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扶插秧机插植部分设计

合集下载

毕业论文——proe机动插秧机曲柄摇杆式分插机构运动轨迹设计

毕业论文——proe机动插秧机曲柄摇杆式分插机构运动轨迹设计

毕业论文(设计)论文题目 proe机动插秧机曲柄摇杆式分插机构运动轨迹设计摘要曲柄摇杆分插机构具有结构简单、工作可靠和插秧质量好等特点,在水稻分插机中普遍使用。

由于其运动轨迹不是很直观反应出来,故对其进行运动仿真,从而得到运动轨迹。

首先,对其数学模型进行分析,用三角形向量对其运动轨迹进行诠释,再根据实际测绘的数据加以修改,再用proe三维软件建模,装配,机构仿真,绘出曲柄摇杆式分插机构的运动轨迹。

从而,更直观地了解分插机构的插秧轨迹,与实际情况对比,基本符合要求。

关键词:曲柄摇杆分插机构运动轨迹目录1 引言 (1)2 水稻插秧机的研究与发展 (1)2.1水稻插秧机械化的重要作用 (1)2.2 我国插秧机的研究与发展 (2)2.2.1 人力插秧机 (2)2.2.2 机动插秧机 (2)2.2.3 大小苗两用插秧机 (2)2.2.4 2ZT系列机动插秧机 (2)2.3 发展水稻插秧机械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2.3.1 节省秧田 (3)2.3.2节水省肥省药 (3)2.3.3 节本增效 (3)2.3.4 高产稳产 (3)2.3.5 如何推广机械化水稻 (3)2.3.6 加强示范,提高农民购买的兴趣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4 展望 (4)3曲柄摇杆式分插机构的技术要求 (4)3.1分插机构概述 (4)3.2 曲柄摇杆式分插机构概述 (6)3.2.1曲柄摇杆式分插机构的类型 (7)3.2.2 曲柄摇杆式分插机构运动学数学模型 (8)3.3曲柄摇杆式分插机构测绘及零件建模 (11)3.4 模型装配及运动轨迹 (14)3.5运动轨迹总结 (14)结论 (16)参考文献 (17)Abstract (18)致谢 (19)PROE机动插秧机曲柄摇杆式分插机构运动轨迹设计作者:孙艳丽指导老师:陈迎春(安徽农业大学经济技术学院08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合肥230036)1 引言水稻插秧机械化是继品种和栽培技术更新之后,进一步提高水稻劳动生产率的又一次技术革命。

插秧机及结构及特点

插秧机及结构及特点

插秧机及结构及特点插秧机是将稻苗植入稻田中的一种农业机械。

进行种植时,首先以机械爪从苗床中取出数株稻苗植入田中的泥土,为了保持对苗床与地面的角度为直角,机械爪的前端移动时必须采取椭圆形的动作曲线。

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下插秧机。

一、插秧机结构插秧机通常按操作方式和插秧速度分类。

按操作方式可分为步行式插秧机和乘坐式插秧机。

按插秧速度可分为普通插秧机和高速插秧机。

步行式插秧机均为普通插秧机;乘坐式插秧机有普通插秧机,也有高速插秧机。

各种插秧机栽插部分的组成基本相同:人力插秧机由秧箱、分插秧机构、机架和浮体(船板)等组成,自走式机动插秧机还设有动力驱动、行走装置、送秧机构等部分。

二、插秧机特点可调性水稻插秧机中所具备的液压装置决定了其在插秧操作的过程中,可以依据水稻栽植区域的表层土硬度情况,对插秧机械的运行状态进行调整,使其平稳性和插秧操作频率一致,保证大田水稻种植的质量。

除此之外,针对整地方式不同的地块,土壤的硬度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水稻插秧机的底板接地压力的有效调节,何以保证秧苗的插秧质量。

