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失范行为

大学生失范行为
大学生失范行为

大学生失范行为

班级:教心系08级3班

姓名:杨艳

学号:20081242017

摘要:从高中进入大学是人生中的一大转折点。大学新生要经历生活方式、学习方式、社会交往方式以及思想观念的转变,如果不适应这一转变,再加上不成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影响,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失范行为。

关键词:大学新生社会学失范行为失范理论道德底线道德行为法律教育

当今社会,大学教育步入快速发展期,高校的入学率快速增长,学生人数剧增。但是在大学教育大众化的推进过程中,大学生的素质和行为模式却是参差不齐。特别是近年来,大学生违法犯罪率呈上升趋势,引起了法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的专家和实践工作者的关注,对大学生行为失范的研究文献也是越来越多。然而,许多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各自给出了不同的概念内涵,指代现象的范围也不一致,用不同的语汇来替代大学生失范行为,如道德越轨、伦理失范、情感越轨……,这些术语相互替代、混乱使用,不利于对高校学生失范行为的研究和治理。

失范行为:从字面意义上理解即是违反规范的一类行为的意思,即是在合法行为和适法行为之外的行为,具体的包括应受道德谴责的行为,违反学校规章的行为、轻微违法但不犯罪的行为以及犯罪的行为。20世纪初,美国哲学家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范式”概念,它是一种对现有概念进行解构的基础上的重构。大学生行为范式的概念正是在这种意义上使用的。随着大学生入学率的不断增加,曾几何时,处于象牙塔顶端的天之骄子们逐渐的走向平民化,在他们身后不再拥有耀眼的光环,于是,“迷失的一代”、“堕落的一代”等称号就被安置在头顶。为了探究当代大学生的的失范行为进行调查得出结果,只是一个判断问题,而形成价值判断而且是正确的价值判断在大学生看来肯定轻而易举,然而要使行为符合自己的价值判断才是问题所在。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来说,大学生对什么是正确的范式行为能够形成一个正确的价值判断,却基于从众心理,也就是社会环境的压力,或者更确切的说是社会上某些制度环境的不良导向,而有了当下很大的各种失范行为。

大学新生失范行为的社会学理论解释

(一)社会失范理论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认为失范是在人们用社会认为合法的手段不能实现自己的文化目标时发生的,而对于这种情形的一个共同的反应,就是越轨行为(当触犯刑律时即为犯罪行为) ,即用不符合社会规范的手段来实现自己的文化目标。进入大学后,大学新生的目标不再是单一地放在学习上,而是多元化。随着目标的增多,总是会出现某些目标难以达到的情况,一旦合法的手段无法促使目标实现,他们就会使用一些极端的手段来达到目的。此时就出现了目标与手段的冲突,也就是所谓的失范行为。

(二)文化传递理论文化传递理论认为越轨行为是一个人从其所生活的社会环境中习得的。社会学家克利福特?肖和亨利?麦凯研究发现,如果越轨行为在某一

群体或社区中已经作为一种文化模式而存在,它就很可能被传播给新来者和年轻人。大学生在进入大学这一特殊社会情境初始,更需要得到群体的支持和庇护。他们会基于相同的兴趣爱好或信仰等形成不同的群体组织。如果他们选择的这一群体存在普遍的越轨行为,那么“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久而久之,他们也会出现越轨行为。但是,为什么在同一社会环境下还会出现有人遵从和有人越轨两种选择呢? 埃德文?萨瑟兰认为,每个人都受到了遵从和越轨行为整理提供的双重影响,与教唆越轨的人联系越密切,接触的次数越多、越频繁,且接触时的年龄越小,当事人变为越轨者的可能性越大。埃德文?萨瑟兰的这一理论又称“差异性联合理论”。因此按照这一理论可以看出,与有越轨行为的人接触越密切、越频繁,出现越轨行为的可能性越大。所以大学新生迈入大学后,正确选择自己的有益群体特别重要。

(三)文化冲突理论当某种单一的文化发展成几种不同的亚文化,每种亚文化都有自己的行为规范时,便会产生冲突。从属文化冲突是社会分化的自然结果。社会分化会产生许多社会群体,每个社会群体都有自己的行为规范,有自己对社会关系的理解也会对其群体的价值观产生忽视或误解,冲突随之产生。大学新生家庭背景各异、价值观念千差万别,不可避免地会形成不同的社会价值体系,它们之间会存在不一致的地方,当两种体系相遇时就会产生冲突和矛盾。

当代大学生的失范行为按照其行为的严重程度,可以做如下划分:

(1)违反道德底线,应受道德谴责的行为,如在公共场合接吻等过度亲昵行为,大学生不给老弱病残让座的行为等;(2)违反学校规章的行为考试作弊,逃课缺课等行为;(3)轻微违法但不构成犯罪的行为,如大学生在校内摆摊经营却没有进行工商登记的行为等;(4)犯罪行为,青年犯罪,青年犯罪问题现在已经引起了国内很多学者的关注。

(一)当前大学生法律素质的现状及成因

大学生法律素质低下的原因,首先,是高校教育管理中对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教育缺乏足够重视,没有将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纳入培养目标体系中。尤其是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法律教育混同,甚至用思想政治教育取代法律素质教育。同时由于不少高校中从事《法律基础》教育的教师并非法律专业出身,本身也不具备较深厚的法律知识储备,导致教学方法不科学,授课内容不规范,学生也没有了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学不甚解(如不少学生根本分不清违法和犯罪到底有何区别),更谈不上理解和运用法律。而由于学习不到位,大学生自身对法律的认识也就存在误区,法律意识差,更会导致大学生轻视法律,对法律缺乏理解,引起其行为的偏激。即使相当理智的大学生,也会出现"只要我自己不去犯罪就行,学不学法律都无所谓"的观念。

其次,影响大学生法律素质难以提高的因素,既有历史上长期形成的消极因素,又有现实中的体制与环境的不利影响。"严刑峻法"、"法不容情"、"法不责众"等历史形成的法律(亚)文化影响深远,导致国民整体法律素质不高,给我国法治化进程和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工作造成很大的障碍。目前,"官本位"和"人治"思想仍占很大的市场,并且我国尚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法治化进程才开始,法律体系还不健全,不成熟,社会上还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司法腐败等消极因素,也使得大学生对司法信心缺失,对大学生法律素质提高极为不利。

(二)大学生行为失范中的教育因素缺位

学校教育的目标、内容、方式、手段未适应新形势尚未完成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真正过渡。随着社会发展,高校教育改革以及大学生自我完善的需要,素

质教育已成为一种教育理念。然而很多高校并没有把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例如,只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忽视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和法律素质的提高;不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我国正处在市场经济的转型期,中西文化冲突激烈,市场竞争加速。时代突然把社会裂变过程中各种各样的矛盾现象无情地展现在那些正处在人生苦闷、烦恼最多、内心敏感又脆弱、心理结构相当稚嫩的青年大学生面前,可能会造成他们价值系统的混乱,导致情感的极端苦闷,随之而来的则是各种心理冲突和心理障碍愈加突出,如人际关系的闭锁心态、舆论环境中的逆反心理、社会变革的困惑心态、职业选择中焦虑情绪、恋爱婚姻中的人格变态等等。大学生已基本进入青年期,在人格和心智逐渐独立后,生活和经济上却得不到完全的独立。

大学生行为失范原因分析:

