上覆岩层局部或直至地表的全部岩层活动起控制作用的岩层称为关键层。
〔174〕13、开采沉陷:煤层开采后,采空区周围原有的应力平衡受到破坏,引起应力的重新分布从而引起岩层的变形、破坏与移动,并由上向下发展至地表引起地表的移动,这一现象称为开采沉陷。
〔p177〕14、充分采动与非充分采动〔177〕当采空区尺寸〔长度和宽度〕相当大时,地表最大下沉值到达该地质条件下应有的最大值,此时的采动称为充分采动。
综放工作面岩层移动及控制技术浅析

能 源 技 术 与 管 理
3 7
综放工作面岩层移动及控制技术浅析
李慧君 张永将 Βιβλιοθήκη , , 峰 高 , 猛t (. 1淮南矿 业集 团 张集煤矿 , 安徽 淮南 2 2 0 ; . 30 1 2煤炭科 学研 究总院 重庆研究院, 重庆 4 0 3 ; 0 0 7 3淮沪煤 电有限责任 公司 丁集煤矿 , . 安徽 淮南 2 2 0 ) 30 1
2 综放 采场岩层结构模型
21 顶 煤破碎 过程和 特点 .
顶煤 自煤壁前 方 的完整煤体 到 由支架后 方放 出的散体煤 , 问经历 了复杂 的力学过 程 。一般认 其 为 , 是在 支承 压力 、 板 回转 和支架 反复 支撑 顶煤 顶
0 引 言
综采放顶煤采煤法是实现高产高效既经济又 实用 的有效途径 ,综放开采T艺的显著特点是一 次采 煤层厚度成倍增加,由此引起上覆岩层活
动及 结 构特 点 的变 化 。地 表 沉 陷 的剧 烈增 加 对 :
刚体 , 直接顶可简化为损伤或破碎体 , 直接顶给支 架载荷同时传递老顶给支架 的作用力 。 对此 , 专家
岩层 结 构 的 变 化 则 直 接 影 响 到 顶 板 结 构 的稳 定 性 l。 由于对采 场 上 覆岩 层结 构特 点 和矿 压 显 现 2 ]
承载特性 ,即关键层破断前以板的结构形式作为 全 部或 局部 岩层 的 承载 主体 ,破断 后形 成 的砌 体 梁结构继续成为承载主体 。关键层的破断将导致
有一 定指 导意 义
动, 下位 岩层 呈 明 显的剥 离 特 征 , 分层 开 采 条件 即 下岩 层结 构形 态发 生 了较 大的变 化 。
11 上位 岩层 活动 规律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三章岩层移动与保护煤柱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了确岩层与地表移动概念。
2.掌握保护煤柱的留设方法
二、课程内容与知识点
第一节岩层与地表移动概念
一、概述
当采空区范围很大时,岩层移动过程发展到地表,在地表形成一个范围较大的洼地。
这个洼地就是通常所说的地表移动盆地。
影响岩层与地表移动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煤层的倾角、开采煤层的厚度及开采深度;采空区的形状、大小及采煤方法;地表的地形条件以及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等等。
它们综合影响着岩层与地表移动过程。
为了工程上的需要,人们把上覆岩层的移动形态划分为冒落带Ⅰ、裂隙带Ⅱ和弯曲带Ⅲ(图13-1)。
根据岩层与地表移动的规律,研究建筑物下、铁路下、水体下(简称三下)的采煤方法与措施,以便安全、合理地开采出地下煤炭资源。
二、地表移动盆地与移动角
研究岩层与地表移动的主要任务,就是观测移动盆地的变形规律,确定各种移动参数。
1.移动盆地的特征
移动盆地的形状,主要取决于采空区的形状和煤层的倾角。
当采空区为长方形时,移动盆地大致车工椭圆形,其面积总是大于采空区的面积。