量化调节苗插深度在实际插秧操作之前,需要依据当地的种植环境以及水稻品种生长特性,对水稻插秧的密度进行有效确定,进而保证插秧机械的有效调节。

通常来讲,插秧机的行距多为30厘米,而株距则是按照大田种植的需求进行调节,确保种植密度能够满足水稻产量需求。

性能优越水稻插秧机在水稻种植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水稻插秧机的技术水平和自动化程度也在不断提升。

水稻插秧机的有效应用不仅可以提升水稻种植的效率,还能解放大量的劳动力,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实际发展的过程中,机械插秧技术的工作效率要明显高于人工插秧。

为此,在今后的农业生产中,可以将农业机械作为第一生产力。

更多插秧机的相关资讯,请持续关注变宝网资讯中心。

本文摘自变宝网-废金属_废塑料_废纸_废品回收_再生资源B2B交易平台网站;变宝网官网:/?cjq买卖废品废料,再生料就上变宝网,什么废料都有!。

插秧机栽插要求

插秧机栽插要求

插秧机栽插要求在水稻机插秧工作中能否取得成功,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条件:机、人、苗和田四个因素。

水稻机插秧具有浅载,宽行,定苗,定穴的特点,机插水稻在生长中具有通风,透光,低节位分蘖,符合水稻群体质量栽培技术要求,是一套行之有效的水稻机械化高产栽培术。

插秧机操作要领一、各部分名称和功能(一)各部分名称:常发插秧机各部分名称见图5-7。

图5-7常发插秧机各部分名称 (二)操作手柄的说明 1.油门手柄 将油门手柄(图5-8)往里旋转,发动机转数变高,相反则变低。

图5-8 油门手柄 图5-9 变速杆 2.变速杆 变速杆(图5-9)位于前方挡位板上,设有行驶、插秧、中立、倒退四个位置。

杆位置从右到左按行驶、插秧、中立、倒退顺序排列。

注意:当操作变速杆时,须在发动机低速并在主离合器“断开”状态下进行。

当倒退时,须注意机身后部。

并通过油压操作手柄将机体提升,此时注意不让手把上翘。

3.油压操作手柄 是通过油压操作机体上升、固定、下降的操作手柄。

手柄拨到“上升”位置时,机体则上升,“固定”位置时机体在任意位置上固定,“下降”位置时,机体则下降。

4.节气门手柄 设置在操作面板的黑手柄在起动发动机时用,在热机状态下,将黑手柄推到最大位置;在冷机状态下,将节气门手柄拉到最大位置,发动机起动后,将节气门手柄慢慢地推到底。

5.主离合器手柄 是连接或断开从发动机到各部分动力的操作杆。

拨到上部时,连接从发动机到各部分的动力,相反则断开动力。

液压泵动力直接连发动机,与主离合器无关。

注意:连接主离合器时,将发动机变低速。

“断开”位置时,机体自动不上升,在此状态下补给秧苗。

6.发动机开关 发动机起动时将开关(图5-10)拨到“ON”位置,停止时拨到“OFF”位置,照明时拨到“LAMP”位置。

图5-10 发动机开关7.插秧离合器手柄 是操纵插植臂的转动和停止的操作手柄。

将此操作手柄拨到“连接”位置时,插秧开始;拨到“断开”位置时,插秧停止。

高速水稻插秧机插植部的调整

高速水稻插秧机插植部的调整

高速水稻插秧机插植部的调整摘要:本文从插植原理入手,主要提出插植部分动力传递路线和取苗量调整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生产作业,介绍了高速水稻插秧载秧台和分插机构的调整项目、技术要求、调整方法及调整时的注意事项。

关键词:高速插秧机插植部工作原理调整方法0引言自2004年国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实施“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和“三农”政策以来,中国农机工业和农业机械化迅猛发展。

在国家农机化产业政策的支持下,插秧机的推广步伐进一步加快,由于高速插秧机操作轻便、作业效率高、插秧质量好等优点,发展尤为迅速,成为了一些农场种植大户和农机服务组织的重要水稻机插机械,尤其是苏南地区推广率几乎达到100%。

