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对铝胁迫的耐性与其解毒机制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植物耐受和解除重金属毒性研究进展

植物耐受和解除重金属毒性研究进展

植物耐受和解 除重金属 毒性研究进展
袁祖丽 ,孙晓楠 ,刘秀敏
河 南农 业大 学生命 科学 学 院 ,河 南 郑州 4 00 50 2
摘要 : 总结了植物细胞及分子水平对重金属耐性和解除其毒性的途径 。 植物通过避免增加细胞 内敏感位点毒物浓度来解 除重
金属毒性。其途径主要有 :一方面通过菌根化 、 细胞壁吸收及根系分泌物的螯合作用减少根系吸收重金属进入细胞质 ;另一
重金属 。在原 生质体 内也 存在很 多机 制 ,例 如 ,用 包括 热 休 克 蛋 白或 金 属硫 蛋 白 的大 量 蛋 白质 修 复 胁迫伤 害 ,通 过有机 酸 、氨基酸 螯合金 属 ,及 在代 谢 过程 中把重 金属 运输 到液泡 中的隔离作 用 。近年
来 ,作 为污染 生态学 研究 的一个 重要课 题 ,已不少
植物重金属解毒和耐性 广泛 的观点和证据。 关键词 :植物 ;重金属 ;耐性 ;解毒 中图分类号 :X13 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 号:17 。15( 0 8) 62 9 .9 622 7 2 0 0 .440
随着现代 工业 和城 市 的迅 速发 展 ,特别是 乡镇 企业 的蓬勃兴 起 以及农 用化肥 、农 药 的大量施 用 , 土壤 污染 问题 日趋 严重 。重 金属 污染是 土壤 污染 的
综 述性 文章介 绍其 进展 ,但 对植 物细胞 及分 子水平 的生理 耐性 和解 除毒性 方面却 鲜见 全面 的报道 ,因 此 ,本文 主要从 近年来 细胞 和分 子水平 研究植 物 重 金属耐 性和解 毒机 理 的几个方 面进 行总结 ,以期对
我 国重金 属污染 治理 的研究 和实践 提供 帮助 。
1 植物 忍耐和解除重金属毒性 的途径
11 菌根 化 .

水稻和荞麦抗铝毒转录因子ART1调控机制的研究

水稻和荞麦抗铝毒转录因子ART1调控机制的研究

水稻和荞麦抗铝毒转录因子ART1调控机制的研究铝毒害是植物在酸性土壤上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

植物在长期适应酸性土壤过程中发展出了多种应对铝胁迫的解毒机制,如分泌有机酸解铝毒,利用液泡将铝隔离等。

而参与这些重要的解铝毒过程的基因在水稻和拟南芥中都受转录因子ART1/STOP1的调控。

ART1基因的表达不受铝毒影响,但它下游受调控的抗铝毒基因的表达受铝毒诱导,因此可能存在与ART1进行互作的蛋白共同来调控下游抗铝毒基因的表达。

本文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筛选能与ART1相互作用的蛋白,以期对ART1的调控机制有进一步了解。

荞麦是一种高抗高积累铝的植物,能在酸性土壤上生长至叶片铝含量15000 ppm而不表现出铝毒害症状。

然而由于基因组序列的缺少,荞麦内在的分子机制基本是一片空白。

本文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苦荞转录本进行测序,并对苦荞中的ART1和ART1下游基因ALS1的同源基因进行研究。

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构建了总克隆数1.5×105CFU、平均插入片段长度>1 K的cDNA均一化文库构建。

通过酵母双杂交对cDNA文库进行筛选,得到22个ART1的候选互作蛋白。

根据基因注释信息对候选蛋白初步筛选,选定10个候选蛋白,并通过互换诱饵蛋白和捕获蛋白的载体,在酵母中进行互作确认,结果发现,一种含单个锌指结构域的转录因子OsVOZ1在酵母中与ART1表现出较强的互作,其同源蛋白OsVOZ2在酵母中自激活。

