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制前国有农场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贡献——以江西东乡红星企业集团为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制前国有农场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贡献——以江西东乡红星企业集团为例

摘要:建国初期,我国经济急需要恢复和发展,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为了适应国有经济的发展,党和政府做出建立国有农场的决策,在经济领域采用计划经济体制,而建立国有农场正是适合了当时计划经济的需要,集中力量发展经济,地方建立国有农场对恢复和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江西东乡红星企业集团改制前是国有农场,本文以江西东乡红星企业集团具体作为研究对象,对红星企业集团的发展历史脉络进行清楚的了解和清醒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分析计划经济背景下,国有农场能够长足发展的原因;并结合原因分析,探讨出国有农场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的历史贡献。

关键词:国有农场,江西红星企业集团,改制,历史贡献

1.引言

建国初期,我国经济急需要恢复和发展,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为了适应国有经济的发展,党和政府做出建立国有农场的决策,在经济领域采用计划经济体制,而建立国有农场正是适合了当时计划经济的需要,集中力量发展经济,地方建立国有农场对恢复和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国民经济经过长期战乱百废待兴,出于恢复经济、稳定边境地区和进行荒山荒地开发的考虑党中央和国家决定在全国各地大量创立国有农业三场和垦殖场。这些国有农场承担的经济职责和政治职责,主要包括:使国民经济迅速从满目疫痍中恢复过来,满足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物质需要,建立强大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为中国的工业化发展提供启动资金,并且为中国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提供样板和模范。国有农业三场和垦殖场大部分地处边远地区和内陆省份中条件较为艰苦地区,创建于荒原、湖滨、山区,长期以来这些国有农场为改变老少边穷地区的社会面貌、繁荣边境地区的经济文化、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国防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①

在建国初期国家提出建立国有农场就是为了适应当时经济和我们国家当时具体国情的需要而提出的,国有农场的作用在当时的历史环境是十分显著的。邓华玲,在《黑龙江省国有农场经营管理体制创新研究与实证分析》中提出国有农场可以说是一边开荒生产、一边建设家园发展起来的,没有住的地方,就自己盖房;没有吃的,就自己建粮油加工厂;有了孩子建托儿所;孩子大了建学校;机器坏了建修造厂。随着生产规模的

①施良平.国有农场发展对策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04):5-7.

不断扩大,国有农场自给自足的全面发展(受当时条件的限制,如果不自给自足生产就无法发展、生活就无法保障),逐渐发展成农、林、牧、副、渔、工、商、运、建、服等各业齐全的农业企业,同时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多,为了维护生产生活秩序,公、检、法、司、武、文教、卫生等社会服务、社会管理部门相继建立,国有农场又形成了各项功能齐全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区域,这就决定了国有农场具有经济性、社会性、综合性、区域性等特性,既要搞经济建设,又要发展社会事业,还要承担党和国家赋予的各种政治任务。

1978年,全国农垦经济已成规模,拥有国有农场2030个,职工513.96万人,总人口995.85万人,土地总面积29906.92千公顷,其中耕地4284千公顷,林地1807千公顷,种植橡胶367.83千公顷,茶果园10.57千公顷,为国家生产了大量粮棉胶等农产品,成为保障国内供给的重要力量。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农垦企业还积极探索我国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成为我国农业机械化管理和作业的典范。①原国家副主席王震同志对国有农场艰苦卓绝的创业精神,高度概括为“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农垦精神,激励了几代人的成长。②长期以来,国有农场的发展都与整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在各个历史阶段,国有农场都写下了辉煌的篇章。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有农场被称为“高产的样板、良种的基地、科研的场所、技术的学校”,为推动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解决人民温饱问题起到了“火车头”的作用。

对改制前国有农场的研究领域,学者们已经完成了许多成果。但是这些研究成果,大多数是单纯的从国有农场的发展历史的角度来分析。迄今还有没有把国有农场的历史和它的历史贡献结合起来探究其原因和影响。本文将以改制前江西东乡红星企业集为例,在前人得基础上具体分析计划经济背景下,国有农场能够长足发展的原因;并结合原因分析,探讨出国有农场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的历史贡献。

2.江西东乡红星企业集团建立和发展的历史

2.1国有农场的历史根源

国有农场指国家所有并经营的农场。中国的国有农场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是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在农业生产领域的体现,其所有制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依照国家计划与经济核算制的原则安排生产。对中国国有农场的分类存在多种标准,如按照管理部门

①《王震传》编写组.王震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01):76-77.

②《王震传》编写组.王震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01):32-33.

的不同可以划分为:归军队管理的部队国有农场(军垦农场)、归农业部门管理的园艺场、种畜场和良种场、归农垦部门管理的国有农业垦殖场、归司法部门管理的劳改农场、归侨务部门管理的华侨农场;按照生产对象的不同可分为:以饲养畜禽为主的各类养畜(禽)场;以生产水稻、大豆、小麦等为主的作物农场;专门从事水产品养殖的水产养殖场;专门从事棉花等经济作物生产的经济作物农场;以良种繁育为主的良种繁育场;以种植水果、茶叶、人参等为主的特种作物农场和园艺农场。随着市场经济在中国的逐步确立,中国各地的农场纷纷打破原先的业务界限,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禀赋优势,多种经营、混合经营成为常态,并有打通产业链,朝着农工商一体化的趋势发展。①

农业垦殖场指归农垦部门管理的垦殖场。它是在大规模幵垦荒地的基础上建设和发展起来的,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企业单位和事业单位两部分。企业单位包括那些为农业生产直接服务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生产组织,如附属工矿企业、建筑施工单位、运输单位等。事业单位包括各类科研、教育、医疗机构等。所有这些农垦企业单位、事业单位,组成了农业垦殖场。

中国的国有农场肇始于黑龙江省。1947年解放战争进入到一个转折时期,为了给国内解放战争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东北人民政府率先在群众基础较好、自然条件优越的黑龙江省设立全民所有制的国有农场。到1978年,全国农垦经济已成规模,拥有国有农场2030个,职工513.96万人,总人口995.85万人,土地总面积29906.92千公顷,其中耕地4284千公顷,林地1807千公顷,种植橡胶367.83千公顷,茶果园10.57千公顷,为国家生产了大量粮棉胶等农产品,成为保障国内供给的重要力量。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农垦企业还积极探索我国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成为我国农业机械化管理和作业的典范。以改革开放为分界线,中国国有农场的生产方式、经营模式、发展速度都发生了巨大改变,但大体来讲还是遵循以下特点:(1)基本上采用统分结合双层制度,通过家庭农场和土地租赁方式开展基层经营。家庭农场以承包的方式从国有农场中获得耕地,并受其行政领导;(2)制度继续改革,朝综合经营发展。中国经济政治过渡阶段都会给国有农场带来一定的困境,目前正大力推动其朝着市场经济方向变化,以期挣脱以往围绕农业开展的单一模式的枷锁,试图通过农业使产业链更加连贯,最大限度提升产品附加值。在这一改制过程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改变企业经营制度,真正落实农工商联营,使农业生产机械化、产业化,构建合理的产业结构。②

①孙丽.我国国有农场的形成、作用及现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02):14-16.

②.黑龙江省国有农场经营管理体制创新研究与实证分析[D].沈阳:东北农业大学,2003,(01):8-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