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篇分析研究综述(毕节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刘永忠)

合集下载

批评性语篇分析的局限性探讨——读《语篇研究:范畴、视角、方法》

批评性语篇分析的局限性探讨——读《语篇研究:范畴、视角、方法》
L i t e r a t u r e f Vo l s . 4 a n d 5 1和 D i s c o u r s e a n d S o .
展 中国家学术 的发展 .也减 少了人类学术 通 过 文化 对话 实 现根 本 创新 的机 遇 和 可能 性 ( 施旭 2 0 1 0 : 5 0 ) 。通过对语篇研究 的学 习 . 创
际环境 和东 西方话语不平衡 .打破西 方的话
评性语篇分析 存在三个 问题 .即 :关注 点片 面. 地域 上有局限性 . 时 间跨度有局限性 最 后. 通过作 者对这些学者观 点的论述 . 不 难发
现. 无 论是批 评 , 还是反 批评 . 均 在一 定程 度
分析 . 不仅是 书中第二章介绍 的重 点 . 也为后 章作者提 出的视角进行 了铺垫 个新术语 的出现 . 在 受到一些 学者追
~ 一
上反映 出语篇 受到学者 的关 注 我认为 . 语篇 研究的方法绝非其 一 . 学者 问的争论更有 利于学术 的繁荣 .作学术研 究 的途径 、 理论依 据是多样 的 例 如批评性语篇 分析的方法 其在话语分析界受 到争论 的同
时 .也在批评 性语 篇分析 内部有 不同研究 方 法的划分 ,主要代 表人 物有 F a i r c l o u g h 、 R u t h
范畴、 视 角、 方法》 一书的主要 内容 : 范畴篇主
要讨 论 了语篇 与相关概念的 区男 I J 以及 两大领
c i e t y f V o 1 . 8 1 两个期刊上几位 学者对批 评性语 篇分 析的争论点做 了三个方面 的概述 :首先
域的语篇研 究.通过对批评性话语分析 的论
出, 涵盖 面较 广 . 语篇 的 实例 分析较 多 . 作者 在书 中提 出了 自己的新视 角 .对话语分析 学

语际语用学框架下国内外英语语用迁移研究综述_0

语际语用学框架下国内外英语语用迁移研究综述_0

语际语用学框架下国内外英语语用迁移研究综述语际语用学框架下的语用迁移研究,国外主要以Kasper、Baron、Blum Kulka、Takahashi&Dufon的研究为代表,针对语用迁移的正迁移和负迁移均得出了有力、较令人信服的结果。

而国内研究以何自然、刘绍忠等的研究为代表,并且国内学者从语用失误、语用迁移、话语策略、礼貌策略等多个角度进行了研究。

但国内的研究成果相比国外来说,成果较有限,特别是实证研究相对较少。

文章展望了语用迁移研究今后的发展趋势。

标签:语际语用学;语用迁移;正负迁移语际语用学是二语习得和普通语用学的一门交叉学科。

是从语用学的角度研究语言学习者的目的语言语行为的实施及其语用能力发展的科学。

20世纪80年代,语际语用学渐具雏形。

驰名中外的Cross-Cultural Speech Act Realization Project(跨文化言语行为研究项目)确立了语际语用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该学科领域的带头人以Blum-Kulka、Kasper、House、Olshtain、Bardovi-harlig、Rose 等为代表。

语际语用学是迄今为止研究中介语的最高层次的学科理论。

主要研究领域包括:①语用理解;②言语生成;③语用发展;④语用迁移;⑤交流效果(Kasper&Blum-Kulka,1993)。

Bardovi-Harlig(2002)认为语际语用研究发展至今,已经取得以下四个方面的成就:①目的语言语行为研究;②语际语言语行为研究;③语际语言语行为比较研究;④语际语语料诱发方法研究。

本文主要综述在语际语用学框架下国内外英语語用迁移研究的现状和今后发展的趋势。

语用迁移的概念可解释为外语使用者在使用目的语时受母语和母语文化的影响而套用母语的语用规则的现象。

一、国外语际语用学框架下英语语用迁移研究现状国外在语际语用学框架下对英语语用迁移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研究领域:一是语用语言迁移,另外一个是社交语用迁移。

