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社会工作流浪少女行为矫正案例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工作流浪少女行为矫正案例分析

社会工作流浪少女行为矫正案例分析

社工在与案主建立信任关系遇到障碍时,通过减轻案主的不安

和压力,营造舒适的交流环境逐渐解决了难以达成有效沟通这一问题,同时通过对案主适当的迁就,慢慢取得了案主的信任。那么,下面是由为大家分享流浪少女行为矫正案例分析,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姓名:陈某

性别:女

年龄:12岁

文化程度:小学六年级,辍学

2XXX年10月16日18时许,大山坪派出所民警在街边找到一

名12岁流娼妇孩(即本例案主陈某),此女自述随其母居住于云南某

偏远山区,从未念过书,自6岁起其母便外出务工,陈某靠母亲每月寄回的50元钱独自生活,直至3日前随其母来本市寻其素未谋面的

父亲,但其母借机将其遗弃街边。

派出所民警根据案主的自述,无法核实其身份信息,遂将案主送往我站接受救助。案主初入站时有较为明显的负面情绪,如不安、激动、烦躁、沮丧等。为引导案主适应站内生活,确保对案主的救助、保护工作顺利开展,我站社工及时介入,开始对其提供心理疏导,以及后续的偏差行为矫正和思想转化等服务。

通过与案主的交流,以及日常的服务工作,我站工作人员逐渐发觉案主惯于撒谎。其描述的不少信息都是虚构的,但通过这些半真半假的信息,我们最终还是联系上了案主父亲,还原了案主的真实身份。

原来案主父母离异,案主自幼随其父四处奔波,转学三次,于一个月前因拒绝进校念书回到本市随其爷爷、奶奶居住。平日里无所事事,这次买了一大包零食离家出走,已独自流浪数日。

通过身份核查及资料收集,社工在基本了解案主情况后,拟通过对现有资料的、归纳,对案主现状进行分析,以便确定后续服务的目标与计划。

案主资源系统分析:

1、案主的自身系统

优势:案主条理清楚、富同情心、有结交朋友的愿望等。

劣势:厌学、自卑、较为自闭、爱撒谎、比较懒散、面对困难

时往往趋于选择逃避等。

2、案主的家庭系统

优势:家庭无经济压力,案主父亲、爷爷、奶奶对案主向来十

分关心,希望案主能继续念书;案主的两个姐姐均可作为案主学习的

榜样等。

劣势:家庭功能缺失;案主的长辈对案主的教养方式属于支配型、放纵型,对案主的成长不利;案主与其母亲失去联系多年、与其父亲

关系紧张,缺乏相互的信任。

3、案主的社会、社交系统

优势:政策、法律是案主受教育、受保护、健康成长的有力支撑。

劣势:案主与同辈群体无甚来往,无亲密朋友,存在一定的交往障碍。

试预估案主目前存在的问题与需要如下:

1、案主在站期间的情绪问题:案主时有不安、焦虑、烦躁、沮丧等负面情绪,不利于案主的站内生活和相应工作的开展。

问题成因:案主初入救助站,应为对陌生的人和环境的不适应所致。

解决方法:通过交流和具体行动表达对案主的关心与支持,为案主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生活环境,引导案主适应站内生活。

2、缺乏自信心、缺乏面对困难的勇气:案主在学习、社交、生活中都害怕面对困难,掩耳盗铃般的选择逃避。

问题成因:联系案主的成长经历不难发现,案主频繁的转学,而各地学校的教学进度并不完全一致,或会增加案主学习的难度,导致案主学习成绩下降;案主自幼父母离异,并因此遭到同辈群体的排斥、冷遇甚或嘲笑;案主长辈对案主失当的教养方式也不利于对案主

自信心的培养。以上因素都会引发案主“不自信——害怕面对失败——更加不自信……”的恶性循环。

解决方法:根据抗逆力理论,分别增强案主的外部支持因素、内在优势因素、效能因素。

3、交往障碍:案主不愿与人做过多接触。

问题成因:案主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其交往障碍主要源于家庭结构不完整、学习成绩偏低所致的自卑,以及害怕遭到嘲笑而逃避与人接触。

解决方法:让案主尝试多与站内工作人员接触,逐步让其体验到相互信任的温馨感觉。

4、撒谎:案主在与人交流时经常撒谎。

问题成因:案主撒谎也许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也许仅仅只是其自我保护的一种手段。

解决方法:运用行为治疗法予以矫正。

5、家庭功能缺失、亲子关系紧张:案主自幼父母离异,家庭结构不完整,且长期住校,与其父之间关系较差。

问题成因:一方面,案主的长辈在教养方式上欠妥;另一方面,案主目前尚未能理解其长辈对她的关爱和一片苦心。

解决方法:调和案主父女间的关系,向案主父亲提出改善教养方式的建议,同时让案主父女分别了解自己在家庭中的定位,促进案主父女之间的有效沟通。

(一)情绪辅导、建立信任关系

自案主进站起,社工就开始尝试与其建立关系,但案主带有很大抵触情绪,明显排斥与社工及站内工作人员接触。即便案主身份已然核实清楚,案主依旧通过沉默、撒谎等方式拒绝与人沟通,整天独自看电视、吃自带的零食,不参与任何锻炼或活动,偶有烦躁表现。

退而求其次下,社工开始着重为案主提供情绪辅导服务,以缓解案主基于对救助站及站内工作人员的陌生感所产生的不安和压力。社工尝试仅就案主的温饱、兴趣爱好等作为交流的话题,尽可能的为案主提供方便,满足案主提出的合理要求,扩大案主自由活动的区域,尽可能为案主营造一个舒适、温馨、温暖的临时生活环境。

在此期间,案主逐渐开始信任社工起来,慢慢的适应了站内的受助生活,而平时交流的次数以及话题范围也在不断增加。

(二)偏差行为矫正

在案主受助期间,社工尝试对案主惯于撒谎这一偏差行为通过行为治疗法予以矫正。具体运用到了厌恶治疗法和增强物的使用。社工在每次与案主交流时都会向案主提出一些已知答案的问题(包括将一些案主曾经撒过慌的问题进行重复提问),并根据案主是否如实回答作出相应的惩罚或奖励,使得案主对自己诚实与撒谎这两种行为后果有两种截然相反的体验,并通过阐述惩罚或奖励的原因,加深案主的体验效果,以促使案主通过体验总结教训。

厌恶治疗法(惩罚)方面:每当案主撒谎时,社工立即结束交流,并附加诸如没收电视遥控器、收回之前给予的增强物、增加交流的时间间隔、对下次面谈的时间不予约定等惩罚措施。

增强物的使用(奖励)方面:每次在案主与社工在诚实、互信的基础上进行了一次有效沟通,社工都会通过口头赞赏、提供案主喜欢的玩具(例如案主比较喜欢的一些立体手工拼图)、满足案主额外的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