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奈达动态对等理论和金堤等效翻译理论的思考

合集下载

对奈达功能对等理论认知和理解

对奈达功能对等理论认知和理解

浅谈对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认知和理解【摘要】美国著名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被介绍到中国以来,到现在已经成为当代西方理论中被引进的最早、影响最大的理论。

本文以构建“功能对等”的概念理论发展为视角,在对“形式对等”和“功能对等”做比较的基础上,以期对“功能对等”理论有正确的认识与评价。

【关键词】尤金奈达功能对等功能对等原则understanding of nida’s functional equivalence wang yumin【abstract】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which was brought up by eugene a. nida, was introduced in china in the 1980s. it has already became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and influential western theories among chinese scholars of translation field. the whole thesis tries to understand and evaluate the theory properly on the basis of comparing formal equivalence and functional equivalence.【keywords】eugene a.nida. functional equivalence. principals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直译与意译的选择一直是译界争论的问题,是决定译者译文走向的根本问题。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即“功能对等”。

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原语的信息”。

奈达_动态对等_翻译理论浅析

奈达_动态对等_翻译理论浅析

奈达“动态对等”翻译理论浅析刘建斐(太原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山西太原030002)〔摘要〕奈达“动态对等”翻译理论指出了翻译的本质和任务是用译语再现原语的信息,翻译的方法是用最近似的自然对等值再现原语的信息。

这个理论在翻译实践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适用范围受限制等。

〔关键词〕奈达;动态对等;翻译〔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203(2009)03-0112-02翻译研究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但究竟什么是翻译,古今中外,莫衷一是。

翻译理论家从不同的学科出发,对翻译进行了各有侧重、互不相同的表达和解释。

奈达的翻译理论是我国学术门户开放以后较早引入的当代外国人的翻译理论。

奈达的理论在世界翻译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是他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对于翻译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奈达关于翻译的定义奈达认为翻译定义上的差异情有可原,因为翻译的题材、目的及接受者的要求往往不尽相同;同时文体特征也随着语言的发展而变化,为某一时期所接受的译文不一定就能为另一时期所接受。

从信息论的观点出发,奈达将翻译定义为:“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近似的自然对等值再现原语的信息”。

这一定义指出了翻译的本质和任务即用译语再现原语信息,也指出了翻译的方法即用最近似的自然对等值再现原语的信息。

奈达翻译定义中的“信息”一词应该包括原语传达的各种信息:语义的、文体的、文学形象上的、情景的和心理效果方面的等等,也包括作品本身成功的或不成功的信息。

同时,这一定义也提出了翻译的四个标准:传达信息;传达原作的精神和风格;语言顺畅自然,完全符合译语规范和惯例;读者反应类似。

要达到这四个标准,内容和形式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某些难以调和的矛盾。

虽然在翻译时译者应尽力使内容和形式,“神”和“形”有机结合起来,但总有两者的矛盾无法令人满意地解决的时候。

在这种情况下,奈达及其他许多翻译学家都主张形式应让位于内容。

奈达翻译理论奈达翻译标准Dynamic Equivalence译成“动态对等”曲解了奈达翻译理论

奈达翻译理论奈达翻译标准Dynamic Equivalence译成“动态对等”曲解了奈达翻译理论
动 最 多、影 响 最 大的理论 。“ 的功 绩在 于 :1 他 .把 就 是这 个 意 思 。 ‘ 态 ’一词 表 明这 是 两 种关 系 信 息论 与 符号 学引进 了翻 译理 论 ,提 出了 ‘ 态 的对等 :一边是原文对原文的接受者 ,另一边是 动
对等 ’的翻译标 准;2 .把 现代语 言学的最新研 译文对译文的接受者 。同一信息 ,用两套不同的 究成果应用到翻译理论 中来 ;3 .在翻译 史上第 语 言 ,接 受 者 不 同 ,却 要 产 生 出基 本 相 同 的效 这就是等效翻译的主要原则 。 2 ”[ 1 个把 社会 效 益 ( 读者 反 应 )原 则纳入 翻 译标 准 果 , 令 人 十分 遗憾 的是 ,奈 达提 出 的翻译 标 准是 之 中。 ”尤其是他的动态对等理论 ,一举打破 中

收稿 日期 :2 1—1- 1 0 0 0 2
作者简介 :李 田心 (9 6 ) 14 一 ,男,湖 南衡 阳人 ,广 东外语 外贸大学南国商 学院教授 ,韩 山师范学院教授 。

