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史在自然科学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合集下载

自然科学史学习心得

自然科学史学习心得

自然科学史学习心得自然科学史是一门涵盖广泛且有趣的学科,通过学习自然科学史,我对人类科学探索的历史进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下面是我在学习自然科学史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了解科学的起源和发展历史对于我们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研究方法至关重要。

通过学习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家们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思考,我明白了科学研究的最初目标是理解自然的原理和规律。

古希腊的学术思想影响了整个欧洲的学术发展,为后来的科学探索奠定了基础。

同时,学习中世纪欧洲的科学发展,我认识到中世纪的社会和文化因素对科学研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由于宗教和神学的主导地位,许多前进的科学思想在那个时代被扼杀,这一段历史为我们提供了一次重大的警示,即科学发展需要有自由和开放的环境。

其次,在学习自然科学史的过程中,我深深地认识到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是科学发展的驱动力。

从伽利略的地动说到达尔文的进化论,科学界一直都有新旧观念的争论和冲突。

这些科学家们展示了他们对传统观点的质疑和对新思想的勇气接受,并通过观察、实验和理论的推理来发展科学的领域。

正是这种包容并肩、批判性思维的科学精神,世界上才能有不断的科学发展和突破。

另外,学习自然科学史还使我认识到科学研究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学科,它与许多其他学科相互交融。

从数学到物理学,从生物学到化学,自然科学涵盖了广泛的领域。

通过学习这些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我更加深入地理解科学的边界和连接。

例如,在学习光的传播过程时,我发现光的传播可以通过物理学的波动理论来解释,也可以通过数学的几何光学来解释。

这种交叉学科的知识使我对科学的整体认识更加完善。

此外,了解科学家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也是学习自然科学史的重要部分。

通过学习伽利略、牛顿、达尔文等伟大科学家的故事,我感受到了科学家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困难和挫折。

科学家们通过实验和观察进行大胆的假设,然后通过不断的实践和验证来证实或修正自己的理论。

他们的坚持和努力为我们提供了许多重要的科学发现和突破,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历史学何以成为科学

历史学何以成为科学

历史学何以成为科学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中曾学过这样一段话:“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

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

但这两方面是密切联系的。

”这段话虽然最终被他们删去,但是,这却是对历史学在科学发展中地位的精辟概括。

1902年,英国实证主义历史学家、剑桥历史学派重要代表人物柏里在任剑桥大学近代史讲座钦定教授的就职演说《历史科学》中,以如下一句话语作为结束:“历史学是一门科学,不多也不少。

”西方著名的兰克学派,就是把历史学作为科学来研究的,主张客观主义和科学方法。

实证主义史学家比客观主义的史学主张又前进了一步,认为历史学可以借助自然科学的理论与方法进行研究,它与心理学、动物学一样,也是一门科学。

前苏联科学院院士哈利挈夫在《历史——真理的母亲》一文中说:“历史不仅是真理的母亲,而且是对艺术作品作艺术欣赏的起点,因而再说有形式——从作品原文的历史、生活的历文学的历史,一般的历史到所讨论的问题的历史——历史的态度是我们科学的精神,作为文学批判来说,也是我们科学的论据的根源和独立的美的根源。

”历史学被定位为一门唯一的科学,其意义当在这里吧!历史学的科学要求直接起因于近现代自然科学的激励。

科学不仅促成了人类社会的一系列革命性变化,也对人类传统的知识状况形成了猛烈冲击。

曾受尊奉的一些学说理论如今陡显空洞、无聊,凭心而论,改革的冲动和要求至今仍不失其正当性。

对于还没有被公认为“科学”的各知识领域来说,科学化成了一句时兴的口号,一种诱人的前景。

科学地位毋庸置疑地成了单一的目标。

可是为什么一定要科学化,就因为科学的巨大成功吗?一个方面的成功并不意昧着其它方面也能仿此而成功己属老生常谈,而且,我们有无充分理由认定科学能够彻底解决一切人类知识疑难?恐怕只好和大多数人一样相信其能、祈愿其能吧。

