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小麦条锈病致病生理小种及其防治的研究进展
小麦条锈病的防控技术

小麦条锈病的防控技术小麦条锈病是一种由条锈菌引发的病害,对小麦的生长和产量有严重影响。
为了有效防控小麦条锈病,可以采取以下技术措施:1. 种植抗病品种:选择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是防控小麦条锈病的首要措施。
传统上,通过选育抗病品种来提高小麦的抗病性,但由于条锈菌的快速适应能力,常规选育往往效果有限。
近年来,采用分子标记和遗传工程等技术方法培育抗病小麦品种,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种植抗病品种可以显著降低小麦条锈病的发生风险。
2. 合理轮作和间作:避免连续种植小麦,采取合理的轮作和间作措施,可以减少条锈菌的传播和感染机会。
常用的轮作作物有玉米、大豆、油菜等,这些作物对条锈菌的感染能力较弱,可以有效地减少病菌在土壤中的存活。
3. 种植健康种子:选择健康、无病毒的小麦种子,是防控小麦条锈病的重要步骤。
种植健康种子可以减少病菌在种子上的传播,降低病原菌的入侵风险。
严禁使用带有病斑的种子,以免引发病害的扩散。
4. 剪除病枝、病叶:及时发现和剪除小麦植株上的病枝、病叶,可以减少条锈菌在植株上的繁殖和传播,阻断病害的扩散。
尤其是在发病初期,及时剪除病部组织可以有效控制病害的进展。
5. 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当小麦条锈病发生严重,防控措施无效时,可以考虑合理使用化学农药进行治疗。
在使用化学农药时,应注意选择具有高效、低剂量和低残留的农药,并按照农药的使用说明进行正确使用,以避免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6. 改进田间管理措施:合理施肥、加强灌溉管理等措施可以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从而减少小麦条锈病的发生风险。
注意合理的密植和稀植,保持田间空气流通和光照条件,有利于减少病害的发生。
综合运用以上防控技术手段,可以有效控制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和传播,保障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小麦的锈病研究与防治

小麦的锈病研究与防治曾通明(云南.蒙自,红河学院;661100)摘要:小麦锈病分条锈病、叶锈病和秆锈病3种,是我国小麦上发生面积广,危害最重的一类病害。
条锈病主要危害小麦。
叶锈病的病原菌一般只侵染小麦。
秆锈病小麦变种除侵染小麦外,还侵染大麦和一些禾本科杂草。
为此,要在做好锈病预测、预报的基础上。
切实贯彻“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使广大农户充分认识锈病的暴发性和危害性,坚持点面结合,群防群治,做好小麦锈病的防治工作,把病害损失降至最低限度。
关键字:小麦,锈病,病原菌,防治,病害1 小麦锈病1.1 小麦锈病的生物学特性小麦锈病的生物学特性小麦锈菌生长发育所要的温度较低。
菌丝生长和夏孢子形成的适温为 10℃~ l5℃,夏孢子萌发的最低温度为2℃~3℃,最高温度为20~26%,适宜的侵入温度为9℃~l2℃。
夏孢子萌发不需光照,但侵入后需光照。
光照充足时,病菌在植物上能正常生长和发育;光照不足时,生长发育受抑。
夏孢子的萌发和入侵需饱和湿度或叶面留存水滴(水膜 )。
条锈菌夏孢子不耐高温,在36℃下经2天即失去生活力【1】。
1.2 症状与诊断首先,小麦条锈病发病部位主要是叶片,叶鞘、茎秆和穗部也可发病。
初期在病部出现褪绿斑点,以后形成鲜黄色的粉疱,即夏孢子堆。
夏孢子堆较小,长椭圆形,与叶脉平行排列成条状。
后期长出黑色、狭长形、埋伏于表皮下的条状疱斑,即冬孢子堆;其次,小麦叶锈病发病初期出现褪绿斑,以后出现红褐色粉疱(夏孢子堆)。
夏孢子堆较小,橙褐色,在叶片上不规则散生。
