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刘姥姥的意蕴探析
浅论《红楼梦》中的刘姥姥(网友来稿)

操敏鲁迅先生的书中曾说:“《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密事、、、、、、”他说的可能也是这个意思。
但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我读《红楼梦》,最关注里面的贫民形象,也就是刘姥姥。
刘姥姥是一位真正意义的穷人,她那黝黑的皮肤,深深的皱纹,粗重的手掌,一口不太干净的黄牙,让人看起来都有点排斥她,正因为她不体面的外形,但足见了她乐观豁达,知足感恩,敢作敢为的性格。
在曹雪芹的妙笔下,更透露出了她内心的真、善、美。
刘姥姥的人物形象,被他塑造非常丰满成功。
我想从以下的三个方面来浅谈,让大家对刘姥姥的人物形象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一、初识刘姥姥之真――知足平衡,乐观豁达。
刘姥姥,何许人也,王狗的岳母,是个久经世代的老寡妇,她膝下无儿,只靠两亩薄田为生。
一个老村妪,女婿狗儿见她无依靠,便接来一起过活。
这年秋去冬末,狗儿家穷得叮当响。
一家四口人的生活无着落,他整天愁眉不展,在家生闷气。
这时,狗儿想到与荣国府世代有点瓜葛,于是点醒了狗儿,他想去荣国府接济。
这时,刘姥姥就听他一说,果断地站出来了。
在第六回中,她说道:“我也知道他的,只是许多时不走动,知道他如今是怎样。
这也说不得了,你又是个男人,又这样的嘴脸,自然去不得,我们姑娘年轻媳妇子,也难卖头卖脚的,倒还是舍着我这副老脸去碰一碰、、、、、、”从这些言语中看出了刘姥姥的用心良苦,这也反映了中国人不变的教育方式,她成了孩子的挡箭牌,宁可自己在外面受尽冷脸,受苦受累,也不愿意让子女去冒风险。
其实,王昆仑曾在他的《红楼梦人物论》,描写了刘姥姥进荣府过程评价道:“这是千千万万泥中的蚂蚁,向着天中的明月迸发的路程啊!”“蚂蚁”多么渺小呀!多么卑微呀!此时此刻,她内心矛盾交集,胸无成竹,六神无主。
但最终还是抱着:“谋事在天,成事在人”的念头,去踏一回“侯门深似海”之路。
她整理好复杂的心情,携着板儿,点头哈腰,千恩万谢地找到了荣府大门时,目睹到荣府的上上下下的非凡气势和富丽堂皇。
红楼梦之刘姥姥 红楼梦刘姥姥评价

红楼梦之刘姥姥红楼梦刘姥姥评价【篇一】红楼梦之刘姥姥浅析红楼梦中刘姥姥人物形象《红楼梦》中刘姥姥的形象论析[内容摘要]刘姥姥是《红楼梦》中最引人注目的人物之一。
她神采独具,魅力四射,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
简而言之,刘姥姥形象的特征可用三个字来概括:真、智、善。
她头脑灵活、大智若愚、风趣幽默、随机应变、心地善良、见义勇为,善于应酬又不失纯真,知恩图报又不辞辛劳……她的言谈举止,始终不脱自己的本色,是个极富个性魅力的老人。
[关键词]刘姥姥真智善纯真智谋过人知恩图报见义勇为在《红楼梦》中,人物逾千,但是除了那些过场人物和陪衬人物以外,上至王侯将相、名士官宦,下到底层百姓,不分主子或奴仆,没有几个是幸运儿。
或是整个人生或是某一个方面,基本上都是悲剧性的人物。
而从出场到终结,能够逐渐转机,稳步前进,得以高寿、德显、善终的唯独一村妪——刘姥姥。
之所以有如此结局,我认为与刘姥姥的个性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
在《红楼梦》里,刘姥姥与贾府的渊源还得从他的女婿王狗儿说起,王狗儿的祖上曾经是一个小小的京官,与贾府王夫人的父亲认识,又因同是姓王,借着“一处做官”的机缘便“连了宗”成了“本家”。
于是王狗儿家就结了贾府这一富户。
后来偏偏这王狗儿家不争气,弄得家业萧条,就搬出了城,住到了乡下。
到了年冬岁末,王狗儿家无以为计,顾头顾不得尾,冬事都无钱办理,女婿烦躁气恼。
在这节骨眼上,刘姥姥语重心长地说:“这长安城中遍地是钱,只可惜没人去拿罢了。
在家跳蹋也不中用!”〈1〉42这个见多识广的老妪早就谋划好了。
在女婿无计可施的情况下,刘姥姥情不自禁地说了女婿祖上曾与现今显赫的贾府王夫人娘家有过联宗的蛛丝马迹,她决计亲自带着外甥去打抽丰,借着这个关系到贾府攀亲,寻求救济。
于是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就上演了。