不可否认,几乎所有的研究者对大学生失范行为都达成这样一个共识:当前大学生的行为失范日趋严重,无论是从类型、涉及的领域,还是发生的数量、危害性而言,都有恶化的趋势。大学生犯罪的现象日益频繁,犯罪发生率逐年上升。根据笔者调查,2006-2008年,南京市各级法院受案审理的在校大中专学生犯罪案件达515件,涉案1143人(其中女性73人,占6.39%),平均每2天就有一起青年学生犯罪案件,而其中以盗窃、抢劫、聚众斗殴等最为常见。大学生失范行为呈现复杂化、团伙化、激情化、智能化等特点,而且女大学生失范行为"异军突起"。上海市1993-1998年之间,在校女大学生总人数增长0.49倍,而犯罪的人数增加36倍。其增长幅度大大超过男生的增长幅度,并且呈现犯罪类型多样化,手段色情化。大学生行为失范的原因是一个复杂体,既有综合性又有层次性,是大学生个人的主观因素、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等诸方面的产物。对大学生行为失范原因的分析,首先要解决的是思路问题。长期以来,大部分的研究者对大学生违法犯罪的研究总是充满道德责任感。由于法律和道德的要求大体方向基本一致,对大学生违法犯罪作必要的道德评价,并不影响我们对青少年犯罪尤其是作为"精英"层面的大学生犯罪感到痛心疾首,因而研究工作往往带有太多的感情色彩。我们可能把包含个人自身因素(法律素质)、道德、心理因素乃至文化内容的大学生犯罪简单地归结为一种社会风气问题,由此会产生这样一种观点:大学生失范行为的大量出现,只不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中所产生的一种道德失常现象,因而只要通过必要的道德规范调整和社会风气的整顿,就可以解决。这种认识会影响到犯罪对策的研究,极有可能会把复杂的对策工程简单化为一种弘扬社会主义道德的教育活动,过分强调道德的评测标准,会使我们对大学生的失范行为道德因素层面过于关心,以致无法对其作出更全面和深入地了解。颜小冬教授在对大学生的失范行为作调查分析时,发现情况可见,引起犯罪的原因既有外因又有内因,而个人因素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尤其是个人的法律素养。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心理素质与大学生的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家庭、社会也会影响大学生成长的轨道。在分析大学生失范行为的时候常常会发现这样的原因链,找到某个犯罪的个人原因,就可能会发现还有学校的原因、家庭原因等。

大学生失范行为的环境因素:

(一)学校因素

1. 教育内容。大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内容存在与社会现实相脱离的现象。而一旦教育的内容脱离社会实际,就会使大学生对社会现实不了解,不能正确地看待社会阴暗面,从而出现心理上的不适应,进而导致失范行为的发生。

2. 教育方式方法。目前,虽然教师整体素质提高了,但仍有部分教师课堂教

学机械化,学生缺乏兴趣,出现在课堂上走神甚至捣乱的现象。而在学生违反课堂纪律时,有的教师就会使用一些体罚或心罚之类的消极手段来处理,比如说侮辱性批评、疏远和冷落等。这样会使学生产生压抑情绪,对学业和人生失去兴趣,最终走上越轨的道路。

3. 学校文化。大学新生来自不同的地区,可能属不同的民族,因而异质性程度较高。这样,来自于某些家庭背景中的学生,其文化价值、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常常与学校的要求不一致,并引起一定程度的冲突。某些学生可能习惯于家庭或社区的某些语言和行为方式,但是,这些语言和行为方式却可能是学校所不允许的,由此,使某些学生的某些行为成为违规行为。

(二)家庭因素

1. 家庭关系。家庭关系主要由父母之间的关系(夫妻关系)和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亲子关系)构成。父母关系和亲子关系会直接影响大学新生在中小学期间的生活和学习。天津教育科研机构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在84名逃学和有其它不良行为的中学生中,有82名学生的家庭亲子关系不良。由此可以看出,父母关系或亲子关系质量不高,导致中小学生品德或行为不良的可能性极高,而这会直接影响到他们在大学的生活。

2. 家长素质及家庭教养方式。父母的文化程度、职业类型与家庭气氛以及他们对子女的期望水平、管教能力等对学生的行为有直接的影响。一般来说,文化程度较高的家长对子女的期望较高,并倾向于采取民主且具有权威性的方式来教育学生整理提供而更能为子女所接受。而相反,文化水平较低的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大多数缺乏一定的能力,教育方式不得法,往往专制独裁,使子女产生挫折感和叛逆情绪,引发不良行为。

(三)社会因素

1. 社会转型期“规范真空”对大学生行为的影响。目前,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期,旧的社会规范体系因不适应社会发展而逐渐丧失控制社会行为的功能,新的社会规范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处于所谓的“规范真空”状态。这样学生的社会约束力减弱,个体缺少行动指南,容易导致行为失范。

2. 大众传播媒介对大学生行为的影响。随着现代传媒的发展和普及,特别是电脑网络的发展,在各种传媒中出现了一些不健康的内容如色情和暴力等,加之媒体对社会丑恶现象和消极腐败行为的不断披露,对大学新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对于其失范行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四)同辈群体同辈群体,是由地位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关系密切的群体。同辈群体的成员一般在家庭背景、年龄、性格特点、爱好等方面比整理提供较接近。他们时常聚在一起,彼此间有很大的影响。同辈群体可以分为积极型同辈群体和消极型同辈群体。积极型同辈群体可以为大学新生提供支持和保护,对大学新生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消极型同辈群体主要由一些各方面表现较差,有劣迹、受到过处罚又自暴自弃的学生组成。大学新生如果成为这类群体中的一员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越轨行为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大学生行为失范的防范与矫正:

大学校园中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失范行为不能不令我们对学校的教育进行反思。学校是教育的前沿阵地,直接关系到青年的健康成长,而在法律素质的培养上尤显重要。

(一)充实法律教育师资力量,构建合理的法律教育体系

根据我国目前的教学体制,非法律专业学生的法律教育任务主要是由"两课"

老师来承担。这种不合理状况不仅制约着大学生法律教育的水平,而且已不能适应他们学习法律知识、提高自己综合素质的需要。因此要切实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的水平和效果,必经充实师资队伍和完善法律教育体系。1、利用现有的法律专业教师,将不同专业学生的法律课列入法律教学计划内,统一安排,以减少课程设置的临时性和任意性;2、以学分制开设多门法律类选修课程,供有不同法律需求的学生选择,并鼓励学生旁听法律专业的课程;3、有针对性的开设法律专题讲座,根据社会变化介绍法律热点问题,普及法律知识;4、搞好课堂教学,注重现实参与,侧重案例教学,联系实际并用法律知识加以分析学生身边的事情,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二)重视校园法律文化建设,注重法律实践性教育

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熏陶,表现在它不仅可以弥补课堂教学不足,还可以更直接地使学生参与到一些法律实践活动中来。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完善法律人格

当前高校越来越多的学生存在或多或少、或轻或重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缺陷,这些心理问题随时都有可能导致过激言行的发生,严重的可能引发犯罪。所以说,犯罪是社会现象,又是心理现象。因此,对于大学生失范(犯罪)行为的预防和矫正,除必须强化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外,还应加强大学生心理教育,进行心理辅导和治疗,避免大学生的过激行为而导致违法犯罪行为。学校要开展经常性的心理调查,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全面的了解,有目的地开展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学校应当设立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及时疏通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心理冲突、心理困惑以及其他心理疾病,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消除学生的犯罪心理,完善大学生的法律人格。大学生失范行为(犯罪行为)特别是女大学生犯罪还有不少是在错误的性道德支配下发生的。学校和社会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和性道德,指导学生摆正学习、恋爱的关系,让学生明白一个人的生理需要和欲望的满足必须要在法律和道德的约束下,教育女大学生自尊、自爱、自强,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