后期在叶背面和茎秆上长出黑色阔椭圆形至长椭圆形、埋于表皮下的冬孢子堆,其有依麦秆纵向排列的趋向;最后,(3)小麦秆锈病为害部位以茎秆和叶鞘为主,也为害叶片和穗部。
夏孢子堆较大,长椭圆形至狭长形,红褐色,不规则散生,常全成大斑,孢子椎周围表皮撒裂翻起,夏孢子可穿透叶片。
后期病部长出黑色椭圆形至狭长形、散生、突破表皮、呈粉疱状的冬孢子堆。
小麦条锈病研究进展

小麦条锈病研究进展许凌凌【期刊名称】《《宜春学院学报》》【年(卷),期】2019(041)006【总页数】5页(P76-80)【关键词】小麦条锈病; 生理病变; 生理小种; 鉴别寄主【作者】许凌凌【作者单位】芜湖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工程学院安徽芜湖241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35小麦条锈病是世界范围的大病害,也是我国冬小麦最重要的病害和主要防治对象[1]。
该类病害分布范围广,流行频率高,为害严重,常常给小麦生产造成巨大损失[2]。
1 小麦条锈病症状小麦条锈菌主要通过无性阶段的夏孢子侵染循环造成小麦生产上的危害[3],是典型的远程气传性病害。
在我国,小麦条锈病主要发生在河北、陕西、甘肃、四川、青海等地。
发病时主要危害小麦叶片,也可侵染小麦叶鞘、茎、穗部、颖壳和芒。
发病部位最初生成小型的褪绿病斑,随后出现黄色的夏孢子堆。
发病严重时,叶面布满夏孢子堆,叶片黄化、枯死。
表1 小麦条锈病反应型的简明划分Table1 Simple Classification of Response Types of Wheat Stripe Rust反应型识别特征代表的抗病程度0无肉眼可见症状抗病(免疫)0;仅产生褪绿或枯死病斑,不产生夏孢子堆抗病(近免疫)1枯死斑上产生微小的夏孢子堆,常不破裂抗病(高度抗病)2夏孢子堆小至中等大小,周围组织失绿或枯死抗病(中度抗病)3夏孢子堆中等大小,周围轻度失绿感病(中度感病)4夏孢子堆大,夏孢子堆常相互愈合感病(高度感病)小麦抗病品种的症状与感病品种有明显区别,此种区别通常用“反应型”表示(表1)。
反应型表示夏孢子堆及其周围植物组织的综合特征。
抗病品种发生过敏性坏死反应,侵入点周围组织死亡,出现坏死斑,不产生夏孢子堆或仅产生较小的夏孢子堆,孢子堆周围组织枯死。
感病品种的夏孢子堆大,周围无变化或仅有轻度失绿。
2 病原菌及其侵染过程2.1 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小麦条锈病病原菌是条形柄锈菌小麦专化型,简称“条锈病菌”或“条锈菌”,属担子菌亚门柄锈菌属,是严格的活体营养型病原菌,只能从活的寄主植物上获得营养,进行繁殖和完成生活史[4]。
小麦病害条锈病

耕作制度改变 品种更换 栽培管理方法变化 气候变化 人为传播和活动影响:
TCK(Tilletia indica kuhn)
§1-1 麦类锈病(cereals rusts)
麦类锈病又称黄疸病,包括:
条锈病(小麦条锈、大麦条锈、黑麦条锈病) 秆锈病(小麦秆锈、大麦秆锈、黑麦秆锈病) 叶锈病(小麦叶锈、大麦叶锈病)
③本地菌源和外来菌源双重危害:
(四) 发病因素
条锈病的流行取决于小麦品种的抗病性、菌 源和气候条件。
1、品种抗病性:大面积感病品种是病害流
行的一个关键因素。
小麦品种抗条锈性遗传研究进展
近20年主要开展了以下方面的研究: 小麦品种的苗期、成株期抗性鉴定; 小麦品种不同类型抗条锈性研究:包括低
三种锈菌孢子形态区别
条锈菌
叶锈菌
秆锈菌
圆形
圆形
椭圆形
微刺不明显,小 微刺不明显,小 微刺明显,大
夏孢子 芽孔散生6-12个
芽孔散生6-8个
4个芽孔在中 腰部
用浓盐酸或正磷 原 生 质 收 缩 成
酸处理,原生质 一个大团。
-
收缩成数个小团
冬孢子 顶平,壁厚 顶斜切,壁厚 顶尖,壁厚
小
麦
条
锈
病
菌
夏
、
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6~-7℃时就不能越冬。
冬季有积雪覆盖 ,即使气温低于 -10℃仍能 安全越冬。
②以夏孢子不断侵染越冬:冬季温暖的
四川盆地、鄂北、豫南一带,麦叶基本 不停止生长,同时湿度较大,条锈菌以 逐代侵染、繁殖形式越冬。