由于她抓住了贾府爱热闹,好体面的心里,一进荣国府,便开拓进取,巧为周旋,终于用一颗赤诚之心和三寸不烂之舌说动了当家少奶奶王熙凤,获得了实权派王夫人的认同,以二十两另一串钱的银子馈赠于这个前来求助的老村妪,解决了刘姥姥女婿家的燃眉之急。
(完整版)红楼梦刘姥姥分析

红楼梦刘姥姥人物解析刘姥姥是《红楼梦》中的一个小人物。
她是个逗趣的人,在小说中所占戏份很多,是个很讨人喜欢的老奶奶,可不要小看这个人物,她在文中起着“穿针引线”的重要作用,由她自然的引出了好多的人和事,那些“花儿”们在她的烘托下显得更加娇艳爽朗。
今在此对这个小人物进行形象解析,以飧读者。
一、刘姥姥其人(一)、刘姥姥的出场“按荣府中一宅人,合算起来,人口虽不多,从上止下也有三四百余口;虽事不多,一天也有一二十件,竟如乱麻一般,并无个眉目可作纲领。
正寻思从哪一件事自哪一个人写起方妙,恰好忽从千里之外,荠豆之微,小小一个人家,因与荣国府略有些瓜葛,这日正往荣府中来,因此便就此一家说来,到还是个眉目。
就这样刘姥姥出场了,从这个出场能够看出,刘姥姥不是荣国府里的人,可是和荣府里有些“瓜葛”,提到她,是想借她引出贾府的人和事,因此她有“穿针引线”的作用。
(二)、刘姥姥的年龄为了进一步认识刘姥姥,我们先从年龄上给她的形象来一个正确的定位。
她三进 6 国府的年龄分别有多大?二进荣国府,刘姥姥回贾母的问话:“我今年七十五了”。
贾母说:“还大我五岁呢”。
可见她一进荣国府时是七十四岁。
贾母八十二岁寿终。
刘姥姥听闻了,三进荣国府应该已经是八十七岁的人啦。
这么大年龄的农村人,能带着板儿、青儿来往于贾府,可见她不是一般的农村老妇,其实不是疯傻无知的老奶奶,而是见过世面,身体硬朗,敢于做事,会做事的健康老奶奶。
(三)、刘姥姥家里的状况和年轻时的状况怎么样呢?小说里介绍说刘姥姥是“历年的寡妇”。
可知她无子,且家里早已无人,只剩下她一个人。
书中又说到刘姥姥女婿家祖上是京官,刘姥姥还见过王夫人。
这些能说明什么呢?在等级庄严的封建社会,最讲究门当户对,因此透过这些信息我们可知道刘姥姥年轻时家里景况特别好,是上的了桌面的富家少妇,是个见过世面的人,而且记忆力特别好。
二、有气概、有脑筋的刘姥姥刘姥姥是红楼中唯一基层老年妇女形象。
作品中她出场不多,笔墨不重,份量不大,但人物形象丰满,特色鲜亮,位列群芳之中而绝不逊色。
红楼梦刘姥姥人物分析

红楼梦刘姥姥人物分析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以其精湛的文学艺术和深刻的人物形象而闻名于世。
其中,刘姥姥是一个备受关注的人物,她的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本文将对刘姥姥进行人物分析,以揭示她在小说中的重要性和所代表的意义。
刘姥姥是红楼梦中的一位贫穷老太太,她在故事中出现的时间并不长,但她的形象却令人难以忘怀。
首先,刘姥姥的外貌特点十分独特。
小说中描述她“一副花白头发,双眼虽老而有精,眼眉和睫毛锦黑如墨,相识必下马”,可见她的外貌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外,她的言谈举止也十分风趣幽默,充满了乡土气息。
她总是满口跌宕起伏的俚语和谐音,令人听了忍俊不禁。
这种独特的形象使得刘姥姥在红楼梦中成为一个极具个性和鲜活感的人物。
其次,刘姥姥的地位和角色在小说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她代表了穷苦百姓的生活状况和处境。
虽然刘姥姥在贫苦中度日,但她依然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精神态度。
她常说:“虽然贫贱,但是能心地纯洁安乐,有用兴尽快。
”这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展现了她的智慧和坚强。
通过刘姥姥的形象,作者揭示了贫富不均的社会现象,表达出对社会不公的批判,同时也传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再次,刘姥姥在小说中的存在也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艺术手法。
刘姥姥虽然只是一个次要人物,但她的形象却与主要线索紧密结合。