参考文献:

[1 ] 马和民.学生失范行为及其教育控制

[2 ]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

[3 ] 徐瑞.越轨社会学理论对防范学生越轨行为的启示.当代教育科学, [4 ] [美]戴维?波普尔.社会学

:[5 ] 万明之.文化冲突理论与青少年犯罪

[6]杨晖.大学生失范的特征、成因及对策

[7]张音宇.对大学生越轨行为的社会学分析

[8]庄国波.大学生越轨行为研究

[9]毕天云.大学生越轨性行为的社会学分析[

[10]蔡楷有.大学生越轨行为的原因及其控制

[11]夏永华.我国女大学生违法犯罪及其防范

[12]颜小冬.当代大学生犯罪问题研究

学校中的失范行为

一、学校失范行为的类型研究 (一)失范行为的类型学解释 1、失范的生物学解释 19世纪,生物学的迅速发展导致了"体质变态说"的出现。意大利犯罪学家西塞·朗姆布罗索(Cesare Lombroso)是这一解释的创始人。他认为犯罪、越轨是因遗传而得的生物学上变态的结果,这会在面部特征上有所显露。 2、失范的心理学解释 心理学上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心理缺陷说",另一种是"挫折——侵犯说"。一些心理学家力图把越轨、犯罪解释为"心理缺陷"的结果,认为正常人知道限制他们的越轨冲动,而"心理缺陷者"不知道限制他们的越轨冲动。而"心理缺陷"主要是因童年的社会化失调所造成。另一些心理学家则强调"挫折——侵犯说",认为越轨者是一种由挫折产生的针对他人和社会的侵犯形式。而挫折的程度是与需要强度或者受阻的程度为基础的,进而推断,侵犯的强度是与挫折的强度有关的。 3、失范的社会学解释

社会学把重点放在导致越轨行为产生的社会环境上。社会学的解释主要可以分为两类研究取向: (1)"结构模式",主要从社会结构和文化的角度去探讨。另一种是"过程模式", (2)过程模式主要从越轨的过程进行分析,以"标签论"为代表。美国社会学家贝克(H.Belker)是这一理论的代表,盛行于20世纪60年代。这种理论主要运用互动理论探讨了越轨-犯罪的过程,而非它的原因,强调了违法、犯罪是社会创造的,而非本体所赋予或自然发生的。其要点为:第一,失范是一种政治现象,权力常常是决定谁去贴"失范者"这个标签,以及谁被贴这个标签的关键因素;第二,必须改造的是社会关系,而不是失范者;第三,认为失范与控制失范是同一社会现象的两个相互联系的组成部分。这种理论因此特别强调了犯罪的过程,分解了从"初级越轨者"到"次级越轨者"的变化过程。 (二)学校失范行为的类型 我们可以把学校失范行为划分为:目的取向型失范行为、价值取向型失范行为、情感型失范行为、传统型失范行为这四类理想类型。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量表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量表 一、指导语 下面的语句是关于网络行为表现的陈述,请仔细阅读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评定,只能选择一个答案: 1=从不; 2=偶尔; 3=通常;4= 总是. 二、测验项目 编号项目从不偶尔通常总是 1 匿名发布不实消息 1 2 3 4 2 下载或使用盗版软件 1 2 3 4 3 利用网络复制传播音乐 1 2 3 4 4 下载未经授权的音乐或视频 1 2 3 4 5 发表诽谤性言论 1 2 3 4 6 恶意灌水或刷屏 1 2 3 4 7 在即时聊天中强迫他人语音或视频 1 2 3 4 8 发表不当言论 ( 如发言曾被网管删除) 1 2 3 4 9 匿名在网上辱骂他人 1 2 3 4 10 下载资料拼凑论文 ( 包括课程论文) 1 2 3 4 11 论文中引用网上资料不注明 ( 包括课 1 2 3 4 程论文) 12 做作业时从网上抄答案 1 2 3 4 13 上课时用手机上网或聊 1 2 3 4 14 网络黑客 1 2 3 4 15 在网上偷看过别人的邮件 1 2 3 4 16 欺骗网友 1 2 3 4 17 浏览色情图片!视频或小说 1 2 3 4 注: 网络言论失范行为包含条目1、5、6、8、9、14、15、16; 网络学习失范行为包含条目10、11、12、13; 网络侵权失范行为包含条目2、3、4、17. 三、评分计分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首先按被试的受教育程度、性别、专业将样本平均分为两个样本,对样本1(n=491)进行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样本2(n=494)进行内部一致性信度检验,使用AMOS17.0对样本2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以题总相关为项目区分度指标,结果各项目与量表总分的相关在0.39至0.62之间,均P<0.01。17个项目分布在 3个因子上,因子1包含9个项目,命名为网络言论失范;因子2包含4个项目,命名为网络学习失范;因子3包含4个项目,命名为网络侵权失范。大学生道德失范行为量表的初始问卷采用4级评分:1=从不,2=偶尔,3=通常,4=总是。 四、信效度分析 1.信度 (1)内部一致性信度: 总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1,3个因子的系数依次为0.84、0.74、0.73。3个分量表得分两两之间的相关系数在 0.19至0.48之间,3个分量表得分与总量表得分的相关系数为0.64、0.75、0.82(均P<0.01)。 (2)重测信度: 总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84,3个因子的重测信度分别为0.72、0.86、0.78。 2.效度

我国当代大学生失范行为现状及防预对策研究

我国当代大学生失范行为现状及防预对策研究 王美玲 摘要: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不断的发展,我们深感到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然而,接受高等教育的中国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却受到人们的质疑,大学生们出现了种种失范行为。针对出现的诸多失范行为,本文从多角度论述了我们当代大学出现失范行为的原因以及防范对策。中国当代大学生出现的诸多失范行为已经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关注和冷峻思考,我们在思考失范行为出现的原因以及我们的社会应如何为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 关键词:中国当代大学生失范行为高等教育大众化 一、中国当代大学生行为现状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处在转型期的高等教育又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处在特定社会时期的高等教育真的能够适应大众化时代吗?根据一些专家、学者的研究和现实社会的反映来看,目前的高等教育确实出现了一些消化不良的状况:大学生综合素质不断下降,各种反校园行为频频出现。而就我国当代大学生的行为现状来看,我们的学生的确存在着一些令人忧心的行为表现。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群体中的一员深深地体验着当代高等教育的发展状态和我们大学生这一群体的行为状态。当代大学生的主流是好的,良性的,但是,在我们身上出现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当我们从高考的“魔掌”中走出进入我们期盼的“天堂”——大学时,我们发现这里是自我的天地:没人再唠叨你去学习,没人再叫喊你起早,不再有成堆的卷子,不再有月考、模考、高考的压力,这里真好!但是我们又有些迷茫:不被管理的学习生活,我们有些不知所措;不再被老师和家长关注的日子,我们感到有些失落;习惯了“一切被规划式”学习模式,突然自己管理自己一部分人真的有些迷茫了。高考后学生们完全自由放任三个月之后便步入课程、生活节奏松散的大一,中学时代和大一阶段的衔接严重脱节,让我们误以为大学就是这种放羊状态。我们在误解和迷茫的状态下,选择了上网、视频、游戏、购物、恋爱让我们获得从未有过的放松和自信。我们带着侥幸的心理旷课甚至逃课,因为在大学里我们是上百人授课的规模,老师只是抽查点名。我们发现了管理的漏洞,于是我们就不停地钻空子,逃寝,考试变着花样的作弊更是一种屡见不鲜的现象。攀比消费,铺张浪费成为一种怪圈现象。在大学里学子们深受着多元化思潮的影响,很多学生穿着打扮怪异,浓妆艳抹,发式一律成卷,发色多元趋势,单眼皮做出双眼皮,校园里堪称这些行为为美。更有甚者让