高速插秧机是一种新式的作业机械,在实际使用中受机手自身技术水平的制约,存在不少调整使用的问题,影响正常作业,甚至危及人身安全。

因此,如何调整好载秧台与分插机构,以适应不同地域、不同田块的农艺要求,保证合理的穴株数,充分发挥机具的工作效率,对保证作业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打破一家一户的土地界限,开展跨区作业,推进机插秧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和产业化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插植原理入手,主要提出插植部分动力传递路线和取苗量调整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生产作业,介绍了高速水稻插秧载秧台和分插机构的调整项目、技术要求、调整方法及调整时的注意事项,可供高速插秧机机手及作业人员参考。

1动力传递路线插秧机插植部分是插秧机工作的部件,完成插秧作业,并能根据种植状况进行调节,主要由传送箱、插秧箱、旋转箱、插植臂和载秧台五部分组成。

其结构组装截面如图1所示。

插植部的动力传递路线:从发动机传出的动力经过HST(花键)传递给变速齿轮箱1号轴(齿轮),然后经过副变速挡位切换轴(株距调节齿轮)到2号轴,2号轴与插秧1号轴(11齿/25齿)啮合,通过株距变速换挡杆的调整,改变株距大小,动力传递到插秧1号轴,经一对锥齿轮传动改变方向后,动力经插秧2号轴、插秧轴、动力输出轴向插秧机工作部分传递,到传送箱输入轴,此后,在传送箱内动力分为三部分。

手扶式水稻插秧机使用技术

手扶式水稻插秧机使用技术

控制系统控制
操作者通过控制系统控制插秧机的行 走速度、插秧深度和株距等。
插秧机的技术参数
插秧株距
相邻两株秧苗之间的距离,一 般以厘米为单位。
机器重量
包括发动机、行走系统和插秧 装置的总重量。
插秧深度
指秧针插入田中的深度,一般 以厘米为单位。
作业效率
单位时间内能够完成的插秧面 积。
机器尺寸
包括长、宽和高三个方向的尺 寸。
案例三
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
手扶式水稻插秧机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故障,如取苗口堵塞、插秧深度过深或过浅等。针对不同的故障,需要采取不同的排除方法,如清理取苗口、 调整插秧深度等。
故障排除难点
手扶式水稻插秧机的故障排除需要一定的经验和技能,新手可能存在一些困难。其中,如何判断故障原因、如何正确排除故障等都是故障排除难点。
插秧机的使用历史与现状
插秧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 纪初,但真正得到广泛应用是在
20世纪80年代以后。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 的插秧机市场之一。
在中国,手扶式水稻插秧机被广 泛应用于水稻生产中。
02
手扶式水稻插秧机的基本构造与 工作原理
插秧机的基本构造
发动机
为插秧机提供动力,一般由汽油机或柴油机 组成。
故障3
插秧机插秧深度过浅或过深。原 因可能是深度调节不当或土壤过 硬。排除方法为调整深度调节阀
或更换土壤。
04
手扶式水稻插秧机的应用前景与 发展趋势
插秧机的应用前景
01
02
03
高效精准
手扶式水稻插秧机可以实 现高效、精准的插秧作业 ,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适应性强
手扶式水稻插秧机适用于 各种地形和水稻品种,具 有较强的适应性。

手推式播种机的设计

手推式播种机的设计

手推式播种机的设计摘要在玉米播种领域,多样式的机械化播种机已经逐渐普及,体现了高效率、节约人力成本等很多方面的优势。

但是在我国山地丘陵地区的玉米种植区,受地域条件的限制,大中型的农业机械工作困难,而且小型家用农机的发展相对比较不足,设计一种的家用手扶式小型玉米播种机,该播种机主要由扶手、种箱、箱体、调节杆、支架、压土轮、覆土器、排肥管、开沟器、输种管、机架、地轮等组成,其主要特点是小巧,操作简便,可以有一人完成播种玉米的所有工作,并减少后期的追肥工作,减少工作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产量。

