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方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味脾阴煎编辑目录1辨证
2组成
1辨证脾阴虚,血燥,阴虚生内热,热伤络脉则血外溢。
【治法】养阴益脾,润燥,佐以清热,化斑。
【方名】加味脾阴煎。
2组成生地10克,生白芍30克,旱莲草15克,山药20克,莲米15克,连翘10克,赤小豆30克,黄连6
克,淡竹叶10克,五味子10克,枣皮10克,大枣10个,炙甘草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袁尊山方。
胃苓汤 - 正文
胃苓汤

胃苓汤 - 来源
《世医得效方》

胃苓汤 - 组成
五苓散 平胃散 (各6-10g) 上2药合和,苏子、乌梅煎汤送下,未效,加木香、缩砂、白术、丁香
煎服。

胃苓汤 - 用法
上药锉碎。每服15克,加生姜5片,大枣2枚,水煎服。

胃苓汤 - 临症应用
临床上常用于湿邪中阻,脾阳受困,升降失司,传导失常,膀胱气化不利等多种疾患。现代医学认为该
方可治疗肾炎、尿路感染、心脏病、肠炎等
胃苓汤 - 主治
夏秋之间,脾胃伤冷,水谷不分,泄泻如水,以及水肿、腹胀、小便不利。名称: 加减除湿胃苓汤
组成: 苍术2钱,厚朴2钱,陈皮3钱,滑石块4钱,炒白术4钱,猪苓4钱,炒黄柏4钱,炒枳壳3钱,
泽泻3钱,赤苓4钱,炙甘草3钱。

胃苓汤 - 功效
健脾燥湿,和中利水。

胃苓汤 - 加减
痒感明显者,加白鲜皮;若湿滞、食滞重者,加焦槟榔或伏龙肝。尿閉加桃仁承氣湯。裡急後重加
黃連、倍芍藥。裡急甚者加木香、檳榔。急性胃腸炎、水樣便重者加黃芩、黃連。

胃苓汤 - 各家论述
方中厚朴、陈皮、苍术、甘草燥湿和中;泽泻、猪苓、茯苓、白术健脾利水;赤苓、黄柏、滑石清
热利湿;枳壳行气以助水湿之运化。临床治疗湿盛型湿疹,如有湿盛无热的特征,即可应用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吴茱萸汤
【处方】 桔梗(去苗)、防风(去苗.叉)、干姜(炮)、甘草(炙)、当归(去苗.微炒)、细辛
(去苗),各半两;熟干地黄三分,吴茱萸(汤洗七遍.微炒)二两。

【炮制】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治妇人脏气本虚,宿挟风泠,胸膈满痛,呕吐恶心,饮食减少,身面虚浮,恶寒战栗,
或泄痢不止,少气羸困,及因而生产,脏气暴虚,邪冷内胜,宿疾转甚,并皆治之。

【用法用量】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八分,细滤去渣,热服,空心,食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页首
《伤寒论》:吴茱萸汤
【处方】吴茱萸6克(汤洗七遍)人参4克 生姜8克 大枣12枚(擘)

【功能主治】温中补虚,降逆止呕。治胃中虚寒,食谷欲呕,或呕而胸满,少阴吐利,手足逆冷,
烦躁欲死,厥阴头痛,吐涎沫。

【用法用量】上四味,以水1升,煮取400毫升,去滓,温服100毫升,日服三次。
【备注】方中吴茱萸温肝暖胃,散寒降浊为君;重用生姜辛散寒邪,温胃止呕为臣,人参、大枣补
虚益胃,甘缓和中,共为佐、使。诸药合用,共奏温补降逆之功。

【摘录】《伤寒论》
页首
《备急千金要方》卷三:吴茱萸汤
【处方】吴茱萸6克 防风 桔梗 干姜 甘草 细辛 当归各3克 干地黄9克

【制法】上八味,哎咀。
【功能主治】养血温经散寒。治妇人先有寒冷,胸满痛,或心腹刺痛,或呕吐食少,或下痢,呼吸
短促,产后益剧者。

【用法用量】以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二次服。
【摘录】《备急千金要方》卷三
页首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六:吴茱萸汤
【处方】吴茱萸 半夏 小麦各9克 甘草 人参 桂心各3克 大枣20枚 生姜24克

【制法】上八味,哎咀。
【功能主治】治久寒,胸胁逆满,不能食。
【用法用量】以酒500毫升,水3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三次服。
【摘录】《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六
页首
《宜明论方》卷一:吴茱萸汤
【处方】吴茱萸(汤淘,炒)厚朴(生姜制)官桂(去皮)干姜(炮)各60克 白术 陈皮(去白)
蜀椒(去子)各15克
【制法】上药为末。
【功能主治】温阳运脾,理气消胀。治阴盛生寒,腹满膑胀,常常如饱,饮食无味。
【用法用量】每服9克,用水300毫升,生姜3片,同煎至24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
【摘录】《宜明论方》卷一
页首
《审视瑶函》卷三:吴茱萸汤
【处方】半夏(姜制)吴茱萸 川芎 炙甘草 人参 白茯苓 白芷 广陈皮各等分

