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扶插秧机插植部分设计
插秧机预备苗盘的改进设计

201 03 2.
总第 2 3期 3
采用 了本设计的插秧机载苗板的移动机构 , 由于移动 架与载苗板之间通过位于移动架 中部的补强棒 、 小移动臂 和大移动臂进行依次 固定 , 使得移动架的整体宽度可以制
成 比导轨 的长 度 尺寸 小 , 当载苗 板在 载 苗板 支撑 臂 的带 动 下 移动 到插 秧 机 的左 右极 限位 置 时 , 苗板 支 撑臂 还 没有 载 移 出到 插秧 机 的导 轨长 度 之外 , 克服 了现有 插秧 机 上 的载
该设计的创新点主要在于载苗板包括左板和右板 , 左 板和右板之 间有载苗板 间隙 ,载苗板间隙 中设有大移 动 臂 ,左板和右板 固定在大移动臂上 , 2个载苗板支撑臂 的 远离与移动棒 固定端之间还固定有补强棒 , 补强棒的中部
还 固定 有 小 移 动臂 , 小移 动 臂 的另 一端 与大 移 动臂 固定 2 个 载苗 板支 撑 臂之 间 的距 离小 于 载苗 板 的宽度 。 即是 移 也 动 棒 的长度 小 于载 苗 板 的宽度 ( 具体 的 宽度 差 以移 动架 带
苗板移动机构在实际工作中因载苗板支撑臂移出到插秧
图 2 操 作 人 员 使 用 插 秧 机 预 备 苗 盘 示 意 图
材料可以用塑料注塑成型。
机机体宽度以外而碰到旁边 的农作物或其他 障碍物 , 不利
于操 作 的缺 陷 。
2 载苗板 的移 动机 构设 计
现有 的插 秧 机 载 苗板 的移 动 机构 通 常包 括 移动 架 、 载
图 1 插 秧机 的预 备苗 盘示 薏 图
拿取摆放在预备苗盘边缘处的秧苗 。
该凹槽是根据人 的 4 手指宽度而设置 的圆弧状开 个
口 , 直 径 在几 厘 米 到几 十厘 米 的范 围 内 , 开 口处 可 以 其 该
插秧机改进设计-毕业设计

青岛农业大学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插秧机改进设计姓名: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班级:学号:指导教师:2011年6月18日毕业论文(设计)诚信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论文中引用他人的文献、数据、图表、资料均已作明确标注,论文中的结论和成果为本人独立完成,真实可靠,不包含他人成果及已获得青岛农业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论文(设计)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毕业论文(设计)版权使用授权书本毕业论文(设计)作者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设计)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设计)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青岛农业大学可以将本毕业论文(设计)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毕业论文(设计)。
本人离校后发表或使用该毕业论文(设计)或与该论文(设计)直接相关的学术论文或成果时,单位署名为青岛农业大学。
论文(设计)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指导教师签名:日期:年月日目录摘要 (Ⅰ)Abstract (Ⅱ)1绪论 (1)1.1本课题的来源、意义、目的 (1)1.2本课题的应解决的主要问题及应达到的技术要求 (2)2总体方案论证 (3)2.1PF455S插秧机的动力传递 (4)2.2驱动和转向驱动路线 (5)2.3插植臂驱动和株距的调整传动路线 (6)2.4苗箱的移动及横向送秧量的调节 (7)2.5纵向送秧传动路线 (7)3插秧机主要部件的构造 (8)3.1发动机 (8)3.2主变速箱 (10)3.3插植臂基本构造及工作原理 (11)3.4插植链轮箱基本构造 (12)3.5液压控制系统 (12)4计算部分 (17)4.1几何尺寸的确认计算 (17)4.2材料硬度的校核计算 (17)4.3螺栓的受力分析 (19)5设计部分 (22)5.1对于调速手柄附和板的设计 (22)5.2对于附着板的改进设计 (22)6总结 (24)参考文献 (25)致谢 (26)插秧机改进设计摘要本文主要介绍的是有关当前中国从韩国所引进的PF455S动力插秧机的主要原理,性能和特征,以及在使用过程中所出现的由于中国土地种植环境的差异而引起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作了研究,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
全自动智能插秧机的设计

全自动智能插秧机的设计摘要:水稻是我国大部分地区都种植的一种主要农作物,也是我国主要粮食的来源之一。
但因受各种观念和技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很大一部分地区的水稻种植仍是以人工播种为主,尤其是地形狭小、地势高低不平的的地区,水稻机械化种植的普及率不高,这也导致我国水稻生产效率相对较低,并对农业行业及市场的发展造成限制。
本文针对水稻种植机械化的发展问题,在简要分析水稻种植机械化发展前景的基础上,并且阐述全自动智能插秧机在这种问题下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水稻种植机械化小型1.研究背景在美国、日本、德国这些国家他们的国家人口基数较小,人口的数量较少,所以导致劳动费用高,人工种植的方法显然是不可取。