7 ・ 4
D nmiE uvl c ,不是 “ 态 对 等 ” ya c qi e e an 动 。将 D — y
i e ms o h e r e t n tr ft e d g e o whih t e e tr ft e c he r c p o s o h me s g n t er c p o n ua er s n oi i u s a ei h e e t rl g g e po d t t n s b- a sa tal t e a ma n r a t e e e t r i t e t n ily h s me n e s h r c p o s n h s u c a g a e o r e ln u g .Thi e p n e c n n v rbe i e t- s r s o s a e e d n i c l frt ec lu a n itrc ls ti g r o f a , o h u t r la d h so ia etn sa et odi-

浅析奈达的翻译理论

浅析奈达的翻译理论

浅析奈达的翻译理论摘要:本篇文章首先阐述奈达不同阶段的翻译理论,再分析奈达在翻译理论方面的贡献和成就,探究奈达翻译理论中的缺陷,希望可以为相关的研究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建议,进一步了解奈达的翻译理论。

关键词:奈达;翻译理论引言:尤金奈达博士是当代西方最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和语言学家之一。

奈达博士通过50多年的实践和翻译理论研究,在翻译研究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

其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描写语言学阶段、交际阶段和符号学阶段。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翻译理论传入中国,人们主要关注中国传统的翻译理论,尤其是严复的三字翻译标准,即信、达、雅。

自从奈达的美国翻译理论被传入中国后,一些中国的翻译研究学者便对此研究产生了极大浓厚的兴趣。

究其原因,是在于他创建的新翻译理论系建立于当代应用语言学、传播学、信息论、符号学、人类学研究的整体发展水平基础上,摆脱掉了许多以往传统翻译理论系研究方法中缺乏的研究经验,第一次系统地使现代翻译理论的研究工作达到了其某种特定意义基础上特有的科学性。

尤其是他首创的翻译理论动态分析对等于翻译理论标准读者的等效反应理论突破了中国静态翻译分析理论的固有研究理论范式,并提出了开放式的静态翻译分析理论实证研究,为引导我们逐步建立一套新时期的动态翻译研究理论模式体系提供了许多很有益处的新启示。

1.奈达不同阶段的翻译理论分析奈达在20世纪40、50年代阶段的著作文章和会议论文写作,主要系统地结合现代翻译理论并从语言中的译词法理论和译句法方面深入阐述揭示了翻译语言的本质意义和语际翻译转化关系,试图由此找出一些更基本科学有效的现代语言翻译及其转换规律。

他提出的语言等级理论在这个历史阶段可能要远远比乔姆斯基理论早出现得。

第二阶段历时为10年多(1959-1969)。

标志着翻译第二阶段真正开始的理论文章之一是由他自己在1959年翻译出版过的专著《从圣经的翻译看翻译原则》,标志着翻译第二阶段正式结束的一书即是由他本人和泰伯合著翻译的专著《翻译理论与实践》。

奈达的动态对等和功能对等理论

奈达的动态对等和功能对等理论

奈达的动态对等和功能对等理论奈达的动态对等和功能对等理论(Nida's Dynamic Equivalence and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是翻译学领域的重要理论之一、该理论于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著名翻译学家奈达(Eugene Nida)提出,旨在帮助翻译者解决跨文化翻译中的语言和文化差异问题。

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是奈达提出的一种翻译原则,它强调翻译的目标是传达原文的意义和效果,而不是逐字逐句地翻译。

奈达认为,翻译过程中需要考虑到目标语言(TL)的读者及其文化背景,使翻译更符合他们的阅读习惯和理解能力。

换句话说,翻译应该根据目标语言的语言和文化特点进行调整,使读者能够像原文读者一样理解和感受到原文的情感和意义。

在实践动态对等原则时,翻译者可能会进行改动和调整,以适应目标语言的语法、词汇和表达方式。

例如,如果原文使用了其中一种隐喻或俚语,翻译者可以考虑使用目标语言中相似的表达方式,以便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义。

此外,翻译者还可以根据目标语言的阅读习惯适当增加或删减内容,以使翻译更自然地融入目标语言文化环境。

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是动态对等的延伸和补充,它强调翻译的关注点是将原文的功能转移到目标语言中。