高校大学生毕业前夕失范行为的分析及对策研究

高校大学生毕业前夕失范行为的分析及对策研究 发表时间:2013-08-29T14:23:44.700Z 来源:《学术月刊》2013年7月供稿作者:颛静莉刘媛媛 [导读] 毕业生在离校之际,心理问题凸显,如果处理不好,将导致毕业生行为失范的发生。 颛静莉,刘媛媛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河北保定 071000) [摘要]每年6月份,毕业生离校之际,各个高校都会为毕业生的文明离校绞尽脑汁。因为历届的毕业生都会或多或少的出现一些破坏学校公物,辱骂老师或管理人员,打架斗殴等不文明现象。这些现象大多源自学生的补偿心理、从重心理等因素,学校应该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自制能力,加强学校领导干部与大学生的沟通交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等多方面的措施来应对。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行为失范对策 [作者简介] 颛静莉(1979-),女,河北保定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就业与创业。 刘媛媛(1983-),女,河北保定人,学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就业与创业。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39-8041(2013)07-0071-03 每年的大学毕业生离校之际,各高校普遍都会面对一个难题——毕业生文明离校的问题,因为每到这时,几乎所有的高校都会出现一些毕业生行为失范的不文明问题。下面通过对大学毕业生离校前夕的复杂心理状态和学校工作的失误、失效,这两方面原因的深入分析来透视大学生离校前夕的失范行为,以期能找到解决这一工作难题的良策。 一、毕业生的离校失范行为的心态分析 (一)失落感普遍存在 毕业在即,毕业生即将走向社会,虽然大学生活有着很多美好的回忆,但其中不免有些伤感和失落,或感慨自己在大学里没有充分的利用好时间,以致理想与现实严重脱节,或感慨自己感情生活不丰富,不完美,或者眼前就业,考研不如意,于是一些毕业生在心理上无法承受,感觉“大学没意思”、“生活没意思”,因此出现低迷和失落的情绪,其行为极易出现失范,有的“借酒浇愁”,有的“小赌怡情”,更有甚者,用暴力发泄,砸东西、打架斗殴。 (二)现实角色定位模糊 大学毕业了,对大多数毕业生而言,意味着十几年的学生时代的结束。他们都要步入社会了。告别过去,投入社会,对每一位毕业生来说,多少有些兴奋和紧张。一方面,毕业生因为自己在大学的努力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而谋得自己比较满意的职位而兴奋,另一方面又以激动紧张的心情期盼社会工作的成功。这样,他们不免在学生与职业两个角色之间摇摆。他们虽然没有从大学生这一角色完成社会人角色的转变,但往往在学校里以社会职业人自居,因此对现实中扮演的角色产生了一定的模糊,主观上不再考虑学校规范,导致行为失范。 (三)存在严重的逆反心理 众所周知,各个大学都会有自己的校规校纪,大学生在校期间难免会觉得有束缚感,大学三年或是四年下来,逆反情绪被累积;有的学生因为自己的人际沟通能力不佳可能在宿舍和班里生活得不是很如意;有的大学生在毕业之际可能工作尚未敲定,恋爱失败,感到前途渺茫,各种情绪的累积,在毕业离校这个情绪敏感期极易爆发,导致违反校规校纪、对抗管理人员等不良行为的频发。 (四)存在严重的补偿心理 有些毕业生因为在大学期间学习成绩较差,经过多次补考才取得毕业资格,或因在校期间违反了校规校纪而受到学校的处分,心理上有怨恨情绪;或因为在大学学习期间各方面表现都很一般,因而从未引起过大家的关注;或因为人际沟通能力较差,同学关系不和睦;或因为毕业前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自己认为就业前景渺茫,以上种种原因导致这些毕业生心理失衡,自尊心受损,从而降低自我评价,滋生自卑心理。因此在毕业离校之际他们想通过各种方式重新塑造自己的形象,期许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心理补偿。一部分学生通过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文化活动和积极的帮助老师同学做事情而重新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和关注,这些属于补偿心理的积极表现。另一方面,有一部分同学矫枉过正,对自己的毕业鉴定和各种奖惩看的过重,他们一改过去的循规蹈矩的形象,以极其夸张的行为引起他人注意。更有甚者,极少数的毕业生故意损毁公共财物,冲撞管理人员和老师以泄私愤,这些就是补偿过度,导致的补偿心理出现的消极表现。 (五)追求感情的满足 大学生的性生理发育成熟,然而性心理却不太成熟。两性之事,是大学生的神往之事。在毕业生中这个问题表现的比较突出,男女同宿的现象比较严重。究其原因:其一是对感情发展的不可把握造成的。据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调查显示,40.6%的毕业生有恋爱关系的朋友,其中,只有32.6%的人能在毕业后走在一起,有59.6%的人正在为走在一起而努力,7.8%的人则没有可能走在一起,即恋爱中的毕业生有67.4%的情感问题是不可把握的,这就造成他们在情感上的焦虑和困惑,用可把握的行为来对待现实的不可把握,来满足自己的感情需要。 其二是离别的伤感。对未来不可知和眼前的离别,使有些毕业生在情感上认为一切都将要失去了,只有抓住最后共度的时光,才能留下一些美好的回忆,由此整天在一起,同宿现象就容易发生。 (六)行为从众严重 行为从众是指个体在群体之中常常不知不觉地受到群体的压力,在知觉、判断、情绪、信仰和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相一致的现象。当个体在受到的压力大,焦虑情绪越重时,从众心态就越明显。毕业生的失范行为也表现了从众倾向。在毕业生离校之际,当第一个人失范行为发生时,它往往有明确的原因。在他的示范和行为暗示下,其他人也会受其影响,效仿他的行为。在毕业离校这一敏感时刻,毕业生心态不稳,不易把握好自己的情绪,稍微受个别人的失范行为的影响,很容易导致毕业生漠视学校的规范认同,群体失范行为的发生。

学院关于印发《师德师风负面清单和失范行为处理办法》的通知

学院师德师风负面清单和失范行为处理办法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教育部《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教师〔2018〕16号)、《教育部关于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的指导意见》(教师〔2018〕17号)、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完善师德规范,加强对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师德师风等的监察监督,强化师德考评,体现奖优罚劣,推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建立教师个人信用记录,完善诚信承诺和失信惩戒机制,着力解决师德失范、学术不端等问题”等有关文件要求和《学院关于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实施办法》,结合我院实际,使教职工做到“四个相统一”,成为“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制定学院师德师风负面清单和失范行为处理办法。 一、本制度适用于全体教职工。 二、负面清单范畴 (一)思想政治纪律方面 1.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及其他场合有损害党中央权威、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言行。含在公开场合或网站、新媒体等各类社交媒体或互联网群组等平台上,散布违反宪法、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违背政治纪律和意识形态安全的言论,发布丑化党和国家及领导人形象、煽动影响社会稳定和谐的言论。 2.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违背社会公序良俗。含