而且由于文化传统和地域的不同,一些国家受地理因素影响,适合种植水稻的土地相对分散,不能大规模的用机械进行操作,所以他们国家的关于水稻种植方面的小型设备也是较少。
但是每个国家对水稻的需求量都很高,所以一个自动化机械化水平高的全自动智能插秧机更会有很大的市场可以推广。
如今政府对于水稻种植设备方面的市场发展情况,设备技术水平,市场供需情况以及未来几年影响市场走向的因素来看,以现阶段的农业机械化水平还远远不足。
在当今科技水平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农业机械自动化水平也有了质的飞跃。
就我国所处的地理环境而言,水稻是我国的主要农作物,早期种植水稻主要依靠人力资源,费时费力而且效率低,随着近几年农业机械化的普及,种植水稻的方式有所改善,但仍存在较多问题。
水稻播种机受限于我国错综复杂的地形,在推广和普及等方面还不如人意,种植生产效率仍然较低。
此外,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乡村大部分劳动力流向城市,导致农业劳动力出现缺口,急需高水平的自动化农业机械来补足。
以此提高水稻生产效率并促进农业的发展。
总体来说,国内市场对水稻种植这方面的很不完善。
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农业工业的改革和发展不断进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逐渐受到重视。
水稻是我国大部分地区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水稻种植方法逐渐向机械化发展。
插秧机栽插要求

插秧机栽插要求在水稻机插秧工作中能否取得成功,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条件:机、人、苗和田四个因素。
水稻机插秧具有浅载,宽行,定苗,定穴的特点,机插水稻在生长中具有通风,透光,低节位分蘖,符合水稻群体质量栽培技术要求,是一套行之有效的水稻机械化高产栽培术。
插秧机操作要领一、各部分名称和功能(一)各部分名称:常发插秧机各部分名称见图5-7。
图5-7常发插秧机各部分名称 (二)操作手柄的说明 1.油门手柄 将油门手柄(图5-8)往里旋转,发动机转数变高,相反则变低。
图5-8 油门手柄 图5-9 变速杆 2.变速杆 变速杆(图5-9)位于前方挡位板上,设有行驶、插秧、中立、倒退四个位置。
杆位置从右到左按行驶、插秧、中立、倒退顺序排列。
注意:当操作变速杆时,须在发动机低速并在主离合器“断开”状态下进行。
当倒退时,须注意机身后部。
并通过油压操作手柄将机体提升,此时注意不让手把上翘。
3.油压操作手柄 是通过油压操作机体上升、固定、下降的操作手柄。
手柄拨到“上升”位置时,机体则上升,“固定”位置时机体在任意位置上固定,“下降”位置时,机体则下降。
4.节气门手柄 设置在操作面板的黑手柄在起动发动机时用,在热机状态下,将黑手柄推到最大位置;在冷机状态下,将节气门手柄拉到最大位置,发动机起动后,将节气门手柄慢慢地推到底。
5.主离合器手柄 是连接或断开从发动机到各部分动力的操作杆。
拨到上部时,连接从发动机到各部分的动力,相反则断开动力。
液压泵动力直接连发动机,与主离合器无关。
注意:连接主离合器时,将发动机变低速。
“断开”位置时,机体自动不上升,在此状态下补给秧苗。
6.发动机开关 发动机起动时将开关(图5-10)拨到“ON”位置,停止时拨到“OFF”位置,照明时拨到“LAMP”位置。
图5-10 发动机开关7.插秧离合器手柄 是操纵插植臂的转动和停止的操作手柄。
将此操作手柄拨到“连接”位置时,插秧开始;拨到“断开”位置时,插秧停止。
高速水稻插秧机插植部的调整

高速水稻插秧机插植部的调整摘要:本文从插植原理入手,主要提出插植部分动力传递路线和取苗量调整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生产作业,介绍了高速水稻插秧载秧台和分插机构的调整项目、技术要求、调整方法及调整时的注意事项。
关键词:高速插秧机插植部工作原理调整方法0引言自2004年国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实施“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和“三农”政策以来,中国农机工业和农业机械化迅猛发展。
在国家农机化产业政策的支持下,插秧机的推广步伐进一步加快,由于高速插秧机操作轻便、作业效率高、插秧质量好等优点,发展尤为迅速,成为了一些农场种植大户和农机服务组织的重要水稻机插机械,尤其是苏南地区推广率几乎达到100%。
高速插秧机是一种新式的作业机械,在实际使用中受机手自身技术水平的制约,存在不少调整使用的问题,影响正常作业,甚至危及人身安全。
因此,如何调整好载秧台与分插机构,以适应不同地域、不同田块的农艺要求,保证合理的穴株数,充分发挥机具的工作效率,对保证作业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打破一家一户的土地界限,开展跨区作业,推进机插秧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和产业化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插植原理入手,主要提出插植部分动力传递路线和取苗量调整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生产作业,介绍了高速水稻插秧载秧台和分插机构的调整项目、技术要求、调整方法及调整时的注意事项,可供高速插秧机机手及作业人员参考。
