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记忆建构论文:80后的集体记忆建构
生命历程视角下的集体记忆研究

研究意义
生命历程视角下的集体记忆研究对于理解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促进文化传承和创新、推动社会和谐与进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03
生命历程视角下的集体记忆形成机制
认知过程
01
集体记忆的形成与人们的认知过程密切相关。它涉及对过去的回忆、对现在的感知和对未来的想象。这些认知过程帮助人们构建和组织他们的记忆。
符号系统
集体记忆的形成还与符号系统有关。符号、图像和语言等文化元素可以帮助人们表达和沟通他们的记忆和经验。这些符号可以成为文化标志和象征,激发人们的情感4
生命历程视角下的集体记忆影响因素
个体的认知能力和记忆能力是影响集体记忆的重要因素,个体对事件的感知和解读会影响其对集体记忆的贡献。
提高历史教育质量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THANK YOU.
谢谢您的观看
大脑神经网络
集体记忆的形成还受到神经化学物质的影响。例如,多巴胺、血清素和谷氨酸等神经递质在记忆的巩固和提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化学物质
生物钟也参与集体记忆的形成过程。它帮助人们在不同时间段内组织和回忆信息,从而形成具有时间脉络的集体记忆。
生物钟
集体记忆形成的生物学机制
社会传承
集体记忆的形成受到社会传承的影响。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等社会因素通过教育和社交活动传递给下一代,塑造他们的记忆和身份认同。
2023
生命历程视角下的集体记忆研究
引言生命历程视角下的集体记忆概述生命历程视角下的集体记忆形成机制生命历程视角下的集体记忆影响因素生命历程视角下的集体记忆研究方法生命历程视角下的集体记忆研究展望
contents
目录
01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生命历程视角下的集体记忆研究是一个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的课题。在当今社会,随着人们对个体与集体关系的认识逐渐深入,集体记忆在个体成长和社会建构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因此,从生命历程的角度出发,探讨集体记忆的形成、演变和影响,对于深化我们对个体与集体关系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乡村民俗活动集体记忆重构研究——以M村“立春祭”为例

乡村民俗活动集体记忆重构研究—以M村“立春祭”为例摘要新世纪以来,社会飞速发展,全球化进程的扩张、许多传统文化以阻碍发展为由遭到淘汰,传统文化因此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
另外大量传统村落的逐渐解体也意味着乡村民俗活动失去了根基以及传承空间。
近年来,政府于社会各界逐渐认识到传统文化对构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性,日益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提倡和发扬各地区、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以振兴中华文明。
民俗活动作为乡村集体记忆传承的有力载体,其价值也逐渐被认可和挖掘。
当下许多村落掀起了一股民俗活动复兴的浪潮去重构和再现祖辈记忆中代代相传下来的传统民俗活动,使村落的发展又重现活力。
基于对浙江省衢州市M村的实地调查,将其乡村集体记忆的最具代表性的载体,以“立春祭”为主的民俗活动作为研究对象。
乡村集体记忆的重构不仅依赖于文本、标志性建筑物等物质形式或者仪式等非物质形式的记忆载体,还要依赖于村民、文化精英、政府等多元记忆主体的力量。
因此文章借助“集体记忆”的理论,分析民俗活动集体记忆在M村为何出现失忆,在新时期出现集体记忆重构的原因,并从记忆主体和记忆载体入手分析M村以“立春祭”为主的民俗活动集体记忆是如何进行重构。
最后,通过乡村民俗活动的集体记忆重构规律,尝试性的探索如何才能使民俗活动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从而促进民俗活动与村落的协同发展。
关键词:乡村民俗活动;乡村集体记忆;记忆主体;记忆载体A STUD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CTIVEMEMORY OF RURAL FOLK ACTIVITIES--TAKING THE M VILLAGE "SACRIFICE IN SPRING"AS AN EXAMPLEABSTRACTSince the new century,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he expansion of the globalization process, and the rejection of many traditional cultures have hindered development,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has