【制法】上锉为末。
【功能主治】治厥阴经头风头痛,四肢厥冷,呕吐涎沫。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用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食后服。
【摘录】《审视瑶函》卷三
页首
《医宗金鉴》卷四十四:吴茱萸汤
【处方】 当归 肉桂 吴茱萸 丹皮 半夏(制)麦冬各6克 防风 细辛 藁本 干姜 茯苓 木香 炙甘草
各3克

【功能主治】祛风散寒,温经止痛。治妇女经行腹痛,胞中不虚,惟受风寒为病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医宗金鉴》卷四十四
页首
《卫生宝鉴》卷十八:吴茱萸汤
【处方】 黄芪40克,川芎40克,炙甘草60克,吴茱萸(汤泡)20克。

【功能主治】益气固胎。主气血两虚。
【用法用量】上为末,每服8克,温酒调下。
柴胡疏肝散编辑柴胡疏肝散出自《医学统旨》,为疏肝理气之代表方剂。功能疏肝解郁,行气止痛,
主治肝气郁滞证:胁肋疼痛,或寒热往来,嗳气太息,脘腹胀满,脉弦。现代常用于肝炎,慢性胃
炎,胆囊炎,胁间神经痛等属肝郁气滞者。
目录1简介

2加减柴胡疏肝散
1简介【功用】疏肝行气,活血止痛。
【主治】肝气郁滞证。胁肋疼痛,胸闷喜太息,情志抑郁易怒,或嗳气,脘腹胀满,脉弦。
【用法】水二盅,煎八分,食前服。
类别:和解类
出处:《证治准纪》引《医学统旨》方
柴胡疏肝散
【来源】《景岳全书》卷五十六。
【组成】陈皮(醋炒) 柴胡各6克川芎枳壳(麸炒)芍药各4.5克甘草(炙)1.5克 香附4.5克
【用法】用水220毫升,煎至180毫升,空腹时服。
【功用】疏肝解郁。
【主治】胁肋疼痛,寒热往来。
【方解】柴胡疏肝散证是肝气郁结,不得疏泄,气郁导致血滞,故见胁肋疼痛诸症。方用四逆散去
枳实,加陈皮、枳壳、川芎、香附,增强疏肝行气,活血止痛之效,故服后肝气条达,血脉通畅,
痛止而诸症亦除。
方歌:柴胡疏肝芍药芎,枳壳陈皮草香附,疏肝解郁行气滞,胁肋疼痛自能除。
方歌:柴胡疏肝芍川芎,枳壳陈皮草香附,疏肝行气兼活血,胁肋疼痛皆能除。[1]2加减柴胡疏肝
散【方名】加减柴胡疏肝散
【处方】柴胡、川芎、枳实、香附、陈皮、厚朴(各10g)、白芍、半夏(各6g)、甘草(5g)。
【记忆口诀】柴(柴胡)兄(川芎)直(枳实)呼(香附)干(甘草)了这杯陈【陈皮】芍药(白
芍)酒后(厚朴)下(半夏)酒菜
【用法】每日1剂,水煎300毫升,早晚各服1次。
【适用病症】用于疏肝和胃、理气止痛。胃神经症(肝气郁结,横逆犯胃型),症状为腹痛、腹胀、
纳差、嗳气、伴有失眠、健忘、腹泻、易激动、大便时溏时结、恶心呕吐、舌质淡、苔薄白、脉弦。
【按】本方症病变在胃,病机在肝、脾、胃。脾胃居于中焦,中焦受阻,土虚木克,气机郁滞则克
脾犯胃,脾为后天之本,脾胃之气为一身之气的枢机,中气虚弱则枢转气机被郁,导致中焦脾胃之
气升降失调,气血运行受阻出现肝胃不和的一系列症候。因此治疗必须求本,本标结合,故疏肝理
气,畅通气机,调理脾胃使之脾胃功能恢复。
方中白芍养肝敛阴,和胃止痛,与柴胡相伍一散一收,助柴胡疏肝,相反相成共为主药;配枳实泻
脾气之壅滞,调中焦之运动与柴胡同用一升一降,加强疏肝理气之功,以达郁邪;
白芍、甘草配伍缓急止痛,疏理肝气以和脾胃,且具有保护胃粘膜屏障和修复粘膜之作用;
川芎行气开郁,活血止痛;
厚朴、半夏以宽胸畅通宣泄郁气;香附、陈皮理气和胃止痛,且有助于消除上腹痛不适等症。诸药
合用辛以散结,苦以降通,气滞郁结方可解除。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白芍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有镇静作用,并对平滑肌有松弛作用。
柴胡主含皂甙及挥发油,有镇静和镇痛作用,并有抗炎、利胆作用。
陈皮主含挥发油有松弛平滑肌作用,有抗炎,抗溃疡作
香附含挥发油和糖类,可提高小鼠的痛阈,有镇痛作用及健胃,驱除消化道积气的作用。
枳实含挥发油、黄酮甙等,有健胃作用。
半夏有镇吐作用。
甘草可缓解胃及肠管痉挛,有抗炎、抗变态反应作用。易激动,失眠,健忘加夜交藤15g,酸枣仁20g,
珍珠母25g;便秘加大麻仁15g,腹泻加附子、诃子、苍术各10g;恶心呕吐加姜汁、竹茹各20g,旋
覆花(包)、藿香各10g;纳差加焦三仙各10g;腹痛甚加延胡索、郁金各10g;脾胃虚弱加党参、山
药、白术各12g;脾湿困中加白扁豆、薏苡仁各20g。