1动力传递路线插秧机插植部分是插秧机工作的部件,完成插秧作业,并能根据种植状况进行调节,主要由传送箱、插秧箱、旋转箱、插植臂和载秧台五部分组成。
其结构组装截面如图1所示。
插植部的动力传递路线:从发动机传出的动力经过HST(花键)传递给变速齿轮箱1号轴(齿轮),然后经过副变速挡位切换轴(株距调节齿轮)到2号轴,2号轴与插秧1号轴(11齿/25齿)啮合,通过株距变速换挡杆的调整,改变株距大小,动力传递到插秧1号轴,经一对锥齿轮传动改变方向后,动力经插秧2号轴、插秧轴、动力输出轴向插秧机工作部分传递,到传送箱输入轴,此后,在传送箱内动力分为三部分。
手扶式水稻插秧机使用技术

控制系统控制
操作者通过控制系统控制插秧机的行 走速度、插秧深度和株距等。
插秧机的技术参数
插秧株距
相邻两株秧苗之间的距离,一 般以厘米为单位。
机器重量
包括发动机、行走系统和插秧 装置的总重量。
插秧深度
指秧针插入田中的深度,一般 以厘米为单位。
作业效率
单位时间内能够完成的插秧面 积。
机器尺寸
包括长、宽和高三个方向的尺 寸。
案例三
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
手扶式水稻插秧机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故障,如取苗口堵塞、插秧深度过深或过浅等。针对不同的故障,需要采取不同的排除方法,如清理取苗口、 调整插秧深度等。
故障排除难点
手扶式水稻插秧机的故障排除需要一定的经验和技能,新手可能存在一些困难。其中,如何判断故障原因、如何正确排除故障等都是故障排除难点。
插秧机的使用历史与现状
插秧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 纪初,但真正得到广泛应用是在
20世纪80年代以后。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 的插秧机市场之一。
在中国,手扶式水稻插秧机被广 泛应用于水稻生产中。
02
手扶式水稻插秧机的基本构造与 工作原理
插秧机的基本构造
发动机
为插秧机提供动力,一般由汽油机或柴油机 组成。
故障3
插秧机插秧深度过浅或过深。原 因可能是深度调节不当或土壤过 硬。排除方法为调整深度调节阀
或更换土壤。
04
手扶式水稻插秧机的应用前景与 发展趋势
插秧机的应用前景
01
02
03
高效精准
手扶式水稻插秧机可以实 现高效、精准的插秧作业 ,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适应性强
手扶式水稻插秧机适用于 各种地形和水稻品种,具 有较强的适应性。
手推式播种机的设计

手推式播种机的设计摘要在玉米播种领域,多样式的机械化播种机已经逐渐普及,体现了高效率、节约人力成本等很多方面的优势。
但是在我国山地丘陵地区的玉米种植区,受地域条件的限制,大中型的农业机械工作困难,而且小型家用农机的发展相对比较不足,设计一种的家用手扶式小型玉米播种机,该播种机主要由扶手、种箱、箱体、调节杆、支架、压土轮、覆土器、排肥管、开沟器、输种管、机架、地轮等组成,其主要特点是小巧,操作简便,可以有一人完成播种玉米的所有工作,并减少后期的追肥工作,减少工作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产量。
该播种机可以满足山地丘陵以及小块农田和不规则农田的玉米的播种需求。
关键词:播种机机械化产量1 研究意义推广种植机械的应用,不但能提高种植效率,节省种子和费用,还能降低种植过程中的人员损耗,减轻种植时的工作压力,提高农作物的收获率。
总的来说,播种机的应用对我们国家的农业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不过相对于国外来说,我们国家现在的播种机还是有很大的改进空间的。
2 整体结构的设计播种器的基本构造主要包括三大部分:起沟器、撒种器和覆盖器。
剩下的就是一些辅助零件,如框架、行走装置、驱动装置等。
该设计的基本思路是:在原来的免耕型播种器上增设种肥箱、排种器、覆土器及其它配套的撒播设备,使其尽量简化。
不需要配备任何的牵引车,这就大大的节省了生产成本。
特征:种植体体积大幅缩小,操作简便。
全部零件均可拆装,便于维修保养。
本机体积小,适宜于短期内小型栽植。
使用方便,易于掌握,具有很高的容错能力。
2.1 设计方案工作机理:在玉米播种器中,为确保播种器的工作顺畅、不产生环境污染,使用人工推进。
在播种机器进行工作的时候,操作员会推动播种机器,将动力经过机机架传输给地轮,地轮受力后,就会开始转动,地轮的旋转会对驱动齿轮产生影响,并且还会对驱动齿轮产生影响,从而让从动齿轮产生作用,从而让排种器进行工作。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新型的撒种机,其工作原理是:在撒种机运行时,由开沟机构对下层进行开沟,使下层撒种,再由后方的覆土机构对下层土壤进行覆盖,再由压力轮对下层土壤进行压实。
手扶式插秧机.doc

龙源期刊网
手扶式插秧机
作者:
来源:《农业知识·乡村季风》2012年第10期
4-2ZF-430型手扶式插秧机选用OHV大功率汽油机,具有左右平衡功能(TBS液压系统),水田通过性能好,整机工作适应性大大提高。
采用精密切块技术,保证插秧的均匀度。
采用自排壅塞、自动仿形功能、液压升降装置,保证插秧深度一致。
该机型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作业效率:每小时0.1~0.3公顷。
外形尺寸:长2200毫米、宽1500毫米、高1065毫米。
重量170千克。
发动机:EY20B型风冷汽油发动机,总排气量186毫升,功率为2.6千瓦,最大3.75千瓦,转数为每分钟1500转,使用燃料为无铅汽油90#以上,油箱容量3.3升,启动方式为拉绳反冲式。