该播种机可以满足山地丘陵以及小块农田和不规则农田的玉米的播种需求。

关键词:播种机机械化产量1 研究意义推广种植机械的应用,不但能提高种植效率,节省种子和费用,还能降低种植过程中的人员损耗,减轻种植时的工作压力,提高农作物的收获率。

总的来说,播种机的应用对我们国家的农业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不过相对于国外来说,我们国家现在的播种机还是有很大的改进空间的。

2 整体结构的设计播种器的基本构造主要包括三大部分:起沟器、撒种器和覆盖器。

剩下的就是一些辅助零件,如框架、行走装置、驱动装置等。

该设计的基本思路是:在原来的免耕型播种器上增设种肥箱、排种器、覆土器及其它配套的撒播设备,使其尽量简化。

不需要配备任何的牵引车,这就大大的节省了生产成本。

特征:种植体体积大幅缩小,操作简便。

全部零件均可拆装,便于维修保养。

本机体积小,适宜于短期内小型栽植。

使用方便,易于掌握,具有很高的容错能力。

2.1 设计方案工作机理:在玉米播种器中,为确保播种器的工作顺畅、不产生环境污染,使用人工推进。

在播种机器进行工作的时候,操作员会推动播种机器,将动力经过机机架传输给地轮,地轮受力后,就会开始转动,地轮的旋转会对驱动齿轮产生影响,并且还会对驱动齿轮产生影响,从而让从动齿轮产生作用,从而让排种器进行工作。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新型的撒种机,其工作原理是:在撒种机运行时,由开沟机构对下层进行开沟,使下层撒种,再由后方的覆土机构对下层土壤进行覆盖,再由压力轮对下层土壤进行压实。

优化的水稻机插育秧方法与设计方案

优化的水稻机插育秧方法与设计方案

优化的水稻机插育秧方法与设计方案水稻机插育秧是一种现代化的水稻育秧方法,通过机械实现自动化插秧,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