Split-LUC方法在烟草细胞内证实OsVOZ1和OsVOZ2分别具有与ART1互作的能力。

实时定量RT-PCR表明OsVOZ1和OsVOZ2的表达不受铝的诱导。

为研究OsVOZ1和OsVOZ2是否参与水稻抗铝毒,对水稻osvoz1和osvoz2突变体进行研究,发现OsVOZ1和(OsVOZ2单突变不影响水稻的铝敏感性。

双突株系osvoz2;OsVOZ1-Ri会使水稻正常根伸长变短,然而铝处理条件下其根长显著长于野生型,说明OsVOZ1和OsVOZ2双突增加植株的铝抗性。

植物对重金属胁迫的适应性反应

植物对重金属胁迫的适应性反应

植物对重金属胁迫的适应性反应植物生长和发育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其中包括大气、水土、重金属等物质因素。

重金属是指密度大于5g/cm3的金属或金属loid,如铅(Pb)、镉(Cd)、铬(Cr)等。

它们都是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元素或元素结合物,但在部分程度上会对生物体产生毒性影响,植物也不例外。

那么,植物对重金属胁迫的适应性反应是什么呢?这要从重金属对植物产生的胁迫和植物对胁迫的响应等两方面来谈。

重金属对植物的胁迫在一定程度上,重金属是植物必须获取的微量元素。

植物将各种重金属离子转化成其所需的微量物质。

但是,如果重金属的浓度过高,就会给植物生长、发育、代谢等过程带来伤害和障碍。

通常,植物对重金属胁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抗氧化系统的激活高浓度的重金属会促进氧自由基的生成,引起氧化应激反应。

植物通过调节抗氧化酶的表达,如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等等,来减缓氧化损伤。

2. 质膜的改变当植物体内重金属元素浓度增大时,一部分重金属离子会钙离子、钾离子一起进入细胞质,破坏平衡的电荷比例,导致细胞质酸化以及细胞膜、质壁发生调整和修复。

同时,植物细胞壁的改变也是重要机制之一。

阳离子类金属离子在植物细胞膜的作用下能够拦截那些阴离子,从而减少了重金属的损害。

3. 利用引物、配位子等物质的解毒机制重金属离子离子很容易结合在官能团上,植物体内的引物、配位子或硫酸盐、脯氨酸、谷胱甘肽等物质可以配合重金属元素,起到溶解和解毒作用。

4. 吸收和转输的调整植物对重金属离子的吸收主要是通过根。

在重金属环境中,植物会降低对重金属的吸收,同时增加对养分的吸收和利用,来适应重金属的胁迫环境。

植物上部的细胞也会减少重金属的转运,促进重金属离子在根系堆积和分布,每个细胞的重金属含量达到衡量的均衡水平。

植物对胁迫的响应植物对胁迫的响应也就是植物的抵御能力。

受胁迫无处避惧,仍然能够生长、繁衍,既是植物的适应性反应,也是其生存持续的需要。

植物ABC转运蛋白及其在Al胁迫下的功能研究进展

植物ABC转运蛋白及其在Al胁迫下的功能研究进展

3 讨论脂联素亦称A crp30、GBP-28、A d i poQ、APM-1,它是由成熟脂肪组织分泌的一种与细胞外基质相互作用的特异性血清蛋白。

人类脂联素的基因是单拷贝基因,位于染色体3q27,包含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而染色体3q27区是 型糖尿病的易感基因位点[4]。

脂联素可以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其机制与其胰岛素敏感性、抗动脉粥样硬化、抗炎和抗氧化作用有关[2]。

本研究中表1和表2的结果表明冠心病和冠脉造影阳性患者的血清脂联素水平均较相应对照组下降,提示无论冠心病的病变严重程度如何,脂联素可作为冠心病的辅助诊断和判断严重程度的指标之一,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5]。

冠心病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据文献报道,冠心病和糖尿病患者的血清脂联素水平均较其相应正常对照组下降[5,6]。

那么糖尿病患者并发冠心病的情况是否与血清脂联素水平有关系呢?本实验表3结果提示糖尿病或糖耐量受损患者中,并发冠心病组的血清脂联素水平明显低于未并发冠心病组,这点未见文献报道。