影响条锈菌越冬率的相关因子
秋苗发病与越冬率显著相关 冬季比较温暖,越冬率高 冬季有积雪覆盖,越冬率高 河谷、阳坡的低湿地和冬灌田利于越冬 寄主品种抗冻力与越冬率相关
小麦条锈病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策略

近日,全国农技中心发布了《2021年一类农作物病虫害全国发生趋势预报》。
全国农技中心组织科研、教学和推广单位专家在对2021年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进行分析会商的基础上,综合分析病虫源基数、种植制度、作物布局和气候等因素,预计2021年一类农作物病虫害呈重发态势,全国发生面积14.28亿亩次,同比增加17.5%。
其中小麦条锈病对小麦生产构成安全风险,尤其要重点防范。
小麦条锈病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策略 小麦条锈病是小麦三种锈病中发生面积最广,对小麦生产最具毁灭性的气传叶部病害之一,能引起植株叶片早衰,灌浆不良,籽粒秕瘦,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这种病害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广泛,发生普遍,为害严重。
条锈病在我国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北、河南、山东、四川、湖北、安徽、江苏、浙江、云南等小麦产区均有发生,主要在西北、西南、黄淮等地的冬麦区流行危害,以及西北春麦区发生严重,一般流行年份可减产20%~30%,严重时可造成小麦绝收,严重威胁着我国的粮食安全。
一、为害症状 小麦条锈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叶鞘、茎秆、穗部、颖壳及芒上也可发生。
苗期染病,幼苗叶片上着生多层轮状排列的鲜黄色夏孢子堆。
成株期染病,叶片初期形成褪绿条斑,后逐渐形成隆起的疱疹斑(夏孢子堆)。
夏孢子堆较小,近椭圆形,鲜黄色,在叶片上沿叶脉纵向排列成整齐的虚线条状。
后期表皮轻微破裂,散出鲜黄色粉末(夏孢子)。
发病严重时,叶片表面布满夏孢子堆,病叶向叶背纵向卷曲,病叶的背面也能产生条状鲜黄色的夏孢子堆。
小麦接近成熟时,在叶鞘和叶片背面形成短线条状较扁平的黑褐色冬孢子堆,常数个融合,埋伏在表皮内,成熟时表皮不破裂。
叶背受害症状比叶面显著。
二、病原 小麦条锈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病原为担子菌亚门冬孢菌纲柄锈菌属条形柄锈菌小麦专化型,是专性寄生菌。
条锈病菌主要寄生于小麦,个别小种可侵染大麦、黑麦和一些禾本科杂草。
该病菌有明显的致病性分化现象,全世界已鉴定出的条锈菌生理小种近100个,我国已发现32个生理小种,条锈菌生理小种很易产生变异,1950年以来出现过5次优势小种的改变。
小麦条锈病的防治

小麦条锈病的防治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种植过程中,小麦条锈病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小麦条锈病是由小麦条锈菌引起的病害,它会危害小麦的健康和产量。
如果不及时防治,会导致小麦产量的大幅度下降甚至是死亡,使得种植者的经济收入遭受损失。
本文将着重阐述小麦条锈病的防治方法。
一、小麦条锈病的鉴别与发生小麦条锈病是一种由小麦条锈菌引起的病害。
它的症状表现为:(1)感病叶片上出现橙黄色小斑点,并迅速扩张,呈现出较为明显的“锈红”色;(2)小麦叶面上长出了一些小结节,并在事实上形成了隆起的三角形暗绿色条纹。
小麦条锈病是由小麦条锈菌引起的病害。
小麦条锈菌是一种弱菌,对温度和湿度的要求较高。
小麦条锈病主要在春季和夏季出现,并在阴雨天或多波雨天气条件下更容易发生。
小麦条锈病在农业生产中是一种常见的病害,且传染性强。
切实防治小麦条锈病,有利于提高小麦产量,具体的防治方法如下:1. 管理土壤和种子保持土壤肥沃和足够湿润有利于小麦生长和预防疾病。