功能对等理论认为,翻译应该考虑到目标语言的社会、文化和语境要求,使用与原文相似的功能元素和语言形式,使翻译达到相似的交际目的。

换言之,翻译不仅要传达原文的意思,还要在目标语言中实现相同或类似的交际效果。

在实践功能对等原则时,翻译者首先需要明确原文的交际目的和表达方式,然后再寻找适合目标语言的对应表达。

这可能涉及到调整语言风格、选择特定的词汇、调整语气和情感色彩等。

通过运用功能对等原则,翻译者可以更好地满足目标语言读者的交际需求,使翻译更具说服力和可接受性。

总的来说,奈达的动态对等和功能对等理论提供了一种方法和原则,帮助翻译者解决从原文语言到目标语言的转换问题。

动态对等理论

动态对等理论
动态对等翻译观其主要思想是把中心放在译文读者的反应上强调译文对译文读者或听众所起的作用与原文对原文读者或听众所起的作用基本相同
动态对等理论 ( dynamic equivalence )


杨XX 吴XX 王X
一、简单介绍尤金· A· 奈达(Eugene A. Nida)及 “动态对等”。 二、遵循原则 三、特点
但是我们从文化上来看中可以译作“白如蘑菇”
(white as fungus) ,“白如霜”(white as frost)。 (奈达认为,功能对等强调的是语言之间、文化之 间能通过寻找翻译对等语,以恰当的方式重新组 织信息的形式和语义结构而进行交际。)

第三,如果形式的改变仍然不足以表达原 文的语义和文化,可以采用“重创”这一翻译技巧来 解决文化差异,使源语和目的语达到意义上的对等。 “重创”是指将源语的深层结构转换成目的语的表 层结构,也就是将源语文章的文化内涵用译语的词汇 来阐述和说明。

四、在对等理论的翻译中,译者着眼于原文 的意义和精神,而不拘泥于原文的语言结构。 动态对等翻译不等于传统上的“自由翻译” 或“活译”,它要求译文在不同的语言结构 里尽可能完满的再现原文意旨;而自由翻译 或活译则没有此种要求,自由翻译往往是译 者没有节制的自由发挥。

我们在翻译时,要注意很重要的一点:切莫 望文生义。而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恰好提醒 我们翻译时要做到:理解正确、表达得体, 既要提倡使用对等的翻译做到形似神似,又 要防止生搬硬套。
+
+ +
1. 词汇对等。
+
+
2. 句法对等。 3. 篇章对等。
4. 文体对等。
+
Hale Waihona Puke + +奈达有关翻译的定义指明翻译不仅是词汇意 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翻译 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 息。

奈达动态对等翻译理论课件

奈达动态对等翻译理论课件
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特点。
04 奈达动态对等翻 译理论的挑战与 批评
对理论的挑战
文化差异
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强调目标语读者与源语读者有相似的感受,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读者 对同一文本的理解可能存在较大差异,这使得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因素难以完全对等。
语义对等的准确性
奈达的理论强调语义对等,但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完全准确地传达原文的语义是相当困难 的,因为语言本身的复杂性和动态性。
详细描述
在跨文化交流中,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强调对文化差异的处理和归化。译者应充分了解源语言和目标 语言的文化背景,关注文化元素的翻译,尽可能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同时使目标读者能够理解和接 受。通过动态对等理论的应用,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THANKS
感谢观看
20世纪中叶,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跨 文化交流的增多,传统翻译观念受到 挑战,需要新的理论指导实践。
文化背景
奈达认为翻译不仅是语言层面的转换, 更是文化层面的交流,强调文化因素 在翻译中的重要性。
理论定义
动态对等
奈达认为翻译的理想状态是达到 动态对等,即译文读者对译文的 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尽
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应用
跨文化交流中,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强 调文化的传递和交流,要求译者关注不
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特点。
动态对等理论要求译者深入了解目标文 化的背景和价值观,尽可能地再现原文 的文化内涵,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
和交流。
在跨文化交流中,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 还强调译文的语境和文化背景的考虑, 使译文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不同
06 奈达动态对等翻 译理论案例分析
案例一:文学翻译中的动态对等
总结词
重视原作情感和意境的传达

奈达动态对等翻译理论.