糖尿病患者糖代谢紊乱可导致脂代谢紊乱,因此易继发血管病变,如冠脉疾病、肾病等,血清脂联素浓度降低可能作为糖尿病患者脂代谢紊乱程度严重,可能并发冠心病的一个新预测指标。

我们前期工作证实,在根据年龄、性别相应匹配对照组后,实验组B M I、腰围、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c、白介素-6 (IL-6)、肿瘤坏死因子- (TN F- )均与脂联素水平相关,提示:脂联素与血脂及动脉硬化相关炎性因子也密切相关[7]。

TNF- 和I L-6及其受体可抑制脂联素表达,脂联素降低和TNF- 、I L-6升高与 型糖尿病正相关[8],这些工作与本文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冠心病患者和糖尿病或糖耐量受损并发冠心病患者的血清脂联素水平下降提示血清脂联素浓度降低可能作为冠心病的辅助诊断和病变严重程度的新指标;同时它也可能成为糖尿病是否并发冠心病的新预测指标,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1]W ei-Sh i ung Y ang,L ee-M i ng Chuang.H um an gen eti cs of ad i pon ec ti n in t h em etabolic syndrom e[J].J M o lM ed,2006,84:112-21. [2]N an l an Luo,J i an L i u,B.H ong Chung,et a.l M acrophage ad i ponecti n exp ressi on i m proves i nsu li n s en siti vit y and protects agai n st i nfl a mm ati on and at heroscl erosis[J].D i abetes,2010,59:791-9.[3]Ybarra J uan,Pou J oseM,Planas F rancesc,et a.l C orrelati on bet w eeni ns u li n res i s t an ce surrogates and echocard i ograph ic find i ngs i n as y m pto m atic pati en ts w it h m orb id obes it y:a cross-secti ona l study[J].Endo cr Pract, 2007,13:590-600.[4]Francis V asseur,Fr d ri c Lep r tre,C ori nn e L acque m an t,et a.l The gen eti cs of ad i ponecti n[J].Curr D i ab R ep,2003,3:151-8.[5]C hrist oph H.S ael y,Loren z R is ch,Guen ter H oefl e,et a.l Lo w ser um ad i pon ecti n i s i ndependen tly associ ated w it h bot h the m etabo li c synd ro m e and angiograph i call y deter m i ned coron ary atheroscleros i s[J].C lin Chi mA cta,2007,383:97-102.[6]Fum i yuk i O ts uka,Se i go Sug i ya m a,Sunao Koji m a,et a.l H ypoad i ponecti ne m i a i s as soci ated w it h i m paired gl u cos e tol eran ce and coronary ar tery d i sease i n non-d i abeti c m en[J].C irc J,2007,71:1703-9.[7]陶红,米树华,陈瑞,等.冠心病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与炎性相关因子的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2006,86(增刊):327.[8]Jong M i n Lee,Soo Ryang K i m,Se J eong Yoo,et a.l The rel ati on s h i p bet w een adipok i nes,m etaboli c para m eters and i n s u li n res i stance in patien t s w ith m etabolic s yndro m e and typ e2d i abetes[J].J I nt M ed Res,2009, 37:1803-12.专题综述RE V I E W ARTI CLES植物ABC转运蛋白及其在A l胁迫下的功能研究进展王康,徐慧妮,李昆志*(昆明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云南昆明650224)摘要:ABC(ATP-B i ndi ng C asse tte)转运蛋白家族是目前已知最大、功能最广泛的蛋白家族,能利用水解ATP的能量来参与生物体内多种物质的转运,这一基因家族成员在哺乳动物和微生物中已广泛鉴定,在植物中的研究是一个相对较新的研究领域。

重金属胁迫下土壤微生物对植物促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重金属胁迫下土壤微生物对植物促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重金属胁迫下土壤微生物对植物促生机制的研究进展随着工业和农业的发展,重金属污染已成为环境保护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

这些重金属对土壤微生物和植物的成长发育产生严重的影响,使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的能力下降,促使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发生异常。

因此,探究重金属胁迫下土壤微生物对植物促生机制,有助于深入了解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提高植物的生长质量,对于环境保护和农业发展有重要意义。

重金属的污染与土壤微生物群落和活性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重金属污染逐渐增加,会导致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变化,微生物的生物量和活性下降,并且偏向于产生厌氧微生物。