在种植小麦时,种子要选用经过加工处理的高质量种子。
当在播种前进行种子浸泡处理时,您可以将种子用温水浸泡20分钟,然后用低濃度的农药水浸泡30分钟,这有利于防止小麦条锈病的发生。
2. 选择适当的品种选择抗病性较好的小麦品种,这是对防治小麦条锈病最基本的措施。
不同品种的小麦,对条锈菌的几率和感染程度差异较大。
通过选择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就能够防止小麦条锈病的发生。
3. 合理调控氮肥用量在小麦种植阶段,如果过度施肥会导致小麦的生长过于茂盛,会对防治小麦条锈病造成不利影响。
因为氮肥是控制小麦条锈病的一大因素,当氮肥过多时,会加速条锈菌的繁殖和发展。
因此,在施肥方面要适当控制氮肥用量,保持小麦生长的平衡状态。
4. 病害防治药剂使用在发现小麦条锈病时,可以使用專門的病害防治药剂进行防治小麦条锈病。
在使用药剂前应该了解药剂的漏洞,用药剂前要进行充分研究和准备,以确保药剂的准确使用,达到预期的效果。
小麦条锈病发生与防控技术

35小麦条锈病发生与防控技术小麦条锈病俗称“黄疸病”,该病传播迅速,属于一种流行性真菌性病害,具有分布广、浸染能力强、菌源量高、损害大的特点。
为严防小麦条锈病蔓延风险,保障粮食安全,山东省平邑县农业农村局近年来积极开展小麦条锈病检测和预防,抢抓条锈病防治关键期,有效控制和压低病源基数。
一、小麦条锈病的发生特点小麦条锈病是我国大区间典型远程气流传播流行的小麦病害,主要由条形柄锈菌侵染引起,一般在春季发生,发病后,具有很强的本地区传播或向相邻区域传播的能力,且变异快,破坏小麦叶绿素,主要为害叶片、叶鞘、茎秆、麦穗及颖壳等内部组织,影响小麦光合作用,实现对植株养分和水分的掠夺。
在发病初期,叶片或叶鞘上产生鲜黄色或黑色疱斑,这种疱斑常常以小长条状或长椭圆形排列,形成孢子堆覆盖叶片和叶鞘上,每个孢子堆每天可产孢子1800个左右(锈褐色粉状物),可持续产孢子8~10天,通过高温和气流的作用,形成孢子流,相互交叉流行,反复循环侵染,引发该病。
此外,在小麦灌浆期,因该病过度消耗小麦植株内水分,使灌浆受阻,无法满足小麦生长发育和灌浆期的水分需求,从而降低产量,使千粒重下降,小麦条锈病一般流行时,减产率在10%~30%,严重时可导致绝收。
由于我国小麦主栽品种抗源单一,抗病品种推广面积有限,一旦气候条件适宜,又有适量的菌源,小麦条锈病常会在全国大范围流行,并造成严重损失。
二、小麦条锈病的发生条件1.温、湿度条件适宜。
小麦条锈病生殖繁育对环境有一定的要求,高温多雨的气候适合小麦条锈菌侵染。
菌丝体适宜侵染的温度范围为13~16℃,孢子发育适宜温度为9~11℃。
当平均温度下降到2℃以下时,病菌以菌丝体形式在麦叶组织内休眠越冬。
夏孢子在萌发的过程中,湿润的环境为小麦条锈病爆发提供了条件,当连续降雨天数达11天,降雨量超过50毫米时,适于条锈病菌的侵染与繁殖。
4月底至5月中旬有雨,以后条锈病普遍发生,后期造成局部地区条锈病中轻度流行。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与防治技术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与防治技术摘要:小麦条锈病是世界小麦生产上的一种重要病害,流行范围广,危害重,对小麦产量构成严重威胁。
本文阐述了小麦条锈病的症状、病原、流行规律及防治技术。
关键词:小麦条锈病;发生;防治我国小麦播种面积和产量仅次于水稻,是我国第二大粮食作物。
但病害一直是限制着我国小麦生产的重要因素。
目前,全世界已经记载的小麦病害有200多种,其中有20多种在我国发生较重。
小麦锈病为主要病害,大流行年份,造成严重损失。
如我国1950年小麦条锈病大流行,产量损失60亿kg,随后十几年间,小麦叶锈病在华北,小麦秆锈病在东北、华南都曾有过流行,给小麦生产造成了较大损失。
近几十年内锈病虽没有大面积流行,但小麦条锈病在西北和华北局部地区的某些年份仍发生严重[1]。
小麦条锈病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发生。
在我国,主要在陕西、甘肃、青海、河南、山东等省发生,长江中下游麦区发生较轻。
流行年份产量降低20%~30%,严重田块颗粒无收。