概要 编辑本段
舟车丸 【方名】舟车丸
【组成】牵牛子、大黄、甘遂、芫花、大戟、陈皮、青皮、木香、槟榔、轻粉。
【功用】行气破泄.逐水消肿,通利二便。用于水肿鼓胀、形气俱实之证。基本指征是:胸腹
肿胀、气粗息促、面赤口渴、二便秘结、脉沉数有力。现代多用于急、慢性肾炎、腹膜炎、肝硬化
或血吸虫病晚期腹水,见有上述表现者。
【剂量】水丸剂:每100粒重6g,1.5—4.5g/次,2次/日。以快利为度,空腹温开水送服。
【注 意】体弱及孕妇忌用。非形气俱实者亦不可轻投,且不可久服。勿与甘草同服。
出处:《景岳全书》
本方由黑牵牛、甘遂、芫花、大戟、大黄、青皮、陈皮、木香、槟榔、轻粉诸药组成。用于水
肿水胀,形气俱实之口渴,气粗,腹坚,大小便秘,脉沈数有方等症。有行气逐水之功。
张秉成云:“此方用牵牛泻气分,大黄泻血分,协同大戟、甘遂、芫花三味大剂攻水者,水陆并
行;再以青皮、陈皮、木香,通理诸气,为之先导;而以轻粉之无窍不入者助之,故无坚不破,无
水不行,宜乎有舟车之名。”(《成方便读》)本方为诸攻逐剂中甚者,服之可使水湿之邪,从大小
便迅速排出,其峻猛之势,犹如顺流之舟,下坡之车,顺势而下,使水湿之邪荡然无阻。所以叫做“舟
车丸”。本方去槟榔名“舟车神佑丸”(《医宗金鉴》),功效相同。
苏叶干姜汤治慢性支气管炎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0月21日09:14 家庭保健报
慢性支气管炎常在秋冬季复发,多属内伤久咳、咳喘等证,其病因主要是由肺脏虚弱,或他脏
有病(如脾虚、肝火、肾虚)累及于肺所致,治宜扶正补虚,祛邪止咳。苏叶干姜汤对此病有较好的
调治作用,患者不妨一试。

方法:取紫苏叶30克、干姜3克,水煎去渣取汁,每日早晚各服1次,每次服100毫升,10天为1
个疗程,两个疗程间隔3天。此方对咳、喘、痰三症均有一定疗效。用药后多数患者食欲增加,睡眠
安稳,心跳趋于正常,仅有个别患者出现口干、唾液减少等轻微副反应,不需处理可自行消失。

山东省莱州市慢性病防治院 郭旭光
清中汤编辑【来源】《医学心悟》卷三。
【组成】香附 陈皮各4.5克 黑山栀 金铃子 延胡索各2.4克 甘草(炙)1.5克 川黄连(姜汁炒)3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热厥胃痛,或作或止,舌燥唇焦,溺赤便闭,喜冷畏热,脉洪大有力。
【来源】《古今医彻》卷一
【组成】黄连2钱,山栀(炒)2钱,陈皮1钱半,茯苓1钱半,半夏1钱(姜汤泡7次),草豆蔻仁(捣
碎)7分,甘草(炙)7分。
【用法】上以水2盅,加生姜3片,煎至8分,食前服。
【主治】胃脘火痛。外感胃脘痛,里有热者。
黄芪建中汤编辑词条 已关注
基本内容 编辑本段
黄芪建中汤(附小建中汤)
【功效】
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药物组成】
饴糖(30克) 桂枝(9克) 芍药(18克) 生姜(9克) 大枣(6枚) 黄芪(5克) 炙甘草(6
克)
【药方用法】
水煎分三次温服 (成人常用剂量: 5剂)
著有《温热论》的清代著名中医温病大家叶天士为黄芪建中汤治虚劳提出具体指征:(1)久病消
瘦;(2)胃纳不佳,时寒时热,喘促短气,容易汗出;(3)脉虚无力:(4)有操劳过度史:(5)阴虚内
热者忌用。
附:小建中汤
【功效】
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药物组成】
芍药18克,桂枝、生姜各9克,炙甘草6克,大枣4枚,饴糖30克
【药方用法】
水煎,去渣,加入饴糖溶化,日分三服 (成人常用剂量: 5剂)
手拈散-《玉案》卷四。药物组成:草果5钱,玄胡索5钱,五灵脂5钱,乳香5钱,没药5钱,沉香5
钱,阿魏5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