当开采水平煤层时,移动盆地的中心即为采空区的中心;当开采倾斜煤层时,移动盆地向下山方向便宜,地表移动盆地和采空区的位置互不对称(图13-2和13-3)。
2.移动盆地的主断面
为了表示移动盆地的特征,通过移动盆地的最大下沉点,分别作平行于煤层走向和倾向的断面,称为走向主断面和倾向主断面。
主断面上既可以反映出移动盆地的最大范围,又可以反映出地表的最大移动量。
这样,我们就可以沿主断面设置地表移动观测站,研究移动盆地的变形规律。
倾向主断面的位置在采空区的中央;走向主断面的位置,可由图13-3中的θ角来决定,θ角为倾向主断面舢板感最大下沉点与采空区中心连线的倾角,称为最大下沉角。
θ角值可以从实际观测资料中求得,也可以按下列近似公式计算:
当α<45°时,θ=90°-0.5α
当α>45°时,θ=90°-(0.4~0.2)α
式中α——煤层倾角。
⒊确定移动盆地边界
在移动盆地内,各处地表移动和变形值是不相同的。
在主断面上,可将移动盆地划分为三个边界,如图13-4所示:
盆地边界:A点是盆地内主断面上地表下沉为10mm的边界点,称为盆地边界。
危险边界:B点是盆地内主断面上地表移动和变形值对建筑物有危险的边界点,称为危险边界。
裂缝边界:C点是盆地内主断面上地表出现裂缝的最外边界点,称为裂缝边界。
在移动盆地的主断面上,采空区边界点和危险边界B点的连线与水平线在煤柱一侧所交之角,称为岩层移动角。
如图13-4中的δ、γ、β为移动角。
如图可知,表土层移动角称表土移动角,它与煤层倾角无关,用φ表示。
岩层移动角与煤层倾角有关。
沿煤层走向的岩石移动角称为走向移动角,用δ表示。
沿煤层倾斜方向,采空区上边界的移动角用γ表示;采空区下边界的移动角用β表示。
急倾斜煤层开采之后,底板岩石将向采空区隆起,造成底板岩石的移动。
三、地表移动对建筑物的影响
1.地表均匀下沉和均匀水平移动
2.地表倾斜
地表的倾斜,可以使建筑物歪斜,甚至有倒塌的危险。
3.地表的曲率变形
地表下凹时,使建筑物中间悬空而遭到破坏;地表上凸时,使建筑物两端悬空而遭到破坏。
4.水平变形
水平变形是指地表相邻两点位移不相等而出现的拉伸和压缩。
拉伸变形会使建筑物地基断裂。
压缩变形会使建筑物结构中产生附加应力,从而使建筑物遭到破坏。
第二节确定移动角的方法
目前确定移动角的方法有实测法和类比法两种。
实测法是在采空区上方的地板上,建立地表移动观测站,测定各点高程与水平距离的变化;然后,根据观测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确定地表移动参数。
类比法是借用地质条件相类似的矿区所测得的移动参数来研究本地区地表移动的情况。
一、地表移动观测站确定移动角
1.地表移动观测站
选择建立观测站的地点,应尽量满足如下条件:煤层走向、倾斜及厚度稳定,地质条件较为简单,无大断层,开采深度为100~300m,仅采一层煤,四周无采空区,且地势较为平坦。
2.地表移动的外业观测工作
在采区开始开采之前,应在矿区控制网的基础上,测量出所有控制点与各工作测点的高程和平面位置。
然后,在地表移动过程中,定期观测各测点的高程和平面位置的变化。
外业测量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水准测量、钢尺量距、支距测量。
地表移动的全过程通常分为初始期、活跃期与衰减期三个阶段。
当采动影响地表下程值达10mm时,即进入初始期,每隔1~3个月观测一次。
当开采缓倾斜和倾斜煤层时,每月下沉值大于50mm,开采急倾斜煤层时,每月下沉值大于30mm,即进入活跃期。
活跃期每半月至一月观测一次,但观测次数不得少于四次。
此后,当每月下沉值小于50mm时,即进入衰减期,衰减期中,每隔1~3月观测一次。