受惠太多的当代人很容易忽视或有意视而不见一个事实,即科学毕竟还未能完满解决自身领域内最基本的理论问题,总体上依然处于摸索之中。

物理教学中渗透物理学史教育的模式研究

物理教学中渗透物理学史教育的模式研究

物理教学中渗透物理学史教育的模式研究物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它在中学教育中的地位格外重要。

而物理学史则是充实物理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

从知识结构层面上看,物理学史以其较为系统地呈现物理学的发展脉络,让人从中感知到科学知识千变万化的历史痕迹;从教育手段层面来看,渗透物理学史元素进入物理教学中,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

因此,渗透物理学史教育成为现代物理教育中的一种重要模式,本文旨在浅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物理学史教育的模式研究。

一. 渗透物理学史教育有助于人才培养渗透物理学史教育模式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思维。

物理学历史故事、发明创造、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等元素,都是渗透物理教学中的历史元素;而物理史中的科学方法、科学思维则又是现代物理的精髓所在。

因此,渗透物理学史教育不仅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丰富多彩的物理故事,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对科学问题的兴趣,启迪学生对待科学问题的态度、方法和思考方式,自然而然地趋于形成成熟的科学思维。

二. 如何渗透物理学史教育1. 突出物理学史中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物理学史中,总是伴随着科学方法的发展历程,从牛顿的经典物理学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从波动光学到电动力学,科学方法的更新换代对物理学史的发展影响颇大。

因此,引导学生关注物理学史中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能更好地帮助学生从中汲取科学精髓,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能力。

2. 强调物理学史中的实验探究在物理学史的发展中,实验探究一直是推动物理学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

因此,教师在渗透物理学史教育中,重点强调物理学史中实验的重要性和科学探究的意义,以此激发学生对实验探究的热情。

3. 创设环境和情境,让学生参与主动学习渗透物理学史教育一方面需要教师通过讲解、演示、讨论等方式将科学史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则需要创设环境和情境,让学生参与主动学习。

这种参与式学习有利于学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提高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生物科学史在生物学教学中的作用

生物科学史在生物学教学中的作用

生 物 科学 史在 生 物 学 教 学 巾 硇 作 用
朱忠 善 ( 浙江师范大学生物学科教学专业 金华 31 4 20 ) 0
摘 要 新一轮 的课程改革颁布了《 普通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 ( 实验 ) 。《 准》 教学建议部分 明确提 出在教 学中要 》 标 在
注重生物科学史 的学 习。在教学中 , 当弓用生物科学史 , 适 i 有利于提高学生 的科学素养 , 助于改变学生传统 的学习 有
径采用 了数学统计方法 , 设计测 交实验 , 并 发现 了基 因
的实践 中去创立新概 念 、 建立新理论 。 13 利用生物科 学史 , 养 学生 团结协作精神 . 培
的分离规律 和基 因的 自由组合 定 律。启迪 学生 在以后
生物
科学 史上一些伟 大的发现往往都 是科 学家 和精诚合作
的结晶。例如, 遗传和物质基础》 在《 这一节中, 可插入
D A双螺旋结 构的发 现史 实 , 培养 学生 的团 结协作 N 来
了的一个 个教学环节 , 而完 成统一 的教学 目标 , 从 达到
为重要的是 , 能使有不同特点 的人得 到不 同的 、 有特点
的、 有个性 的发 展。“ 分层 一协作 ” 教学 有 目的 、 有层次 成为有用 的人才 。
性地使每个人 在原 有 的基础 上 得到 发展 与完 善 , 最终
大量的动 、 和地质方 面的资 料、 了广泛 的调查研 植物 作
究, 在此基础 上提 出了科学 的进 化 理论 。利 用这 段史
识。
Hale Waihona Puke 实, 既可拓 宽 学生 的 知识 面 , 可培 养 学 生 的质 疑 意 又
部分 。生物科 学 素养是 指公 民参 加社 会 活动 、 济 活 经 动、 生产实践 和个人决策 所需 的生物科学 知识 、 探究 能 力 以及相关 的情 感态度 与价值 观。提高每个学 生 的生 物科学 素养 是生 物学 教学 实施 的 核心任 务 , 也符 合 新

