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块非晶合金的研究进展
非晶合金研究现状及应用发展综述

非晶合金研究现状及应用发展综述摘要:本文综述了块体非晶合金材料研究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介绍了主要的非晶合金体系发展状况,并从块体非晶合金材料形成的成分与结构条件、热力学条件和动力学条件等方面阐述了块体非晶合金形成和稳定存在的机制。
较全面地列出并介绍了目前块体非晶合金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特色,并总结了非晶合金的性能特征和应用现状。
关键词:非晶合金;性能;应用;制备方法0 引言非晶态合金是指不具有长程有序但短程有序的金属合金,又由于其具有金属合金的一些特性,故它们也被称为玻璃态合金或者非结晶合金,属于非晶态材料中新兴的分支【1】。
与晶态合金相比,非晶合金具备许多优异性能,如高硬度、高强度、高电阻、耐蚀及耐磨等。
块体非晶合金材料的迅速发展,为材料科研工作者和工业界研究开发高性能的功能材料和结构材料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机会和巨大的开拓空间。
1.非晶合金的结构综述非晶态合金的结构自从20世纪60年代发现首个Au-Si非晶态合金以来【2】,非晶态合金的原子结构就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提出了多种非晶态合金结构模型,主要有:硬球无规密堆模型、微晶模型、连续无规网格模型、FCC/HCP密堆团簇堆积模型。
1.非晶合金的性能及应用非晶合金与普通钢铁材料相比,有相当突出的高强度、高韧性和高耐磨性。
根据这些特点利用非晶态材料和其它材料可以制备成优良的复合材料,也可以单独制成高强度耐磨器件。
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的非晶态材料已有很多,如用非晶态合金制做的高耐磨音频视频磁头在高档录音、录相机中的广泛使用;把块体非晶合金应用于高尔夫球击球拍头和微型齿轮中;采用非晶丝复合强化的高尔夫球杆、钓鱼杆已经面市。
非晶合金材料已广泛用于轻、重工业、军工和航空航天业,在材料表面、特殊部件和结构零件等方面也都得较广泛的应用。
2.1部分应用场景(1)非晶态的力分布传感器非晶态合金因无结晶结构,故不存在晶界这样一些局部显示机械强度小的地方,所以具有高强度、高硬度的特性;原子是无序超密结构,所以电阻率高,使之制成器件工作时铁损小;无磁晶各向异性,对外部磁场变化敏感,所以检测磁变化灵敏度高:由于不存在结晶缺陷、晶界,所以耐蚀性好。
大块非晶合金的超塑性成形技术及发展现状

本科生课程论文(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大块非晶合金超塑性成形技术及研究现状曾昭源提交日期:2014、6、2 学生签名:曾昭源大块非晶合金超塑性成形技术及研究现状曾昭源摘要:与晶态合金相比,大块非晶合金成形出来的零件在表面光洁度、强度、硬度、冲击断裂性能以及耐腐蚀性等方面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
但是大块非晶合金的高强度、高硬度的特点使得其在室温下机加工困难、可塑性差、延伸率几乎为零,这大大制约了非晶合金的广泛应用。
超塑性成形方法是利用大块非晶合金在过冷液相区下呈现牛顿粘性流动状态或近似的牛顿粘性流动状态而表现出优良的塑性的特点,实现对大块非晶合金的塑性加工。
本文从大块非晶合金的超塑成形原理、影响非晶合金超塑性的因素以及该技术在精细零部件中的应用等方面对大块非晶合金超塑性成形技术进行综述,介绍大块非晶合金在上述三方面的研究现状,指出目前研究主要考虑了温度和应变速率对大块非晶合金超塑性的影响,而对应力应变状态、加热速率等研究却很少涉及。
同时说明了理论体系建立落后于实验研究是目前大块非晶合金超塑成形技术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大块非晶合金;过冷液相区;超塑性成形;温度;应变速率;精细零部件1 大块非晶合金超塑性成形机理及其特点大块非晶合金是指在结构上具有长程无序、短程有序和各向同性的特点,其原子在空间排列上不具有周期性和平移性,不存在晶态合金所特有的各种晶体缺陷的一类合金。
[1]大块非晶合金在热力学上属于亚稳态材料,当温度升高时,会发生玻璃化转变,进而发生晶化反应。
在玻璃转化温度与晶化开始温度之间存在一个50 ~150C 的温度区间,这个区间被称为过冷液相区。