危害国家统一,伤害民族情感和国家尊严,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学生合法权益;破坏民族团结,歧视、不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二)教育教学方面 3.通过课堂、论坛、讲座、信息网络及其他渠道发表、转发错误观点,或编造散布虚假信息、不良信息。含在教学、讲座等活动中散布对抗中央、有损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言论。 4.违反教学纪律,敷衍教学,或擅自从事影响教育教学本职工作的兼职兼薪行为。含未经学校规定程序批准,随意调整教学计划或上课地点;不履行课堂教学主体责任,对课堂纪律漠不关心;违反考试(评卷)管理规定和考场纪律,影响考试(评卷)公平、公正行为;故意提高、压低学生成绩,不按规定时间录入上报成绩;不按规程操作,导致教学仪器设备损失。 5.要求学生从事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无关的事宜。含从事对学生身心健康有不良影响的活动。 6.与学生发生任何不正当关系、猥亵、性骚扰行为。含侮辱、歧视或变相体罚学生等。 (三)学术道德方面 7.抄袭剽窃、篡改侵吞他人学术成果,或滥用学术资源和学术影响。含伪造学历、学位、成果等;违规使用科研经费,利用科研活动谋取不正当利益;在科研工作中弄虚作假,侵吞篡改他人的学术、教学成果等学术不端行为;在职称评审、考核奖惩、绩效贡献等活动中无中生有、捏造事实、提供虚假信息、恶意诋

学生心理障碍和失范行为的归因分析

学生心理障碍和失范行为的归因分析 马栏齐心九年制寄宿学校赵晓斐 心理障碍和失范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最主要的问题是当前学生的整体生活环境正发生着急剧变化,导致心理障碍和行为规范失控。其中最典型的原因为社会道德失范,文化市场的失控,家庭结构的变化和学校教育指导思想的失误。 然而,在这几方面原因中,学校教育起着关键性作用。学校教育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激发,有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但在现时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学校教育仍仅仅是在传授知识技能、任凭学生在生活的大海中随波逐流、让学生与社会生活相隔绝。因此,对学生心理障碍和失范行为的归因分析应先突出学校教育的失误问题: 一、学校教育指导思想的偏差 改革开放以来,面对市场经济的大潮,在多元文化与观念的矛盾与冲突中,在青少年一代最需要学校德育的时候,学校德育却陷入适应困难:以不变应万变遭到新时期青少年的反感;甚至干脆把德育拱手相让予社会;或者惟升学是追,把德育作为软任务,放弃了应有的任务。 14-15岁的学生是青少年越轨犯罪的多发年龄区,又是青少年个性最为突出,也是最为脆弱的时期。然而在升学至上思想的指导下,学校只按统一的教材,用同样的方法,朝着升学的方向教育学生,而不考虑学生个体的性格、能力及不同的生活经历。美国学者詹宁斯说:自然界用尽所有的心力,尽可能的使我们的孩子禀性各异,自然界不遗余力的把无限的可能性隐藏其中,没有人能够确定或预言这些可能性,但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却往往要根除这种多样性。这意味着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必须重新纠正。 二、个别教师素质差

个别教师素质差导致师生间的人际关系紧张,是学生失范行为产生的又一重要原因。客观上分析,教师在追求升学率的指挥下,易重视优秀生忽视学困生,导致学困生流入社会,走上犯罪道路;主观上分析,有些教师自身素质差甚至品质恶劣会导致学生厌学、恐学,最终走上越轨犯罪道路。教师低水平的教育技术甚至反教育的方法,是导致学生行为失范不可忽视的原因。有些教师的教育观念存在偏差,或本身不懂法,采用的方法本身就具有违法性,尤其教师的违法言行对学生影响十分巨大。例如有些教师体罚学生,将学生推出教室,剥夺了学生学习的权利;有些教师采取搜身和检查书包地方法来破获校内案件;有些教师私拆学生信件以杜绝早恋现象等,容易导致师生之间对立、冲突,从而出现“反教育”的后果。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薄弱 1949年,美国心理学家托尔曼针对当时美国社会流行的以追求物质享受为目的的“经济人”,从心理学本身所包含的意义和价值出发,提出了“心理人”的概念,呼吁人们注重生活品质,注重心理感受和意义。从此“心理健康”被人们广泛接受,并成为人类健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认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确定有益于个人和社会的生活目的,是指在学习、工作、人际关系方面,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的最佳适应。但是,目前我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小学还相对较少,缺乏专业人员,一些学校还往往把学生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当做“思想政治”问题对待,未能从心理学角度去正确把握教育对象,有效地进行心理疏导。例如,学生逃学,教师往往认为是思想品质问题造成的,导致学生出现违反校纪校规的行为,很少注意到学生逃学背后可能隐藏的心理障碍。 四、学校法制教育薄弱 学校中法制教育薄弱,往往使学生不能正确的把握学校生活和其他社会生活的冲突。在没有接受法制教育以前,青少年不可能懂得什么是违法犯罪,他们一般只有道德判断的标准。有的中学生犯了罪,

大学生文明行为规范

校园文明习惯规范人生因什么而精彩?答案很多,但有一个答案一定正 确合理——人生因文明而精彩。 校园因什么而文明?校园因你、我的文明而文明。我们的校园如果没有与之相适应的精神状态、环境氛围和文明行为,就不会有校园的文明,文明文明校园既包含物质的校园,更包括精神的校园,精神的校园需要我们全体师生共同、长期的努力。 随着科技发展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也日渐提高,而想要投身社会的我们已经不仅单一的只拥有知识,要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才是一个接班人应该具有的素质。 山水自见山水,但社会早已有了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增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提高文明素质,更见在校大学生应该做到而且做好事情。 行为规范: 一、思想品德篇; 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是综合素质的核心要素。加强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帮助大学生塑造和培育美好的品德不仅是个人成长的需要,更是是历史赋予的责任和使命。 二、诚信守纪篇; 诚信守纪、自律修身为做人处事的根本。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中应该恪守这一道德底线。做人讲诚信,做事守法纪,踏踏实实做事清清白白做人不妄图走捷径,不投机取巧,凭借过硬的综合素质和高尚人格魅力,赢得别人的尊重。 1本色做人,以诚待人,言出必果,知行统一。 2为人正直,不损害他人权益,选择正常渠道和合理方式

反映意见和要求。 3遵纪守法,不做侵害他人利益的事情,不参加非法组织和活动,敢于并善于同各种违法违纪行为作斗争。 4、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恪守一日生活制度,自觉维护学习生活秩序。 5、提倡诚信考场文化,严格遵守考场纪律,按照相关要求参加考试,考试不作弊。 6、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恪守一日生活制度,自觉维护学习生活秩序。 7、提倡诚信考场文化,严格遵守考场纪律,按照相关要求参加考试,考试不作弊。 三、感恩与责任篇;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社会、家庭和他人的关心、关怀、帮助。从一出生,我们每个人都因为父母、家庭和社会的万千呵护宠爱,而背负了一种巨?反哺那些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1.感恩和责任是我们生存的理由和动力,要对社会负责,对别人负责,对自己负责,要学会关爱父母,珍惜生命。 1.对他人与人为善,关爱、宽容,常怀恻隐之心;对自然以邻为友,仁心、慈爱,常怀敬畏之心,与人与物和谐相处。 1.尽己所能,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平时多参加义务活动,争当社会活动的志愿者,在公共场所,自觉维护学校形象。 四、学涯规划篇;故人云:预则立、不预则废。在校大学生要确立长远理想,明确学习目标,及早规划学业生涯。学涯规划的制定要注意长期规划与短期目标的结合。自身实际与专业学习大纲要求的结合,学习目标和具体的实施步骤的结合,及时调节心理应对状态,有条不紊地把规划内容落到实处。 1、客观分析自己的能力,制定与自己能力相适应的阶