小麦条锈病是小麦锈病之一。
小麦锈病俗称“黄疸病”,分条锈病、秆锈病、叶锈病三种,章丘区以小麦条锈病为主,近年来对该区域内小麦生长造成不利影响。
1.症状小麦条锈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叶鞘、茎秆、穗部及麦芒上也能发生。
苗期染病,幼苗叶片上产生多层轮状排列的鲜黄色夏孢子堆。
成株叶片初发病时夏孢子堆为小长条状,鲜黄色,椭圆形,与叶脉平行,且排列成行,像缝纫机扎过的针脚一样,呈虚线状。
发病严重时,叶面布满夏孢子堆,叶片黄化、枯死。
后期表皮破裂,出现铁锈粉状物。
小麦近成熟时,叶鞘上出现圆形至卵圆形黑褐色夏孢子堆,散出鲜黄色粉末,即夏孢子。
后期病部产生黑色冬孢子堆。
冬孢子堆短线状,扁平,常数个融合,埋伏在表皮内,成熟时不开裂,别于小麦秆锈病。
2.病原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f.sp.tritici Eriks et Henn.称条形柄锈菌(小麦专化型),属担子菌亚门真菌[2]。
菌丝丝状,有分隔,生长在寄主细胞间隙中,用吸器吸取小麦细胞内养料,在病部产生孢子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小麦条锈病菌致病性分化及群体遗传现象 张晶 摘 要 本文阐述了小麦条锈病菌的致病性分化及群体遗传现象和抗病育种在小麦病害综合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总结评述了建国后50多年来我国在小麦条锈菌致病性和小麦品种抗病性及其相互作用以及在小麦抗病育种和品种合理利用等研究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和经验。在对病菌致病性和品种抗病性及其相互作用研究中鉴定出31个生理小种; 明确主要由突变和异核作用不断产生的新小钟为导致7批品种抗锈性丧失的主要原因,品种的遗传分化、混杂退化和布局利用、环境因素特别是地理生态条件也有重要影响; 发现陇南和川西北为小麦条锈菌的主要易变区和新小种策源地;研究建立了小麦条锈菌DNA分子遗传标记体系.首次提出了小麦条锈菌基因漂移的证据, 进一步揭示了陇南易变区与周边地区之间的菌源传播关系,提出了治理对策。在抗病育种方面,主要总结提出了亲本选配和杂交育种以及品种合理利用等方面的成功经验以及当前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 关键词 小麦 条诱病 病菌生理小种 品种抗病性遗传 抗病育种 1、 小麦条锈菌的致病性分化生理小种 现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2年对小麦条锈病生理小种的检测为例,说明我国小麦条锈病菌致病性分化的主要生理小种: 1.1、标样来源 共采集并鉴定陕西省汉中、宝鸡、咸阳、西安、杨凌和甘肃省天水等6个地区13个县的条锈病菌标样231份,其中陕西标样190份;甘肃标样41份。 1.2、鉴别寄主 沿用全国通用的鉴别寄主,它们是Fulhard、保春128、阿夫、Trigo Euraka、抗引655、维尔、丰产3号、南大2419、阿勃、丹麦1号、尤皮Ⅱ号、洛夫林13号、早洋、中四、洛夫林10、水源11、 Hbrid46。 1.3、鉴定方法 鉴定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太白高山条锈病菌小种监测试验站进行,鉴定方法同往年。反应型分级为 0、0;1、2、3和4共6级,0-2级为低抗(R),3-4级为感病(S)。 2、2001-2002年度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监测结果: 2.1、鉴定标样结果明确的有231份,标样鉴定结果见表1,鉴定鉴别寄主对各小种的反应型见表2。其中结果明确的已知小种类型有19个,分别属于条中22、条中26、条中27、条中 28、条中29、条中31 、条中 32,Hybrid46类群的类型4、类型5、类型6、类型 7,水源11 类群的类型1 、类型2、类型 4、类型7 、类型8 、类型 10、类型 13、类型14,它们各自出现的频率依次为 3.03%、0.43%、0.43%、0.86%、2.16%、5.19%、66.23%、0.86%、2.16%、0.43%、0.86%、3.89%、2.16%、0.43%、0.86%、0.43%、7.79%[1]。 