正是这一特殊区域的存在,使大块非晶合金可以在保持类似于液体结构的同时表现出具有一定粘度的与氧化物玻璃极为相似的性质,呈现牛顿粘性流动状态或近似的牛顿粘性流动状态,表现出优良的超塑性能。
[2]因此,对于大块非晶合金,所谓的超塑性成形是指把合金的温度控制在过冷液相区的塑性成形。
大块非晶研究的现状和动态

Cu r nt S at s a e s of Re e r h r e t u nd Tr nd s a c
on Bul m or ous A l o s k A ph ly
XI AO ua ng , H xi CH EN Gua ng
( De a t n fM a e il ce c n gn e i g,N a j g U n v r i fS in e a d Te hn l g Na j g 2 0 9 Chia 1 p rme to t rasS in e a d En i e rn n i ie st o ce c n c oo y, n i 1 0 4, n ; n y n
块 非 晶合 金 的 R ~ 和 T t 之 间 的 关 系 图 中 同 时 反 映 了 。 ,
程分为 6 o年 代 的 黎 明 期 、 o年 代 的 发 展 期 、 o年 代 的 成 熟 期 7 8
和 9 o年 代 的 非 金大 块 化 4个 时 期 ] 短 短 的 4 1。 o年 , 晶 非
1 0 。 目前 较 为 成 熟 的 能 够 形 成 大 块 非 晶 合 金 的 多 元 合 0 mm
金 系 有 : g基 L M 。 、 a基 Z 。 、 r基 Z — 基 F 。 、 rTi 。 、 e基 。 、
P ~ u基 C dC 。 o基 、 。 和 Ni 。 合 金 。 图 1 示 了 新 型 大 基 等 表
∞
●
\
冒
i
成 形 、 木 冶 金 。 压 实 成 型 粉 、
等 制 造 多 种 合 金 系 的 大
0 和制 备方 法等
研 究 的 不 断 深 入 , 的 大 块 非 晶 合 金 系 及 其 众 多 的 优 良 性 能 新 被 断 发 现 , 而 充 分 显 示 了 大 块 非 晶 合 金 在 功 能 材 料 和 结 因
材料科学进展之块体非晶合金的制备、性能及应用

块体非晶合金体系形成的三个经验性准则:
(1) 体系至少要含有三个以上组元
比如锆基非晶合金的Zr-Al-Cu、 Zr-Al-Cu-Ni及 Zr-Al-Cu-Ni-Ti体系
(2) 三个主组元元素之间的原子尺寸差异在12%以上
比如锆基非晶合金的Zr-Al-Cu、 Zr-Al-Cu-Ni及 Zr-Al-Cu-Ni-Ti体系中,主组元Zr、Al及Cu的原 子尺寸差异就在12%以上
2.力学行为的最新研究结果
Pt57.5Cu14.7Ni5.3Pu22.5 BMG的应力~应变曲线(准静态压缩)、剪 切带密度 [Schroers J.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2004, 93: 255506]
Cu60Zr30Ti10 BMG及(Cu60Zr30Ti10)95Ta5复合材料的应力~应变曲线 (准静态压缩)、剪切带密度 [Lee J.C. Acta Materialia 2004, 52: 1525~1533]
五.块体非晶合金的性能
1.高强度及高弹性,但高的脆性(在玻璃转变温度Tg以下)
Relationship between tensile strength and Young’s modulus for bulk glassy alloys. The data of crystalline metallic alloys are also shown for comparison. [Inoue A. Mate. Sci. Eng. 2004, 375-377A: 16]
玻璃体获得的条件
1969年,美国科学家D. Turnbull预言:“如 果将液体冷却得足够快及足够低,几乎所有的 材料都能够制备成非晶态固体”,即“玻璃形成
能力”几乎是凝聚态物质的普遍性质。
非晶合金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非晶合金的制备和性能研究非晶合金是一种新型材料,由于具有诸如高硬度、高韧性、耐磨、耐腐蚀性等特点,在制造业等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将介绍非晶合金的制备方法和其性能研究的最新成果。
一、非晶合金的制备方法非晶合金的制备主要采用快速凝固技术。
所谓快速凝固,就是指将合金液体迅速冷却到过冷状态,以形成非晶态结构。
快速凝固技术可分为物理快速凝固和化学快速凝固两种方式。