therefore faced more severe challenges. In addition, the gradual disintegration of a large number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also means that rural folk activities have lost their roots and inheritance space. In recent years, China has gradually recognized the importa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n building national soft power, pay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promoting and promoting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of all regions and nations to revitalize Chinese civilization. As a powerful carrier of rural collective memory inheritance, folk activities are gradually recognized and tapped. Many villages have set off a wave of revival of folk activities to reconstruct and reproduce the traditional folk activities handed dow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in the memory of their ancestors, and revitaliz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village.Based on the on-the-spot investigation of M Village in Qu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carrier of the rural collective memory is the folklore activity based on the “Sacrifice in spring”. The reconstruction of rural collective memory depends not only on the material forms such as texts, landmark buildings, or non-material forms of memory carriers, but also on the power of multiple memory subjects such asvillagers, cultural elites, and governments. Therefore, with the help of the theory of "collective memory", the article analyzes why collective memory of folklore activities has lost memory in M village, and the reasons for collective memory reconstruction in the new era, and analyzes M village from the memory subject and memory carrier. How the collective memory of folk activities is reconstructed.Finally, through the collective memory reconstruction of rural folk activities, the tentative exploration of how to make folk activities have tenacious vitality, thus promoting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folk activities and villages.KEY WORDS:Rural traditional handicrafts; Rural collective memory; Memory subject; Memory carrier目录摘要 (Ⅰ)ABSTRACT (Ⅱ)目录 (Ⅳ)一、绪论 (1)(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1)1.研究缘起 (1)2.研究意义 (3)(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3)1.关于民俗活动的研究 (3)2.关于集体记忆的研究 (6)(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9)1.研究方法 (9)2.研究思路 (9)(四)案例村介绍 (10)1.