自然科学概论

自然科学概论

(3)生物学革命——分子生物学的 产生 (4)系统科学的产生与发展
• 第一是研究生命系统客体的理论生物学中 产生的一般系统论。 • 第二是从研究人工技术系统客体的技术科 学中所产生的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工程等 • 第三是从研究非生物界物理系统客体的物 理学中所产生的非平衡理论。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1)物理学革命,使经典物理 学的理论基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 变,在这种科学理的急剧变革面 前,少数物理学家在物理学革命 中走向了错误的哲学道路。
(认识纯化为理论)
认识
实践
实践
(2)注意从多角度来观察同一问题
(3)重视方法论的变化
五、本课程所讲专题 专题一、关于科学
(从认识自然规律的角度)
关注在人与自然的交往中, 人对自然的看法到科学形成 后,对科学本身的认识。
专题二、关于工程技术
(从实践的角度)
(关注运用科学理论在实践中 解决问题的技术)
•从学科内容上看,力学较完善,其他科学 基本上还处于收集材料的阶段。 •自然科学主要研究既成事物,还没研究演 化的问题。 •近代自然科学主要采取研究方法是分析解剖 的方法
(2)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形成及其作用
上述研究方法久而久之,最终发展 成为一种固定的、普遍的思维形式, 即注意局部,不注意整体。
(三)近代自然科学的全面发展与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 1、近代后期科学的主要成就及其对 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冲击 (1)天文学新观念
• 分子生物学从分子水平上揭露了生物的统一 性,大大丰富了人类的生命观。 • 系统论的建立,发现了自然和社会(包括 技术装置)以共同的系统形式而存在和运动 的规律性。
(4)科学技术当今发展的新变化 •科学技术在社会中的地位发生了革 命性的变化。

化学史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获奖科研报告

化学史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获奖科研报告

化学史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获奖科研报告摘要:化学史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对大自然的化学知识的系统的历史的描述。

它不仅忠实地记录了化学科学的孕育、产生、发展的整个过程及演变的规律,而且体现了、化学科学家们的科学思想、意志品质、敬业精神等许多精神财富。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适当渗透一定的化学史,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及精神的培养,有相当的作用。

关键词:化学史;化学教学;作用著名化学家乔治·萨顿曾说:“科学史是人类统一的历史,人类的崇高目标的历史和人类逐渐得到拯救的历史”[1] 。

表明了科学史在人类文名中的重要作用。

化学的历史渊源非常古老,可以说从人类学会使用火,就开始了最早的化学实践活动。

我们的祖先钻木取火、利用火烘烤食物、寒夜取暖、驱赶猛兽,充分利用燃烧时的发光发热现象。

当时这只是一种经验的积累。

化学知识的形成、化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

它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而它的发展,又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历史的前进。

我国著名化学家傅鹰曾经说过:“化学史不仅可以给人以知识,还可以给人以智慧。

”在课程改革和学科交叉的今天,课堂教学已经不仅仅知识单纯知识点的讲授,而更重视学生在理解书本知识的同时学到更多。

全面的化学教育必须是知识与能力并重。

既要传授系统的化学知识和技能,更需要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品质。

在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注意化学史的渗透,对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精神的培养等方面都是有益的。

1知识方面化学学科知识是发展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础,化学史知识也是化学学科知识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反映了现代知识经济观的4类知识即“知道是什么的知识”、“知道为什么的知识”、“知道怎样做的知识”、“知道是谁的知识”,是通过教学的知识而形成教学的发展链,引导学生追踪化学发展的科学足迹,拓展视野,在实践和探索中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

1.1 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第7课 近代科学与文化 教案 2024-2025学年度统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

第7课 近代科学与文化  教案 2024-2025学年度统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