栽植部:栽植行数4行,栽植行距30厘米,栽植株距为21厘米、18厘米、15厘米、13
厘米,栽植株数(穴/3.3平方米)为 50、60、70、80。
(王忠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UNIVERSITY 本 科 毕 业 论 文(设 计)
题目: 手扶插秧机插植部分设计 学 院: 姓 名: 学 号: 专 业: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年 级: 指导教师: 职 称:讲师
二O一二年 五 月 XX大学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设计(论文) 课题名称 手扶插秧机插植部分设计
学生姓名 XX 院(系) 工学院 专 业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指导教师 XX 职 称 讲师 学 历 博士 毕业设计(论文)要求: 本设计以洋马步行式插秧机为原型,设计插秧机的插植部分,对插秧机的插植臂和送秧箱的整体设计,传动齿轮和轴进行设计计算。 图纸不少于1.5个A0,设计说明书字数不少于4000字。
毕业设计(论文)内容与技术参数: 发动机输出/转数 KW(PS)min-1 2.6KW (3.5PS)/3000 [最大3.2KW (4.3PS)] 作业速度:道路速度:0.38~0.76 m/s 栽插速度:0.72~1.54 m/s 后退速度:0.18~0.36 m/s 株距档位:220mm 、150mm 、120mm
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计划: 工作时长(9周): 插植系统设计 1周 确定具体设计方案以及确定插植臂主轴尺寸 2周 机械制图 3周 编写设计说明书 2周 改进设计 1周 检查错误 1周
接受任务日期 20011 年 11月 9日 要求完成日期2012 年 5 月 9 日
学 生 签 名 年 月 日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院长(主任)签名 年 月 日 毕业论文题目 摘 要
随着农业种植规模化,机械化,水稻插秧机在农业机械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高性能插秧机是与当今世界插秧机设计,制造技术接轨的高新技术。本设计是基于洋马AP4步行式插秧机为原型,设计插秧机的插植部分。为保证水稻栽植的顺利进行,栽植运动的插植部分系统设计至关重要。本文对插植结构进行结构分析设计和计算,得到合理的机构参数,为插秧机的精确插植设计提供依据。
关键词:插秧机,插植部,设计,机构 毕业论文题目
ii The hand transplanter planting design Abstract:Along with the agriculture planting scale, mechanization, rice transplanting
machine in agricultural machinery occupies a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high performance rice transplanter is with the current world rice transplanter design,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integration of high-tech. The design is based on AP4race walking type rice transplanter for prototype, design of rice transplanter transplanting par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rice planting, planting movement of the planting system design is very important.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structure of planting structure design and the computation, obtains the reasonable parameters for rice transplanter, the precise planting design basis
Keywords:rice transplanter, transplanting, design, mechanism毕业论文题目 目录 1绪论 ........................................................................................................................................................ - 2 - 1.1插秧机发展历史 ....................................................................................................................... - 2 -
1.2发展趋势..................................................................................................................................... - 2 -