传统村落----M村 (10)2.赏九华立春文化,品三衢节气文明----九华立春祭民俗活动 (11)二、探寻M村民俗活动的集体记忆 (13)(一)文字载体 (13)1.文献史志:追溯立春祭祀的历史之源 (13)2.口头传说:生根于村落的集体记忆 (14)(二)实物载体 (14)1.空间载体:拥有着三百余年历史的梧桐祖殿 (14)2.仪式活动:拥有着完整的祭祀仪式 (15)三、M村民俗活动集体记忆的失忆 (17)(一)政治生态环境的恶化:传承语境缺失 (17)(二)文化承载空间的缺位:梧桐祖殿功能的蜕变 (18)(三)传承主体的断层:传承执事的中断 (19)(四)传承缺失下的民俗文化变迁:仪式活动的潜匿 (20)四、M村民俗活动集体记忆的重构 (21)(一)民俗活动集体记忆重构的原因 (21)1.迎合精神文化新需求的实践 (21)2.文化多样性发展的新形势 (22)3.推动村落发展的特色名片 (23)(二)民俗活动集体记忆重构的主体 (24)1.乡村文化精英:促进立春祭祀的恢复、发展、壮大、闻名 (24)2.国家:主导立春祭祀民俗活动的发展方向 (26)3.村民:身为立春祭祀活动主体,意识逐渐觉醒 (27)4.新闻媒介:肩负着弘扬立春祭祀民俗文化的重任 (28)(三)民俗活动集体记忆重构的载体 (29)1.纪念仪式:九华立春祭民俗活动的祭祀仪式 (29)2.公共空间:梧桐祖殿功能的不断完善 (32)五、结论与讨论 (34)(一)结论 (34)1.乡村民俗活动同乡村振兴密不可分 (34)2.被发明的传统:九华立春祭民俗活动被赋予新的意义 (35)(二)讨论 (35)1.如何使乡村民俗活动具有生命力 (35)2.如何使乡村民俗活动承载乡村多元性价值 (35)参考文献 (37)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40)致谢 (41)浙江师范大学学位论文诚信承诺书 (42)浙江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43)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43)一、绪论(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1.研究缘起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社会在飞速发展的同时,许许多多的传统文化似乎有些赶不上时代的脚步,我们看到太多传统文化被贴上落后的标签继而以阻碍发展为由遭到淘汰和抛弃,尤其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扩张,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巨大的冲击,传统文化因此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
新媒体视阈下的集体记忆建构

新媒体视阈下的集体记忆建构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和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对于集体记忆的建构和传承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在过去,集体记忆往往是通过口口相传或者一些固定的载体来传播和保存的,而在新媒体时代下,集体记忆的建构变得更加丰富和多元化。
本文将从新媒体视阈下探讨集体记忆的建构方式及其影响。
一、新媒体时代下集体记忆的建构方式1. 社交媒体平台的兴起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将自己的生活点滴记录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如微博、微信朋友圈、ins等。
这些社交媒体平台成为了人们交流、记录生活的重要场所。
在这些平台上,人们可以分享自己的经历、见闻、感悟,也可以观看他人的分享,从而形成了一种全新的集体记忆的建构方式。
2. 网络文化的传播新媒体时代下,网络文化正在成为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
通过各种网络平台,人们可以接触到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信息和资讯,这些信息和资讯也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网络文化的传播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集体记忆。
3. 网络纪念和纪念性活动在新媒体时代下,人们追忆和纪念的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不再局限于纸质笔记或者影像资料,人们开始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纪念和追忆,比如在社交媒体上发表帖子、上传照片、制作纪念视频等。
这些纪念行为也成为了一种集体记忆的建构方式,将个人的记忆与集体的记忆融为一体。
1. 传播速度加快相比传统的记忆传承方式,新媒体时代下的集体记忆建构更加快速高效。
信息在网络上可以迅速传播,无论是个人生活的点滴还是重大事件的发生,都可以通过网络传播得到更广泛的关注和留存。
这也意味着集体记忆的建构速度和范围都得到了提升。