第7课《近代科学与文化》教案一、新课程标准通过了解牛顿、达尔文、巴尔扎克、贝多芬等人的成就,初步理解科学和文化在近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二、内容分析本课主要学习三部分内容:科学家、文学巨匠、音乐美术大师。

这三部分内容相对独立,分别介绍了近代自然科学、文学和艺术领域的主要成就。

三、教学目标1.了解牛顿、达尔文、巴尔扎克、列夫·托尔斯泰、贝多芬和梵高等人在近代科学、文学和艺术领域取得的成就;(史料实证)2.分析理解欧洲近代自然科学迅速发展的原因,学会从唯物史观角度探寻科学文化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唯物史观)3.通过近代科学家、文学巨匠和音乐美术大师的个人经历和奋斗过程,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甘于奉献的精神,树立为科学献身的人生理想。

(家国情怀)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问题导入:有人说,有三个“苹果”曾改变了世界。

你能猜到是哪三个“苹果”吗?教师引导:同学们,第二课苹果使得牛顿发现了影响世界的万有引力。

牛顿都有哪些重要的成就?牛顿所处的时代还有哪些重要的科学发展呢?(二)新课讲授1.科学家(1)牛顿:➢国籍:英国➢贡献:①三大成就:万有引力定律、光学分析和微积分学;②著作:1687年《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地位: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现代科学之父”。

➢影响:使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探索向前迈了一大步。

【过渡】当我们探索宇宙的奥秘时,心中总不禁涌现出一个深邃而永恒的问题:人类这个独特生命体是怎样诞生的?从西方的上帝造人到东方女娲造人的故事,人类的诞生一直带有着神话色彩。

直到达尔文进化论的提出,才打破了千百年来神造论的长期束缚。

(2)达尔文:➢国籍:英国➢著作:1859年《物种起源》➢观点:①物种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经历了由低等到高等、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②生物的发展和进化不是由神的意志或生物本身的欲望决定的,而是遗传变异、生存斗争和自然选择的结果;③人类也是进化来的,不是上帝创造的。

➢影响:打破了千百年来“上帝创造万物”的神创论,在生物科学领域掀起了一场伟大革命。

浅谈生物科学史在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生物科学史在教学中的作用
维普资讯
20 年 7月 08 ( 总第 8 期 ) 6

耄 者 坛 论 S
NO. , o 8 720
UZ H I JI O Y U L U N T A N A
( u uavt O8 ) C m |i y . te N 6
浅谈 生物科 学史 在教 学 中的作 用
中. 采用多媒 体现代化 教学 手段 , 要求学 生在课前 预习 , 并收集 有关 的信息材料 , 课堂教学 中针对学生收集到 的材料 , 有的问题
意识 , 还能培养学生学习生物 学的收 集和 处理 生物信 息的能力、 分析 问题 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 、 掌握 学 习生物学的科 学方法 , 同时 更能培养学生形成不畏艰 险、 持之 以恒的科 学态度 。
严红旗
西安 市 临潼 区雨金 中学 , 西 西安 700 陕 165
摘要 : 生物科 学史的巧妙合理 的讲解 , 既能激发学生学 习生 物学的积极兴趣 , 又能发挥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 增强 学生 的主体
的一般方法 , 展学生 提 出问题 、 出假 设 、 发 做 制定计 划 、 实施计 划、 得出结论 、 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 究能力。在科学实践 中发展 合作 能力 、 实践能力 和创新能力 , 步具有收集和利用课 内外的 初 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 的能力。 物学 能力 在教学 中如何培养呢? 生 本人认为生物科学 史在教学 的巧 妙利用有其不可替代 的作用 。 生物科 学史 的巧妙合理 的讲解 ,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 的积 极兴趣 , 又能发挥学生 学习的主动性 , 增强学 生的主体意识 , 还 能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 的收集和处理生物信息 的能力、分析问 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学习生 物学 的科学方法 , 掌握 同时更能培 养学生形成不畏艰险 、 持之 以恒 的科学态度 。 在生物发现史教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责任始于信任 发现是简单的,过程是艰难的 科学史在自然科学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类比:宇宙46亿年——24小时。则在前面的23个小时59分钟的时间里人类都没有露面,只是在最后一分钟才匆匆赶到,而在23小时59分59秒之后,人类的文明史才刚刚揭幕。…… 一、《近代自然科学史概论》(上)张瑞琨 华东师大出版社