六个月内地表下沉的累计值不超过30mm 时,即认为移动终止。
3.观测成果的内业整理及制图
根据正确的外业测量成果,经过业内计算和成果整理,即可绘出每条观测线的剖面图,并在其上绘制地表下沉曲线、倾斜曲线、曲率曲线以及水平移动和水平变形曲线,分别在这些曲线上找出对建筑物有危险的边界点。
然后从其中最外边的一个点和采空区边界点连线,它在煤柱一侧与水平线所成的夹角,即为岩层沿走向主断面上的移动角δ(图13-10)。
同法,在沿倾向主断面上求出上山移动角γ和下山移动角β。
二、用类比法确定移动角
在新矿区或为进行岩层移动观测的矿区,可以采用类比法确定移动角值。
这种方法是把本矿区的地质采矿特征、上覆岩层的岩石性质、煤层倾角、煤厚及开采深度等条件,与已研究过的矿区进行类比,选择和确定设计保护煤柱的移动角值。
这种与同类煤田对比求煤层移动角的方法,称为类比法。
第三节保护煤柱的留设
在煤矿区域,要使建筑物免受井下开采工作产生的有害影响,就要按照地表移动规律,为建筑物留设保护煤柱。
如果煤柱留得过大,会浪费国家资源。
留的过小,又起不到保护作用。
为了保护建筑物的安全,被保护的面积除了建筑物本身所占有的面积外,还应包括周围的围护带。
我国根据各种建筑物的价值和重要性,将建筑物分为三级。
Ⅰ级建筑物的围护带为15m,Ⅱ级建筑物的围护带为10m,Ⅲ级建筑物的围护带为5m。
对于井下主要巷道的围护带,《规程》规定为20m。
当面积不大的建筑物在确定被保护面积时,应先作出周边平行和垂直于煤层走向的外切矩形,然后再作出围护带,如图13-11所示。
现以房屋为例,说明用垂直断面法设计保护煤柱的方法与步骤。
例13-1某矿办公大楼长50m,宽20m,大楼的长边与煤层走向线的交角为60°,煤厚2.5m,煤层倾角35°,大楼中心以下煤层埋藏深度为140m,表土层厚20m。
矿区岩层移动角:β=47°,δ=γ=75°,φ=45°。
由建筑物的保护规范知,该楼为Ⅱ级建筑物,其围护带的宽度为10m。
现以图13-12为例,具体作法如下:
①用一定比例尺(1:500~1:5000)作出大楼的平面图,使大楼的长轴与煤层走向线的交角为60°,然后绘出大楼轮廓点1、2、3、4;过大楼轮廓点作平行煤层走向和倾向的外切矩形1′、2′、3′、4′,在其外加宽10m作出围护带,得到地表被保护面积的轮廓点a、b、
c、d。
②通过受护面积的中心作一垂直于煤层走向断面Ⅰ-Ⅰ,从被保护面积边界点m1和
n1,按φ=45°作斜线至基岩的表面交于m1、n2点。
再按β=47°和γ=75°分别从n2和m2在上山和下山方向作斜线交煤层面于点a′、b′、c′、d′,此两点就是煤柱的上下边界点。
③按照②的方法,在平行于煤层走向断面Ⅱ-Ⅱ上,按β=45°,γ=75°作斜线,与煤柱上、下边界点K′、m′的水平线相交于,则此四点即为沿走向断面的煤柱边界点。
④依次将两个垂直断面图上所得到的煤柱边界点,转绘到平面图上,得到梯形ABCD。
该梯形就是保护煤柱的平面轮廓。
三、本章小结
了解岩层与地表移动的概念及保护煤柱的留设
四、复习思考题
1.研究地表与岩层移动规律有什么意义?
2.什么是地表移动盆地?有哪些特征?
3.地表移动对建筑物的影响有哪些?
4.某矿有一幢医院大楼,长为60m,宽为30m,需要留设保护煤柱。
已知:长边与煤层走向线的交角为60°,煤厚2m,煤层倾角为30°,大楼中心处的煤层埋藏深度为150m,该矿移动角为δ=γ=75°,β=57°,φ=45°。
大楼的围护带宽度为10m。
试用垂直断面法设
计医院大楼的保护煤柱(作图比例尺为1: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