2. 记忆内容多样化在新媒体时代下,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可以分享的内容也变得愈加多样化。
从美食、旅行、时尚到科技、文化、历史,各种各样的信息和感悟都成为了集体记忆的一部分。
这也使得集体记忆的内容更加丰富和多元化。
纪录片建构集体记忆与国家认同的方式

|RADIO &TV JOURNAL 2020.11“国家认同,是指一个国家的公民对自己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道德价值观、理想信念、国家主权等的认同。
”①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加速和民族主义观念的抬头,国民国家认同意识逐渐淡薄,国家认同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国家认同是国民对自己归属国家的政治体制、历史文化、价值观念等要素的情感认知和价值评价,是一种重要的国民合意,是维系国家“想象共同体”的重要精神纽带。
“借助集体记忆,借助共享的传统,借助对共同历史和遗产的认识,才能保持集体认同的凝聚性。
”②集体记忆作为一种凝聚机制,在民族国家中常常会被用于增强国民对某一社群、民族和国家的认同。
国民分享共同的体验,形成一些共享的交集和记忆,增强彼此的感觉和联结,从而达成一种群体性认同,由此坚定了国家信念,奠定了契合身份、情感、文化和族群等认同合意之上的国家共识。
纪录片作为社会真实的记录者和传播者,是表征社会的一扇窗口。
智利著名纪录片导演古兹曼用“国家相册”来赞誉纪录片对于国家之重要。
的确如此,纪录片运用纪实、情景再现、虚拟影像等方式对过去、现在甚至将来进行呈现和建构,是追溯过往、呈现现实、传承文化、制造共识的重要文本,是建构集体记忆的重要媒介,更是集体记忆书写的载体和平台。
本文就纪录片建构集体记忆与国家认同的方式进行探讨。
一、创伤记忆呈现与集体意识激活创伤是一种由重大事件而导致的对群体留下难以磨灭的永久性伤害性记忆。
美国社会学家亚历山大认为,“一个事件之所以会损伤集体,是因为它是‘非比寻常的事件’。
这种事件具有‘爆发性的特质’,造成了‘断裂’和‘短时期内的剧烈的变化’。
”③中华民族是一个苦难深重的民族,在历史上遭受了无数内部纷争、外敌入侵和自然灾难,战争、饥饿、疾病、杀戮、灾害等事件时有发生,它们都是我们民族和国家经历的刻骨铭心的“屈辱”“苦难”和“灾祸”。
追溯每个国家的发展历史,毫无疑问,不同时期都曾遭受过内外势力的侵扰、征服与压迫,都遭受过各种自然灾害的戕害,这些烙印在民族记忆中的“苦难史”和“屈辱史”,形成了国民创伤记忆。
新媒体视阈下的集体记忆建构

新媒体视阈下的集体记忆建构在新媒体时代,集体记忆建构已经不再受限于传统的方式。
新媒体的出现使得人们能够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记录、分享和构建集体记忆。
通过社交媒体、数字化档案以及网络文化的交流,人们可以共同参与到集体记忆的建构过程中。
本文将从新媒体视阈下探讨集体记忆建构的现状及其影响。
一、新媒体时代的集体记忆建构1.社交媒体的崛起社交媒体的盛行改变了人们的信息获取和传播方式,也改变了集体记忆的建构方式。
人们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生活点滴、见闻和感想,这些信息被记录在互联网上并且可以被广泛地传播。
这种信息的共享和传播使得个体经历逐渐转化为集体记忆的一部分。
2.数字化档案的普及数字化档案的普及使得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共享变得更加容易。
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访问到各种历史文化资料,这些资料包括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多种形式,丰富了集体记忆的内容。
数字化档案的开放和共享使得人们可以更加便利地参与到集体记忆的建构当中,也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3.网络文化的塑造网络文化的塑造也在新媒体时代为集体记忆的建构带来了新的影响。
网络文化中的表情符号、流行语、网络迷因等元素已经成为了人们共同的记忆符号。
这些网络文化的元素不仅在日常交流中广泛使用,也成为了一种集体认同和共鸣的体现,丰富了集体记忆的形态。
1.传播效应的放大新媒体的传播速度和范围远远超过了传统媒体。
当某一事件或话题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时,其影响很快就会扩散到全球各地。
新媒体时代的集体记忆建构具有更强的传播效应,可以更广泛地影响人们的认知和情感。
2.个体经历的普遍化在新媒体时代,个体经历的记录和分享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现象。
人们通过社交媒体分享自己的生活点滴,这些个体经历通过网络传播,成为了集体记忆的一部分。
新媒体时代的集体记忆建构更加注重个体的参与和贡献,也更加注重个体经历的多样性。
1.真实性的问题在新媒体时代,信息的真实性成为了一个常见的问题。
人们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的个体经历和观点并不一定能够代表整个集体的记忆。
新媒体视阈下的集体记忆建构