此外,重金属还能与重要的生物化学反应底物结合,从而影响微生物的代谢过程。

重金属胁迫下,植物会受到生理生化代谢的影响。

除了影响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细胞功能外,重金属也会影响植物食物链以上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植物促生机制受到影响时,植物的生长速度会降低,抗病力下降,并导致次生物代谢的积累。

1.土壤微生物对植物的促生作用:微生物在土壤中扮演着调控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角色。

它们可以分解有机物质,生成肥料、维持土质稳定性、氮、磷、钾等元素的转化循环。

此外,微生物还会分泌生长激素,如植物生长素、赤霉素等,直接或间接地对植物的生长产生促进作用。

2.重金属对植物生长的影响:重金属对植物的生长有明显的负面影响,可通过减少光合作用、呼吸和氮代谢的能力降低植物的生长速度和抗病力。

对于科学家来说,调解重金属污染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是关注的焦点。

3.微生物修复重金属污染的应用:微生物具有较好的修复能力,可以去除污染的有机化合物、汞、铅、镉等毒性金属。

近年来,通过启动微生物修复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重金属污染的土壤环境,此外还可以改善土壤生态系统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并保护植物生长环境,从而改善植物的生长与发展。

结论:在重金属胁迫下,微生物和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保护和改善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科学家研究和技术支持,以开发和运用更有效的土壤沉积物处理技术和微生物资源,更好地应对重金属污染带来的影响,实现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不同生态型香根草对铝胁迫生理响应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不同生态型香根草对铝胁迫生理响应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不同生态型香根草对铝胁迫生理响应的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香根草是我国常见的一种野生植物,不仅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还是一种重要的观赏植物。

但是在实际种植过程中,常常会受到铝胁迫的影响,影响其正常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因此,研究不同生态型香根草对铝胁迫的生理响应,对于提高香根草的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1.研究内容:(1)通过对不同生态型香根草叶片中铝含量的测定,探究不同生态型香根草对铝的吸收积累情况。

(2)利用生理生化方法,探究不同生态型香根草在不同浓度的铝胁迫下,其根系对铝的耐受性差异。

(3)研究不同生态型香根草在铝胁迫下的生理响应,包括根系构造变化(如根毛长度、根毛数目等指标)、生长发育变化(如株高、根长、叶面积等指标)和代谢物含量变化(如可溶性糖、脯氨酸、叶绿素等)。

2.研究方法:(1)田间调查法:采用自然调查法记录不同生态型香根草分布情况和生态环境特征,采集样品并进行详细分类。

(2)测定铝含量法:采用酸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法(ICP-OES)等方法测定不同生态型香根草叶片中铝含量。

(3)生理生化指标测定法:通过测定不同生态型香根草在不同浓度铝胁迫下的根毛长度、根毛数目、根系构造、生长发育和代谢物含量的变化,研究不同生态型香根草对铝胁迫的响应差异。

三、预期成果和创新点1.预期成果:(1)建立不同生态型香根草在铝胁迫下的生理响应评价体系。

(2)探究不同生态型香根草根系对铝胁迫的耐受性差异,在此基础上为香根草品种筛选提供依据。

(3)研究不同生态型香根草在铝胁迫下的生理响应,深入了解植物对铝胁迫的适应机制。

2.创新点:(1)针对铝胁迫对香根草生长发育和品质的负面影响,首次研究了不同生态型香根草对铝胁迫的生理响应,为提高香根草的产量和品质提供了重要依据。

(2)通过建立不同生态型香根草在铝胁迫下的生理响应评价体系,为香根草品种的筛选和选育奠定了基础,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植物耐受和解除重金属毒性研究进展_袁祖丽

植物耐受和解除重金属毒性研究进展_袁祖丽

生态环境 2008, 17(6): 2494-2502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E-mail: editor@作者简介:袁祖丽(1963年生),女,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植物资源、污染生态方面的研究。

E-mail :zuliyuan@收稿日期:2008-07-23植物耐受和解除重金属毒性研究进展袁祖丽,孙晓楠,刘秀敏河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摘要:总结了植物细胞及分子水平对重金属耐性和解除其毒性的途径。

