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育种目标

第三章  育种目标
第三章  育种目标

第三章育种目标

第一节现代农业对作物品种的要求

一、高产

二、稳产

三、优质

四、适应机械化

一、高产

高产是指单位面积产量高。

高产是作物育种的首要目标。

谷类作物的籽粒产量

油料作物的油脂产量

棉花的皮棉产量

麻类作物的纤维产量

甜菜和甘薯的块根产量

二、稳产

作物品种稳产性:优良品种在推广的不同地区和不同年份间产量变化幅度较小,在环境多变的条件下能够保持均衡的增产作用。

影响作物品种稳产性的因素:

(1)气候因素,如干旱、高温。

(2)土壤因素,如盐碱、瘠薄。

(3)生物因素,如病虫害。

作物品质是指人类所要求的农作物目标产品的质量或其优劣。

四、适应机械化

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第二节

制定作物育种目标的原则

(一)立足当前,展望未来,富有预见性

新品种的选育周期比较长,在制定育种目标时要充分估计到将来生产的需要,增加预见性。

(二)突出重点,分清主次,抓主要矛盾

育种应以当地品种为基础,分析在生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良。

主要目标和次要目标兼顾。

(三)明确具体性状,指标落实

育种目标要落实到具体性状上,有明确的性状指标。如单位面积的产量水平、灾害种类、品质的具体指标等。

(四)面向特定的生态地区和栽培条件

考虑选育具有适当差异的几类品种,生产上搭配使用。这样可避免生产上品种单一化,可减少灾害的风险。

第三节作物育种的主要目标

一、高产

二、优质

三、稳产

四、生育期适宜

五、适应机械化需要

一、高产

产量:单位面积上收获的产品重量。

作物产量受多种因素支配,它是品种各种特征特性与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品种的生产潜力只是一种可能性,它的实现有赖于品种和自然、栽培条件的良好配合,这在制定育种目标时必须考虑。

(一)产量的形成

1、生物产量与经济产量

经济系数(收获指数)=经济产量/生物产量

经济产量=生物产量×经济系数(收获指数)

2、高产品种的重要特征特性

生育前期:早生快发,建立较大的营养体。

生育中期:营养器官与产品器官协调生长,以积累大量的有

机物质,并形成足够数量的贮藏光合产物的器官。

生育后期:功能叶片多,叶面积指数高,叶片不早衰,保证有足够的有

机物质向产品器官运输。

源、库、流协调:源要足,库要大,流(运转)要畅。

3、作物产量的构成因素

不同作物的产量因素:

●禾本科:亩穗数、穗粒数、粒重

●棉花:亩株数、株铃数、铃重、衣分

●大豆、油菜:亩株数、株荚数、荚粒数、粒重

理论产量=各项产量因素的乘积。如禾本科作物:

理论产量=亩穗数×穗粒数×粒重

高产类型(如小麦、水稻):

●以增多穗数为基础,选育多穗型品种。

●通过增加穗重的途径,选育大穗型品种。

●使品种的亩穗数、穗粒数和粒重同时并增,选育中间型品种。

实践证明,三种类型的品种,只要栽培技术恰当,使品种性能充分发挥,都能获得高产。如山东的蚰包麦属多穗型,毛颖阿夫属大穗型。

(二)高产育种策略

1、矮杆育种

在高产栽培中,倒伏是主要威胁。抗倒伏的品种是茎杆坚韧,根系强健,但株高是一个重要因素。矮杆品种并非越矮越好,有的矮杆品种,因茎杆过低,丛生密蔽,带来许多问题,也达不到高产。选择矮杆和半矮秆的品种较好。