2.2、Hybrid46类群中条中32在2002年出现频率居各小种首位, 频率高达 66.23%, 与 2001年同期的46.78%相比,有明显的增长趋势, 分布范围广。条中 31号2002 年出现频率居第二位, 频率5.19%, 与2001 年同期的 8.77%相比,处于下降趋势,类型 4、 类型 5、类型 6、 类型 7频率均在0.86%-2.16%之间,出现频率相对较低。从2002年 Hybrid类群中各小种类型总和来看, 其频率达76.19% ,尤其条中 32号小种频率最高, 成为小麦条锈病菌的主要流行优势小种。 2.3、水源 11类群中类型 14居第一位,各类型总和达16.88% ,与2001 年同期的 43.27%相比,其频率呈下降趋势, 类型 14与2001年同期相比,有所增长,但增长幅度不大,类型4与2001年同期相比,下降比较明显,类型1 、类型2 、类型7 、类型8 、类型 10、类型13 频率均在 0.43%-2.1%6之间,变化不大。Hybrid46类群和水源 11类群出现频率总和达到93.07%[2]。 从总体流行趋势分析,Hybrid46类群中的条中32 号居第一位, 水源 11类群中的类型 4居第二位, 条中 31号居第三位, 其它各类型小种变化不大。主要流行的优势小种条中32 号频率占绝对优,分布范围广,出现频率高,致病性强,造成我省当前生产上种植的几乎所有的主栽品种丧失了抗锈性,已成为我省小麦条锈 病菌的优势小种。 2.3、讨论: 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监测在小麦条锈病预测预报、 综合防治、 抗锈育种、 病菌抗药性监测方面均具有重要的意义。自 20世纪 60年代初期开始, 我国就成立了由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牵头, 陕、甘、川、 云等省植保所组成的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监测协作组,对我国条锈菌生理小种变异动态和消长规律进行监测,及时准确地预测了条锈菌的新小种出现和品种抗锈性丧失。对我国小麦条锈病防治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随着条锈病治理任务的不断加剧,小麦条锈病菌小种监测工作显得愈来愈重要, 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研究工作。 条锈菌新的生理小种的出现是造成小麦条锈病大流行的内在原因。从2002年的鉴定结果来看,条中 32、水源11-4和条中31 等小种或类型出现频率占绝对优势,这些小种对我省目前推广的绝大部分小麦品种都表现强的致病能力,并且很多后续品种的抗源没有明显的变化。因此,在今后几年内小麦品种的抗锈性不会有太大的改善。小麦育种抗源单一问题和新的抗源材料缺乏成为限制抗锈育种工作的主要障碍。 由于条锈菌生理小种的变化,我国目前使用鉴别寄主已不能满足鉴定新小种的需要,例如,新的条中 32号小种感染除中四以外的其它所有鉴别寄主。在大田调查中明显能感觉出我省目前生产中存在的小种类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但由于鉴别寄主的限制而很难被鉴定。因此, 建议尽快调整现有的鉴别寄主, 去掉个别已无鉴别能力的品种,增加一些含有新的抗锈基因品种作为辅助品种进行过渡,以适应条锈菌新的生理小种的出现和变化,使鉴定结果更据科学性和实用性[3]。