植物通过避免增加细胞内敏感位点毒物浓度来解除重金属毒性。

其途径主要有:一方面通过菌根化、细胞壁吸收及根系分泌物的螯合作用减少根系吸收重金属进入细胞质;另一方面通过体内调节机制解除重金属毒性和提高耐性,主要通过一系列膜蛋白对进入细胞质内的重金属排出细胞质外、隔离于液泡中,或将重金属转变为无毒性形态挥发入大气,或通过细胞质内的植物螯合素、金属硫蛋白、有机酸、氨基酸、多胺等对重金属螯合,解除重金属毒性;同时植物还可以在重金属胁迫下产生热休克蛋白修复胁迫伤害的蛋白质。

本文提供了涉及植物重金属解毒和耐性广泛的观点和证据。

关键词:植物;重金属;耐性;解毒中图分类号:X1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175(2008)06-2494-09随着现代工业和城市的迅速发展,特别是乡镇企业的蓬勃兴起以及农用化肥、农药的大量施用,土壤污染问题日趋严重。

重金属污染是土壤污染的重要方面,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问题。

虽然植物正常生长发育必需一些重金属元素,因为这些重金属是很多酶和其它蛋白质的组成成分,但土壤中高浓度必需的和非必需的重金属可导致中毒症状和抑制大多数植物的生长。

然而,一些植物已进化出耐受重金属的特性,使这些植物可以在含金属的土壤中旺盛生长。

植物对重金属的耐性是由少数主要基因控制,也许还有多个次要修饰基因的作用[1-2]。

植物具一系列潜在忍耐和解除重金属毒性的细胞机制和分子机制,这些机制包括解毒机制及后来对重金属胁迫的耐性。

植物对重金属污染的耐受性及修复能力研究

植物对重金属污染的耐受性及修复能力研究

植物对重金属污染的耐受性及修复能力研究在当今社会,工业发展带来了大量的重金属污染,如汞、铅、镉等,给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而植物作为自然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减轻重金属污染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针对植物对重金属污染的耐受性和修复能力进行研究。

一、重金属对植物的影响重金属污染能够影响植物的生物化学过程,降低光合作用效率,抑制根系生长,导致叶片变黄脱落。

此外,重金属还会累积在植物体内,进一步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

二、植物对重金属的耐受性1. 重金属耐性基因一些植物具有特殊的耐受性基因,能够抵御重金属的毒害作用。

例如,一些金属离子螯合蛋白能够与重金属结合,减少其对植物的伤害。

此外,植物还能通过调节离子通道和转运蛋白的表达来减少重金属的进入和积累。

2. 植物对重金属的富集植物通过自身的生理特性能够富集重金属,并将其富集在根系或其他部位。

这种富集能力为植物的生物修复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典型的例子就是铜克隆树种Quercus suber,它可以将土壤中的重金属铜富集在根系部位,减少其对植物体的伤害。

三、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的能力1. 植物修复技术植物修复技术是利用植物对重金属的富集和耐受性,通过种植适宜的植物来修复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壤。

植物吸收重金属离子,通过根系和蒸腾作用将其输送至地上部分,并将其富集在茎叶中。

随后,通过收集并处理植物体,可以有效地减少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

2. 合作耐受技术合作耐受技术是利用植物根际微生物的共生关系来修复重金属污染。

植物根际微生物能够与植物进行共生,提供养分和防御系统。

在重金属污染环境中,一些根际微生物具有耐受性,能够与植物共同修复重金属污染。

四、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的局限性尽管植物具有一定的修复能力,但其修复速度较慢,且受到因素的限制。

首先,不同植物对重金属的耐受性和富集能力存在差异,选用不适宜的植物可能导致修复效果不佳。

其次,土壤条件对植物的修复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包括土壤酸碱度、有机质含量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对铝胁迫的耐性及其解毒机制研究进展摘要:铝毒是酸性土壤中限制植物生长的主要因子,近年来人们从各个方面研究植物解除铝毒或缓解铝毒害。