一般认为,水稻的株高80-95㎝,小麦70-90㎝。

2、理想株型育种

禾谷类作物的理想株型:株型紧凑、叶片窄而短、挺直上冲,叶与茎的夹角小,叶色深,叶绿素含量高,比叶重(单位面积的叶片重量)大等。

3、高光效育种

高光效育种是指通过提高作物本身光合能力和降低呼吸消耗的生理指标而提高作物产量的育种方法。

合理株型是高产品种的形态特征,高光效则是高产品种的生理原因。生产上的一切增产措施,都是通过改善光合性能而起作用。高光效育种就是选育高光效率的高产品种。

式中前三项代表光合产物的生产,减去呼吸消耗,即为通常所说的生物学产量。经济系数(或收获指数) 代表了光合产物的分配。

从上式可以看出,一个高产品种应具有高光合能力,低呼吸消耗,光合机能保持时间长,叶面积适当,经济系数高。

所以经济系数在一定情况下,可以作为高产育种的一种选择指标。国内外学者指出,稻麦等现有高产品种的收获指数(50%左右)已近于极限,更进一步提高产,则需要兼顾收获指数与生物学产量的协调增长。

高光效植株的鉴定标准:矮杆抗倒、叶片上举、色深、着生合理、互相遮光少,绿叶时间长等;生理特性有光补偿点低,二氧化碳补偿点低,光呼吸少、光合产物转运率高,对光不敏感等。

二、优质

农作物产品的品质可分为:

营养品质

加工品质

卫生品质

商品品质

作物品质育种的意义

1、品质育种是提高作物营养成分和作物总产量的重要途径

我国蛋白质、油脂营养水平低于世界粮农组织(FAO )和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最低保证量和世界人均摄入量,更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等。这就要求我国需大力发展蛋白质、脂肪等营养成分的生产。

2、优质品种有利于增进人体健康

蛋白质和各种必需氨基酸、脂肪、碳水化合物、纤维素、维生素以及各种矿物质,是人类营养和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这些物质中的某些成分欠缺或过剩,往往引起人体代谢异常甚至患病。所以近年来国外新兴一门植物营养药理学,专门研究植物中的各种成分对人体的生理作用,过量饮食或缺乏引起的症状,以及它们在治疗人体各种疾病中的作用。育种工作者可以按照人体生理和健康要求,有目的地改造植物,使之朝着更适于人类需要的方向发展。

3、优质品种有利于发展畜牧业生产

畜牧业的生产力与饲料品质有很大关系。优质的饲料品种应该多叶、细茎、绿色、甜味、高蛋白、氨基酸平衡,可消化能量高,易消化、适口性好、

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丰富、败质因素低。用高赖氨酸玉米所做的大量试验证明,优质饲料可大大提高单胃动物的生产能力,增重快,出栏率高,饲料消耗少,有利于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4、作物品质与食品加工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主、副食品的生产会逐步社会化和方便化,这就要求优质而适于各种加工的品种。如小麦烤面包品质,我国大部分品种不具备这种特性。

5、优质品种有利于促进工业发展

棉花纤维品质对纺织业影响极大。甘蔗、甜菜的含糖量、薯类作物的淀粉含量,与制糖业和淀粉加工业有关。我国缺乏优质而高产的啤酒大麦品种,需进口大量原料。

2、小麦

(1)营养品质指小麦籽粒的各种化学成份的含量及组成,其中主要是蛋白质含量和蛋白质中各种氨基酸的组成,尤其是赖氨酸的含量。

(2)磨粉品质(一次加工品质)

指小麦在磨粉过程中出粉率高,能耗低,面粉中灰分含量低,粉色洁白,胚乳与麸皮易分离、易研磨、易筛理。

(3)食品加工品质(二次加工品质)

不同的面食对面的加工品质要求不同。小麦的食品加工品质主要取决于面粉中的蛋白质和面筋的含量和质量。

如制作面包一般要求面粉蛋白质含量高,吸水力强,面筋质好,强度大;制作糕点和饼干的要求则相反。

3、玉米

特殊品质的玉米,高赖氨酸的玉米,玉米籽粒中赖氨酸含量不低于0.4%;高油玉米、籽粒中含油量不低于7%;普通甜玉米乳熟期籽粒中水溶性糖含量不低于8%。超甜玉米要达到18%以上。

