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品读
老子道德经全文解析及通俗译文

老子道德经全文解析及通俗译文老子《道德经》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之作,是道家思想的重要文献。
它由81章组成,深刻地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道的关系,提倡无为而治、顺应自然的思想。
下面是对《道德经》全文进行解析及通俗译文。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析:这一章主要表达了道的无形无象、无法被言语所定义的思想。
道是宇宙的起源,万物的母亲,无欲无求,却包含着丰富的奥妙。
而人们对于道的认知有时是模糊的,难以言表,需要通过观察自然和人事的变化来领悟。
通俗译文:无法用言语来准确描述道,因为它超出了言语的范畴。
宇宙的开始没有名字,万物的来源有一个名字。
常常没有欲望,可以观察到它的奥妙;常常有欲望,可以观察到它的边界。
这两者虽然来源相同,但是名称不同,我们称之为玄妙。
玄妙之中还有更加玄妙的东西,是所有奇妙的门径。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析:这一章主要表达了对于美和善的思考。
人们对于美的认识是通过与丑恶相对比而产生的,对于善的认识是通过与恶相对比而产生的。
因此,有和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音声的和谐、前后的相随等相互对立的事物相互促进形成。
圣人行事无为,不言教,万物在他的引导下自然而然地运行,而他本人并不以为功成而炫耀。
圣人不张扬自己的成就,所以永远不会离去。
通俗译文:大家都知道美是美的,所以就会对丑恶感到厌恶。
大家都知道善是善的,所以就会对不善感到厌恶。
因此,有和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音声的和谐、前后的相随等相互对立的事物相互促进形成。
圣人做事情无为,不说教;万物都在他的引导下自然而然地产生,也不为此而存在。
《道德经》原文及解读

《道德经》原文及解读《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春秋时期老子(即李耳)所作的哲学著作,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道德经》原文及解读”,欢迎阅读。
【前言】道的含义:1、构成世界的本体。
2、创造宇宙的原动力。
3、促使万物运转的规律。
4、作为人类行为的准则。
总体上,道可以被认为是一切事物存在的根源,是自然界中最初的发动者,它具有无限的潜在力和创造力,天地间万物的蓬勃生机都是它发动和创造的,遵循着固有的规律。
第一章[原文]道可道①,非常道②。
名可名③,非常名。
无名④,万物之始也;有名⑤,万物之母也⑥。
故恒无欲也⑦,以观其眇⑧;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⑨。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⑩。
玄之又玄⑾,众眇之门⑿。
[译文]“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
“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
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
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
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第二章[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①;皆知善,斯不善矣②。
有无之相生也③,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④,高下之相盈也⑤,音声之相和也⑥,先后之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⑦,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⑧,为而弗志也⑨,成功而弗居也。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
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
道德经全文及解析

道德经全文及解析《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创作的一部重要著作,共有81章。
下面是《道德经》全文及简要解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道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道德经的开篇,表达了道是无法言说、无法名状的,它是天地万物的根源。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这一章强调了对于美和善的定义,认为只有相对的存在才能体现真正的美和善。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这一章主张以平等、简朴的方式治理国家,以达到社会和谐的目的。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这一章强调了道的虚无和无限性,认为道是一种无处不在、无所不在的存在。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这一章讲述了天地和圣人的慈悲和无私,以及人们应该效仿的道德行为。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这一章强调了道的持久和无穷,以及它是万物之根的概念。