从开始的施用化学物质来改良土壤的酸碱性,使作物达到高产。

到后来研究发现耐铝基因型植物,通过胁迫来培育耐铝基因型品种。

自从转基因技术发展起来以后,然门开始通过基因技术来改良作物的耐铝性,使作物自身来适应酸性土壤,从根本上解决作物适应环境的能力。

本文通过参阅国内外相关报道和结合本实验室的相关研究,从以上几个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将来关于植物铝毒害的研究进行展望。

关键词:植物铝毒解毒机制进展在地球表层铝是含量最丰富的金属元素,大约占到总量的7%[1]。

在酸性土壤中铝是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铝毒主要通过限制植物根的生长来限制作物的产量[2]。

酸性土壤占世界可耕地的40%,主要分布在东南亚、中亚和南非等粮食需求最大的发展中国家[3]。

在我国酸性土壤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的热带、亚热带地区以及云贵川等地,面积多达204万hm2,绝大部分土壤的pH值小于5.5,其中大部分小于5.0[4]。

近年来,由于工业的迅速发展,汽油、煤等工业原料的大量燃烧,导致土壤酸化,酸雨等日趋严重。

土壤的酸化使土壤PH值降低,使得阳离子交换量增加,Al的交换量占土壤阳离子交换总量的1/5~4/5,导致了土壤阳离子的流失,植物必须的营养元素缺乏,植物生长受阻。

Hartwell等人在1981年首次发现,铝导致大麦生长迟缓[5]。

此后,国内外研究工作者开始重视铝毒害机制和铝毒害机制的研究,并开始筛选和培育耐铝植物品种,并开始有大量的相关文献出现[6],目前对植物解除铝毒害有了较深的研究,本文将对其做简单的综述。

一、细胞的作用(一)、细胞壁的作用细胞壁是离子进入细胞的第一道屏障,他对铝毒离子的结合作用是植物耐铝的原因之一。

该作用能阻止铝离子进入细胞原生质,是其免受铝毒的伤害。

俞慧娜等人研究发现,铝最先在细胞壁上积累,随着铝处理浓度的增加逐渐积累于部分细胞器和细胞核中,其含量在细胞中的分布由外向里呈递减趋势[7]。

研究发现大麦耐铝品种与敏感品种用铝处理后使用Morin荧光检测观察到,耐铝品种根尖细胞壁上铝的积累量少于敏感品种。

且PEP活性变化与细胞壁上的铝积累有密切相关性,因此PEP活性在铝敏感性中可能起着关键作用[8]。

研究者通过研究4种耐铝性不同的荞麦品种发现,有机酸的分泌不能完全解释耐铝性差异。

其进一步研究发现在无铝胁迫下,耐铝荞麦品种根尖果胶的含量低于敏感品种,而通过铝处理后发现,耐铝品种与敏感品种的果胶含量都有所提高,且其根尖的果胶含量与铝含量呈明显的线性关系。

并且利用单克隆抗体检测发现耐铝品种具有较少的低度甲脂化果胶和较多的高度甲脂化果胶,并且敏感性品种的甲脂酶活性高于耐铝品种。

由此可以证明,无论植物能否分泌有机酸,细胞壁的甲脂化程度都与耐铝性有关。

该实验结果还证明,荞麦耐铝性与根尖细胞的果胶含量、果胶甲酯化程度、果胶甲酯酶的活性及细胞对铝的吸附能力有关[9]。

此后相关研究也发现,铝胁迫下能诱导大豆边缘细胞的死亡,且随着铝浓度的升高和处理时间的延长,细胞的死亡率增大。

由于铝胁迫下附着于根尖的边缘细胞比离体的边缘细胞有更高的活性,随着铝处理浓度的增加,根生长受抑制加剧,而耐铝品种较敏感品种有较低的PEP活性和根生长抑制率和细胞活性。

铝通过与细胞壁结合加速细胞壁的死亡,可以阻止铝进入根尖和根冠分生组织,对根尖起到保护作用。

此前有研究报道,松苗根部的铝的含量远远高于地上部分,约为地上部份的4-9倍,因此该研究者认为松苗吸收的铝主要积累在根部[10]。

植物对大多数离子的主要吸收部位都有清楚的描述,但是还未发现有相关文献对铝离子的吸收部位有具体描述。

但是相关报道认为,植物在铝毒胁迫下,根尖首先受到限制。

由此,可以推断植物吸收铝的部位主要是根尖细胞,但是具体是根尖的根冠,还是根尖分生区细胞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Kochian研究认为,植物对铝的吸收是一个被动运输的过程[11]。