(二)油料作物

1、大豆

(1)子粒外观品质黄种皮,有光泽、百粒重18g以上,近球形、种脐浅色,种皮无褐斑或紫斑,种粒健全完整。

(2)油脂及蛋白质含量高油脂品种油脂23%以上;高蛋白品种44%-46%。

(3)亚麻酸含量2%以下可解决豆油氧化变味问题。

(4)含硫氨基酸(蛋氨酸、胱氨酸)提高到4%以上。

(4)营养成份抑制因子胰蛋白酶抑制物降至没有。棉子糖与水苏糖等寡聚糖不易为人体、消化而产生涨气,要降低含量。

2、油菜

(1) 含油量和产油量

由于品种和类型不同,油菜的含油量和出油率差异很大。甘蓝型油菜含油量较大(40%左右),白菜型次之,芥菜型又次之。

优质的标准:常规品种超过42%,黄籽油菜含油量达到或超过45%。

(2)脂肪酸组成

芥酸:油的品质改良的第一个目标,芥酸含量由45%-50%降至1%以下。芥酸含量高对人体营养不利。要求原原种<1%,原种或杂交种第一代<2%,商品种子<5%。

其它脂肪酸含量亚麻酸从8%-10%降至3%,是油的品质改良的第二个目标。第三个目标,增加短链脂肪酸的含量,棕榈酸和棕榈油酸的含量提高到合计10%-12%,即可保证生菜油的贮藏品质(不致形成内结晶的沉淀)。

(三)纤维作物

棉花

纤维的长度、强度、成熟度、细度、整齐度。

绒长是主要品质性状。淮北平原,春耕中熟,绒长29mm,适纺高支纱;夏播中早熟,绒长27-29mm,适纺中支纱;长江流域,绒长29mm,适纺中支纱;31mm适纺高支纱。

三、稳产

(一)抗病虫性

(二)抗旱耐瘠

(三)抗倒伏性

(四)适应性

(一)抗病虫性

标准:从经济学和生态学的观点来看,作物或品种对病虫害的抗性,一般只要求在病菌流行或害虫发生时,能把病原菌的数量和虫口密度压低到经济允许的阀值以下,即要求品种对病虫有相对的抗性,而不要求绝对的抗性;

当病虫害发生时,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不很大,有一定耐病性或耐虫性,就基本达到要求。

各种作物主要病虫害类型

(二)抗旱耐瘠

作物抗旱性形态指标:

株型:株型紧凑的品种常较株型松散的品种更抗旱。

根系的发达程度:发达的根系使作物的吸水率提高,从而使旱情缓解。

茎的水分疏导能力:茎的疏导组织越发达,抗旱性就越强。

叶片的形态:具有叶小、细胞小、表皮层发达、叶脉发达、蜡质层和角质层厚、茸毛多、叶组织密、栅栏组织发达等特征的品种抗旱性较强。

根冠比:较大的根冠比有利于植物抗旱。

气孔特征:气孔调节对控制水分和减轻干旱的进一步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气孔扩散阻力的大小可指示作物的抗旱性。多数研究表明,抗旱品种的气孔扩散阻力大于不抗旱品种。

作物抗旱性生理生化指标:水势?¢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片保水率、茎叶耐化学

脱水性、叶片膨压、光合作用、渗透调节物质和渗透调节能力、脱落酸、酶指标等。

(三)抗倒伏性

倒伏的原因:植株高大,茎干强度差、韧性差,根系不发达,病虫害为害。 抗倒伏育种:矮化育种,抗病虫害育种,选择茎干强度高、根系发达的品种。

(四)适应性

适应性是指作物品种对生态环境的适应范围及程度。

适应强的品种种植地区广、推广面积大、产量稳定。

四、生育期适宜

生育期与产量呈正相关。

水稻

早熟性的光温反应特性,早稻的早熟品种是:对日长反应无感或钝感,前期在较低温度条件下能早生快发,中后期感温性较强,短日高温生育性较弱。晚稻的早熟品种是:感光性较弱,感温性较强,短日高温生育性较弱。