物理快速凝固技术是指将熔融金属液体施加高压,喷射成薄丝或小珠状,然后用钨丝短时间加热薄丝或小珠状的金属,在快速冷却的同时形成非晶相。
物理快速凝固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是生产细丝和薄膜材料。
化学快速凝固技术是指将合金滴落到冷却的旋转金轮上,造成快速冷却,并形成非晶态结构。
振动、磁场和高能电子束等也可用于非晶合金的制备。
化学快速凝固技术通常用于制备厚度较大的非晶合金板材。
二、非晶合金的性能研究1. 硬度和耐磨性非晶合金的硬度高于传统晶体金属,但是塑性相对较差。
硬度的提高源于非晶合金的无序结构。
耐磨性是衡量非晶合金材料的重要性能之一,该特性直接决定其在使用过程中的耐久性。
一些研究表明,非晶合金的耐磨性不仅仅源于其硬度,也与结构的柔韧性有很大关系。
2. 耐腐蚀性非晶合金具有很好的耐腐蚀性,其抗腐蚀性能远远优于晶体金属。
这一点主要归功于其无序非晶结构,这种结构可以防止垂直于金属表面方向的腐蚀。
此外,在热腐蚀条件下,非晶合金仍可保持其高的耐腐蚀性能。
3. 热稳定性和热导率非晶合金的热稳定性通常比其它非晶态材料低。
热稳定性是非晶合金应用的一个限制因素,因为在一定温度下非晶合金会表现出重结晶和晶体化的现象。
热导率是非晶合金的另一个重要性能,由于非晶合金中的原子间距比较小,电子扩散距离短,因此有很高的电子迁移速率,从而使得非晶合金具有比传统晶体金属更高的热导率。
结论非晶合金作为一种新型材料,具有不同于传统晶体金属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随着技术的进步,非晶合金的技术制备和性能研究已经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非晶合金的结构与性能研究

非晶合金的结构与性能研究导言非晶合金是一种新型材料,具有优异的性能,例如大的弹性变形、高的强度、良好的耐腐蚀性等。
这些特性使得非晶合金在工业、医学和科研等领域拥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非晶合金的结构和性能相关的研究进展,并讨论其应用前景和挑战。
第一章非晶合金的结构非晶合金是由多种元素合成的块体材料,由于其不规则的晶体结构和无序的原子排列顺序,所以被称为非晶材料。
在非晶合金中,原子和分子的排列是无序的,与传统的晶体材料不同,它们由纯净的金属或合金元素制成,并连续冷却至室温以下,从而形成了无定形的玻璃状结构。
非晶合金的结构对于其性能有重要的影响。
因此,近年来,关于非晶合金结构的研究变得更为深入。
通过高分辨结构分析方法,例如X-射线衍射、电子显微镜和核磁共振等方法,对非晶合金样品的局部结构进行了研究。
在精确的结构分析中,非晶合金的结构可以划分为以下五个部分:原子团簇、有序基团、无定形基团、界面区和孔隙。
其中,原子团簇是非晶合金的典型特征,它们是直径小于几个纳米的原子团聚体,连接在一起形成非晶结构。
第二章非晶合金的性能非晶合金具有一系列优异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例如优异的力学性能、耐热性、磁性、导电性、生物相容性和耐蚀性等。
下面我们将分别介绍非晶合金的几个主要性能。
1.力学性能非晶合金具有很好的弹性变形和高强度特性,这主要是由于其无定形结构和原子团聚体的存在。
与晶体材料相比,非晶合金在受到外部力的作用下,可以发生大的可逆弹性变形,而非晶材料的塑料流动具有很好的韧性。
2.耐热性非晶合金也具有很好的耐热性能。
传统的金属材料在高温下通常会出现晶体生长现象以致于性能下降,而非晶合金的结构可以保持无定形状态,因此可以保持其性质。
此外,在较高温度下,非晶合金表现出良好的抗疲劳性和抗氧化性能。
3.生物相容性非晶合金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
例如,非晶合金可以用作生物医学领域中的人造器官、骨骼成形材料等。
大块非晶合金Pd-Si体系相图热力学与非晶形成及晶化研究