以下是我对水稻机插育秧方法的优化与设计方案的详细介绍。

一、机插育秧的优势1.提高生产效率:相比传统人工插秧,机插育秧可以大大提高插秧速度。

机插育秧机器能够根据预设的插秧间距和深度,快速有效地插入秧苗,一台机器能够替代15-20名工人的工作量。

2.减少劳动强度:机插育秧减少了劳动力的使用,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

特别是在大规模水稻种植地区,传统的人工插秧需要大量的体力劳动,而机插育秧可以让农民集中精力在其他重要的农事工作上。

3.提高插秧质量:机插育秧可以保证插秧的间距和深度的一致性,减少了间距过密或过疏的情况出现,并确保秧苗根部的正确埋入土壤中。

这样可以促进水稻的均匀生长,提高产量和质量。

二、机插育秧方法的优化1.选择适合机插育秧的品种:机插育秧适用于株型直立、株高适中、秧苗整齐的品种。

选择这样的品种能够提高机器的插秧效率,减少机器故障和失效的概率。

2.优化土壤条件:机插育秧需要保证土壤质量良好,土壤松软,有利于插秧机器的操作。

通过施加有机肥料和改良土壤结构,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和透气性。

3. 控制插秧深度和间距:机插育秧需要根据不同品种和生长阶段的需求,设定合理的插秧深度和间距。

插秧太浅会导致秧苗易被风吹倒,插秧太深则会影响秧苗的生长和发育。

通过对土壤的湿度和 crop机器的调整,可以实现插秧深度和间距的优化。

4.保证良好的环境条件:机插育秧需要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进行。

插秧时,土壤湿度要适中,避免秧苗过于干燥或秧床过于湿润。

同时,插秧机器应该在适宜的温度下操作,避免机械故障或问题的出现。

三、机插育秧方法的设计方案1.插秧机器的设计:插秧机器应该采用合适的尺寸和重量,方便携带和使用。

机器应该具备调节插秧深度和间距的功能,以适应不同品种和生长阶段的需求。

同时,机器也应该具备自动化控制系统,实现插秧过程的自动启停和控制。

浅谈插秧机的分插机构主要形式与研究进展

浅谈插秧机的分插机构主要形式与研究进展

浅谈插秧机的分插机构主要形式与研究进展摘要:插秧机一般具有秧船、机架、秧箱、送秧机构、分插机构、传动系统、起落和调节机构。

其中分插机构是插秧机的关键部件,其功能主要将秧苗从秧毯中取出并插入土中的机构。

本文主要介绍目前插秧机分插机构的主要形式与研究进展,分析不同形式分插机构的结构原理,并互相进行比较分析。

关键词:插秧机;分插机构;主要形式;研究进展一引言插秧机的分插机构是完成分秧、插秧的主要工作部件,其性能决定插秧机的工作质量。

因此,对分插机构结构的研究一直是热点。

目前按分插频率,可以分为传统分插机构和高速分插机构两种类型。

二分插机构的主要形式.2.1传统分插机构传统分插机构有摇臂导杆分插机构、转臂滑道分插机构和曲柄摇杆分插机构。

①摇臂导杆分插机构摇臂导杆分插机构主要应用于人(畜)力插秧机上,适用洗根苗。

这种机构的优点:构造简单、体积小、操作方便、重量轻。

缺点是:插秧质量不好,生产率低,不能满足农业生产机械化要求。

代表的机型有ZZPR一65、ZZPR一66。

②转臂滑道分插机构工作原理:分插轮转动和主副滚轮受环形滑道控制的相对于分插轮的摆动组合而成。

在1974年,我国完成了转臂滑道滚动直插机型的设计,进入了专业化生产阶段,并广泛应用。

这种机构的缺点:结构复杂;取秧可靠性低;滑道摩擦大,影响了插秧的效率。

代表性的机型有22一532、22一632。

③曲柄摇杆分插机构曲柄摇杆分插机构是应用于水稻插秧机上较早的一种分插机构,曲柄摇杆分插机构的插秧效果较好。

它是我国唯一大批量生产,并得到大面积推广的插秧机。

这种机构的缺点:高插次时产生机架振动加剧,影响插秧工作效率;分插机构秧爪尖线速度过高,产生分秧不均的缺陷。

代表性的机型号表的机型是ZZT一935。

2.2高速分插机构从1980年起,国外开始研究新型分插机构,代替传统的分插机构。

日本农机化研究所开发的偏心齿轮行星式分插机构和椭圆齿轮行星式分插机构。

国内从1990年,开始高速分插机构研究,主要研究有旋转滑道式分插机构、差速式分插机构、齿轮(偏心、椭圆)行星式分插机构和偏心链轮式分插机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绪论1.1 插秧机发展历史, 中国传统的插秧工具秧马和莳扶, 已有近千年的使用历史。

宋代苏轼曾作 “秧马歌” 叙说了湖北农民使用秧马的情景。

使用莳扶可以代替手工分秧, 并将秧苗梳入泥中定植, 直至20世纪50年代,某些地区仍在使用。

中国水稻插秧机的研制工作始于1953年。

1956年在莳扶分秧方式的启发下,首次提出群体逐次分格取秧、直接栽插的秧苗分插 原理,从而在水稻插秧机的研制上取得了突破,研制出水稻拔取苗移栽的第一代样机。

到1960年,各地推荐生产上使用的人力、畜力插秧机已达21种。

1967年,第一台自 走式机动插秧机“东风-2S”型通过鉴定定型并投入生产,每天可插秧15~20亩。

日本于1898年,发表第一个水稻插秧机专利;意大利于1915年开始研究拔秧苗的水 稻插秧机,至50年代已有拖拉机配套的商品出售,但都由于结构复杂、造价高,作业时 需用辅助劳力多而未能推广。

日本于60年代研制带土小苗的栽植技术和相应的水稻插 秧机。

1966年后,工厂化水稻育秧设备研制成功,促进了插秧机械化的迅速发展。

1.2 发展趋势插秧机的研究应该根据各国土质和人口等地区因素,因地制宜,发展适 合当地情况的插秧机,此外,插秧机也要向提高作业效率,提高对秧苗的适应性, 提高使用操作性能方向发展。