1.“推动地球的巨人”(1473.2.19-1543.5.24)哥白尼:〈天体运动论〉——布鲁诺(1600年2月17日被烧死在“鲜花广场”) 2.盖伦:用狗、猴做解剖实验“腿骨是弯的”——塞尔维特(1553.10.27被烧死):1546年发现肺循环——维萨里乌:《人体的构造》,解剖学(维萨里乌的老师“雷尔维斯”说:“盖伦时代的人,脚骨是弯的,只是后世人穿了狭腿裤,致使弯曲的腿骨变直了”)——哈维:17世纪生理学——18世纪病理学——19世纪医学。 3.亚里士多德:生物分类方面贡献很大。 4.中国炼丹术:1545年,汞+雄黄+砒霜+丹砂+铅、锡—李时珍取其化学制药方法,《本草纲目》(1552—1578年),190多万字,乃“医书、物理”;另有贡献:动植物分类法,矿物学,动、植物学。 5.3500年A.C.,古埃及:7/29=1/6+1/24+1/58+1/87+1/232;A.C.5000年,历法:一年365天,12月;A.C.2500年:一年3651/4天;A.C.300年,每4年有一年附加6天。 中国:历法、青铜。 托勒密—毕达哥拉斯—亚里士多德—欧几里得—阿基米德—加利略。他以系统的实验和观察推翻了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纯属思辨的传统的自然观,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因此,他被称为“近代科学之父”。 《墨经》,400年A.C.:力学—差动滑轮;升学;天文观察;地学;生物分类。 秦汉:《九章算术》;恒星期:27.3218504日,误差17秒/年;太阳黑子,超新星爆发。 6.中世纪(唐朝):祖冲之,π=3.1415926-3.1415927;沈括:《梦溪笔谈》;郭守敬(1280年):《授时历》、太阳回归年:365.2425天,误差26秒/年。1970年国际天文联合会“月球背面环行山—郭守敬山”,1977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小行星—郭守敬行星”。 7.1500’S,哥伦布、麦哲伦:地理大发现。 8.伽利略:1632年,《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体系的对话》 9.第一个做落体实验的科学家:史特芬(1586年或稍早)。 30feet高,2只铅球(一只G,一只10G),根据落在木板上发出的声音的差别来判断是否同时。结果:“听上去好象是一个声音”。结论:下落时间与物体质量无关。(亚里士多德:反比)。 10.伽利略斜面实验 (1) 相同的时间间隔,通过的长 度间隔与1、3、5、7……成正比; (2)通过的总长度分别与1、1+3、 1+3+5、1+3+5+7成正比,即与时间 的平方成正比; (3)与小球的质量无关; (4)与斜面的角度无关;(3、4两结论通过几百次实验重复无误。)