奈达动态对等翻译理论.
Response) (4)动态对等论(Dynamic Equivalence)
(1)语言共性论(Language Universality)
a.各种语言具有同种的表达力。 b.“一种语言所能表达的事情,必然能用另一种 语言表达。” c.人类的共性多于差异,在人类经验和表达方式 中,都存在着一种“共核”(common core)。
“White as snow”(白如雪,雪白) (1)“White as frost”; (2)“白如白鹭毛”、“ 白如蘑菇”等 (3)“很白”或“非常白”
(2)翻译信息论(Message of Translation)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所表达的信息转变为另一 种语言的信息的活动,也就是把一种代码编 码的信息转换成另一种代码的信息,翻译的 目的就是通过传递信息,起到交际的作用。
不同的语言之间存在着同构现象 (isomorphs)
同 构 体 (isomorphism)
2 —— 4 —— 8 16 —— 32 —— 64
to grow like mushroom As dumb as an oyster
三)“动态对等”理论 贡献及局限
贡献 1.从微观角度考虑,“功能对等”解决了长期 以来“意译”与“直译”之争。 归化(domestication)
(surface
structure) eg:Will the train arrive?
→ The train will arrive. {Inversion → Will the train arrive? transformation}
3)各种语言学分支的诞生: 心理语言学(psycholinguistics) 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 语用学(pragmatics) 符号学(semiotic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奈达动态对等理论和金隄等效翻译理论的思考本文通过分析奈达的代表作《翻译理论与实践》以及金隄的《等效翻译探
索》,系统地探讨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和金隄的等效翻译理论。

比较奈达和金隄的翻译理论是为了揭示其异同:金隄和奈达两人的翻译理论有着许多相似之处,都试图运用一些现代语言学翻译理论来分析和解决实际翻译问题。

不同之处,金隄的翻译理论侧重于原文,而奈达在翻译过程中则是更多地考虑目的语读者;金隄更加关注于文学翻译中等效原则的体现。

标签:动态对等;等效;奈达;金隄;效果
一、绪论
金隄和奈达都是有成就的翻译学者,他们对翻译都有独到的见解,是等效翻译理论的代表,为翻译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其中,动态对等理论是由美国著名语言学家和翻译家奈达提出的,他的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逐渐传入中国,并对中国翻译研究界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从那时起,中国的翻译学者们便开始将他们的注意力从传统的中国翻译理论转向了研究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和读者反应理论。

奈达试图用当代西方翻译理论,如语言学和交际理论,来科学地分析翻译过程,并解读翻译中产生的一些问题。

反观中国翻译学者,金隄在《等效翻译探索》一书中提出了他自己的等效翻译论,这是对奈达翻译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下文将简要叙述下两人各自对翻译的见解。

二、金隄与奈达的翻译理论研究
1、金隄的翻译理论简介
金隄,作为中国著名的翻译学者,他的理论是对奈达翻译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并将其理论命名为等效翻译理论。

他把自己的理论成功应用到文学实践中去,这一点在他的翻译作品《尤利西斯》中可以体现。

此外,金隄还对奈达理论的准确理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为等效翻译论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金隄认为,一个好的翻译应该确保准确和流利。

译者不应该只关注于某一个因素而忽略其他因素,更重要的是对全局翻译的整体把握。

在他看来,准确性是指译文文本的内容应符合原文的内容,而流畅性指的是译文应符合目的语语言规范,以达到流畅自然的翻译,两者兼顾才能翻译出好的译作。

2、奈达翻译理论概述
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以他对翻译的科学研究而著名。

他对翻译理论最显著的贡献是动态对等,也称之为“功能对等”,它有着坚实的科学基础。

奈达认为,翻译中没有相同的等价物,所以译者应该做的是找到最贴切自然
的对等。

他提出了对等的两种基本类型: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

他将形式对等定义为“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要关注信息本身”(Nida,1964:159)。

另一方面,动态对等的目的是实现完整自然的表达,并侧重于读者的反应。

目的语读者只有获得与原作读者相同的读者反应,才是动态对等的翻译。

在奈达的理论中,“等效”是指译文无限地接近原文。

为了达到理想的翻译,奈达认为有必要追求最接近而自然的对等,这才能更贴切地展现原文希望对读者表达的中心思想。

三、金隄与奈达翻译理论评析
1、两理论的相似点
金隄和奈达两人的翻译理论有着许多相似之处。

他们都试图运用一些现代语言学翻译理论来分析和解决实际翻译问题。

金隄借鉴了语言学派翻译理论。

在其《等效翻译探索》一书中,金隄发展了奈达的主要观点,提出了三个重要概念“接受者”、“效果”和“对等”,提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始终考虑到目标读者,尽量减少误读和理解困难,从而达到动态对等。

等效翻译是中外翻译家都追求的一种翻译境界,这样的译文不仅达意,而且传神,因此更能打动读者,触动他们的内心。

综上所述,金隄的等效翻译论和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接近,他们对翻译方法的看法和对等效翻译的理解基本一致,对翻译研究的贡献巨大。

2、两种理论的不同点
金隄的等效翻译论和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虽然具有很高的相似度,但是这两种理论在客观上还是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别,两者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1)翻译实践者与翻译理论家。