为了克服漏插、漂秧和钩伤秧等缺陷,今后将通过对 送秧、分秧、插秧等工作机构的改进与创新,继续提高插秧质量和对各种秧苗的 适应性,同时要研制适用于每穴一株杂交水稻秧苗的新型插秧机;研究提高工作 装置的自动化程度,如实现自动装秧及故障自动停机等的途径;进一步完善包括 育秧在内的水稻全套种植机械化体系,提高非插秧季节水稻插秧机的综合利用程 度。

2 插秧机总体介绍2.1 插秧机总体结构和设计原理类型水稻插秧机按适应秧苗的状态分拔洗苗型、带土苗型和两用型。

按动力分为人力插 秧机和机动插秧机两类。

人力插秧机采用间歇插秧方式,插秧动作在机器停歇状态下进 行,插秧动作结束后,手拉机器移动一个株距,再次进行插秧动作。

机动插秧机采用连 续插秧方式,在机器行进过程中完成分秧、插秧动作。

机动插秧机又分手扶自走式、乘 坐自走式和拖拉机悬挂式等类型。

按分秧和插秧机构的运动特征可分为纵分滚动直插 式、纵分摆动直插式和横分摆动直插式。

滚动直插和摆动直插是指取秧器定位杆件分别 由作圆周运动和作往复运动的机构驱动,并在轨迹控制机构的控制下完成分秧、插秧动 作,取秧器在插秧段的运动轨迹接近与地面垂直,使形成的插孔较小,秧苗直立性和稳 定性好。

滚动直插只用于机动插秧机。

原理和构造插秧机的工作过程,因结构不同而各有差异,但基本流程大致相同。

其“群体逐次分格 取秧直接栽插”原理为:秧苗以群体状态整齐放入秧箱,随秧箱作横向移动,使取秧器 逐次分格取走一定数量的秧苗,在插秧轨迹控制机构作用下,按农艺要求将秧苗插入泥 土中,取秧器再按一定轨迹回至秧箱取秧。