她的到来和离去对故事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她的到来为贾母的生日宴席带来了一丝喜庆和活泼,她的离去则引发了贾母和宝钗等人对生老病死的思考和感慨。
通过刘姥姥的角色,作者成功地展示了时间的流转和生命的无常,使整个故事更加生动和真实。
此外,刘姥姥的形象也代表了一种传统价值观念的坚守和继承。
她是一个勤劳朴实、孝顺顽强的贫困老人。
尽管她生活贫苦,但她从不抱怨命运的不公,而是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
她常说:“贫富贵贱,只是尘世浮云。
”这句话表达了她对世俗名利的漠视和对精神境界的追求。
同时,她对家庭的牵挂和对子女的关爱也体现了传统儒家道德的重要观念。
从三进荣国府析刘姥姥的人格魅力

从三进荣国府析刘姥姥的人格魅力【摘要】在《从三进荣国府》中,刘姥姥的人格魅力得到了充分展现。
她坚韧的性格使她能够在困境中坚持不懈,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刘姥姥的善良和宽容让她成为众人的慈祥母亲般存在。
她的智慧和幽默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展现出她与年龄无关的智慧。
乐观的态度让她在苦楚中依然保持微笑,深深打动了读者。
刘姥姥的善良与正义感使她成为众人的楷模,展现出她高尚的品质。
她的形象成为整个作品的精神支柱,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刘姥姥的人格魅力深深打动了读者,让人们对她永远铭记在心。
【关键词】刘姥姥,人格魅力,从三进荣国府,坚韧性格,善良,宽容,智慧,幽默,乐观态度,正义感,精神支柱,善良与正义感。
1. 引言1.1 作者介绍刘姥姥是明代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紫钗记》中的主要人物,是一位具有鲜明个性的老妪形象。
汤显祖(1550-1616),字孝元,号逸民,浙江绍兴人,是中国明代戏剧文学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
他的作品以其丰富的想象力、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人物刻画而著称,被誉为“明代戏曲鼻祖”。
1.2 作品背景《从三进荣国府》是清代文学家曹雪芹创作的长篇小说《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篇章。
这部小说讲述了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爱情故事,以及荣国府的种种人物和事情。
刘姥姥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展现了她的出色的人格魅力,让读者对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对刘姥姥的人格魅力进行分析与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小说整体情节,以及揭示出作者对于人性与生活的深刻思考。
在这部小说中,刘姥姥的善良、坚韧、智慧等特质被生动地描绘出来,使得她成为了小说中一位备受读者喜爱的角色。
通过研究刘姥姥的人格特质,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作者对于人性的探讨,以及对于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反思。
对于刘姥姥的人格魅力进行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正文2.1 刘姥姥的坚韧性格刘姥姥在《从三进荣国府》中展现出了坚韧的性格。
她虽然年老体弱,但却并不畏惧困难和挫折。
在面对各种困境时,刘姥姥总是能够坚定地面对,不轻易放弃。
《红楼梦》中人物之刘姥姥论文提纲(1)

摘要
一、前言(提出问题,包括对前人研究进行综述,以及本论文的研究问题的界定,研究思路和方法等)
二、刘姥姥形象的艺术特征
1、朴素实在的老农妇
2、乐观进取、突破言的公关人才
5、极富人生阅历的智者
6、知恩图报、见义勇为的热心人
三、刘姥姥形象的形成原因
[6]谢福萱.刘姥姥三题.张家口师专学报.2003(1).