教育语言学的语篇分析方法论

教育语言学的语篇分析方法论

教育语言学的语篇分析方法论教育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在教育环境中运用的学科,它涉及到语言习得、语言教学和语言评估等方面。

语篇分析是教育语言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法论,通过对语言使用的整体结构和语境进行分析,可以揭示出语言的含义和功能。

本文将探讨教育语言学的语篇分析方法论,并阐述其在语言教学和教育研究中的应用。

语篇分析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点:语篇是一个整体,它具有内部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语篇是在特定的语境中产生和使用的,语言的含义和功能是依赖于语境的。

语篇的语言结构和语境是相互作用的,二者相互影响并共同决定了语篇的意义和效果。

语篇是具有交际目的的,它是为了满足特定的交际需要而产生和使用的。

二、语篇分析的研究内容和方法语篇分析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语篇的结构和语境。

语篇的结构包括语法结构、语义结构和篇章结构等方面,而语篇的语境包括语言使用的情境、语言使用者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交际目的等方面。

语篇分析的方法可以分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种。

定性分析主要是通过对语篇的文本内容和语境进行归纳和概括,揭示其内在的语言规律和特点;定量分析则是通过统计和计量的方法,对语篇的结构和语境进行量化分析,发现其中的规律和趋势。

在语篇分析的实际操作中,研究者可以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和工具,例如文本分析、逻辑分析、语义分析、语用分析、话语分析、话题分析、语篇标记分析等。

这些方法和工具可以帮助研究者深入挖掘语篇的内在规律和结构特点,从而揭示语篇的意义和功能。

三、语篇分析在教育语言学中的应用语篇分析在教育语言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它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了解语言的实际运用情况,推动语言教学从传统的形式主义转向实际语言使用的规律和要求,提高语言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语篇分析可以帮助教师设计和制定更为贴近实际需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提高教学的灵活性和个性化。

语篇分析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了解语言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交际意义,培养学生的语言意识和交际能力。

语篇分析可以帮助教育研究者了解语言教学的内在规律和特点,推动教育语言学的研究和发展。

语篇分析与话语分析

语篇分析与话语分析

语篇分析与话语分析一、本文概述随着语言学研究的深入发展,语篇分析和话语分析逐渐成为语言学领域的热点话题。

这两种分析方法不仅对于理解语言的组织和运用至关重要,而且对于揭示语言背后的社会、文化和心理现象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语篇分析与话语分析》这一主题,首先简要介绍语篇分析和话语分析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以及它们在语言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随后,本文将重点分析语篇分析和话语分析的主要方法和技术,并通过实例展示这些方法在实际研究中的应用。

本文将探讨语篇分析和话语分析在语言学及其他相关领域中的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读者提供全面而深入的理解。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希望能够推动语篇分析和话语分析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并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语篇分析的基本概念与方法语篇分析,作为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深入研究文本中各个元素如何相互关联、相互作用,从而构建出一个完整、连贯、有意义的话语体系。

其核心概念和方法不仅为语言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也在其他领域如文学批评、心理语言学、跨文化交际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语篇:指任何长度的、在特定语境下使用的、为了达到特定交际目的的语言单位。

它不仅包括书面文本,也涵盖口头交流、电影对白、广告标语等多种形式。

语境:是理解语篇的关键,包括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

文化语境指的是说话者或写作者所在的社会文化背景,而情景语境则是指具体的交流场合、参与者的角色和关系等。

连贯性:指语篇内部各个部分之间的逻辑和语义联系。

一个连贯的语篇应该能够让读者或听者从整体上理解其意义,而不是仅仅理解单个的词句。

宏观结构分析:关注语篇的整体结构和组织方式,如段落划分、主题句识别等,有助于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路。

微观语言特征分析:研究具体的词汇、语法、修辞等语言手段如何在语篇中发挥作用,以实现特定的交际目的。

语境分析:通过深入分析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可以更好地理解语篇的深层含义和交际意图。

批评话语分析研究综述

批评话语分析研究综述

批评话语分析研究综述作者:彭程程来源:《校园英语·下旬》2018年第10期【摘要】自批评话语分析诞生之日起,就受到了国内外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它倡导对语篇进行批评分析,从而揭示了语篇中所隐藏的社会意识形态,进而增强人们的语言意识。

通过对近40年国内外批评话语分析研究的概述,希望可以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借鉴。

