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81《社会心理学》2011年12月期末考试指导(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081《社会心理学》2011年12月期末考试指导

一、考试说明

本课程为闭卷考试,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题型一:选择题

题型二:填空题

题型三:判断题

题型四:名词解释

题型五:简答题

题型六:问答题(论述题

二、重点复习内容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的对象

1、社会心理学的概念:研究社会行为的科学,研究人的行为、意识、感情等是怎样被社会环境所影响的。

2、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3、在当代社会心理学研究上留下痕迹的三大派心理学理论:

(1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认为行为是人本身的强有力的本能所出来的。成人的行为,尤其是不正常的行为,是由于童年时期没有解决的心理矛盾所引起的。

(2行为主义-巴甫洛夫、华生,研究重点在人类和其它动物的外部行为,即可以观察到的行为,行为主义学者对人的思维和情感不感兴趣也不加以研究,而只研究可以

直接观察和测量的外部行为。注重研究环境对行为的影响,并提出人和动物的行为都是过去学习的结果。

(3格式塔理论-韦德海默、考夫卡,认为人们对环境或事件的理解不是对每一个局部的知觉的总和,而是一个对总体的知觉和理解。

4、了解学习理论、认知理论、动机理论和决策理论的主要内容。

(1学习理论:一个人的行为是由过去的学习决定的,现在的行为是由过去的经验形成的。

(2认知理论:一个人的行为决定于这个人对于社会环境的认识和看法。

(3动机理论:人的需要或动机可以对我们的知觉、态度和行为产生很大的影响。

(4决策理论:人在做出各种各样的行为之前,总是以一种很符合逻辑、很理智的方式计算这个行为可能给人带来的,人所选中的行为一般都是利益最大、损失最小的行为。

第二章社会认知

1、社会认知研究内容:研究人们如何根据社会信息形成判断的过程。

2、自我效能感:对自己完成某一任务的能力的看法。

3、图式的概念与理解

(1图式:是对知觉的一种较复杂的组织形式,是一组有组织、有结构的知觉。

(2图式加工的特点:A、可以帮助我们对人物和事件的细节进行整理并帮助我们的记忆和回忆;B、影响信息加工的速度,与图式一致的信息更容易加工;C、可以填充信息之间的空缺;D、可以决定对未来的期望,这种期望反过来会影响我们对一个环境的感觉,或者说会影响我们的情绪。

(3图式加工的缺点:A、对于与图式相符的信息过于信赖;B、以与图式相符的信息来填补信息的空缺,实际上这种信息的填补往往有可能是错误的;C、人们有不愿意改变已有图式的倾向,进而影响社会推断。

4、了解社会认知研究中的一些经典实验的内容和结论:

(1社会推论中常犯的错误、对人的理智行为的假设;

(2Kelley对核心品质的研究:核心品质指的是可以提供有关一个人更多情况和信息的个人品质或性格特点。在Kelley的研究中,热情-冷淡被设为老师的核心品质。

(3认知理论的研究——“图形-背景原则”。

5、社会推论中常发生的错误

(1收集信息时常犯的错误;

(2统计信息与个案历史信息的影响;

(3相关判断时可能发生的错误:收集信息偏差,没有从有关信息中随机取样,对例子进行

分类时受到预先期望的干扰,在回忆或估计各类信息的频率时发生错误。(详见讲义第二章第五节

6、思维捷径法则

(1代表法则

把所得到的信息与图式相比较,并判断这个信息是不是可以代表一个图式法则。对人进行判断有时会发生错误,一是一个人并不一定具有图式或定型所认为他应该有的那些特点。应用代表法则可能会产生的第二个错误是对有关的信息的忽略,具体地说是忽略一种概率上的事实。应用代表性法则进行判断犯的另一个错误是对随机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的判断。

(2可得性法则

在对人进行判断时,我们不但要确定一个人是不是属于某一种性格的人、是不是某个职业的人,我们还关心一个事件的发生频率,或者一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在许多情况下,运用可得法则作的判断往往是正确的。然而,可得法则的应用很明显地会为判断带来偏差,因为由于每一个人所处的环境、兴趣、爱好不同,接触的人和事也就不同,应用可得法则就会过高或过低地估计事件发生的频率。

(3参照法则

如果对于有的情况不掌握任何信息,但可以用一个类似的情况作为参照点,依照这个参照点及其它有关情况,经过一番调整和推论,可以得出答案。在社会知觉中较常见的参照点是自己。利用参照法则来进行判断往往会由于参照点的选择而发生偏差。

第三章归因理论

1、归因:对事物原因的寻求和解释。

2、归因的维度(韦纳:内部归因/外部归因,稳定/不稳定,可控/不可控。

内部/外部:探讨行为的发生是由于内部原因还是外部原因,即来自个体内部或外界因素。

稳定/不稳定:行为发生的原因是否会随时间发生变化。

可控/不可控:事件的原因有些是可以个体控制的,有些是无法控制的。

3、归因的理论

凯利的共变理论-关注原因与结果在不同情况下的共同关系。

对一个行为或一个事物作出归因需要了解三方面的情况:(1引起行为或结果的人或事;(2做出行为或结果的人或事;(3环境背景。

为了做出归因结论,要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1特异性,某一特定行为是否只是对某一特定事物的反应,而对其他类似的事物这个行为并不发生;(2一致性,其他的人对这样事物是否也做出同样的反应;(3一贯性,在不同的情况和背景下,对特定事物的反应是否一贯。

4、了解关于动机归因的实验和结论。

研究人员发现当一个人是为了奖励而完成某一件工作时,工作的动机往往被归结于外部条件。而如果付给一个人报酬很低时,则会使工作的动机归结于个人的内部原因。这种对于个人行为的归因使我们得到一个与常识不符的推论,即最少的报酬可导致对工作最大的内在兴趣。这种推论也可以叫作过于充足理由法则。

过于充足理由指的是在内在兴趣存在的基础上又提供外在的报酬。过于充足理由的存在会伤害一个人对某一活动的内在兴趣。关于个人行人归因以及过于充足理由的研究对于教育工作者是有重要意义的。它告诉我们奖励有时是会引起反作用的。奖励有时不是鼓励人们去从事某一项工作,反而会使人们由于奖励的存在而不去从事自己本来很喜爱的工作或活动。

5、归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偏见和错误。

(1突出性偏见:过多地对突出的刺激产生发应。

(2将行为过度归因为性格。

(3行为者与观察者:只有观察者会犯这一错误,行为者并不出现错误。

(4错误的一致性:倾向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典型的行为,这种夸大自己意见和行为普遍性的倾向称为错误的一致性效应。

(5自我服务归因偏见:认为自己是成功的原因,否认失败的责任。

(6自我中心偏见:夸大自己对某一共同活动的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