铝离子进入细胞以后,与细胞内的DNA、RNA、核苷酸、磷脂以及蛋白质等物质相结合,从而破坏细胞的功能结构[12]。

可见,细胞膜上可能存在吸收Al离子的运输蛋白,但是转运蛋白的运输机制目前还没有文献有清楚的描述。

(二)、细胞内形成无毒复合物大多数植物在铝胁迫下产生毒害症状,但是由于有些植物能够积累大量的铝所以不表现铝毒害症状。

由于铝与细胞内部机构结合紧密,因此铝在这些植物细胞中一定以某些无毒的形式存在。

Matsumoto等研究发现,老茶树叶的干重含铝量可达30g·kg[13]。

Nagataetal等利用AI一核磁共振分析,结果显示茶叶细胞中的铝以儿茶酸一A13+的形式存在[14]。

Ma等研究发现绣球花叶片中铝的干重含量可达3g·kg-1,主要以络合物AL3+一柠檬酸(l:!摩尔比)的形式存在于茶叶细胞中[15]。

Ma等用50umol/L-1的铝间断处理荞麦10天以后,发现荞麦叶鲜重含铝量达2.01mmol/L·kg-1,主要以络合物草酸-Al3+(3:1摩尔比)的形式存在于细胞液中,浓度可达2mmol/L以上[16]。

Al与植物体内物质结合生成无毒的螯合物是在植物体的那个部位,还没有具体的描述,在以后的研究当中应该加强Al与细胞内物质结合机制的研究,并弄清复合物是怎样转入储存部位储存的。

二、植物分泌物解铝毒研究进展虽然细胞壁能够缓解铝毒害,但是其作用是非常微小的。

植物还能通过分泌一些酸性物质与铝毒结合,生成无毒害形式的络合物。

下面将对细胞内分泌物对铝毒害缓解研究进展做简要概述。

(一)、有机酸的分泌有机酸是一种带有一个或多个羧基团的低分子量的碳氢化合物,易与金属离子发生络合反应和螯合作用,因此对植物吸收营养元素的吸收和代谢作用及植物对有毒金属的解毒作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7]。

铝胁迫下,耐铝品种或耐铝基因型植物通过根系向生长介质中释放有机酸,如苹果酸、柠檬酸和草酸等来解除或降低铝毒,这是植物又一重要的解铝毒机制[17.18]。

Kitagawa等在1986年首次报道,在铝胁迫下小麦的耐铝基因型可以分泌大量的苹果酸来提高其耐铝的能力[19]。

为以后植物分泌有机酸来缓解铝毒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在该报道出来的五年内并未引起业内人士的相关注意,但是在1991年Miyasaka 等研究发现,在148 µmol/L 的 Al 胁迫下,豇豆耐铝基因型分泌的柠檬酸是敏感基因型的10倍,从而得出豇豆耐铝的机制是通过分泌大量的柠檬酸与铝发生螯合作用,从而使有毒的铝螯合生成无毒的螯合物[20]。