[7]王志尧仝海天.世事洞明,随机应变——刘姥姥形象论析.南都学坛,1996(1
[8]林冠夫.红楼梦纵横谈[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
[9]曹雪芹.红楼梦[M].哈尔滨出版社,2004.
致谢
四、刘姥姥形象的意义
五
、结论
参考文献
[1]刘仲衡.曹雪芹笔下的刘姥姥.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01(4).
[2]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3]罗盘.红楼梦的文学本体.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4]曾扬华.红楼梦引论.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
[5]臧国书.论红楼梦中刘姥姥形象的人格价值.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6(7).
刘姥姥进大观园主题与寓意解析

刘姥姥进大观园主题与寓意解析大观园这座宏伟的庭园,是中国古代文学巨著《红楼梦》中的一处重要场景,也是人们常常提及的文化经典之一。
而在小说中,刘姥姥进入大观园的情节,具有深刻的主题和寓意,通过对这一情节的解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整个小说的内涵。
全文采用散文形式,以叙事的方式描写刘姥姥进入大观园,突出了大观园的魅力和刘姥姥的尴尬。
通过对刘姥姥的描写,作者直观地展现了农村老人进入都市府邸的陌生感和不适应感,以及文化冲击带来的困惑和困境。
同时,也通过对大观园的描写,展示了这座庭园的繁华壮丽、高雅艺术及其对人们产生的吸引力。
刘姥姥进大观园的主题之一是“现实与理想的对立”。
刘姥姥代表了现实生活中的普通老百姓,她面对的是一种全新的文化环境,对于庭园中的奢华、繁华和华丽格外感到陌生。
她虽然得以亲身体验大观园的美景,但同时也感受到了自己与这个世界的差距。
这种对比,使得她与大观园的环境形成了鲜明对照,凸显了现实生活与理想之间的鸿沟。
通过刘姥姥的视角,作者有意诠释了人们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与追求,呼唤了社会的关爱及对普通人的尊重。
刘姥姥进大观园的另一个主题是“人与环境的矛盾与融合”。
在小说中,大观园被描绘成一座充满艳丽花草和熙熙攘攘人群的庭园,形成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场景。
然而,刘姥姥作为一个农村老人,对于这座都市中的“府邸”感到陌生,她的身份和背景与大观园的精致相对立。
这种矛盾与对抗的现象,揭示了人与环境之间不同的关系和互动。
但是,小说又通过刘姥姥在大观园中的接待,以及与贾母、贾宝玉等人的互动,体现出人与环境可以实现融合与和谐。
这种对比与融合,展现了人们在不同环境中的应对能力,讴歌了和谐与包容的社会价值观。
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情节还涉及到“时间与空间的冲突”。
在小说中,大观园被描绘成一个超越时空的理想仙境,而刘姥姥作为一个老年人,她无法适应这座庭园中的新鲜事物和新环境。
她面临着文化差异和习惯冲突,对庭园中的风景和气氛产生了困惑。
论红楼梦中刘姥姥的人物形象

论红楼梦中刘姥姥的人物形象摘要:红学一直是近年来文学研究的重点,书中人物研究也因此成为了文学届的热门话题。
红楼梦中人物众多,性格各异,每个人物形象的刻画都淋漓尽致,鲜活生动,除了主人公之外,还有很多人物形象的刻画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细细品味,例如秦可卿,刘姥姥等,他们的性格也都深刻反映了当时那个时代人们的真实心理写照。
