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与自然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1

决策探索2018.3

论人与自然的关系

 文/曲岩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既要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要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众多专家学者探讨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人类自诞生之初起,就以各种各样的方式与自然产生不同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生态观,有助于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状态,确保经济建设快速健康发展,保障人类有一个美丽、健康的生态环境。

一、人与自然关系的变迁

总体而言,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大致经历了4个阶段,分别是原始社会时期、封建社会时期、机器大工业生产时期和现代文明新时期。

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刚刚学会使用并制造简单的劳动工具,对于自然的认知基本处在蒙昧阶段,对很多自然现象没有科学的理解和认识,自然科学的发现和应用处于萌芽阶段。人类此时获取食物的手段单一,主要靠采集和渔猎,还没有掌握种植技术,生产能力非常落后,仅会简单地把火作为取暖和烧制食物的工具。由于当时客观生存条件比较恶劣,加之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和利用处于最原始状态和阶段,所以,这一时期的人类对自然处于无条件屈从的状态,但即使是这样,人们对大自然的探索和改造也丝毫没有懈怠,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不断地探索着自然界。

封建社会时期人类已经进入农业文明时期,人们开始栽培农作物来替代采

集与渔猎这一落后的生产活动。随着人类眼界的开阔、不断地获取掌握更多的自然知识以及越来越多的有关粮食种植的生产技术,粮食作物生产效率日渐提高,食物供给能力大大提升,人口数量随之增加。随着劳动工具的革新和人类的认知能力与水平的提高,人与自然关系也逐渐发生变化,一方面,人由被动适应走到了主动改造的阶段,逐步确立了对自然的主宰地位;另一方面,人在改造生存环境的同时环境也在以某种方式改造着人,从而形成了各种独具特征的社会形态和精神文化。

机器大工业生产时期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由于新能源的使用和蒸汽机的发明,使得生产效率得到巨大飞跃。面对科技革命所取得的成就,人们的征服欲开始剧烈发酵,人类开始了对自然无穷尽的索取,最终导致人与自然关系失衡。恩格斯在当时就强调:“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结果又取消了。”

现代文明新时期是在历经两次世界大战,各国以经济建设为主的和平发展阶段。这一时期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人类将探索的眼光伸向了地球之外的宇宙,这一点无疑加深了工业革命,并形成了以人类为中心的人与自然关系理念。在这种理念支配下,人们对于自然的索取更加变本加厉,随之而来的是自然灾害的发生次数、波及广度和造成的损失程度逐渐加深。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再以传统工业文明的角度看待人与自然关系已无法持续,今日的工业文明已如当初农业文明一样,必然让位于更高级的文

明形态,人类要摆脱生态危机就必须转变文明发展的形态,从工业文明走进生态文明,从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上来看,即从人对自然的主宰支配转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人与自然和谐是人类追求

的理想生存状态

自然环境是相对主体而言的,在人类看来,自然就是以人类为中心的外在物质世界。人与自然存在着高度统一性,自然环境是人类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保障,人类自身的生存和繁衍离不开自然界提供的广阔场地和充足能量,有了大量的人才能构成人类社会,自然不仅给人类提供了智慧、道德和理性发展的机会,而且人类改造自然的工具所运用的原理和材料也均来自于自然,因此,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必须以自然环境为载体,在从自然中获取满足自身发展条件的同时也必须保护自然环境,使自然不至于因人类的活动而濒于崩溃。

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进行活动的必须场所,如果不存在自然,那么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命体都是不存在的,人类的所有生产活动和生活都离不开生态环境,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同时,生态环境的质量和现状也对人类的健康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人类的健康状况以及生活质量都会受到生存环境问题的制约。当前,虽然人类在与生态环境的矛盾关系中不断地进步和发展着,但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主要是人类生产活动对于自然生态资源的过度剥削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形成的,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通过大量的生产活动得以实现,而生产活动需要从自然中获得大量的资源,这本身就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

社会发展

82

决策探索

2018.3

文化视野

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人类在生产活动之后又将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水废气以及固体废弃物排放给自然,增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所以说人的生产活动不仅受自然的影响,还会对自然造成一定的影响。这样的影响会随着时间增加而导致影响范围越来越大,生态环境的问题也会越来越严重,最终人类要深受其害。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生态环境问题如此严重的今天,人类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绝不能重复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老路,必须尊重和保护自然。

三、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构建

经历过人类给自然造成破坏,以及自然反过来给予人类惩罚的阶段,人类已明白地球是包含人类、动植物等在内的全体生物共同的家园,只有和谐相处才能实现共同发展。

(一)树立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观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观是一种经过长期发展探索出的一种新型的发展观,是对传统的落后的生产方式的一种反思和探索,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正确的发展

观,这种发展观要求我们在满足自身发展需要的同时要考虑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观本质上包含经济、科技、环境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它不仅重视现在,更着眼将来。科技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虽然可以造福人类,但也会因利用不当而破坏生态环境。因此,人类可以将科学技术的积极影响应用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之中,同时将科学技术的消极影响限定在人类、自然以及社会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在推进科学技术进步的同时能够促进人类、自然以及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自觉树立生态意识

自然生态环境所面临的危机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人类意识不到这是人类自身的行为活动造成的,对此保持置之不理的冷漠态度。目前,还有很多人意识不到生态危机的严重性及它可能导致的后果,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仍在破坏自然生态环境,不顾自然生态环境所能承载的范围,也意识不到人类自身所面临的威胁。直到自然以灾难的形式报复

人类之时,人类的自觉意识才开始觉醒。自然环境是人们生存的家园和发展的基础,树立正确科学的生态文明意识可以引导人们的日常行为和生产行为,可以有效促进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的关系。

每年的6月5日是世界环保日,作为生活于地球的一员,人类要像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爱护我们的家园,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是所有人应当共同注重的问题,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地树立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在权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时,不仅要考虑眼前的现实利益,更要注重长远利益,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在关注到自身生存问题的同时也要关注子孙后代的利益。

【本文系2017年河南省社科联调研项目(SKL-2017-218)、2018年河南省高校重点项目(18B790008)、2017年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项目(2017B17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河南农业大学)

发挥文化馆党政宣传职能,打造特色群众文化

 文/陈湘

随着物质生活的发展,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文化馆作为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对发展群众文化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文化馆除了开展艺术水平较高的艺术节、花会等文化活动以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外,还承担着为党和政府进行文化宣传的重要作用。所以,文化馆要充分意识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责任所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打造特色的群众文化,为建设和谐、民主的社会主义文化氛围奠定坚实的基础。要借助全年开展的各项活动,向群众

提供德育教育及文化培训课程,让人民群众充分学习党和政府最新的方针政策。

一、发挥文化馆党政宣传职能,

打造特色群众文化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巩固政府作用,促进社会和谐

有效的群众文化具有塑造人民行为和集体形象的作用,以人民群众感兴趣的方式开展群众活动,更能够深入人民群众的内心,并且不断地吸引人民群众感知群众文化,认同群众文化。而在群众文化服

务中,为人民提供与其生活、工作相关的党的最新政策宣传和解读工作,更激发了人民群众对学习党政政策的积极性和自愿性。同时,坚持将宣传党的路线方

针政策作为群众文化的中心,有利于打造文化馆在群众心目中的正面品牌形象,使其进一步感受到来自党和政府的关爱,促进干群关系持续和谐发展。

(二)有利于完善文化事业,实现健康发展

具有党政宣传意义的特色群众文化,有利于促进本地区文化事业的建设,能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