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专科《邓论》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概论课程模拟试题 2
、单项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24 分)
C .党成立80多年来的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
A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B .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C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1 总结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根据是( A .改革开放 2O 多年来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
)。
B .新中国成立 SO 多年来历史经验的科学
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 )的集中体现。
A ,政策和策略 B .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 C .执政理念和执政方法
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
A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B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C •实事求是
一种社会制度是否有优越性,根本上决定于它能否( )。
A .实现社会公平
B .消灭剥削
C .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跨度是指(
)。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处于国民经济基础地位的是( )。
A .农业
B . 工业
C .第三产业 7 承包为主, 20世纪 70年代末,改革首先在农村拉开序幕。
第一步是( 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新型集体所有制。
),建立以家庭联产 A .政企分开 B .打破铁饭碗 C .废除人民公社制度
8 .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两大主题是( )。
A .团结,民主
B .团结,发展
C .民主,发展
A .人的全面发展
B .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C .社会的高度和谐
1O .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
A .具体内容
B .行动纲领
C .指导思想
11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核心是()。
A.反对台湾独立 B •贯彻一国两制构想 C.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
12 .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最高准则是()。
A.国家利益
B.主张一切国家一律平等
C.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 分,共6 分)
1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
A .全面发展
B .协调发展
C .高速发展
D .可持续发展
2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基础上强调要加强()。
A .社会公德教育
B .职业道德教育
C .个人品德教育
D .家庭美德教育
3 .中国努力构筑“面向21 世纪新型伙伴关系”框架已经出现,其中有()
A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
B
中法“全面伙伴关系”
.
C
中美“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
.
D
中日“睦邻友好合作关系”
.
、简答题((每题5分,共30分)
1 .中国共产党的8O 多年的历史实践有哪些经验最重要?
2 .如何理解“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3 .怎样正确理解改革、发展和稳定的相互关系?
4 .什么是“按劳分配”?
5 .十七大提出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是什么?
6 .简述坚持党的领导与改善党的领导之间的关系。
四、论述题(3选2题.每题20分,共40分)
1 .怎样理解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2 .如何正确处理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与共同富裕的关系?
3.为什么说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
参考答案
、单项选择题(每题 2 分.共24 分)
l . C2. B3. C4. C5. B 6 . A
7 . C8 . A9 . A10 . C11 . C12 . A
、多项选择题(每题 2 分,共6 分)
1. ABD
2. ABCD
3. ABCD
三、简答题(每题5 分,共30分)
1. 答题要点:
中国共产党的S0多年的历史实践给我们以多方面的启示,形成了一些基本的历史经验,其中有三条尤为重要:其一,必须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其二,必须始终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力量;其三,必须始终自觉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永葆党的生机和活力。
总结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奋斗历程和历史经验,归结起来就是,党要继续站在时代前列,民胜利前迸,必须始
带领人终坚持“三个代表”。
2. 答题要点:
1992 年,邓小平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明确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使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获得解放,这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生产力。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3.答题要点:
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之间,有着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辩证关系:
(1)发展是目的。
发展首先指经济发展,同时也包括政治和文化诸方面的全面进步。
中国解决自身内部一切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特别是社会生产力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2)改革是动力。
要发展就必须改革。
改革是指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在内的全面改革。
只有广泛而深人的改革,才能解决生产力发展过程中新出现的各种问题,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出广阔的空间。
一方面离开改革不可能发展,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离开发展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改革,发展是改革的目的。
(3)稳定是前提。
稳定是指国家政局的稳定和基本路线、基本政策的稳定不变。
无论改革还是发展都需要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作保证。
(4)我们要把改革的力度(深度和广度)同发展的速度、同社会可以接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4.答题要点:
按劳分配: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应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劳动,社会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收人的尺度,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收入,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
5.答题要点:
十七大提出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是:
(1)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2)社会就业更加充分;(3)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4 )合理有序的收人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 5 )人人享有基
本医疗卫生服务;(6)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
6.答题要点:
(l )一方面,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业,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对于党内外任何企图削弱、摆脱、取消、反对党的领导的倾向,必须进行批评、教育以至必要的斗争;
(2)另一方面,为了坚持党的领导,又必须要努力改善党的领导,使党能真正适应新的形势发展的需要,切实克服自身建设中的种种缺点和不足;
3)这两个方面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
四、论述题(3题选2题,每题20分.共40分)
1.答题要点: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因为:
(1)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2)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3)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等问题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2. 答题要点:
(1)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和社会主义本质的最重要体现。
(2)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提出了一个大政策,就是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承认和允许人们在收人方面存在差别.并且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差距的扩大,有其客观必然性:这是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必然结果;这是实行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种分配方式的必然结果;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这是我国各地自然条件和历史条件不同造成的必然结果。
(3)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并不意味着社会成员之间的收人差距愈大愈好,要防止产生两极分化。
(4)为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的发展,我们党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为解决在经济发展进程中收人分配差距的不断扩大的问题,党的十六大提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针对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矛盾比较突出的问题,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3)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就是要通过完善分配政策,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可避免存在的收人差距保持在合法和适度的范围内。
为此必须: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人;调节过高收人。
通过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促进共同富裕。
3. 答题要点:
(1 )重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个问题,是由要长期保持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并不断完成党的历史使命而提出的。
(2)新中国成立以后,共产党就成了在全国执政的党。
党在执政的80多年时间里,总的来说工作是努力
的,成绩是显著的,得到了各族人民的信任和拥护。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也有过失误,党在执政的过程中也出现过挫折。
(3)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承担着十分艰巨的领导任务。
如何能够长期保持党的执政地位并且领导人民按照预定的目标取得成功,还是一个很大的课题。
(4)党在执政之后的所有实践活动,都是围绕着执政来展开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的一项基本建设,它贯穿于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