本文从刘姥姥三入大观园入手,深度分析了刘姥姥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刘姥姥;形象特征;人格魅力《红楼梦》的一百二十回中,所塑造的人物,大多数非富则贵,面部俊朗,锦衣玉食,腹有文墨。
而刘姥姥的出场,却如一桌摆满山珍海味的盛宴,冷不丁蹦出一颗拖泥带水的土豆儿,——让人新奇之余,不免有些倒胃口,让人扫兴。
纵观前两次进荣国府,家境贫寒的刘姥姥在大观园里出尽了洋相,成为上至主子,下至奴仆竞相取笑的“女清客”,完全丢了颜面;而她自己也装疯卖傻、存心附和,弄得丑态百出,让我们都替她羞愧、难过。
不过,我们要明白她这样做的背景。
从小说中不时出现的只言片语间,透露着这样的信息:纸醉金迷的奢华生活,只发生在少数人的上层社会中,而身处阶级最底层的广大劳动人民,连年灾荒,官吏盘剥,弄得他们始终在贫穷与饥饿的死亡线上苦苦挣扎,始终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刘姥姥就是其中的一员。
年关的窘境和来年的生计,让她感受到了世间深深的恶意,生活难以继续,女儿女婿也不争气,老来无依靠,为了适应艰难的环境,刘姥姥不得不圆滑自身。
在农民穷困潦倒的时候,到贾府“打秋风”成了刘姥姥一家唯一的希望。
刘姥姥这一人物代表了社会最底层,她的举动言语完全体现着劳苦农民在当时社会中的无奈与苦衷,但她又拥有极大的智慧,她懂得变通,所以能够在荣国府这样的大富大贵之地打得“秋风”,接下来我们具体分析一下刘姥姥的智慧,义气与淳朴,和她智慧背后穷苦人民的无奈。
一、深藏不露的语言智慧《红楼梦》由曹雪芹先生“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其驾驭文字的境界远远高于我们。
语言、诗词固然优美娴熟,更难得的是,作者就像一个演技高超的艺术家,善于抓住人物的不同特征,把每个对象都表演得惟妙惟肖,使读者不至于混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刘姥姥”形象的意蕴
摘要:在整部《红楼梦》中,刘姥姥是一个“小人物”,曹雪芹对她的定义是“千里之外,芥豆之微,小小一个人家。
”但是,她又在整部作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形象意蕴深刻,本文从分别从刘姥姥形象的喜剧意蕴、美学意蕴、社会意蕴、人格价值等方面进行探究,浅要论述本人对于《红楼梦》、对于刘姥姥的理解。
关键词:刘姥姥、形象、意蕴、本色、喜剧
在《红楼梦》整部作品中,作者对刘姥姥的着墨不多,但寥寥数笔,却将一个“芥豆之微”的小人物的形象深刻的描摹出来,并且赋予了深刻的意蕴。
在整部作品里,刘姥姥是形象丰满、个性鲜活复杂、不可或缺的,她是作者根据自己的见闻感受,在笔墨中融入血泪而塑造出的典型的下层劳动人民形象,她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一种客观的评判态度。
对于读者来讲,也起到了启迪心智的作用,刘姥姥在大观园的三进三出,以她对园中各个人物的衬托作用来升华小说的主题。
由此,刘姥姥形象的深刻意蕴就被自然的彰显出来了。
一、喜剧意蕴
鲁迅先生说:“喜剧是将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
无疑,曹雪芹是把刘姥姥当作一个喜剧形象来塑造的,他把刘姥姥送进荣国府,从各个角度表现出刘姥姥和周围环境的不协调,形成了多层次的、多角度的喜剧冲突。
在《红楼梦》里, 一切美好的有价值的东西, 都被残酷的封建制度给吞噬毁灭了。
曹雪芹自称《红楼梦》是“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的“悲金悼玉”之作,是“好一似食尽鸟投林,
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悲剧。
的确,“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红楼女儿”最终都难逃悲惨的人生结局。