学生失范行为的社会因素分析及应对对策-最新教育资料

学生失范行为的社会因素分析及应对对策 自学校诞生以来,学生在学校和课堂中出现的各种失范行为,一直是社会各界广为关注的问题。教育活动中学生的失范行为及其对这些违规行为的控制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目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社会转型期的社会“失范”,社会秩序的纷乱和冲突,使青少年学生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感到无所依从和狐疑,对其缺乏必要的行为导向[1]。另一方面由于青少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处于不断发展形成中,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社会因素成为造成学生失范行为产生的主要因素。 一、学生失范行为的界定 学生失范行为是指违反教育规范的行为。教育规范是制约和控制学校成员个体行为合理性的严重途径,可以分为正式与非正式两类。正式规范是以法律,法规的形式不变下来的,对违反者有特定的惩罚;非正式规范是不成文的,但能被学校成员普遍理解和接受。[2]%学生的失范行为在教育活动和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多种多样,从学业成绩不良、考试作弊到逃学、旷课、离家出走,从偷窃、勒索他人财物到恃强凌弱,甚至对他人进行暴力攻击,进而违法犯罪。 二、学生失范行为的表现形式 学生失范行为是对社会和文化体系与社会期望的偏离,是对学校纪律和学生行为规范的违背,给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发展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在学校教育实践中,学生的失范行为表现形式是繁复多样的,大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概括和分类:根据失范行为发生的场所来规定,可以把学生的失范行为分成:课堂中的违规行为和课堂外的违规行为。所谓课堂中的违规行为,指在课堂上影响和破坏教师教学和其他学生学习的行为,以及学生自己违背教师的要求的各种行为,例如课堂上的大声喧哗,故意扰乱课堂纪律等。所谓课堂外的违规行为,指的是在学校的课外活动和学生交往中的各种违规行为。例如青少年学生之间的打架斗殴等暴力行为,青少年学生在学校之外或社会上的各种违规行为,如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参与赌博,等。这些违规行为的特点是,常常与社会的意识形态和社会行为规范或道德规范有一定的联系,有些情节严重者涉及违法犯罪行为。

大学生的失范行为案例评析---教育社会学的视觉

大学生的失范行为案例评析-----教育社会学的视觉 摘要:从古到今,教育一直贯穿其中,在社会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我们都是 在孔融让梨等蒙学故事中成长的孩子,然而长大后有许多人不懂的谦让、无私,在乘坐火车和公共汽车时,会疯也似地争抢座位,无私旁人的存在,甚至连老人和小孩都不让。他们以个人为中心,只重视自己的利益。从他们的言行中,人们根本无法相信,这是一群在孔孟思想中长大的孩子。 关键词:失范行为伦理道德 正文:强让、无私、诚实、勤劳都是中国的传统美德。那些都是美好动人的品 性德行,几千年来围绕着这些品德德行又有多么美好的动人故事。学校、家庭和社会在“德育”的问题上不敢有丝毫的懈怠,这些美好的故事打从小孩进幼儿园的那天起就萦绕在他们的耳朵旁,学校和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够耳濡目染,从中学到一些做人的道理。然而现实总是无情的告诉我们:许多美好的的品德并没有因为我们的道德教育和以耳濡目染的方式把那些美好的品德铭刻在孩子的心灵中去。相反,我们越对孩子说教,随着他们的长大,就越加快速的烟消云散,他们的行为和言语与学校家庭给他们的人性预设南辕北辙。他们的那些失范行为越来越让人感到吃惊。他们多数以实现自己的价值为核心,忽视了社会价值,把社会和国家放在次要地位,社会责任感越来越淡化,只想一味的索取而不知奉献。进而其行为也是失范的!以下就是几个例子 案例一:大学生在社会中的失范行为 我清明放假回了家,来学校的时候坐火车,其中有两节车厢都是到内江的,车内的人差不都是师院的学生。一下火车,一出火车站,来到等公交车的地方,由于刚下火车的人很多,公交车偏少。所以当一辆207路公交车来了的时候,马路上的人还没等车停稳就像蜂一样的涌向那扇窄窄的车门,最前面的两个人被车门卡住了,谁也不退让,并为此大吵起来,人们最终上了车,走了。接着又来了一辆,这一次,很多学生都是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全横穿马路,在路对面就把车给劫持了。 评析:在那样的一个特殊环境中,有多少人会觉得抢车、抢座位的行为是不文明的呢?是一种失范行为呢?几乎没有吧!学校不是这样教我们的!现在都提倡文明乘车,可他们的这种失范行为是文明吗?显然不是。这是为什么呢?这些堂堂的大学生接受的是高等教育,可是他们那样的行为是高素质应该具有的素质吗?他们所学的与他们的行为大相径庭!这些大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大多温良谦虚,甚至有时见到老弱病残还会主动让座。这是什么原因呢?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们去抢车抢座位呢?现代社会的竞争非常激烈,包括在学校竞争也是非常大的。因此在很多地方,人们总是在潜意识中总是让自己处于竞争中。他们缺乏安全感,很多人无法从容的应对周围的竞争。因此选择争抢来获得安全感,“争”和“抢”因此成为一种生存方式。有的人本来想遵守秩序,但当看到不守秩序的人得到好处,往往容易失去平衡,无法容忍“别人有的我没有”,从而放弃自己的礼貌和

教育社会学教案:学生失范行为归因分析1

教育学教案 教育社会学课程教案 授课题目:学生失范行为的归因分析(教材马和民著《新编教育社会学》 第四章学校中失范行为第二节的第三部分) 教学时数: 1 授课类型:□理论课□实践课 教学目的、要求:(1)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 (2)让学生了解和把握学生失范行为的含义及其形成原因。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和把握学生失范行为含义及归因。 教学难点:学生失范行为的归因。 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等;教学辅助手段:课件、实物、现代教学设施设备,师生互动、板书。 教学分组: 安全事项:没有安全隐患 教学条件:教学场地、电脑多媒体、课件 参考资料: 1.金一鸣著《教育社会学》 2.马和民等著《教育社会学研 究》 3.马和民著《新编教育社会学》

本科教育学课程教案 教学内容及过程旁批教学引入(可选): 学生失范行为案例:学生暴力事件。 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1、什么是学生的失范行为? 2、造成学生失范行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二、教学设计 利用教授法和案例法进行教学。 (二)教学过程: 分析案例,案例中学生的暴力行为正常吗?属于什么行为?是学生 非正常的违法犯罪行为,也就是学生的失范行为。那么如何理解学生 的失范行为呢? 学生的失范行为有三种,一是违规。二是违法。三是青少年犯罪。 造成学生失范行为的根源是什么呢? 造成学生失范行为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是社会的不良影响。其次是 学校教育的失误。另外就是家庭教育的缺失。 首先是社会的不良影响。1、社会规范失控。社会转型,计划经济 让位于市场经济,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道德观念被推翻,与新的 经济条件相适应的道德规范还没有形成。在这种形式下,人们道德滑 坡,容易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影响。在校中小学生思 想简单,判断是非能力较差,极易受这种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2、文化的商品化。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速度较快,与市场经济相适应 的法律还不健全,文化市场的社会管理和法律控制系统失调,导致反 主流文化的泛滥。传统的一些少年宫、少年之家等青少年学生活动场 所受市场经济的冲击,难以发挥其功能。而一些黄色书刊、暴力影视 剧、色情网站成为社会主流文化,占据了市场,使文化娱乐市场向畸 形发展。 3、城市化的影响。我国改革开放后,户籍管理制度逐渐放开,城市规 模越来越大,农村城镇化建设速度加快。随着城市规模扩大速度的加 快,城市犯罪人口猛增。一些流入城市的无业人员偷盗、抢劫、杀人 等犯罪行为,无不影响着作为社会一部分的中小学校学生。 4、人口流动问题。随着上世纪90年代打工潮的到来。农村留下了大 批无人监管和由老人监管的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失去父母的教育 和家庭的温暖,变得孤僻、冷漠、自卑、冲动、焦虑不安。没有学习