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这一章讲述了道的永恒和不变,以及它的存在为万物提供了持久和生命力。
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这一章比喻道的优良特性,认为道具有柔软、顺从和养育万物的特点。
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这一章告诫人们要保持适度和谦虚,以免陷入骄傲和失去。
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满脑宏杳,能以取天下乎?这一章强调了内心的专注和柔软的品质,认为这是实现道的方式。
以上只是对《道德经》的一小部分进行解析,由于篇幅有限,无法将所有章节进行详细解析。
《道德经》是一部深奥而富有智慧的哲学著作,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和道德观念,对于人们的人生和社会治理都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道德经》经典朗读篇目

《道德经》经典朗读篇目
《道德经》是一部极富哲学智慧的经典文献,由春秋时期的老子所著。
其内容广泛涵盖了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的指南。
以下是一些《道德经》中具有代表性和深意的篇章。
1.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这一章主要探讨“道”的本质和意义,并主张无欲观察事物的本质。
2. 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这一章用水作比喻,阐述了道家主张的无为而治的思想。
3. 第二十二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这一章通过各种生活中的常识来揭示道家的辩证法思想。
《道德经》品读心得与体会(精选6篇)

《道德经》品读心得与体会《道德经》品读心得与体会(精选6篇)《道德经》品读心得与体会篇1这是一篇迟交的作业,师父在暑假就让我写了,可是一直俗务缠身,往往有所得时也没有什么时间写下来,今天正好有空,赶紧抽空码文。
《道德经》,一部著作,在短短五千言足以让世人细细品读一生。
第一次看时我只是当成课外的读物一样看,一目三行,粗粗扫过,只觉得这篇韵文哲理诗在努力向我们阐述什么是道,什么是德。
但具体是什么,根本不得而知。
第二次,结合很多资料去看,发现很多人用庄子的《天下篇》来概括其旨:“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居神明居。
……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
”其说大体从天人合一之立场出发,穷究作为天地万物本源及宇宙最高理则之“道”,以之为宗极,而发明修身治政等人道。
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道当取法于地,究源及道所本之自然。
道之理则,分无、有二面。
道常无,无名无形,先于天地鬼神,而为天地万物之始,道常有,生天地万物,具无穷之用。
道之理则贯穿于万有,表现为万有皆相对而存,极则必反,终必归,根本之规律。
而有之用,常以无为本,“有生于无”。
圣人体道之无,法道之自然无为,以之修身,当无欲而静,无心而虚,不自见自是,自伐自矜,为而不持,功成而不居,怀慈尚俭,处实去华,以之治天下,当“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还刀兵,离争斗,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使民虚心实腹,无知无欲,则无为而治。
“反者道知动,弱者道之用”,故知道者守雌抱朴,退让谦下,挫锐解纷,和光同坐,以柔弱胜刚强。
它以大部分内容劝告人们要慈善俭朴、谦虚处下、忍让不争、公正无私、淡泊名利、知足常乐;教导人们要诚实守信、和蔼可亲、和平相处、互相帮助、宽容大度、以德报怨、先人后己、舍己为人;鼓励人们无为守静、顺其自然、清心寡欲、修道修德;告诫人们不要发动战争、不要干预自然;引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积极地面对人生……以上很多都是别人的思想,对《道德经》作出的简单概括。
一读就懂的道德经

一读就懂的道德经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由老子所著。
它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探索了人类行为、道德和治理的原则。
然而,《道德经》的理论体系相对复杂,不同的人对其解读和理解可能存在差异。
尽管如此,以下是一些建议,帮助你初步理解《道德经》中的一些重要思想:
1. 道:《道德经》中最核心的概念是“道”。
它被理解为无形的、无处不在的原则、自然规律或万物之根源。
尊重并顺应道,可以达到心灵的平静与人事的和谐。
2. 非争非强:《道德经》强调避免争斗和过于强求。
它认为依循自然与隐逸为道德生活的基石,以和平、柔弱、柔顺去克制邪恶,达到理想的境界。
3. 自然与无为:该书强调顺应自然,追求无为而治。
无为并不是不做任何事,而是意味着放弃过度干预和自我执著的行为,追求内心的宁静。
4. 道德与德行:《道德经》倡导真实、谦虚、慈悲和谨慎的道德品质。
通过发展这些德行,个人可以达到心智的清净与修养。
5. 政府与治理:《道德经》对于政府和治理也有所论述,主张非侵略与非干预的原则,倡导温和而谦虚的领导方式,以维护社会和谐和个体的自由。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道德经》的语言古老而晦涩,其哲学思想也经过千百年的解读与演绎,存在不同的解释和学派。
因此,对于一本如此经典而复杂的书籍,完全一读即懂并不容易。
深入研读和理解《道德经》,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并结合相关的研究和注释去探索其深层意义。
《道德经》全文+诵读+译文

《道德经》全文+诵读+译文《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老子五千文》。
春秋末周守藏室吏老子(老聃)著,《吕觉不二篇》汉高诱注释老子去国西游,函谷关尹喜请为著《上至经》五千言,即此书。
旧题西汉河上公《老子章句》将其分为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故名《道德经》。
《道德经》本为先秦道家的代表作,汉末张陵创五斗米道,奉老子为教祖,以《老子五千文》为教典教悔道徒,并作《老子想尔注》以宗教的观点解释《老子五千年》,自此成为道教的基本经典。
《道德经》为韵文哲理诗体。
《庄子天下篇》括其旨曰: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居神明居。
……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
”其说大体从天人合一之立场出发,穷究作为天地万物本源及宇宙最高理则之“道”,以之为宗极,而发明修身治政等人道。
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道当取法于地,究源及道所本之自然。
道之理则,分无、有二面。
道常无,无名无形,先于天地鬼神,而为天地万物之始,道常有,生天地万物,具无穷之用。
道之理则贯穿于万有,表现为万有皆相对而存,极则必反,终必归,根本之规律。
而有之用,常以无为本,“有生于无”。
圣人体道之无,法道之自然无为,以之修身,当无欲而静,无心而虚,不自见自是,自伐自矜,为而不持,功成而不居,怀慈尚俭,处实去华,以之治天下,当“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还刀兵,离争斗,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使民虚心实腹,无知无欲,则无为而治。
“反者道知动,弱者道之用”,故知道者守雌抱朴,退让谦下,挫锐解纷,和光同坐,以柔弱胜刚强。
道教知道之论与政治观、伦理观,大体不出老氏体系。
至若经言“致虚极,守静笃”“专气致柔”、“涤除玄觉”,抱一处和等修养之道,更为道教守一、心齐、坐忘、服气、内丹等多种炼养术之所本。
而“长生”“死而不亡者专”等说法,道教引为仙学长生说之宗源。
“归根”“复命”之说,内丹学则发挥为内炼成真、与道合一之哲学依据。
《道德经》全文及注解(收藏)

《道德经》全文及注解(收藏)《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
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
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
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
后来,商容老师“实乃老夫之学有尽。
”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
文献记载:”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
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
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
”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函谷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
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
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经》品读教育科学学院应用心理学齐英豪2019年起初,本小组选择《道德经》作为实践任务内容是很草率的。
我们预料到了肯定有很多人品读《论语》,所以我们不想再在《论语》上面下文章了,而对于社会主义之类的名称,我们又感觉太偏理论,我们也不大想去做研究,再加上当时对志愿活动频率、时长以及内容的不甚了解,我们也没有选择志愿活动,作为实践内容。