从这个角度看,《红楼梦》可以说是一部地地道道的悲剧。
然而,天才的作家都懂得,只有把悲和喜结合到一起,才能创造出伟大的作品,因为“悲喜千般同幻渺”,“喜”和“悲”不是互相矛盾,而是互相渗透,它是同一个生活整体的两面。
例如:小说第六回写到:“进了凤姐的院门,先见平儿,倒了茶,等着见凤姐。
刘姥姥闻得一阵香气扑面而来,身子似在云端里一般,满屋中之物耀眼争光,使人头晕目眩。
”这是刘姥姥第一次进大观园的情景,一个村野老妪,第一次进入富丽堂皇的地方,看到金碧辉煌的摆设,面对凤姐的“不过懒着祖父虚名做个穷官罢了,不过旧日的空架子。
朝廷还有三两个穷亲戚,何况你我。
”她回答:“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你老把一根寒毛比我们腰还壮呢。
”这里,作者对刘姥姥做了少许的讽刺。
我们再来看第三十九回中刘姥姥二进大观园的情景,作者在对刘姥姥三进大观园的描述中,第二次进入大观园是写得最详细、最丰富的,不管是对刘姥姥的刻画还是对贾府的描写都是最为精彩的。
从背景上来讲,这一时期应该算得上贾府最繁盛的时期。
元春被封,贾政升官,一大家子其乐融融,风生水起。
刘姥姥的到来,带来了自家种的瓜果蔬菜,竟也投贾母、王夫人、凤姐等人的缘,与之同乐,在贾府,刘姥姥发生了一系列的“乌龙事件”,让贾府上下笑得翻江倒海、日月无光,将刘姥姥二进荣国府的喜剧气氛推到了高潮。
所以,小说通过刘姥姥的行止阅历,撕破封建末世的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与此同时,也对刘姥姥仰人鼻息、逢场作戏的世俗人格给予了善意的嘲讽。
台湾学者柯庆明说“做为一部深刻丰富的悲剧使《红楼梦》成为一本伟大的小说,书中随处流露的喜剧意识却使它成为更伟大的小说。
二、美学意蕴
清代文论家文熙载说:“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
”据此,我们似乎也可以说,“俗到极处便是‘雅’到极处。
”作品通过刘姥姥这一“俗人”和贾府的一批“雅士”对比,显示了作品做到了雅俗共赏的巨大成就。
从美学上来说,也是极美的一种体现。
刘姥姥是一位“俗语言大师”,这是毋庸置疑的,她说出的话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妙趣横生。
在第三十九回刘姥姥二进荣国府的描述中有写到,凤姐拿刘姥姥做耍,将一盘子菊花“横三竖四”的插了她一头,她则说“我这头也不知修了什么福,今儿这样体面起来。
”这其中,虽有无奈,但也体现了刘姥姥的语言功底,懂得化尴尬为幽默,化无奈为风趣。
而且,刘姥姥所表现的愚昧也无非就是“外愚”而已,她实则是一个十分精明的人。
说刘姥姥“外愚”, 这在小说中随处可见, 如初进荣国府时很多东西闻所未闻、见所未见, 显示了她的无知; 二进荣国府时处处成了太太姑娘们的笑料。
然而, 刘姥姥内在里实在是个极圆滑聪明的人
物。
举个典型的细节: 吃饭时, 刘姥姥说出“老刘, 老刘, 食量大似牛, 吃个老母猪不抬头”, 这并非刘姥姥的肺腑之言。
饭前,“凤姐一面递眼色与鸳鸯, 鸳鸯便拉了刘姥姥出去, 悄悄地嘱咐了刘姥姥一席话, 又说:‘这是我们家的规矩, 若错了我们就笑话呢’”。
不言而喻, 刘姥姥并不情愿说这句粗鲁而自辱的道白。
此时, 刘姥姥已经十分清楚凤姐和鸳鸯的目的所在。
而她进大观园的目的又是非常明确的, 这也促使她不得不忍辱“做戏”。
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 过程是可以忽略的, 这恰恰是生活在世俗社会底层的刘姥姥们的无奈之举。
也显示了作者在此巧妙的显示了美学原理的突出特征,即是“以丑为美”。
郭树文先生认为“刘姥姥进大观园”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应该从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的视角,探求人物的社会内容与美学意义, 研究曹雪芹的文化观念与审美情趣。