斜面长L=11米 50

° 责任始于信任 发现是简单的,过程是艰难的 (5)外推:当角度=90°时,即得自由落体运动; (6)发现机械能守恒,惯性; (7)再接放另一斜面,推得惯性原理。[加利略:抛射体的速度越大,落点越远,大于某一阈值,下落为地球弯曲弥补,将绕地球转动。] 11.(第谷·布拉赫)开普勒(1571.12.27—1630.11.15,德国):行星运动三定律—“开普勒定律”,1619年。 12.哈维:血液循环 (1)盖伦(肝—右心房—右心室—左心室—肺):血液似潮汐在血管中往返流动——维萨里乌:解剖发现,心室间无“微孔”——哥伦布:肺循环——血液由大静脉分支流到全身——切沙比诺:类比天体循环、水循环提出:血液循环? (2)法布里修:静脉瓣:反向关闭(1598年)——(法布里修得学生)哈维(1578—1657)从“日心说”得启示:循环,并设计解剖实验验证:冷血动物 a. 定性实验:结扎—单向流动:心房—心室—动脉、静脉—心房; b. 定量实验:人心脏输出量约56.7克/次,每分钟72×56.7克=4082克,每小时约245.54千克; c. 测总量:羊:4磅多,牛:0.5小时颈动脉中血液流完。 结论:血液在循环流动。 (3)(老师)法布里修的说法:静脉瓣阻止血液回流太快 哈维:破坏静脉瓣,血液反而不能流回心脏。结论:静脉瓣作用时、是防止血液倒流。 (4)问题:动、静脉交接处,血液如何流动? 当时解剖没有发现动、静脉有连接。所以猜想:有微血管连接——后马尔辟基和列文霍克实验证实之。 (5)1615年,哈维:《心脏及血液循环论》,1928年出版(1926年培根也不信)。(1632年—1651年《胚胎学》“受精”)。 13.马尔辟基:1660年首次(用显微镜)在蛙肺上发现“毛细血管”;1666年,发现红细胞。不同意“体表换气”,但无证据。 14.列(刘)文虎(霍)克:磨镜片(其方法至今仍是秘密),1683年首次在牙垢中“看到”微生物。 15.胡克:1665年,发现木栓“蜂巢样”“空格”结构[为检验放大率],“显微空洞”名“小室”(cellulate)——偶然。 16.徐霞客 [1586—1641]:实地考察,1613年游天台山,1632年再游,1636年游浙江。(宋应星:《论气》,《天工开物》) 17.笛卡儿:运动量概念mv、守恒; 莱布尼兹: mv2; 恩格斯:mv—持续的机械运动; mv2/2—消失(转化)了的机械运动。 1840’S:5、6个国家,7、8种职业,10多位科学家——能量守恒定律。 笛卡儿:解析几何—解释自然现象的几何(1637年,《几何学》;欧几里得: 330—275A.C.《几何原本》)。 韦达—代数中引入“字母”。 18.牛顿时代 (1) 惠更斯:1655年发现土星环;1656年制成摆钟;1678年《光论》。 (2) 卡西尼:1665年,测火星自转周期为24时40分;1668年,制木卫星历表;1675年,发现土星光环空隙。 责任始于信任 发现是简单的,过程是艰难的 (3) 雷默:测光速。 (4) 开普勒:引力平方反比—类比光强度(布里阿德)。 (5) 罗伯特·胡克:万有引力(1679年);平方反比(1680年写信给牛顿,但他缺乏数学方法和技能)。 (6) 牛顿(1642-1727,英国):诗人亚历山大·波普颂曰: Nature and Nature’s laws lay hid in night God said“let Newton be”and all was light 1670年,光学;1669—1676年,微积分学;1679—1687年,《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1727年3月20日逝世,享年85岁。墓志铭:“他以几乎神一般的思维力,最先说明了行星的运动和图象、彗星的轨道和大海的潮汐”。

19.炼金术:把普通金属变成金、银或仙丹。 20.阿格里阿拉(1949-1555,德):1556年,《金属学》。 21.比林格西奥(1480-1539,意大利冶金家):1540年,《火焰术》,反对炼金术,认为金属间根本不能转换。 22.霍亨海姆(医生,化学家):三要素说“盐、硫、汞”,发现:铁屑+醋会反应。 23.范·赫尔蒙特:1648年,《论医学的发展》;2要素说“水、空气”。 (1) 助燃实验; (2) 柳树实验:200磅干土+5磅柳树苗—5年后,柳树169磅,土几乎没有消耗。——“水是最根本的。” (3) 沸水后只剩下一点沉淀物:认为是水变成了土。 (4) 分离气体:CO2、NO2、SO2、H2、CH4、CO等。 (5) 制硫酸、硝酸、盐酸。 24.波义耳(1627-1691年):实验、定量研究。 (1)“元素”的定义:“某种原始的、简单的,一点也没有搀杂的物体。元素不能用任何其他物体造成,也不能彼此相互造成。元素是直接合成‘完全混合物’的成分,也是‘完全混合物’最终分解成的要素。” (2)指示剂、焰色:硝酸(盐酸)+氨——白烟;亚铁(铁)盐+X(陪子酊)——黑色;钙盐+硫酸——白色沉淀;银盐+氯化物——沉淀。 (3)中和反应:酸、碱性质。 (4)燃烧:火焰不能离开空气而存在。 (5)动物无空气会死—真空中立即断气,类似燃烧。 (6)金属经过焙烧变成金属灰而增重——“燃素说”。 [拉瓦锡,1743-1794年,发现氧气:Hg+O2——加热HgO(红)——(加热,温度更高)Hg 。] 25.16世纪以前的中国:(1)缺理论根蒂,又无人去提升; (2)商人没能取得统治地位(李约瑟);(3)理论鸿儒未能与“工匠”艺术合作,工具没有转化成仪器。 结论:中国百姓缺少理念上的“震动”的机遇?缺近代科学启蒙!