大块非晶合金Pd-Si体系相图热力学与非晶形成及晶化研究目录目录摘要........................................................................................................................... .I Abstract............................................................................................................... .........III 目录........................................................................................................................... ..V 第一章绪论 (1)§1.1非晶合金的发展 (1)§1.2非晶合金的性能及应用 (2)§1.3非晶合金的形成理论 (3)§1.3.1非晶态合金形成的热力学 (3)§1.3.2非晶形成的动力学 (4)§1.3.3玻璃形成能力判据 (5)§1.3.4非晶形成的经验准则 (6)§1.4非晶合金的制备方法 (7)§1.5非晶合金的力学性能 (8)§1.6非晶合金的物理性能 (9)§1.7相图及其在非晶研究中的应用 (10)§1.8热力学计算模型及步骤 (10)§1.9Pd基非晶合金研究进展 (12)§1.10本文的研究内容 (13)第二章实验原理、方法以及过程 (14)§2.1实验设备及其原理 (14)§2.1.1非自耗真空电弧熔炼炉 (14)§2.1.2高频感应真空熔炼甩带机 (15)§2.1.3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 (15)§2.1.4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16)§2.1.5差示扫描量热仪(DSC) (17)§2.1.6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17)§2.2非晶合金的晶化动力学 (18)§2.2.1非等温晶化动力学 (18)§2.2.2等温晶化动力学 (19)§2.3热力学驱动力 (20)§2.4晶化机理 (20)§2.5本实验的技术路线 (22)大块非晶合金Pd-Si体系热力学与非晶形成及晶化研究第三章Pd-Si二元体系相图热力学研究 (23)§3.1引言 (23)§3.2文献评估 (23)§3.3实验 (25)§3.4热力学模型 (26)§3.4.1纯组元 (26)§3.4.2溶液相 (27)§3.4.3线性中间化合物 (27)§3.4.4非化学计量比化合物 (27)§3.5实验结果与讨论 (28)§3.5.1合金的SEM分析图 (28)§3.5.2合金的XRD分析图 (29)§3.5.3合金的DSC热分析结果 (31)§3.6计算结果与讨论 (34)§3.7本章小结 (43)第四章Pd-Si二元体系非晶形成能力理论与实验研究 (44)§4.1非晶形成范围及形成能力的计算 (44)§4.1.1Pd-Si二元体系非晶形成范围和非晶形成能力热力学计算.-44-§4.1.2形核驱动力的计算与分析 (44)§4.1.3结果讨论 (45)§4.1.3.1形核驱动力的计算 (45)§4.1.3.2动力学方程 (47)§4.1.3.3结论 (49)§4.2非晶形成范围及形成能力的实验 (50)§4.2.1非晶条带的制备方法及原理 (50)§4.2.2实验材料和非晶合金 (50)§4.2.3非晶合金成分设计及制备过程 (51)§4.2.4实验结果与讨论 (52)§4.3本章小结 (58)第五章Pd-Si二元非晶合金晶化过程及动力学研究 (59) §5.1引言 (59)§5.2非晶薄带的制备 (59)§5.2.1Pd82Si18非晶薄带的XRD结构表征 (59)§5.2.2Pd82S i18非晶合金的TEM结构表征 (60)§5.3非等温晶化过程及动力学研究 (61)目录§5.3.1非等温晶化过程 (61)§5.3.2非等温晶化Avrami指数 (62)§5.3.3非等温晶化激活能 (63)§5.4等温晶化过程及动力学研究 (66)§5.4.1DSC热分析曲线 (66)§5.4.2等温晶化过程 (67)§5.4.3等温晶化动力学的特性 (68)§5.4.4JMA方程的适用性评价 (68)§5.4.5晶化动力学Avrami指数 (69)§5.4.6等温晶化激活能 (72)§5.5本章小结 (74)第六章结论 (75)参考文献 (76)致谢 (86)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87)第一章绪论第一章绪论通常,我们认为固态金属合金的原子呈长程有序、短程有序的晶体状态。
cu基大块非晶合金制备及pd基非晶结构的研究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在压缩过程中引入纳米晶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Lee[62]最近研究了一系列的cu一及基大块非晶合金的力学性能,如图5所示,并对其压缩前后的微观结构做了研究。