刘宗迪先生认为, 刘姥姥就像俳优, 是自由知识分子的先驱, 曹雪芹就是随着刘姥姥来到了黄叶村, 走的正是俳优们走了几千年的道路。
不管怎样,刘姥姥在《红楼梦》中的愚人和美学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三、社会意蕴
如果说《红楼梦》中所有的人物是文学艺术形象,或是以戏剧形象展现在广大读者面前的话,那么,刘姥姥就是以现实的人物形象展现在广大读者面前。
作者之所以不让她与大观园有什么瓜葛,更能体现“旁眼观红楼”的韵味。
我们都会把刘姥姥当作一个喜剧人物,但是事实上, 刘姥姥也是一个
悲剧角色, 正如鲁迅《阿Q正传》中,阿Q 的悲剧性格是以喜剧的形式表现的, 同样令人悲哀。
而且她的悲剧不显现于表层, 不在于她自己, 乃是整个封建儒家文化心理几千年附着于中国国民,特别是农民身上的共同悲剧,鲁迅曾把它定为——国民的劣根性。
我认为, 这种劣根性首先表现为根深蒂固的——奴性。
曹雪芹没有生活在鲁迅时代的经历和认识,当然无法全面揭示这种劣根性的实质, 但在刘姥姥身上曹雪芹却用现实主义的神笔真实地揭示出国民劣根性的最基本内涵。
曹雪芹虽然没能如鲁迅一样把刘姥姥塑造成一种象征或一个阶级的代表, 但他却以先见者的眼光和视角透视到了我们民族灵魂中那块永远不可痊愈的疮痂, 谁碰一下都会感到隐隐作痛。
刘姥姥形象以其共性和个性的双重意义蕴含着丰富深刻的社会文化底蕴, 这和鲁迅先生的阿Q 一样具有无可置疑的价值。
四、人格价值
人格价值的精髓, 体现在人物意念中的行为见识上。
换言之, 也就是说一种人格价值的内涵,就是取决于生存观念和生存方式的性质上。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毫无造作虚假,家境贫寒,生计无着,走投无路才投奔贾家。
灰暗、潦倒的刘姥姥与俏丽美艳的当家少奶奶王熙凤形成对比:刘姥姥自然纯真、质朴善良的人格价值便没有被彩绣辉煌的王熙凤所淹没。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不为钱财而来,只因“今年多打了两石粮食、瓜果蔬菜也丰盛,拣着头一起摘下来的尖儿”来还情的。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刘姥姥本色做人、本色做
事, 无处不显示其真人人格的力量。
小说的一百一十三回, 作者安排刘姥姥三进荣国府。
此时的荣国府已经一败涂地, 家产已被查抄, 官职已被革去, 死的死, 走的走, 卖的卖。
浮华本是过眼烟云, 转瞬即逝, 贾府显赫一时, 终究彩云易散, 当显赫至极的贾府破败之时,那些官场来来往往的达官贵人的人格已经沦丧。
灰暗贫苦的刘姥姥, 带着庄稼人的本真, 在贾府既倾之后, 不是另觅新贵, 另攀高枝, 在困难之中救巧姐于水火之中。
刘姥姥身上透露出来的野气、土气,是贾府里所缺少的质朴、善良、真诚的人格美。
这种人格在文本中与贾府主体人格的危机相映衬, 显示出其独特的, 不可替代的人格价值取向。
《红楼梦》是一部举世巨著,那么,到底,“红楼”是谁的梦呢,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 特别是植根于博大的中华文化最底层的肥沃的土壤之中, 正是那种广大无边的想象力, 生生不息的旺盛的生命欲望,“芥豆之微”的渺小和原野山花的粗糙、遒劲, 使刘姥姥不自觉地完成了个体生命的飞跃; 而洞悉刘姥姥生命的经历, 并按现实主义的手法创作出刘姥姥这一典型形象, 也使曹雪芹不自觉地完成了作家艺术生命的飞跃。
参考文献:
①曹雪芹《红楼梦》上、下,华夏出版社
②刘仲衡《曹雪芹笔下的刘姥姥》,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③徐青枝《刘姥姥形象的社会文化底蕴》
④臧国书《论‘红楼梦’中刘姥姥形象的人格价值》
⑤高卫红《论‘红楼梦’中刘姥姥形象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