早熟性还要求稻株早生快发,分蘖力强,分蘖快,在较短时间内能获得较多苗数,而且成穗率高。

南方广大稻区,晚稻开花时常遇低温危害,影响受精结实,选育早熟品种,对于避免或减轻灾害程度,有明显作用。

双季稻区为了克服季节矛盾,也要求早稻早熟品种。

小麦

小麦的生育期可划分为:出苗至拔节(前期),拔节至抽穗(中期)、抽穗至成熟(后期)。抽穗至成熟还可以划分为抽穗至开花,开花至成熟两个时期。

一般用抽穗期早晚作为小麦熟性的指标。但它不能准确地反映成熟的早晚,因为开花的早晚,子粒灌浆和脱水的快慢对成熟期也有较大影响。但由于抽穗期与成熟期高度相关,且观察方便和准确,育种家常乐于采用。

棉花

在两熟地区棉花适当早熟,可较好解决茬口矛盾,获得粮棉(油)双增产。早熟与丰产常矛盾,因此在一特定地区,早熟性适度,不能因早熟而使丰产性受影响。

目前在育种中常用来表示早熟性的指标有:(1)吐絮期,50%棉株第一个棉铃吐絮期,50%棉株第一个棉铃吐絮的日期。(2)生育期,由播种到吐絮的天数。(3)霜前花(%),第一次重霜后5天前所收获的籽棉占总收花量的百分率。在北方棉区,霜前花达80%以上为早熟品种,70%-80%为中熟品种,60%-70%为中晚熟品种,60%以下为晚熟品种。在霜期晚的地区,以10月5日或10日前收花量百分率表示早熟性,其划分标准同上。

油菜

不论春油菜区或冬油菜区,由于无霜期长短或作物安排,都要考虑油菜品种的早熟性。甘蓝型冬播品种花期迟早与成熟迟早有关。

在长江中下游油菜产区选择适当早开花,花期耐春寒性强(无分段结实现象),花期较短(25-30天),开花较为集中,且终花适时,终花后30天左右正常成熟的品种。

五、适应机械化需要

一般应具备的性状有:

◆株型紧凑

◆杆壮不倒

◆生长整齐

◆成熟一致

◆结实部位适中

◆不裂荚,不落粒

◆……

第三章育种目标

第三章育种目标 第一节现代农业对作物品种的要求 ?一、高产 ?二、稳产 ?三、优质 ?四、适应机械化 一、高产 ?高产是指单位面积产量高。 ?高产是作物育种的首要目标。 ?谷类作物的籽粒产量 ?油料作物的油脂产量 ?棉花的皮棉产量 ?麻类作物的纤维产量 ?甜菜和甘薯的块根产量 二、稳产 作物品种稳产性:优良品种在推广的不同地区和不同年份间产量变化幅度较小,在环境多变的条件下能够保持均衡的增产作用。 影响作物品种稳产性的因素: (1)气候因素,如干旱、高温。 (2)土壤因素,如盐碱、瘠薄。 (3)生物因素,如病虫害。 作物品质是指人类所要求的农作物目标产品的质量或其优劣。 四、适应机械化 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第二节制定作物育种目标的原则 (一)立足当前,展望未来,富有预见性 新品种的选育周期比较长,在制定育种目标时要充分估计到将来生产的需要,增

加预见性。 (二)突出重点,分清主次,抓主要矛盾 育种应以当地品种为基础,分析在生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良。 主要目标和次要目标兼顾。 (三)明确具体性状,指标落实 育种目标要落实到具体性状上,有明确的性状指标。如单位面积的产量水平、灾害种类、品质的具体指标等。 (四)面向特定的生态地区和栽培条件 考虑选育具有适当差异的几类品种,生产上搭配使用。这样可避免生产上品种单一化,可减少灾害的风险。 第三节作物育种的主要目标 ?一、高产 ?二、优质 ?三、稳产 ?四、生育期适宜 ?五、适应机械化需要 一、高产 产量:单位面积上收获的产品重量。 作物产量受多种因素支配,它是品种各种特征特性与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品种的生产潜力只是一种可能性,它的实现有赖于品种和自然、栽培条件的良好配合,这在制定育种目标时必须考虑。 (一)产量的形成 1、生物产量与经济产量 经济系数(收获指数)=经济产量/生物产量 经济产量=生物产量×经济系数(收获指数) 2、高产品种的重要特征特性 生育前期:早生快发,建立较大的营养体。 生育中期:营养器官与产品器官协调生长,以积累大量的有