新媒体视阈下的集体记忆建构在新媒体时代,集体记忆建构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传统上,集体记忆往往通过口口相传、纪录片、历史书籍等途径进行传播和建构,而在新媒体时代,互联网、社交媒体、移动通讯等工具的出现,改变了人们获取、传播和保存信息的方式,也为集体记忆的建构带来了全新的视阈。
新媒体拓宽了集体记忆的来源渠道。
以前,人们获取信息主要依靠传统媒体,如电视、报纸、杂志等,而这些媒体往往受限于时间、空间和资源,无法全面而及时地报道信息。
在新媒体时代,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各种信息,包括历史事件、文化传统、个人经历等,这为集体记忆的建构提供了更丰富的资源。
社交媒体的兴起也使得个人的经历和回忆能够被广泛分享和交流,进而形成社会共识和集体记忆。
新媒体加速了集体记忆的传播速度。
传统的集体记忆建构通常需要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和传承,信息的传播速度较慢。
而在新媒体时代,信息可以在几秒钟内传播到全球各地,成千上万的人可以同时参与到记忆建构的过程中。
无论是热点事件的迅速传播,还是个人经历的即时分享,都使得集体记忆的建构更加迅速和活跃。
特别是在重大事件发生时,社交媒体上的集体记忆构建往往能够迅速形成共识,推动社会回应和行动。
新媒体也改变了集体记忆的保存方式。
传统上,集体记忆依靠纪录片、历史书籍等方式进行保存,而这些媒介受限于传播渠道和物质形态,保存和传承不易。
而在新媒体时代,信息可以以数字化的形式被保存和传播,例如云存储、网络档案等方式。
这些数字化的保存方式,不仅节省了物质资源,也方便了集体记忆的传承和共享。
互联网上的数据库和社交媒体平台也为集体记忆的搜索和检索带来了便利,人们可以通过简单的搜索关键词就能找到相关的信息和记忆。
新媒体时代也给集体记忆建构带来了一些挑战。
信息的泛滥和碎片化使得集体记忆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有所降低。
在互联网上,人们可以自由发表观点,传播不同版本的记忆和历史,这可能导致集体记忆的多元化和混乱化。
集体记忆的重建与文化自信的生成

集体记忆的重建与文化自信的生成作者:王蜜来源:《阅江学刊》2017年第01期摘要:文化自信是浸润在特定文化传统中的特定主体对其文化的内在体验和认同,集体记忆则是传统文化向文化自信转换的中介和桥梁。
集体记忆的形成受制于所处时代的主导结构,自1840年以来,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先后被以革命为中轴和以“效率至上的经济中心主义”为中轴的社会结构所左右,在这种社会结构主导的集体记忆中,传统文化被两次遮蔽。
要使当代文化自信能够扎根于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厚土,就需要重构集体记忆。
重构传统文化的集体记忆需要围绕“科学发展、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时代中轴来展开;要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彰显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要建构传统文化的记忆之场,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再登场”。
关键词:传统文化;集体记忆;文化自信;民族复兴中图分类号:G05文献标识码:A文章分类号:1674-7089(2017)01-0033-07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源泉,尽管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会自然而然地滋养文化自信。
事实上,在融入当代、成为当代人的集体记忆之前,传统文化只是一个抽象的存在,只有融入当代并成为当代人的集体记忆之后,传统文化才能超越“抽象”的存在,成为当代文化自信“现实”的土壤。
在传统文化向当代文化自信的传导过程中,集体记忆是一个关键的中转站。
当前,在大力倡导文化自信的行动中,应当立足于我国的新时代语境,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在集体记忆中扮演的角色,“从今天的社会环境、今天的需要、兴趣和利益出发对过去进行重塑”,陶东风:《记忆是一种文化建构——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中国图书评论》,2010年第9期,第71页。
优化和重构我们的集体记忆对培育当代的文化自信尤为重要。
一、集体记忆:传统文化滋养文化自信的中介文化自信作为超生物性、超自然性、超现实性的文化生命机能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是人类的社会实践在主体生命内部建构的高级文化结构,也是人类主观能动性和文化创造性的具体表现。
口述史纪录片对集体记忆的建构

口述史纪录片对集体记忆的建构口述史纪录片对集体记忆的建构近年来,随着纪录片的兴起和口述史的重要性被重新认识,口述史纪录片在推动集体记忆建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些纪录片通过记录个人的口述历史,为广大观众呈现出一个更真实、更直观的历史图景,促进了人们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思考,同时也对个体和群体的记忆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口述史纪录片通过个人的真实口述,为历史事件提供了更加真实而全面的记录。