2 插秧机总体介绍 ................................................................................................................................ - 3 - 2.1 插秧机总体结构和设计原理 .................................................................................. - 3 - 2.2手扶插秧机的各类参数 ........................................................................................... - 4 - 2.3 插秧机动力传送路线 ............................................................................................................. - 7 -
3 插植臂结构设计与运动原理 ................................................................................................................. - 8 - 3.1 分插运动轨迹和结构参数 .................................................................................................... - 8 -
3.2插植臂结构 ................................................................................................................................ - 9 -
4 插植部送秧结构 .............................................................................................................................. - 11 - 5 校核计算 ............................................................................................................................................ - 12 - 5.1主轴的设计计算 ..................................................................................................................... - 12 -
5.2 锥齿轮的校核 ........................................................................................................................ - 15 -
参考文献 ................................................................................................................................................ - 19 -
致谢 ......................................................................................................................................................... - 20 - 毕业论文题目
- 2 - 1绪论 1.1插秧机发展历史 中国传统的插秧工具秧马和莳扶,已有近千年的使用历史。宋代苏轼曾作“秧马歌”,叙说了湖北农民使用秧马的情景。使用莳扶可以代替手工分秧,并将秧苗梳入泥中定植,直至20世纪50年代,某些地区仍在使用。中国水稻插秧机的研制工作始于1953年。1956年在莳扶分秧方式的启发下,首次提出群体逐次分格取秧、直接栽插的秧苗分插原理,从而在水稻插秧机的研制上取得了突破,研制出水稻拔取苗移栽的第一代样机。到1960年,各地推荐生产上使用的人力、畜力插秧机已达21种。1967年,第一台自走式机动插秧机“东风-2S”型通过鉴定定型并投入生产,每天可插秧15~20亩。 日本于1898年,发表第一个水稻插秧机专利;意大利于1915年开始研究拔秧苗的水稻插秧机,至50年代已有拖拉机配套的商品出售,但都由于结构复杂、造价高,作业时需用辅助劳力多而未能推广。日本于60年代研制带土小苗的栽植技术和相应的水稻插秧机。1966年后,工厂化水稻育秧设备研制成功,促进了插秧机械化的迅速发展。
1.2发展趋势 插秧机的研究应该根据各国土质和人口等地区因素,因地制宜,发展适合当地情况的插秧机,此外,插秧机也要向提高作业效率,提高对秧苗的适应性,提高使用操作性能方向发展。为了克服漏插、漂秧和钩伤秧等缺陷,今后将通过对送秧、分秧、插秧等工作机构的改进与创新,继续提高插秧质量和对各种秧苗的适应性,同时要研制适用于每穴一株杂交水稻秧苗的新型插秧机;研究提高工作装置的自动化程度,如实现自动装秧及故障自动停机等的途径;进一步完善包括育秧在内的水稻全套种植机械化体系,提高非插秧季节水稻插秧机的综合利用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