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教育的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教育的概念

第一节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1、教育的来源和社会性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

2、教育的目的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的目的在于影响和促进人的发展,培养人的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

是否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区别。其他社会活动只是间接地自发影响人的发展,且无时无刻不在无意地影响。由此可见,不强调教育的目的性,就会把教育泛化为个体的全部社会生活,使教育成为一种漫无边际、无法把握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根本问题是人的发展问题。培养人是教育的立足点,是教育价值的根本所在,是教育的本体功能。

3、教育自身的发展

不同时代不同个体,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的认识和取向有不同的理解与选择,因而对教育也有不同的目的和不同的设想与实施。教育的发展同人类追求解放的步伐基本上是一致的。

教育的主旨在于启发人的生存觉悟和生存智慧,使人能够批判地审视现有的生存境况,明智地选择有可能、有意义的未来;教育的构建和运行要直面人的现实生活的境况,实事求是,以人为本,弘扬人的主体性,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生存境况的改善和更新。

第二节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它即含有目的、内容、方法、制度等方面的因素,又具有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领域、不同形态。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系统。

一、教育者

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都可称为教育者。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

教育者是社会中现实的人,有其生活经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人生信念和社会理想,他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的社会立场带进教育活动。但教育者必须有明确的教育观念,能够体察社会发展对受教育者的需要,了解受教育者发展的规律及其对自身成长的希望。

二、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从事学习的人,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

教育活动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向互动的活动,只有受教育者积极参与,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教育活动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受教育者有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个人需要、兴趣、情感与希望,在教育活动中有自己的判断、选择、建构与评价。受教育者已有的发展水平、倾向和当下的心态,是他们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也是教育活动的起点;教育效果和受教育者的发展均依赖于其自我构建与自我努力。教育者只能引导和促进受教育者的发展,其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首先是对受教育者学习能动性的启发、引导、培养和规范。

三、教育中介系统

教育中介系统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联系与互动的纽带,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方式。

1、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是教育者用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它可以是教科书、广播电视以及教育者自身的言谈举止。

2、教育方式

教育方式涉及教育基本要素的组合与教育工具和手段的应用,它大体上关涉四个相互制约的环节:

一是教育活动的实际目的;

二是与教育内容、活动目的相适应的心理和行为活动方法与方式;

三是对教育活动过程和效果的评价;

四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和关系。

外在教育内容的价值要通过合理的教育方式才能转化为受教育者内在的精神财富。教育活动方式本身也会经过长时间的、无数次的反复而逐渐概括化、定型化并积淀为受教育者的

个性素质。

3、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活动的中介系统还、应当有以培养人为目的而组织的包括生产劳动在内的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是引导学生从做事中学习,具有特殊的、具体的、综合的特点,更有利于他们将知识真正运用到生活中去,对教育者综合素质、创造意识和实践能力、社会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随机应变能力的发展,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教育基本要素只是对教育活动过程的抽象分析与概括,这些基本要素本身及其相互关系是随着历史条件和现实选择的变化而变化的。

第三节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古代教育

这个时期为人的依赖性社会,强调人的发展是以人与人之间比较直接的依赖关系为依托的,个人依附于群体之中,缺乏个人独立性。

1、原始教育主要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的

原始教育的概念: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教育还没有从社会生活中分化成专门的事业,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教育人员,而是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进行教育。

原始教育的目的在于形成一个人的性格、才能、技巧和道德品质,原始教育方式并不局限于原始社会。

2、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到了奴隶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剩余产品的出现,便产生了一部分人专门管理生产、掌管国事、从事文化科学活动的可能,使社会上出现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在奴隶社会,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产生了学校教育,使教育从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

到了封建社会,学校的教育对象、规模和种类都在逐渐扩大和增多。

3、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

在奴隶社会,奴隶主垄断了教育权和受教育权,自学校产生时起,教育就具有阶级性。教育的阶级性还体现在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以及教师选择和任用等方面。

封建社会的国家官僚机构更加复杂和完善,为了加强统治,封建主还强化了等级制度和

宗教制度,所以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具有明显的等级性、宗教性和保守性。

4、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奴隶主并不需要从事劳动生产,因而为他们所服务的学校教育日益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甚至极端鄙视生产劳动。

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开与对立虽然在促进社会生产力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方面起过积极作用,但也正是这个分离使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长期脱离,并逐渐形成一种教育传统。到了封建社会,这一传统越来越成为限制社会生产和技术发展、限制教育发展与人的发展的消极因素。

二、现代教育

社会发展到“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人不再附属于某一群体而生存和发展,而开始以独立的个人的身份安排和决定自己的生活和活动。

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的交换价值基础上的生产,“在产生出个人同自己和同别人的普遍异化的同时,也产生出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但人的总体上的全面发展是以个人发展的片面性和扭曲性为代价的。

在现代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政治的不断变革,社会关系体系也在不断调整和完善,这促使人的独立性不断增强,人对物的依赖性不断减弱,人的能力和需求不断全面发展,人的总体全面发展与个人片面发展的矛盾不断缓解。与此同时,现代教育也获得了快速发展。

1、学校教育逐步普及

早在16世纪,德意志及一部分欧洲国家先后颁布了普及教育的法令,但大多不具有强制的性质;19世纪中叶,先进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了有关普及义务教育的法律,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普及了初等教育。在20世纪,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在二战后完成了中等教育的普及,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

学校教育的普及对社会的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又满足了人的发展需要,促进了人的解放。

2、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

随着大工业生产发展的需要,随着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对教育权的争取,随着现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