【关键词】批评性话语分析;话语;意识形态;权力【作者简介】彭程程(1994.08.08-),女,汉族,辽宁长海人,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研究生,在读硕士,研究方向:语篇分析。

一、引言批评话语分析(以下简称CDA)是现代语言学的一个新分支,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英国出现。

它旨在通过分析表面的语言形式和社会语境来揭示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

为了对CDA有更好的了解,进行针对性研究,本文拟对国内外CDA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二、理论研究1.国外研究。

在过去的四十年中,Fowler,Fairclough,van Dijk和Wodak等西方语言学家为CDA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Fowler和Kress在《语言与控制》(1979)一书,首先提出了“批评语言学”的概念,并指出,批评语言学可以成为进行“意识形态研究的有力工具,它可以调节权力与控制的关系”。

Fairclough是CDA最重要的代表之一。

他在《语言与权力》(1989)中提出了的三维框架理论,用于解释语言与权力之间的关系。

1992年,Fairclough认为文本是“话语实践”的产物,发展了话语分析的三个维度,即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

Van Dijk(1995)提出了话语、认知与社会的话语分析三角模式,并试图从认知中解读话语的社会性。

这有助于揭示影响人们话语和思想的隐藏机制,和话语所反映的支配和控制关系。

Wodak(1990)通过对1986年奥地利总统的就职演讲进行研究,从语言和历史背景的角度揭示了社会对犹太人的偏见。

她表示话语分析应该考虑话语事件产生的所有相关历史背景和信息。

国外近十年二语语篇教学研究综述

国外近十年二语语篇教学研究综述

国外近十年二语语篇教学研究综述2.石河子大学本科生山东烟台引言语篇教学是针对传统的注重词、句、语法点的方式而提出的,它倡导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指导学生从篇章的角度理解和把握所学语言材料。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语篇分析(discourse analysis)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之相应的语篇教学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本研究以“discourse”加“second languages”为关键词,选取了2011—2021十年间共34篇文献,总结了国外关于二语语篇教学的研究成果,阐述了该领域研究的基本趋势、研究方法以及具体的研究内容,最后结合该领域的研究状况提出自己的思考。

一、二语语篇教学研究概况1.研究时间分析本研究以“discourse”和“second langues”为关键词检索了 2011—2021 年国外发表的全部文章。

检索出相关论文106篇,经过归纳整理,从中选出34篇(其中33篇期刊论文,1篇会议论文)语篇教学领域的论文作为本次研究基础数据。

2011-2021十年间,论文分布较为均匀,在2016和2017年出现了小高峰,分别发表了6篇文章,但是在2018年之后的论文数量不多。

1.研究对象分析从研究对象来看,研究的语言形式以英语为主,包含25篇;无明确语言指向的文章有6篇,研究汉语的文章有1篇,其他语种研究的有2篇。

虽然英语研究为主要部分,但是也有其他语种二语习得研究的趋势。

1.研究方法分析研究方法较为多样化,其中实证研究法使用的频率最高,对我们的研究具有借鉴意义,但是研究方法缺乏针对性,同样的方法可以用于多种研究。

二、二语语篇教学研究综述(一)从研究内容看语篇教学1.理论研究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语篇二语教学的理论与内容,占研究总数的41%。

Bel Abbes Neddar(2012)阐明了语篇、语用学、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在语言课堂中整合这三个组成部分的可能性。

NIVJA H. DE JONG(2013)从同一组土耳其语和英语为母语的人(N=51)中获得了第二语言(荷兰语)熟练程度(词汇知识)、第二语言流利程度和第一语言行为的流利程度测量值。

批评话语分析研究综述

批评话语分析研究综述

2142018年39期总第427期ENGLISH ON CAMPUS批评话语分析研究综述文/彭程程【摘要】自批评话语分析诞生之日起,就受到了国内外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它倡导对语篇进行批评分析,从而揭示了语篇中所隐藏的社会意识形态,进而增强人们的语言意识。

通过对近40年国内外批评话语分析研究的概述,希望可以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借鉴。

【关键词】批评性话语分析;话语;意识形态;权力【作者简介】彭程程(1994.08.08-),女,汉族,辽宁长海人,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研究生,在读硕士,研究方向:语篇分析。

一、引言批评话语分析(以下简称CDA)是现代语言学的一个新分支,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英国出现。