此后,许多研究者从不同种类的植物中发现了相似的解铝毒机制。

1995年Pellet等研究发现在铝胁迫下耐铝玉米品种根尖柠檬酸的分泌量是敏感品种的7倍[21]。

1997年Jorge等发现,3价铝离子可诱导耐铝基因型玉米分泌更多的柠檬酸和苹果酸,且柠檬酸分泌较为明显,分泌量是苹果酸的2-4倍[22]。

其后有研究者研究证明,耐Al的决明(Cassia t ora L)能够分泌柠檬酸[23],耐铝的荞麦在铝胁迫下根尖分泌大量的草酸[24]。

2002年黎晓峰研究发现,在使用Al胁迫下,铝能够诱导耐铝的玉米品种( DK789) 、水稻和耐铝小麦品种At las66 分泌柠檬酸和苹果酸。

除此之外铝还能够诱导黑麦根系分泌柠檬酸和苹果酸。

由以上结果证明,在铝胁迫下柠檬酸和苹果酸的分泌是玉米、小麦、黑麦、水稻抵抗铝毒害的机理[25]。

2003年李德华等研究发现,3价铝可以诱导玉米根分泌更多的苹果酸,其分泌量随其处理时间而有所不同,处理3天的后其分泌量比对照增加约5倍[26]。

刘鹏等研究结果表明,大豆耐铝品种在铝处理下分泌大量的柠檬酸,在铝浓度T1( 50 L mol/ L Al3+ )时分泌量达到最大,且铝敏感品种柠檬酸的分泌量明显低于耐铝品种[26]。

相关研究报道,铝胁迫能够促进油菜根系分泌柠檬酸和苹果酸[27]。

王水良等人报道,在浓度0~300um/L-1铝胁迫下,马尾松根际草酸和苹果酸的分泌量随之增高。

且在铝浓度低于300um/L-1时使根际与之接触,植株铝积累量与草酸和苹果酸的分泌量成正相关[28]。

(二)、根尖粘液的分泌植物解除铝毒除了分泌有机酸外,根尖还会分泌大量其他的物质来解或者缓解铝毒。

根尖粘液就是其中的一种。

2004年李德华等发现玉米耐铝自交系Z在01铝处理3天后,可观察到根尖包被有一层可被钌红染色的黏胶状物质, 估计次物质可能是玉米耐铝机制之一[29]。

Henderson等的实验结果证明了该发现发现,及根系分泌的黏胶物质含有3%的酸性糖,而酸性糖含有游离的羧基,羧基可与铝毒结合[30]。

研究采用悬空培养的方法对大豆进行培养并收集根尖粘液,通过对粘液分析发现,铝胁迫下能够诱导根尖粘液的分泌,且粘液中含有较高含量的糖类、蛋白质、氨基酸、有机酸等物质。

且在铝毒胁迫下,糖类物质是粘液中响应最大的成分,因此糖类可能是粘液中响应铝毒的主要物质。

在对大豆粘液组成成分和糖类含量测定表明,多糖是主要的成分,占粘液成分的90%,铝胁迫导致总糖含量显著增加[29]。

铝能刺激大豆边缘细胞分泌粘液,在不同铝浓度和不同时间处理下,粘液层的厚度随着铝浓度的增加而加厚,且耐铝品种均比敏感品种边缘细胞分泌的粘液多。

通过实验证明,大豆根尖边缘细胞分泌的粘液对根尖的保护是大豆抵御铝毒的机制之一[30]。

三、通过转基因技术提高植物的耐铝性自从20世界80年代初,转基因矮牵牛研究成功后[31]使得转基因技术在植物品种的改良上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该技术在改善植物耐铝上也得到广泛的使用,研究者在此基础上克隆了一系列耐铝基因,并转到相关植物中使其表达,得到了相应的转基因耐铝性植物,但是由于该技术的局限性,很多地方需要相应的改进之后,才能更好的为农业服务,改善植物的耐铝性,确保大多数作物能在酸性土壤中提高产量。

Snowden等人在小麦铝敏感品种中分离得到7个铝诱导基因,这些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与metallothionein-like protein、Phe-解氨酶、Asn合成酶和蛋白酶抑制剂相似,他们的表达量与铝的胁迫程度有关[32]。

Paul B等人通过位图克隆途径在拟南芥耐铝品种中分离得到ALS1基因,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与ABC转运蛋白相似,GUS分析显示,ALS1:GPF结合蛋白主要集中在根细胞的液泡膜内,由此表明ALS1编码的蛋白质可能参与某些有毒物质的在细胞内的转移,因此该基因是拟南芥耐铝毒机制之一[33]。

其后Paul B等人其后又克隆了编码ABC转运蛋白的基因,命名为ALS3[34]。

Richard等用拟南芥,分离了一系列铝诱导表达基因,这些基因编码SOD、Bowman-Birk蛋白酶抑制剂、谷胱甘肽-s-转移酶、氧化物酶、网状番荔枝碱/氧化还原酶同源蛋白等[3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