传统的历史叙述往往以大事件、名人为焦点,而很少关注普通人民的生活。
然而,每个人的经历都能反映出历史事件的不同侧面和影响。
口述史纪录片通过让普通人自述自己的经历、感受、观点,给予了这些个体以话语权,大大丰富了历史的面貌。
观众可以通过这些真实的叙述,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对普通人的影响,同时也感同身受,进一步激发个人与集体记忆的共鸣。
其次,口述史纪录片在集体记忆建构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和引导作用。
每个社会都有自己的集体记忆,这些记忆来源于人们对历史事件的共同理解和解读。
然而,记忆往往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模糊,甚至被篡改和淡化。
口述史纪录片通过记录和传承个体的真实记忆,为集体记忆的建构提供了有力的证言和素材。
观众可以通过这些纪录片,重新认识和回顾历史事件,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自己的思考和理解。
第三,口述史纪录片对历史教育和社会和谐具有积极影响。
纪录片作为一种媒体形式,具有更广泛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口述史纪录片通过展现一段历史、一种观念或者一个时代的全貌,能够引发社会各界对历史的重视和思考。
这对于历史教育的推进和社会和谐的建设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通过纪录片的呈现,人们能够更加客观地认识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多维性,并更好地反思历史带来的教训和启示,从而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然而,口述史纪录片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问题。
首先,个体的记忆可能会有片面性和主观性的偏差。
每个人对同一个事件的记忆可能会有所不同,甚至存在记忆失真的情况。
这就需要观众在观看纪录片时保持批判的思维,并结合其他历史资料进行全面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集体记忆建构论文:80后的集体记忆建构摘要:80后虽风华正茂,但青春的梦想与现实的残酷之间巨大的张力,凸显了他们的身心疲惫。
当生活不太美好时,很多人习惯回忆过去,这使80后的集体记忆在网络很流行。
祭奠往事和追忆梦想成为80后集体记忆的主要特征,经历和叙事是80后集体记忆的基础,网络为集体记忆提供了空间,同学聚会和社会事件对集体记忆建构和维系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集体记忆;80后;集体记忆建构
一、问题的提出
最近几年,80后通过网络等手段以各种形式"晒"童年经历,内容包括童年时的游戏、食物、动画片等。
[1]2010年优酷网的青春短片《老男孩》的放映引起了热烈反响,众多80后看完很是感慨,留言中纷纷以"泪流满面"加以形容。
80后正处于人生的黄金阶段,作为刚踏入社会的群体,正处于事业、人生的打拼期,本应昂首挺胸、意气风发,全心全意地想前看。
但在现实中,他们却热衷于追忆自己的童年经历,这种现象值得去关注。
法国社会学家哈布瓦赫将集体记忆定义为"一个特定社会群体之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保证集体记忆传承的条件是社会交往及群体意识需要提取该记忆的延续性。
"[2]
80后以各种形式在追忆自己的之前生活,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个人行为,而成为80后特有的"集体记忆"。
二、80后:梦想与现实充满张力的一代
(一)最初的梦想
80后有丰富的童年生活,体验到了父辈未曾有过的幸福。
他们与伙伴一起玩耍,夜幕时家人召唤才回去。
他们有电视看,模仿动画片里的角色。
进入小学,老师经常会问到这个问题:"某某,你将来要做什么?"能够听见一个个稚嫩的回答,我要当老师、科学家、军人、医生等。
这个时候的80后,可能对于什么是理想还不清楚,但心中有模糊的方向。
中学时代是80后意气风发的时期,许多同辈群体必然会产生大量的荷尔蒙。
虽有学习等压力,但80后逐渐拥有自我,他们要做生活的主导者,不会过多聆听别人。
为了理想,他们在奋斗着。
大学是80后进入社会的避风港,但这里已不那么平静。
大家憧憬大学的美好时光,但他们发现自己错了,大学不如想象般美好。
感觉这里离自己的期望值很远,大家感到迷茫和困惑,很多人在踌躇中渡过了大学生涯。
(二)生活如刻刀
当他们还在慨叹大学的时光时,时间已经把他们带入了社会,很多人没有准备好,就被推向了生活的前台。
巨大变迁作用于人们的心灵,尤其是80后年轻一代的心理。
毕业
分配工作不见了,剩下的是为工作四处奔波的身影。
80后自己奋斗打拼,职位上却改变不大,因为现实是"拼爹的时代"。
当他们想要结婚时,发现房子是结婚的必备,房价则是天文数字,很多爱情倒在房子的面前。
80后一代处于事业的起步阶段,而获得成功的事业和幸福的生活,必然需要付出相当多的努力,现实中的困境使80后承受较大压力。
