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知识点整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总论

一、传染病:病原微生物(朊毒体、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细菌、真菌、螺旋体和寄生虫-原虫、蠕虫、医学昆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性)的疾病。

二、感染: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感染过程的表现:清除病原体;显性感染;隐性感染(主要);病原携带状态;潜伏性感染。

①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

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如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脑炎病毒、结核杆菌等,以隐性感染为主。

②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

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如汉坦病毒、麻疹病毒、水痘病毒和流行性腮腺炎病毒等,以显性感染为主。

③病原携带状态:无明显的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

④潜伏性感染:在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可引起显性感染;潜伏性感染期间病原体一般不排除体外,常见的潜伏性感染

有单纯疱疹病毒、水痘病毒、疟原虫和结核杆菌等感染。隐性感染最常见,病原携带状态次之,显性感染最少。

三、病原体的致病能力:侵袭力;毒力:毒素和毒力因子;数量;变异性

四、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直接损伤;毒素作用;免疫机制

五、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

①三个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②传染源: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

人和动物、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动物。

六、传染病的特征

1、基本特征:病原体;传染性;流行病学特征;感染后免疫。

2、临床特点

①病程发展的阶段性:

潜伏期:病原体侵入至出现临床症状的时期、都有一个范围(最短、最长)、其长短一般与病原体的感染量成反比;

前驱期:起病至症状明显开始的时期、通常是非特异性,传染病共有,持续1~3天、急者可无。

症状明显期:前驱期后转入症状明显期、表现出传染病特有的症状和体征。

恢复期:免疫力增长至一定程度,体内病理生理过程终止,症状体征消失。

再燃:当患者的症状体征减轻,体温未完全回复正常的缓解阶段,潜伏于血液或组织液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温再次升高,初发病的症状体征再度出现的情形

复发: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体内残存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临床表现再度出现、

②常见症状:发热、发疹(斑丘疹、出血疹、疱疹、荨麻疹)、毒血症状、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反应。

第二章病毒性传染病

一、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以疲乏、食欲减退、厌油、肝功能异常为主,部分病例出现黄疸,甲型和戊型主要表现为急性感染,经粪口途径传播;乙型丙型丁型多为慢性感染,少数病例可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细胞癌,主要经血液、体液等胃肠外途径传播。

【病原学】

(一)甲肝:HAV仅有一个血清型和一个抗原抗体系统;抗HAV-IgM:是诊断HAV急性感染的指标;

抗HAV-IgG:是保护性抗体,是产生免疫力及过去感染的标志,可长期存在

(二)乙肝:

(1)HBV感染者血清中存在三种形式的颗粒:①Dane颗粒,为完整的HBV颗粒,是病毒复制的主体;

②小球星颗粒由HbsAg组成,无感染性;③管型颗粒由HbsAg组成,无感染性。

(2)乙肝五项:HBsAg,只有抗原性无传染性;

抗-HBs,保护性抗体,阳性表示对HBV有免疫力,见于乙型肝炎恢复期、过去感染及乙肝疫苗接种后;

HBeAg,病毒复制和传染性的标志;

抗-HBe,阳性表示病毒复制处于静止状态,传染性低;

抗-HBc,抗-HBcIgM阳性表示急性期或慢性肝炎的急性发作。

【流行病学】

一、甲肝(戊肝)(1)传染源:急性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2)传播途径:粪口途径(3)易感人群:抗HAV阴性者。

二、乙肝(丁肝)(1)传染源:急慢性乙肝患者和病毒携带者(2)传播途径:母婴传播、血液体液传播

(3)易感人群:抗HBs阴性者。

三、丙肝(1)传染源:急慢性患者和病毒携带者(2)传播途径:输血及血制品、注射针刺器官移植骨髓移植血液透析、生活密切接触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3)易感人群:普遍易感。

【病理生理】

黄疸、肝性脑病、出血、急性肾功能不全、腹水、肝肺综合征

慢性病毒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可出现气促、呼吸困难、肺水肿、间质性肺炎、盘状肺不张、胸腔积液和低氧血症等病理和功能改变,统称为肝肺综合征。原因:肺内毛细管扩张,影响气体交换功能。

【临床表现】

潜伏期:甲肝2~6周,平均4周;乙肝1~6月,平均3月;丙肝2周~6月,平均40天;丁肝4~20周;戊肝2~9周,平均6周。

一、急性肝炎:

(1)急性黄疸型肝炎:黄疸前期(平均5~7d):发热、疲乏、食欲下降、恶心、厌油、尿色加深,转氨酶水平升高;

黄疸期(2~6周):皮肤巩膜黄染,肝脏肿大伴有压痛,浓茶样尿,转氨酶升高及血清胆红素升高;

恢复期(1~2月):黄疸渐退,症状消失,肝脾回缩,肝功能复常.

(2)急性无黄疸型肝炎:起病较缓,无黄疸,其余症状与急性黄疸型的黄疸前期相似。可发生于5型病毒性肝炎中的任何一种。由于无黄疸而不易被发现,而发生率则高于黄疸型,成为更重要的传染源。

二、慢性肝炎

急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或原有乙、丙、丁型肝炎或有HBsAg携带使而因同一病原再次出现肝炎症状及肝功异常者。(1)轻度慢性肝炎病情轻,可有疲乏、纳差、厌油、肝区不适、肝肿大、压痛、轻度脾肿大。肝功能指标仅1或2项轻度异常。(2)中度慢性肝炎居于轻度和重度之间(3)重度慢性肝炎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伴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进行性脾肿大,肝功能持续异常。具有早期肝硬化的肝活检病理改变与临床上代偿期肝硬化的表现。

三、重型肝炎

肝衰竭表现:极度乏力,严重消化道症状,神经、精神症状;有明显出血现象,凝血酶原时间显著延长,PTA<40%;黄疸进行性加深,每天TB上升≥17、1 mol/L;可出现中毒性鼓肠,肝臭,肝肾综合征等;可见扑翼样震颤及病理反射,肝浊音界进行性缩小;胆酶分离,血氨升高。

分类:(1)急性肝衰竭:发病多有诱因。起病急,发病2周内出现Ⅱ度以上肝性脑病为特征的肝衰竭症候群。

本型病死率高,病程不超过三周。

(2)亚急性肝衰竭:起病较急,15d~26周内出现肝衰竭症候群。白细胞升高,Hb下降,低胆固醇,低胆碱酯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