发现对于在压缩过程中发生脆性断裂的Cu64乃36来说,压缩过程并没有出现纳米晶,如图6(a)所示。
而对于塑性变形达到7%的cu50zr43A17样品在压缩过程中则发生了纳米晶化,如图6(b)所示。
作者分别从热力学和动力学角度分析单向压应力诱导纳米晶与非晶产生塑性变形的关系。
由于晶相的体积小于非晶相的体积,在非晶中的纳米晶化相受到内部拉应力的作用。
外部施加的压力使得样品的这种拉应力得以释放,因此晶核能稳定存在。
同时,等静压不仅降低了临界尺寸形核自由能,而且还增加了从非晶向晶向转变的驱动力。
从动力学角度,单向轴压力产生了两种应力状态,轴向应力和剪切应力。
轴向应力减少了晶化能垒,而剪切应力降低了原子扩散能垒。
图3(a).(b)为c脚5zc耵5Als大块非晶合金的TEM明场像,(c)一(d)为暗场像。
其中(a)和(c)是~个区域,(b)和(d)是另一个区域f38】图4(a)为应变为89%的cu。
zr。
Ti。
大块非晶台金样品的TE^I明场像,(b)为应变为97%的样品TEM明场像,(c)为轧制样品的显维硬度与应变之间的关系。
这两者综合的结果就是加快了形核速率,从而促进了晶化a作者通过研究晶化激活能与塑性变形的关系,发现晶化激活能越低,相应的相变速率就越快,越容易形成晶体。
这种压力诱导纳米晶的产生使得在加压过程中形变集中,促进了剪切带的产生,从而提高了合金韵塑性。
因此在Cu—Zr基非晶合金中晶化激活能是衡量塑性变形能力的一个重要参数。
翻glfI髑rIlIggt瞄肺黔}图5o}西基大块非晶的压缩性能实验[62]图6(a)Cu“zr36(b)Cu50zr43Ab在压缩实验后的}玎m丑Ⅱ[62】1.3.6Cu基大块非晶合金的抗腐蚀性能大块金属玻璃由于其独特的非晶原子结构,因而具有很强的抗腐蚀性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进材料进展 101101918 1 大块非晶合金的研究进展
摘 要 本文简述了大块非晶合金的发展过程和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并从成分结构条件、热力学条件、动力学
条件等方面阐述了大块非晶合金的形成机制,介绍了目前常用的制备方法、大块非晶合金优异的性能和应用前景. 关键词 大块非晶合金,形成机制,制备,性能,应用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BULK METALLIK GLASSES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and the research status of bulk amorphous alloys are int roduced ,and method of preparation is discussed in detail1 The forming mechanisms in terms of st ructure , thermodynamics and kinetics are described. The good properties and application of the bulk amorphous materials are also summarized. KEY WORDS bulk amorphous alloys,forming mechanisms,preparation,properties , application
大块非晶合金是相对于传统的低维非晶材料(非晶粉、丝、薄带等) 而言的,具有较大的三维几何尺寸。固态时原子在三维空间呈拓扑无序排列,表现为短程有序、长程无序,呈亚稳态结构,而且在一定温度范围内还可以相对稳定地保持这种结构。大块非晶合金是一种高性能的结构材料,也是极具潜力的功能材料。 1 大块非晶合金的发展历程 关于非晶态合金的首次报道是在1938 年,Kramen 通过蒸发沉积在玻璃冷基底上发现了非晶态金属薄膜[1 ,2 ] ;1951 年,Brenner 等用电沉积法制备出了Ni-P 及Co-P 非晶合金,主要用于做耐磨和耐腐蚀涂层;1958 年, Tumbull 等人通过对氧化物玻璃、陶瓷玻璃和金属玻璃的相似性的分析,确定了液态过冷对非晶形成的影响,预言了合成非晶的可能性,揭开了非晶研究的序幕;1960 年,Duwez 等采用熔体急冷法首先制得了Au70 Si30 非晶薄带,由于他从工艺上突破了制备非晶态金属和合金的方法,因而标志着非晶态合金这一新材料研究领域的启动。