大学生失范行为案例评析

1 大学生失范行为案例评析-教育社会学视角 冷虎 (内江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四川,内江 641100) 摘要:大学阶段是最接近社会最独立的一个学习阶段,这个阶段比高中阶段更加自由,由于学校教育内容与社会的脱离,家庭的关系情况,家长的教育方式,同龄人影响,家庭背景,学校文化,社会因素等加上大学生本身不成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影响 ,就会出现失范行为。这里笔者将评析大学生恋爱中的失范行为案例。 关键词:大学生;失范行为;教育社会学视角 失范行为是指违反规范的行为,那么大学生失范行为就是指大学生违反规范的行为 ,主要是指教育、道 德 规 范 , 大 学 生 的 失范 行 为 主 要表 现 为 : 学 习 懈 人 际交 往 行为 幼 生 一、大学生恋爱过程中的失范与正常行为 失范的恋爱行为案例表现为:透支式的恋爱投入,大学生将大量的时间、精力钱财投入谈情说爱,对课业及正常的生活交往产生强烈的挤压和冲击。夸张式的感情表达,在表达自己感情的时候,过于随意、露骨,甚至在众目睽睽之下做出一些极不合时宜的边缘性行为 。对婚前性行为持宽容甚至放任的态度 ,偷吃禁果、长期同居。极端化的报复方式争风吃醋打架斗殴沉迷网络借酒消愁自伤甚至伤人等[1]。 正常的情况下恋爱是一件较为严肃的事,恋爱是找一个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相互照应分享彼此,它是建立在彼此有好感的基础上再相互接触产生爱情,在恋爱过程中正常的恋爱行为是亲密关系在公共场合隐晦表现,恋人之间分享生活的空余时间,彼此关心安慰。 二、大学生恋爱失范行为的社会学分析 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 (Merton ,R. K.)认为失范是在人们用社会认为合法的手段不能实现自己的文化目标时发生的 ,而对于这种情形的一个共同的反应 , 就是越轨行为(当触犯刑律时即为犯罪行为)。[2]其实大学里并没有规定什么是合乎规范的恋爱行为,但是上述的那些行为是不符合社会认可的手段,恋爱的真正目标是两个人志同道合,隐晦地亲密,分享彼此的快乐、生活时间,在受伤时彼此安慰,但是上述的那些行为的目的并不是这目的,因此有着失范的恋爱行为的大学生谈恋爱的目标就错了。社会学家克利福特·肖 ( Clifford Shaw ) 和亨利· 麦凯 ( Henry Mc K ay ) 研究发现 ,如果越轨行为在某一群体或社区中已经作为一种文化模式而存在 ,它就很可能被传播给新来者和年轻人。[3] 大学里的这种失范的恋爱行为的确是作为一种文化模式而存在,因此失范的恋爱行为以这种方式传播下来:新入学的大学生在大学校园里接受了这种文化,他们接着老一届的学生将恋爱的目的曲解。 三、影响大学生恋爱行为失范的因素分析 上面分析了大学生恋爱行为的失范的主要原因是, 大学生对恋爱的目的的曲解,以及社会认可的合法手段不能实现他们曲解后的目的。由这个结果,可以作以下分析。 (一) 家庭因素 家庭的人际关系与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到了大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又是他们拟定恋爱的目的的基本方向,家庭关系比较和谐的大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大多比较积极,家庭关系不和

学校中的失范行为

、学校失范行为的类型研究 (一)失范行为的类型学解释 1、失范的生物学解释 19世纪,生物学的迅速发展导致了"体质变态说"的出现。意大利犯罪学家西塞?朗姆布罗索(Cesare Lombroso)是这一解释的创始人。他认为犯罪、越轨是因遗传而得的生物学上变态的结果,这会在面部特征上有所显露。 2、失范的心理学解释 心理学上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心理缺陷说",另一种是"挫折一一侵犯说"。一些心理学家力图把越轨、犯罪解释为"心理缺陷"的结果,认为正常人知道限制他们的越轨冲动,而"心理缺陷者"不知道限制他们的越轨冲动。而"心理缺陷"主要是因童年的社会化失调所造成。另一些心理学家则强调"挫折一一侵犯说",认为越轨者是一种由挫折产生的针对他人和社会的侵犯形式。而挫折的程度是与需要强度或者受阻的程度为基础的,进而推断,侵犯的强度是与挫折的强度有关的。 3、失范的社会学解释 社会学把重点放在导致越轨行为产生的社会环境上。社会学的解释主要可以分为两类研究取向: (1)"结构模式",主要从社会结构和文化的角度去探讨。另一种是"过程模式", (2)过程模式主要从越轨的过程进行分析,以"标签论"为代表。美国社会学家贝克(H.Belker )是这一理论的代表,盛行于20世纪60年代。这种理论主要运用互动理论探讨了越轨-犯罪的过程,而非它的原因,强调了违法、犯罪是社会创造的,而非本体所赋予或自然发生的。其要点为:第一,失范是一种政治现象,权力常常是决定谁去贴"失范者"这个标签,以及谁被贴这个标签的关键因素;第二,必须改造的是社会关系,而不是失范者;第三,认为失范与控制失范是同一社会现象的两个相互联系的组成部分。这种理论因此特别强调了犯罪的过程,分解了从"初级越轨者"到"次级越轨者"的变化过程。 (二)学校失范行为的类型 我们可以把学校失范行为划分为:目的取向型失范行为、价值取向型失范行为、情感型失范行为、传统型失范行为这四类理想类型。

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成因及危害性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78841304.html, 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成因及危害性分析 作者:王春颖 来源:《学理论·下》2013年第10期 摘要:我国现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网络大国,网络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给人 们带来各种便捷的同时,也萌生出形形色色的网络失范行为,给自身和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以网络行为失范为研究对象,大学生为研究主体,分析了其主客观成因和对大学生自身及外界的危害。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网络失范行为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0-0384-02 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是指高校在读学生在网络使用过程中违反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的有一定危害性的行为。网络行为主体是高校在读学生,行为性质具有一定的违法性或者违反道德性,行为后果有一定的危害性。 一、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成因分析 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成因,可分为客观成因和主观成因两大方面。 (一)客观原因 1.社会监管不力 首先,政府相关部门未出台相关制度规定,良好的网络环境并非自觉形成的,是需要政府信息管理部门强有力的行政管制和法律监管的;其次,整治互联网不良信息的力度不够,自2012年起,虽多部门合作形成了严打合力,但由于网络环境开放自由的属性,一些颓废低俗 的信息仍然盛行,一些无良运营商甚至还用这些信息来包装产品,以引诱大学生浪费金钱和时间。 2.网络环境不净 网络环境具有多重特征,这些都为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提供了可滋生的环境。如:由于网络环境的虚拟性、隐匿性使得网络中的交往变成了种种符号和代码的交流,彼此難以分辨屏幕后的“真面目”;网络环境的开放性和自由性导致信息泛滥,把网络变成了一个信息宝库,但也变成了藏污纳垢的地方等等。这种环境导致部分大学生随波逐流,迷失自由原有观念,导致网络行为失范,甚至诱发犯罪。 3.高校德育不及