小麦育种目标及主要性状

第二节小麦育种目标及主要性状 的遗传与选育 一、我国小麦品种种植区划和育种目标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小麦分布广,各地的自然环境条件和耕作制度差别很大,各地小麦生产发展也极不平衡,因此对品种的要求也就各不相同。 因为任何一个品种都是在一定的生态和经济条件下,经过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成培育的。因此优良品种的性状表现是基因型与环境条件相互综合作用的结果。 作为新育成的品种必须要能够适应当地生态环境,以求充分利用当地有利的生态条件,争取高产、优质,同时克服不利的生态条件而争取稳产。 我国小麦品种种植区划和育种目标 同一生态区域内的很多品种,形成一种生态类型,是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而形成的,能比较全面而深刻地反映品种适应该区的自然生态条件,特别是气候条件和各种自然病虫灾害的能力,因而对该地区生态环境的适应性强,生长发育正常,并对不利条件、病虫害具有较强的抗、耐性,以及保持产量相对稳定等优良性状,表现出高产、稳产。 生态区域(生态、耕作制度)品种生态类型 要制定正确的育种目标,首先要了解我国小麦的品种种植区划及 与之相适应的品种生态型特点,因为作物品种种植区划是以经济、自然(气候、土壤、生物)、栽培、管理条件和品种生态类型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制定的,它是制定育种目标的重要依据。 我国小麦品种种植区划和育种目标 小麦品种种植区划的目的,就是根据各地的生态条件(气候、土壤、生物等),耕作栽培水平和社会经济要求等的差别,在全国范围内划分不同的小麦生态类型区,使同一区内各种条件较为一致,所用的品种类型也相对一致,以

便育种、引种,并因地制宜地运用耕作栽培技术。制定育种目标,还应当研究当地品种生态类型的优点和缺点,了解现状、分析问题,为品种选育提供科学指导。 可见,任何一个小麦品种,在生产应用中具有一定的地区性和时间性。因此在制订育种目标时,首先必须根据品种种植区划,充分考虑生态条件和生产发展要求,研究当地品种生态类型的优缺点,据以制订正确具体的育种目标。即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选育新品种。 (一)我国小麦品种种植区划 由于我国小麦分布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种植制度、品种类型和生产水平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形成了明显的种植区域。比如:l961年出版的《中国小麦栽培学》,根据自然条件(特别是年平均气温、冬季气温、降水量及其分布)、耕作栽培制度、小麦品种类型、 适宜播种期与成熟期迟早等,将我国小麦的种植区域划分为3个主区、l0个亚区。 l979年出版的《小麦栽培理论与技术》,针对当时小麦生产发展变化情况,将我国小麦种植区域划分为9个主区(相当于亚区),并在两个主区内设置了5个副区。 l983年出版的《中国小麦品种及其系谱》,参照上述两书的划分依据改分为10个区(相当亚区)、21个副区。 l996年出版的《中国小麦育种学》又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全国小麦种植区域划分为3个主区、l0个亚区和29个副区