金隄是一个实干型的翻译家。

他翻译了一整本书《尤利西斯》,这是他在翻译实践中对等效翻译的追求与探索。

金隄认为,奈达的翻译理论侧重于宗教翻译,因而某些观点对于指导一般性的翻译实践有着局限性。

为了更好地将翻译理论应用于一般性翻译实践活动,增强翻译理论的实用性和可行性,金隄把他的理论引入文学实践,他的《尤利西斯》英译本是一个成功的翻译,是对奈达翻译理论的扩展与创新。

然而,奈达是一个理论家,他仅注重对翻译理论的研究,从来没有翻译过一篇文章。

(2)以文本为导向或读者为导向。

金隄的等效翻译论更重视原文,而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更注重目的语读者。

奈达认为,要衡量译文是否与原文动态对等,只需要比较目的语读者与原文读者的反应是否达到了对等。

然而,金隄的等效翻译论更忠实于原文本,而不是目的語读者。

金隄认为,目的语读者若能通过阅读译文摄取到和原文读者阅读原文时大致相同的信息,涵盖主要精神、具体事实和意境气氛,即为译文基本实现了等效翻译。

等效翻译的译文可简单概括为“精”,“气”和“神”,即译文能够很好地传达出原作的主旨精华,
风格气氛以及神韵风貌。

译文需要得到读者的认可和接受,翻译任务才算圆满完成。

要让读者接受译文,就要精准地抓住原文要传达的内涵,从原语文化语境中汲取精华,充分理解原文的內容,细节与内涵。

接下来在产出译文的过程中译者则必须以译语语感创造出与原文同样效果的译文。

从中可以看出原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尽管等效翻译很难完全实现,然而译者在翻译中可以以此为标准去追求理想的译文效果,从而提高翻译质量。

(3)金隄的“效果”与奈达的“反应”。

由于金隄的翻译理论侧重于原文,而奈达在翻译过程中则是更多地考虑目的语读者,因此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比金隄的等效翻译论更加灵活。

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类似于意译,而金隄的等效翻译论倾向于直译。

奈达的理论有其特定的读者群和目的,即引导《圣经》的翻译实践活动,同时让普通民众接受该《圣经》译本。

奈达翻译理论的最终目的是使受众了解并能欣赏《圣经》。

因此,奈达认为,在《圣经》翻译中最重要的不是原文内容,而是“受众的反应”。

他所试图想要达到的译文效果是,目的语读者在阅读译本时,能得到相似的读者反应,即目的语读者能够得到原文读者阅读原文文本时的同样的感受,受到感染从而去信仰宗教,接受洗礼。

这样的话,就可以说是等效的读者反应。

而金隄不认同奈达力求“反应”的观点,金隄更关注的是译文的效果而非“受众”的实际行动。

他认为,一本译作问世之后,读者对其的感受如何因人而异,译者应力求译作在目的语文化和读者中引起的效果与原文在原语文化受众中产生的效果基本等同。

而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保持并尽量传递原作的韵味与情感,是对读者产生效果的重要因素。

(4)各自理论的适用性。

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与《圣经》翻译有关。

他说过,《圣经》翻译不仅要提供给大众容易理解的信息,而且还要让人们在行动中做出反应。

在金隄看来,这样的观点并不适合指导一般性翻译实践活动。

此外,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在指导文学翻译上有其局限性。

他对文学作品风格或精神的探索是不充分的,而且他没有将原文的审美因素再现到另一种语言中去。

所以金隄转向中国传统的翻译理论来对其等效翻译理论寻求理论支持,更加关注于文学翻译中等效原则的体现,并且着重强调了准确与通顺的关系,认为二者可以兼而有之,译文既要准确传达原文主旨,又要符合译入语的语言规范,使读者读起来感到通顺自然。

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时要做到灵活用词,准确达意。

金隄吸收中国传统的翻译理论并注重艺术风格的传达来试图发展他的等效翻译理论,因此他对文体和美学效果的探讨还是全面的。

相比于金隄,奈达的理论显然未能充分阐述文学翻译中的审美价值。

四、结论
金隄和奈达的理论之间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他们均对等效翻译理論有较深刻的研究和见解,并对该理论的理解上有很多的共同点。

但两位译者的观点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各有其不足之处。

金隄深受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影响,缺乏对
翻译分析的科学基础。

而奈达的理论没有提到审美因素,在指导文学翻译上有其局限性。

因此,奈达的理论不适用于指导一般性翻译,只适用于《圣经》翻译或其他具有信息功能或是呼唤性功能的文本翻译。

两种理论如何取长补短,从而更好地指导翻译实践,是今后翻译研究者需要做的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