大学生失范行为案例评析

大学生失范行为案例评析-教育社会学视角 冷虎 (内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四川,内江 641100) 摘要:大学阶段是最接近社会最独立的一个学习阶段,这个阶段比高中阶段更加自由,由于学校教育内容与社会的脱离,家庭的关系情况,家长的教育方式,同龄人影响,家庭背景,学校文化,社会因素等加上大学生本身不成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影响,就会出现失范行为。这里笔者将评析大学生恋爱中的失范行为案例。 关键词:大学生;失范行为;教育社会学视角 失范行为是指违反规范的行为,那么大学生失范行为就是指大学生违反规范的行为,主要是指教育、 攀比等等。 生活方式注重享乐、 道德规范,大学生的失范行为主要表现为:学习懈怠、 人际交往行为幼稚、 大学阶段学生们在学校的需要不仅是学习的需要了,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大学生处于成年早期他们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因此有恋爱的需要,而且大学生的目标再也不是中学时的“取得好成绩”他们开始有着各个方面的目标,而这些目标又不一定都能够通过合乎规范的方式轻松实现,因此学生就用是反的行为来轻松实现他的某些方面的目标,这里笔者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对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的失范行为评析。 一、大学生恋爱过程中的失范与正常行为 失范的恋爱行为案例表现为:透支式的恋爱投入,大学生将大量的时间、精力钱财投入谈情说爱,对课业及正常的生活交往产生强烈的挤压和冲击。夸张式的感情表达,在表达自己感情的时候,过于随意、露骨,甚至在众目睽睽之下做出一些极不合时宜的边缘性行为。对婚前性行为持宽容甚至放任的态度,偷吃禁果、长期同居。极端化的报复方式争风吃醋打架斗殴沉迷网络借酒消愁自伤甚至伤人等[1]。正常的情况下恋爱是一件较为严肃的事,恋爱是找一个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相互照应分享彼此,它是建立在彼此有好感的基础上再相互接触产生爱情,在恋爱过程中正常的恋爱行为是亲密关系在公共场合隐晦表现,恋人之间分享生活的空余时间,彼此关心安慰。 二、大学生恋爱失范行为的社会学分析 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Merton ,R. K.)认为失范是在人们用社会认为合法的手段不能实现自己的文化目标时发生的,而对于这种情形的一个共同的反应,就是越轨行为(当触犯刑律时即为犯罪行为)。[2]其实大学里并没有规定什么是合乎规范的恋爱行为,但是上述的那些行为是不符合社会认可的手段,恋爱的真正目标是两个人志同道合,隐晦地亲密,分享彼此的快乐、生活时间,在受伤时彼此安慰,但是上述的那些行为的目的并不是这目的,因此有着失范的恋爱行为的大学生谈恋爱的目标就错了。社会学家克利福特·肖(Clifford Shaw) 和亨利·麦凯(Henry Mc K ay) 研究发现,如果越轨行为在某一群体或社区中已经作为一种文化模式而存在,它就很可能被传播给新来者和年轻人。[3]大学里的这种失范的恋爱行为的确是作为一种文化模式而存在,因此失范的恋爱行为以这种方式传播下来:新入学的大学生在大学校园里接受了这种文化,他们接着老一届的学生将恋爱的目的曲解。 三、影响大学生恋爱行为失范的因素分析 上面分析了大学生恋爱行为的失范的主要原因是,大学生对恋爱的目的的曲解,以及社会认可的合法手段不能实现他们曲解后的目的。由这个结果,可以作以下分析。 (一)家庭因素 家庭的人际关系与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到了大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又是他们拟定恋爱的目的的基本方向,家庭关系比较和谐的大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大多比较积极,家庭关系不和谐的反之。家庭教育更是直接给孩子造成了人生观与价值观上的影响,而且大学生时常吧家庭生活中的习惯带入到大学生活中。

中小学生行为失范的表现

中小学生行为失范的表现 由于学生的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的差异,使得学生对事物以不同的主观意识决定自己的行为,有目的地对外部环境作出反应。少数学生由于基本需要,兴趣爱好等处于较低水平状态,若受到外部环境中消极因素的影响,便形成病态心理,表现出行为失范。在学校中主要表现为三种类型: (一)、散漫性行为。持这种行为的学生,生活散漫,纪律观念淡薄,没有纪律,不愿受正常规范制度的约束,自由散漫,行为随便。做事没有计划,不分主次,全凭兴趣和情绪,自制力差。如无故旷课、迟到早退、课上吵闹,甚至抽烟喝酒等,严重违反《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二)、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多种多样,可能是躯体的攻击伤害,也可能是言语攻击。包括嘲笑、戏弄、羞辱、威胁或者过分的要求别人。当遇到挫折时,出现焦虑不安、暴躁、伤人毁物,特别是对家人更加蛮横无理。持这种行为的学生,性格暴躁,遇事冲动,自我约束能力差,在校内外打架斗殴,欺侮同学,故意损坏公共财物,对学校正常教育秩序破坏性很大。 (三)、利欲性行为。持这种倾向的学生,私欲膨胀,自私自利,贪图享受,是非不分。当他们的欲望得不到正常满足时,就会采取越轨手段。如考试作弊、偷窃勒索、早恋、传看不健康音像读物、涉足学生不宜的场所。以上这些不良行为的表现,有些是道德规范问题,有的则已是轻度违法犯罪。由于这类学生大都追求低层次的兴趣爱好,物质和感官享受等原始欲望强烈,一旦受到社会上不良人员的引诱教唆,很容易滑向犯罪的深渊,如果这类学生畸趣相投结成不良群伴,则不良行为就有可能成为犯罪团伙的思想基础,或者这类学生个体成为学校中的后进学生。 二、中小学生行为失范的归因分析 造成中小学生行为失范的原因有多方面的,有家庭原因、社会原因、学校原因等,我们必须认真分析,对症下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生理和心理原因 中小学阶段是学生生理和心里急剧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身高和体重的增加,他们感到自己长大成人了,不再像小时候那样对老师、家长言听计从了,他们开始不满足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和书本上关于事物的解释,喜欢独立地寻找事物与现象的原因和规律,希望能够自己独立解决面临的问题,决定并选择自己的言行。因此,他们表现出对老师、家长的管束和空洞说教的强烈不满,对老师和家长的要求也是有选择性的,符合其意的乐意接受,否则就消极抵抗甚至当面顶撞。他们想自立又不能自立。同时,由于本身的社会经验有限,导致他们缺乏辨别是非的标准,喜欢盲目地模仿、崇拜,对社会上流行的新奇事物如服装、发型等开始感兴趣,并马上仿效。因此,他们很容易受外界消极因素的影响,这是中小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 (二)学校教育工作的失误 学校教育活动偏离教育目标。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学生的德智体得到全面发展。但由于多种原因,特别是片面追求升学率而派生的问题,使学校教育活动偏离了教育目标,影响了学校正向功能的发挥。主要表现为:一是办学思想不端正,重智育轻德育,重应试轻素质,重尖子轻差生,这不仅冲淡了德育内容,同时也造成学生心理失衡。很多学校尤其是农村中学,班会、周会被随意挤占,仅在课程表上有所体现;读报课成了自习课,政治课讲授的也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的大量习题;团组织早已名存实亡,入团仪式成了名副其实的走过场──能够升学者都可“火线入团”。二是教育方法不恰当,有些学校领导和教师不主动了解当代中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仍然采用几十年一贯制的封闭式、程式化方法管理教育学生,方法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