育种计划书

菊花杂交育种计划书 班级: 姓名: 学号: 菊花杂交育种计划书 一、目的 熟悉菊花种植技术及杂交育种步骤 二、实验材料与器材 菊花的不同品种、培养皿、镊子、毛笔、花粉瓶、标牌、隔离纸袋、回形针、酒精等。 三、实验内容 (一)田间测试计划书制定 1、课题名称:菊花有性杂交育种技术 2、实验的目的和意义 菊花为菊科植物菊的干燥头状花序,是我国药食兼用的传统药材。近年来,由于凉茶等产品开发,药用菊花社会需求量迅速增大,有必要在保持其药用价值的基础上,改善药用菊花花型不佳,味苦等缺点,以适应目前药用菊花药食兼用的市场需求。药用菊花在盐碱地区也有一定的栽培历史,但长期扦插繁殖导致品种退化,病虫害等诸多问题。 3、育种目标的制定 选育优良菊花品种,对药用菊花品种进行创新,丰富药用菊花种质资源。 4、实验支持单位: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5、年度试验要求 提高菊花抗逆性,改进其生产性状,如减少侧芽、侧蕾等。 6、试验地的基本情况 河南省是传统中药材生产大省,野生资源数量和种植面积都处于全国前列。悠久的种植历史,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蓬勃的发展势头和优良的药材品质奠定了河南省中药行业发展的基础,也是实现河南农业向特色化、产业化、现代化发展的有力保证。河南地处中原,位于黄河中下游,南北气候地理分界线从偏南部穿过。这里山脉河流相间,盆地平原相连,亚热带、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为众多中药材生长提供了适宜的自然地理环境,使得南北、东西药用植物均能在这里生长。 7、实验设计 面积 1亩 小区面积 100m2 田间种植方式 扦插繁殖。4-5月进行,选粗壮,无病虫害的新枝作插条,截成10-12厘米长,摘除下部叶片,插条下端切成斜面,切口蘸上泥浆,按株行距8厘米×15厘米插入苗床,入土深度为1/2-2/3,随剪随插。插时苗床不宜过湿,否则易死苗,最适宜插条的温度为15-18℃,插苗后,最好在上面盖一层稻草,并搭好荫棚,保持一定湿度,约20天就可生根,30-35天后,苗高20厘米时,即可移栽土田。 田间示意图 8、实验材料种植 1) 播种方法 秋季, 采摘成熟度较好的=菊花果实, 晾干。用培养皿做种子发芽试验, 发芽率达99%。待温室温度开始回升时, 将筛细的腐殖土、草炭、细砂按3#3#1 的比例混合均匀, 装入培养盆, 抚平并浇透水, 将种子均匀撒在土壤表面, 上面再撒上1-2 mm 细土覆盖, 再将玻璃盖在培养盆上。一个星期后, 小苗破壳而出, 2-3 d后出齐, 将玻璃撤去之后, 经常浇水保持土壤湿润。一个月后, 于3月初小苗长出3-4片真叶时进行第一次分苗, 株行距为2-3 cm; 4月中旬再次分盘, 株行距5 cm x5 cm, 此时已长出6-8片真叶; 于5月末, 移到室外炼苗一周, 于6 月初

家畜育种目标

第 2 章家畜育种目标 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家畜的认识不断深化,人类对畜产品的需求不断分化和发展,家畜育种目标也不断发展。可以说,家畜育种目标的每一次改进都反映了当时人类的需要,促进了制订家畜育种目标的方法的改进,反映了当时人类的文明程度。了解家畜育种目标的改进过程,有助于理解现代家畜育种目标和现代家畜育种的知识体系。 第 1 节经典的家畜育种目标及其发展 1 古人类的家畜育种目标 前已述及,古人类在开始训养动物时,就开始了育种活动,但那时可能没有明确的育种目标。只有当人类对所畜养的动物有了较深刻认识,如“龙生龙、凤生凤”即好的生好的,才有可能开始有目的的动物育种工作。不过在古人类,他们的育种目标常是某种动物的理想体型,如汉朝马援用铜铸成理想型铜马,后来发展为“铜马相法”。他们认为具有这种理想体型的马是最优秀的。直到18世纪中叶以后,英国R.Bakewell根据理想体型选择种畜,育成了夏尔马、莱斯特羊等。到19世纪中叶的100年间,人类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育种工作。通过育种实践,人类逐渐认识到仅把体型来做为育种目标是不够的,还应包括生产力,把生产力和体型同时做为重要育种目标。不过这也仅是以表型作为育种的目标。 进入20世纪以后,人类认识到表型是由基因控制的,于是把育种目标改为某种理想的基因型,把整个群体向这个理想的基因型改良。 2 近代的家畜育种目标及其发展 无论理想体型还是理想基因型,这些育种目标都是某种“理想型”动物,育种家追求的是整个品种与这种理想型动物的相似性最大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近30年来,家畜育种目标已发