后来, Turnbull 、陈鹤寿等人在Duwez 小组制备的Au-Si 和Pd-Si , Pd -Cu-Si 非晶合金中证实了玻璃转变的存在。Turnbull 先前提出的抑制过冷液体形核的理论作为非晶形成能力的判据被证明是有效的,而且是迄今为止最有效的判据之一。1969 年陈鹤寿等将含有贵金属元素Pd 的具有较高非晶形成能力的合金( Pd-Au- Si,Pd-Ag-Si 等) ,通过B2O3 反复除杂精炼,得到了直径1 mm 的球状非晶合金样品;1989 年日本东北大学的Inoue 等通过水淬法和铜模铸造法制备出毫米级的La- Al-Ni 大块非晶合金;20 世纪90 年代初,T.Masumoto 和A.Inoue 等发现了具有极低临界冷速的多元合金系列,通过控制非均质形核的工艺,可在实验室里直接从液相获得大块非晶合金; 1994 年,根据非晶形成的三项经验法则设计出了一系列的大块非晶合金;1997 年以来,日本东北大学的范沧和井上明久等研究发现,在三元Zr 基( Zr -Cu-Al) 合金系中分别加人Pd、Ti 、Ni 、Nb 等元素均可得到一系列的大块非晶合金;2000 年以来,A. Inoue 等进一步对大块非晶合金的形成机制、结构、机械强度、化学特性、磁性和应用展开了广泛的研究。2008 年大阪大学的Take shi Nagase , Koichi Kinoshita 和Yukichi Umakoshi 等研究了锆基非晶合金在医用材料上的应用,通过研究发现采用锆基非晶合金制备的医用材料具有高的强度和热稳定性,同时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将其弯曲180°也不断裂,是一种具有潜力的功能材料[3 ] 。 先进材料进展 101101918 2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我国对非晶合金的研究从1976 年开始,国家科委一直将非晶合金的研究、开发、产业化列入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九五”期间,组建了“国家非晶微晶合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立了“千吨级非晶带材生产线”,非晶态合金的产业化进程大大加快,现已初步形成非晶态合金科研开发和应用体系。国内关于大块非晶合金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中科院物理所、金属[4],现在各大学也加大了对非晶的研究力度。 近年来,在非晶的研究领域中,中国科学家已成为该领域的一支重要力量,国内许多研究组一直在从事非晶以及相关物理问题的研究,在结构、物性、制备、应用研究等方面有较雄厚的实力。现在已经可以制备出多种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尺寸块体非晶体,并在块体非晶结构、形成规律、力学和物理性能以及应用开发等方面做出了很多有特色的工作,引起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汪卫华研究组在非晶方面的研究近年来取得了重大进展[5],其主要工作集中在稀土基非晶的制备和力学性能的研究上;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张哲峰等人主要研究不同非晶材料的拉伸和压缩变形与断裂特征,还总结了不同非晶材料在拉伸和压缩及断裂时的不对称性;清华大学姚可夫等人采用玻璃包覆提纯技术和水淬及空冷方法制备Pd-Si 二元非晶球形样品;西安交通大学张临财等人讨论了第二相对Zr 基非晶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哈尔滨工业大学黄永江等人研究了Ti42.5 Zr7.5 Cu40Ni5 Sn5 块体非晶的形成、热稳定性与力学性能;华中科技大学谌祺等人制备了Zr 基块体非晶并研究了块体非晶和复合材料在过冷液态区内的单向压缩变形行为。山东大学郭晶等人采用真空回转振动式高温熔体粘度仪测量了Gd 基大块非晶形成合金过热液体的粘度,并计算得到过热液体脆性参数;北京科技大学惠希东等人对Zr 基非晶的原子结构进行了研究,重点讨论了玻璃结构中的短程与中程有序结构,张勇等人研究了合金化对大块非晶合金及高熵合金的组织与性能的影响;大连理工大学程旭等人利用团簇线和微合金化方法研究了Fe-B-Y-Nb 四元合金体系中块体非晶合金的形成;燕山大学徐涛等人通过原位X 射线衍射测量结构参数方法,研究了Fe73 Cu1.5 Nd3Si13.5B9 非晶合金的热力学结构弛豫。 目前国外关于大块非晶合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日本和美国,尤其是日本东北大学材料研究所的井上明久和美国的Johnson 研究小组。合金系列涉及到过渡金属-类金属系、锆基、钼基、镁基等,研究方法覆盖了从模铸法到水淬、粉末冶金、区域熔炼等多种方法。块体非晶合金研究是日本文部省1998 年最大的研究项目;2000 年美国陆军拨款3000 万美元,用于块体非晶的研究;此外, 2000 年欧共体也专门立项,组织欧洲10 个重要实验室联合攻关。表1 汇总了1989年以来发现的主要大块非晶合金系。
