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经典导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伦特的观点
艾希曼不是那种献身于邪恶的罪犯,而是
一个缺乏思考,不具有判别正邪能力的人。
“他并不愚蠢,却完全没有思想——这绝 不等同于愚蠢,却是他成为那个时代最大
Baidu Nhomakorabea
年12月15 日,艾希曼以屠杀 200 万犹太人的罪行,被定
为反人类罪、反犹太罪,以及参加犯罪组织罪而判处绞 刑 。
“平庸的恶”
艾希曼犯 下 的是 一 种 “ 平 庸的 恶 ”( b a n a l i ty evil)。 他参与屠杀犹太人,只是因为他没有思想, 没有思考能力,惟命是从,认为服从命令是他的天 职 。 艾希曼曾经为自己辩护,说自己疯狂的屠杀行为是 在恪守职责,因此他本人不应对屠杀罪行承担责任, 当然,这样的自我辩护遭到所有人的痛斥。 艾希曼把所谓的恪守职责置于其人生的最高地位, 而且这种职责在本质上既没有接受理性的检验,也 没有经受良心的拷问,更没有接受更高境界的检验。
《朗读者》与经典阅读
一个偶然的机会公交车售票员汉娜,喜欢上了一个中 学生米夏。因为他会朗读。 汉娜是文盲,但她渴望读书,喜欢听人读文学名著中 的片断,从荷马史诗到契诃夫。 其实,汉娜年青时参加过德国党卫队,但她一直保守 着这个秘密。 她曾经奉命将300名犹太人转送到某地去,晚上将这 些犹太人锁进一个教堂。在教堂遭遇盟军飞机轰炸时, 她明明手中有教堂钥匙,就是不开门,结果导致这些犹 太人无法逃生。 在战后的法庭上,汉娜接受了审判,她没有否认自己 的行为,但她坚持认为自己这样做是对的。因为这是在 执行上级的命令。
经典性(canonicity)
• • • • 内涵的丰富性 实质的创造性 时空的跨越性 可读的无限性
1.敏锐的生存感受
• 阅读或重读经典将培养一种更为敏锐的生存感受, 凝聚人类整体的存在。 • 人文科学的目的是扩展或加深我们对于人类存在的 认识——其光荣与失败,幸福与苦难,以及单纯普 通的平凡。 • 人文科学应该澄清实现生命更高可能性的条件,以 此来援助提高人生质量的努力。 • 人文科学应该在心存道德选择的人那里阐明意志、 想象和理性的动力,个体通过道德选择塑造他们的 命运。
西方作家论经典
• 文学经典是“最好的思想之最完美的表达”。 [英]马修·阿诺德 • 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 书。 • 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我们以 前读过的东西的书。 • 换言之,经典作品是那种从不会耗尽它所要诉说的东西, 同时又深深扎根在滋润和养育我们的文化传统中的。 [意大利]伊塔洛·卡尔维诺
• [美]《人文主义:全盘反思》前言4)
2.高度的移情能力
• 新型的男人或女人的特征是具有高度的移情能力(即 他们的各种替代性经历导致的结果),乐于接受变化, 乐意从一地迁移到另一地,乐意对社会发表自己的观 点。这个特征,一言以蔽之,就是“现代性”。
• 彼得·伯克:《欧洲近代早期的大众文化》 • P.310
3.启蒙与自我启蒙
• 德国启蒙哲学家康德说,所谓 的“启蒙”就是人类脱离自己 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 “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 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 能为力。” • “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 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 • 如何运用自己的理智,使自己 达到一种成熟的状态?《朗读 者》告诉我们,通过经典文学 作品的阅读能够做到这一点。
公司
徽标
世界文学名著导读
主讲:张德明 浙江大学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所
1. 为什么读经典 2. 怎样读经典 3. 本课程结构模式
4. 考试及评分规则
世界的概念:波普尔的三个世界
• 世界1:物质世界 • 世界2:感知世界 • 世界3:文化世界 • 世界1和世界2是自然赋与的 • 世界3是人类自己创造的 • 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有世界3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 一切存在物存在着,就因为它们存在着; • 唯有人这种存在物,存在着,却不满足于 他们的存在,偏要执拗地问:为什么? • 于是,世世代代的人在一个没有意义的自 然世界上寻找意义,寻找的涓涓细流汇成 文化的、文学的世界——人的意义世界。
人对生存意义的追寻
• 人对生存意义的追寻从金字塔以前的时代 起 就 深 深 植 根 在 人 的 本 质 中 ; • 在埃及的《亡灵书》和希腊酒神节的祭礼 中;在但丁的幻想和屈原的天问中;在圣 经的乐园和无数少男少女的白日梦中,在 人类仰望夜空的星星的渴望中…… • 只要人存在一天,人寻找意义的亘古向往 就一天不会熄灭。
《朗读者》中的审判场景
从文学到现实
二战期间纯粹德国常卫队军官阿道夫 • 艾希曼曾经是纳
粹德国屠杀犹太人的主要工具,是纳粹德国行将崩溃前 执行丧心病狂的“最终解决方案”的负责人,在被屠灭 的600万犹太人中,大约有200万犹太人的死跟他有极其 紧密的关系。战后他四处躲藏,终究被抓获受审。1961
• 文学能使“心灵的秘密得见光明,灵魂的 伤痛得以疏解,深藏的悲痛得以释放,同 情得以传达,经验得以记录,智慧得以永 存”; • 如果文学家“是人类大家庭的代言人和预 言家,那么就不应该忽视文学和对它的学 习。”
约翰· 亨利· 纽曼(1801-1890)《大学的理念》
• “自居作用在某种程度上,……无疑是一 切文学的必要条件,正如它也是生活的必 要条件一样。人是一种‘接受角色的动 物’;他之变成一个人并发展他的个性, 乃是无数次地走出自我、进入别人的思想 和情感之中的结果。一切文学显然都依靠 进入别人内心及他们的情境之中的能力”。 • 伊安· 瓦特:《小说的兴起》
经典与信仰维度
我是谁? 我来自哪里? 我将去何方?
“经典” 概念的演变
1. “經”--“织物的纵线”,引申出 “规范”、“标准”等义; 2. “典”--册在架上。
1. classic--罗马执政官用来区别税收的 一个术语,后来被用于区分作家的等级, 并引申出“出色的”、“杰出的”,成 为典范(model)、标准(standard)的同 义词; 2. canon—希腊语KANON,意为“棍子”或 “芦苇”,演变为度量工具,引申出 “规则”、“律条”等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