生很大变化。从60年代开始,动物育种学家开始把经济学的“投入-产出分析法”引入动物育种活动,把育种的经济效益列为最重要的育种目标之一。现代动物育种家(Scientific Breeder)的育种目标已不再是传统动物育种家(Traditional Breeder)的理想型动物,不再仅仅追求整个品种的动物与这个理想型动物的相似性最大化;也不把育种目标仅限于一个动物品种内,以培育出一个理想型的纯种群为最终目的。现代育种家把整个育种活动看做是一项工程,把整个生产过程做为一个系统,每一品种只是一个子系统,育种工程常涉及几个子系统即几个品种的配套选育,育种目标不再是改良某一品种的生产性能,而是改良几个品种相互配合产生的杂种生产群的生产性能,不仅仅追求育种工程的经济效益最大化,而且追求整个配套品种(系)生产系统的经济效益最大化。所以育种家不仅要考虑育种核心群动物的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而且还要考虑生产群的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要考虑育种核心群的遗传优势怎样在生产群尽快表现出来,也就是要考虑育种群动物的优秀基因怎样尽快传递到生产群中。 常有人把基因从育种群向生产群的传递称为基因流动,简称基因流(Gene-Flow)。 第 2 节现代家畜育种目标 1 现代家畜育种目标的概念 现代家畜育种有很强的目的性,就是使整个配套品种构成的生产系统或繁育体系在实践中产生最大经济效益。制订育种目标是整个育种工作的起点和核心,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现代家畜育种目标(Breeding Objectives)就是:采用最佳育种措施培育出优良的配套品种,并使其遗传优势尽快在生产群表现,即在特定的生产-市场系统中以最大效率为人类提供产品。过去常常强调培育一个纯种或改良一个品种,而现在常是培育一个杂交组合,或称之为一组配套品种(系)。 开展任何育种工作,首先要订出育种目标,根据育种目标进一步考虑育种途径和方法以及其它的一些技术措施。 2 现代家畜生产系统

第一章 常规杂交育种

第一章常规杂交育种(Cross Breeding)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 杂交育种的原理和意义 杂交亲本的选择和选配 杂交方式和技术 杂交后代的选择和培育 第一节常规杂交育种的意义(Significant of Cross Breeding) 杂交育种的基本概念(Definitions) 杂交(Cross):遗传类型不同的生物体相互交配或结合而产生杂种的过程。 有性杂交(Sexual cross) 无性杂交(Asexual cross); 远缘杂交(Distant cross) 种内杂交(Cultivar cross). 常规杂交育种:按育种目标选择选配亲本,通过人工杂交的方法将亲本的优良性状集于杂交后代,再通过对杂交后代进行自交分离,选择出符合目标要求的,遗传性稳定一致的优良新品种。 常规杂交育种也称做重组育种、有性杂交育种、组合育种。 杂交育种的遗传学原理 基因的自由分离和重组规律 Mendel’s Principle of Segregation: Pairs of alleles segregate (separate) during gamete formation. Upon fertilization, the alleles are paired up again. 基因连锁互换规律 MORGAN’S LA WS:Genes occur in a linear order on chromosomes Linked genes are on the same chromosome Genes can be exchanged between chromosomes during meiosis 细胞质遗传规律(Cytoplasm genetic) 数量性状遗传(Quantitative trait genetic) 常规杂交育种的意义 1、实现基因重组,获得变异类型。 Realizing the recombination of genes and obtaining variation. 将分属于不同品种、控制不同性状的优良基因随机组合,形成各种不同的基因组合,再通过定向选择育成集双亲优良性状于一体的新品种。 2、打破不利基因的连锁关系。 Separating the linked disadvantageous genes with the advantageous genes on the same chromosome. 例:番茄抗病基因与黄化基因的连锁。 3、改善基因间的互作关系,产生新性状。 Changing the interaction of genes and producing the new trait. 4、综合双亲优良性状(产生超亲性状)。 Integrating the advantageous traits of the parents into the hybrid. 例:节间长、单节结荚多的甜豌豆品种与节间短的品种杂交后代,通过自交选育出节间短、单节结荚多的新品种。 第二节亲本的选择和选配(Selection and mating of parent)亲本的选择:指根据育种目标选用具有优良性状的品种类型作为杂交亲本。 亲本的选配:指从入选的亲本中选用哪些亲本杂交,怎样杂交。 一、亲本的选择原则 1. 广泛搜集符合育种目标原始材料,精选亲本 2.亲本应尽可能具有较多的优良性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