生活就像一把无情刻刀,改变了他们的模样。
(三)祭奠往事与追忆梦想
回忆往往是发泄和倾诉最好的办法,当面对生活的困境时,最多地就是想起昨天地美好。
经常会听到人说,原来我们都是靠记忆而活着。
80后,作为拥有着理想的一代,在时代的车轮面前迷失了自己。
当他们面对生活的琐碎时,已经不再拥有梦想,年轻的激情已不在,剩下的是岁月的打磨。
大家通过自己的经历诉说遭遇,通过年轻时的游戏、电视剧、动画片等来祭奠自己的青春。
他们在缅怀过去,这是对现实最无情的鞭挞。
这种祭奠虽然逃避,但可以找寻片刻的安宁。
80后,面对剧烈地社会变化时没有做好准备,他们选择了暂时的回避,去寻找自己的记忆,去追忆昨天的梦想。
三、80后集体记忆的建构途径
(一)叙事和经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历,面对过去每个人都会选择性整
理,在重新阐述的时候都会赋予其新的含义,这种叙事就是记忆建构的过程。
80后面对生活的现实,巨大的压力使很多人无法从容面对,他们开始缅怀青春。
现实生活的残酷,使他们更加认为昨天的美好。
在记忆中,他们可以无忧无虑地生活,不必为琐事所缠绕。
当生活的残酷照进现实,个人记忆中美好的东西会浮上心头,占据主导位置。
他们开始怀念过去,回忆童年的美好时光,那时候的人和物都是那么完美无瑕。
80后文学作为具有"我时代"重要特征,更加展示了这一代人的个性。
[3]对韩寒等文学明星的认同是这一代人的主要特点,80后的文学很多都是描写自己青春的故事,得到了80后群体的青睐。
(二)网络作为建构的载体
80后所接触的是信息化的时代,网络是他们交往的重要工具。
当人际关系变的逐渐淡漠的时候,网络愈发重要,在网络上可以认识许多朋友和同辈群体。
网络作为80后表露自己心声的地方,对集体记忆的建构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网络上,同样经历的人们可以互相交流,感慨青春的逝去,批判现实的不公。
网络成为这一代人"发声"的重要途径,在网络上可以无话不说。
此外,网络作为传播的工具,可以很快地传播消息,"贾君鹏事件"的发生印证了这一观点。
[4]网络业成为80后展示自己实体记忆的场所,各种贴吧、网站、
论坛成为80后的分享童年记忆的主战场。
他们"晒"自己童年玩过的游戏、电视剧、小吃、动画片、歌曲等。
这些展示成为了80后认同自己的重要工具,在生活上迷失了自己,只有在这种实体的记忆中才能够感受自己的存在。
(三)同学聚会
80后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同学成为个人重要的社会关系。
每逢寒暑假,同学聚会是每个人的首要工作。
生存的压力,生活的琐事压得很多人都很茫然,找不到昨天的自己,自己的理想迷失在岁月之中。
在同学聚会时,大家在哀叹生活不易的同时,最经常的就是谈到光阴的故事,"那时候的我怎么怎么样""那时候的你在干什么"成为大家讨论的重要话题,只有这样大家才可以找到交流的共同点。
在对故去日子的追忆中,仿佛又回到了昨天。
在那片记忆里,每个人都无忧无虑,没有什么大的烦恼,拥有的大部分都是快乐的时光,是难忘的青春记忆。
(四)社会事件
重大的社会事件是群体形成认同的重要途径。
在网络上,经常会看到70后与80后的论战,还有80后与90后的互相指责。
在这种以代为群体的互相论战中,各自群体的认同程度会陡然增加。
当群体内部需要一致对外的时候,群体内部会异常团结和紧密。
80后在与70后、90后的论战中,
增强了自己的凝聚力,而他们作为一个群体更加希望展示自己独特的东西,进而凸显自己的不同,与其他群体进行区分。
童年的记忆是进行区分的重要手段之一,经常会在网络中看到"只有80后才能够看懂的…"等类似地内容。
回忆童年,回忆其他群体所没有经历过的青春记忆是现在80后进行集体记忆的有一个途径。
结语
80后刚踏入社会,还没有从象牙塔走出,突然的变化使他们更愿意躲避在美好的回忆里。
社会转型等问题使他们感觉自己被剥夺,他们想改变,但是却无能为力。
当他们努力时,发现改变自己的生活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走过了童年的美好时光,带着自己的梦想走进了新的生活,但现实的残酷摆在他们面前时,他们看到理想的散去和现实的无奈。
当初的愿望在哪里,许多人已经不知道,或者说已经不在关心。
他们开始祭奠青春、怀念梦想,平凡地活着。
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张力使他们建构自己的集体记忆。
80后作为时代的接班人,现实使他们暂时迷失,社会需要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实现理想的方式。
而80后,也需要重新找回自己,不要一味地躲在黑暗里,而是需要到太阳下来体验温暖的阳光。
80后,不会选择未曾绽放就要枯萎,他们会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这世界他曾经来过。
参考文献:
[1] 朱峰等.集体记忆情境下的80后晒童年现象的社会学思考[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6):32-37.
[2] 莫里斯·哈布瓦赫著.毕然,郭金华译.论集体记忆[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36-41.
[3] 江冰. "80后文学":"我时代"的青春记忆[j].文艺争鸣,2010,(8):6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