3 大块非晶的形成机制 合金在缓慢冷却时易形成晶体,在快冷的条件下则可形成非晶态, 在非晶合金的发展过程中, Turnnull 的连续形核理论在解释非晶形成动力学和阐述玻璃转变的特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连续形核理论,Uhlmann 引入了非晶形成的相变理论。此后,Davis 将这些理论用于玻璃体系,估算了玻璃形成的临界温度。20 世纪80 年代末,随着块体非晶合金的出现,非晶形成理论又有了新的发展,主要有以Greer 为代表的混沌理论和Inoue 的三个经验规律: ①合金由3 种以上组元组成; ②各组元原子尺寸差别较大, 一般大于12 %; ③3 个组元具有负的混合热。Inoue还给出了大块非晶合金形成机理的唯象解释。此外, Inoue 和Johnson[6] 教授等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对此做了进一步阐述,从拓扑学和化学的观点提出这些多组元大块非晶合金体系的过冷液相具有以下特征: ①具有高度无序的密集堆垛结构; ②其局部原子结构明显不同于相应的结晶相; ③各组元元素的分布在长程上是均匀的。 先进材料进展 101101918 3 3.1 成分结构条件 对已获得的大块非晶体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从合金成分设计的角度来看,组成合金的各原子之间差异越大,越有利于形成随机密堆结构,有利于形成非晶,实验表明主要组元原子尺寸差超过13 % ,可以大大提高合金的非晶形成能力。研究合金成分时发现,形成大块非晶的合金其对应的晶体大多为复杂的金属间化合物,结构大多为复杂的拓扑密度结构,这种相结构从液态向固态的快速冷却过程中形核与长大都需要原子的长程扩散,而随机密堆结构和多组元使原子扩散比较困难,形成金属间化合物的可能性越小,合金的非晶形成能力越大,这即所谓的多组元块体非晶形成的“混乱原理”。综上所述,影响玻璃形成能力的因素有:合金由多种组元构成,组成合金的主要组元原子直径差大于13 %。较大的负的混合热,一方面可以提高固液界面能,抑制结晶形核,另一方面增加了长程范围内原子排列的难度,抑制了结晶。除此之外,各组元的相对含量、合金中原子的键合特征、电子结构、合金的热力学性质以及相应的晶态结构等对非晶形成能力也有较大的影响。 3.2 热力学条件 为了制备大块非晶合金,从热力学观点分析,它对应于液相转变为晶相时具有极低的自由能差、低的熔化焓ΔHf 、高的过冷度ΔTx 和约化玻璃转变温度Trg及高的液/ 固相界面能,这些都将导致低的化学电位而使Gibbs 自由能差降低,因而热力学驱动力减小,不容易发生结晶转变,更容易形成非晶。根据热力学原理,合金系统自液态向固态转变时自由能变化可表述为ΔG =ΔH - TΔS ,合金组元数的增多无疑使熔化熵ΔSf 增值,原子稠密无序排列程度增大,有利于ΔH 值的减小和液/ 固界面能的增大,因而非晶形成能力大的合金都是3 个以上组元的合金系,同时也降低了结晶的驱动力,增加了非晶形成能力。原子尺寸差异较大的多组元组合形成的随机密堆结构大大降低了过冷液态与晶态的焓变H 的绝对值(因为H 是负数,所以实际上是增加的) 并增大固液界面能, H 的增加导致了G 的增加,抑制了晶体的形核与生长,增大了非晶形成能力,宏观上表现为合金的玻璃转变温度Tg 和晶化温度Tx升高,过冷液相区间Tx 变大。 所以大块非晶形成的热力学条件是:由于液相中原子之间的强烈结合反应和原子尺寸差,从而使得液固相之间具有小的熵变S ,低的焓变H ,小的自由能差G,降低了结晶驱动力,从而增大了合金的非晶形成能力。 3.3 动力学条件 从液态到固态的快速冷却过程中,如果动力学条件抑制了结晶的形核与长大,就容易形成非晶态。因此,分析非晶形成动力学与结晶动力学所要考虑的因素是一致的。从结晶动力学方面考虑,ΔTx 也反映了形核率的大小和长大速率的快慢。ΔTx 大的合金在宏观上表现出较小的形核率和较慢的长大速率。而在过冷区间内,过冷液体结晶过程中形核率越小和长大速率越慢的合金的非晶形成能力越大。