26.16-17世纪,欧洲(英国等)统一规范用术语; 1663年4月22日,查里2世:“我不必追随任何权势,我不必要求上帝保佑,我不必遵从大师的格言。” 英国、法国相继:科学院。 责任始于信任 发现是简单的,过程是艰难的 27.哲学的作用: 1492年10月12日,哥伦布到达巴哈马群岛 开端 自然是可 第谷·布拉赫 追踪到太阳系以外“天外有天” 的。破除了 生物体并不“玄奥微妙”到不可研究 迷信“权 布鲁诺:“神就是自然界” 威”。理 培根(英国):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性思维形成。 约翰·洛克(英):“那么我们且设想心灵是白纸,没有一切文字,不带任何观念;它何以装备上了这些东西呢?……它从哪里获得有全部的推理材料赫知识?对此我用一句话回答,从经验:我们的一切知识都在经验里扎着根基,知识归根结底由经验而来。” 28.科学革命 哥白尼:科学不再是上帝的附属物:规范。 第谷·布拉赫:观察、记录(30年):数据。 开普勒:数学分析、经验定律。 牛顿:集大成,统一了“天上”与“地下”。 哈雷:预言彗星:实证(判定)。科学代替了迷信,“智慧”的诞生。

18世纪的科学

29.牛顿力学+数学:形而上学自然观。用力学观点解释一切。——18世纪处。 (1) 卡文迪许(1731—1810年):化学家、电学。水的成分、氢气及性质、静电力正比与1/r2,测定引力常数—扭秤。 (2) 1738年,伯努利、欧拉、达兰贝尔:动力学、刚体、加速度矢量与力的方向一致。 (3) 1772年,拉格朗日:《论三体问题》、1788年,《分析力学》。 (4) 哈密顿(1805-1865年);分析力学。 (5) 德布罗意(1892-) (6) 布拉得雷(英):光行差(1729年):证实地球绕太阳转。 (7) 康德(德国):星云假说(拉普拉斯)。 30.燃素说:(1)金属+火微粒=煅灰——a.金属:含燃素的化合物;b.煅灰:去燃素的纯净物。 (2)定量实验——天平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煅灰的质量>金属的质量。 (3)燃素具有“负质量”。 (4)拉瓦锡(法):1772年,燃烧实验研究,提出“提取燃素”的实验验证方法。 (5)“反常”现象:CO2、H2、N2、O2、Cl2的发现。 1755年,布拉克(英)(1728-1799)实验:石灰石+镁石(碳酸镁)混合煅烧,发现碳酸气(CO2)+苛性石灰。 (6) 卡文迪许:1760年,实验Fe(Zn)+HCl(H2SO4)——H2(排水法收集),认为:“H2”即燃素,因为氢气球会飞,具有“负质量”,后证明是浮力所致、且H2有重量。 (7) 1772年,卢瑟福(1749-1819):研究空气性质+动物时,发现N2及性质——不能维持生命且能灭火。 (8) 1773年,舍勒(瑞典,1742-1786年):分解硝酸盐及氧化物时发现,燃着的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