我们选《道德经》作为品读对象时并没有明确的目的性,就是感觉《道德经》作为中华文学经典,我们至少应该读一读。
本小组人数很少,只有三人,因此思想上很容易统一,所以我们想对道德经做一个整体层面的读书体会来作为我们的实践报告。
因为阅历有限,知识缺乏,我们做不到专业人士那样的品读,我们对于《道德经》的理解还是很难到位,内容必有欠缺之处,请老师海涵。
本篇报告绝对不会出现抄袭现象,我们是真正读了的,若是抄袭,感觉真的是连自己都对不住了。
起初,我们抱着一种完成任务的心态去借书,但是在看完几页后我们感觉,这是一部真正值得一直放在桌子上的书。
我们不是直接从第一章开始阅读的,我们的参考书上说,《道德经》是对《易经》阐述最好的作品,其中处处有太极阴阳诸如此类的道理,而且《道德经》的很多内容,与很多方面都有关联,比如天文地理方面的天干、地支、星宿,与儒家,佛教的交汇地带等等,所以想要更好的了解《道德经》的玄妙,需要一定的各个方面的知识,我们的参考书第一部分就是为我们讲述这些与《道德经》联系紧密的有关知识的,因此我们是从序言开始读起,以求更好的了解这部经典。
吸收这些周边知识是一个很煎熬的过程,直到后来我们开始阅读正文时,依然能感到这一点。
我们也不由的感叹,《道德经》内容的多面性,真是其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于相关知识,我们不打算单独拿出来说,毕竟这是于对《道德经》的品读。
那么先来说一下,我们对道德经的感受。
从对本书的正文阅读开始,我们首先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那些经常听到的“道生一,一生二,上善若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终于出现在了我们面前,然而我们却对它们知之甚少。
这种陌生感,又使我们羞愧不已,这些我们时常听到的东西,我们竟然从未真正关注过!这些流传千年而不衰的经典,我们居然直到如今才真正的接触,还是以作业的形式.....真的是感觉有点说不过去。
随着我们的阅读,我们发现,《道德经》中的“道”不是我们想象中的玄学,《易经》并非不具有科学性,一想到算命先生就想到《易经》真是国人的悲哀。
我们最初看到的是《道德经》到现在为止还有很多的实用价值,对个人处事之道的阐释,对国家政策的看法都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当我们看的多了之后又感觉,《道德经》的确有一些很明显的局限性,我们一至认为《道德经》虽然对“道”的阐述涉及很多的方面,但是感觉对于“道”老子有些过于重视,尤其一些中庸的思想在现在并不适用,有一些无为的观点甚至可以成为现在佛系思想的保护伞。
(斗胆评论)。
当然了,那种玄之又玄的感觉始终贯穿整个阅读过程,我们都有一种感觉,感觉“道”真的就在周身,我们对万物负阴抱阳深有同感,也能感到物极必反处处存在,但是我们仍不能去很好的描述出这种“道”,这并不是无话可说,放到这里凑字数的,而是感觉无法形容,我们人类在这整个宇宙的规律面前还是如此的渺小,真是鱼不可脱于渊,我们对于“道”也只能是观之,寻之,受之,而不能概之。
总而言之《道德经》真是有着无穷的奥妙,文中说“道”是众妙之门,对我们来说《道德经》也是一扇众妙之门。
对于“道”这个《道德经》的核心词汇,我们想拿出来做一个综述。
书中指出,“道”是一个强行拿过来形容那个看不见么不着的世间规律的字眼,是一种在万物之上的东西,无法用固定语言去形容,万物因它而运转,生命因它而生生不息;“道”又是万物之本,无以它为始,有以无为源,以生万物;这个“道”不偏袒任何一个极端,不偏向任何一种情况,作用于万物而为一;“道”又被用很多的字眼来替代,以更好的从各个方面“解释”道德特性,例如“玄牝之门”“水”“谷”“渊”“大象”“混”“朴”等等。
正是从众多方面解释道义,才有了众多方面因道而生的种种现象,以及我们应该遵循道义的做法。
比如“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
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这就对古代王侯提出了遵循最原始的规律以治国的方法,而最原始的规律就是道,道就是无为,无为所以无不为,则天下安;同样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也解释了道的不偏爱的特性,从而引出偏向极端加速灭亡的道理,进而提倡保持虚静,也是对国家管理提出建议;“上善若水”我们耳熟能详,其内容看似是说我们人对水赋予的高尚品质,其实则是老子借水来对道义进行的一种更加灵活的阐释,从而使人更清楚的了解并修养自身,水的孕万物而不争,万物污之而不秽,就如同道的负阴而抱阳,又可称不阴不阳,又可说太极而无极,进而对我们的生活提出要求,不争不抢,不急不燥,顺势而为。
在阅读全文之后呢,这样的例子可以举很多很多,而且我们也发现,老子对道义的阐释有很多是我们一眼无法正确理解,甚至无法理解的,(当然,我们文言文知识的不足,难以一次性完成表面翻译也有一定原因)比如“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等等,这些都是难以理解的,也很容易误解的地方,因而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有很多人对《道德经》的,一些正面的东西报以否定的态度,实则是知识不足,功夫没下到家,才产生了这些表面性的错误理解。
从全书来看《道德经》对道的解释几乎处处都有太极阴阳的道理,老子也总是喜欢举一种偏执的行为来解释其相反面的好处,以及两者类似于阳生阴,阴生阳的关系,当然也可以说成是否极泰来,无中生有,有中生无等等这类更灵活的词语来阐释。