各种插秧机栽插部分的组成基本相同: 人力插秧机由秧箱、 分插秧机构、 机架和浮体(船 板)等组成,自走式机动插秧机还设有动力驱动、行走装置、送秧机构等部分。

秧箱主要功能是承载秧苗,并与送秧机构、分插秧机构配合,完成送秧和分秧作业。

主 要有箱体、箱架、秧门(包括秧帘)和秧刷等组成。

在横向移箱机构作用下,使秧箱横向 移动,从而使秧苗移向秧门,以配合取秧器有规律的取秧栽插。

分插秧机构是水稻插秧机的主要工作部件,由取秧器及其驱动机构和轨迹控制机构组成。

取秧 器在驱动机构的驱动和轨迹控制机构的控制下, 按照一定的轨迹从秧箱中分取一定数量 的秧苗并将其插入土中,然后返回原始位置开始下一次循环动作。

按分秧动作,有横分 和纵分两种。

①横分取秧器有适于拔取苗栽插的秧夹和适于带土苗栽插的切扒式秧爪, 两者根据需要可互换使用。

秧夹由活动夹片和固定夹片构成,其张开度根据秧苗的粗细 和秧苗数量进行调节;切扒式秧爪带有脱秧片,使带土秧苗从秧爪上顺利脱出。

②纵分 取秧器有适于拔取苗栽插的梳式秧爪,适于带土苗栽插的有装上脱秧器的梳式秧爪,或 采用筷子式秧爪。

梳式秧爪在分秧过程中对秧苗有分理作用;筷子式秧爪在插入带土秧 苗中取秧时,由推秧片把带土苗强制推出。

一定数量的秧夹或秧爪按规定行距配置在秧夹 (或秧爪) 排上。

在滚动直插式插秧机上, 一般有 2~4 个秧爪排与作圆周运动的分插轮转臂铰接相连;在摆动直插式插秧机上。

一般是一个秧爪排同作往复摆动的摇臂铰接相连, 也可将一个取秧器直接装在一组曲柄 连杆机构的连杆上,进行分组驱动。

在多数插秧机上,取秧器的运动轨迹除由驱动机构 控制外,还受轨迹控制机构的控制。

常用的轨迹控制机构有导槽、滑道、凸轮、行星齿 轮和四杆机构等,与各种驱动机构配合组成各种类型的分插秧机构。

送秧机构包括纵向送秧机构和横向送秧机构,其作用是按时、定量地把秧苗送到秧门处,使秧爪 每次获得需要的秧苗。

①纵向送秧机构的送秧方向同机器行进方向一致,有重力送秧和 强制送秧两种。

重力送秧是利用压秧板和秧苗自身的重量,使秧苗随时贴靠在秧门处, 常用于人力插秧机,其送秧能力随秧箱形式及秧箱内秧苗数量多少而变化,因而送秧均 匀度较差。

强制送秧是由纵向送秧机构定期推送秧苗,其送秧能力强,又分整体送秧和 对准送秧两种。

前者主要用于带土苗。

当秧箱横向移动至两端极限位置时,将整体秧苗 往秧门推送一次;后者主要用于拔取苗,取秧器每取秧一次,即相应的送秧一次,送秧 宽度等于取秧器的取秧宽度。

②横向送秧机构的送秧方向同机器行进方向垂直,都采用 移动秧箱法,因而又称移箱机构。

按其移动方式又分为间歇移箱和连续移箱:间歇移箱 机构用于拔取苗和带土苗,其特点是在秧爪分取秧苗时停止移箱, 以利于秧爪梳理分秧。

连续式移箱机构是在作业中使秧箱作横向连续等速运动,移至两端极限位置后自动换 向,因而在分秧阶段,秧爪和秧箱相对移动,适用于带土苗。

机架是插秧机各部件和机构安装的基础,要求刚性好、重量轻。

按机架与船板连接方式 可分为整体式和铰接式两种:整体式是用插深调节器调整插深后,把机架和船板锁定; 铰接式是机架和船板仅靠插锁连接,在作业过程中插秧深度随泥脚深浅而变化。

行走装置和承载浮体人力插秧机以船板为承载浮体, 支承机器的全部重量,一般不设行走装置,作业时由人力 牵引,使船板在泥面滑行。

自走式机动插秧机的行走装置包括驱动轮、导向轮和陆地运 输轮等。

驱动轮多采用叶片式铁轮,并有独轮驱动、两轮驱动和四轮驱动等类型,其承 载浮体有整式船板和间隔配置的浮板两种类型,支承机器的部分重量。

中国的乘坐自走 式机动插秧机多采用前面一个驱动轮、后面为整体式船板的独轮驱动方式,陆地运输时 加装2个尾轮,具有结构简单、行驶阻力小、操纵轻便、行驶直线性和转弯靠行性能好 等特点。

日本则采用前面两个导向轮、 后面两个驱动轮加3~4块浮板的驱动方式,或前、 后4个驱动轮加浮板的驱动方式。

日本的手扶自走式机动插秧机多采用两个驱动轮加浮 板的驱动方式。

动力驱动部分及其他 自走式机动插秧机的动力驱动部分包括发动机、 变速传动装置,以及转向、换档、离合等操纵机构。

此外还有各种调节装置、监测讯号 装置、牵引架、插秧手座位、秧篮及遮阳装置等辅助部分。

2.2 手扶插秧机的各类参数洋马 AP4 步行式插秧机是双轮驱动步行式插秧机,人在机后步行操作,其主要操作 系统都在机器后部,用刚丝与各控制部分相连,便于操作,控制机器。