它旨在通过分析表面的语言形式和社会语境来揭示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

为了对CDA有更好的了解,进行针对性研究,本文拟对国内外CDA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二、理论研究1.国外研究。

在过去的四十年中,Fowler,Fairclough,van Dijk和Wodak等西方语言学家为CDA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Fowler和Kress在《语言与控制》(1979)一书,首先提出了“批评语言学”的概念,并指出,批评语言学可以成为进行“意识形态研究的有力工具,它可以调节权力与控制的关系”。

Fairclough是CDA最重要的代表之一。

他在《语言与权力》(1989)中提出了的三维框架理论,用于解释语言与权力之间的关系。

1992年,Fairclough认为文本是“话语实践”的产物,发展了话语分析的三个维度,即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

Van Dijk(1995)提出了话语、认知与社会的话语分析三角模式,并试图从认知中解读话语的社会性。

这有助于揭示影响人们话语和思想的隐藏机制,和话语所反映的支配和控制关系。

Wodak(1990)通过对1986年奥地利总统的就职演讲进行研究,从语言和历史背景的角度揭示了社会对犹太人的偏见。

她表示话语分析应该考虑话语事件产生的所有相关历史背景和信息。

我国最近二十年语言变异研究综述

我国最近二十年语言变异研究综述

我国最近二十年语言变异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信息。

在全球化、信息化、社会转型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我国的语言使用发生了显著的变异。

最近二十年,我国语言学界对此现象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本文旨在全面综述这一时期我国语言变异研究的进展,揭示语言变异的规律,分析影响语言变异的因素,并对未来研究趋势进行展望。

本文将对语言变异的定义、分类及研究方法进行概述,为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本文将重点回顾和梳理近二十年来我国语言变异研究的主要领域和热点问题,如网络语言、方言与普通话的接触与变异、社会变迁与语言变异等。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分析影响语言变异的内外部因素,如社会经济发展、人口流动、文化传播等。

本文将总结我国语言变异研究的成就与不足,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我国语言学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我国语言变异研究的历史回顾语言变异研究在我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然而,真正系统的、深入的探究则是在过去的二十年里逐步发展起来的。

这二十年,不仅见证了我国语言变异研究的蓬勃发展,也反映了语言学研究从传统的静态描述向动态的、社会的、文化的转变。

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方言的调查和分类上,如赵元任、李方桂等语言学家的研究,他们对我国各地的方言进行了详尽的调查和分类,为我国语言变异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这些研究主要停留在对方言的静态描述上,对语言变异的动态过程和社会文化因素关注不够。

进入21世纪,随着语言学理论的发展和社会科学的兴起,我国语言变异研究开始进入新的阶段。

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语言变异的动态过程,探讨语言变异与社会文化因素的关系。

例如,有些学者利用社会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城市化、移民、媒体等因素对语言变异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还有一些学者则利用语言接触理论,探讨了不同语言或方言之间的接触和融合过程。