老子对道义的多方面解释,多形式的讲解令我们赞叹不已,也是受益匪浅。
当然,《道德经》不仅仅有“道”,也有“徳”。
相对于“道”这种有点哲学色彩的“东西”而言“徳”似乎更贴近我们的生活,给生活带来更多的启示。
对于个人生活而言,“徳”就是我们总说的道德,道德规范之类的东西。
在读《道德经》之前,我们也仅仅知道,道德与法律都有规范作用,道德规范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而且灵活的手段,是的我们也仅仅从老师那里得知什么是好什么是坏,未曾深究过。
直至看了《道德经》才感觉“徳”这个“东西”真的很重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它并不能立刻体现价值,但你能立刻知道自己的变化,而正是这种变化,在我们以后的为人做事中滋生暗长的孕养着个人的品德与素质。
年轻的我们做事易冲动,我们的情绪心情,又容易受到某件事情的影响,而老子对“徳”的讲述,就很好的阐释了这些我们经常遇到的心理问题。
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福祸相依,告诫我们好事来临而不过于高兴,坏事必在其后;坏事来临也不必过于悲伤,好事也就不远了。
“徳”告诫我们,不要急于求成,也不能好高骛远,对于我们总想着有所成就的年轻人来说,这真的值得深思,“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当我们偏执的求成于一事的时候,是否忽略了更多的真实,而失去了更重要的东西,从小事做起,不但要看到自己的目的,更要在过程中发掘他能带给你的更多的东西,因而我们需要尽心投入在每一个瞬间的同时放下自己的最终目的,从一个没有目的的角度观察这件事情(也就是从各个角度关注正在做的事情)。
我们认为无论结果如何,我们得到的东西必然更多,我们看到的也必然更广。
所以,有时候不必太过于在意目的,专注于能做的下一步看看它能带给你什么,(我们都感觉这样一步一步的来,对于自己来说成功的概率会更大)。
“徳”又告诉我们,要以温和的性情为主基调,力求柔慈、节俭、谦虚、无怨等,其强调陷入这些词语的相反境地是与“道”相违的,如果不能像“道”一样万物无所偏,会加速灭亡(会有产生不好的效果)。
我们对此深有同感,过度的情绪化总会多生没有必要的事端,妨碍事件处理的进程,也不利于个人的发展。
我们不难看出《道德经》对于个人方面的描述,处处有阴阳学的影子,而且中庸的思想也深在其中,每当我们感受到这些的时候,真的是感觉前期的准备工作没有白做,当然,《道德经》对于治国理政方面来说,也是如此。
《道德经》主要是写给谁的?我想自然是写给诸侯国国君的。
其中,对于个人行为的指导也主要针对于君王(上文写对个人的作用,自然取之于此,也适用于此)。
在这里我们主要来看一下《道德经》对治理国家方面的内容。
老子对于治国的核心思想就“无为”,综观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无为而治”的“治”字有两种涵义:一是以无为的方式治国理政,那么其“治”字是动词;二是只要以无为的方式治国理政,那么就可以实现天下大治或国泰民安,那么其“治”字就是形容词。
从老子关于无为而治的论述来看,以第一种涵义为主。
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是其“道法自然”这一根本理念的体现。
无为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战争、政策、君主、百姓这些点上。
其中对于治国政策的描述是很多的,我们就先来说一下,《道德经》中的政策要求主要是宽政,主要有对税务、刑罚、政策改动等方面的,税务重而民生极苦,刑罚极而民不畏死(社会黑暗到一定地步时,黑白颠倒,百姓感觉死了比活着轻松的情况,这种情况在纷乱中有出现)民不畏死而无所畏,而乱事出,无从治理,天下乱。
这是我们整理的一条逻辑规律。
《道德经》也强调了,政策再过段时间内的过多改动,则容易走向毁灭(治国如烹小鲜);对于政策呢,不能动用太多的心眼,政不淳则民心不淳,也容易出乱象。
当然这只是政治方面,在军事方面呢,老子主张“以柔克刚”,不主动发动,不主动出击的观点,其强调“善战者不怒,善生者不与(与:主动冲突)”战,悲悯者胜;兵,衰者胜。
我们想借用这句话来形容:道之动常在于迫,而能以不争胜。
也就是说,主动就会有偏向,而道无偏向,所以主动者不符合道的规律,因此不能长久。
我们可以理解为主逆而客顺,主劳而客逸的思想观点(好像的确如此)。
而对于“圣人”,也就是君主,除了上文中提到的做人的准则外,老子还刻意强调“谦下”的观点,我们可以理解为;海之纳百川,是因为海位百川之下,而君之容万民,是因为君在万民之下。
君不与民争而民安乐,而无人与之争(争王位),《道德经》要求君王要谦虚,“善用人者位下”,只有谦虚才能治好国家。
其实,本文还有很多点未涉及到,比如老子对国家外交的建议,国家对人民的做法与态度,对于欲望,认知,知识与“道”的关系,“道”与“徳”的关系等等,我们只能说道德经体系庞大,内容实在是复杂繁多,以我们的水平很难面面俱到(毕竟咱是理科生)。
通过对于《道德经》的学习,我们也收获了很多的东西,并且我们也相信,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还能受到它的滋养。
对于《道德经》的整体性论述就这样结束了,其实结尾的内容差不多都是一个样子(感觉也没啥好说的),最后感谢这次作业让我们遇到了《道德经》,我们也希望我们内心中那玄而又玄的东西永不磨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