苗箱与插植臂也 在机器后部,便于机手查看并添加秧苗。

为了提高机器的机动性能,减轻重量,洋马步 行式AP4插秧机大大采用了工程塑料(浮板、秧箱、罩盖等)和铝合金铸件(主变速箱、 插枝传动箱、导轨等)。

插秧机的发动机在前部,使机器前后平衡。

洋马步行式 AP4 插秧机是一种适合于我国水稻产区广大经济条件使用的步行式水 稻插秧机,洋马步行式AP4插秧机设计结构简单、轻巧,操作灵便,使用安全可靠,它 主要由发动机、 传动系统、 机架及行走系统、 液压仿行及插深控制系统等组成。

见图 (1-1)图(2-1)洋马 AP4步行式插秧机各类参数型号名称 2ZQS-4(AP4型)机器尺寸总长(mm) 2190总宽(mm) 1500总高(mm) 1034 机身重量(kg) 145发动机型号名称 MZ175种类 空气冷却OHV四冲程单缸汽油发动机 排气量(cc) 171输出/转速 kW(PS)min-1 2.6Kw (3.5PS) /3000[最大3.2kW (4.3PS) ] 使用燃料 汽车用无铅汽油 燃料油箱容量(L) 4启动方式 手拉式启动行走部机体上下调节 液压式调节(手动、自动、连动) 车轮(mm) 橡胶凸缘车轮外径660变速档数(档) 前进2(插植1)后退1插植部 插植方式 曲柄摇杆式插植行数(行) 4插植行距(cm) 30插植株距(cm) 22、15、12插植株数(株/3.3m 2 ) 50.65.75.90(简易手柄调节) 插植深度(mm) 15-40(6段调节)苗数 调节 量 横向进给(mm) 11(26回),14(20回) 纵向抓取(mm) 8-17(10段手柄调节)秧苗条件秧苗的种类 幼苗、中苗叶龄·苗高 (叶)·(cm) (2.0-4.5)·8-25 预备用秧苗搭载数(箱) 3作业速度(m/s) 载插:0.38-0.76(0.34-0.68) 道路上:0.72-1.54后退:0.18-0.36(0.16-0.32)作业效率(亩/小时) —2.09(最大)表 2-12.3 插秧机动力传送路线1­2图 2-23 插植臂结构设计与运动原理3.1 分插运动轨迹和结构参数(1)分插结构:用以完成分秧和插秧的工作部件称为秧爪,而控制秧爪运动轨 迹的机构称为分插结构。

插秧机工作时秧爪尖相对于插秧机机架的轨迹称为秧爪 静轨迹(即机器不前进时的轨迹)或者称为相对运动轨迹,而秧爪相对于地面的 轨迹称为秧爪动轨迹(即秧爪正常前进时的轨迹)或者称为绝对运动轨迹。

秧爪运动 轨迹可以分为分秧、运秧、插秧、出土、回程段 5 个阶段。

如图 2­1 所示(图中 主要参数见表 2­1),秧爪进入秧箱取秧走过的轨迹 D1D2 称分秧段,分秧之后到 插秧之前的轨迹 D2D3 称运秧段,插秧时秧爪尖的动轨迹 D3`D4`称插秧段,插秧之 后秧爪尖到离开地面的运动轨迹 D4`D5`称为出土段,出土之后回到取秧之前的静 轨迹 D5D1 称为回程段。

图 3­1 插秧机插秧轨迹名称 代号 参数 名称 代号 参数B L 30 mm曲柄(OA) R2 35mm B 点调节长槽长度R B 16°连杆(AC) R4 90mm 调节长槽与X 轴夹角摇杆(BC) R5 90mm 秧门角点 M坐标值 X MY M­202 mm30 mm秧爪尖与 A 点距离 (AD) L 190 mm 秧门与 X 轴夹角R M 138°AD 与连杆 夹角 R 163.17° 秧爪与连杆夹角R D 50°最大取秧量 B 点坐标值 X0Y072 mm80 mm推秧时曲柄与连杆夹角R T 50.87°曲柄中心安 装高度 H0120 mm3 寸穴距机器前进速度V0 ­0.36m/s 表2-13.2 插植臂结构插秧机共设有四个插植臂,插植臂间隔距离相等,呈左右对称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