这二十年也是我国语言变异研究逐渐走向国际化的时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Gumperz & Hymes(1972)从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的言语行为 探讨了语篇分析的新路子。2O世纪8O年代后语篇分析研究得 到了长足的发展。1981年荷兰学者范· 戴克主编的《语篇》 (Text)正式出版,它包括了主要国家和地区以及各个研究领域 学者的最新话语分析成果,选题包括了对话分析、语篇语法 结构、自然语言的计算机模拟、交际能力的跨文化等范围。 他和罗依· 佛里德主编的《话语过程》(Discourse Process)成 为这一领域的专业学术杂志。1985年,荷兰语言学家VAN Dijk主编的Handbook of Discourse Analysis正式出版,系统讨 论了英语语篇分析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该手册是这门新的跨 学科独立和自我体系形成的标志。80年代中期,Halliday明确 指出,语篇分析不能代替语法分析,没有语法分析的语篇分析根 本算不上是分析”。由此得知,语篇分析理论与语法理论的根 与源之间的关系。英语语篇分析理论研究的重点一直是语篇 中的衔接(cohesion)和连贯(coherence)。衔接主要指语篇内 的语义连接,而连贯既指语篇内的连接也指语篇外的语义连接。 衔接与连贯有平行关系,但在某种意义上讲,也有从属关系。韩 礼德指出:“衔接是一个语义概念,它指的是存在于语篇内的意 义关系,因此把它定义为一个语篇。……语篇一部分通过语法 手段表达出来,一部分通过词汇表达出来。” 而连贯在很大程 度上来自于语篇者使用者对语篇进行认知加工时的推导过程。
1.2.10有些语言学家认为语篇即指书面语言,又 指口头语言;有语言学家些则认为,语篇只指书 面语言,不包括口头语言;有些语言学家试图把 语篇和话语区别开来,用语篇指书面语言,用话 语指口头语言,讲到书面语时用text,在谈到口 头语时用discourse。 1.2.11我们赞同“discourse”译为语篇,包括书面 语言和口头语言。 1.2.12语篇可以是独白、对话,众人交谈,文字标 志,诗歌、小说,讲话,还可以是长短不限的其 它文章。一句问候、一次谈话、一场论文答辩、 一次记者招待会的问答以及一张便条、一封书信 或电子邮件、一分科研报告或者一份文稿都可以 是语篇。
1.2.5 戴维· 克里斯特尔:“一段大于句子的连续语言(特 别是口语),……是一些话段的集合,构成各种可识别的言 语事件。……是人们语言互动过程中支配其行为表现的 一个表达和理解的动态过程。” 1.2.6 Brown(1983):“ 交际行为引起的语言使用”。 1.2.7 唐叶青(2009):语篇没有大小,长短之分。语篇 表达一个完整的意义,具有明显的语篇特征,其主题意 义相对完整,一脉相承,结构井然有序,功能相对对立, 依赖于语境能完成一种可识辨的交际功能。如何语篇必 须满足Beaugrande & Dressler (1981)提出的语篇和 非语篇的七项标准:衔接(cohesion)、连贯 (coherence)、 意图性(intentionality)、可接受性 (acceptability)、信息性(informativeness)、 情景 性(situationality)和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 ������ ������ ������ ������ ������ ������ ������ ������ ������ ������
2.4.4 张发祥的五种方法 结构分析法、社会文化分析法、认知分析法、批评话语分 析法、综合分析法(综合运用前面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
• 2.4.5 多模态语篇分析方法 • 2.4.6席晓青的M2C评判模型
模态(Modality)—坐标(coordinate)—循环 (circulation)
3.语篇分析与教学
语篇分析研究综述
毕节市教科所 刘永忠
1. 语篇的界定
1.1 我国语言学界的译法
utterance 话语/语段 discourse 语段/话语/语篇 text 篇章/语篇/话语
1.2 语篇的定义 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定义 1.2.1 Widowson:若干结合起来的句子的使用 1.2.2 Halliday & Hasan:语义单位,具有功能的语言, 即在某种情境中做某事的语言。 1.2.3 Richards等:“examples of language use, .i e. language which has been produced as the result of an act of communication”。 1.2.4 俄罗斯语言学家语篇定义的许多相同点: 语篇是在对现实的认识和交际过程中形成的连贯、 完结的具有自己的内部完整结构和内部构造且拥有 整体性、关联性、完整性和情态性的言语作品,是 言语的基本单位。(姜望琪,2011)
1.2.8 Schiffrin,Tannen & Hamilton 把语篇的定义 归纳为三种类型:语篇是任何大于句子的语言单 位;语篇是语言的使用,语篇是更为广泛的社会实 践。 1.2.9 席晓青(2011):语篇有一个以上的话段或 句子构成,具有句法上的组织性和交际上的独立 性。语篇通常指一系列连续的语段或句子构成的 语言整体。一切能够在一定的语境中发挥作用或 实施一定功能的语段都可以看做是语篇。