3、 小麦品种的抗病性: 小麦条锈菌是一种严格寄生菌, 与小麦相互作用时间很长, 病菌致病性分化复杂, 变异性大。与此同时, 小麦对条锈病的抗性也多种多样, 归纳起来有四种类型: ①低反应型抗条锈性; ②数量性状抗条锈性; ③耐条锈性; ④诱发抗条锈性。 3 . 1 低反应型抗条锈性: 低反应型抗条锈性的特点, 是小麦品种受到条锈菌侵染后表现过敏性坏死反应, 其抗病效能可由免疫到中抗。 不同品种具有的抗病基因不同, 其过敏性坏死反应在细胞水平的表现也不同。据刘松洁等研究[4]可有4 个类型: ①早期坏死抑制型; ②早期抑制, 坏死延迟表达型; ③早期坏死, 抑制延迟表达型; ④坏死抑制延迟表达型。 低反应型抗条锈性也称专化抗条锈性或垂直抗条锈性, 由主效基因控制,抗性明显,对环境影响比较稳定,其弱点是易因具相匹配的毒性基因小种的出现而丧失抗性。 此类品种, 在我国自5 0 年代推广碧玛1 号品种开始, 在生产上大规模应用, 成为生产上的主栽品种。一般经过3 - 6 年后往往丧失其抗锈性。截止目前,先后已有7 批品种, 因一批批新毒性小种的出现丧失了其抗条锈性, 成为我国小麦生产上的一个突出问题。 3.2 数量性状抗条锈性: 数量性状抗条锈性一般有低度到中度的杭条锈效能, 其抗病性因素比 较复杂包括侵染率、潜育期、泡子堆数和抱子堆大小等。 数量性状抗条锈性由微效基因控制,无小种专化性,又称非小种专化抗条锈性。数量性状抗条锈性在田间和成株期比较明显, 因而又称田间抗条锈性或成株抗条锈性。 50年代以前,我国小麦生产上主要应用的是农家品种,在农家品种中蕴藏着此类品种较多,后因其产量较低,难以适应生产发展的要求, 而逐渐减少,在很多地区被改良品种所取代。 曾士迈等研究[5]了水平抗性的鉴定方法和我国小麦品种资源中的水平抗条锈性。他们根据多年多地试验数据和理论推导,提出用相对抗病性指数来反应水平抗锈性的强度。相对抗病性指数。当供试品种和感病对照品种处于同一环境条件下,并承受同一外来菌源的传染,且水平抗病性与年份和地点之间没有交互作用或交互作很小时,a 值消除了地点年份间诱发强度不同的干扰,可作为水平抗病性的数据标志。在水平抗锈性鉴定中,可利用a 值来分析多年多点的数据资料,并借以区别水平抗病性和垂直抗病性,如某品种在多年多点以及针对多个不同小种,其值均稳定于试验误差范围之内,则可能是水平抗病性,反之,如其a 值在不同地点、年份及小种间有显著差异,则可能为垂直抗病性。 1979 - 1981年全国鉴定协作组,通过22个点的鉴定和结合历史表现、流行学及遗传学特点分析,进行综合判断,认为平原50,陕西蚂炸、农大168等17个品种有水平抗条锈性。 近年来发现,一些品种有高温抗条锈性。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商鸿生等研究,高温抗条锈性品种有3 个类型: ①全生育期高温抗条锈性品种; ②苗期高温抗条锈性品种; ③成株期高温抗条锈性品种, 并且筛选出一批具有高温抗条锈性的品种。这一结果首次证明了我国具有丰富的小麦高温抗条锈品种资源。 在潜育期和显症期(花斑期)经受高温诱导后, 接菌病株就可表现抗病反应。诱导高温抗条锈性的最低温度18 - 21.90 ,品种间略有不同。诱导高温抗条锈性所必需的最短处理时间为8 -12小时。 高温抗条锈性的组织学和细胞病理学特征: 属于寄主细胞早期坏死型。 苯丙氨酸解氮酶(PAL)活性与高温抗条锈性表达有密切关系。与寄主细胞壁结合的过氧化物酶(POD)也与高温抗条锈性表达有密切关系。高温诱导的木质紊迅速积累是高温抗条锈性的重要机制。高温抗条锈性的表达与基因活化和蛋白质的产生有关。 3.3 耐条锈性: 耐条锈性是指某些品种所具有的在严重感病时,其产量损失显著低于感病品种的特性。据研究,耐锈品种可能具有较强的生理补偿作用,如根系发达,吸水能力强,光合作用效率较高,灌浆速度较快等特点,足以抵消一部分锈病造成的损失。 据原河北省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抽子麦、石特14等耐锈品种因千粒重降低率(平均7.1%)远比 感锈品种(平均27%)为低,即或在严重发病情况下,仍有40%以上的相对保产效果[6]。 3.4诱发抗条锈性: 近年来在诱发抗条锈性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进展。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宁杭华等用与接种品种呈亲和和呈非亲和反应的小种同时和先后接种均使被接种品种提高了对亲和小种的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