2. 语篇分析理论概述
2.1 什么是语篇分析 语篇分析又称话语分析或语篇语言学或篇章语言学, 即discourse / text analysis 或 discourse / text linguistics,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70年代逐渐发展成为 一门独立的语言学新兴分支学科。其研究对象是大于句子 的结构单位—“语篇”,可以是单个的语篇,也可以是小 型 的语篇语料,或以建成的大型语料库。语篇分析吸收其他 学科(如心理学、社会学等)的研究成果,对语篇的意义 结构和组织形式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研究。
• 席晓青(2011):语篇分析的研究有助于课堂教
学改革和提高学生学习语言的能力(。语篇分析 不仅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语言,而且能够使我们更 好地认识人类生活和人类世界,更好地理解语言 如何用于构建社会身份等。语篇分析的最终目的 是为了理解语篇,为交流服务,为语言教学服务。 • 胡壮麟:语篇分析之所以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出来在理论上可阐明语言本质和生成机制,更在 于它的实用性,特别是能卓有成效地应用于有关 语言教学的许多课程。
2.4 语篇分析的方法
2.4.1 Halliday系统功能语法是一种比其他理 论更适 合语篇分析的理论(黄国文,2010)。 Halliday的语篇分析十个步骤:
2.4.2 Schiffrin(1994)六种语篇分析方法 言语行为理论、互动社会语言学、交际文化学、语用学、 会话分析、变异分析
2.4.3 黄国文 的语篇分析五步骤和六个平面 五步骤 观察—说明—描述—解释—评估 六个平面 语音—句法—书写—词汇、语义—语篇—语篇指向
语篇(话语)分析就是对口头语好书面语的句子如 何构成更大的意义单位如段落、会话或采访的究 (Rechards et al.2000)。 语篇分析旨在说明一则语篇如何表达意义(任绍曾 2010)。
2.2 语篇分析的历史 2.2.1 国外的语篇分析 现代语篇分析最早源于布拉格学派的语篇分析 思想。布拉格学派是第一个研究和分析语篇的,是 现代语篇分析的奠基人。许多在现代语篇分析中占 重要地位的概念、思想,如主位、述位、已知信息 、新信息、功能句子观、交际动力学、主位推进模 式等都是他们提出的,但在名称上没有清楚表明自 己的语篇倾向(姜望琪,2011)。
• 彭漪 柴同文.功能语篇分析研究[ M ] .外语教学与研究
出版社,2010
伦敦语言学派奠基人J.R.Firth 1957发表的 “1930至1955年间语言理论刚要”一文把 “篇章” 的概念表现的最清楚。但语篇分析(discourse analysis)这一术语是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家 哈里斯(Z. S. Harris)在他发表于1952年美国 《语言》(Language)杂志的一篇题为“话语分 析”的文章中首次使用的。 篇章语言学这一 术 语是德国语言学家Weinrich1967年首先提出的 。
参考文献
• 戴维.克里斯特尔. 现代语言学词典[ M ] . 沈家煊译, 商务印书馆, • • • • •
2000. 黄国文, 葛达西. 功能语篇分析[M ] .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Browm Gillave et al,Discourse Analysis,Cambridge 1983 唐叶青.语篇语言学[ M ] .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 席晓青.语篇分析:思维、策略与实践[ M ]. 厦门大学出版社, 2011 姜望琪.语篇语言学研究[ 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 McCarthy & Carter 在《作为语篇的语言—对语
言教学的启示》(Language as DiscoursePerspectives for Language Teaching)提出“语 言即语篇”的语言观,倡导基于语篇的语言教学 途径。
程晓堂(2010)指出,基于句子语法的语言知识 并不能真正满足语言教学的需要。仅凭借丰富的语 法知识和词汇知识,英语教师很难胜任英语教学服 务。英语教学需要学习和了解语篇分析的基本方法 。基于语篇的语言教学途径将是未来语言教学的一 个重要发展趋势。 对于语言教师来说,就是要在语言教学中渗透语篇 的教学,如分析语篇结构、写作目的等。
2.2.2 我国的语篇研究 我国现代语篇研究是上世纪80年代结合外语教学而快速发 展的。北大于1980年首先开设语篇分析讲座,之后许多 大学的外语系相继开设语篇分析专业课。不少专著和论 文相继问世,如:《英语文体学引论》(王佐良,丁往 道,1987)《语篇分析概要》(黄国文,1988)、《话语 语言学论文集》(王福祥、白春仁,1989)、《话语语言 学概论》(王福祥,1994)《语篇的衔接与连贯》(胡壮 麟,许国璋,王宗炎1994),《语篇连贯与衔接理论的 发展及应用》(张德禄,刘汝山2003) 《功能语篇分析 研究》(彭漪,柴同文,2010)《语篇语言学研究》 (姜望琪,2011)《语篇分析:思维、策略与实践》 (席晓青,2011) 《什么是篇章语言学》(刘辰诞,赵 秀凤,20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